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雲嶺歷史事件

雲嶺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6 23:01:31

1. 雲嶺冰酒的歷史

冰酒最初於1794年誕生在德國的弗蘭克尼(Franconia)。當時人們就發現,留在葡萄樹上直至第一次大的霜凍的葡萄在經過了冰凍和解凍過程之後,葡萄的糖分和風味得到濃縮。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冰酒已經成為酒中極品,且真正的冰酒只有在德國、奧地利和加拿大才有生產。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亞加拉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冰酒產區。
VQA(加拿大酒商質量聯盟)對冰酒(icewine)的定義是:利用在8℃以下,在葡萄樹上自然冰凍的葡萄釀造的葡萄酒。葡萄在被凍成固體狀時才壓榨,並流出少量濃縮的葡萄汁。這種葡萄汁被慢慢發酵並在幾個月之後裝瓶。在壓榨過程中外界溫度必須保持在零下8℃以下。
在德國,冰酒(Eiswein)屬於葡萄酒質量分級中的Qualitätswein等級,並受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在加拿大,冰酒的生產和釀造受VQA(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質量聯盟)的管制。真正的加拿大冰酒都必須符合VQA的規定,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規定是:冰酒必須採用天然方法生產,絕不允許人工冷凍。這就使得冰酒的釀造變得極其困難——葡萄必須得到妥善保護以防劇烈的溫度變化;而且,由於釀造冰酒的葡萄是留在葡萄樹上的最後一批葡萄,人們還要想法防止鳥獸來偷食葡萄。
恰當的採收時間對冰酒來說至關重要。最理想到採摘溫度應該是-10℃到-13℃,因為葡萄在這個溫度可以獲得最理想的糖度和風味。下面的表格反映了糖分隨溫度的變化情況:
溫度℃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糖分% 29 33 36 39 43 46 49 52 56
當葡萄達到採收時間時,必須用手工小心仔細地採摘。這時的葡萄產量極低,往往一整棵葡萄樹也僅能生產一瓶冰酒,這也是冰酒為什麼如此昂貴並且通常以用半瓶裝銷售的原因,但它的確物有所值。

2. 從古至今雲南經歷了哪些歷史時期,從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談一談各個時期雲南是什

東漢時屬於南蠻,屬於部落時期
唐明皇時是南詔,應該屬於奴隸制時期
五代回時期開始是大理,應該是封建答時期
明時是土司時代,苗族文化影響很大
民國時期是龍雲時代(軍閥割據)
新時期是西南邊區的重要省份和絲綢之路支線的起點。

3. 上海雲嶺化工廠解放前歷史百度介紹有嗎

寶山,因山得名。1412年(明永樂十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其名為寶山。此山於1582年(明萬曆十年)坍沒於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
寶山,原屬江蘇省,1742年(清雍正二年)從嘉定縣分出,建為寶山縣。建縣時,縣境東、北至長江,南至今閘北天目路,西至嘉定交界的界涇、楊涇,東南至黃浦江以東高橋一帶,西南至真如地區,東西長38千米,南北寬41.5千米,面積419平方千米。1928年(民國17年),閘北、江灣、殷行、吳淞、彭浦、真如、高橋等7個市鄉劃歸上海特別市,境域面積縮小一半。1937年(民國26年)以後的抗日戰爭期間,全境劃歸上海市,薀藻浜以北地區為寶山區,浜南分屬市中心區(江灣)和滬北區,長興歸浦東北區。抗日戰爭勝利後,除大場劃歸上海市外,其餘按戰前建制,重歸江蘇省,面積約200平方千米。解放後,初屬蘇南行政區,後隸江蘇省。
1958年全境劃歸上海市,同年橫沙島和北郊區並入,境域向東向南延伸,東緣至橫沙島東側海岸,南緣至廣中路、大連西路和走馬塘一線,以前劃出的江灣、殷行、吳淞和大場重歸寶山,面積擴大為443.64平方千米。1960年劃出吳淞鎮及薀藻浜以南長江路兩側成立吳淞區,1964年吳淞區並入楊浦區。1980年以後因寶鋼建設需要,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寶鋼地區辦事處基礎上,重新成立吳淞區,將寶鋼地區辦事處管轄的行政區域和寶山縣城廂鎮,以及寶鋼與吳淞之間的部分區域劃歸吳淞區管轄(即城廂鎮和吳淞、淞南、廟行、月浦、盛橋等鄉的一部分)。1984年市中心區擴大,劃出江灣、五角場兩鎮和南部地區部分農村歸虹口、楊浦、閘北、普陀等區。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建制,建立寶山區。6月成立中共寶山區委員會,9月完成撤建工作。(以上出處)

1989年11月,寶山區五角場劃歸楊浦區。1992年9月,彭浦鄉劃歸閘北區。
1997年9月,轄區內原江灣機場8.6平方千米和共康小區部分區域0.726平方千米分別劃歸楊浦區、閘北區。

2000年,寶山區轄5個街道、14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227978人。其中:吳淞鎮街道 33220人、海濱新村街道 71285人、友誼路街道 87805人、泗塘新村街道 63944人、通河新村街道 84836人、羅店鎮 40240人、大場鎮 134321人、楊行鎮 70386人、月浦鎮 78067人、盛橋鎮 27254人、羅涇鎮 27354人、羅南鎮 36639人、劉行鎮 30756人、顧村鎮 53260人、祁連鎮 43418人、高境鎮 78398人、行鎮 48790人、淞南鎮 79739人、寶山鎮 63806人、長興鄉 32495人、橫沙鄉 30667人、城市工業園區虛擬鎮 7904人、前衛農場虛擬鎮 3392人。www.xzqh.org
2000年,撤銷羅店鎮、羅南鎮,設立新的羅店鎮;撤銷顧村鎮、劉行鎮,設立新的顧村鎮;撤銷月浦鎮、盛橋鎮,設立新的月浦鎮;撤銷寶山鎮、楊行鎮,設立新的楊行鎮;撤銷大場鎮、祁連鎮,設立新的大場鎮。

4. 雲南歷史大事年表

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地區,各族聚居,名號繁雜,《新唐書•兩爨蠻傳》所謂「群蠻種類,多不可記」,確是實在的情形。漢族進入雲南,設置若干居住點,開始傳播先進的文化:

戰國時,楚將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國,子孫相繼稱王。苴蘭城(昆明市附近)相傳是庄所築。

秦時常頞(音案àn)開辟五尺寬的道路,從蜀通到滇(諸葛亮始加寬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漢武帝遣將軍郭昌滅滇國,置益州郡。東漢增置永昌郡(治不韋,雲南保山縣北)。

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興古(雲南馬龍縣)、雲南(雲南祥雲縣)二郡。此後各朝陸續增置州縣,擴大統治權,對非漢族的居民,都是採取諸葛亮「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施政方針,也就是「因其故俗,羈縻勿絕」,以求相安無事。固然,某些族和漢族接觸較多,經濟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舊是落後,甚至是非常落後。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雲南姚安縣北),管羈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賓縣西南)都督府。

唐玄宗時,都督府管羈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後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羈縻的意思是來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這種羈縻狀態,不利於落後各族,因為漢族統治階級可以緩慢地伸展勢力,安置州縣,逼迫各族逐步後退。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統治者退出雲南,州縣全為豪酋占據,也不利於各族民眾,因為在州縣恢復豪酋統治,增強落後勢力,是一個退步。

唐天寶年間,雲南成立南詔國,才改變了上述兩種不利的形勢,對各族民眾說來,推動作用是不小的。

南蠻中國最古老的原生民族。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創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業的發明者;世界女神祭祀、薩滿文化的傳播者!南蠻當之無愧為世界第一古老民族!

南蠻自稱荊蠻,來自「粳」。由於南蠻最先發明的是「粳糯」和「粳」,所以自稱「chinman」(粳民)。南蠻創造並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精密的「語言文化」與「文字元號」,如漢字中的「禾」、「米」等字都是「稻作語言」的特定符號,與禾有關的就有:禾、稻、谷、糯、粳、秈、稈、秋、科、秒、租、種、秧、秸、稂、稃、稅、稔、稠、秤、稠、稼、積、穎、穗、穩等字;與米有關的就有:米、粥、精、粹、粲、糙、糈、糝、糠等字。而北方盛產的黍、粟、稷、高粱、麥等農作物,卻不見擁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字元號」,如黍、粟、稷、粱、麥等字的「符號特徵」,都是從「禾」、從「米」,可見是依附於「稻作語言」而存在的「派生性文化」,而非自己獨創的「語言符號」。

雲南的普洱茶舉世聞名,普洱茶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的普洱縣命名,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極盛時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蒼山又名點蒼山,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長約50公里,如一道綠色屏障,雄峙於洱海西岸。蒼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陽南。這十九峰十八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游路。游路南起馬龍峰,北抵應樂峰,長約18公里,將蒼山許多景點連結在一起,遊人至此,可覽蒼山奇峰異石、林泉飛瀑,亦可俯瞰蒼洱大地的壯麗景色。公元八世紀,南詔王異牟尋曾仿照中原政權的做法,把南詔境內的名山大川敕封為五嶽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嶽。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七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蒼山巍峨而秀美,蒼莽而幽深,雲、雪、林、泉、石、花等組成的天然景觀,讓人傾倒。山雲景變幻萬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雲」和「玉帶雲」。望夫雲每年冬春季節常出現於玉局峰頂,這雲出現後洱海隨即狂風大作,掀起陣陣驚濤駭浪,漁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雲又被稱為「無渡雲」。傳說南詔國王之女與獵人相愛,逃到玉局峰頂結為夫妻。公主難耐高山寒冷,獵人便到海東羅荃寺盜取法師冬暖夏涼袈裟,被羅荃法師發覺後打入洱海化為石騾。公主望夫不歸,憂郁而死,精氣化為雲。每當此雲出現,洱海便濁浪排空,這是公主要吹開海水,看到葬身海底的丈夫。

5. 雲南的古今歷史

雲南的古今歷史:

地名來源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

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唐朝,南詔王閣羅鳳遺使到長安拜唐王,王問:君在何方?使遙指南曰:南邊雲下。於是在朝廷心目中「雲南」便為祖國西南邊疆地域的代稱,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閣羅鳳為「雲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雲南縣的地域上曾設過雲南郡、雲南賧、雲南州,「雲南」兩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為區雲南縣與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將雲南縣稱為「小雲南」。民國七年,為免省縣同名,將「雲南縣」改名「祥雲縣」。

古今歷史

雲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武帝時期,開西南夷,滇王降,設益州郡,領縣27個。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亦屬益州部,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中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

西晉,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進入爨氏的統治時代。

晉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寧州。太康三年(282年),復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佔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

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彝族豪族爨氏統治雲南400年。南北朝,梁大同年間,改置南寧諸州,承聖末年,雲南沒於群蠻。

隋朝,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後又領於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633年),於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

天寶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750年),南詔佔領雲南全境,稱臣吐蕃,僭國號曰大蒙。貞元四年(788年),吐蕃冊封日東王。五年,復歸唐。

十年,請改國號南詔。太和三年,復叛唐。大中十三年,僭稱帝國,號大禮。 879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光化四年,鄭買嗣奪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長和。後唐天成三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後晉天福二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

元朝 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6年忽必烈選派賽典赤·贍思丁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進平定雲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

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攻雲南,永曆帝及其隨員逃至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吳三桂從緬甸逮回,絞死在昆明金蟬寺,明朝最後一代王朝覆滅。清康熙年間,吳三桂的叛亂被粉碎。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並推行「改土歸流」。

(5)雲嶺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雲南的經濟地位:

雲南,簡稱雲或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界於北北緯 21°8'-29°15′,東經97°31′-106°11′之間,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省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

雲南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

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雲南省地跨長江、珠江、元江、瀾滄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滇西北屬高原山地氣候。

截至2017年底,雲南省下轄8個省轄市,8個自治州,67個縣,29個自治縣,16個縣級市,17個市轄區。

截至2017年末,雲南省常住人口4800.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4億元,第一產業2310.73億元,第二產業6387.53億元,第三產業7833.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4545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

6. 雲南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雲南設置行省始自元朝,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7. 水富近代歷史

水富縣位於雲南省東北端、金沙江與橫江匯合處夾角地帶,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雲貴高原的結合部。北瀕金沙江,東臨橫江,與四川省屏山縣、宜賓縣隔江相望;南接烏蒙山麓,與雲南省鹽津縣相連;西與雲南省綏江縣毗鄰。轄境遠古就有人群生息,為僰人聚居地,但地域歸屬不一,沒有獨立建制。秦時屬西南夷僰候國,兩漢時分屬犍為郡僰道縣、朱提郡南廣縣,南朝時屬外江縣,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屬開邊縣。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開邊縣治遷馬湖江(金沙江)、朱提江(橫江)兩江口(滾坎壩,今水富縣城地),轄今水富縣全境。宋乾德五年(967年)廢開邊縣並入僰道縣,政和四年(1114年)改僰道縣為宜賓縣。元朝時分屬敘州路和馬湖路。明、清時分屬四川敘州府宜賓縣和雲南昭通府大關廳。中華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水富建區設縣前分屬四川省宜賓縣和雲南省綏江縣、鹽津縣。1974年建立雲南省昭通地區水富區,1981年設置雲南省水富縣。

1974年,為建設「雲南天然氣化工廠」,7月1日,國務院批准將四川省宜賓縣橫江區的水東公社、水河公社和安邊區的安富公社劃歸雲南省昭通地區管轄。同日,為更好地為雲天化建設服務和抓好3個公社的農業生產,中共昭通地委決定將這3個公社成立為「雲南省昭通地區水富區」,並建立「中共雲南省昭通地區水富區委員會」和「雲南省昭通地區水富區革命委員會」。

水富區建立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後期,區委按照地委指示,支援「雲天化」建設,抓好三個公社「農業學大賽」,建設水富區,同時開展各項政治運動。開始了「在支化中建政、在建政中支化」的各項工作,致力於農業生產、新區建設和為雲天化建設服務。受「左」的思想影響,在貫徹「抓革命、促生產」中宣揚過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組織開展所謂「批林批孔」和「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等政治運動。但由於廣大幹部群眾都在集中精力抓工作、搞生產、支援雲天化建設,使運動僅限於宣傳和學習,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廣大幹部群眾思想穩定,社會安定,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為雲天化服務的各項工作得到順利開展。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水富區隨即開展了歷時三年的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肅清「四人幫」及其幫派體系的流毒和影響,撥亂反正,整頓組織,落實幹部政策,糾正歷次政治運動中的冤假錯案,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的工作和生產積極性。1978年,為徹底澄清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造成的思想混亂,掙脫「兩個凡是」的束縛,沖破撥亂反正遇到的阻力,組織全區黨員和幹部群眾認真開展「真理標准」的學習和討論,端正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1978年後,水富區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聯系實際,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清除「左」的影響,掃除思想障礙,實行改革開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上。按照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在加快落實政策工作步伐和開展摘除地、富、反、壞「四類分子」帽子工作的同時,在農業方面調整糧食政策,提高農副產品價格,推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擴大自留地、增劃飼料地和劃定柴山地而放寬農民的小自由,並開放了集市貿易;建立區、公社、大隊、生產隊四級農業科技網,抓緊糧食生產,積極發展農村工副業和多種經營,制定了關於農業集體和個人獎勵的政策,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在工業交通和財貿工作方面,對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結構、組織結構進行調研,對企業進行初步整頓,進行擴權試點,開始改變過去「吃大鍋飯」的局面。

隨著水富區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水富在全地區、全省的作用日益顯現。水富設縣已成必要。1981年8月,國務院批准以原水富區水東、水河、安富3個公社,綏江縣太平公社和會儀公社的新安、新壽2個大隊,鹽津縣兩碗公社為其行政區域,設置「雲南省水富縣」。10月1日,水富縣正式成立,「中共水富區委」改為「中共水富縣委」。

1982年4月,水富縣第一次黨代會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地委文件精神,按照「兩手抓」,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要求,提出集中主要精力發展大農業,即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工作思路。以糧為主,糧、林、油、畜並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糧、林、油、豬、煙、糖、果、葯、煤、菜十大優勢,發展水富經濟。在上級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導下,水富縣各級各部門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樹立農業為基礎的思想,圍繞發展大農業這個中心任務協調運轉,使農業、林業生產出現了較好的新形勢。在通過對農村改革的實踐和逐步加深認識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面達到100%,承包的范圍從種植業擴大到了林、牧、工、副、漁各業;為農民劃定自留山和責任山,落實「兩山」權屬並建立健全管理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發展農業、林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城市改革進行了一些摸索,工業通過對企業進行挖潛、革新、改造,逐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商業購銷兩旺,集市貿易活躍,財政收人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和提高,黨風和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1984年9月,水富縣第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把水富建設成「飛鳥形」經濟。指出:糧食、林牧業是「鳥」的主體,多種經營、國營工業、集體企業是「鳥」的雙翅,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文化科學教育是「鳥」的導航部分即「鳥」頭,中央、省委、地委的決策是「鳥」的動力。貫徹落實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地一系列文件精神,水富進行了全面整黨,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不斷深化改革,逐年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建立信息服務、生產服務、科技服務、農經服務和畜牧預防服務五個體系,廣泛開展產前、產中、產後的各項服務工作;從1985年起取消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實行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不斷完善糧食合同定購制度,擴大市場調節范圍,使農村經濟開始進入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軌道;改革供銷社和信用社體制,積極支持合作經營和個體工商業的發展。城市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對國營商業、工業和集體企業普遍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制和廠長(經理)負責制,促進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增強了生產經營的活力。改革流通體制,初步建立了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並存和少環節的「三多一少」的流通網路。對計劃體制的初步改革,開始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對價格、財政、稅收、金融體制的改革,發揮了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對工資制度和勞動制度的初步改革,開始打破了「大鍋飯」、「鐵飯碗」,使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有所改變。實行對外開放,發展橫向經濟聯系,開始沖破封閉的經濟格局。

1987年12月,水富縣第三次黨代會貫徹黨的十三大精神,要求深刻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指出:「這個理論要求我們,在初級階段的一切方針、政策、措施都應當有利於集中發展生產力,有利於發展商品經濟,有利於消滅貧窮。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針對水富縣情,提出了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七五」起步、「八五」奠基、「九五」起飛、「十五」後振興,把水富建成雲南的內陸特區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1988年全國性的經濟過熱和1989年國際風雲變幻中,水富堅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嚴格區分和嚴格掌握各種政策界限,澄清各種模糊認識,正確處理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進與退、全局與局部、速度與效益等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加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妥善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戰勝種種困難,確保了社會穩定、經濟增長、北門安寧、通道流暢,各項事業獲得新的發展。在農業上,制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系列具體政策,用政策調動群眾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開展科技興農,並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在城市經濟發展上,不斷推進工商企業改革,普遍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任期目標管理制和企業內部管理責任制,調動了企業幹部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了企業的挖潛、改造和技術進步。把能源、交通、農田水利、教育放到全縣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堅持把有限的資金和爭取外來資金用於重點項目上。通過採取各種措施,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0年9月,水富縣第四次黨代會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確定水富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子應以農業為基礎,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繼續發揮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穩妥地發展轉口加工業和商業;加強交通、能源基礎工業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現有產業的鞏固、發展,並為後續產業開發創造條件、打下基礎;以略高於全國、全省平均速度發展國民經濟。建立健全農業公共設施和農村公共財產管理服務體系、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服務體系、農副產品購銷服務體系,把用於生產建設的大部分財力和物力集中到農田水利建設、交通運輸建設、電力煤炭開發、教育和科技建設、基礎工業建設上。對大宗產品,以國營商業、供銷社或其他商業實體為依託,探索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新路子。

1992年,學習貫徹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為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縣委、縣政府確定1992年為水富改革年。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敢闖敢冒,自我加壓,敢為人先,在縣內大造改革輿論,並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向改革開放先進地區學習,拓寬視野,啟迪思想。聯系水富實際,以「學習宜賓,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水富經濟健康發展」為主要內容,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第一次大討論。怎樣才能振興水富經濟?水富將走一條什麼發展道路?成了廣大幹部群眾的中心議題,掀起了思改革、議改革的熱潮。通過以「三個有利於」統一思想,加深對縣情的認識,尋找優勢,縣委、政府確立水富「以貿易為先導、工業為支柱、農業為基礎,通過貿易搞積累,依靠積累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貿工農」經濟發展思路,出台了《關於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經濟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執法執紀部門也相應制定了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措施。取消了與農民合同訂購及居民定量供應的糧油,實行隨行就市放開經營,促進了糧食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一部分管理型單位開始向經營、管理、服務型轉變;行政事業單位紛紛「下海」開辦經濟實體,一些幹部職工走出機關去創辦、幫辦、領辦、協辦企業或從事第二職業;商業、供銷企業推行經營、價格、分配、用工制度「四放開」,以市場為導向,拓寬經營范圍;在放開搞活、繁榮市場中加快縣鄉集貿市場的培育和建設,活躍流通領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住房制度、房地產開發、教育的改革以及其他配套改革也開始起步。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1993年3月,水富縣第五次黨代會貫徹黨的十四大精神,堅持「貿工農」經濟發展思路,提出今後五年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提前三年翻兩番,人民生活由溫飽逐步進入小康的奮斗目標。1996年7月貫徹省委「解放思想,加快發展」討論會議精神,圍繞「為什麼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和「怎樣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第二次大討論,發展和豐富了「貿工農」經濟發展思路。在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導下,緊緊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工作大局,加快流通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步伐,促進了改革開放深入開展。先後進行了流通、稅收、住房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企業改革產權制度,組建了一批股份制企業,並進行了關閉和破產試點;農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和綠色產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與省內各縣(市)之間和省外一些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和合作,興辦了一些合資、合作企業。經濟建設健康發展,商業貿易繁榮活躍,工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全面完成了「八五」計劃和實現了第五次黨代會確立的提前三年翻兩番的目標。

1998年3月,水富縣第六次黨代會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強調立足現實,搶抓國家開發西部和內昆鐵路復建等機遇,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和拓展「貿工農」經濟發展思路,調整結構,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會後,針對擴大開放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夠、觀念不新、步子緩慢的問題,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第三次大討論,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大開放促大發展」的觀念。在對「貿工農」經濟發展思路進行調整、完善和拓展的基礎上,1999年12月縣委六屆三次全會確立了打牢一個基礎(即基礎設施建設)、樹立三個支柱(即蔬菜林果、保健飲品和釀酒、旅遊產業)、建好一個城市(即縣城)的「131」經濟發展思路。2000年初,按照縣委六屆三次全會的部署,針對改革開放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夠深入、不夠深刻等問題,以「改革開放、調整結構、開拓市場、搞活流通」為主題,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第四次大討論。通過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縣情,進一步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宣傳意識、形象意識,打破保守、封閉的舊觀念,樹立實事求是、敢闖敢試、敢於探索和以市場為導向的新觀念,結合省、地發展思路,12月縣委六屆四次全會提出「抓好『131』經濟發展思路的全面實施,努力實現工業經濟大縣、旅遊經濟強縣、民營經濟快縣三大目標」。2001年跨入21世紀,為掃除不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障礙,針對一些幹部存在的唯書唯上、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思想,以「我為水富新跨越做什麼、人民群眾最盼望什麼、我能為人民群眾做些什麼」為主題,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第五次大討論。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三個有利於」為標准,加強學習,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增強改革意識、開放意識、發展意識,樹立「不發展是落後,發展慢了也是落後」的觀念,發揚「團結奮進、知難而進、開拓掘進」的精神,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2002年1月,縣委六屆五次全會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省第七次黨代會、市委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結合水富實際,將2002年確定為「落實年」、「發展年」。會後,以「思想再解放一些、思路再寬一些、膽子再大一些、辦法再多一些、步子再快一些」為主題,在全縣開展解放思想第六次大討論。通過深入學習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掃除因循守舊、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等陳舊觀念,增強發展觀念、改革觀念、市場觀念。

在縣第六次黨代會後,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縣委發動全縣幹部群眾連續進行4次解放思想大討論,充分認識縣情,掃除不利於發展的觀念障礙,增強「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觀念,樹立以大市場大貿易大流通為核心的經濟戰略思想,逐步將水富融入川南經濟圈、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昭通經濟區進行思考和研究,及時調整發展思路。抓住機遇,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科技教育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維護穩定為保障,發揮水富獨特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增強了城鎮各種功能;加快改革步伐,進行了土地「延包」和村級體制改革,加強了國有集體企業改革,財稅、教育、衛生、勞動、人事、社保等其他各項配套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黨的建設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招商政策不斷完善,經濟、技術、文化、貿易等橫向交流日益頻繁。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工業經濟持續增長,旅遊經濟迅速發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縣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2003年2月,水富縣第七次黨代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跳出水富看水富、立足大局看水富、立足發展看水富、立足未來看水富」,樹立強烈的市場意識,突破計劃經濟的傳統思維方式,革除小農經濟、地方保護的封閉觀念,建設「誠信服務型」政府。把握西部大開發、內昆鐵路通車營運和溪洛渡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水富港第二期工程、水麻高速公路建設及水富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昭通北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等機遇,將原「131」經濟發展思路調整為「建好一個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實施四大戰略」的「134」經濟發展思路(即充分發揮交通樞紐功能和獨特的區位優勢,把水富建設成一個依山傍水的生態旅遊城市,使水富成為昭通北部區域中心城市、金沙江水電資源開發重要依託城市和川南城市的後花園;培育化工產業、旅遊及生物資源開發產業、水電產業;實施開放發展戰略、城鎮化戰略、科教興縣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了從此時起到2020年「打基礎、調結構、創特色、建支柱、強招商、保穩定」的總體發展思路和「全力推進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改革發展總體目標。強調「全面建設我縣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希望在城鎮化,關鍵在工業化,突破口在招商引資。」 號召全縣各族人民大力發揚「解放思想、團結拼搏、自我加壓、敢為人先」的水富精神,為實現水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2004年,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強黨的建設,實施「雲嶺先鋒」工程,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進一步解放思想,放開視野,沖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水富放在全國、全省、全市的大局中去考慮,放在川渝經濟大環境中去考慮,放在向家壩電站、溪洛渡電站建設的大背境下去考慮,放在長江經濟帶中去考慮,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提出將水富建設成為「誠信水富、生態水富、開放水富、文明水富」的「美好新水富」。2005年1月,縣委七屆四次全會決定將「美好新水富」建成雲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雲南北大門」新興的工業、商貿、生態旅遊及湖濱港口城市,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川渝經濟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長江上游重要的綠色經濟生態屏障(簡稱「一基地一城市一樞紐一屏障」)。按照這一工作思路,銳意進取,務實爭先,推動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健康、快速發展。

在新的發展階段,水富面臨著雙重挑戰和雙重任務:「在產業層次還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又面臨著新型工業化的挑戰,在城市化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又面臨著特色城鎮化的重任;在縱比發展取得成效的情況下又面臨著來自區域內加速追趕別人的挑戰,在人民生活剛剛達到基本小康的情況下又面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審視基本縣情,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2006年1月,縣委七屆五次全會突出發展的主題,將2006年確定為新型工業發展年、城市建設推進年和移民安置攻堅年,經濟工作方式從管理向服務轉移,經濟工作重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並將建設美好新水富「一基地一城市一樞紐一屏障」中的「一樞紐」(即川渝經濟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調整為「一中心」(即川渝經濟區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提出建設「誠信、開放、文明、和諧、生態」的新水富,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超常的敢闖、敢冒、敢試、敢乾的思想和「先試不爭論、先干不張揚」的觀念,在市場競爭中建立「寬容」的人文環境、「提速」的政務環境、「公正」的法治環境、「舒適」的生活環境、「誠信」的市場環境,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把以民為本、富民為先作為一切工作的歸宿和目的,把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追求,把群眾的富欲作為第一目標。6月,水富縣第八次黨代會按照「美好新水富」的發展目標,確立了水富跨越式發展思路,將今後五年總體發展思路確定為:改革創新,加速「三化」(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共建和諧。目標定位為「一基地一城市一中心一屏障」,即:把水富建成雲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雲南北大門」新興的工業、商貿、生態旅遊及湖濱港口城市,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長江上游重要的綠色經濟生態屏障。將「134」經濟發展思路完善為建好一個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實施四大戰略。建好一個城市,就是把水富建設成昭通北部區域的中心城市、人居環境優良的湖濱港口及生態旅遊城市、金沙江水電資源開發的重要依託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就是培育以能源和化工為主的現代工業、以物流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以弘揚「水文化」為主的現代文化旅遊業;實施四大戰略,就是實施開放開發、工業立縣、城鎮帶縣、區域化發展戰略。繼續大力弘揚「解放思想、團結拼搏、自我加壓、敢為人先」的水富精神,實施「全面追趕、重點突破、局部超越」的戰略措施,開展「創造優勢、搶道爭先、勝出晉位、實現超越」競賽活動,圍繞「開放水富、誠信水富、文明水富、生態水富、魅力水富、和諧水富」建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抓住發展第一要務,通過十五年左右的時間,爭取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8. 雲南省的歷史

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省會昆明。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總人口4596萬(2010年),佔全國人口3.35%,人口排名為第12名。與雲南省相鄰的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雲南省的3個鄰國是緬甸、寮國和越南。北回歸線從該省南部橫穿而過。
雲南、四川、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開始相互遷徙,西南民族共同體「夷」出現了,它主要指今彝語支民族,古彝族在雲南地區相繼建立了古滇國、哀牢國等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雲南等地區。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嶠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320年代,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24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辟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西南夷道」。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中國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系。從中國東漢開始雲南全部和今緬甸北部、東部是中國領土。
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身毒」的商人。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
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
738年,巍山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南詔國,後其子閣邏鳳統一雲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
30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
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元明清時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統一大理國,並多次派軍深入緬甸中部北部西部東部,1276年建立雲南行省,出現雲南省之名,管轄范圍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緬甸北部東部中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元朝中期後管理雲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開拓,雲南省管轄范圍包括以上范圍還擴大到泰國北部,是歷史上最大的雲南。元庭遂平定雲南,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1280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實行軍民屯田,發展經濟文化,是為雲南全省驛傳系統完備和雲南驛現存驛站之始,而雲南驛地處緬甸和中國內地交通要沖,成為了一個較大規模的驛站,派駐有蒙古和色目軍隊保護。
明朝繼承了元朝雲南省的大部分轄地。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在奢香夫人的幫助下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1909年,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陸軍講武堂。
清朝以後,1911年10月30日(重陽節),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
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以龍雲(1928~1945年)為主席的雲南政府統治雲南。1938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系唯一的交通線。1942年有10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2年。1938~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50年2月24日是雲南解放日。

9. 1937年至1945年 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

1、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起因: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

2、台兒庄大捷

1938年3月,距離日軍全面侵華戰爭還不到一年,日軍的氣焰極度囂張,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異常高漲,在此契機之下發動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這是我們在抗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勝利,在當時雙方的實力差距非常明顯的狀況下能夠打贏這場戰役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情。

極大的鼓舞了軍民的士氣。在和日軍的激烈交手之下,王銘章節節敗退,不得以被逼迫到了藤縣東關附近,而在此刻他依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迂迴戰。

但是在一次戰斗當中不幸被敵人的機槍掃中,以身殉國,在他壯烈殉國之後他的部下還是堅持和日軍展開纏斗,最終壯烈犧牲,沒有一人後退。

台兒庄大捷背後慘烈代價:苦戰四晝夜全軍覆沒,蔣介石為其落淚。

3、百團大戰

1940年7月22日,日本為盡快結束侵華戰爭,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同時,在華北地區實施「囚籠政策」,通過建立據點、碉堡等,把抗日根據地與其它地區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

為了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同時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認為,必須打一場大的戰役。從1940年7月22日發布預備命令到8月20日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

直到8月22日八路軍總部首次綜合戰情時,彭德懷才意外地發現,竟有105個團參加了這次戰役。也就是說,其中有85個團「沒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戰鬥了。

4、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強令黃河以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中國共產黨為維護抗日大局,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調到江北。

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一個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出發北移,當部隊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有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

5、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日本把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提前拉進了戰爭中。

1942年年底,美軍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隨後,日本方面開始節節敗退,日本海軍幾乎喪失殆盡。1944年下半年,美軍開始染指菲律賓,並最後收復了菲律賓。

閱讀全文

與雲嶺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