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資源

歷史學資源

發布時間:2021-02-01 23:48:50

⑴ 想博古通今,有什麼歷史學習資源

其他不說,你先把上下五千年,和世界歷史讀通了。然後再有專業的中國史有史專記,三國志等,世界史有歐洲中屬古史,近代史,埃及歷史,阿拉伯歷史,印度歷史等等。你需要慢慢積累,還要看電視講壇。沒個二十年積累,別出來說你博古通今。

⑵ 歷史學習資源網站

我這里有老師授課實錄和相關試題

⑶ 什麼是歷史教學資源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
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
資源:可利用的自然物質。

三者聯系起來,你就懂啦~

⑷ 歷史教學資源包含哪些資源

文字材料、視頻音像、實物

⑸ 自主學習資源-歷史

構建自主學習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自主學習歷史課堂教學模式
世紀之交,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乃是知識經濟的兩大特徵。新世紀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索和創新能力,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大課題。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是素質教育區別於應試教育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徵。這要求我們把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學生做為發現者和探索者,充分發掘自己的最大潛力。為此,我們提出在歷史教學中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所謂教學模式,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思想來制定的教學基本策略及其實施步驟的樣式,是指導教師組織教學過程的范型,其實是思考課堂教學的一種工具。它是用一組主要的變數來解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活動。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喬依斯和韋爾的經典教學研究,把教學結構(教學活動的階段順序)、社會系統(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以及相互關系)、反應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態度)、輔助系統(教學模式的輔助條件),作為教學模式的四大變數,或者稱支撐模式的支柱。 下面我們談談與自主學習模式有關的幾個策略。 問題導引的策略。教師把教學內容根據要求轉化為一組組面向全體學生的序列性問題,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動機與行為,這樣教師備課的重點應轉到備問題上來。 為認知而活動的策略。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行為,是促進學生為認知而展開自主學習的活動,如查閱有關背景材料、比較分析、緊張思考等,都是自主學習中常見的方式。 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與教師講授為輔的策略。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排斥教師的精心講析,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接納所有的教學方法來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學生在認知活動中,由於缺乏背景知識或認知策略陷於困境時,教師就必須給以講解點撥。但教師的講解是為了幫助學生能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的講解對於學生學習知識來說只是起鋪墊導向的輔助作用。 個人思考與同伴合作學習相結合的策略。個人思考探索是開展同伴合作、小組討論的基礎,開展合作學習的活動不僅僅是為了認知,還為了培養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能。 學習信息及時反饋的策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活動情況,以便及時給予必要的輔導點撥,這就要求我們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系統。 上述教學策略的綜合運用就構成了該模式的教學結構序列。以《世界近代現代史》下冊《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一節教學為例:導入新課後,揭示教學目標,展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1)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哪些危機?(2)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原因和特點。(3)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有哪些?新政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影響?(4)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蘇聯和美國的經濟政策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說明其原因。問題的設計統攬全節內容,既有對重要基礎知識的概括,又有分析評價的能力要求,難易適當,因而能誘使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使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有利於學科能力的培養。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同伴合作,組織小組討論,這是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模式的重要策略。這一階段,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和在閱讀中發現的新問題是小組討論的主要內容,如羅斯福新政的「新」在何處?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有何影響?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在討論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相互切磋,糾錯改誤,既增加了學習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團結協作攻關的精神。這是一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時機。質疑、釋疑階段是學生與教師信息交流、師生平等民主討論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講解,把學生閱讀階段得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拓寬思路。對小組代表提出的質疑,教師可讓其他小組的代表解答、補充,在全班學生的討論下得出正確的結論。仍以《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一課為例,有學生提問:羅斯福新政為什麼會取得成功?對這一質疑,我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啟發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美國的國情(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及民主傳統),以及借鑒蘇聯計劃經濟成功的經驗等方面進行討論。經過共同努力,使問題得到圓滿解答。 在學生閱讀討論、質疑問難、師生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總結歸納概括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並巧妙地轉化為板書提綱,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系統的、有序的認識,形成知識點——知識鏈(線)——知識板塊(面)。 至於檢測評價,重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新穎靈活的題目,力求題型多樣,難易適度,即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又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遷移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應是:揭示教學目標、展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探究——小組討論、同伴合作——師生質疑、釋疑——檢測評價——總結概括、構建知識板塊。 自主學習為主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教師應認同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策略,並內化為較為規范程序化的教學行為。它要求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觀,破除教師中心論,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作用,引導學生自覺動腦、動口、動手,大膽探索,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許會有人擔心這樣做會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我們認為教師主導作用的最終結果就是體現在學生主體地位與作用上,換言之,學生主體地位與作用的充分發揮也就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教學的師生雙方才能進入「諧振」狀態。 其次,要施行課堂教學民主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學生視為自己朋友的那種教師。如此,就需要施行課堂教學民主化,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熱情愛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自始至終都充滿期望,要充分相信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對學習困難者則備加關心,適時加以啟發點撥,而不能損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完全平等的,這也是這一模式反應原則的內涵所在。 再次,注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暢所欲言。學生提出問題,開始往往是膚淺的,甚至幼稚可笑,這說明他們的思維還處於低級狀態,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解答問題。這樣做不僅對學生理解教材開拓了思路,而且為學生明天走向社會,研究新情況,發現、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後,要培養學生的自學方法和能力,這是實施自主學習模式的基礎。首先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主要是教會學生「粗讀、細讀、精讀」教材。所謂「粗讀」就是瀏覽教材,抓住章節子目,知其大意;所謂「細讀」,就是對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讀,掌握時間、人物、地點等歷史基礎知識;所謂「精讀」就是對背景、影響等重點內容進行分析概括,歸納成要點。通過閱讀思考,將教材內容問題化,答案內容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 掌握歷史知識結構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眾所周知,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有的知識結構,掌握了知識結構就從整體上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線索,學習起來就會駕輕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歷史學科同樣如此。這就要求我們進行結構教學,展示教材結構,勾勒教材線索,揭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認識,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也是自主學習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和歸宿。

⑹ 學習歷史,最重要的資源一個是文獻史料,一個是什麼

野史筆記 什麼的也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

⑺ 歷史學(歷史文化資源開發與管理走向)的就業前景如何 崗位有哪些

你好,關與歷史學的就業前景網上的評價大都比較極端也不夠權威。就業,關鍵還是專在於個人。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熱愛你的專業,並全身心地投入,勇於拼搏,你也能在自己所選擇的專業里做出一番成就。
關於崗位方面主要有以下這些:
1、研究所
2、博物館
3、檔案館與公司檔案工作
4、圖書館
5、公務員
6、導游(需有較高的英語水平)
7、出版社雜志編輯
8、教師(常需考取教師資格證)

⑻ 求中國古代歷史資源

1《史記》《漢書·西域傳》對張騫西域的描寫,是漢代西域的歷史地理原貌。
2中國歷代史書關於對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突厥等)的記載。有不少關於塞北的記載。

⑼ 歷史課程資源整合的理論著作有哪些

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於「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這種傳統的觀念和教學顯然不能適應歷史教育改革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歷史課程,把握課程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和轉變教學方式,以實現課程目標和貫徹教改精神。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路、科技成果。新的課程資源的出現,帶來全新的學習和教學取向,它要求我們能跳出將課程資源限制在教室、書本、教參、練習冊以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料的課程資源物化狹隘的思維定勢和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能力不僅應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組織能力,教材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等;還應具備: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以及相應的素質。這需要我們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和角色的更新,特別要注重提升三種能力。
1、遴選、鑒別的能力。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職能已不能囿於課堂教學和教授課本,他應是歷史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發現者,同時還是現有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遴選、鑒別者。歷史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善於發現、果斷取捨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如:在上《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節時。關於「服飾」「餐飲」「建築」「習俗」等內容,除了課本提供的圖片資源和概括的文字講述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影視題材、上輩講述、生活觀察等接觸到相關課程資源。在這種滿眼是「資源」的時候,就要學會取捨,那些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和發展的資源應該是我們在課程資源開發時的首選內容。而在上《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等資源相對貧困的章節的時候,就要善於發現和發掘,充分利用現有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在上《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等課程資源相對單調的章節的時候,要努力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向多維聯系,形成課程教育交互網,以滿足學生歷史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需要。
2、組合、變通的能力。如何把「原始」的、散見的歷史課程資源化為歷史課程的有機部分,這是歷史教師課程開發的基本功。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把零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如:前面講到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中,可以把個人、家庭、社會、自然、媒體中等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組合,在「服飾」一目中,讓學生通過教材處理,聯系個人實際,結合家庭生活變遷,再和媒體(影視、網路)資源相聯系。使學生通過感受歷史服裝的變遷,和短期的服飾變化,了解一定時期的服飾和裝束是受這一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同時還受審美觀點、意識形態、民族傳統等影響。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領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激發其愛國情懷和熱情。這樣教育就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針對性和目的性,把傳統的科學資源進行現代性轉換和激活,使之具有現代教育價值和教育活力。如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百家講壇」中的專家就是運用這種方式,贏得觀眾的喜歡,取得較強的收視率,我們在上文化史專題時就可以借鑒和運用。如在上《百家爭鳴》的時候,我們可以借用北京師范大學於丹教授《論語心得》的一些語言闡述,來介紹孔子的人生觀、治國理念以及現實意義。把現有的已利用過的課程資源進行變通、嫁接,使課程資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歷史教育的新生長點。
3、協調、溝通的能力。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是學生傳統歷史學習方式的現代轉換與超越,同時也是歷史教育方式的重要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自然,走進學生家庭,走近學生生活;要從「學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從歷史學科走進其它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然要與社會、家庭、其它學科教師以及科研單位等取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會以及其它學科,並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此外在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時要重視找准角度。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從具體而微的問題、課題、情境等入手的,也就是說,是以某一問題、課題、情境為起點或基點而開展的。
從問題角度看:可以由課內向課外開拓,由課堂教學所遭遇的實際問題而引發開去,探尋課外學習資源,從課外學習資源中得到解決或再認;可以由書本知識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延伸,讓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獲得新的生長點和生命;也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拓展開來,上升到更高層面進行探討。
如:在專題三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是什麼促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在當時社會的可行性有多少?太平天國運動為什麼會遭遇「其興勃也,其亡忽也」的命運?比較陳勝、吳廣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點?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協作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會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地達到開發課程資源的目的,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
從課題角度看:新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對研究學習的提倡和重視,在「必修一」中有許多章節後附有「學習與探究」,「必修二」和「必修三」都專門安排了三個「學習與探究」題材。因為課題的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課程開發中,我們應注重課題這個形式,對於課題的選材我們可以:1以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為背景和對象,把它們納入課程學習的視野,進行歷史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2以國際國內發生的包括現代傳媒技術所呈現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課題,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影視、網路進行深入探討;3以教科書中涉及的有關重要議題特別是「研究性學習」設計的課題為研究主題,調動、發掘校內外可資利用的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從情境角度看:高中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想像力豐富,求知慾強烈。形象生動的情境教學符合學生這種心理和生理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情境的創設和再現可以根據不同的章節選擇不同的形式,可以到自然,也可以到校園、社區中這些富有歷史內涵的場所和活動中獲取學習資源;還可以以專家、學者、教師為歷史學習的課程資源。
如:在介紹《早期的國家》這節內容時,我選擇帶學生到「下湯遺址」,在考察過程中,通過觀察、討論,他們對遠古的歷史有一個由籠統到清晰的過程,更感受仙居歷史文明的悠久和璀璨,愛鄉愛國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帶學生到農村去,讓他們去觀察建築的變遷和家庭配置的變化,這樣不僅使他們對「物質生活的變遷」有清晰認識,更能領會歷史的含義,同時能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正確性。這樣通過引導學生「由生活到課堂,由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僅實現了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實現學生自身的知識增長和理論的升華。
前面我們介紹到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還要了解各類課程資源的特點,實現歷史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理會和利用好教材。依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新教材,充分考慮到歷史課程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寬廣的選擇空間,深刻的人文內涵,多樣的評價方式,全面的科學素養,自主的探究活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寬歷史學習的途徑,拓展歷史學習的時空,使其有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體體現在:如在「導語」、「學習建議」「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中加強對課外歷史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引導。又如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史學爭議」中注意將課內學習導向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材在內容、總量上進一步整合,跨度、綜合性和彈性加大,並納入了探究式學習的運用,如在歷史新教材的附錄「課外讀物推薦書目」、「歷史學習網站推薦」中提供了10個網站,這對克服「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的局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樣不僅提供歷史課外學習資源,並為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鋪路架橋。
2.充分應用圖書館、社區、歷史遺存等資源。圖書館和社區中涉及歷史課程資源的主要有:歷史文獻、歷史讀物、歷史報刊、歷史文學藝術作品等。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社區資源,對歷史教學具有積極作用,而歷史遺存(如「下湯遺址」)的利用,能夠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能提高動手、動腦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並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氣氛中,學生敢於並樂於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釋放出自己的個性,不時閃現出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師生之間才能互相接納、互相敞開、互相理解,從而達到互教互學,良性互動,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同發展。
4.發揮好網路歷史課程資源的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廣和運用,網路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它以信息量廣、資源新而深受大家的青睞,也為歷史課程資源的互動、再生、共享提供了平台。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電化教育設施,製作歷史課件,在課堂上展示更多的歷史資料;可以通過歷史教學軟體,模擬出幾百年幾千年,甚至萬年前的社會面貌,使學生更為直接、更為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賦予歷史課程新的生命;可以製作網頁,把學生研究性成果(小論文)等放在網頁上,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寬歷史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的民間宗教研究重新政治化,為意識形態的目的,主持機構欲將其收納為國家主義學說的附庸,學科的獨立性漸漸消失。這一時期的「民間宗教」學者,艱難地延續自己學派的治學方法。因為學科整體上的空間開拓受到限制,他們就集中在歷史、文學學科內,按既定的題目,用考據、整理和一般敘述的方法做研究,完成了一批專著,形成目前的「民間宗教」學科格局。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激發了學者獨立思考的本性,恢復了中外學術交流的環境,給當下和未來的「民間宗教」研究打開了一些可能空間。回顧二百年來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歷程,我們看到「民間宗教」這一學科,是由許多不同領域的前輩合力開拓的。當它們成為一個統一學科以後,超越既定的立場,尋找共通的方法,就成為學科建設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中外不同學科學者之間交流的交流殊關重要。限於篇幅,本文沒有將近五十年來港台和西方學者在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加以介紹,事實上交流已經展開。海外學者來大陸作田野和文獻研究,國內學者去國外訪問留學,「漢學」著作的翻譯,一系列新課題的發現,這些都預示著在若干年內,國內的「民間宗教」研究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原文出自《歷史教學問題》 2008年5期

《中國基礎教育學科年鑒》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學科資源保護開發與應用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南京師范大學聯手打造,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從2012捲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基礎教育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學前教育等分卷。本書的編寫匯聚了各學科大批高校學者、學術科研機構專家、各級教研員和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家基礎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負責人或核心成員,對我國基礎教育各學科在該年度的發展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入分析。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