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桂林的歷史有多久
桂林已經有兩千抄多年歷史了。並且襲桂林在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解放後省會改為南寧。
秦代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
屬廣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㈡ 桂林抗戰歷史
日本人戰史中兩次認為中國軍隊勇猛程度超過自己的戰役之一
人們一般提起廣西,就會內想到桂林山水容甲天下,提起桂林,就會想到美麗的灕江、象鼻山、七星岩等等美景。但是就在桂林城下,曾經爆發了一場令日軍震撼但卻被國人遺忘
的戰役——1944年桂林保衛戰。
1944年4月~12月,侵華日軍為了打通從日本經朝鮮到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又到越南、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大陸交通線,發起了「1號作戰」攻勢。中方稱之為豫湘桂戰役,在廣西部分則稱為桂柳會戰(1944年9~12月)。日軍企圖打通湘桂、桂越一線,同時由於中美空軍在桂林、柳州、南寧以及平南丹竹建有空軍基地,不斷轟炸日本、台灣和華中、華南敵占區,給日軍造成很大威脅。因此日軍要摧毀這些空軍基地。日軍以岡村寧次為第六方面司令官,指揮橫山勇的第十一軍(轄六個師團)、田中久一的第二十三軍(轄兩個師團),另有二個獨立旅、第五航空軍,兵力共約18萬人,於1944年9月上旬以第十一軍主力集中於湘桂路沿線,一部集中於湖南道州;第二十三軍主力沿西江上肇慶、都城結集,以第二十三旅團集中於雷州半島,對中國第四戰區的桂林、柳州、南寧分進合擊。
㈢ 桂林的歷史文化
文明的曙光灕江邊的溶洞,是桂林人類的搖籃。 考古工作者發現,早在遠古時代,桂林市的灕江沿岸就有祖先居住在寶積岩、甑皮岩、轎子岩、丹桂岩等20多個山洞裡了。桂林當時是一個峰林谷地,氣候溫暖濕潤,山區有著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長著落葉長綠植物,附近是淡水湖和沼澤地,大自然賜予了動物和植物豐富的資源,野獸成群,亞熱帶野生果實遍地。先民們吃著採摘來的野果和狩獵來的動物充飢,喝著清冽的江水,穿著樹葉樹皮或者獸皮打扮自己、抵禦寒風。他們住在桂林冬暖夏涼的石灰岩洞穴里,穿行在莽莽的原始森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用原始的石器,作為打擊野獸的武器和勞動工具,用燒制的陶器來加工食物,在此勞動生活、繁衍生息。 他們打造了桂林人類的文明史。 1979年,桂林市區的寶積山岩洞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兩枚人類牙齒的化石和一批打制的石器,還有劍齒象、獼猴、牛羊等哺乳動物化石,據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桂林寶積山的寶積岩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有3萬年左右歷史。出土遺物中有人類臼齒化石兩枚,呈乳白色,為同一老年個體,屬晚期「智人階段」化石,命名為「寶積岩人」。這是迄今為止在桂林發現的最早的桂林遠古先民的遺跡。寶積岩的發現和發掘,彌補了廣西「柳江人」與 「甑皮岩人」之間的缺環。 桂林的洞穴遺址中,甑皮岩的發掘是我國考古界的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發現古文化遺物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洞穴遺址,它的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500年至9000年,是我國南方重要的、可與北方的「山頂洞」相媲美的洞穴文化遺址。 甑皮岩位於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距市中心9公里。獨山,是一座高約60米的石灰岩孤山,四周群峰並秀,峰林谷地開闊。洞口高出地表約有5米,如此高度既能夠避免水淹,又可防禦野獸侵入襲擾。甑皮岩洞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地面較為平坦,氣流貫通,光照條件好。洞的一側,另有一個水洞,地下河常年流水,保證了洞穴中的先民們飲水不愁。陽光,空氣,水分,是動物和植物生存的必要條件,桂林祖先是有眼光的,他們把這個洞穴作為他們的居室,正是看中了這樣的生態環境。石灰岩的洞穴,經過石縫中滲透出來的水凝結成的碳酸鈣的長期侵蝕,漸漸積成了一層堅硬的鈣化板,將桂林人的祖先遺體密封於地底下,一直不為人所知。 寂靜的山洞裡,先民的身影消逝了,人聲消逝了,但他們的遺跡存了下來。從石縫里滲下的水滴,滴過了漫長歲月,滴答之聲,聲聲不息,象發電報時的密碼一樣,傳達著一種神秘的信息… 196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和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組成的桂林地區文物普查隊,終於發現了這個遠古時代桂林先民的天然住宅。 1973年,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洞穴遺址進行了發掘。當發掘人員揭開那層結實的蓋板時,看到了大量的人類的遺物、遺跡和遺骸,從蓋板之下到洞底有淺灰色的「文化層」,最厚之處達兩米多。考古人員細心尋找,挖掘出土了其中的部分人類骨骼30多具、動物骨骼40多種、洞穴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骨器、蚌器和各類野獸的殘骨。 先民的遺物為生產和生活用具,打制的石器居多,有大量用來砍劈和敲打的石器。磨製的石器較少,主要有石斧和石錛等,石斧的中間部分鑿有凹槽。專家考證,這個凹槽是用來裝木柄的。出土的骨器中,多為獸骨磨製的鏢、鏃、錐、針等工具。其中用來縫綴的骨針3枚,從它們光滑度來看,是常用之物。令人吃驚的是,一枚骨針只有米粒大的孔徑。要知道,當時他們還並未懂得使用金屬,用石頭居然能夠鑽出這么精細的活來,可見當時他們已經有一雙巧手了。骨針是縫制工具,這工具用來縫制什麼東西呢?專家推斷,這里的先民用骨針縫制獸皮一類衣飾物品,那時懂得追求美,懂得抵禦寒冷,開始穿衣服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赤身裸體。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民們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已經從勞動實踐中漸漸學會了製造和加工各種實用的工具,懂得了怎樣省力方便地使用石器,以提高勞動效率。這事實也說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提高了人,勞動教導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的文明和進步。 洞穴遺址中出土的男女老幼30多件人骨中,專家進行測定認為,從頭骨的特徵看,與「柳江人」相近似,有較為明顯的繼承關系,同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從先民的遺骨來看,那時已經有了葬俗,葬俗為罕見的「屈肢蹲葬」和「仰身屈體葬」,這種姿勢非常奇怪,與黃河、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等地在新石器時代所盛行的「仰身直肢葬」截然不同。為何如此?有人推測可能是一種原始宗教信仰,意味著靈魂可以不死,可以轉世輪回。有人認為這是模仿生活姿勢或者睡眠姿勢。還有人說這是模仿母腹胎兒的姿勢,體現了一種戀母情結。「屈肢蹲葬」這種葬俗在新石器時代曾流行於世界各地,是原始的葬俗。桂林轎子岩,還發現舊石器時代末或新石器早期的洞穴遺址,年代在公元前1萬多年以前,岩洞里的葬俗也是「屈肢蹲葬」。 甑皮岩里,人們還發現洞穴中有「二次葬」的葬俗,即婦女和幼兒合葬:一個婦女死後葬了,又從其它地方把一個先葬的幼兒遷到這個婦女身邊合葬。出土的墓葬中,有兩具成年女性遺留的殘骸撒落的赤鐵礦粉末,這是當時一種非常隆重的葬禮,與山頂洞人的習俗一模一樣。種種跡象表明,甑皮岩先民處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婦女在當時享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從洞穴沒有發現明顯的隨葬品這點來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多少剩餘勞動產品和私有財產,這也佐證了當時具有的社會性質。 從洞中的陶器、蚌飾、蚌刀、蚌勺等物品和火塘、火坑遺跡來看,先民們雖然製作工藝有些粗糙,但開始有了自己的藝術追求,也懂得了煮熟食品來吃,也學會了儲存食物。那些火塘火坑就是當年先民們煮食物燒制陶器和圍爐的地方。這是人類多麼了不起的進步啊。洞內的堆積岩中發現的的動物遺骨,共有偶蹄類、食肉類、嚙齒類、靈長類等25種。發現的67件豬的骨骼中,能確定它們死亡年齡的就有40件,豬的門齒也明顯比野豬細弱,由此得出結論:這時的甑皮岩先民已有了原始馴養的活動。 由於發現的動物遺骨數量大、種類多,中科院鑒定,正式命名為「甑皮岩遺址動物群」,其中一個鹿科新屬種,是桂林灕江流域特有的,專門將它命名為「秀麗的灕江鹿」。 甑皮岩洞穴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桂林市建立了「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陳列館」,向世人開放。 由於當時發掘沒有詳細的分期,加之石灰岩地區出土標本年代偏老等問題,引起了考古學界對甑皮岩洞穴遺址年代的爭論。這個問題,直到2001年對它第二次發掘才解決。 2003年12月11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l3個國家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考古學者共70餘人來到桂林市南郊的甑皮岩遺址博物館,參加「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岩發掘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化廳及桂林市政府主辦,其主題是桂林甑皮岩史前考古在我國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考古研究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認為,甑皮岩遺址奠定了桂林地區乃至華南及東南亞地區的史前文化序列。以甑皮岩遺址為標尺,參照桂林其他史前遺址的資料,可以初步構建桂東北地區距今35000年至3500年間的古代文化發展框架。 甑皮岩遺址1965年發現,20世紀70年代首次發掘,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甑皮岩遺址上層年代距今約7500年,下層年代距今約9000年以上。200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與地方文物部門對它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獲重大考古發現,確定其中距今約一萬兩千年前的「素麵夾砂」陶器是迄今大陸考古發現最古老的陶器之一。這為研究中國制陶業的起源和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提供了重要依據。甑皮岩亦是目前大陸發現人骨數最多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洞穴遺址。根據發掘與研究,甑皮岩遺址是距今l2000年至7000年之間桂林先民生活的中心場所,與原來估計的距今9000年向前推進3000多年。專家們對此也不得不嘆道:在一個洞穴里存留著幾千年的文明,乃世所罕見。 甑皮岩遺址代表著灕江兩岸的「土著文化」。 中國的專家學者通過研究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後提出,遺址出土的原始陶片與史前人類食用螺螄的飲食習慣有關。嶺南人類很早就懂得用火烤熟獵物,開始捏制陶器來煮食螺螄這類小食物。當時稻作文化還沒有傳入嶺南地區,嶺南人類食用大量芋類野生植物、鹿和野豬等野生動物,洞穴內各地層內殘留著大量螺螄殼。螺類只有在被煮熟後,才易使殼肉分離。現場證據也表明陶片出現的時間與螺殼的大量出現幾乎同步。 在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的各地層中,分布著密密麻麻的螺螄殼。傅憲國先生說,當時的螺螄比現在的大很多,直徑約在3--5厘米之間。數億年前的桂林地區曾被覆蓋在海水之下,水線下降後,留下了密布的江湖,盛產各類螺螄和魚。那個時期出現的陶器多是淺半球形,敞口較大,這些都是用於做飯的特徵。 長期以來,中外考古學家都在為陶器起源問題爭論不休。有的認為是用來做飯,有的認為源自生存方式的改變,有的認為與建築泥磚房屋有關。 但也有專家對吃螺螄產生了我國最早的陶器一說表示疑問。加拿大考古學家理查德·皮爾遜認為,當地人也有可能用燒烤的方式食用貝殼類食物。 對甑皮岩的發掘和研究還表明,甑皮岩人早在12000年前就能製作大型陶器,在遺址發現的陶罐被證實為中國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專家們據此推測,桂林有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負責在2001年第二次發掘甑皮岩遺址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傅憲國先生說:「30年來,甑皮岩考古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其年代之謎得以破解。」專家學者們在甑皮岩遺址發現的陶片是目前中國已知最原始的,有12000年的歷史,他們感嘆道:「一萬年前桂林就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了。」他指出,灕江岸邊的甑皮岩人在此繁衍了5000年,在7000多年前,由於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溫暖潮濕期,高出地面約1米的甑皮岩變得潮濕多水,這里的先民終於走出了這個洞穴,利用樹木搭建房屋生活。 寶積岩與甑皮岩洞穴遺址的發掘,意義十分重大,無論從人類學、動物學、社會學、地質學、歷史學等各學科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研究當時我國南方先民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現場講台。 陽國亮、周作明先生在《桂林歷史文化旅遊研究》一文中寫道: 沿著寶積岩人的足跡,翻越兩萬年的時間大山,考古學家在雁山區雁山鎮李家塘村發現了據今約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廟岩洞穴遺址,這一時期是原始手工技術萌發的時 代,桂林先民掌握7穿孔技術和夾砂粗陶燒割技術。從甑皮岩遺址(據今7500年——9000年)、轎子岩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丹桂岩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象山頂遺址(新石器時代)、資源曉景寨山坡遺址(新石器時代)、全州渡里園山坡遺址(新石器時代)等考古發掘證明,新石器時代是桂林的一個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桂林先民已逐漸擴大了生產與生活圈,從洞穴走出了低矮的山坡。桂林先民走向山坡,由依賴天然洞穴已發展到創建居室的階段,人們的生產生活也豐富起來……說明新石器時期的桂林已由漁獵時代向稻作時代發展。 桂林這些洞穴遺址,是文化城中的一座座歷史文化寶庫。 寶庫中的實物,證明了灕江流域曾經發生過的人類活動,展現了一群遠古時期的灕江兒女與大自然拼搏,在奮斗中成長的圖景。他們過著以採集和漁獵為主、以農業和馴養業為輔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戰天斗地,抗擊猛獸毒蟲和各種自然災難的襲擊,求得生存,謀得發展,用頑強的意志和辛勤的勞動汗水,開拓出新生活的道路,走向稻作時代,迎來了灕江文明的曙光。 這一縷曙光,穿透了漫漫黑夜,穿越了悠長的歷史隧道,漸漸發祥了文明普照的燦爛陽光。 於是,就有了後來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輝煌。
㈣ 有關桂林的傳說故事!
1:象鼻山的傳說故事
古時候,桂林這個地方,有一天,來了幾個力氣很大的人,看到一群大象在灕江邊玩水,他們想要降服它們,馴養起來。為頭的名叫王勇。他身子長得挺高,力氣大得出奇,兩手能舉千斤重,本是天宮的把門將軍,因為不服玉皇大帝管,挨打了一頓趕到世上來了。他攔住那領頭大象的去路,抓住它的尾巴,一躍身子跳上了象背。他輕拍了幾下象背,反手伸進大象耳朵里搔癢。說也奇怪,那大象不但不發威,還快樂地甩甩尾巴,索性趴了下來。轉眼功夫,所有大象都跟著趴了下來,從此這群大象就被制服了。大力士們在灕江兩岸定居後,用大象耕田,靠大象運貨,日子過得火熱。
這事傳到皇帝耳里,他派欽差大臣來到桂林,要大力士們把大象進貢給皇上。大象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哪裡肯答應。皇帝聽說百姓違抗聖旨,馬上要府台派兵捉拿。府台點起兵馬向大力士們殺來。大力士們就以大象作戰馬,騎在大象背上揮舞刀槍與官兵廝殺起來,把官兵殺得大敗。皇帝聽到消息,連夜點了精兵良將,親自率領他們來到桂林征討。這個皇帝有一身好武藝,有精兵良將,把大力士們打敗了。王勇他們雖然力大無窮,人少難敵人多,都戰死了。
那群大象見主人們都死了,紛紛向西南逃去。只有那為頭的大象依依不捨地守護著王勇的屍體,一步也不肯離開。皇帝騎著戰馬追了過來,看見這又高又大又漂亮的大象,就丟開戰馬跳上象背要降服大象。那大象哪肯聽他的,左一顛,右一跳,想把他摔下來。皇帝見大象不服,扯出寶劍大罵一聲:「畜牲」,寶劍從象背刺了進去。大象疼得一蹦三跳,啪的把皇帝拋了下來。大象又用它那水桶般粗大的腳,踏在皇帝身上,把他的五臟六腑擠了一地。皇帝就死了。
大象背上刺進了寶劍,流了好多血,它連忙跑到灕江邊喝水,喝著喝著就再也不動了。這頭大象就成了後來的象鼻山、山上寶塔,就是皇帝那把寶劍的劍柄。
2:桂林米粉的傳說故事
很久以前,桂林桃花江邊有個擺渡的後生叫睦哥,家境貧寒,心地善良,守著一個年老多病的母親度日。桃花江邊有兩個村子的人,為了爭奪土地和山林,祖祖代代械鬥不已。睦哥勸說過多回,終因人微言輕,無濟於事。
一天傍晚,睦哥正准備回家,忽然看見一隻兇猛的魚鷹從空中俯沖下來,叼起一條鯉魚正要騰空,睦哥舉起魚叉擲向魚鷹,救下了鯉魚。那鯉魚是龍王的小女,為了報答睦哥,給睦哥留下了幾根鯉魚須,要他拿回去做,並且將製作方法告訴了他。睦哥盛上一碗給老母親吃了,頓時,母親頓時變得年輕健康了。
附近的人聞香而來,爭著要睦哥教他們做這好吃的東西。睦哥要求他們停止械鬥才能教他們製作方法,他們答應了。睦哥就照著鯉魚傳授的方法,教他們做出了米粉。從此兩個村世代和好,後來又並成了一個村,取名「睦鄰里」,又叫「敦睦村」,就是敦促和睦的意思。方圓幾十里的人慕名而來,到這個村子來學做米粉,桂林米粉也慢慢流傳至。
3:桂林灕江的傳說故事
話說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被孫悟空攪黃了,天庭的四大仙女——嫦娥、織女、麻姑和元女便結伴遊覽瑤池的風光。一路上只見仙山瓊閣,玉樹銀花,一派迷人的風光。
麻姑突然說:「轉了一圈,瑤池風光也不過如此,就憑我們的法力,再造一座石林也不難。」嫦娥當即同意:「我們何不找個地方施展法力,也造個新的瑤池玩玩?」元女小心地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這可是犯天條的大罪啊!」西湖美景織女提議說:「我們不如到人間去,各自選個地方施展法力,造一座園林,看誰造得更美?」其他三位仙女欣然同意,於是決定三日內看誰能造出人間最美的園林。
第一天,麻姑在現今的雲南省路南縣造出了一片石林,就是現在的雲南石林,堪稱「天下第一奇觀」。麻姑喜不自禁。第二天,織女選中了杭州,造出了西湖美景,織女不禁笑靨如花。第三天,元女來到了現在的洛陽,大展法力造出了名揚海外的龍門石窟。她玉手一指,遍地開滿了奼紫嫣紅的牡丹。元女看著自己的佳作甚為得意。
三天來嫦娥到處找尋,總是找不到滿意的地方。眼看約定的時間就要到了,她急忙向南飛去,路過如今的桂林,眼見赤地荒蕪,無山無水,百姓生活困苦。嫦娥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嫦娥從月宮取來桂樹種子,種下了遍地的桂花樹,從此便有了「桂林」這個美麗的名字。
她又乘著五彩祥雲來到北方崇山峻嶺之間,向著群山吹了一口仙氣,將一座座大山變成了一匹匹駿馬,她自己騎上一匹快馬,帶領著馬群一路跋涉來到了桂林。嫦娥把馬群變回石山,並且按照自己的設想擺放這些大山,使得桂林群峰聳立、奇洞幽深,再加上一片片桂樹林,簡直是美不勝收。嫦娥欣賞著自己的作品,突然發覺桂林雖美,但仍缺少一灣溪水。
南海觀世音菩薩路過這里,被桂花的奇香吸引,見到這里奇峰林立,巧奪天工,不禁大加贊賞。當她環顧四周發現少了一條江河,便覺得少了些靈氣。嫦娥趕快來到菩薩面前問道:「不知菩薩可有妙方?」菩薩聞言說道:「這有何難,只要你在這群山之間開出一條河道,再將我這玉瓶中的水倒入,不就碧波盪漾,水到渠成了嗎?」
正當嫦娥忙得起勁時,太陽神的車輪已躍上東山,她一吃驚,將手中的玉瓶掉入河道,瓶中的水瞬時流出,一股清流緩緩向南流去,桂林頓時水波盪漾,倒映成輝。因為嫦娥的錯誤,觀音菩薩的寶瓶變成了凈瓶山,菩薩很生氣,責令嫦娥歸天。嫦娥和桂林的百姓分別的時候,淚水灑滿江河,於是百姓們就把這條河取名為灕江。
4:桂林老人山的傳說故事
有一天,東海龍王的三公主去南海朝拜觀音菩薩時,選了旱路,想趁機看看凡世人間。她站立雲頭往下界望去,只見黑壓壓成千成萬的民夫,枯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正光著膀子拚死拼活地在長城下抬石頭。三公主十分同情,很想幫助民夫解除苦楚。
於是當她來到南海,拜見了觀音菩薩後,就開口稟道:「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呀,你行行善心,救救修築長城的可憐的民夫吧!」觀音菩薩聽了答道:「善良的三公主啊,你要幫助民夫減輕痛楚,我就給你一支柳枝,把南海中的石山趕去築牆吧!」三公主聽了非常高興,接過柳枝,轉身就往外走。忽然聽到觀音菩薩說道:「三公主我助你趕山築牆,你要依我兩件事。第一件,一路上不可貪圖玩耍;第二件,一路上不要同凡人說話。」三公主連忙答應。
她在南海上空,把柳枝往海里輕輕一甩。只見海水翻滾,一座座石頭山接連跳出水面,有的變成虎、豹,有的變成駱駝,有的變成大象,有的變成錦雞…..三公主喜得眉開眼笑,揮動柳枝東邊攔來西邊擋,趕著它們慢慢朝北走。三公主記著觀音的話,趕著這群飛禽走獸,走過茫茫大海,又走過千山萬谷,一連三天三夜沒敢停留一下。這時她已經累得一身汗水了。
走著走著,忽然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只見一條江水碧綠得像玉石,岸邊開遍各色鮮花。三公主心想,人間還有這樣好的地方,我何不到江邊洗洗臉,擦擦汗再趕路?哪裡想到,這些虎、豹、駱駝、大象、仙鶴、錦雞越跑越快。三公主正在著急,忽見一個老公公從家裡走了出來。三公主高興地說道:「老人家,我已經趕了三天三夜路了,想在這條江里洗洗臉,請替我看管一下這些飛禽走獸好嗎?」老公公看了一下說:「這哪裡是什麼飛禽走獸,明明是些大青石山呀!」老人家一語道破,這些飛禽走獸一下子全成了石山,再也不走了。
這時三公主慌了手腳,急忙扯起柳枝又抽又打,直累得汗水淋淋,石山還是不搖不動。三公主嘆了一聲說:「只怪我忘記了觀音菩薩的話,耽誤了搭救眾生的大事。」說罷向老公公深深一揖,說道:「拜託老公公替我照看這些石山,我到南海請罪去了。」三公主哪裡想到,老公公一下子也變成了石山。這座石山就是老人山。在老人的四周,圍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石山,有的像虎,有的像豹,有的像駱駝、大象,有的像仙鶴、錦雞。老人至今還受三公主的囑托,精心的看管著它們哩。
5:桂林伏波山的傳說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頑童來到洞中遊玩,看見有一位老翁在洞中酣睡,在他的身邊有一顆大大的、閃閃發光的珠子。長到這么大,從未見過這么大,而且還發光的珠子,頑童覺得希奇好玩,就偷偷地把這顆珠子拿回了家中。
他的父親看到了這顆珠子非常驚訝,當得知孩子是從一位老人那裡偷偷拿來的時候,就帶著孩子要出門去還。可是他們父子出不了門了。縣官已帶領著兵馬包圍了他們家。原來,不懂事的小頑童一路走來,寶珠的光亮讓他得到寶物的消息早已是傳遍了全城,城裡的縣官喜出望外,他心想:有了這個寶貝,就發財了。就在縣官想搶寶珠的時候。
街上傳來了喊聲,「灕江漲大水了!」原來,那位老翁不是別人,他正是伏波山下水府里的伏波龍王。他醒來後,發現珠子丟了,大發雷霆,一時間,灕江的水猛漲起來,漸漸地向城中淹去。很多人家都被淹了,可是就是不進小頑童的家門,看到鄉親們在洪水裡哭喊,小頑童的父親知道,這顆寶珠是伏波龍王的,如果再不還,全城的老百姓就要遭秧了!他將寶珠朝洪水裡扔去,拽著小頑童就跳進了滔滔的洪水之中。說來也奇怪,寶珠一落到水裡,所有的洪水一下子都立了起來,高高的浪頭直直地撲向縣官,呼地就把他們捲入了伏波山下的波濤之中。
從此以後,每到煙雨茫茫的時候,就會隱約地看到有一艘龍船在伏波山下的江面出現,如果您靜神細聽,可以聽到撐船長竹篙碰在船幫邊上輕輕的響聲,順著那響聲看去,那撐船的人就是那對還珠的父子,老龍王正站在他們的身邊笑眯眯地捊著龍須,欣賞著煙雨灕江的美景呢。
㈤ 廣西桂林歷史有多久
桂林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並且桂林在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解放後省會改為南專寧屬。
秦代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
屬廣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㈥ 桂林歷史名人趙觀文故事
趙觀文,桂林蘆笛岩橋頭村人,唐乾寧二年(895)狀元及第,官至翰林侍講。原內主考容舞弊,取25名進士,趙列第八,其餘大部分不按標准錄取,引起群憤。唐昭宗不得不改組考試班子,委任翰林學士陸扆主持重試。趙觀文「才藻優瞻,義理昭宣,深窮體物之能,曲盡緣情之妙,所試詩賦,辭藝精通」,躍居榜首。「一支仙桂兩回春,又將彩筆冠群倫」。但當時正處沒落殘唐,宦官專橫恣肆,持身正直的趙觀文不肯同流合污,回歸故里,官民對他敬重。桂州長史朱韞在新修堯舜祠時,請他寫《祭器碑》,對弘揚先賢遺教,敦促地方風化起到重大作用。據《桂林風土記》,唐人因趙觀文狀元及第,改坊名為進賢坊。請人於凌漢等,還在其故鄉立了「趙狀元故里」的石碑,以垂永遠。
麻煩採納,謝謝!
㈦ 桂林的抗戰歷史
廣西抗日戰爭歷史綜述——灕水岸邊退強敵
1944年4月~12月,侵華日軍為了打通從日本經朝鮮到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又到越南、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大陸交通線,發起了「1號作戰」攻勢。中方稱之為豫湘桂戰役,在廣西部分則稱為桂柳會戰(1944年9~12月)。日軍企圖打通湘桂、桂越一線,同時由於中美空軍在桂林、柳州、南寧以及平南丹竹建有空軍基地,不斷轟炸日本、台灣和華中、華南敵占區,給日軍造成很大威脅。因此日軍要摧毀這些空軍基地。日軍以岡村寧次為第六方面司令官,指揮橫山勇的第十一軍(轄六個師團)、田中久一的第二十三軍(轄兩個師團),另有二個獨立旅、第五航空軍,兵力共約18萬人,於1944年9月上旬以第十一軍主力集中於湘桂路沿線,一部集中於湖南道州;第二十三軍主力沿西江上肇慶、都城結集,以第二十三旅團集中於雷州半島,對中國第四戰區的桂林、柳州、南寧分進合擊。
靈川保衛戰
中共地下黨親赴前線指揮,血戰8晝夜,斃敵1000多人
中國軍隊第四戰區先後調集夏威的第十六集團軍、鄧龍光的第三十五集團軍、楊森和湯恩伯的第二十七集團軍,兵力共16個軍40個師,約16萬人。雙方擺開會戰架勢。
由於參加桂柳會戰的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蔣、桂、粵)斗爭激烈,各自都想保存實力,讓別人去同日軍死拼,自己坐等勝利,因此不顧大局,不協同作戰。廣西是桂系的根基。會戰前白崇禧在桂林,提出「固守桂林三個月」,蔣介石同意,並規定由他的嫡系九十三軍守全州,桂軍守桂林,粵軍守柳州。9月11日從湖南而來的日軍第十一軍進攻廣西全州黃沙河。我方第九十三軍奉命在全州要隘屯糧儲彈(全州有華南最大的軍需物資倉庫),阻擊敵人三個月,但與敵軍一接觸,未經激戰即放棄黃沙河陣地。軍長陳牧農下命燒掉全州軍需倉庫大批物資,13日全軍退卻,放棄全州。敵軍佔全州後即兵分兩路直取桂林。9月27日日軍十八師團進犯興安,九十三軍在此抵抗了3天,興安失守。14日日軍攻靈川,九十三軍榮譽八師和第十師為雪全州之恥,奮起拒敵。第十六集團軍參謀長韓缽成(中共秘密黨員)馳赴前線指揮,親自指示美機前來轟炸日軍,步兵英勇血戰8晝夜,斃敵1000多人。日軍五十八師團在湘桂線正面受阻,轉兵東向。
桂林巷戰
中國守軍與日寇激戰於七星岩、獨秀峰、伏波山等處,中國守軍5665人壯烈犧牲
在日軍到桂林城之前,白崇禧與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發生矛盾,白修改了張的城防計劃,把自己的親信和精銳部隊二個主力師調出桂林,說要在平樂附近阻擊進犯桂林之日軍。此舉削弱了桂林守城兵力。白崇禧布置完畢,即於9月28日坐飛機回重慶去了。守城兵力不足2.5萬人,其中1/4是新兵,但是守城官兵士氣高昂,加緊修築工事,准備與日軍決一死戰。日軍以五個師團兵力先將桂林外圍陣地擊破,11月4日佔領桂林城南外圍陣地,用大炮轟城。6日,日軍四O四師團一部攻佔了七星岩一半,我軍三九一團團部退入洞內。在城北,日軍五十八師團的坦克沖近北門,被守軍擊毀2輛。7日,日軍四O四師攻佔七星岩山頂,繼續攻擊同樂山、普陀山、七星岩山洞等處,遭到守軍頑強抵抗。9日清早,日軍重炮又對獨秀峰、風洞山、老人山一帶進行猛烈轟擊,敵機7架也飛來襲擊市區南部。守軍炮兵英勇還擊。炮戰後,日軍五十八師團進攻北門,被北門外石山上守軍擊退。下午16時,日軍一個中隊拚死沖上伏波山,雙方短兵相接,日軍傷亡慘重,只剩下10多個日兵,但守軍也傷亡殆盡,下午17時伏波山被日軍佔領。日軍強行渡過灕江,突入鹽行街,與我軍進行巷戰。德智中學以西我軍陣地盡失。9、10兩日突入鹽行街的日軍擴大戰果,向核心陣地王城進攻。10日下午,城防司令韋雲淞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晚上棄城突圍。一三一師師長闞維雍參加會議回師部後,向部下交待說:我們要與桂林共存亡,假如我死了,由副師長、參謀長指揮。闞師長說完後,即到電話機房內開槍自殺。闞師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令人欽佩。當夜,守城部隊大部分向西突圍退出桂林。11日上午8時,市內戰斗終止,桂林守衛戰結束。據當時日軍統計,守軍戰死有5665人。這些烈士為抗擊日軍入侵、保衛桂林城作出了犧牲。
「八月決定」
提出「一切為了建立抗日武裝」、「一切為了發展游擊戰爭」的口號,形成了全省規模的抗日游擊戰局面
日軍在攻佔桂林後,經永福、中渡、黃冕、雒容進攻柳州。國民黨各派系為了保存實力,不作堅決抵抗,11月10日棄守柳州。柳州陷落後,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帶領部隊退到宜山,廣西黨政軍許多機關也遷到宜山。日軍趁南寧沒有國民黨正規軍的機會,於11月24日佔領南寧。當時南寧市民事先疏散比較徹底,日軍佔領了一座空城。由於國民黨軍隊內部的派系斗爭以及上層的腐敗,導致了桂柳會戰的失敗。日軍佔領了廣西省會桂林及64個縣,為了搜刮物資以充軍用,進行瘋狂的掠奪,並且四處燒殺姦淫,對於敢於反抗的群眾則進行殘酷鎮壓,製造了一樁樁慘劇與血案。廣西第二次淪陷期間,與國民黨軍隊消極避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共產黨積極組織民眾進行抗日。在1944年8月,當日軍逼近廣西的時候,中共廣西省委就作出《八月決定》,提出「一切為了建立抗日武裝」、「一切為了發展游擊戰爭」的口號,動員廣大群眾武裝保衛家鄉,號召黨員組織群眾拿起武器殺敵。在此情形下,廣西各地出現了一批由中共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這些抗日游擊隊、自衛隊、義勇隊同民眾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全省規模的抗日游擊戰局面,給日本佔領軍以沉重打擊,使其不得安寧。
光復廣西
日軍大勢已去,無心戀戰,國民黨第二、三方面軍開始反攻,收復失地
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將結束之前,日本大本營密令駐廣西日軍於5月開始撤退,收縮到華中、華北。國民黨在國內外壓力下,也准備反攻作戰,3月份將全國軍隊編為4個方面軍。其中第二方面軍在桂西,司令張發奎、副司令夏威,轄三個軍,5月間發現日軍開始收縮防線,於是桂西的二方面軍張發奎部、黔南的三方面軍湯恩伯部開始反攻。此時已准備撤退的日軍無心戀戰,因此反攻未遇太多抵抗。4月下旬第二方面軍收復都安、進迫南寧,5月27日第六十四軍光復南寧,並派出部隊沿邕龍公路追擊逃往越南的日軍,7月3日收復龍州、憑祥。日軍主力部隊向柳州退卻,我軍主力同時跟進。第三方面軍湯恩伯部於5月上旬向河池、黎明關攻擊,收復河池、宜山。當時各路均向柳州攻擊,6月29日攻佔柳州,日軍向桂林潰退。我軍沿柳桂公路向桂林攻擊前進。第三方面軍分向全縣、興安進攻,佔領後向桂林近郊推進,協同友軍圍攻桂林,7月28日進占桂林。中國軍隊繼續追擊逃往桂北日軍,8月6日收復興安。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當時全縣還有日軍據守。8月17日拂曉第一三三師向全縣發起進攻,10時攻入城內。日軍向黃沙河及湖南東安逃竄。8月18日第二十軍一三四師收復桂北黃沙河。至此,廣西全境光復。
㈧ 桂林最大的抗戰事件是什麼
黨在桂林領導的抗日文化運動
桂林抗日文化運動從1938年冬起,到1944年9月桂林疏散止,前後持續了近6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領導下,它蓬勃興起,經過長期曲折的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收到了豐碩成果。對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的發展,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桂林形勢日趨惡化。1月20日,桂林八辦被迫撤銷。接著,《救亡日報》、國際新聞社、生活書店、新知書店、讀書出版社等新聞出版單位和一批進步文藝刊物,先後被勒令停業停刊。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為國民黨「中央干訓團」所代替。許多文化人士在我黨的具體安排和幫助下轉移到新四軍和香港等地。1942年,廣西當局在桂林製造了「七·九」反共事變。接著,1943年,又分別在玉林和南寧製造了「一·一三」和「一·一五」事件,逮捕了大批共產黨員,使我廣西地下黨受到嚴重壞破。1941年至 1943年,桂林抗日文化運動面臨十分艱難困苦的局面,但仍在堅持和發展。
http://www.guilindj.gov.cn:8090/9961/0002/.htm
㈨ 桂林的歷史
距今約一萬年前 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 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 先屬蜀,後歸吳。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
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 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 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元 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
明、清 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 屬廣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縣。
1940年 始設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 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歷史--古 墓
桂林歷史--造 像
桂林歷史--石 刻
桂林歷史--遺 址
http://www.cntour.com.cn/ArticleShow1.asp?ArticleID=73
㈩ 桂林市區的歷史
桂林地區的歷史悠久,早在一萬年多年前就有人居住過的痕跡。
距今約一萬年,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曾在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過他們的遺物。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當時在廣西地區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也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是當時的桂林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區。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桂林這片地區設始安縣,隸屬於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 三國時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 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 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佔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