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知識情話

歷史知識情話

發布時間:2021-02-06 15:29:49

❶ 一些情話啊!!!誰有

1.「你在想什麼?」

這個問題恰當的回答當然應該是:「對不起,親愛的,沉思使我冷落了你!不過我

在想,遇見你是多麼幸運,你那麼溫柔、漂亮、聰明。」顯然這種表白跟實際所想的問

題風馬牛不相及,不過若能博得愛人一笑也未嘗不可。

鄭重提醒對於該問題,絕不可以回答:「如果我想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就會告

訴你而不是思考了。」

此時男人應答的指導原則是:絕不可以想什麼說什麼,絕不可以誠實。

2.「你愛我嗎?」

最好的回答是「是的。」若想更一進步地表示,您可以說:「是,親愛的。」

鄭重提醒該問題的錯誤表述包括:a:我想是吧。b:如果我回答是,你會感覺好點

嗎?c:這取決於你所說的「愛」指的是什麼。d:這有什麼關系嗎?e:誰?我?

3.「我看起來胖嗎?」

男人回答這個問題時應該是肯定且斷然地說「不,當然不!」然後迅速扭轉話題。

鄭重提醒錯誤的回答包括:a:我不會說你胖,但也不會說你瘦。b:要看和誰比了

?c:你稍微胖點兒好看。d:比你胖的人我見得多了。e:你說什麼?再說一遍好嗎?

4.「你認為她比我漂亮嗎?」

這里的「她」可能是您從前的女朋友,您的同事或者您的異性朋友,無論什麼場合

無論對誰,最好的反應是:「不,你比她漂亮多了。」

鄭重提醒錯誤的回答包括:a:不比你更漂亮,你屬於另一種漂亮。b:我不知道什

么標准才是美。c:是的,但你性格更好。d:她只是比你年輕。e:你說什麼,我沒聽

清楚。

5.「如果我死了,你怎麼辦?」

正確的回答是:「親愛的,如果你死了,我也沒有什麼好活的了,我也會投身於經

過身邊的第一輛卡車輪下。」

或許您認為這個回答太過愚蠢,那麼說一則笑話給您聽。

——「親愛的。如果我死了,你會怎麼做?」

——「哦,親愛的,我會極度傷心。為什麼這么問?」

——「你會再婚嗎?」

--—「當然不會。」

——「你不喜歡婚姻生活嗎?」

——「當然不是,親愛的。」

——「那你為什麼不再婚?」

——「好吧,我再婚。」

——「什麼?你再婚?」

6.婚後多年的夫妻對話

女:你真的背熟了我的一切嗎?我的身高、體重,最喜歡的和最討厭的,你說說看



男:身高……穿平底鞋到我下巴,穿高跟鞋到我耳朵。體重

❷ 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又稱年三十、除夜、歲除等。這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1.辦年貨

每逢年末,再貧窮的家庭也要准備許多過年的物品。

首先,是打掃庭院,進行掃除,把家裡家外都清掃得乾乾凈凈,為過春節准備一個新的環境。

其次,是做過春節的佳餚,如殺年豬,灌血腸,做豆腐,蒸年糕,炸面貨。因為從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動煙火的。

最後,就是辦年貨了。出門前必須列一張年貨單,羅列出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歷、灶王爺、玩具等,還要給小孩買新衣、鞭炮。在鄉村生活的人還要提前幾天到城裡或集鎮去辦年貨,開開心心地滿載而歸。

2.度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團聚在一起。首先要做的是包餃子,包時講究說吉利話,主婦要在幾個餃子內放上硬幣,初一誰吃到包錢的餃子就預示他一年要交好運;還要包些鼠、魚形狀的餃子和其他花樣,讓孩子們吃。除夕餃子包好後,當晚要煮一鍋,每人吃半碗,剩下半碗,意為年年有餘。

3.放爆竹

除夕之夜,另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便是放爆竹,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劃破夜空,鞭炮響和道道煙火把人們帶進了歡樂的新春。還有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夜放煙火,人們在美麗的焰火中共享天倫之樂。

4.守歲

除夕還有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是守歲。民間稱守歲為「熬百歲」,因這一天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認為熬的時間越長活得時間便會越久,小孩也最聰明。因此,才有所謂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場面。古代除夕守歲之夜,堂屋要設一供桌,前面有桌裙,地鋪拜氈,桌上擺供品:高饃、干鮮果品、各式點心。另設有錫香爐、香筒、銀蠟台等。每家還要在堂屋桌上點兩支紅蠟燭,俗稱守歲燭。守歲燭講究生花報喜,即燃燒中的燭頭要呈虎刺梅狀,叫「元寶」。紅燭生「元寶」則表示新的一年全家吉祥如意。20世紀40年代,許多家庭改用食油燈,食油燈燈芯用棉花捻子,也講究生花報喜。50年代以後,改用煤油燈,很少有此現象了。現如今,人們在享受了電的方便之後,又重新燃起了蠟燭。生花報喜之俗又重新在人們中傳開了,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盼望幸福的願望。

禮儀精髓:

除夕守歲是合家團聚、共享天倫的美好夜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也是春節的開始,故稱為元旦。近代使用公歷後,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而稱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一般從初一持續到初五,有的地方要過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動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風俗:

1.做新衣

眾所周知,春節都要穿新衣,無論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在正月初一更換新衣,尤其是姑娘、新媳婦和孩子們。主婦們為此一入臘月便開始自織和選購衣料,縫制各種款式的衣裳。中老年男子穿長袍、短褂;婦女們則要穿上衣、下裙、綉花鞋。在孩子們身上更是下工夫,麒麟、老虎、獅子等凡是象徵勇猛的走獸統統綉在各式鞋帽和肚兜上。鳳凰花鳥之類刺綉成女子們的各種花色的傳統服裝。新春伊始,萬象更新,人們紛紛穿上新衣,或莊重,或高雅,或瀟灑,或艷麗,大年初一或集祠堂祭祖或串親訪友,人們議論著,誇獎著彼此五顏六色的衣裳,賞心悅目,喜氣洋洋,呈現一片節日景象。真可謂是:「全家歡喜辭舊歲,滿院生輝迎新春。」

2.備佳餚

過春節的佳餚是最不能馬虎的。為了迎接春節,迎接各位神仙,如關帝、財神、水神、灶神等,家家戶戶都要蒸饅頭、炸油食、煮肉食、洗器皿,到處都是一片歡騰的景象。壽桃祝老年人長命百歲;壽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棗糕表示早早陞官發財;老虎讓小孩吃了會虎頭虎腦,平平安安;棗山饃是獻給灶君的。此外,還要給家庭的每個成員蒸一個饃;給家庭主男蒸錢包,讓他理財致富;給主婦蒸石榴,祝其多子多孫;給青少年男子蒸硯瓦,勵其讀書;女孩蒸布藍,做針線;蒸魚,表示年年有餘,雞則表示大吉大利;蒸狗和獅,俗語雲:「大門獅、二門狗。」有新親的,還要蒸八斤重的圓饃,上麵塑鯉魚跳龍門和各種飛禽走獸,形式新穎奇特。此外,油炸食品也是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麻花、饊子、麻葉、油餅、丸子、豆腐、紅燒肘子、紅燒肉條、酥肉等。在有些地方,人們還要准備各種酒宴佳餚、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以慶祝這隆重的節日。

3.掃房舍

掃房舍的習俗,古代稱「掃年」為「打塵埃」。《清嘉錄•叫火燭》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稱打塵埃。」《歲時瑣事》也有相關記載,民間從臘月二十四日以後,不僅可掃房舍,做任何事都可不看好日,即所謂「尺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敵絲日」,也稱「無忌日」。《夢梁錄》也記載,這天「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直至今日,每逢年末,人們都會清掃一下房子的塵埃,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4.貼春聯

大年三十那天,民間各家各戶都會貼春聯、敬門神、掛年畫,以增加過年紅紅火火的氣氛。春聯,又稱「對聯」「門對」「門貼」。清代《燕京歲時記》上記載:「春聯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臘月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依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直至今日,春聯已成為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僅是喜慶,還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願望,抒發了心頭的憂郁和憤懣。陶冶情操,激勵奮進。兩千年盛傳不衰,春聯已成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5.拜年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是平輩則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

(4)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常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春節,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禮儀精髓:

拜年時,人們以新禧、發財、如意、長壽等吉祥語互相祝賀。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秦始皇名政,因避諱,故又稱端月十五。該日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滿月,象徵團圓美滿。

1.觀花燈

元宵節掛花燈,也源自玉皇大帝替天鵝報仇的傳說,人們為了躲避玉皇大帝的眼睛,便在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戶戶門前掛燈、放火炮、火花。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燃放煙火和鞭炮。
在觀花燈的同時,人們還增加了另一項活動——猜燈謎。燈是靈魂,而燈謎更體現著人們的聰明才智。燈謎,即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們在賞燈時猜謎,以增加情趣。

2.吃元宵

元宵,又稱「湯圓」。元宵節這天,全國各地的老百姓都要吃元宵。元宵分甜咸兩種:甜元宵,甜餡用核桃仁、豆沙、棗泥、果仁、桂花、山楂、芝麻、白糖、冰糖、青紅絲等製成餡粒,蘸水,放在大籮筐中干糯米粉上,人們通過搖動籮筐使餡粒蘸上糯米粉,撈起再蘸水,再放干糯米粉搖一下,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滾成圓形。其食用方法多用水煮,也可油炸。元宵之夜,觀燈回來,合家團聚圍坐在一起吃著松軟適度、香甜可口的元宵,別提有多溫馨了!

禮儀精髓:

民俗學專家說,人們通過送花燈來表達各種各樣的美好祝願,送花燈大有講究。可送的花燈種類還有很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綿羊燈、錢鼓燈,應有盡有。蓮花燈一般送給女孩,寓意接受花燈的女孩越長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對自己溫順體貼,女孩便送男孩一盞綿羊燈;希望孩子長大有武才,大人便給孩子送關刀燈,希望孩子有文才則送狀元騎馬燈等。
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公元789年欽定的節日,又名二月二「龍抬頭」,原來為農歷二月初一慶祝,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農歷二月初二。傳說農歷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人的衣食住行,都取之於土地。因此,「土地老」在民間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山西,無論大戶小戶,在自己庭院的北房牆上都會用磚砌一小龕,內塑土地爺泥像,每月農歷初二和農歷十六都要祭祀他。

人們祭祀日神、土地神都是為了祈求農業豐收,然而僅僅有日、有地是不行的,必須有水才能保證農業的豐收。這便出現了玉龍降雨解救蒼生的神話故事。龍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連皇帝也借龍的身份以降服臣民,故有所謂「真龍天子」之稱。

玉龍因民間百姓們炒玉米而獲救,晉南地區便傳下了吃玉米豆的習俗,所謂「二月二崩蠍豆」。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夕用碾壓碎黏土,再細篩過,放在鐵鍋里加熱,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團,被攪拌後,炒至黃色即可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中和節的另一習俗是鬧灶火。在山西,每年這天,各縣的百姓都會雲集而來,大鬧火灶。傳統形式有鼓車、高蹺、旱船、花鼓等。

禮儀精髓:

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所以叫「龍抬頭」。
清明節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節,它們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本為24節氣之一,但因為它在一年季節變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同時,還並入了祭祖和寒食節。因此,清明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1.上墳掃墓

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掃墓,晉南稱「上墳」。在古代,上自皇帝,下到百姓,在清明節無不祭祀祖先,也稱掃墓,藉以寄託哀思。孔子在《論語》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戊。」「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種對宗廟、祖墳至尊至敬的習俗,正反映了中華民族及炎黃子孫的善良及孝心。

2.踏青春遊

陽春三月,正是春風徐徐、陽光明媚的好日子,各地一派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代清明春遊(也叫踏青)最早見於唐朝,到了宋朝踏青郊遊之風十分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出北宋時汴京附近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人物栩栩如生,場面真切生動,是一件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生活風俗畫。畫卷人物五百五十多個,牲畜五十餘頭,船二十多艘,車、轎二十多乘,充分體現了清明節郊遊的盛況。

春遊傳承至今,全國各地每到清明前後,機關團體、學校都會組織春遊,參觀名勝古跡,觀賞奇山秀水。可見春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

禮儀精髓: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一般認為是楚國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盡,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才有五月五端午節的。

1.吃粽子

相傳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紛紛趕來營救,但為時已晚,於是有人將米飯和紅棗等食品倒入水中讓魚蝦龜蚌吃飽,以免傷害屈原。東漢時,長沙人歐回一天忽見屈原頭戴高高的雲冠,腰掛長柄寶劍,身佩珍珠美玉,來到鄉親面前。說每年所祭食品都被水族魚蝦龜蚌所竊食。大家聽後非常生氣,問屈原怎麼辦?屈原說:「今後若有惠祭,當以箸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並纏五色花絲,水族見了,以為菱角,便不敢再食。」

粽子一般分為兩類:一是純米粽子。有糯米或黍米兩種,吃時拌糖;二是有餡粽子。例如,紅棗粽和八寶粽。八寶粽佐以柿餅、栗子、果脯、肉、青紅絲、蓮子等。粽子發展到今天,口味多樣,甜、咸、辣都有,角、錐、筒形俱見。其做法一般是將米、棗等浸泡後,用蘆葦葉或玉米葉包好,再用馬蘭草結扎,有的地方用五色線紮好,取避邪之意。包好的粽子擺置鍋中,用竹箅子壓實,倒水至淹沒為止,用溫火煮一夜,便可以吃了。

2.飲雄黃酒

雄黃作為一種殺蟲和消毒葯,古代就已經應用了。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晉朝,相沿至今。除了塗在小孩兒的額間和手足心外,還用白酒浸雄黃再泡白礬,稱作雄黃礬。被蟲叮咬後,用雄黃礬蘸水塗抹可起到消毒解痛的作用。雄黃酒、雄黃礬一直以來都是古代消炎解毒之良葯。今天,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已非常少見了,但仍有用它來殺蟲祛毒的。

3.劃龍舟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又一個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都會在端午節劃龍舟,尤其是南方。所謂龍舟,是一種以龍為標志的競賽船隻。龍的特徵體現在龍頭和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物,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人們會預先修好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那天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還需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4.懸掛菖蒲艾草

采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節重要的活動內容。據傳說,菖蒲代表張天師的劍,艾草代表張天師的虎,所以有蒲劍艾虎的民俗稱呼。在鄉村,人們把菖蒲艾草采擷回家,把菖蒲做成寶劍形,把艾草剪貼成老虎形,掛於屋檐或門楣,用來驅邪祛毒。現城市裡的不少人家在端午節也在家門上懸掛此物。

5.避五毒

民間有一種信仰,認為農歷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癩蛤蟆。傳說中,五月多災多難,甚至生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採取各種方法來加以預防,包括以服葯和宗教手段來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要賜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在天津,端午節這天,已婚婦女要帶領小孩到河邊「躲午」,並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丟到水裡,取小布人代替其受災,俗稱狗咬災星。

禮儀精髓:

五月端午節,又稱「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節即是農歷的五月初五。
七夕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少女節、女節、女兒節、洗頭節、情人節、雙星節、雙七節等。除唐代有六夕,五代以七月六日為七夕節外,歷代均以農歷七月初七為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有些地方流傳著一種習俗:男女訂親後,女子要為未婚夫納雙鞋墊。鞋墊花樣繁多,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鴛鴦配、龍風飛舞等。顏色鮮艷奪目,是一種技藝相當精湛的刺綉工藝品。綵線里寄託著姑娘們無限的相思,條條彩絲織出姑娘溫柔多情的心,一雙雙鞋墊凝聚著她們良好的祝願和純真的情意。

有些地方,習慣用當年生長出來的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紡織物,放置案頭。有的用彩紙剪上述人物和動物,貼於牆上。祈禱後,再拿七根綉花針,用綵線穿孔,能一次穿過七根針的人,就算乞得了「巧」。

南方一些地方,七夕節這天,要在院里曬一盆水。一會兒,用手將綉花針輕輕放置水中,若針漂浮,謂之得「巧」。有的地方綉花針漂浮後,看水底影子,影中有動物,花鳥者,謂之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者,謂之拙,不得「巧」。這一習俗流傳至今,雖也有人丟巧針,但多半為了滿足姑娘們的好奇心。

禮儀精髓:

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中秋節

中秋節,又名月節、月夕、端正月、八月半、仲秋節、團圓節等。中秋賞月在唐代就已經很流行了。在古典小說中曾流傳有「唐王游月宮」的故事,到了宋代正式定為中秋節。

1.賞月

中秋節賞月到唐代已十分盛行了。《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和楊貴妃去太液池賞月。當他興意正濃時,明月西下,於是玄宗命令在太液池西岸修建一百尺的高台,稱「賞月台」,准備以後與貴妃賞月用。

賞月在今天仍然十分盛行,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一家人吃著香甜可口的月餅、賞著又亮又圓的月亮,真是愜意!

2.吃月餅

月餅,作為中秋節特有的食品,最早出現於唐代,宋代已很講究,明代進一步確定為節日食品。中秋節,月餅是祭月供品,同時又是饋贈親友的傳統禮品。在古代,幾乎家家都有做月餅的模具,節前自己製作,鄰里互助,早上給張家做,下午給李家做,俗稱打月餅。

根據月餅皮的材料,月餅可分酥皮和提漿兩種。酥皮圖案簡單,表皮薄如麻紙,層次分明,色澤金黃,食之香甜酥脆;提漿用麵粉拌糖和面,內包餡,上模具打制,圖案精美,有「嫦娥奔月」「銀河明月」「犀牛斗月」「月中折桂」「吳剛伐桂」「白兔搗葯」等。按餡的材料分,月餅有五仁、棗泥、玫瑰絲等。月餅一般為四塊一斤,寓意家庭團圓,同時也祝願仙子嫦娥早結良緣。山西以南,講究做一個特大月餅,專供祭月。山西以北講究祭月用套餅,由小到大,壘起來像座寶塔。

祭月除月餅外,還需要准備西瓜和毛豆。西瓜取音於「喜」,取形於圓,取瓤於紅,取子於多,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歡歡喜喜,紅紅火火,多子多福。西瓜的選取也是不簡單的,必須在收獲時精心挑選半熟、皮厚、無傷的,特意保存下來,專門祭月。

3.觀潮

觀潮的習俗主要盛行於南方。它最早見於漢代,到唐宋時觀潮已形成很大的規模了,尤其是南宋,因臨安(今杭州)為京都,所以每年的中秋節江浙一帶觀潮的盛況空前。觀潮之風一直延續至今,今日南方杭州等地仍於中秋賞月觀潮。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八月中旬仍在汾河漲潮之時,常有人結伴前去觀望。近年來汾河上修築了許多公路大橋,八月潮漲,新絳、稷山等地方的群眾成群結隊到大橋觀潮。

禮儀精髓:

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外出的要趕回來,出嫁女兒要在婆家過夜,新媳婦回娘家要由女婿專程去接。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節和菊花節、老人節等。重陽節起源於秋遊去災的風俗,後來才演變為重九節。中國以九為陽,所以叫重陽節。

1.登高飲酒

九月,天高雲淡,山清氣爽,丹桂飄香,艷陽高照。登山遠眺到處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重陽登高、飲酒、系茱萸避邪的習俗相沿至今。晉南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等名言。

九九重陽節,沿襲到今日已賦予了新的意義,變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節日。

2.賞菊

重陽節這天,全國各地幾乎都要舉辦菊花展,其中以廣州和北京最負盛名。每年都有新培育的品種面世,葉、花形都有新的發展。按葉的形態分,菊有圓葉菊、蓮葉菊、瓜葉菊。按花的形態分,菊又有平瓣菊、管瓣菊、絲瓣菊等。其品名花樣達二千餘種,菊名華麗而富有詩意。如杏花春雨、明雪照檄菊、醉楊妃、玉手調脂、佛見笑、海掌著露、春紅月色、夕照松蔭等。聞其名如睹其麗姿艷容,觀之,實乃藝術鑒賞與享受。民間還講究採菊花晾乾泡飲,俗稱菊花茶,其作用為利尿、下火、解毒等。

3.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發糕」「菊糕」。吃重陽糕的習俗在宋代便已十分盛行了,一直沿襲至今。山西重陽糕屬麵食糕點,以棗泥、銀杏、松子、杏仁為餡。可做九層,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取重陽之意。有的在糕上插小彩旗,以圖吉利。糕諧音高,寓步步高升之意。家境好的人家在這天不僅要吃重陽糕,還要吃壽面,或大擺酒宴,慶賀全家平安健康。

禮儀精髓:

重陽節這一天,人們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尊重老人,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歷史學霸怎麼用歷史知識表白

歷史老師寫道:「現實是今天,歷史是昨天,我們相愛,昨天和今天便天然地連接在一起了。」對方回信:「只有昨天、今天而沒有明天,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嘿嘿,悲劇了

❹ 國內外情人節的歷史知識

【西方情人節】
說法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 Valentine's Day ,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說法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說法三: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說法四: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 Festival) 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了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 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 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農業。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 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情人節名字的由來 《布魯爾的警句與寓言辭典》說:「聖華倫泰是個羅馬教士,由於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系身囹圄。他後來歸信基督教……最後被人用棍棒打死,卒於二月十四日……。」 古代慶祝情人節的習俗與華倫泰拉上關系,其實純屬巧合而已。事實上,這個節日很可能與古羅馬的牧神節或雀鳥交配的季節有關。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饋贈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則喜歡以情人卡表意。情人卡上通常繪有丘比特、給箭射中的心等等。 【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1]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相關傳說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❺ 女朋友老說我不夠浪漫,怎樣說情話

人為什麼戀愛、是為愛;我們活著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讓身邊的人快樂、我們結婚,是為了讓這份愛完整、豐滿;傳說中女人是男人遺失的肋骨、男人和女人打從一生下來,就只有一半的生命,我們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愛人,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另一半;茫茫人海、我們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擁有完整的人生、才能讓生命豐盛、快樂;所以我們不停地尋找、勇敢地戀愛、錯了、傷了、痛了、然後絕望了、迷失了、因為沒有找到真正的愛人,因為真愛是可遇不可求;人這一生可能會遇到好幾個愛人,也可能只有一個;你可能會和愛人永遠在一起,直到老死的那一天;也可能幸福就像曇花一現,快樂或者憂傷,都是愛情,都是婚姻;其實很多人誤解了結婚的真正含義,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懵懂少年.結婚應該是真愛最終的見證,是神聖而莊重的,也許有人會誤認為結婚是一種枷鎖,可以將兩個人栓在一起,或者有人認為是有個家的歸屬.雖然結婚實質上也只是一種形式,但卻一定具有很深刻的意義的;不管怎麼樣、都該自然而然、不問原因,一切該發生的就讓它發生著,順勢而為,不用勉強,也無需刻意。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戀愛去吧、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實在無聊了斗鬥嘴也好,免得一個人寂寞;人生無悔祝你幸福、開心

❻ 只有文科生才能看懂的情話

文科生看文科生:瀟灑浪漫。
理科生看理科生:聰明絕頂。
文科生看理科生:呆。
理科生看文科生:酸。
文科生口頭禪: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你會嗎?(源於孔乙己)
理科生口頭禪:1+1=?(源於陳景潤)
文科生最頭痛的事:1530元存了3個月零七天,銀行利息2.14%,扣去20%的利息稅,最後共多少?
理科生最頭痛的事:情人節的前一天,在燭光下苦思冥想,給女朋友的卡片上寫點什麼才好呢?
文科生最常做的事:咬著筆桿發呆。理科生最常做的事:扶著眼鏡發愣。文科生對文科生吹噓:最近我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理科生對理科生吹噓:紅樓夢中的詩詞歌賦,我已爛熟於心。
文科生對理科生炫耀:古代音韻學學起來像唱歌一樣有趣!
理科生對文客生炫耀:學微積分其實像打游戲一樣好玩。
文科生最激動的事:名字變成了鉛字。理科生最激動的事:攢機成功。
文科生最不愛聽的誇獎:哇!你連沙士比亞都知道,好淵博呀!
理科生最不愛聽的誇獎:天,你連燈泡線路都會接,真能幹啊!
文科生最喜歡的體育項目:中國象棋,因為歷史悠久,典故豐富。理科生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橋牌,因為記分復雜。
文科女生的理想男友:文科男生的嘴(甜)+理科男生的腿(勤)。
理科男生的理想女友:文科女生的外表(美)+理科女生的頭腦(慧)。
文科男生的愛情戰術:肥水不流外人〃甜〃(本系女生很多)。
理科男生的愛情戰術:引進外〃姿〃(本系女生太少)。
文科生最常去的地方:圖書館、電影院、食堂。
理科生最常去的地方:實驗室、微機房、食堂。
文科生最沮喪的事:碰見一個詩詞比自己記得多的理科生。
理科生最沮喪的事:碰見一個電腦比自己玩得好的文科生。
文科生最想不通理科生的地方:每天從早忙到晚,大學時光豈不是白白浪費?
理科生最想不通文科生的地方:每天從早閑到晚,大學時光豈不是白白浪費?
文科生的口號:我思故我在!
理科生的口號:我猛故我在!
文科生上理科課:暈頭轉向。
理科生上文科課:天昏地暗(此有兩解,一為睡得不省人事,二為猛得頭也不抬)。
文科生的雙休日:讀書、踏青、放風箏。
理科生的雙休日:做題、補課、搞競賽。
文科生的價值觀:活著是為了吃飯,生命在於過程。
理科生的價值觀:吃飯是為了活著,生命在於目標。
理科老師在文科班說的話:「不要搞太深,對你們沒有太高要求。」
文科老師在理科班說的話:「一定要注意聽,別說『會考』,就是以後考研也要考文科。」
文科生蹺理科課的理由:那麼枯燥,不如出去體驗生活。
理科生蹺文科課的理由:浪費時間,不如在家多做幾道題。

❼ 東晉都有哪些名人

東晉的名人有:

1、陶淵明——東晉詩人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

2、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他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3、謝安——東晉著名政治家

謝安,字安石,別名謝太傅,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歷任征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後,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

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4、劉伶——魏晉時期名士

劉伶,字伯倫,別名醉侯、酒仙,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他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後卒。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5、王導——東晉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王導,字茂弘,別名王丞相,東晉政治家、書法家,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東晉建立後,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亂」時,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庾亮不聽王導等人的勸諫,執意征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致使其舉兵反叛。「蘇峻之亂」平定後,王導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太尉郗鑒繼續執政,雖與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

6、祖逖——東晉著名軍事家

祖逖,字士稚,別名祖豫州,東晉著名軍事家。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後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

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

7、陶侃——東晉名將

陶侃,字士行,別名陶公,東晉時期名將,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陶侃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為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

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劉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❽ 用歷史知識寫的情書

從現在到永遠你便是我的整個世界我對你的愛永不變即使困難再大在我的愛面前也只是小菜一碟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情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