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袁世凱重要歷史事件

袁世凱重要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6 15:14:27

『壹』 袁世凱主導、參與的重大歷史事件

清朝退位,袁世凱復辟,護國運動

『貳』 袁世凱祭天引發的歷史事件是

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版廣西相繼響應,3月份袁權世凱被迫宣布退位,恢復「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

『叄』 有關袁世凱的歷史資料

袁世凱六歲時養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在南京,袁世凱的一位老師曲沼擅長武術,教會了袁世凱一些拳法劍術。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氣無二 。 1876年秋,袁世凱與沈丘於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恆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袁世凱曾作詩《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志向。1882年,朝鮮發
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 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斗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沖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也因這一事件受到李鴻章等人的重視,年僅26歲的他就被封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2]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國成立,孫文就任。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倖免於難。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

『肆』 袁世凱的主要歷史活動。

1,總督朝鮮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

戰斗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沖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贊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

2,創立新軍

在甲午戰爭結束後,舉國上下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袁世凱亦是其中一員。1895年6月底,劉坤一、李鴻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摺保薦袁世凱,於是光緒帝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凱入京覲見。

其中袁世凱尤其重視練兵,他「深知抓到督練新建陸軍之事,前程不可限量」,不僅在給光緒帝的萬言書中提出了12條西法練兵的主張,還草擬了編練新建陸軍章程,「大旨則步軍操法以師法德國為主」。

3,戊戌政變

1897年,袁世凱擢升直隸按察使,仍主持小站練兵。1898年9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見,隨後捲入了政治風暴中。

康有為判斷袁世凱「為我所動」,乃舉薦袁世凱為侍郎。9月18日(陰歷八月初三),康有為等人得到光緒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詔,深感局勢緊迫,於是鋌而走險,決定包圍頤和園,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後,並殺死慈禧寵臣直隸總督榮祿,而這一任務則被維新派委託在袁世凱身上。

4,清末新政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創建山東大學堂。

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袁世凱任會辦大臣,負責創辦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

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

5,創建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並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

北洋軍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義的力量,令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但蔭昌沒有駕馭北洋軍的能力。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世凱,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

『伍』 袁世凱主導、參與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啊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出身河南項城的一個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是這個家族的頂樑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為項城縣的地主豪紳,捐了個同知官位。袁世凱系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劉氏,他於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於大清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北之袁張營。袁世凱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袁世凱被其嬸母牛氏(袁保慶之妻)撫養長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為後嗣。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後又隨袁保慶宦遊濟南、揚州、南京諸地。在南京,袁世凱師從曲沼學習武藝,並「喜游覽山水,復善騎射,課暇則策馬登覽清涼山、莫愁湖、太平湖諸勝跡」,[4] 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5] 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充分體現了袁世凱的雄心。
1873年夏,袁保慶病死於南京任上,袁世凱扶柩回籍安葬,其後居住於陳州府淮陽縣。1874年初,從叔袁保恆(袁甲三之子)見袁世凱游手好閑,命其赴北京家學「讀書上進」。 從同治十三年到光緒三年,他正正經經在北京讀了4年書,長進很大。他自己說過,那幾年,為了要博一個功名,他讀書累到吐血,都沒考取一個舉人,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袁保恆、袁保齡兄弟對其管束甚嚴,袁世凱亦頗知自勵,且有嚴師督導,數年間大有長進。是年底,袁保齡致函保恆說:世凱可堪造就,雖「文章尚不入門」,但已「竟是上中美材」了。 1876年秋,袁保恆兄弟命袁世凱返回河南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成功。落榜後,袁世凱於同年10月與沈丘於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恆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袁世凱在賑災期間表現出相當強的辦事能力,工作熱心,頗有優異的表現。1878年,袁保恆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後來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袁世凱以袁保恆的捐賑款而獲得「中書科中書」的官銜。 同年秋,袁世凱再度參加鄉試,仍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詩文付之一炬,忿然說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袁世凱既兩度名落孫山,又不願留在鄉間做土財主,因此開始考慮在外闖盪。當時袁世凱曾作詩《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志向。當時淮軍將領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訂兄弟之好」,所以袁世凱打算投奔吳長慶。吳長慶為了報答袁保慶的恩情,此時也寫信給袁世凱,「招其往學軍旅」。 因此袁世凱便於1881年10月前往山東登州投奔駐防當地的吳長慶。吳長慶幕府中囊括了張謇、周家祿等名士,袁世凱在他們的指導下砥礪磨練,紈絝之氣逐漸消失,「謙抑自下,頗知向學」,並認為是「有造之士」,於是被破格任命為幫辦營務處。袁世凱雖然一度對科舉厭倦,但他仍不甘心,在吳長慶幕府中繼續讀書,准備功名,他曾在1882年3月對其三哥袁世廉寫信說:「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 ,1882年(壬午年)正好為鄉試年,袁世凱本欲應舉,但清朝屬國朝鮮突發事變,改變了袁世凱的人生軌跡。

總督朝鮮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斗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沖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贊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贊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鮮被稱為「袁司馬」。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事大黨」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派人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系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因這一事件受到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重視,同時也使日本人對袁世凱「憾之刺骨,百計排陷之」,他的同僚吳兆有等亦頗為嫉妒,攻擊袁世凱「妄開邊釁」、「擅挪軍款」。袁世凱遂於1885年初歸國,賦閑在家,以避攻擊。但是李鴻章決定重用袁世凱,命袁世凱於1885年10月護送大院君回朝鮮,同年11月又封年僅26歲的袁世凱為「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袁世凱在朝鮮期間的任務是在「各國通商」、「友邦環伺」的情況下,使朝鮮「明尊親之義,定搖惑之志,內修政治,外聯邦交」,換言之即強化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系,防止朝鮮獨立自主的傾向和日俄等國的窺伺。由此袁世凱不可避免地在干涉朝鮮內政,甚至不止一次策劃廢黜朝鮮國王李熙。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鮮國王李熙致函請求清廷撤袁世凱,隨後朝鮮駐華官員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請求李鴻章換人。清廷內的張謇、張佩綸等也曾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眾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世凱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 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雖然由於其年輕氣盛而採取一些過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戰爭前還曾經多次派人暗殺袁世凱,只不過沒有成功。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袁世凱暗示朝鮮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隨後日軍迅速出動朝鮮,企圖挑起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化裝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達天津。袁世凱回國後,又於8月6日奉旨前往遼東前線,協助周馥轉運糧械、收集潰卒等後勤事宜,至次年5月請假回籍省親。在前線的這10個月間,通過目睹甲午戰爭清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袁世凱萌生了用西法練兵的設想,他說:「竊查此次軍興,往往易為敵乘,迭見挫敗者,雖由調度之無方,實亦軍制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掃除更張,參用西法,認真訓練,則前車之鑒,殊足寒心。」 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張練兵,由此開始了小站練兵的新階段。

創立新軍
袁世凱在甲午戰爭前線負責後勤期間,便主張由他募兵並編練新式軍隊,但未被採納,袁世凱頗為不滿,曾抱怨說:「內贊人而不用我募兵,徒何益也?」 在甲午戰爭結束後,舉國上下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袁世凱亦是其中一員。1895年6月底,劉坤一、李鴻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摺保薦袁世凱,於是光緒帝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凱入京覲見。袁世凱被光緒皇帝召見以後,又在8月底以一封萬言條陳呈送皇帝,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改革綱領,其內容為儲才九條、理財九條、練兵十二條、交涉四條,充分體現出袁世凱的改革思想。其中袁世凱尤其重視練兵,他「深知抓到督練新建陸軍之事,前程不可限量」,不僅在給光緒帝的萬言書中提出了12條西法練兵的主張,還草擬了編練新建陸軍章程,「大旨則步軍操法以師法德國為主」。他的主張得到光緒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1895年12月8日(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奕欣、榮祿等王大臣聯名奏請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予以批准,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始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從入京覲見到小站練兵這段期間,袁世凱積極為維新變法奔走,他加入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的強學會,與康梁等維新派過從甚密,這也使維新派將他引以為同路人,為後來的戊戌告密事件埋下伏筆。
袁世凱派人到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稱「新建陸軍」,作為他小站練兵的兵源。袁世凱在小站練兵以德軍為藍本,制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糧餉制度等內容的建軍方案。在軍事裝備上,袁世凱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准化,大膽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勛等。北洋新軍亦逐漸成為袁世凱個人的政治資本,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始祖,正如美國學者鮑威爾所說:「袁氏的軍法雖嚴,他仍然為士兵所愛戴,這並非意外,因為他親自照管他們,並且按時發餉。再者,他向他們灌輸了忠誠的觀念,不過主要只是向袁世凱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戊戌政變
1897年,袁世凱擢升直隸按察使,仍主持小站練兵。1898年9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見,隨後捲入了政治風暴中。當時光緒帝重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實行戊戌變法,與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後黨)勢成水火。康有為等維新派(帝黨)從一開始就寄希望於袁世凱,在7月底就派徐仁錄前往小站聯絡袁世凱,試探其態度。康有為判斷袁世凱「為我所動」,乃舉薦袁世凱為侍郎。[26] 9月18日(陰歷八月初三),康有為等人得到光緒帝「朕位且不能保「的密詔,深感局勢緊迫,於是鋌而走險,決定包圍頤和園,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後,並殺死慈禧寵臣直隸總督榮祿,而這一任務則被維新派委託在袁世凱身上。當天夜晚,譚嗣同進入袁世凱寓居的法華寺,將「圍園劫太後」的陰謀告知袁世凱,並脅迫袁世凱動員新建陸軍來實施維新派的計劃,袁世凱不得已答應了維新派的請求,打發走了譚嗣同。9月20日(八月初五)上午袁世凱受到光緒帝召見,同日乘火車到天津。9月21日(八月初六)晨,慈禧太後從頤和園入紫禁城,宣布臨朝訓政,罷斥康有為等維新派,戊戌變法遂告失敗,史稱「戊戌政變」。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回到天津後向榮祿告密導致了慈禧發動政變,但並不屬實。慈禧發動政變與袁世凱告密沒有關系,但是袁世凱確實有告密之舉。他來到天津後,已從後黨御史楊崇伊那裡得知慈禧即將上台的情報,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後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使慈禧得知維新派的陰謀,加重了政變的後果。所以在戊戌政變起初,慈禧太後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停職待參,並未言及譚嗣同等人;而袁世凱告密導致的結果便是慈禧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並誅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緒帝於瀛台。事實上,袁世凱並不支持維新派的激進之舉,也深知用新建陸軍來「圍園劫太後」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是大逆不道之罪,他的告密完全是出於權衡局勢下的自保之舉。 此事亦成為袁世凱的一大負擔,他不得不寫《戊戌紀略》(戊戌日記)來為自己辯解。
袁世凱由於告密獲得了後黨的信任,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袁世凱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封疆大吏。在此前後,他的新建陸軍也從天津小站調往山東境內布防,使其躲過了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得以迅速擴大,成為袁世凱最具實力的政治資本。當時山東盛行排外的義和團,袁世凱到任後,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一改前任巡撫毓賢的縱容態度,全力鎮壓拳民,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慈禧太後以民氣可用,縱容義和團。1900年爆發了八國聯軍入侵,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1901年11月,李鴻章死去,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據某些史料記載,李鴻章臨終前曾有「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的遺言,但據考證並不存在。 事實上,在李鴻章去世之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地位無需他人推薦,可以說是「非袁莫屬」了。

清末新政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袁世凱任會辦大臣,負責創辦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袁世凱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洲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皇室親貴煽動一些御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懷疑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後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被解職的袁世凱回到了河南安陽的洹上村,過起
任總理大臣時的袁世凱
了賦閑垂釣的生活。並寫了名為《自題漁舟寫真二首》的兩首詩,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梁啟超、熙彥、梁如浩、榮勛分任各部副臣。

創建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並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北洋軍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義的力量,令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但蔭昌沒有駕馭北洋軍的能力。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世凱,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袁世凱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表達善意,讓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在南方獨立各省為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召開的聯合會中,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12月4日的《上海會議》根據《漢口會議》的精神,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以虛位待袁,同時決定大總統職權暫由大元帥行使,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對。《南京會議》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讓黃興代職。而黃興力辭不就,組建中央臨時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凱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體、清皇室善後、大總統的確立等問題展開討論,南北達成共識,召開國民會議表決相關議題,根據當時的形勢,袁世凱無疑將當選民國首任總統。這樣的結果是同盟會不願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並選出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解釋原因稱東南各省久缺統一機關,行動困難,總統之職只是暫時擔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臨時代表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國成立,孫文就任。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倖免於難。1月18日,孫中山以提出《五條要約》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企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經過反復修改又於1月22日以公諸報端的方式將幕後談判全部曝光,勢同最後通牒,這不但令袁世凱極其尷尬和不滿,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袁世凱以孫中山提出的條件與南北雙方協商的內容不一致為由拒絕接受,袁世凱認為,如果清帝退位後各國不能及時承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又不能統一中國,中國便成無政府狀態,這樣就無法維持秩序,對付外人。如果孫中山一定堅持己見,他不得不作廢先前談妥之事。期間,孫中山向日本借款,以籌備戰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凱同意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

宋教仁案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革命黨人認為袁世凱是事件的幕後黑手,袁世凱予以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而宋案兇手武士英則是共進社成員,屬國民黨陣營。宋教仁案成為歷史之謎。1913年7月孫文組織了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遭到失敗。二次革命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爭端的先例,也開創了民國軍閥混戰的先例。10月6日,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隨即於北京故宮太和殿就職。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中國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袁世凱根據警備司令官查獲贛省起事(即二次革命組成部分)領導者李烈鈞與國民黨本部及國民黨籍國會議員有密電來往勾結之實,為挽救國家之危亡,減輕國民之痛苦,遂發布《解散國民黨通令》,並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在對國民黨人的告誡中,袁世凱指出:
「……國民黨之所謂黨略,大率借改革政治之名,行攘奪權利之實。凡可以逞其野心者,雖滅國亡種,荼毒生靈,亦所不惜。其運動方法,或以利誘,或以威嚇,或以詐取,務使同種之人,互相殘害,而自為狡兔三窟之謀。其鼓吹之術,或以演詞,或以報紙任意造謠,顛倒黑白。利用一般思想單簡之青年,一入彀中,即為所賣,附和煽亂,至死不明。此等鬼蜮行為,即個人尚不能立身,遑論治國?」
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取消後,國會因法定人數不足而休會,袁世凱派員組織中央政治會議作為臨時替代機構,在召開的首次政治會議上,袁世凱指出內政紊亂是因部分人錯誤理解平等、自由和共和的內涵所致,還聲明亂黨人員失敗後卷公款而逃,並談及外交及司法獨立問題。1914年1月,袁世凱根據黎元洪等人及政治會議的意見,將國會解散。1914年3月31日,袁世凱頒布了民告官為特色的《平政院編制令》。1914年5月,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12月29日,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二十一條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強行派兵接收德國(同盟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界地,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帶,中國政府無力阻止。孫中山為籌措資金而與日本人簽訂《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案》,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歐美各國無暇東顧之際,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了與借款案有相同點的《二十一條》之要求,並逼迫北洋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洲及蒙古的權益,以及承諾聘用日本人為顧問。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美國政府聞訊雖對日本提出抗議,但日方並沒有收回其主要要求。從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歷時105天,袁世凱政府與日方談判20多次。在談判中中國代表對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世凱政府採取各種辦法拖延時間並向社會各界透漏日本之無理要求,以期國際社會干涉此案,並喚起國內民眾輿論討伐日本,國內民眾反對《二十一條》的呼聲日漸高漲,1915年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後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讓步。5月1日中國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堅持自己的立場,於是日本政府刪削了對中國最為不利的第五號要求。
在日本的脅迫下,袁世凱政府於1915年5月9日回應了日方的最後通牒,並且把5月9日定為中國國恥日,史稱五九國恥。 此後,雙方分別准備簽約事宜,在條約文字內容上仍有不少折沖,最後於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簽署《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13件換文,總稱《中日民四條約》,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相較於原案已盡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
近些年來一些新的資料表明,條約簽訂之前袁世凱政府還有另一重壓力,當時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面遞《二十一條》時曾說:「彼等(指中國革命黨)與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關系,除非中國政府給予友誼證明,日本政府不能阻止此輩之擾亂中國」。
日置益的話讓袁世凱感到了壓力,袁世凱政府方面因此罵孫中山「將效法吳三桂,引外兵擾亂本國」。二次革命之後,孫文被通緝,逃亡至日本。日本外務省檔案館至今存有一份孫文與日本簽訂的《中日盟約》。按照《中日盟約》,孫中山甚至承諾把滿洲作為日本的特殊地區,承認日本擁有移民和開拓的優先權。
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並爭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已使中國利益最大化,胡適稱《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胡適曾評價說:「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

弘揚憲法
袁世凱稱帝,推行君主立憲制,帝號「洪憲」。學界不有新論指出,袁世凱改元「洪憲」,即弘揚憲法之意。從頒布的「新皇室規范」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內容,比如某些對於皇權的監督機制和法律:自親王以下至於宗室,犯法治罪與庶民一律;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府官員;永廢太監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等等。

『陸』 袁世凱對中華民族的八大歷史貢獻,又有幾個人知道

1、袁世凱是中國近代軍隊的締造者。
1894年冬,因甲午戰爭中失敗,清政府決定改革軍制,命廣西按察使胡遹棻在天津馬廠募練定武軍五千人。次年袁世凱以親歷甲午戰事的身份呈《上督辦軍務處稟》,12月光緒皇帝令其到天津小站接練定武軍。他仿照西國陸軍分設步、騎、炮、工、輜等兵種,適應近代作戰;聘用德國教官,實施軍事訓練;開辦隨營學堂,培養軍事人才,此為中國軍隊近代化肇起。

2、袁世凱不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罪魁。
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起於袁告密之前。政變之初,慈禧上諭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並將康有為停職待參,領軍人物的冷遇已經顯示變法將夭折。袁的稟報使慈禧對維新人士的制裁手段更為酷厲,結局更為慘烈,但這並非變法崩俎的根本原因。

3、百年來當政者中重視教育第一人
光緒27年,他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南巡撫端方上書朝廷教育改制,開啟了我國近代教育的全新起點和高速發展。他督魯時創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山東大學。他在直隸總督任內的幾年建立了大學兩所、各種專門學校29所。1905年廢除科舉後,他為培養新式人才,確立發展師范教育這一戰略,建立各級師范學校有40多所。他壓縮軍費用以發展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

4、創立了中國近代警察體系
1900年以前,中國的城市從沒警察,維持社會治安由駐防軍或衙役負責。1902年,袁世凱在直隸省城保定首設巡警總局和分局,並參照外國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警務章程》。1905年,他又在北京、天津建立了巡警,4年後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5、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1905年,他任用人所熟知的「留美幼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辦路務,修成170多里長的京張鐵路。兩年後,袁世凱奏請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此外還有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
6、中國實行憲政第一人。
他首先在天津搞法制改革,引入西方議會制度,實行憲政。後在全國倡導實行君主立憲,認為「官可以不做,憲法不能不立」。對中國民主進程的推進所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在晚清時期高舉「立憲」的大旗,孤軍奮戰請求立憲,對晚清憲政的形成至關重要。
7、對建立中華民國居功至偉。
可以說,沒有袁世凱就沒有中華民國。辛亥事變後在同盟會影響下獨立的省份僅有江蘇、四川、山東三省,其餘地區多為立憲派陣營。政治和軍事上強弱顯見,雙方打鬥,南方必敗。朝廷在軍事上占優勢時卻與亂黨談判從無先例,正是袁的授權與安排,南北議和在上海正式啟動,也是袁促成了國家政權的和平移交。孫中山曾說過「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
8、極力推動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
他解除開辦企業的若干限制,從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廠、卷煙廠、造紙廠以及採煤、冶煉企業等都獲得長足的發展。袁世凱投資了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和自來水公司並擁有股票,特別是年產水泥20萬桶的啟新洋灰公司在全國規模最大。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么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里,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柒』 袁世凱在中國歷史上的積極意義和貢獻

袁世凱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刻,正值中國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將要走完其漫長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給中華民族帶來劇痛創傷的甲午戰爭的前後。

戰前,他是李鴻章淮系軍閥集團的一名初露頭角的走卒。

戰後,趁淮系軍閥衰落的時機,他在小站創練了一支新式陸軍,並以此為資本,破壞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撲滅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派的一片喝彩聲中,爬上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顯赫職位。

他敏銳地覺察到,王朝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如不謀求新的對策,很難再繼續維持其統治。因此,從1901至1908年,他戴著「急進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理論綱領為指導,以那支新式陸軍為核心,通過辦「新政」,組織起一個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這個新興的集團是淮系軍閥集團的延續和發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結果,是帝國主義侵華由瓜分政策轉到「保全(清朝)政策」的產物。袁世凱正是依靠這個集團的勢力,不遺餘力地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王朝,破壞正在蓬勃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然而,當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風暴來臨的前夕,他在與世襲的滿族親貴集團的政治爭斗中遭到了慘敗,灰溜溜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末一務實干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還有他建新學的學校,主張廢科舉,引進西方學說,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很大的貢獻。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有人指他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但實際元兇可能是其他人;而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捌』 關於袁世凱的歷史故事,簡要一點

朝鮮歲月
1881年,22歲的袁世凱投奔其父輩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在其手下營物處聽差。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因為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要求中國出兵平息叛亂,清廷派吳長慶、丁汝昌海陸兩軍赴朝平叛。袁世凱隨吳長慶部前往。期間,無論行軍宿營勘探登陸地點,都表現得非常勇敢。那時清軍缺乏訓練、紀律渙散,進入朝鮮境內,搶劫財物、姦汙婦女時有發生,袁世凱認為有損大清國體面,為嚴肅軍紀,遂不經請示將七名違紀士兵斬首,受到吳的贊揚。從此,袁世凱放開手腳,雷厲風行的處罰違紀士兵,加強軍隊管理,嚴明軍紀,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迅速提高。部隊到達漢城,袁世凱積極參與作戰計劃的制定,沖在平息叛亂戰斗的第一線,親自帶領部隊攔截叛亂頭目李罡應的衛隊,使誘捕李罡應得以順利實施。隨後,搜捕圍攻叛亂士兵的戰鬥打響,袁世凱奮勇當先,積極勇敢。
叛亂被平息了,朝鮮國王李熙深表感激,設宴招待吳長慶、張謇、袁世凱。清廷也對袁世凱嘉獎並升為同知。
為了控制朝鮮的局勢,也為了對抗日本對朝鮮的覬覦,清政府命令吳長慶部留駐朝鮮。朝鮮軍力薄弱,軍隊更加無能,袁世凱乘機向朝鮮王宮提出建議:由中國為其培訓五百名禁軍,再交給王宮自統,然後再進一步培訓至四千人,以防範日本。朝鮮王宮遂向清政府提出要求,於是袁世凱開始為朝鮮培訓其王宮禁軍。袁世凱建立規章制度,按照英德軍隊先進的訓練方法訓練了一支新型軍隊,受到朝鮮國王的好評,袁世凱卓越的軍事才能,先進的練兵思想得以施展。隨後袁世凱又視察朝鮮其他軍事基地、地形、裝備等,檢閱部隊,又為其成立了一支部隊,即振撫營並負責訓練。

『玖』 袁世凱的事跡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年6月6日)
中國皇帝。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擔任過中華帝國的皇帝,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大清帝國的內閣總理大臣、朝鮮王國總督。
他是一個功過參半、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叔祖袁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捻軍起家,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系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遠祖袁術是三國時期的皇帝)。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復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
《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凱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皇帝,但終歸失敗。
[編輯本段]總督朝鮮 嶄露頭角
袁世凱年輕時失意科場,22歲棄文從軍,投奔嗣父的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是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系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學士李鴻章乃於1895年舉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1882年8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系,吳長慶受命前往鎮壓。袁世凱負責前敵營務處,以整頓軍紀和鎮壓兵變有功,為朝鮮國王所看重,並得清政府獎敘五品同知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吳長慶回國。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奏舉,袁世凱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12月,朝鮮開化黨在日本駐漢城公使館支持下發動政變,捕殺事大黨多人。袁世凱聞訊率領清軍干涉,使事大黨重掌政柄。日本政府藉此要挾,袁被調回國。次年,復任清政府「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1893年,升為浙江溫處道,仍留在朝鮮。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化裝逃出漢城,回到天津。戰爭爆發後,被派赴東北前線,協助前敵營務處周馥,負責籌撥糧餉,聯絡各軍。
[編輯本段]創立新軍 平步青雲
袁世凱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起家,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後所居之頤和園。袁卻將這一消息告訴忠於慈禧太後的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政變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扎在北京附近的眾多部隊。雖然,袁世凱告密並不是導致戊戌政變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變法卻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而導致了毀來性的後果。政變起初,慈禧太後在上諭中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並未申斥譚嗣同等人,而「莠言亂政」的罪名並不嚴重,起初對康有為的處分也僅是停職待參,而譚嗣同勸袁世凱出兵圍園誅後則屬情節嚴重的謀逆大罪。當時袁世凱聽時任直隸按察使楊崇伊說康有為已被革職待參,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後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西太後聞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下獄,並誅殺六君子。由此可見,戊戌政變雖然不是因袁世凱告密而發生,但是正是袁世凱的告發,才使維新運動導致毀滅性後果。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對拳民大力鎮壓,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慈禧太後以民氣可用縱容義和團。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1895年12月,袁世凱由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等奏派擴練駐天津小站的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勛等。小站練兵是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聲譽鵲起,扶搖直上。1897年,擢直隸(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練兵。1898年6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時稱「武衛右軍」)前往濟南。時山東境內義和團運動爆發,他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派兵到各州縣殘酷鎮壓。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1901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權勢更加顯赫。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並借機擴大自己的權力。1902年,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巨,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親信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通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處心積慮擴張權勢,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養精蓄銳 東山再起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首領。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
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後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認為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後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其勢不吉,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北京,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譚學衡、梁啟超、熙彥、梁如浩、榮勛分任各部副臣。
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雙方權力之爭日趨激化。皇室親貴煽動一些御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任用私人,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被迫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次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1909年初,袁世凱被載灃罷去一切職務,令回籍「養痾」。但他的許多部屬依然位居要津,實權在握,袁世凱時刻准備東山再起。
附加:
光緒皇帝死因之謎:
2003年開始,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中央電視台編導鍾里滿嘗試藉由現代法醫手法,由光緒所遺留毛發與遺骸中檢驗出高量砷成份,顯示生前有被砒霜毒害的可能性。花了5年時間,反覆驗證光緒屍體上的頭發、衣物,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中央電視台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確定光緒是因為砒霜中毒而亡。
關於是何人為毒死光緒帝的元兇,有關專家分成了兩派意見:一說是慈禧太後,二說是袁世凱
支持袁世凱為毒死光緒帝元兇的理論有:
慈禧與光緒是政治的爭斗,作為一個政治家,她很清楚她死後不可能繼續朝著她所既定的策略走下去,而且她也會明白維修變法甚至社會改良是歷史必然,在她臨死的幾年中實際上做了許多,開議會設內閣,改革力度遠大於光緒的維新變法,她的奪權更是一種政治野心和保護既得利益的需要,所以,她沒必要加害於光緒。就算是她死了,光緒重新掌權,她也照樣配享宗廟,動不了她的權威,這是必然的。再一個層面來說,慈禧與光緒畢竟還有一層血緣關系,是她妹妹的兒子,也是她的養子,慈禧再陰毒,也毒不到這個份上。袁世凱就不同了,他是臣子,而且由於他的反變導致光緒帝被軟禁長達十年之久,這個仇,作為一個皇帝是肯定要報的,袁世凱有殺人動機,而且當時袁世凱身為軍機大臣,主掌北洋是完全有這個條件謀害於皇帝。
而溥儀的回憶錄《我的前半身》中也有類似記載,說慈禧太後臨終前一天,本來「上午還好好的光緒皇帝,吃了一劑葯便突然壞了事,後來才知道,那一劑葯是袁世凱送進來的……」
[編輯本段]軟硬兼施 就任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倖免於難。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遜位,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利,袁卻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嘩。革命元勛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當時之證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並無袁世凱本人授意之直接證據。7月,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10月6日,國會在軍警壓力下,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隨即於北京故宮太和殿就職。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中國國民黨,並收繳國民黨議員證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認為「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無限期連任,新任總統亦由在任總統指派。
[編輯本段]洪憲稱帝 夢斷紫禁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中國的君主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但是,袁世凱的稱帝舉措並沒有得到廣泛支持。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北洋派內部危機四伏。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支持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陝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系。5月下旬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卒於舉國聲討聲中,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氏的登基稱帝之舉,受到當時大部份國人的反對,包括袁氏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實已無以為繼。
蔡鍔秘密逃出北京,聯同雲南的軍人在雲南組織護國軍,於1915年12月25日起兵討袁。接著,各省接連宣布獨立,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袁氏盡失人心,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83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心理的重大打擊及家族遺傳性糖尿病交煎之下,於6月6日病死。
袁世凱最後稱帝,與其長子袁克定迷戀太子權位是分不開的,其中最嚴重的是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營造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此事被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叔楨無意中發現),袁世凱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但畢竟袁克定無法逼迫袁世凱稱帝,袁世凱自身的帝王思想是其稱帝的決定因素。

『拾』 袁世凱祭天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1913年12月23日冬至,剛剛登上民國正式大總統之位的袁世凱,到北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儀式按傳統方式舉行,袁世凱亦身穿十二章紋袞服,由一名美國記者拍攝整個祭天過程。

祭祀天地是古代帝王一種傳統,又名封禪大典,要去到泰山舉行。東漢史學家班固著有《白虎通義》載: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封禪大典目的,是要彰顯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也要報告帝王政績如何顯赫。


宋真宗封禪泰山圖

所以,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極濃厚的帝王象徵意義。按照歷史記載,到泰山封禪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到了真宗以後,泰山的封禪活動基本上就廢止。需知道,到泰山封禪興師動眾,花費極大且車馬勞乏,路上安全也得不到完全保證。所以,到了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因靖難之變奪來的皇權,在北京建成天地壇,並舉行祭祀天地儀式,表示天地壇的作用,就等同於巍巍的泰山。


天壇祈年殿,四周已經是雜草叢生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1年)的天地壇,經乾隆年間的改建後,形成了近代至今北京天壇的壯觀建築群。數百年間,成為明清王朝最重要的官方祀典之場所,帝制時代隨著辛亥革命後結束,作為封建專制象徵的祭天就停止了,天壇也被移交給民國政府內務部管理。


袁世凱乘坐竹椅顯轎到天壇

1912年7月,原先的皇家禁地天壇,被改為了農藝試驗所,政府准備在這里種莊稼。到了1913年新年,天壇首次開放讓民眾參觀游覽。5個月後,民國政府內務部起草了一份文件,想將以天壇為首的京城著名景點一起向公眾開放,不過就被袁世凱否決了。理由很簡單,袁世凱要打著為民請福的旗號,率領一班文武大臣,到天壇祭天。作為封建專制象徵的儀式復活了。


已經修繕一新的圜丘壇

1914年12月23日,在距離冬至節的前三日,袁世凱齋戒三日,隨後天壇便被凈街,並再次成為了禁地,天壇也被修繕一新,不僅增加瞭望燈一座,而且加裝了圜丘內外欞星門門扇24對,還在圜丘天庫琉璃門上加裝了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釘。


換上十二章袞服的袁世凱

祭天當天,袁世凱先乘坐裝甲車,接著換乘雙套馬拉轎車,最後換乘竹椅顯轎,來到天壇。大家也留意一下,他身穿十二章紋袞服祭服,頭戴冕冠。需知道,十二章紋是一個帝王的象徵,根據中國古代傳說,只要成為帝王,便會得到十二種神秘自然力量,輔佐他成為至善至美至上的明君。代表這十二種力量的圖案,就被印在了帝王的衣服上,以象其德也。可見袁世凱北京天壇祭天,是皇帝夢的其中一個步驟,路人皆知。


上台祭天的袁世凱

袁世凱終於1916年1月1日恢復帝制,名洪憲皇帝。不過,在聲勢浩大的反袁護國運動中,3月22日,帝制被迫取消。他的皇帝生涯不足3月,共83天。1916年6月6日,死於北京。

閱讀全文

與袁世凱重要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