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歷史高考選擇題
看著都像是吧,我以前也這樣,估計是基本概念沒搞清楚,還是要多看教科書,然後不懂多去問老師.
⑵ 誰有上海歷史高考歷年考題
注冊網路賬號,文庫搜索即可
⑶ 誰有上海歷史等級考歷年真題
水一個
⑷ 上海地區歷史高考的解答題該怎麼答
一、以高考題為載體,研究發現專家命題意圖
縱觀近幾年上海高考試題,我發現一個現象即150分試卷四大板塊(選擇題、簡釋題、問答題、歷史作文題),試題基本上都是以教材大事年表和每章引言概述部分的史實與線索為題眼的,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重要信息即在范圍上要重視《考試手冊》和《基本要求》,在具體內容上要切實重視研究重點史實和重要線索以及史實與線索間的主要聯系,在題型上要重視跨學科情境題(歷史作文題和雙語情境題),在方法上要重視以已知知識由此及彼解決新情境題(史實背景題、史實深化題、學術觀點題),在熱點上要注意上海高考並不迴避熱點(01年日本侵華歷史題,02年上海申博題,03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如何進一步溶合發展題)。
二、以高考題為切入點,研究掌握重點史實與線索
在高考命題由「能力立意」向「能力立意與問題立意並重」的發展趨勢下,考生第三輪復習時一定要藉助高考經典試題,重視基本史實線索化和綜合化,達到試題與史實立體結合。筆者以為高考選擇題就是史實線索上的點,簡釋題就是史實線索上的鏈或幾個鏈,問答題就是單史實線索,歷史作文題就是多史實線索。
如選擇題(2001年上海)1946年6月,國共兩黨全面內戰爆發,其時世人議論紛紜。下列評論中,哪一種更接近事實本質(C)。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抗戰中,皖南事變,周恩來題詞)B.楚漢相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模糊國共階級性質)C.「五四」以來,社會勢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戲,列強其後也(國民黨背後有美國,而中共呢?!不符合歷史)。
「五四」以後,中國社會勢力是如何演化的呢?我們可以梳理出三條線索:(1)國民黨發展線索:1894年興中會(第一個團體)孫中山檀香山→1905年中國同盟會(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孫中山日本→1912年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代理事長宋教仁)→1914年中華革命黨孫中山日本→1919年中國國民黨孫中山→1924—1927年國民黨(階級聯盟)→1927年中國國民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黨)。(2)八大民主黨派建立線索:中國致公黨(1925年,美國),中國農工民主黨(1930年,上海),中國民主同盟(1941年,重慶),民主建國會(1945年,重慶),中國民主促進會(1945年,上海),九三學社(1946年,重慶),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香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香港)。(3)中國共產黨誕生(1921年,上海)及從幼稚走向成熟(中國共產黨人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轉折性標志是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再如問答題(1999年全國)下列三幅地圖反映了不同時期德國的版圖和在歐洲控制區域的情況及歐洲大國對德政策的變化,說明各圖形成的原因(圖略)。
本題從德國三個不同時期三幅地圖切入,我們可以揭示出三條史實線索。
史實線索之一:根據題目時間提示歸納出三個歷史階段即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簽訂後(1919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法國投降後(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個德國出現(1949年10月)。
史實線索之二:德國縱向變化。
(1)德國政權更替: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年第一帝國)→萊茵同盟(1806年—1815年)→德意志邦聯(1815—1866年)→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德意志帝國(1871—1918年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1919—1933年)→納粹德國(1933—1945年第三帝國)→四國分區佔領(1945—1949年)→東德和西德出現(1949—1990年)→統一的聯邦德國(1990—)。
(2)三次歷史發展機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工業總產值1913年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一戰後英法美在賠款問題和歐洲安全問題上的矛盾機遇,迅速恢復經濟和政治大國地位。二戰後美蘇冷戰和美國扶植機遇,1990年兩個德國統一。
(3)德國版圖變化:1919年6月《凡爾賽和約》簽訂。《和約》規定了有關德國的領土問題、殖民地問題、限制軍備問題、賠款問題。背景是一戰中德國戰敗,列強宰割德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國先後吞並奧地利(1938年3月)→蘇台德區(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波蘭(1939年9月)→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1940年4月—1940年6月)→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希臘(1940年10月—1941年5月)。背景是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歐美大國綏靖政策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推波助瀾。1949年10月兩個德國出現。1945年5月德國投降→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機(斯大林與杜魯門)→1949年5月西德建立(首都波恩)→1949年10月東德建立(首都柏林)→1961年6月第二次柏林危機(赫魯曉夫與肯尼迪,民主德國修築柏林牆)→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與肯尼迪)。背景是二戰中德國戰敗,美蘇英法分區佔領和美蘇冷戰。
史實線索之三:歐美大國對德政策變化。宰割德國(1919年6月《凡爾賽和約》)→扶植德國(1924年《道威斯計劃》,1927年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二,1929年楊格計劃。1925年《洛迦諾公約》,德國加入國聯,獲得理事席位。)→1938年3月縱容德國侵略擴張→1942年1月26國聯合反法西斯→二戰後分區佔領德國→1949年10月兩個德國出現→1990年10月德國統一。
至於高考簡釋題、材料論證題基本史實線索化綜合化就更容易研究梳理掌握了。這對提高應考實戰性、實效性是非常有益的。
三、以研究性學習為方式,巧解材料分析論證題
上海高考近幾年材料分析論證題分值趨勢逐步上升(2001年18分,2002年23分,2003年30分),基本上都是以歷史小論文形式出現(2001年為書信體),而且在全國范圍內評價很高,估計2004年高考有望延續,但圖片型材料可能不再復出。高考歷史小論文相當於高考語文大小作文,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分值佔1/5,考生有必要研究掌握歷史小論文基本寫作方法,以期寫出高質量高分值歷史小論文。筆者現藉助(2004年上海)以世界眼光審視中國近現代史發展題,談談高考歷史小論文基本寫作方法。
1、必須的基本要素
語文作文框架(敘事性散文),歷史知識體系,以一貫之中心線索,巧設題目,歷史語言(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2、由表及裡地審讀獲取多元信息
如「萬年和約」,還是千年變局?聯繫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闖入中國的「春帆」不僅是日本聯繫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再如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聯繫到共和國的外交,中美、中日關系,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和作用。
3、提煉概括中心線索
(1)從屈辱史角度,重點說明從英法美日資產階級革命和1840—1900年資本主義列強五次侵華戰爭使中國從獨立自主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
(2)從探索史角度,重點說明從走列強式的路(英國、日本、美國)到走俄國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和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到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
(3)從經濟史角度,重點說明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和列強侵華客觀上瓦解中國自然經濟,逼迫中國被動溶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體繫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搞活經濟的基本國策,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主動溶入世界經濟發展體系的艱難歷程。
(4)從現代化角度,重點說明中國從封閉到被迫開放又到主動開放再到加入WTO溶入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曲折而又光明的富強之路復興之路。
4、確立中心,巧設題目,史論結合成文
敘事性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講究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筆者以為確立的中心線索就是歷史小論文的神,如以中國從封閉→被迫開放到走向主動開放→富強復興之路為中心線索可以從世界眼光視角統領六則圖文材料所隱含的典型史實體系,夾敘(以史實為論據)夾議(以史觀為論點),敘議結合,論從史出地用歷史語言表述成文,再冠以貼切的題目,高質量的歷史小作文就誕生了。
總之,考生面對高考高質量 「闖關」需要底氣、膽略,更需要應試智慧。這樣才能順應新的高考要求,事半功倍,決勝高考。
⑸ 09上海歷史高考試卷和答案
相關試題:2009年上海高考歷史試題(word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上海卷)
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選擇題(共60分,每小題2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5BBDAD 6—10BBDAB 11—15CACDD
16—20CCADC 21—25CBDDA 26—30DACBC
二、非選擇題(共90分)
說明:下列答案按層次由高到低、依次遞減的原則進行排列和賦分。答案1為最高層次的答案,「其他答案」為不符台題意的答案。圓點符號後的內窖為參照性示例。
31.
(1)答案1: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
·以仕作為最高的道德准則,以禮來規范人們的言行。
答案2:未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
·仕、禮。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三綱五常,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儒學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滅人慾」,建立理學體系,把儒學推向新高峰。
答案2:未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
答案3:僅籠統地回答。
·漢、宋兩代,儒家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
(3)答案1:能從兩方面進行回答,
·新文化運動興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視為舊文化、舊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開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批孔的同時,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這表明儒家思想在當時仍具有影響。
其他答案。
答案2 :僅運用邊緣性知識作出解釋。
·不一樣。詹姆士一世在經濟上實行重稅政策,嚴重侵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瑪麗和威廉不得為天主教徒,不得隨意徵收新稅和招募常備軍等。
其他答案。
32.
(1)答案1: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
·④②①③。詹姆士一世宣揚君權神授,實行君主專制;英國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制;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恢復了君主制;光榮革命後頒布《權利法案》,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
其他答案。
(2)答案未能運用核心知識作出解釋。
·不一樣。詹姆士一世是專制君主,宣揚君權神授。瑪麗和威廉的權力受到法律的制約,議會成為政治統治的中心。
(3)答案1:結合圖像,從歷史資料與歷史解釋的視角回答。
·從圖像中的人物、服飾、場景等判斷,圖像記錄了歷史,展示了大最的歷史細節;圖像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以獲得較為真實的歷史。
答案2 :僅從歷史資料與歷史解釋的視角來回答或只就圖像本身進行回答。
·圖像記錄了歷史,展示了大量的歷史細節;圖像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以獲得較為真實的厲史。
·從圖像中的人物、服飾、場景可以看出圖像記錄了歷史。
其他答案。
33.
(1)答案1: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憊相符的內容。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法國。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怠相符的內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運用主權理論的原則進行分析。
·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提出國家主權「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原則,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第二次鴉片戰爭違反了國際法的這些原則,所以是侵略戰爭。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國家主權的統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獨立性等原則,第二次鴉片戰爭違反了國際法的這些原則,所以是侵略戰爭。
答案2:未能完整地運用主權理論的原則進行分析。
答案3:僅有正確結論。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侵略戰爭。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戰爭中進行掠奪,是對所在主權國家財產權的侵害,把這樣的不義之財進行拍賣是不應該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
·拍賣劫掠品是對國家主權的侵害。
其他答案。
34.
(1)答案1:能完整解讀圖表中的信息。
·英國世紀:工業革命,或「世界工廠」,或倫敦成為世界金融貿易中心;美國世紀:「金元帝國」的形成,或信息技術革命的發源地。
答案2 :未能完整解讀圖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史實方呵:
答案1:能圍繞與問題關聯性較強的核心知識避行回答。
·19世紀英國是世界一流強國,一戰前的擴軍備戰影響到英國經濟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造成了沖擊;「日不落帝國」逐漸走向衰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首位,成為頭號經濟強國;壟斷組織托拉斯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羅斯福新政挽救了莢國資本主義制度;美國參加世界反法西新戰爭,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二戰後美圓戚為聯台圍的常任理事圍;(布雷頓森林協定)確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國成為「金元帝國」,世界金融中心從英國移到美國;二戰後美國成為信息技術革命的發源地;通過冷戰,美國將自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勢力深人到歐洲等地,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答案2:僅運用邊緣性知識進行回答。
·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具體內容;美孚石油公司改制為托拉斯;羅斯桶新政的具體內容;《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具體內容;信息技術革命的具體內容:冷戰的具體內容等;
其他答案。
組織方面
類型1:組織形成結構.語句連貫通順
類型2:語句連貫通順
類型3:部分列舉,只進行簡單組織
35.
(1)答案1:能完整解讀圖表中的信息。
·大家庭解體,核心家庭日益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
·核心家庭越來越多,主幹家庭逐漸減少,聯合家庭基本消失。
答案2:未能完整解讀圖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對材料進行提煉概括,並運用核心知識進行回答。
·從貧窮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了改革開放;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量引進外資,建立許多外資和合資企業,突破了計劃經濟的管理體制;十二屆三中全會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
答案2:能對材料進行提煉概括,但僅運用邊緣性知識進行回答。
·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有了較大的自主權;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開業。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城市化進程加速了農村的發展:現代城市文明對農村的改造和沖擊;電視等大眾傳媒對農村產生了影響。
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
·農民進城打工。
其他答案。
36.答案:① 否② 否③ 是④ 否⑤ 是
37.
(1)答案1:能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進行合理解釋。
·西方國家獲得了領事裁判權;它們通過鴉片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了這一特權。
答案2:僅籠統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權;通過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這一特權。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將兩者進行比較。
·中國:以禮人法,禮刑結合;不重事實,不重證據;沒有律師和陪審制度。西方:有律師制度;有法院、陪審團;重證據。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將兩者進行比較。
答案3:僅籠統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其他答案。
(3)本小題採用SOLO評分法。
第一層次,前結構:沒有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與問題無關或同義反復。
第二層次,單點結構:找到一個線索或材料即得出結論。
第三層次,多點結構:使用多個線索或材料,進行單一維度地解釋。
·材料與史實:運用較多材料;運用較少材料。
·視角:提煉出一個視角,如西方在中國設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中、西兩種法律體系存在差異與沖突。觀點清晰;觀點不清晰。
·敘述:敘述完整流暢;僅能列舉。
第四層次,關聯結構:能在多個線索或材料之間建立起聯系,並對此作出解釋。
·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
·視角:從兩個以上角度展開分析,如從中西雙方的司法體系的差異與沖突的視角來進行分析;從西方國家對自己和對中國的雙重標准來進行分析。觀點清晰;觀點較清晰。
·論述:論述充分;論述不夠充分。
·敘述:敘述形成結構;敘述連貫流暢。
第五層次,抽象拓展結構:能夠擴展材料本身的意義,並進行更為抽象的提煉和概括。
·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
·視角:如「文明」概念和對這一概念的定義以及定義權的問題;文明觀的問題,文明與野蠻,文明(西方)/野蠻(清朝)兩分法的問題;西方在「文明觀」視野下,利用修辭的力量來為自己尋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題。
·論述:論述充分;論述較充分。
·敘述:敘述完整流暢形成結構。
⑹ 上海大學黨的歷史知識1到100題的答案
這個也到網上問?
沒人知道吧,知道的也不會說,呵呵
⑺ 兩道關於上海歷史和文化的題目
1上海光復後,縣來紳姚文枏等人於源1912年1月13日,再次向蘇、滬總督及民政總長李平書呈請拆城。後獲滬軍都督府批准。1912年7月,上海開始全面拆除城牆。所以第一題選擇b
2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所以也是b
滿意請採納 不滿意請追問。
⑻ 一道關於上海歷史和文化的題目
第一題 虞洽卿。
在「鴉片戰爭」以前,寧波人旅滬已眾。清嘉慶二年(1797),寧波人在滬創建殯舍,稱為「四明公所」。(1911)二月二十一日,在「四明公所」舉行成立大會。公推李徵五(一說為沈仲禮)為會長,虞洽卿、朱葆三(一說還有王儒堂)為副會長。
第二題 B1874年。
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
寧波商人是上海勢力最大的商幫。四明公所是旅滬寧波籍人士的會館兼公墳,創建於1797年,位於上海縣城外西北側緊鄰護城河處,1862年被劃入法租界內,當時法國駐華公使曾做出不侵犯四明公所的承諾。1870年代後,上海法租界的發展日趨加快,對土地的需求劇增。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認為四明公所附近人口稠密,公所里的墳墓有礙衛生,是傳播疾病的巢穴,計劃修築一條穿越四明公所的道路來迫使其遷出租界。寧波同鄉會則一再請求公董局將道路稍為向北遷移,表示願意承擔築路費用。5月3日下午,300多名旅滬寧波籍人士在四明公所門外與法國巡捕發生沖突,隨後沖向路政工程師佩斯布瓦住宅,佩斯布瓦向人群開槍,打死一人。於是事態更為擴大,寧波人包圍了公董局,焚毀法國人房屋40多間,法國水兵上岸鎮壓,打死華人數名,傷20多人。法國領事葛篤不願引起更大的麻煩,迫使公董局放棄這項築路計劃。
⑼ 一道關於上海歷史文化的題
1C2A........................
黃道婆是漢族婦女,元代紡織技術的革新者,松江烏泥涇鎮(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八歲時作了童養媳,因不堪封建家庭的虐待而隨船飄零至海南島的崖州(今崖縣)。黎族人民非常同情她的悲慘遭遇,便教她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紡織技術。在黎族地區住了40年以後,黃道婆於元貞年間(1295年-1296年)返回故鄉烏泥涇,她把從黎族人民那裡所學到的一套紡織技術,傳授給當地勞動婦女。她還精心改革,製成手搖攪車、粗弦大弓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手能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大大提高了扎棉、彈棉和紡棉的工作效率。黃道婆把黎族的紡織工具和技術結合當地的絲織技術運用到棉紡織上,圖案花紋光彩美麗、燦然如畫,甚得人們的喜愛,推動了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黃道婆對我國棉紡織技術發展的傑出貢獻,體現了黎、漢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凝結著黎、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我國紡織工業史上共同譜寫了團結友誼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