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梁啟超的故事有哪些
敢於「師敵長技」
1899年冬,梁啟超漫步東京上野。適逢日本軍營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際,親友迎送,「滿街紅白之標幟相接。」而最震撼其心魄的,還是其間為入營者題寫的標語──「祈戰死」。
梁啟超感慨系之:「中國歷代詩歌皆言從軍苦,日本之詩歌無不言從軍樂。」當時日本的報刊上,為配合軍事行動,曾廣泛開展了有獎徵集歌詞的活動,這當然是為其對外擴張作宣傳的。所以,對這一代晚清志士而言,接觸日本軍歌必定是痛苦的閱讀經驗,而可貴處,在於他們的「師敵長技」的堅忍不拔。梁啟超的學生蔡鍔不僅全篇抄錄了由王韜翻譯的德國的《祖國歌》,而且標舉日本音樂教育情況以為示範:
日本自維新以來,一切音樂,皆模法泰西,而唱歌則為學校功課之一。然即非軍歌軍樂,亦莫不含有愛國尚武之意。聽聞之餘,自可奮發精神於不知不覺之中。
此論為黃遵憲所見,深受啟發,因此決心補闕,當即作《軍歌》二十四章。梁啟超初時只得其中的「出軍歌」四章,已大為興奮,迫不及待地刊發於同年11月問世的《新小說》創刊號上。
1905年,橫濱大同學校學生欲演出新劇,請梁操筆。梁為撰《班定遠平西域》六幕,其中第五幕《軍談》,幾成軍歌演唱會。劇中漢朝士兵唱過廣東《龍舟歌》的新詞,又搬來軍樂隊,高唱《從軍樂》。作詞與唱歌者的目的都很明確,即「提倡尚武精神」。《從軍樂》全篇十二章,可與黃遵憲的《軍歌》媲美。末章歌詞如下:
從軍樂,告國民:世界上,國並立,競生存。獻身護國誰無份?好男兒,莫退讓,發願做軍人。
從軍樂,樂凱旋。華燈張,彩勝結,國旗懸。國門十里歡迎宴。天自長,地自久,中國萬斯年。
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與黃遵憲所作歌詞中,都含有「爺娘妻子走相送」的描寫,且都置於相當突出的地位。梁作表述:「從軍樂,初進營。排樂隊,唱萬歲,送我行。父娘慷慨申嚴命:弧矢懸,四方誌,今日慰生平。」
不過,與杜甫《兵車行》中「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的悲痛欲絕截然不同,父母妻子都是以「從軍樂」、「沙場死」的豪壯語相激勸。很清楚,這本是基於對日本軍人送行情景的記憶。
晚清志士正是企望確立為國戰死的軍隊意識,使中國在強敵環伺、弱肉強食的危境中,得以發憤圖強,反敗為勝。
康梁家教之別
在梁啟超家中,能集中出現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庄、梁思禮如此眾多的知名學者,則梁啟超在子女身上花費的心思之多也可想而知了。加以梁氏看重感情生活,更顯得情長兒女。
下列事例或許最能表露梁啟超與康有為這兩位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性格差異。梁啟超曾希望二女兒思庄學生物。作此建議,在梁氏是經過縝密思量的。其中有家庭的考慮,「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裡的憾事」;也有學術的考慮,梁認為,生物學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而且為哲學社會學之主要基礎」;小而言之,對女孩子來說,它是「極有趣而不須粗重的工作」,因而「極為合宜」,且「容易有新發明」;大而言之,「中國女子還沒有人學這門(男子也很少)」,故鼓勵女兒「做一個『先登者』」。但如此周到的安排,只為思庄的缺乏興趣與苦惱不安而最終放棄。梁啟超反加以肯定:「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而要思庄以「自己體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正是由於梁氏能夠體貼個人性情之不同,尊重孩子們的選擇,梁思庄日後才能成為有成就的圖書館學家。
與之適成對照的,則有康有為弟子盧湘文寫的《萬木草堂憶舊》中的記述。盧氏以資深教育家的體驗,對康氏戊戌以前改革幼學、擬新編蒙學書的計劃評論說:「蓋先生天分太高,視事太易,不能為低能兒童之設想。」其編書之懸的過高、不切實際,註定在教學實踐中無法應用。這自然與康所教萬木草堂生徒「皆一時之秀」有關,故不知中人以下者讀書的甘苦。他曾把女兒康同復送到盧處受教,並言:「此女甚鈍,幼時嘗教以數目字,至數遍尚不能記,余即厭惡之。」(《婦孺韻語》)以康氏眼界之高,便只能教天才而不能教常兒。
兩相比照,我們也可以體味康有為的強悍與梁啟超的平易,從作文到做人,均一以貫之。由此更推進一步,二人治學以及思想歷程之不同,也約略可見。康氏自言:「吾學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梁氏則「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其所嗜之種類亦繁雜,每治一業,則沉溺焉,集中精力,盡拋其他;歷若干時日,移於他業,則又拋其前所治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而康之抱定宗旨、不再轉移與梁之與時推進、久領風騷,便從此分途。
《和文漢讀法》
在晚清「借途日本,學習西方」的熱潮中,一本被視為日文速成教材的小書──《和文漢讀法》曾流行一時。直到1934年周作人寫作以此書名為題的隨筆時,還對這本出版於三十多年前的語言讀物念念不忘,稱「其影響極大,一方面鼓勵人學日文,一方面也要使人誤會,把日本語看得太容易」,並且說,「這兩種情形到現在還留存著」(《苦竹雜記·和文漢讀法》)。周氏乃過來人,其言亦真實可信。
至於此書的作者,當年本是人所共知,周作人即根據記憶,寫明為「梁任公著」。任公即梁啟超,他有一段自述足以作證。先是梁氏在《新民叢報》第9號(1902年6月)刊出《東籍月旦》,言及讀日文有「簡便之法」,習得此法,則「慧者一旬,魯者兩月,無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這種「專學讀書」的妙方,正投合晚清大量從日文轉譯西學書籍的特殊需要,自然極具誘惑力。於是,一讀者來信詢問究竟,而引發梁啟超的對答:真通東文,固非易易。至讀東書能自索解,則殊不難。鄙人初徂東時,從同學羅君學讀東籍。羅君為簡法相指授。其後續有自故鄉來者,復以此相質,則為草《和文漢讀法》以語之。此己亥夏五六月間事也。其書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且其時不解日本文法,訛偽可笑者尤不少,惟以示一二親友,不敢問世也。後鄙人西遊,學生諸君竟以災梨棗,今數重版矣,而一復讀,尚覺汗顏。
盡管《和文漢讀法》當年曾是暢銷書,到周作人撰文的三十年代也成了過眼煙雲,等到九十年代我來搜訪時,這一本百年前的小書初版本更是芳蹤難覓。
最早的刊本雖然尋訪不到,相關的出版資料倒有所發現。在《清議報》第64冊(1900年11月)的廣告部分,首次刊登了《和文漢讀法告白》,全文如下:
此書指示讀日本文之法,簡要明白,學者不費數日之功,便可讀日本文之書籍。寓東人士深知其益,故特印行公世。茲由本館代售,每冊定實價銀兩毫,不折不扣。外埠郵費照加。上海寄售:拋球場掃葉山房書坊。
據此可得出幾點認識:一,《和文漢讀法》的首版應刊行於1900年,其時,梁啟超正出遊夏威夷與澳洲。二,此書系在日本印刷,很可能是由清議報社承印。三,刊成後亦轉入國內,以上海為集散地。四,書價標明為銀兩毫。梁氏這本小書的盛行一時,充分體現了晚清知識界對求取新知的渴望。當年由梁啟超編寫《和文漢讀法》,以及由此生發出的一則傳言──謂梁在檀香山時,「嘗從何惠珍女士習英文數月,東歸後乃倡言已深得習讀英文秘訣,特條舉所讀英文法初階前項十餘類,編著英文漢讀法一小冊,以惠初學。謂凡讀此書者,不數月即可翻譯英文書籍。」(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王寵惠軼事》)──也表現出梁氏喜談治學方法與熱心啟蒙的獨特心態。其實,梁啟超對此早有自嘲妙語:「我讀到『性本善』,則教人以『人之初』而已。殊不思『性相近』以下尚未讀通,恐並『人之初』一句亦不能解;以此教人,安見其不為誤人。」(《清代學術概論》二十六節)然而,這正是任公先生的可愛處。
梁氏與德富蘇峰
《飲冰室自由書》中一篇《煙士披里純》曾引起一樁「剿襲公案」。
對梁啟超的「新文體」影響最大的日本文學家,首推德富蘇峰。兩人的文風以及在輿論界的地位有許多相似之處,以致1917年德富蘇峰來中國時,一位接待他的中方官員還對他提起:「你是日本的梁啟超,而梁啟超是中國的德富蘇峰,這是我等同人間的評價。」
德富蘇峰明治年間出版的「國民叢書」,不僅風行日本,而且在留東的中國知識分子中廣為流傳。馮自由稱,「凡涉足彼都之留學生,亦少有不讀過蘇峰著之國民小叢書也。」無怪乎德富氏來華,曹汝霖、張繼都對他說,留學日本時,他們是「『國民叢書』的愛讀者」。梁啟超1899年底在去夏威夷的輪船上,也曾閱讀「國民叢書」數種,並因此萌發「文界革命」的思想。
愛讀的原因,從文體方面看,中、日兩國讀者卻有頗大的出入。對於初通日文門徑的中國人來說,德富蘇峰文章的「漢文調」提供了閱讀的特殊便利。而對於日本人來說,德富蘇峰最為人稱道處,恰在於他使用了新興的歐文直譯本。無論從何種角度贊賞德富蘇峰之文,其漢文調、歐文脈的文體確乎對晚清中國文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並經由梁啟超成功的模仿與融合,化生為「新文體」,風靡全國。
由於《飲冰室自由書》所取的自由隨意形式(順便提一下,這種雜文形式的出現也得益於德富蘇峰的「國民叢書」),「或發論,或講學,或記事,或抄書」,作者並不避諱其中有剿襲的成分。不過,處理方式也有不同。註明為德富蘇峰所作的譯文有三篇:《無名之英雄》、《無欲與多欲》與《機埃的格言》,而那篇《煙士披里純》則屬於經過刪改後據為己有一類。
「煙士披里純」即英文 inspiration(靈感)的音譯。1901年12月,此文在《清議報》第99冊刊出後,當時似未受到攻擊。直到1903年,因《新民叢報》第26號(1903年2月)《叢報之進步》一文評議各報刊時,對《大陸報》也有批評,才招致其猛烈回擊。該刊第6期(1903年5月)《敬告中國之新民》即指責梁啟超「拾德富蘇峰第一二唾餘,以實《自由書》」;而同期署名「新民之舊友」的《與〈新民叢報〉總撰述書》及《大陸報》主筆的文本附言,則對梁啟超進行了更尖刻的嘲諷,稱其大量剽竊德富蘇峰之文,「不過為新聞記者中之一乞兒、一行竊者而已」。
其實,剿襲的行為在當時並不罕見,如鄒容的《革命軍》中,便有許多文字出自譚嗣同、梁啟超、《國民報》等處(見隗瀛濤、李民《鄒容傳論》)。在新思想、新知識競相輸入的晚清,知識界往往以風氣之先為榮,一有新說,人爭傳述,並沒有今日「知識私有」、「版權所有」的觀念。這也是一個以普及為主的時代的特徵之一吧。在梁啟超,讀德富蘇峰文章,未嘗沒有一種「先得我心」的感覺,以致把德富氏的思想當作了自己的思想。
❷ 梁啟超的有關故事或歷史資料,進行寫作,500字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有句名言——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富則中國富。他是經典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2]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2]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❸ 梁啟超生平大事簡介
梁啟超生平大事簡介:
1.斥責志摩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陰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
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2.天涯知己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僑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
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於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
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並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
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這期間,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以記述對何蕙珍的贊美、思念和無奈之情,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梁啟超不願把這件事繞開自己的結發妻子。他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書中,把檀島奇遇說與李惠仙知。
李惠仙讀了梁啟超的信,給梁啟超寫了一封回信。梁啟超最終以理智鎖住情感,結束了這場苦戀。後來,在梁啟超任民國司法總長時,何蕙珍又從檀島來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
但梁啟超只在總長的客廳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後,何蕙珍也從檀島趕來,但梁啟超仍然婉辭。梁啟超的這一做法,對何蕙珍來說似乎有點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也責備梁啟超「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
3.慷慨應問
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梁啟超銳意改良,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期望。張之洞拿著投刺(拜貼),見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不高興,於是出聯刁難:「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這上聯高傲無禮,且拒人於千里之外。梁啟超則氣度不凡,坦然對出下聯,請來人回送張之洞。聯文是:「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硬朗,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一次梁啟超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再次出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長江排首位,又總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
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梁啟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說:「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3)梁啟超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學術貢獻
1.新史學
梁啟超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發表的《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史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和猛烈的批判,並且大呼「史學革命」。
繼此,他又撰寫了一系列論著,構建其資產階級的新史學理論體系,如《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集中反映了梁啟超的史學觀及其突出貢獻,並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接連發表震動一時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猛烈抨擊封建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較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史學功用、歷史哲學、治史態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史學主張。
2.目錄學
梁啟超一生於目錄學貢獻
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學書目表》在分類、著錄上有創新,類分學、政、教,實有「西學」、「政學」兩類,這個分類體系,突破了被訂為「永制」的四部分類體系,為近代西方圖書分類法的輸入和我國新分類法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該目著錄西學書籍400種,西政書籍168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成書。其他目錄學著作有《西書提要》、《東籍月旦》、《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東原著書纂校書目考》、《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佛經目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漢書·藝文志渚子略考釋》等1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啟超
❹ 梁啟超的故事。
1,梁啟超一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的改造,為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竭力吶喊,四處奔走,付出了幾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不斷變化,前後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
2,在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隨康有為亦步亦趨,無論辦報或教學,都注意並且用力闡述康有為的改良思想和變法理論。他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為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宣傳西方科學文化,充分顯露了年輕愛國志士的朝氣和銳氣。
3,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一度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一次「破壞」:「歷觀近世各國之興,未有不先以破壞時代者。有所顧戀,有所愛惜,終不能成。」 但是這種居於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搖擺,在梁啟超的身上並沒有持續多久,他仍然和康有為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後保皇」。
4,當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展開之後,梁啟超又改變舊說,轉而提倡實行「開明專制」,試圖與「革命」理論相對抗。 使梁啟超難堪的是,正當他還在口乾舌焦地鼓吹開明專制,反對實行憲制的時候,清廷卻正式宣布要「預備仿行憲政」了。
5,以後,梁啟超又高唱憲政,在立憲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經行將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權,共和之制勢在必行,梁啟超再一次改變了以前的政治主張,提出了「虛君共和」的口號。
6,直到民國之後,這種多變的特徵,在梁啟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時有反映,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一變再變,終於技窮。
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2,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3,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
4,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5,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4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❺ 1927年有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1、馬日事變: 湖南的國民黨反動軍官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襲擊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及其他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
❻ 梁啟超的歷史背景
梁啟超,生於1873年,卒於1929年,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也是新法家、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在從政與治學兩方面都成就斐然,對清末民初歷史走向產生過重要影響。
三是梁啟超的的世界觀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深刻意識到一種新的世界秩序觀,敢於正視一個由眾多民族和種族組成的世界,承認競爭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個無情的事實,闡釋了一種由世界的自然法則所支配主導的全新世界觀。他對傳統的天朝型世界觀進行挑戰和批判,第一次將地理與文化結合起來,從文化地理學角度,重新定位和審視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對於沿襲數千年的天朝世界觀是一次歷史超越。
❼ 梁啟超中國近五十年歷史可分為哪三個時期
不是五十年歷史,而是整個中國史
1901年,梁啟超寫過一篇長文章,叫做《中國史敘論》,這是梁啟超為他打算寫的中國通史准備的一篇導引。梁啟超對中國歷史做了一個分期,把中國史分成三個階段,或者叫三個中國。他所說的第一個中國,叫「中國之中國」,這是中華文明的開始,從中原或周邊地帶起源、凝聚、形成,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國形成的過程至少有幾千年歷史。這是第一個中國。
第二個中國,他叫「亞洲之中國」,也就是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作為一個東亞大國,開始和周邊的國家、民族的交往、貿易或者戰爭,比如和周邊的匈奴、鮮卑、突厥這些民族還有像朝鮮、琉球、日本、越南、緬甸這些國家,中國的影響力輻射到亞洲。中國從秦始皇統一後一直到1793年,這一年,一個英國的使團到中國來,為乾隆皇帝80歲誕辰祝壽,這個使團為首的是馬戛爾尼。1793年,這是梁啟超認為「亞洲之中國」結束的一年。
第三個中國,他叫「世界之中國」,他認為從1793年起中國突破了亞洲范圍,同世界各國各民族廣泛交往,從此「世界之中國」開始了,一直到我們今天。這個時期是「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❽ 梁啟超是哪次歷史事件的代表人物
戊戌變法
梁啟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版時客、中國之新民、自權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