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左翼作家准確的定義是
在哲學觀、歷史觀上,左翼一般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信奉「小民史觀」,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下層人民,草根階層的。左翼反對貧富懸殊,追求社會公平和「均貧富」,認為貧困是由於「不公正」而造成的,國家、社會應對個人的不幸負責。左翼夢想一個和諧的、公正的社會,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加強國家宏觀控制,擴大稅收,特別是針對富人的稅收,擴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舉辦國家公共工程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總的來說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陣地。民族主義卻是領導指揮著右翼的思想靈魂。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傳統上指一個社會內部政治領域的兩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在現代西方國家,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指左翼政治,而在歐洲,自由主義則指更廣泛意義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一致的定義,關於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邁克爾·雷克頓沃爾德(Michael Rectenwald)認為,左翼主張在文化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義、民主和多樣性,右翼則主張少數人的不可緩和的統治;
第二,諾韋爾托·博維奧(Norberto Bobbio)在Left and R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Distinction一書中認為,區分左翼和右翼的根本在於,一個國家認為應該重視平等還是重視自由(特權),前者就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
第三,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應該是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t)方式還是自由放任的,前者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如諾蘭(Nolan)圖表就將這作為區別左翼和右翼的標准之一,另一個標準是政府應該是世俗的,獨立於宗教或道德信仰之外,這就是左翼,或者是應該政教合一,這就是右翼;
第四,澳大利亞勞工黨政治家馬克·萊瑟姆(Mark Latham)指出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在於是要求結果的公平(左派)還是過程的公平(右派),即自認為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的美國思想家和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所說的,「不是機會均等,而是結果均等」;
第五,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認為,要激進的變革(左派)還是對變革進行嚴格的控制(右派);
第六,左派在歷史上是最邊緣化的社會力量,最不滿足於現狀,對於現存社會有關的權力分配不滿,並要求通過改革主義和革命來改變社會,而右派則是基本上鞏固和能夠適應現狀的社會力量,他們改變社會的方式是保守的;托馬斯·索厄爾(Thomas Sowell)認為,左派主張人的本性和社會是可塑性的,人的本性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右派認為人的本性和社會是不可改造的,是天生的;第七,左派主張經濟利益為窮人服務,而右派主張為富人服務,如邁克爾·帕倫蒂(Michael Parenti)就認為現在的媒體市場天生就有利於右派的利益,因為富人有更大的能力支付使用媒體的費用。
盡管左派和右派有這些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但是要准確區分一個人到底是左派還是右派,這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正像丹尼爾·貝爾所說的那樣,那些「認為只要某個人在一個領域內激進,他在其它方面也必然激進;反過來說,某人在一個領域內保守,他在其它方面亦會保守。這種認識在社會學和道德觀上都錯誤判斷了不同領域的性質。」
具體有魯迅、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邨(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郁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人
⑵ 老左派是哪些人
老左派的基本主體都是老革命老學者老黨員,他們或者是共和國的創建者或者是共和國的建設者,始終具有革命和創業的理想主義激情,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胡喬木、鄧立群等,現在的代表人物是劉國光、馬賓等。老左派的最大特點就是扮演了20世紀投降派的悲劇角色,同時也註定了其投降派的悲劇命運。作為偉大預言家的毛澤東生前最後一場文化運動就是評《水滸》,目的是「讓全國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直到今天大家才明白,毛主席發動那場文化運動,是對老左派父母般苦口婆心的最後勸阻。可惜這位有能力改變中國並且其思想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偉大導師,卻沒有能夠改變老左派的悲劇命運。老左派幾乎完整無缺的再現了20世紀宋江式投降派的全部悲劇過程:先是接受招安投降右派,然後去打方蠟圍剿左派,殺盡方蠟農民起義清除完左派後,又被高俅陷害遭右派拋棄。他們與宋江的唯一區別,就是宋江沒有二次背叛,至死維護了自己的狹義精神,所以盡管宋江等投降了,卻仍然被後人看作是英雄好漢,而後來二次背叛的吳三桂盡管驚天動地喋血沙場,卻被歷史永遠定義為小人。政治立場的反復無常是政治派別或政治集團歷史依附性的表現,這種依附性不僅反映了沒有擔當歷史主角的自信和能力,還會因為沒有基本的政治道義而喪失公眾基礎。老百姓會接受宋江,卻不會接受吳三桂。老左派與其說是宋江式悲劇,不如說是吳三桂更加准確。並且,從他們的具體特點來講,也不可能成為對中國社會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主導力量。
希望對你有用。
⑶ 什麼叫「左翼』作家左翼作家有哪些
區分左翼和右翼的根本在於,一個國家認為應該重視平等還是重視自由(特權),前者就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
在哲學觀、歷史觀上,左翼一般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信奉「小民史觀」,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下層人民,草根階層的。左翼反對貧富懸殊,追求社會公平和「均貧富」,認為貧困是由於「不公正」而造成的,國家、社會應對個人的不幸負責。左翼夢想一個和諧的、公正的社會,在經濟政策上主張加強國家宏觀控制,擴大稅收,特別是針對富人的稅收,擴大公共福利,甚至不惜舉辦國家公共工程來解決經濟危機和失業問題。左翼總的來說是變革的、進步的,是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教旨陣地。民族主義卻是領導指揮著右翼的思想靈魂。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傳統上指一個社會內部政治領域的兩種意識形態,尤其是在民主社會。在現代西方國家,政治通常被分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義(右翼)和社會主義(左翼),在美國,廣義上的自由主義指左翼政治,而在歐洲,自由主義則指更廣泛意義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至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一致的定義,關於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觀點:第一,邁克爾·雷克頓沃爾德(Michael Rectenwald)認為,左翼主張在文化領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義、民主和多樣性,右翼則主張少數人的不可緩和的統治;
第二,諾韋爾托·博維奧(Norberto Bobbio)在Left and R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 Political Distinction一書中認為,區分左翼和右翼的根本在於,一個國家認為應該重視平等還是重視自由(特權),前者就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
第三,政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應該是干預主義(interventionist)方式還是自由放任的,前者是左翼,而後者是右翼;如諾蘭(Nolan)圖表就將這作為區別左翼和右翼的標准之一,另一個標準是政府應該是世俗的,獨立於宗教或道德信仰之外,這就是左翼,或者是應該政教合一,這就是右翼;
第四,澳大利亞勞工黨政治家馬克·萊瑟姆(Mark Latham)指出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在於是要求結果的公平(左派)還是過程的公平(右派),即自認為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的美國思想家和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所說的,「不是機會均等,而是結果均等」;
第五,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認為,要激進的變革(左派)還是對變革進行嚴格的控制(右派);
第六,左派在歷史上是最邊緣化的社會力量,最不滿足於現狀,對於現存社會有關的權力分配不滿,並要求通過改革主義和革命來改變社會,而右派則是基本上鞏固和能夠適應現狀的社會力量,他們改變社會的方式是保守的;托馬斯·索厄爾(Thomas Sowell)認為,左派主張人的本性和社會是可塑性的,人的本性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右派認為人的本性和社會是不可改造的,是天生的;第七,左派主張經濟利益為窮人服務,而右派主張為富人服務,如邁克爾·帕倫蒂(Michael Parenti)就認為現在的媒體市場天生就有利於右派的利益,因為富人有更大的能力支付使用媒體的費用。
盡管左派和右派有這些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但是要准確區分一個人到底是左派還是右派,這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正像丹尼爾·貝爾所說的那樣,那些「認為只要某個人在一個領域內激進,他在其它方面也必然激進;反過來說,某人在一個領域內保守,他在其它方面亦會保守。這種認識在社會學和道德觀上都錯誤判斷了不同領域的性質。」
具體有魯迅、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邨(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郁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呵呵
⑷ 左派,右派是什麼意思從何而來
"左派"(或左翼)、"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187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一對政治概念。進步或激烈者稱為"左派","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
鷹派來源於美國國徽
美國國徽的圖案是:外圍為兩個同心圓,內有一隻美國禿鷹雄踞中央,雙翼展開,右爪握一束橄欖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著一條飄帶,上書「合眾為一」。禿鷹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紋章,紋章上部是藍色橫紋,下部是紅白相間的豎紋,象徵美國國旗。
國徽上的圖案均有其象徵意義。美國禿鷹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橄欖枝象徵決定和平與戰爭的權力。
美國國徽上的中心圖像就是美國禿鷹,它的正式名稱是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今天,美國禿鷹已成了美國的象徵,它不僅出現在國徽上,也出現在美國其他旗幟及硬幣上。
目前,國徽保存在美國國會中。在國會的爭吵中,美國人為了更加形象的表述強硬與溫和的態度,用鷹派鴿派來形容,這就是稱謂的來由
不能說到底哪派是好哪派壞,極左極右思想都不正確
⑸ 為什麼拉賈·喬查被認為是一個被低估的國王呢
Raja Chozha被認為是印度教國王,而不是泰米爾國王,在過去50年裡,德拉威派政黨在泰米爾納德邦撰寫歷史書籍。與此同時,撰寫印度歷史的左翼歷史學家和國會發現,德拉威派政黨的這種阻撓是他們扭曲的印度歷史的有力武器。
也就是說,印度是由阿育王領導下的左派歷史學家統一的,在那之後,對他們來說統一的人是Alauddin Khilji !後來,英國人和德拉威人也想省略拉賈拉賈,因為他的血統是印度教。但拉賈·拉賈是一個世俗的國王,不像阿育王或Alauddin Khilji,但世俗的印度歷史學家不喜歡印度教國王拉賈·拉賈,盡管他是一個真正的世俗的國王。印度歷史上的成就被三個火槍手國大黨、共產黨和德拉威派歷史學家低估了!
⑹ 歷史上「左派」和「右派」分別是什麼意思
關於左派和右派,大概是沒有明確定義的。我曾經見過一篇文章,把中國現在的政治勢力或者說思想界分為三派,還有兩個極端——極左和極右。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政治的手使這兩派突顯得相當醒目,兩派在當時可以列為兩個等式,即:左派=革命=好的,右派=反革命=壞的。但是,那時候兩派不僅自封,也可以由別人指定,說你是左派你就是左派,說你是右派你就是右派,左派和右派也未必就一定代表好或者壞,右派變成左派也可以殺人不眨眼,左派變成右派也可能會死得很慘。
感謝上帝,「文革」時候我還小,左派不會要我,右派紙糊的高帽子扣我頭上也還太大,我初涉書本童言無忌冒冒失失的語言文字也被父母用各種方法擋在門里並撕毀於紙簍之中,燒毀於爐塘之內。「文革」結束,天下歸於一派,都是左派,所不同的是,原先的左派許多被定為極左,原先的右派幾乎全部平反扶正。但我看到,過去許多傾左的都在思考左的問題,過去許多右派一旦上來卻也壓迫新生。那時候我已經長大了,我就更不想歸於哪一派了。
20世紀90年代末期,看了些書,又上得網去,知道了「新左派」一詞,經常又有朋友站在我身邊指著電腦顯示屏上一些文章作者的名字說,這是新左派,這也是新左派,這個名詞在我的頭腦中也就越放越大了。由於歷史緣故,新左派中的那個「左」字總有些刺激我,但看了一些新左派的文章,覺得他們既與「文革」時所謂左派不同,也和從「文革」一路「左」過來或早年曾「右」後來又「左」的人不一樣。
聽說美國知識界也有左派,又聽說美國的左派恰恰很能自覺站在政府、體制、社會以及其他權力機器的對面為民眾、為公理、為一些弱勢的人說幾句話,再加上近些年來我到底還是讀了一些中國新左派的文章,發現他們確與我們過去認為的左派不一樣,他們的文章確有一些很好的思考,這就從我的頭腦中為左派重塑了形象。
既有新左派,那麼就該有新右派吧,但又不見有人提及。新左派也好,新右派也好,都應是人身外的東西,他們所應關注的都應是人,都應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是否合理和幸福,這是一個組織和派別在這世上有無存在價值的最高標准。即使我具備了一定的資格和水平,倘有機會降臨給我,讓我加入一個什麼組織或派別,我也仍是不願意。人之躋身於人類世界,已然有許多不自由了,再加入一個什麼組織或派別,那將更少許多自由,這是不由你說了算的。不加入什麼組織,不加入什麼派別,這可以使你對任何組織保有贊美的權力,這也可以使你對任何派別保有批評的自由。
贊美好的,批評惡的,這種權力和自由是人世間很可寶貴的東西,沒有這些,人類世界將不能前行,倘不被金屬的東西鉗制住,我願保有這一權力和自由。世間組織派別眾多,應該有人站在他們外面對他們有所關注,聽他們之所說,看他們之所行,該贊美時贊美,該批評時批評,標准無它,只要他們的所說所行是對眾生和眾生的前途有利的,我們就該將我們由衷的贊美獻給他們,只要他們的所說所行對眾生和眾生的前途是不利的,我們就不能放棄自己批判的權力,而一旦有人只圖一己私利去損害和耽誤眾生和眾生的前途,不管他是以什麼名義,不管他是抱有什麼目的,為名也好,為利也好,我們都應從批判之外另拿出我們的詛咒施之於他們身上。
人,置身於這世間,既與人與諸種事物相接觸,就總會有痛癢,有冷熱,有人類共有的萬種感覺,面對一己的痛苦和悲酸若能耶穌般隱忍沉默那當然很讓人驚嘆,但若能耶穌般悲憫大眾的痛苦而代大眾呻吟並能為減輕大眾的痛苦、增加大眾的幸福做些什麼,那卻是更偉大的,那不是神性,那恰恰是最崇高最偉大的人性。
在這里可以套用一句毛澤東的話,你今天為大眾的利益做了些事,你就是偉大的,你明天不為大眾的利益做事甚至做了有損於大眾的事,你就不是偉大的,而且是可鄙可詛咒的。我看世間的一切組織和派別,我看世間的一切偉人,便是以此作為最重要的標准。
當然,一個人應該捍衛自身的權益,這又是不矛盾的。
⑺ 什麼是左派、右派、左傾、右傾
1、左派是指社會中維護社會中下層利益,支持改變舊的不合理社會秩序,創造更為平等的財富和基本權利分配的群體。「左派」這一名詞源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制憲會議中第三等級的代表坐在左側,支持共和制、大眾政治運動和世俗化。
2、在政治中,右翼、政治右派是指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今日,右派是用來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
3、左傾是指政治上追求進步、同情勞動人民的傾向。而帶引號的「左」傾,則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所以,為了表示貶義,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號,即「左」傾,以區別於真正的左傾。
4、右傾是指政治思想上,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變化、前進,甚至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傾向。右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並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在政治斗爭中往往放棄原則,犧牲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協,又叫右傾投降主義。
(7)左派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左派與右派的區別
1、政治立場不同
左派主張積極改革,主張把舊的意識形態和制度革除,從而建立新的意識形態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認為左派;右派一般較為保守,主張穩妥、秩序、漸進、緩慢的改革方式,強調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認為右派。
2、意識形態不同
左派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3、政黨不同
左派通常包含進步主義、社會主義、世界主義、綠色政治、共產主義、社會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左翼專制主義、世俗主義、平等主義、左翼民粹主義、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
右派通常包含保守主義、反動主義、民族主義、傳統主義、資本主義、右翼專制主義、神權政治、自由意志主義、保守自由主義、右翼民粹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
⑻ 何為左派
左派、右派
左派和右派,是相針對的兩類政治派別的稱呼,有時也分別稱為左翼和右翼。由於歷史與國家文化等,這兩個名詞並沒有清晰和准確的定義,在不同地區和歷史階段的意義也不盡相同。
在現實中,多數人和政黨的政治主張左右都有,很難清晰地劃分一個人是左派還是右派。
來源
1789年6月,法國大革命的制憲會議上,教士和貴族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農民則坐在左邊。由此,「右派」或「右翼」成為保守派、反對社會變革的代名詞,而「左派」或「左翼」則支持自由主義和革命,有時也指激進派。
此後,保守或變革成為劃分左右的來源,但在實際中卻非如此,一旦變革或激進的主張實現後,原來保守的主張反而要求改變現狀,左右的稱謂卻依然保留下來,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後時期。政治觀點的擴張性也與左右有關聯,最早是由主張變革的左派提出許多擴張的政治訴求,但這些訴求在經歷時間後,攻守之勢完全反了過來。共產主義的主張最早是擴張性的,要求「推翻舊的世界與制度」,二戰後歐美對共產主義的防範加強,在1950年代,美國國內開始了對共產主義的主動打壓,其主張者被稱為極右翼。
由於左右的這種模糊和變動性,同樣主張的人群在不同國家和時期是相反的,常見的鷹派,在中國往往指左派,在日本則是右派。左派右派這樣的術語是泛指概念,不會運用在研究具體政治主張、價值觀、思想學派,一般用明確界定的憲政主義、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納粹主義等。由於在特定的國家、區域,在特定的時期,左派與右派有明確的語境,所以它們依然是使用廣泛的稱謂。
由於左右的泛指性,根據其政治主張的程度,還被分成極左、中左、中、中右、極右等等,這些分類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和稱謂。
西方的左右派劃分標准
法國大革命的口號非常動聽,叫「自由、平等、博愛」。但任何激動人心的口號都有一個缺點,就是經不起推敲。自由與平等,看起來似乎並不相干,其實真正深刻的探詢起來,發現兩者之間根本就是矛盾的,每個人的天資、能力,背景,生存環境都是不同的,如果讓每個人都「自由」發展,那麼他們的財富、地位就不可能平等。如果要讓每個人都在經濟,地位,權力上「平等」,那麼必然會限制強者的自由以保障弱者。 左右派起源於法國制憲會議,但很快定型成與初始含義毫不相乾的兩個集團。其中左派比較支持平等,強調建設福利國家,更多的通過國家干預手段幫助弱者,左派天生比較重視建立強勢政府,右派比較強調自由,反對過高福利,比較支持競爭,反對國家干預,強調建立「弱」政府,反對對於強者的過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只基於對平等與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點,右派更偏重自由一點。對基本限度的平等與自由權利,均持有同樣的共識。
左派認為,政權、國家是人民的家長,政權迭換就和換個親人一樣不可思議。右派認為,國家、政府是人民的仆從,換個政權就和換個僕人沒什麼區別,覺得不好就應該換。其實左派右派都不同程度的反政府,因為左派認為政府的很多作為——比如外交方面——不讓他們滿意;右派則認為現行體制不能讓他們滿意。在這點上,兩者間基本沒有調和的可能。糾其原因,是因為左派比較相信集體的力量,認為強大的集體能給個人帶來最大的公平和保障,右派則相信個人的力量,認為強大的個人能讓集體更加自由和進步。 左派認為中國近代的衰落和現代的種種問題,都是外國勢力侵略和干預造成的。右派則認為是中國衰落才引來外國侵略,建國後的困境則是由於我國政府的錯誤行為。「外因說」和「內因說」的爭論,就和吃雞蛋應該敲小頭還是大頭一樣,屬於比較無聊的爭執,兩派都是事後
⑼ 「左翼作家聯盟」的歷史
1928至1937這十年間,表面上是國民政府大成功。但1927年的中國國民黨清黨,使共產黨作家從此努力在文學方面奪取領導地位。
1930年3月2日下午2時左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虹口竇樂安路201弄1號中華藝術大學舉行。馮乃超、華漢、郁達夫、田漢、沈端先、潘漢年、周全平、洪靈菲、錢杏邨、魯迅、蔣光慈、柔石、林伯渠等50餘人與會。
在成立大會上,魯迅發表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提出「我們應當造出大群的新戰士」作為戰略任務。」陽翰笙代表黨組織發表總結性講話:「國民黨反動派正加緊白色恐怖和反革命圍剿,鎮壓革命力量。
我們要加強隊伍的團結……文藝工作者深入到工農中去,到勞動人民中去。這也是中央和省委的意圖……幫助黨在那裡做好宣傳工作,還要增加對工人的了解。」
成立大會專門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以進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翻譯和闡釋,並且確立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及批評理論。
1932年,為反擊「文化圍剿」,陽翰笙與田漢等「文總」各團體負責人共同籌劃,抽調金山、趙丹等「劇協」成員,聶耳、呂驥、賀綠汀等音樂人開辟電影戰線,拍攝進步電影,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重心。
陽翰笙代表「文總」黨團組織著力培養聶耳、王瑩、陳波兒等青年藝術工作者入黨,成為進步電影骨幹。左翼電影戰線逐步控制了明星、聯華、藝華、電通、天一等電影公司。
1935年2月,上海文委領導成員遭到大逮捕,2月19日晨,陽翰笙在南京的家裡被國民黨抓捕,同田漢等一起被投入南京老虎橋監獄。只有周揚和夏衍倖免。左聯與文委失去了與中共中央的聯系。
1935年11月,《密勒氏評論報》記者史沫特萊接到了左聯駐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蕭三的信,在內山書店將這封信轉交給魯迅;魯迅將信通過左聯行政書記胡風、左聯組織部長及黨團成員王堯山,輾轉交給當時左聯的黨團書記周揚。
1935年12月17日,長征後的中共中央在陝北舉行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春,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錶王明、康生通過蕭三指示解散左聯;魯迅和茅盾曾對左聯的解散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對資產階級的示弱和潰散,並由此加大了對左聯實際掌控人、左聯中共書記周揚的不滿,
由此引發了「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之爭(其實是「魯迅派系」借機以更「左」的面目、表示對周揚在左聯內架空魯迅「主帥」地位的不滿)。
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在上海采訪魯迅,問及左聯情況時,魯迅說:「我本來也是左聯的一員,但是這個團體的下落我現在也不知道了。」這次采訪內容隨後在《改造》期刊公開發表。
魯迅拒絕加入1936年6月7日成立的中國文藝家協會,另外發表了《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魯迅寫信稱「好在現在舊團體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沒有加入,不再會因我而引起一點糾紛。我希望這已是我最後的一封信,舊公事全都從此結束了。」
(9)左派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此一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
左聯是1930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的團體成員,先後參加「文總」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社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劇盟」)、
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記聯」)以及中國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教聯」)、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美聯」)、音樂小組、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及中共電影小組)、中國普羅世界語者同盟(世界語小組)等8個團體。陽翰笙任「文總」黨團書記。
⑽ 什麼是左派,什麼是右派
"左派來"(或左翼)自、"右派"(或右翼)來自法語。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187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於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這個頗具戲劇性的歷史場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語言中,在詞彙中便出現了"左派"與"右派"一對政治概念。進步或激烈者稱為"左派","倒退"保守者稱為"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