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現當代歷史學著作通行體例的優缺點有哪些
以時間為軸的通史就是便於把我整體,但是一件事情會被割裂
以專題為軸容易忽略兩個專題間的前因後果
總之就是你線索在分章節的地方容易斷裂
最好就是前面通史,然後重點專題線索討論,比如中國歷史通論那樣。
B. 為什麼要選讀歷史,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恩格斯: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周總理說得好:「歷史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像記憶對於個人一樣,一個人喪失了記憶就會成為白痴,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而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
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比爾·蓋茲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歷史本身是真實的,是客觀存在過的事實。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
我個人認為,歷史是一種教會人們生活的手段。歷史學正是認知過去的學問。所以,在文明的時代,智者應學歷史,不學歷史不能成為智者;賢者應學歷史,不學歷史不能成為賢者。
釋家三世佛的哲學是:要用三雙眼睛看世界――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智者的思維,也是賢者的思維。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歷史和其他的技術性自然學科有著本質的不同,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教會學生理解歷史並不會導致他們能夠完全的利用過去的知識。歷史教師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實,追求客觀的認識態度!這里我不認為歷史學者比之其它學科的學者能更好的面對未來,因為決定未來的,還有許多的東西。
我想說的是.歷史是非科技的價值!
我在強調的是:一個人有歷史知識,比沒有歷史知識的人處於更好的處境!
C. 歷史上名人的缺點
1、元稹
元稹在蒲州的普救寺,與崔鶯鶯一見鍾情,私定終生。數月後,元稹赴京趕考,置崔鶯鶯於不顧,改娶高官之女韋叢。
韋叢因病去世,元稹悲傷不已,並為亡妻寫了一系列悼亡詩,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更被視為用情專一,情有獨鍾的千古佳句。然而,同年,元稹即在成都邂逅薛濤,才子佳人風花雪月。兩年後,元稹還在江陵府納妾。
(3)歷史學缺點擴展閱讀:
1、元稹與崔鶯鶯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頗有私情,此女便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乃是元稹的《鶯鶯傳》(又叫《會真記》),《鶯鶯傳》則成為王實甫撰寫《西廂記》的藍本。
唐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與其母系遠親崔姓之少女名「雙文」者(即後來傳奇小說《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戀愛。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於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應試。
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所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一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求官心切的元稹棄鶯鶯而娶了韋叢。
也許是受良心的譴責,也許是對初戀情人崔鶯鶯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小說《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
2、朱熹
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
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斗爭。
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最後還應指出,朱熹還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D. 相對主義史學的優缺點
歷史相對主義(歷史不可知論)是一種唯心論和懷疑主義的史學認識論。它強調歷史回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就決答定了人們不可能認識它的真相,一切歷史著述展示出來的的歷史現象或過程,都只不過是歷史寫作者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建構起來的,各有自己的依據和道理,誰也無權宣稱某某著作或論斷代表了真理。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齊和美國歷史學家貝克爾曾對歷史相對主義理論做過系統的表達。後現代主義把歷史相對主義推向了極端。相反,實踐唯物主義的史學認識論認為,客體歷史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人們通過社會實踐和歷史研究的實踐是能夠逐漸接近的認識它的真相的。
美國史學家貝克爾《人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把一切歷史歸結到人們的歷史意識或記憶,強調人們不可能認識到客觀存在的歷史真相。
E. 後現代主義史學本身有哪些缺陷
把資本和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諸多問題和現代主義的哲學理論關聯起來還需要時間來澄清,現代哲學也沒有變成科學的附庸,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到康德、黑格爾,都還是哲學引領著科學,而不是相反。但是,現代哲學確實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鼓舞。不過,這里的情況可能比想像的更復雜,科學本來是基於近代以來的主體理性的,然而它簡直可以說完全脫離的哲學的限制而獨自發展了,也許只有資本對它還有一定的影響。與科學技術相比,資本的滲透力和生產形式倒是更應該受到審視。現代哲學可以說是具有相當創新意識的,反對主體性的力度不可謂不小,也沒有忽視科學的桀驁不馴,更不要說與其共謀。也許現代哲學的步伐與科學技術的異化相比仍然顯得落後,而且科學技術、尤其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似乎並沒有一味地遵循受資本控制下的運作模式那樣與政治緊密勾連,而是滋生出對權力體系的消解趨向。這看來很像是配合了後現代思潮的發展,從而幫助了在年輕一代思想中的普及和深入。各種可以迅速共享傳播的網路資源、和以站點為社群單位結成的龐大網路潛移默化地宣揚著各種差異化生活方式,不斷地突破傳統規定的叛逆性的、「自我放逐」的游牧生活不可能存在對權威中心的忠誠,也不再擁有對確定性的、永恆不變的客觀真理的信仰。
無論是歷史學、還是歷史哲學,都不會因為某種理論或主義的批判而消亡。後現代主義不僅對歷史學、而且對包括歷史哲學在內的哲學、文學藝術等許多學科進行了批判。撇開其焦慮的情緒和極端方式,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確指出了歷史學、歷史哲學領域內的傳統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歷史學家曾經想當然的認為普遍的必然性和確定性變得狹隘、相對化、不確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開闊了歷史學家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方面和內容;「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理論的影響還將持續下去……它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把歷史學家的關注點有益的轉變到『作歷史』的基本哲學前設」【25】。如果說存在一個「絕對」的話,人類的思維就好比是井底之蛙,永遠只能看到有限的天。然而,看到比以前更開闊的天的通道總是存在的,它就存在於我們的反思和實踐行動中。
後現代主義史學及其以前的歷史理論並不存在絕對的鴻溝。如果追索其理論淵源,以及其發展過程中與其它學派的相互聯系,我們還是能夠尋找到學派之間的「滲透」的。比如,年鑒學派的分時段應用不同的歷史解釋要素,不僅僅是對歷史進行科學性的精細分析,而且就像其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拉迪里那樣,是在「人的歷史」之外開辟了易於科學分析的物質性要素的歷史研究空間,包括地質、氣候、甚至瘟疫等等因素。這與蓬勃興起的各種文化史一樣豐富著歷史研究的多個緯度,揭示「克麗奧」的多個面向,而不只是政治歷史這一個中心。
後現代思潮和後現代史學當然存在它自身的問題和困難。詹姆遜說,「按建築家自己的說法,後現代主義使現代主義者意識到他們根本上的失敗。柯布西耶和賴特的新建築,並沒有改變這個世界,也沒有美化後期資本主義所製造出來的垃圾空間」【26】。即使在歷史領域中,它也缺乏歷史主義的視域;面對走向「後現代」的社會,卻缺乏觀望未來的建構理想社會的責任感。對揭示出來的問題它也未有深度的思考,而通常只是訴諸偏激的批評了事。簡言之,消解傳統有餘,積極建構不足,更缺乏有效的有價值的理論建構。利奧塔承認後現代主義理論終究是不完善或不純粹的,他說見證「不可言 說之物」的欲求需要以敘述的形式來表達。周錫瑞直言批評「何偉亞要破的很清楚,而他要立的則沒那麼清楚」。
當然,對於後現代主義極端的言詞我們大可不必較真和介意,甚至可以說,我們目前首要的依然是史學的現代化而不是跳過現代化而直接從事後現代的理論和實踐,否則,無論是否可行,那樣的所謂後現代性就變成空泛的、不切實際的、虛假的了。這一點對於中國史學界尤其如此,而且,無論西方近代以來的歷史理論還是後現代史學觀念,對於我國的史學理論都有現實的批判力度。雖然我國歷史悠久,各種史書堆積如山,但反思性的歷史感尤為缺乏,要麼是細究於史料的歷史編纂,要麼是被政治改造過的儒家思想所控制。歷史理論和方法都與西方現代存在相當的差距,歷史理論的主導模式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歷史觀念,有意無意陶醉於仕途或山水的精英又怎能期望沒有歷史反思思維習慣的大眾不是「成者為王敗者寇」(關於歷史思想的教育問題很重要,但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這讓我想起羅伊斯的寓言【27】,那是一個很中肯的諷刺。在西方處於學術邊緣的幾位漢學家的作品拿到中國來卻讓人耳目一新,備受中國學者推崇【28】。
中國歷史不同於西方,其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一定蘊涵以西方歷史為主體的現代歷史理論所遺漏的地方,而這是後現代史學視角所能關注到的,也許它能夠幫助我們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發現現代理性難以包容而後現代思維能夠解釋的閃光點。在西方學者看來,中國歷史研究是對他們的歷史研究和理解的補充。而中國學者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史料優勢和對中國文化的深切體驗,但無開闊的視角,所研究的結論大多不免落入西方學者成熟的現代性之網中。王憲明對杜贊奇如下的評價發人深省:
史料,尤其是中文史料的使用上未必盡妥……但從總體上看,此書視野宏闊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來審視近代中國歷史。又能從關鍵之點切入,洞察細微,把握要害,融世界與中國、歷史與現實、思想文化與政治實踐和社會制度等諸多因素於一體,尤其是書中所提出的「復線的歷史」的觀念,對於拓寬近代史研究的視野,深化對近代中國史的理解,特別是拓展對於近代中國史學與政治社會互動關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9】
的確,後現代史學批判對於我國學界還似乎是一個奢侈品。就如早已實現了現代化階段的西方現在挑剔的是環境問題、文化和藝術質量、生活享受的方式,而我們還在為基本生存權、物質建設的現代化大興土木,所謂「救亡壓倒啟蒙」的延續。由此可見,我們既要補上跨不過的「卡夫丁峽谷」這一課,又要和發達的西方國家一同面對環境和人文等方面針對經濟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果的處理這一挑戰。我國歷史學(其實不只是史學,政治學等也是如此)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對於西方現代史學的成果還在吸收消化過程中,同時又要疊加上後現代主義批判,其實這只是一種方便的、通俗的說法,因為按利奧塔在回答究竟什麼是後現代的問題時所說後現代是屬於現代的一個組成部分,「後現代主義並不是現代主義的末期,而是現代主義的初始狀態,而這種狀態是川流不息的」【30】。如同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一樣,在歷史學、歷史哲學等文化理論方面,我們能夠停下現代化步伐來只關注後現代性的問題嗎?我們又能夠只是一味進行現代化而漠視後現代主義批判提出的問題嗎?它們是已經發生的現實,我們無可逃避。
F. 學文科的好處和缺點有哪些
首先,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學理不如學文用處大,因為文綜的科目可以擴展一內個人的眼界,不論你以後容學什麼專業,都對提高個人素質及修養有好處.
第二,老師們都說,真正學文的人更聰明,更智慧.
第三,從我的觀察來看,我認為我的歷史老師比我的化學老師說話水平及各方面素質要高,地理老師比物理老師要高,政治老師比生物老師要高.
第四,我要提醒你一點,在我們這,學文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差學生,他們因為不想學了才選的文,所以我們學校文科班比理科班要亂一些,你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自製能力才行!
壞處有幾點:
1.選文科的人數實在太多,競爭力太大
2.高校需要的文科人員相對於理科的人數要少
3.市場需求的文科人數相對比較窄,所以畢業後就業比較因難
如果是文科主面特別要好的話,選文科還是不錯的,在於你自己的看法了
G. 簡述歷史法學派的缺陷。
歷史法學派的所謂的缺陷僅僅在於它的時代局限性和唯心主義的觀點,綜合來講,歷史法學派的優點更多,詳解如下:
一、關於歷史法學派的簡介:
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德國形成了以胡果和薩維尼等為首的歷史法學派(Historische Rechtsschule)。該學派誕生之初代表了德國封建貴族的利益,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步演變成為資產階級的重要法學流派之一,並統治歐洲法學界長達近一個世紀。在19世紀,歷史法學派基本上代表了法學思想發展的主流。
二、歷史法學派的唯心主義觀點主要的代表人是薩維尼,詳解如下:
薩維尼出身於貴族家庭,從1810年柏林大學創辦起就在該校任羅馬法教授,一度兼任校長、普魯士王子的法學教師。1842年起任普魯士政府的法律大臣,直到1848年。為了反駁戴菩,他寫了一本《論當代在立法和法理學方面的使命》的小冊子。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歷史法學派的觀點。後來又創辦了歷史法學泥刊物,傳播這一派觀點。
戴菩在他的小冊子中,雖然沒有對《拿破崙法典》直接作出評論,也沒有將他關於制定法典的倡議提升為理論,但薩維尼及其門生卻直接、間接地認定戴菩所要求制定的,就是《拿破崙法典》式的法典;他的倡議體現了古典自然法學派理性主義的立法觀點;並聲稱,雙方爭論代表了歷史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之間的對立。
薩維尼在其1814年所寫的小冊子中提出的、代表德國歷史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性主義的立法觀點,即通過人類的普遍理性制定出人類普遍適用的法典這種觀點,完全是「幻想」、「荒誕無稽的」;自古以來,法律就像語言、風俗、政制一樣,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它「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民族的壯大而壯大,當這一民族喪失其個性時趨於消逝」。總之,「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隨著文明的進步,出現了法學家階級,他們代表共同體,負責法律的技術方面,此後法律就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作為共同體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為法學家手中的一種獨特知識,也就是說,法律具有政治成分(即民族意識)以及技術成分;法律主要體現為習慣法,後者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遠遠超過立法,因為法律是自發地、緩慢地和進步地成長的,而不是立法者有意識地、任意地創造的,等等。他的結論是,不僅立法是次要的,而且根據德國法學家還缺乏歷史精神等條件來看,德國「沒有能力制定出一部好法典。」
薩維尼的那些觀點同17、18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一樣,都是以唯心史觀為基礎的,但它們之間是有重大區別的。古典自然法學派所講的理性主義的立法,實質上就是制定資產階級理想化的法律。但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這種觀點是反神學、反封建的。以薩維尼為代表的歷史法學派雖然以「歷史」為標榜,但卻歪曲了歷史本身。因為歷史事實是:法律並不是超歷史、超階級的現象,它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階級斗爭的發展而發展的。法律不同於語言,也決不是什麼抽象的「民族精神」的體現,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而這種意志,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中包含民族傳統等歷史因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通過統治階級的意志起作用的。
薩維尼的那些觀點不僅是唯心主義的,而且在19世紀歐洲的歷史條件下,更代表了一種歷史復古主義的反動思潮,是與維也納會議和「神聖同盟」的精神,即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相一致的。他雖然在理淪上並沒有完全否認立法和制定法典的作用,但他既將立法或制定法典貶低為從屬於習慣法的無足輕重的地位,實質上也就是反對當時在德同制定像《拿破崙法典》那樣新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法律,而維護代表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利益的習慣法,即當時德同各邦推行的省法、地方法、普通法和教會法,等等。
他的這些觀點當然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戴菩關於實現德國法律統一化的倡議,這也就意味著他反對德國的民族統一,要求繼續保存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局面。
H. 蘭克史學的缺陷
第一、領域過於狹窄。過分專注與政治史、外交史、軍事史,而忽略了經濟史和社版會史;重視精英人物的權研究,而忽略了民眾在歷史中的作用。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矛盾。一方面強調用史料說話,另一方面又強調研究者的心理感悟能力,這使得蘭克史學很難達到它所標榜的純粹客觀的境界。
第三、忽視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強調史學的再現,對史料繁瑣考證,而對歷史發展規律避而不談。
第四、過於絕對看待歷史的客觀性。否認史家主觀因素對理解史料的介入,使歷史缺乏人文意義,降低了普通民眾對歷史的興趣。
第五、過分注重對事實的描述,這樣就排斥了概括、解釋和理論。它所利用的史料僅限於文字資料,主要是官方文件,這樣也就限制了史料的擴大。
第六、忽視歷史學家主體意識的作用,忽視歷史認識論問題,把歷史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完全割裂開。
I. 我是歷史課代表 老師讓我總結全班學歷史的優缺點 怎麼寫幫幫我(ps:我們班期中考試歷史沒考好)
問問同學覺得學歷是有啥困難。
老師其實就是想找到提高成績的方法。你要知道內,很多學校會根容據學生的成績,對相應科目的老師進行批評,老師看到你們成績不好心裡肯定很懊惱,不過他或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他應該不是你們班主任,不了解你們班的情況。
所以你最好問問同學們是有什麼困難。是老師上課沒講明白,還是感覺知識點記不住,或者是其他科目太多干擾了當前科目的學習。之後把結果跟老師說一下就行。
J. 大學歷史課本還存在哪些缺點與不足
老身學工科的,上了大學就沒歷史課了,所以沒見過大學歷史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