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一歷史知識提綱

歷史必修一歷史知識提綱

發布時間:2021-02-06 05:22:23

❶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全面的復習提綱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全面的復習提綱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佔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洗劫並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佔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幹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後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後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製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後,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製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後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籲。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台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台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准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於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台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於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於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美國的冷戰政策,目的:遏制共產主義;表現主要有:
美國方面:政治上:杜魯門主義——標志美國「冷戰」的開始;經濟上: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約 1949年 ,加劇冷戰程度;
蘇聯方面: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1955年6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從此在歐洲出現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德國分裂 ( 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朝鮮半島的分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為熱戰)
4、歐洲共同體:1967年,三個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並為一個,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5、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的目標。
6、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
7、1989年,波蘭成為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1990年兩德統一。
8、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阿拉木圖宣言),這標志著蘇聯解體。
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也標志著「冷戰」結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❷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復習提綱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內容,歷史影響
2.分封制受到破壞的原因,表現
3.宗法制形成歷程,核心內容,突出特點,歷史影響
4.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
5.皇權至上的內容,特徵
6三公九卿制度的內容
7秦朝中央機構的特徵
8郡縣制的由來,推行,作用
9郡、縣機構的簡介
10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點,發展歷程,兩對內在矛盾,11意義,評價
1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13隋朝的三省制
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15隋朝的六部制
16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內容,意義
17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特點
18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
19秦朝以來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和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的斗爭的史實及趨勢
20秦,漢,唐,宋,明五朝監察機構的變化
21古代的選官制度
22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與評價
23如何認識古代中央與地方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
24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25內閣創立的原因,創立過程,內閣的地位
26軍機處設立時間,始設原因,職能演變,組成,特點,評價
27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發展歷程,原因分析
28內閣閣臣與丞相的異同,內閣閣臣的實質
29清朝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的設置
30明清封建君主專制加強與封建制度漸趨衰落之間的關系
31明朝內閣制與西方內閣制的比較
32希臘文明的組成
33希臘奴隸制政體類型
34雅典民主制發展歷程
35希臘城邦的產生,特點,代表
36梭倫改革的時間,內容,意義
37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時間,內容,意義
38伯利克里改革的時間,內容,弊端
39希臘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
40希臘城邦制度的特點
41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缺陷和陰影
42雅典民主政治成就取得的原因
43雅典奴隸制文明衰落的原因
44雅典民主政治進步性與局限性
45雅典民主政治的產生,具體措施,突出特徵,評價,衰敗
46羅馬法的分類
47羅馬法的概念,發展歷程,基本內容,核心內容,自然法思想
48公民法的含義,內容
49萬民法的必要性,創立,主要內容
50羅馬法起源的條件
51公民法與萬民法界限的消失
52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
53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
54英國議會的形成和發展
5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和結果
56《權利法案》的背景,頒布時間,內容,意義
57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形成,結構組成,責任內閣的產生程序,首相與責任內閣的職權和特點
58內閣建立的意義
59.1832年議會改革的背景,原因,內容,意義
60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含義,初步建立,發展,政權組織形成原因,主要機構職能,制度特點,評價
6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62英國代議制度的進步性
63現代英國代議制度的內容
64.1787年美國憲法背景,理論依據,內容,特點,類型,歷史意義,局限性
65美國兩黨制的政治舞台,基本情況,形成發展,政黨性質
66美國聯邦制政府的構成
67聯邦憲法制定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68英國《權利法案》與美國1787年憲法的異同
69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聯邦制的異同
70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
7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和意義
72法國共和制的構成,意義,影響
73德意志統一的條件,過程,意義
7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性質,特點,意義,評價
75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確立時間,構成,特點,評價,進步作用
76法蘭西共和國、共和制確立的特點及成因
77德意志確立聯邦制的君子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原因
78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比較
79英國、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80美國與法國的共和制的異同
81國情政體的關系
82資產階級政體對於中國近代民主進程的影響
83鴉片戰爭的經過
84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危害
85《天津條約》的內容危害
86《北京條約》的內容及危害
8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及形成
88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89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90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91鴉片戰爭的性質
92鴉片戰爭的歷史影響
93《天朝田畝制度》產生根源,內容,目的,特點,評價
94《資政新篇》的社會根源,目的,內容,評價認識
95天京變亂的根源,原因,經過,性質,影響,結果
96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97《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比較
98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99太平天國早期軍事斗爭取勝的原因
100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教訓
101太平天國運動的時代特徵,歷史意義
102甲午中日戰爭的原因,過程,結果,影響
103甲午戰爭爆發的標志,四大戰役的過程及敗因
104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
105《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及危害
106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及影響
107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和意義
108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戰爭,清政府和人民反侵略態度與中國戰敗的原因
109辛亥革命的背景,醞釀,高潮,失敗,性質,意義
110民主革命思想傳播的原因,特點,途徑,中心,代表人物
111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
112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13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的過程
114中國同盟會建立的背景、目的
115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的原因
116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原因和教訓
117辛亥革命的性質和功績
118五四運動的背景,導火線,爆發時間,經過,影響,結果
119中共一大時間,代表,內容
120中共二大召開原因,時間,內容,作用
121國共合作原因,國民黨一大召開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122北伐戰爭目的,時間,對象,過程
123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原因
124分析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原因
125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126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12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條件
128國共兩黨「黨內合作」及其原因
129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130國民革命的失敗、原因和教訓
131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32中共創建的歷史意義
133國民革命的功績
134工農武裝起義的背景,原因,特點和歷史影響
135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簡況,特點和影響
136土地革命的范圍,內容和影響
137工農武裝割據的背景,內容,作用
138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原因,時間,結果
139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及原因
140紅軍長征的原因和目的,過程,歷史意義
141遵義會議的背景,召開,內容,歷史意義
14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原因
143正確認識遵義會議的歷史作用
144抗日戰爭的原因,標志,全民族抗戰的過程和意義
145日本的滔天罪行及影響
146全國抗戰路線的指導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147百團大戰的原因和目的,時間,地點,影響
148抗日根據地建設的背景,措施,作用
149中國七大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150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
151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深入敵後抗戰的原因
152國民政府正面戰場與共產黨敵後戰場的區別及相互關系
153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54抗日戰爭中中共的貢獻
155中國抗戰的地位和抗戰勝利的意義
156當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團體稱南京大屠殺是個「謊言」,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認157識其對南京大屠殺的態度?
158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159重慶談判的背景,目的,時間,結果,內容,作用
160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原因,內容,作用
161戰略作戰的背景,三大戰役,影響
16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間,地點,內容,意義
163北平談判背景,時間,內容,結果
164渡江作戰背景,簡況,意義
165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166空想社會主義盛行時間,主要原因,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歷史局限,歷史意義
167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時間,原因,事件,意義
168《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時間,內容,意義
169巴黎公社的歷史背景,公社成立,革命措施,保衛公社的戰斗,意義
170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弊端的關系
17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172巴黎公社成立的歷史條件和原因
173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
174巴黎公社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和教訓
175二月革命的時間,性質,領導機關,結果
176《四月提綱》的背景,發表,內容,意義
177七月事件的原因,經過,影響
178十月革命的背景,原因
179十月決議和十一月起義的史實
180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時間,內容,意義
181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
182俄國十月革命的特點
183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84俄國十月革命與巴黎公社革命的不同
185人民政協召開的歷史背景
186人民政協的召開,內容,歷史意義
187新中國誕生的歷史條件
188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的史實
189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9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立的歷史原因,制度創立,歷史意義
19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背景原因
192政協建立的標志和作用
193民主黨派的地位
194政協職能及新發展
195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建立史實,意義
196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原因
197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和資產階級議會制的比較
198為什麼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新中國的唯一選擇?
19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建設經歷的三個時期
200「文革」對民主法制的踐踏的表現
201法律制度逐漸健全的方針和主要措施
202民主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措施及其成就
203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原因和性質
204民主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影響
205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的原因和意義
206依法治國的定義,發展進程,意義
207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
208綜合認識建國後我國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失敗和啟示
209「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內容,實踐,評價
210「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下的對台政策的基本內容
211「一國兩制」構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212港澳回歸的有利條件和歷史意義
213兩岸關系緩和的原因
214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內容,及外交成就
215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背景,內容,經過,意義
216日內瓦會議的背景,目的,參加國,概括,歷史影響
217萬隆會議的背景,召開,方針,意義
218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提出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219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原因,經過和意義
220.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主要成就
221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外交活動及其突出特點
22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背景,實現原因,意義,中美關系核心問題
223中日關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實行經過,意義,中日關系核心問題
224.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225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的原因和意義
226我國在新時期外交政策調整以不結盟政策為主的原因
227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的前提條件,歷史原因和意義
228我國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原因和意義
229新時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點
230中日關系的經驗教訓
231美蘇「冷戰」對峙的表現
232雅爾塔體制形成的條件,含義,作用
233美國「冷戰」政策起因,含義,措施
234經濟互助委員會成立原因,成立,作用
235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原因,成立,作用
236德國分裂原因,分裂史實
237朝鮮半島分裂原因,經過,影響
238越南戰爭背景,原因,簡況
239古巴導彈危機起因,經過,結果
240兩級格局的主要特點
241兩級格局的影響(積極作用,消極作用)
242西歐一體化原因,表現,進展狀況,影響
243戰後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
244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原因和表現
245不結盟運動興起的原因,主要內容,特點,及作用
246中國振興的過程,影響
247歐洲一體化的原因,影響
248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249東歐巨變的原因,含義,實質
250八一九事件的原因,實質,結果
251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實質
252蘇聯解體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關系
253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點,表現及原因
254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教訓
255當今世界格局呈現變動的特點

❸ 高一歷史必修一提綱

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特點就是周王把一定把土地和人民授於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候國,拱衛王室。被分封的諸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並隨從作戰。
①戰國時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各國進行的變法運動,進一步掃除了奴隸主勢力的殘余,確立了封建制度,適應了新興地主加強專制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戰國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法治」思想,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嶄新的思想風貌,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商鞅變法中廢分封,行縣制,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統一全國後,為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和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主要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的******九卿制、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和體現地主階級意志的《秦律》。還要注意按傳統復習各主要朝代在加強中央集權化中採取的措施:主要體現在財政、司法監察、軍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諸方面。這些措施既加強了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強了對地方各級官吏和百姓的控制,這樣就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正式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③西漢鞏固
漢初,實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從而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威脅。漢武帝改革管制,組成內、外朝,加強皇權;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漢武帝還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大一統」局面。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鞏固。東漢時期,進一步加強皇權,但由於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最終形成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④隋唐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基本上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各割據政權為維護統治,都不同程度地加強君主專制。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而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加強了皇權。科舉制的施行,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唐朝中期,地方藩鎮許可權增大,中央政權腐敗,導致「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出現,並最終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再度遭到破壞。注意:尚書台和尚書省、尚書令的區別與聯系。
⑤宋元加強
北宋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為了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採取強干弱枝的措施,進一步削弱相權,從兵權入手,解除朝中統兵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然後,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進而收回了地方行政權、財權,鏟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北宋中期以後嚴重的社會危機。
元朝重新實現全國性的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對地方管理方面實行行省制度,這一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注意: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健全了統治機構。
⑥明清達到頂峰並漸趨衰落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成為一時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色。明初,中央廢承相制度,權力分屬六部,地方設三司分權;並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其核心就是強化君權。清朝沿用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還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時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清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一方面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另一方面,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注意:清朝的理藩院與元朝的宣政院的區別與聯系。
回答者: Vickyven - 試用期 一級 10-4 11:03
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諸侯權力較大)
2.中央集權:①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增長、國家局部統一局面的出現,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為適應新興地主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起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以法治國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承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實踐了韓非子的理論,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對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對地方及各級官吏及百姓的控制,從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對戰國前的分封制來說是一大進步;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基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悟涵
③西漢鞏固
西漢建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導致了王國問題的出現,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面臨嚴峻的挑戰。為解決王國問題,景帝在削藩的基礎上,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武帝時,又頒布了推恩令及其他舉措,解除了王國的威脅。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找到了一種最適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體基本定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得以鞏固。 悟涵
④隋唐完善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加強過程中,不僅要伴隨著克服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而且還要克服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把原為丞相的權力分散於三省六部。這項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襲並有所發展,從而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來的科舉制也是與當時政治制度的發展相適應的。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實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僚隊伍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悟涵
⑤北宋加強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接受趙普的建議,採取「杯酒釋兵權」等舉措,收回朝中大將和節度使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使北宋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導致了後來嚴重的社會危機。 悟涵
⑥元朝新發展
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大統一。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成功的嘗試,同時又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是對古代郡縣制度的重大發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⑦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建立後,為處理君臣關系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使秦朝以來的宰相制度走到了盡頭;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地方勢力進一步削弱。明朝還遍設廠衛特務組織,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加強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3.中央管制:秦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以三公九卿為主體的中央官制。 隋、唐時期,中央官制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主體結構的中央官制。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雖職責不同,但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負責處理行政事務;中書省掌管策令的起草和頒布;門下省掌審議策令的制定和頒布。尚書省下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個部又各設四司,下有郎中、員外郎等一整套官吏。除六部之外,中央司法、行政等部門還有御史台、大理、宗正、太僕等九寺和國學、少府、將作、軍器等五監。這些機構和官員的設置,標志著中國封建官僚制度的成熟。宋、元、明、清基本承襲了隋、唐官制的格局,當然也有些小的變化。

❹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❺ 高中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人教版

必修一 歷史復習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西周分封制內容:(分封對象)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奴隸制國家政權)
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的政治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正妻的大兒子繼承大宗位置)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制度
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郡、縣這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別執掌行政、軍事、監察職責。縣隸屬於郡。郡縣長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郡縣長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襲 。
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結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監察)和太尉(軍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職,諸卿分掌政府的具體職能部門。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分工明確,互相牽制,最後集權於皇帝。
5。秦創皇帝制:皇權至上、專制主義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具有終身制、世襲制、君王主權、個人獨裁特點
2。演化進程皇權與相權秦始皇漢武帝隋唐宋明清,創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設參知政事(副宰相)廢丞相軍機處,丞相權力大內朝三省長官都是丞相 權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權力分散丞相 權力分割相權內閣形成皇權達到頂峰,地方建制秦東漢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縣制州、郡、縣道、州、縣路、州、縣行省制度廢行省設三司省、道、府、縣,選官制度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4。監察體制 秦 :御史大夫 兩漢: 設刺史(地方)
5。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不斷加強
6。.清朝設軍機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用兵西北,後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而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裡。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的權力空前加強。
7。從秦到明朝,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希臘文明的搖籃
1.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a.地中海東部、歐、亞、非三洲要沖b.三面環海,山與海陰隔,海岸曲折,良港眾多c.地中海式氣候,溫和宜人
2.地理環境對希臘的影響:a.不利於糧食生產,適宜葡萄和橄欖的生長,b.為維持生計,發展對外貿易和海外殖民活動 c.有助於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家
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紀左右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 獨立自主(共和政體)
公民:父母祖籍均屬本邦、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成年男性公民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1.原因:平民與貴族反復斗爭的結果。
2.背景:(1)在雅典國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個部落各自為政,貴族壟斷了一切大權;(2)公元前6世紀初,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雅典新興的工商業的階層;(3)工商業者們不滿貴族專權,要求發展城邦民主政治,促進工商業的繁榮。
3.過程:
(1)梭倫改革(目的:緩和社會矛盾)①內容:a、經濟上:頒布「解負令」——使受貴族盤剝而淪為債務奴隸的人重獲自由;實行一系列促進工商業發展的措施。b、政治上: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四個等級;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設立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②評價:a、歷史局限性:既不遷就貴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級不享有基本參政權利,這種中立政策實際上不能徹底化解社會矛盾。b、歷史進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貴族專權的局面,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內容:a、以10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舊的4個血緣部落;b、建立「五百人會議」,代表原來的「四百人會議」:c、設立「十將軍委員會」,每部落各選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②評價:a、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雅典國家最終形成)。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3)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的頂峰)
A民主政治的表現:(1)各級官職,除十將軍外,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2)「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①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②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最高權力。(3)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按時參加國家的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和津貼。
B民主政治的特點:民主政體。具有選舉制、任期制、人民主權、集體領導特點。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1.歷史進步性(得)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為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歷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圍而言,雅典公民權利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眾多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就其性質而言,僅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一種少數人的直接民主,只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羅馬法
構成: ①按結構劃分:公民法 萬民法; ②按形式劃分:習慣法 成文法
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1)公民法:概念:從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特點: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個人財產關系等問題的私法規范不夠完善。(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①背景:從羅馬建城到共和國建立之初,羅馬主要依靠祖輩傳承下來的習慣法來調整社會關系貴族壟斷了立法權並隨意曲解法律以欺壓民眾,廣大平民對此強烈不滿,他們極力要求制定成文法來保護自身的權益,迫於平民的壓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員會,制定成文法。②頒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員會頒布③評價:是古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的利益,是羅馬法的起點;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萬民法(1)背景:在由共和國到帝國的過程中,羅馬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不斷對外擴張,羅馬人廣泛與外界接觸,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對於羅馬當權者來說,需要部分承認被征服地區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給那些沒有羅馬公權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護;原來了公民法已經不太適應新的形勢了,羅馬政府遂設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及羅馬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形成了萬民法體系。(2)產生:大概產生於共和國到帝國過渡過程中。(3)特點: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族人民(一切自由民);不觸動原有公民體系的前提下,萬民法借鑒了外邦人的法規;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和民事糾紛。(4)意義: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建立,在帝國時期,萬民法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針對國內各地區和不同民族間的實際差別,萬民法以廣泛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較好的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從而鞏固了羅馬政權,促進了社會穩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3.維系統治 影響後世(羅馬法的意義)(1)對當時的羅馬而言:為國家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2)對後世而言: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的永恆價值;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
「光榮革命」(英國代議制產生背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1640—1688 「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結束。
二.限制王權的法案(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發展過程:確立)
1.法案:《權利法案》的主要內容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
2.結果: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議會手中,確立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地位,司法權獨立於王權的原則,從而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三.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發展過程:發展)
1、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並組建內閣,首相有控制內閣決定的發言權;一切內閣成員必須在大政方針上保持一致,要與首相共進退;內閣必須得到下院議員的支持,一旦內閣受到下院的反對(即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就要辭職以向議會謝罪,或解散議會而提前大選,由新選出的下院決定內閣的去留
2.英國資產階級議會政黨制度逐漸形成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
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
1.政治上,中央沒有國家元首,邦聯只是一種鬆散的聯盟;地方各州保持重大的財政、軍事、稅收權。
2.經濟上,國內各州關卡林立,阻礙商品流通;對外邦聯政府無法保護本國商人利益,沒有統一關稅。社會動盪,農民起義不斷(謝司起義)
3.思想上,法國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中「三權分立」學說的影響
二、1787年憲法的頒布
1.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體現的原則
1)聯邦制原則。憲法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一個最高行政長官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掌管統一的聯邦財政;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繫上的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2)分權制衡原則。將立法、行政、司法的權力分別授予參眾兩院、總統、最高法院三個部門,它們之間互不統屬又互相制約,有效地防止了專制主義的出現。兩黨制是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民主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消除了世襲制和終身制。
2.依照三權分立原則構建的中央政府:總統(最高行政權) 國會 (最高立法權)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3、對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的評價 A、重要進步意義: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保障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2)「制約與平衡」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民主。3)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矛盾,為美國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4)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有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B。局限性:1)沒有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2)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沒有選舉權。
三、兩黨制的形成的發展
1.時間: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產生,19世紀中期形成
2.黨派:民主黨(驢),共和黨(象)的「驢象之爭」構成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
3.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法國的民主共和制曲折歷程
一.法國政體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憲制(1791年)——第一共和國(1792年)——第一帝國(1804年)——第二共和國(1848年)——第二帝國(1852年)——第三共和國(1875年)。
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1941)a.內容:行政權--總統、7年、連任(兩院聯席議會選出);立法權-兩院制議會:(眾議院-普選、參議院 9年-間選)內閣-議會中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b.意義:確立共和政體,促進法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三、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的統一:三次王朝戰爭(1864-1871); 在俾斯麥的主持下發動普丹、普奧、普法戰爭。
2.德意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法律依據為《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1年構成: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 內閣首腦: 宰相(皇帝任命,對皇帝負責)立法機構--兩院制議會:聯邦議會(上議院)-首相為議長 帝國議會(下議院)-立法權
3.評價:局限性: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帶著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積極性:完成統一、建立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三、西方資本主義代議制
1.代議制特徵:議會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堅持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實行民主原則;實行政黨政治。
2.歐洲大陸代議制確立的意義:A、有利於歐洲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B、有利於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C、有利於歐洲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D、對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四、英法美德四國政體的比較項目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民主共和製法國民主共和制德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元首國王總統總統皇帝
元首產生方式世襲選民間接選舉參、眾議院聯席會議世襲
政府首腦首相總統總統、總理宰相(首相)
政府產生方式議會產生,國王任命總統任命總統任命皇帝任命
國家權力中心議會總統議會皇帝
政府與議會關系政府對議會負責分權與制衡原則總統對議會負責宰相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立法機構議會國會議會議會
法律依據權利法案1787年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一.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前中英兩國的總體比較國別中國英國
時間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下半期
地理位置亞洲東部歐洲西部
社會形態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經濟基礎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軍事力量裝備陳舊船堅炮利 戰鬥力強 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殖民擴張 中英貿易出超入超
綜合國力日趨衰落世界強國
二.鴉片戰爭
1.鴉戰爭爆發的原因(1)直接原因:中國禁運動沉重打擊英國的鴉走私。(2)根本原因:英國為開拓海外市場、掠奪生產原料。3、中國戰敗的原因:①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②主觀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後,統治集團戰和不定,指揮失當。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三.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項目
《南京條約》(1842年)《天津條約》(1858年)《北京條約》(1860年)
割地香港島 割九龍司一區 俄國搶佔大面積領土
賠款2100萬銀元賠償英法巨額白銀英法各800萬兩
開埠五口通商增開十口通商,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開天津
其他權利的喪失協定關稅;《五口商章程》、《虎門條約》(司法)允許外國公使進京、外國人可到內地游歷經商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影響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外勢力開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反抗。
四.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社會性質的變化:政治上,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到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破壞。經濟上由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逐漸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由反對本國封建統治開始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從金田起義建國到定都天京
1. 原因: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間激化。(主要)②連年發生災害。(直接)
2. 過程:①1851.1 金田起義 ②永安建制封王(體現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初步建立政權
③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 ④北伐和西征
3. 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
結局:北伐軍孤軍深入,清政府調集重兵
意義:為西征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西征 目的:鞏固太平天國
結局:奪去了半壁江山,是太平天國進入全盛時期
二《天朝田畝制》
1時間 1853
2目的 滿足農民得到徒弟的願望
3內容 ① 土地分配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
方式: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與年齡平分徒弟
局限性:絕對的平均不能實現。
② 產品分配
原則:從不受私,物物歸上主。
方式:每戶留足糧,其餘歸國庫。
局限性:扼殺了農民的積極性
意義: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4目標:四有二無
5評價: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三.天國悲劇
1 由盛而衰:天京變亂——朝中無人,軍中無將(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 重振國威:①重建領導核心 ②《資政新篇》a.時間 b.人物 c.評價
3失敗:標志:天京陷落
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主觀
中外反動勢力聯合 客觀
四.評價 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
積極:是幾千年來農民階級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消極: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不能領導,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
1)社會經濟基礎: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825年,世界第一次經濟危機首先在英國)
2)思想基礎: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法國聖西門、傅立葉;英國歐文)
3)階級基礎:工人階級作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1848年2月
1)理論來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學、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實踐來源:馬克思深入工人群眾調查,研究分析資本主義制度。
2)主要內容:①闡明規律: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提出作用: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④號召聯合: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
3)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斗爭有了科學理論指導,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起來。
二、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
1、成立的背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資產階級政府的腐朽統治。
2、革命措施:政權建設;經濟建設(課本86頁)
3、性質:無產階級政權(從「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最能體現)
4.失敗原因:
1)主觀原因:①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②沒有同外省取得聯系,更沒能發動廣大農民;③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根本原因)。
2)客觀原因:①臨時政府得到法蘭西銀行的支持;②臨時政府得到普魯士軍隊的支持;③當時法國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階段,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條件不成熟。
5.歷史意義:①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②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③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
1.歷史條件:
客觀條件:①俄國已經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俄國資本主義具有濃重的軍事封建色彩,軟弱的壟斷資本對沙皇政府和西歐資本有很大的依賴性;②俄國各種矛盾尖銳;③一戰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社會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主觀條件:①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布爾什維克黨成立,標志著列寧主義誕生)②俄國無產階級身受資本主義和封建農奴制殘余的雙重壓迫,革命性強;③廣大貧苦農民成為革命同盟軍。
2.過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沙皇制度 性質: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專制政府 兩個政權並存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蘇維埃(監督性的)
②列寧發表《四月提綱》: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和平方式)
③七月事件:結束了兩個政權並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發展不可能
④十月決議:提出武裝起義
⑤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蘇維埃二大通過《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質: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革命)
3.歷史意義:國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重要前提。國際: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在一個大國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的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革命斗爭,推動了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❻ 高一 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的提綱/重點

第一單元單元總結:
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封建社版會的政體
1、含權義
⑴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⑵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專制主義體現的是君臣關系;而中央集權處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2、包含兩對基本矛盾:一是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
3、演變
朝代
演變
中樞權力體系
地方行政制度
趨勢

建立


鞏固
中朝

隋唐
完善

唐後期大封節度使

加強




強化
廢 設
———

增設
———
第二單元

❼ 人民版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知識結構)

考點 1:中華文明的起源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三、秦始皇,漢武帝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四、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考點 4: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政權分立的基本情況
(1)赤壁之戰: 208年
1、交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2、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3、影響: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形勢圖)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後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
263年,魏滅蜀。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歷史結束。
(3)兩晉
西晉 265年,建立者司馬炎,316年滅亡
東晉 317年,建立者司馬睿,都城健康。
(4)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 → 齊 → 梁 → 陳
北朝: 北魏分裂為: 東魏 → 北齊
西魏 → 北周
二、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主要內容
1、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
2、頒布均田令;
3、遷都洛陽;
4、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加強民族融合的具體措施)
a,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b,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c,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d,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e,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f,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2) 歷史作用: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2)、人口南遷
時間:東漢末年至北魏統一前
地區:益州、荊州、揚州地區及閩南流域和嶺南地區
結果: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
三、江南的開發
時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原因:1、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2、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
3、南方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安撫南遷流民。
4、政治重心南移。
5、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雨量充沛,氣候濕熱,土地肥沃)
6、大量農作物的引種和推廣。
7、南北方勞動人民交往和辛勤勞動。
史實:1,興建許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3,江南種植水稻為主,綠肥、牛耕、糞肥推廣。
4,小麥的種植在江南推廣。
5,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也得到開發。
考點 5: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建立
隋朝:581年,楊堅建立,定都長安。
唐朝:618年,李淵建立,定都長安。
二,政治
1),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原因:吸取隋亡教訓,減免田租,提倡節儉等
表現:輕徭薄賦,提倡節儉;
知人善任,重視納諫;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
合並州縣,大力精簡機構;
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
——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2),武則天(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重用人才,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發展農桑,把開墾耕地和生產糧食多少作為對地方官進行賞罰的重要依據。減輕徭役。),首創殿試、武舉、「自薦」求官制度,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重用武氏家族,任用酷吏,鼓勵告密。大興佛教。
3),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表現:穩定政局;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大力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嚴格執法。
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
三,教育(科舉制度的演變)
1),科舉制的誕生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錄用人才。(之前選拔官吏主要看門第的高低。)
隋煬帝時,正是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意義:科舉制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為統治者吸收、籠絡人才拓寬了道路。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武則天時,創造了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被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常設科目: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
3)科舉制的衰落
明朝時,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這種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廢除。
4)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是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政府機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但後來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四,民族關系和中外交往
唐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1),與吐蕃的交往
和親: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
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
會盟:821年唐蕃會盟並立碑「患難相恤,暴掠不作」。(拉薩大昭寺前)
2),外交
a,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的使官。200年間先後13批。(居各國之首)
將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帶回日本;
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
b,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 (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日本葯學界奉他為始祖。)
C,玄奘西遊:唐初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艱險,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奘——《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佛經譯本是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學習兩人出生入死、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
考點 6:經濟重心的南移與民族關系的發展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
1、並立:(北宋與遼、西夏、大理並立)
遼: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後改國號為遼。
北宋: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定都開封(東京)。
西夏:1038年,黨項族元昊建立,建都興慶。
2、對峙:(南宋與金、西夏、大理並立)
金: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
南宋:1127年,趙構建立,定都臨安。岳飛是抗金名將
2),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
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開始南移, 南宋時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史實:宋朝
a,南方生產發展
農業:南方逐漸超過北方,傳入占城稻。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
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為瓷都,紡織業發達,採煤、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b,商業繁榮
商業都市多而繁榮,打破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時在四川出現。
二,元朝的建立與民族關系的發展
1), 元朝的建立
1206年,鐵木真(後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改號為元,定都大都。
2), 民族關系的發展
a,元朝的統一,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邊疆各族也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人雜居相處。
b,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與漢人長期相處融合逐漸被漢化了。
c,唐朝以來,定居我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與漢、蒙、畏兀等族長期居住相處,互相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最主要表現,也是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特點)
d,元朝設置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事務,加強了與藏族人民的聯系和交流。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考點 7: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明朝加強專制統治
(1)政權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成祖遷都北京。
(2)措施:
1、變更統治機構:(1)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於皇帝。
(2)地方,廢除行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與財政、刑獄和軍事,監管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
2、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這是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表現。
3、實行八股取士,束縛知識分子思想。
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鄭和下西洋
目的:擴大明朝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
時間、次數:1405-1433年;7次。
最遠到達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影響: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我國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經商。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對開發南洋做出了重大貢獻。比歐洲航海家遠航印度和美洲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❽ 高中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高中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1. 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內容,歷史影響,分封制受到破壞的原因,表現。宗法制形成歷程,核心內容,突出特點,歷史影響

  2.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皇權至上的內容,特徵,三公九卿制度的內容。秦朝中央機構的特徵,郡縣制的由來,推行,作用,郡、縣機構的簡介。

  3.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點,發展歷程,兩對內在矛盾,意義,評價。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隋朝的三省制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

  4. 隋朝的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內容,意義,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特點,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

  5. 秦朝以來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和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的斗爭的史實及趨勢,秦,漢,唐,宋,明五朝監察機構的變化。

拓展資料:

《高中歷史》是2007年1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龍門名師系列之高中篇·名校名師課時作業:高中歷史必修1(HNYL)》為高中歷史必修習題冊,為龍門書局教育研究中心組織全國眾多名校,力邀全國知名特、高級教師及高中新課標研究專家,歷時幾年深入研究後,傾心打造的一本高中新課標同步講解類教輔圖書。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一歷史知識提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