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國際歷史學會

國際歷史學會

發布時間:2021-02-06 04:24:34

㈠ 中國史學會的學術活動

中國史學會領導受邀參加會議1949年7月1日,中國史學界組織了中國新史學研究會,作為社會科學界代表之一,參加了於9月21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 1951年7月,中國史學會正式成立,郭沫若任主席,吳玉章、範文瀾任副主席。
中國史學會還開展了大量學術活動,如1958年9月的《紀念戊戌變法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1961年4月的《紀念巴黎公社九十周年學術討論會》、5月的《紀念太平天國110周年學術討論會》,以及10月的《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學術討論會》等。
十年浩劫期間,中國史學會停止了活動。粉碎「四人幫」後,史學界積極投入了批判「影射史學」和打破禁區的活動,並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各省、市、自治區歷史學會大多恢復活動,國內外學術交流日漸增多的情況下,1980年4月,各地史學界代表齊集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既要成為歷史研究工作的向導,也要不斷用歷史科學和其他學科所提供的新成果來豐富自己。為此,他還提出了一些改進歷史教學和歷史著作出版工作的建議。大會還通過了《致台灣歷史學界書》,指出史家之責,在明治亂之跡,通古今之變;研討中華民族發展歷史, 促進祖國統一早日實現,為我歷史學界同仁神聖職責。
自1980年以後,中國史學會召開過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即1983年4月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88年7月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93年11月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及1998年9月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史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史學會多次組織了學術討論會,並在1991年和1996年分別在西安和合肥舉辦了兩次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除推動國內的史學研究以外,中國史學會還積極參加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的活動,曾先後四次組團出席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即1980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十五屆、1985年在聯邦德國斯圖加特舉行的第十六屆、1990年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十七屆以及199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十八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通過參加國際活動,加強了中國史學界和世界其他國家歷史學家的聯系,極大提升了我國史學界在國際上的影響。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大會簡介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中國歷史學會於1980年申請參加該組織,並應邀參加同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15屆大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經過大會陳述、執行委員會投票等程序,最終以36票支持、8票反對、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在中國濟南的山東大學舉行的議案。
申辦過程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始辦於1900年,每5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舉辦了21屆(世界大戰期間未能舉行);每屆參會的各國歷史學家都在1500—2000人之間,是世界歷史學家的盛會。此次在荷蘭舉行的第21屆大會,參會國家100多個,正式注冊代表近1600人,另有部分自由參會人員,總人數超過了2000人。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從未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舉辦過。20世紀30年代,胡適等人曾以個人身份出席過大會。20世紀80年代,在胡喬木同志的提議下,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國史學會以國家會員的身份加入國際歷史學會的報告。此後,中國史學會組團參加了1985年的第16屆(團長劉大年,成員有季羨林等18人)以及此後的歷屆大會。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並取得北京市政府的正式支持,中國史學會代表團曾在加拿大召開的第18屆大會上,正式提出2000年在北京舉辦第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申請,但因種種原因,這一申辦議案沒有被通過。
2009年初,中國史學會分析討論後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危機時期,中國恢復經濟發展的實力和信心,更是鼓舞著全世界。中國的發展顯然為申辦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創造了充足的條件,因而,中國史學會應在2010年召開的第21屆大會上,正式申辦2015年的第22屆大會。
中國史學會在討論有關申辦設想時認為,第22屆大會如能在中國舉行,中國濟南及山東大學應成為首選的舉辦地。山東是孔孟故鄉、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山東經濟的發展也一直處在全國的最前列。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許多領域的研究居國內乃至國際學術界前沿。請各國歷史學家到山東來討論歷史文化問題,可以使他們通過山東正確地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山東、宣傳山東,為山東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過渡創造國際輿論。2009年2月6日,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在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育濟的陪同下,專程拜會了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海鵬先生(現為中國史學會會長),雙方座談後議定:擬申辦的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在濟南山東大學舉行。
積極申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意義十分重大,這既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機遇,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屆時,全世界的2000多名頂尖級史學家齊聚濟南,也將是中國的一大文化盛事,不僅將極大提升山東省和山東大學乃至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極大提升齊魯文化和孔孟儒學的影響力,同時,對開拓山東的旅遊市場,推動山東經濟走向世界,也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因而,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務院以及山東省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姜大明省長親筆簽發了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執行局和執行主席的個人信函。
在中國史學會的領導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中國史學會秘書處緊密合作,扎實推進申辦的各項准備工作,先後完成了相關申辦陳述文件編纂,相關宣傳視頻和宣傳畫冊的製作等。今年7月12日,徐顯明校長在北京與張海鵬先生等舉行最後一次申辦工作會議,就申辦工作的各項具體事宜進行了周密安排。
8月21日—28日,中國史學會代表團共18人前往阿姆斯特丹,參加了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並成功地完成了第22屆大會的申辦工作。山東大學王育濟、姜生教授做為中國代表團的代表全程參與了大會的各項活動,並在8月24日中國代表團舉行的招待酒會上,向各國代表團團長和國際史學會執行局各位執委,著重介紹了山東省濟南市和山東大學的相關情況,回答了相關問題。在這次招待酒會上,山東大學設計製作的《山東o濟南o山東大學: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申辦地》的大型畫冊,受到歡迎和好評,對8月26日的執委會投票產生了積極影響。會議期間,王育濟、姜生教授還應邀出席了阿姆斯特丹市長的招待酒會,拜會了荷蘭史學會會長布羅蒙教授。在8月28日中國代表團的總結大會上,張海鵬團長對山東大學在申辦工作中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將在山東大學新建的體育館中舉行,大會的主會場和大部分分會場將設在山東大學的各個校區;屆時,預計會有2000名以上的外國史學家參會,山東大學將有眾多的學生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大會。

㈡ 國際科學史學會薩頓獎第一位獲得者是笛卡爾嗎

國際科學史界最高的榮譽「薩頓獎「 獎章的第一位獲得者就是薩頓本人。

㈢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歷次召開

歷時8天的第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於8月13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2000年正值奧斯陸建城1000周年紀念,大會閉幕的周末,市民傾城上街慶祝,載歌載舞,盛況空前。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中國歷史學會於1980年申請參該組織,並應邀參加同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15屆大會。今年的大會因在世紀之交召開,參加者特別踴躍,據雲達兩千人。大小會議(主題大會、專題討論會、圓桌座談會、報告會)不下一百餘次,使人應接不暇。 大會組織的三個主題報告吸引了眾多聽眾:第一個題目是「全球史(世界史)的概念與方法論」,下分兩個副題:1、世界史是否可能?2、數世紀來各大洲之間的文化交流。第二個題目是「千年的時間與歷史」,下分兩個副題:1、時間的構建與區分,2、千年運動與對未來的幻想。第三個題目是「歷史的用途與歷史學家在歷史中的地位」,下分三個副題:1、近代以前歷史的應用和濫用與史學家的地位,2、
近代社會中歷史的工具化與史學家,3、近代史學的批判功能。 專題討論會也很有特色,共分20個專題,如20世紀史學的評估;記憶與認同;各種社會如何構建與處理其過去;科學發明(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接受);司法理論與實踐;歷史中的伊斯蘭社會;傳教、現代化、殖民與非殖民化;宗教與性別;家庭結構與人口統計——歐亞社會比較;區域與區域化;自古至今的寫作與閱讀習慣;環境史的最新發展;16至20世紀知識交流的方式等等。 圓桌座談會的題目更多:傳媒革命,歷史教學,歐洲與非歐洲法制的交遇與對抗,性別、種族、排外與民族主義,疾病史,檔案的公開與共產主義史(1990—2000),50年來冷戰史著作評議等,充分反映了近年來國際史學界注視的方向。 英國歷史學家奧布萊恩就第一個主題「世界史是否可能?」所作的報告,對我們了解西方學界對世界史研究的新趨勢和存在的問題頗有幫助。 「世界史是否可能?」這個問題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幼稚可笑的。但在西方歷史學界看來,世界史確實還是一門有爭議的學科,何況擺脫「西方中心主義」對他們大多數歷史學家來說比對我們困難得多。不過近一二十年來情況有了轉變。奧布萊恩教授首先從史學史發展的角度列舉古代的希羅多德、司馬遷,中世紀的奧羅息斯、奧托主教,近代的伏爾泰和哥丁根學派,到當代的麥克尼爾、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世界史著作和觀點,認為他們代表了擴大歷史研究領域、重視其他文化和民族的世界史學傳統。 有些後現代主義者顧慮「全球史」的復興會重新突出西方在科技、軍力、經濟發展的超前性。奧布萊恩指出,這種顧慮也不是沒有根據,因為不少歷史學家仍被幾個不正確的觀點所誤導:一是認為歐洲在19—20世紀在科技和經濟的領先地位可以追溯到1815年以前若干世紀;二是認為歐洲的政治、法律、文化遺產對促進其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特別有利(即所謂「特殊論」);三是認為亞洲人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不利的環境下,這種生態實際長期束縛和阻礙著亞洲的經濟發展。這就是說,西方在歷史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是由於它的「特殊」條件,是東方所望塵莫及的。這些片面的觀點近年來遭到了東西方歷史學家
的批評和駁斥。 最後,奧布萊恩預測:歷史比較方法和跨文化的國際交往研究將是21世紀世界史學的主要風格,只要處理得當,這兩種方法「定能加深我們對異質文化的了解,滿足全球范圍內一體化和相互依賴的要求,並且促進對各民族、團體、文化在歷史上豐富多彩的貢獻的理解和贊賞」。 2005年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次在歐洲和美國之外的國家舉行。雖然這次大會是在澳大利亞的悉尼舉行,而不是在亞洲等發展中國家舉行,但是會議的組織者明確表示,這次大會在澳大利亞舉行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表明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對第三世界國家歷史研究的重視。這次會議的選題也反映了世界歷史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反映發展中國家與現代化關系的歷史 。
第20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確定了三大主題,即歷史上的人與自然,神話與歷史的關系,戰爭、和平、社會與歷史上的國際秩序。這三大主題體現了對傳統課題的重視,更強調了當今時代的需要。「人與自然」包括了生態史、環境史等內容,是目前備受關注的問題;「神話與歷史」則包括了大量的傳統基礎課題,目前大量的考古材料和解密材料,對研究傳統未解的歷史之謎提供了研究的基礎;「戰爭、和平、社會與歷史上的國際秩序」既包括了傳統課題,更包括了當今時代提出的迫切需要研究和解答的新研究課題。
這次大會非常重視亞非拉國家的歷史。在大會組織的6個專題討論會中,除一個是研究1000—2000年中歐在東西方歷史中的地位外,其他都是研究亞非拉國家歷史的題目。其中關於對中國歷史與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大會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分論壇,足見大會組織者對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視。 簡介
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於2010年8月22—28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是由國際歷史學會主持的,每五年舉辦一次,是全世界歷史學家的盛會。建設世界史學科,必須加強國內外世界史學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史學會是國際歷史學會的國家會員,按照慣例,中國史學會決定組織中國史學家代表團出席這次大會。 這次大會確定了三大主題:帝國的衰落;作為文化的城市;宗教與權力 。
另外,還有21個專題討論會。議題分別為個人傳記與微觀史;征服與人口學;誰擁有歷史?過去與現在的史料;非洲的殖民帝國與文化混雜;變化中的旅行文化;移民;現代歷史中自由與不自由的勞工;跨文化視野中的書籍;20世紀伊斯蘭世界的國家建構;消費社會與經濟變遷;「我們吃,我們穿,故我們存在」:歷史中的食物與服裝;信貸的社會史;民族認同與對霸權的記憶;邊疆與邊界;歷史與人權;性暴力:歷史、文化與表述;新共和國:19世紀拉丁美洲的國家建構;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中的高等教育;前現代時期南亞與東南亞的宗教與社會;通向一種世界史?全球化世界中的社會政策與政治;作為歷史要素的情感:古代世界的感知與感情。
15個圓桌會議。主題分別為奴隸制;歷史學與倫理學;18世紀之前的寬容;關於殖民化的相互沖突的記憶;古代與中世紀的天文學和占星術;世界的形象:為世界繪制地圖;歷史學存在一種全球方法嗎;參見專題21;死亡的權利;公共空間概念的使用;城市暴力;古代與中世紀的種族多樣性、文化交流與認同;口語文化與書寫文化的沖突;集體認同的女性圖像表達;婦女與學術文化。
10個聯合討論會。議題分別為性別與教育;城市、知識與傳媒;歷史上的人文主義;歷史編纂的政治史;圖像、大眾傳媒與歷史;民族史與歷史學的全球化;作為創新政治模範的小國家;體育運動中的國際關系:歷史編纂學的趨勢與新挑戰;現代史中的空間概念;從古代到現今的貿易與文明。
4個特別討論會。議題分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項目的歷史;倫理學、歷史研究與法律;中國、印度和日本的現代化:一項比較研究;歷史視野中的世界形象。4個特別討論會中,其中第3項「中國、印度與日本的現代化:一項對比研究」是中國史學會建議的,由中國史學會主持。
此外,還有國際史學會22個分支機構召開的各種討論會。按照規定,專題討論會的主持國學者不能超過三人,需要多個國家學者參加。其他各種場次的討論會也需要中國學者出席。
李伯重在開幕式上作基調報告
應歷史科學國際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ical Science)秘書長Jean-Claude Robert教授的邀請,清華大學歷史系和國學院教授李伯重出席了2010年8月22-28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 CISH2010),並在開幕式上做了題為「Water and the History of China」 的基調報告(keynote speech)。李伯重教授是第一位在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開幕式上做主題報告的中國學者 。
首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於1923年在布魯塞爾舉行,隨後歷史科學國際委員會1926年5月15日在日內瓦成立,這是歷史學科最重要的國際組織。我國的中國史學會於1982年加入了該組織,成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參加此次大會的學者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來自世界各國。中國史學會派出了由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教授、秘書長陶文釗教授率領的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並成功地獲得了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主辦權(將於2015年在山東濟南舉行)。陶文釗教授還當選為歷史科學國際委員會執行局成員。
今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式講演的主題是水與歷史。開幕式在阿姆斯特丹音樂廳(Muziektheater Amsterdam)舉行,做主題講演的學者有李伯重(中國)、Ibrahima Thioub(塞內加爾)和Jean-Claude Robert(加拿大)三位歷史學家。
本次大會舉行的討論會(session)有122場,其中大會組委會提議組織的特別討論會(special session)有兩場。在這兩場特別討論會中,一場是李伯重教授與日本學者友部純一教授、印度學者Prasannan Parthasarathi教授合作組織並主持的「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ndia and Japan: a Comparative Study」。五十餘位各國學者參加了這場討論會,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教授、印度加爾各答發展研究所所長Amiya Bagchi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蘇基朗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松浦正孝教授等學者作了報告。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經過大會陳述、執行委員會投票等程序,最終以36票支持、8票反對、5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在中國山東大學舉行的議案 。
2009年初,中國史學會分析討論後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危機時期,中國恢復經濟發展的實力和信心,更是鼓舞著全世界。中國的發展顯然為申辦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創造了充足的條件,因而,中國史學會應在2010年召開的第21屆大會上,正式申辦2015年的第22屆大會。
中國史學會在討論有關申辦設想時認為,第22屆大會如能在中國舉行,山東濟南及山東大學應成為首選的舉辦地。山東是孔孟故鄉、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山東經濟的發展也一直處在全國的最前列。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許多領域的研究居國內乃至國際學術界前沿。請各國歷史學家到山東來討論歷史文化問題,可以使他們通過山東正確地認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山東、宣傳山東,為山東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過渡創造國際輿論。2009年2月6日,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在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育濟的陪同下,專程拜會了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海鵬先生(現為中國史學會會長),雙方座談後議定:擬申辦的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將在山東大學舉行。
積極申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意義十分重大,這既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機遇,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屆時,全世界的2000多名頂尖級史學家齊聚濟南,也將是山東的一大文化盛事,不僅將極大提升山東省和山東大學的國際影響力,極大提升齊魯文化和孔孟儒學的影響力,同時,對開拓山東的旅遊市場,推動山東經濟走向世界,也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因而,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務院以及山東省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姜大明省長親筆簽發了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執行局和執行主席的個人信函。
近一年來,在中國史學會的領導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中國史學會秘書處緊密合作,扎實推進申辦的各項准備工作,先後完成了相關申辦陳述文件編纂,相關宣傳視頻和宣傳畫冊的製作等。今年7月12日,徐顯明校長在北京與張海鵬先生等舉行最後一次申辦工作會議,就申辦工作的各項具體事宜進行了周密安排。
8月21日—28日,中國史學會代表團共18人前往阿姆斯特丹,參加了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並成功地完成了第22屆大會的申辦工作。山東大學王育濟、姜生教授做為中國代表團的代表全程參與了大會的各項活動,並在8月24日中國代表團舉行的招待酒會上,向各國代表團團長和國際史學會執行局各位執委,著重介紹了山東省濟南市和山東大學的相關情況,回答了相關問題。在這次招待酒會上,山東大學設計製作的《山東o濟南o山東大學: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申辦地》的大型畫冊,受到歡迎和好評,對8月26日的執委會投票產生了積極影響。會議期間,王育濟、姜生教授還應邀出席了阿姆斯特丹市長的招待酒會,拜會了荷蘭史學會會長布羅蒙教授。在8月28日中國代表團的總結大會上,張海鵬團長對山東大學在申辦工作中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5年之後的2015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將在山東大學新建的體育館中舉行,大會的主會場和大部分分會場將設在山東大學的各個校區;屆時,預計會有2000名以上的外國史學家參會,山東大學將有眾多的學生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大會。

㈣ 全世界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特奧多爾·蒙森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語: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2、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對歷史有其獨到的眼光,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由於他的伯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展史,也叫阿諾德·湯因比,為了區分兩者,人們通常都稱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3、詹姆斯·哈威·魯濱遜詹姆斯·哈威·魯濱遜(JamesHarvey Robinson,1863.6.29-1936.2.16)美國歷史學家,20世紀初美國「新史學派」的奠基人和倡導者。他曾兼任美國歷史協會主辦的「美國歷史評論」副主編,1929年他當選為美國歷史學協會主席,1936年在紐約去世。
4、克羅齊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譯柯羅齊。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羅馬上大學。20世紀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爾哲學體系。1903年起主編《評論》雜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義大利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領袖人物。哲學上深受黑格爾影響,但認為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不夠徹底。他把精神作為現實的全部內容,認為除精神之外單純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學就是關於精神(全部存在著的現實)的科學,即純粹的精神哲學。他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美學原理》中。
5、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歷史學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縣出身。1891年東京專門學校畢業。畢業後,成為滿鐵研究員,接受白鳥庫吉的指導。1945年後他開始享譽日本學術界,1947年成為日本學術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勛章,1951年獲文化功勞獎,1960年被美濃加茂市授予名譽市民。他的否定神話的「津田史觀」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歷史學的主流。日本史學家對津田左右吉推崇備至,奉他為歷史學的巨匠。
6、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斯賓格勒於1880年出生於一個郵政官員的家庭,先後在慕尼黑、柏林、哈雷等地求學,最後以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德文:Der metaphysische Grundgedanke der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The Metaphysical Fundamental Thought in Heraclitean Philosophy)為博士論題於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先是在中學任教,後專事學術研究和私人寫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沒落》之外,還有《普魯士的精神與社會主義》、《人與技術》等。
7、費爾南·布羅代爾費爾南·布羅代爾(1902 —1985 ),法國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提出了著名的長時段理論。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時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區》、《法國經濟社會史》、《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論叢》。
8、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勒芬·斯塔夫羅斯·斯塔夫里阿諾斯,希臘族,美國男學者、教授、歷史學家,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克拉克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歷史教授、西北大學的榮譽教授和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斯塔夫里阿諾斯博士曾因傑出的學術成就而榮獲古根海姆獎、福特天賦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荷亞去世。
9、錢穆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0、赫伊津哈赫伊津哈,荷蘭文化史學家。1891年考入格羅寧根大學學習文學和梵文,1915年起任萊頓大學教授,1932年任校長。1942年被德國納粹逮捕囚禁,1945年荷蘭解放前夕病逝。通過描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強調指出世界文化的相互關聯。主要著作有《我的歷史之路》、《中世紀的衰落》、《明天即將來臨》、《游戲的人》等。
11、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伊曼紐爾·莫里斯·沃勒斯坦(1930年9月28日—),美國學者。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社會學系。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主要著作有《現代世界體系》、《歷史資本主義》、《知識的不確定性》等。
12、費正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籍,盎格魯-撒克遜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於美國劍橋,享年84歲。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生前歷任美國遠東協會副主席、亞洲協會主席、歷史學會主席、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等重要職務,還曾是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費正清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長達50年,從他進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絕大部分都是論述中國問題的。
13、陳寅恪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14、陳垣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葯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15、呂思勉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等。

㈤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大會簡介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始辦於1900年,每5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舉辦了21屆(世界大戰期間未能舉行);每屆參會的各國歷史學家都在1500—2000人之間,是世界歷史學家的盛會。此次在荷蘭舉行的第21屆大會,參會國家100多個,正式注冊代表近1600人,另有部分自由參會人員,總人數超過了2000人。
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從未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舉辦過。20世紀30年代,胡適等人曾以個人身份出席過大會。20世紀80年代,在胡喬木同志的提議下,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國史學會以國家會員的身份加入國際歷史學會的報告。此後,中國史學會組團參加了1985年的第16屆(團長劉大年,成員有季羨林等18人)以及此後的歷屆大會。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並取得北京市政府的正式支持,中國史學會代表團曾在加拿大召開的第18屆大會上,正式提出2000年在北京舉辦第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申請,但因種種原因,這一申辦議案沒有被通過。
當前世界各國的歷史研究各有側重,但仍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世界歷史學界每五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這是一個學術會議,參加者有附屬於大會的各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如現代歐洲史研究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學會等會員,以及對大會感興趣的世界各國學者個人。會議的承辦者,過去主要是歐美國家,因此長期以來每屆大會的主題主要反映歐美國家學者的研究情況,缺乏反映研究第三世界國家歷史的選題。但是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越來越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㈥ 國外有哪些比較著名的歷史學術期刊

1, 期刊名:The Anatomical Record
a. 簡介:The Anatomical Record是美國解剖學會的官方期刊,刊登形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方面的原創性工作。其亞洲副主編是浙江大學的李繼承教授。他歡迎意諾的客戶選擇The Anatomical Record發表學術論文。
b. 特點:該雜志對中國科技工作者比較友好。其最新一期20篇論文里有2篇來自中國大陸。意諾的客戶在該雜志的成功發表率是75%。
c. 影響因子:1.5 (2009)
d. 網站: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932-8494
e. 投稿方式 (網上投稿):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932-8494/homepage/ForAuthors.html

2, 期刊名:Leukemia Research
a. 簡介: Leukemia Research是由 Elsevier 出版,刊登與白血病研究和治療有關的論文(基礎研究或臨床研究都可以)。
b. 特點:該雜志很器重中國學者的科研工作。最新一期21篇論文里,有4篇來自於中國大陸(20%的比例),其中有1篇是意諾的客戶。
c. 影響因子: 2.37 (2009)
d. 網站: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83/authorinstructions
e. 投稿方式(網上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lr/

3, 期刊名:Cancer Letters
a. 簡介: Cancer Letters是由 Elsevier 出版,刊登與癌症有關的基礎或臨床研究。論文被錄用的重要標准之一就是該論文能吸引跨學科的科研工作者。Cancer Letters的副主編有6位來自中國大陸。
b. 特點:如果您從事癌症方面的工作,這個雜志是您最佳的選擇。最新一期11篇論文里,有5篇來自於中國大陸(50%的比例)。意諾的客戶2010里在該雜志累計發表6篇論文。
c. 影響因子:3.74 (2009)
d. 網站: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506050/authorinstructions
e. 投稿方式(網上投稿): http://www.ees.elsevier.com/can

4, 期刊名: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a. 簡介: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是由 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會主辦,主要發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副主編里有一位中國學者。
b. 特點:最新一期有3篇論文來自於中國大陸,其中一篇是意諾的客戶。
c. 影響因子:5.33 (2009)
d. 網站: http://www.jbc.org/site/misc/itoa.xhtml
e. 投稿方式(網上投稿): http://submit.jbc.org/index.dtl/?ctst=y

5, 期刊名: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a. 簡介: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是由 巴西科學會主辦,主要發表醫學和生物學方面的研究。
b. 特點:推薦這個雜志的主要原因,一是對中國學者比較友好。最新一期8篇文章有3篇來自中國大陸;二是因為巴西的官方語言不是英語,該雜志對英語的要求沒有那麼苛刻。意諾客戶在此雜志上的成功發表率是95%。
c. 影響因子:1.08 (2009)
d. 網站: http://www.scielo.br/revistas/bjmbr/iinstruc.htm
e. 投稿方式(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6, 期刊名:PLoS ONE
a. 簡介: PLoS ONE是全球最大,最好,影響因子最高的開放雜志,接受任何自然科學有關的論文。
b. 特點:因為是開放雜志,在上面發表的論文能被更多的學者讀到,從而大大提高您論文被引用的機會。此外,它有20多位編委來自中國。過去12個月里,意諾幫客戶往此雜志上發表了13份篇論文。
c. 影響因子:4.35 (2009)
d. 網站: http://www.plosone.org/static/checklist.action
e. 投稿方式(網路投稿):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pone/

7, 期刊名: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a. 簡介: The Journal Immunology是美國免疫學協會的旗艦雜志,接收免疫學方面的基礎研究,臨床應用,以及政策法規方面的論文。
b. 特點:接收率高(41%的接受率)。從接收到發表的時間少於2個月。此外對中國學者比較友好,最新一期有5篇論文來自中國大陸,2篇是意諾的客戶。
c. 影響因子:5.64 (2009)
d. 網站: http://www.jimmunol.org/site/misc/authorinstructions.xhtml
e. 投稿方式(網路投稿): http://ji.msubmit.net/cgi-bin/main.plex

8, 期刊名:The FASEB Journal
a. 簡介: The FASEB Journal 是美國實驗生物學會的旗艦雜志。
b. 特點:對中國學者友好,最新一期有2篇論文來自中國大陸。意諾的客戶在過去12個月里也在此期刊上發表過4篇論文。
c. 影響因子:6.40 (2009)
d. 網站: http://www.fasebj.org/site/misc/ifora.xhtml
e. 投稿方式(網路投稿): http://submit.fasebj.org/index.dtl/?ctst=y

9, 期刊名: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a. 簡介: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是英國皇家學會的生物學期刊,發表生物學各方面的論文。
b. 特點:中國區的編委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張教授。意諾客戶幫客戶在此期刊上發表過5篇論文
c. 影響因子:3.52 (2009)
d. 網站: 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site/misc/information.xhtml
e. 投稿方式(網路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prsb

㈦ 布魯金斯學會的發展歷史

布魯金斯學會的創始人為羅伯特·布魯金斯,他是一位來自聖·路易斯的商人和慈善家。學會從第二任會長羅伯特·卡爾金斯時候起開始從事政策研究,形成如今的「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風格。與其它許多思想庫不同的是布魯金斯學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教育機構。
布魯金斯學會創建於一九二七年,由一九一六年成立的政治研究所、一九二二年成立的經濟研究所和一九二四年成立的羅伯特·布魯金斯經濟政治研究學院合並而成,取名於學會成立時的理事會副主席、聖路易斯市企業家、華盛頓大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布魯金斯。學會從第二任會長羅伯特·卡爾金斯時候起,才開始從事政策研究。真正發展成為重要政策研究機構是在克米特·登任第三任會長期間從歷史上看,它對政府,尤其對民主黨政府影響巨大,同時在國會進行院外活動,向國會施加影響。早在二十年代哈定總統時期,學會就幫助聯邦政府擬定預算草案,制訂戰爭中的債務政策和改革稅務制度的方案等。胡佛政府時期,它認為建設聖勞倫斯航道的計劃耗資太大,幫助政府取消了這個計劃。它對羅斯福新政的各個方面諸多批評,頗具影響,成為當時反對新政的堡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學會在分析了當時戰時環境後,提出建議幫助政府建立和管理了各種戰時機構。戰後,在執行馬歇爾計劃問題上,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意見分歧,後來,國會委託該會擬訂一項折中方案,統一了兩黨的意見。六十年代以來,該會為每屆新政府提供了一份執政中面臨主要問題和綜合概述的報告。
20世紀初,「進步主義運動」(Progressive Movement)在美國風起雲涌。該運動主張「積極謹慎地」使用政府力量控制市場和增加個人機會。當時,聖路易斯市企業家、華盛頓大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布魯金斯就是這場運動的積極擁護者。他問道:「你看到政府正在花費你交納的稅金,你打算怎麼辦?是希望政府採取對你有利的措施,還是像過去一樣聽之任之?」在他的促動下,1916年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私人組織「政府研究所」成立,其宗旨是「運用科學方法研究聯邦政府的管理」。 1922年和1924年,布魯金斯又分別創建經濟研究所和羅伯特·布魯金斯研究院,並於1927年合並為布魯金斯學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思想庫。布魯金斯學會並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在思想傾向上屬於中間派。不過,據美國思想庫學者的研究,其思想傾向會隨學會領導人的不同而左右搖擺。學會成立初期一直以自由派觀點著稱,被稱為「開明的思想庫」。20世紀20年代哈定任總統時期,學會幫助聯邦政府擬定預算草案,制訂戰爭中的債務政策和改革稅務制度方案。胡佛政府時期,學會成功地說服政府取消了建設聖勞倫斯航道的計劃。1932年布魯金斯去世後, 學會發生右轉,對羅斯福新政進行猛烈抨擊並頗有影響,成為當時反對新政的重要堡壘之一。二戰期間,學會幫助政府建立和管理各種戰時機構,實施價格控制,並逐漸走向興盛。二戰後,學會繼續維持中間偏右的傾向,扶植共和黨人制定馬歇爾計劃,並受國會委託擬訂一項折中方案,使兩黨意見得到統一。戰後學會還增設國際研究小組 , 並於1955年合並到布魯金斯學會的其他研究項目,形成今天的三個研究分支:經濟研究、政府研究和對外政策研究。

㈧ 中國國際關系學會的發展歷史

一九七九年二月,南京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代表在南京就發起成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進行磋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成立大會終於在一九八O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在廣州舉行。參加大會的有全國十八個省、市、自治區的三十八所高等院校、五所軍事院校、四個研究機構和三個新聞出版單位的代表共七十四人。
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成立大會和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由光仁洪、蔣相澤、石磊、齊世榮、衛林、劉同舜、吳世民等同志主持。會議圍繞「均勢政策在近代國際關系史上的作用」和「綏靖政策的實質」兩個討論題進行學術研討。除此之外,與會代表還討論了戰後國際關系史的分期問題和蘇聯對外政策問題。會議共收到論文42篇。二十二日上午,大會通過了學會章程並選舉了二十名理事,一致決定聘請宦鄉同志為學會名譽理事長,聘請陳翰笙、劉思慕、何戊雙、王鐵崖、張之毅等同志為學會顧問,並決定學會會址設在外交學院。 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於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南京舉行。本屆年會由南京大學歷史系英美對外關系研究室具體負責籌備。參加大會的有來自全國十九個省、市、自治區四十六所高等院校、十五所軍事院校、十二個研究機構和市各新聞出版單位的代表、列席代表和工作人員共155人。大會議程主要有三項:一、審核並通過會務報告;二、交流研究成果,開展學術討論;三、改選理事會,制定今後工作規劃。第二屆年會由王繩祖、何戊雙、張之毅、光洪仁、蔣相澤、石磊、衛林等同志主持。
本屆年會收到論文八十八篇、資料兩篇。論題包括近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戰後各個時期的國際關系。根據所涉及的論題,與會代表分四組進行了熱烈討論。討論自始自終貫徹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做到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十二月一日,大會通過了修改後的學會章程,並改選了理事會,新理事會由33名理事組成。新理事會一致決定聘請宦鄉同志為名譽理事長,陳翰笙、劉思慕、何戊雙、王鐵崖、張之毅、陶樾同志為顧問,推選王繩祖同志為理事長。這屆年會在全體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名單
名譽理事長 宦鄉
顧 問 陳翰笙 劉思慕 何戊雙 王鐵崖 張之毅 陶樾
理 事 長 王繩祖
副 理事 長 蔣相澤 光仁洪 衛林 魯毅 劉同舜
秘 書 長 魯毅(兼)
副 秘書 長 李石生(兼)(華北、北京) 徐明(兼)(東北)李肇新(兼)(中南)
吳世民(兼)(華東、上海) 王德仁(聘請)
理事(按姓氏筆畫為序)
衛林(北京) 王繩祖(華東) 王貴正(東北) 王斯德(上海)
王鵬飛(北京) 王桂厚(女)(東北) 方德昭(西南)李石生(北京)
李肇新(中南)劉同舜(上海) 劉陵(北京) 光洪仁(華東)
伍正大(上海) 任重(中南) 伊亞洲(西北) 許果復(華東)
孫福生(華東) 何春超(北京) 湯季芳(西北)吳世民(華東)
張興伯(北京)張季良(北京) 張義德(天津) 孟憲榮(北京)
侯振彤(天津) 侯鐸訓(中南) 趙清彬(東北)徐明(東北)
唐希中(中南) 黃德祿(華北) 蔣相澤(中南) 魯毅(北京)
(台灣保留一個名額) 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於1985年7月28日至8月4日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舉行第三屆年會。自1982年12月第二屆年會結束以來,研究會新增會員單位46個、會員188名,現共有會員單位146個、會員566名。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57所高等院校、15所軍事院校、13個研究機構,10家新聞出版單位的125名代表和32名列席代表出席了本屆年會。年會由王繩祖、光仁洪、衛林、魯毅等同志主持。年會成立了臨時黨組。本次會議議程為:1、審核並通過第二屆理事會會務工作報告;2、交流研究成果,開展學術討論;3、討論多卷本《國際關系史》和《國際關系史叢書》編寫工作;4、選舉第三屆理事會,制定今後工作規劃;5、選舉出席中國世界史學會成立大會的代表。
本次年會修改了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三屆理事會和理事長王繩祖、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魯毅。大會邀請外交部副部長錢其琛同志作了「國際形勢和我國對外政策」報告,討論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史」、「近代國際關系史與英俄爭奪」、「反法西斯和抗日戰爭勝利四十周年」、「戰後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等問題,收到論文資料88篇。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名單
名譽理事長 宦鄉
顧 問 陳翰笙 何戊雙 王鐵崖 張之毅 陶樾
理 事 長 王繩祖
副 理 事 長 魯毅 劉同舜 王貴正
常 務 理 事 王繩祖 蔣相澤 光洪仁 衛林 魯毅 劉同舜 王貴正
秘 書 長 魯毅(兼)
副秘書長 李石生 李肇新 吳世民 王德仁 趙清斌 王德仁 周尊南
理事(按姓氏筆畫為序)
丁詩傳(華東) 衛林(北京) 王繩祖(華東) 王貴正(東北)
王斯德(上海) 王鵬飛(北京) 方德昭(西南) 李文業(東北)
李石生(北京) 李肇新(中南) 劉同舜(上海) 劉星漢(上海)
劉陵(北京) 向子祥(中南) 光洪仁(華東) 伍正大(上海)
孫福生(華東) 何春超(北京) 湯季芳(西北) 吳世民(華東)
張志(北京) 張興伯(北京) 張季良(北京) 張義德(天津)
周紀榮(北京) 陳文藝(中南) 孟憲榮(北京) 楊錚(北京)
侯振彤(天津) 趙清彬(東北)蔣相澤(中南) 唐希中(中南)
隋兆蔚(華東) 黃德祿(華北) 彭鐵生(東北) 魯毅(北京)
(華北、西北、台灣各保留一個名額) 1996年5月21日至24日,中國國際關系研究會在北京外交學院舉行了第五屆年會,出席年會的代表共88人,列席代表45人,共代表國內56個學術單位。本屆年會的議程共五項:一,總結研究會成立16年來的學術成果的研究會的會務工作;二,進行學術討論與交流,並就十卷本《國際關系史》的出版舉行座談;三,修改研究會的組織章程;四,理事會進行換屆改選;五,通過第五屆理事會工作設想與安排。
在開幕式上,外交學院的劉山院長、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的諶取榮所長、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吳恩遠副所長等到會講話,熱烈祝賀年會的召開以及10卷本《國際關系史》的出版問世,並對今後研究會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本屆年會通過了修改後的研究會章程,並經過民主選舉與協商,組成了研究會新的領導機構,進行了新的分工。在與會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屆年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於24日勝利閉幕。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名單
顧問: 陳翰笙 王鐵崖 張之毅 陶樾 蔣相澤 陳忠經
咨詢委員: 衛林 石磊 王貴正 劉同舜 吳機鵬 唐承運 王德仁 吳世民
會長: 魯毅
副會長: 顧關福 朱瀛泉 俞正梁
秘書長: 傅耀祖
副秘書長: 沈永興 王斯德 丁詩傳 李景全 張運城 吳元凱 趙平安
侯振彤 蘇格
理事(按姓氏筆畫)
丁詩傳(華東) 亓成章(北京) 於春苓(東北) 馬貴琪(中南)
方連慶(北京) 王慶海(東北) 王逸舟(北京) 王斯德(上海)
王新(北京) 方德昭(西南) 葉江(上海) 盧厚明(中南)
馮特君(北京) 李廣義(西北) 李玉君(西北)李曄(東北)
李壽源(華北) 李鐵城(北京) 李剛(上海) 李景全(華北)
劉獻(中南) 孫寶珊(華東) 孫福生(華東) 朱瀛泉(華東)
關紹紀(華東) 沈永興(北京) 王宏玉(華東)蘇格(北京)
羅志剛(中南) 張運城(西南)張志(北京) 陳文波(北京
陳顯泗(華東)陳惠新(上海) 楊錚(北京) 嚴烈(東北)
周建平(中南) 周鋼(北京) 武元凱(東北)林和紳(天津)
鄭憲(華東) 趙平安(西北)趙振軍(華北) 胡世建(北京)
侯振彤(天津)俞正梁(上海) 姚春齡(上海) 顧關福(北京)
顧德欣(北京) 黃正伯(中南) 諶取榮(北京)魯毅(北京) 傅耀祖(北京)( 中南兩名、華北一名待補、港澳台各保留一名) 2000年12月19-21日,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會議進行換屆選舉,選舉產生了新的理事會,並圍繞「跨世紀國際關系的回顧與展望」這一主題進行了學術討論。來自全國各高校、研究機構、部隊院校和有關政府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盛會,與會代表提供了50多篇學術論文。在為期三天的討論中,代表們各抒己見,圍繞以下四個主題——冷戰時期國際關系的回顧與總結,冷戰後國際關系的新發展與新趨勢、國際關系中的專門問題以及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等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學術討論。
這次會議由暨南大學籌備。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李道豫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梅兆榮大使等應邀出席會議,並和專家們一起進行學術討論。同時,在此次會議上,與會代表一致通過將「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更名為「中國國際關系學會」,以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這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的一屆盛事。會議在完成各項議題,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成員後,於21日圓滿結束。
(附)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名單
顧問: 陳翰笙 王鐵崖 張之毅 蔣相澤 陳忠經 衛林 石磊 魯毅 王貴正 劉同舜
吳機鵬 唐承運 王德仁 武世民
會長: 楊福昌(2002年4月起)
副會長: 顧關福(常務) 傅耀祖(兼秘書長)方連慶 周榮耀 朱瀛泉 俞正梁
秘書長: 傅耀祖
常務理事: 方連慶 馮特君 亓成章 顧德欣 周榮耀 陳文波 傅耀祖 俞正梁 朱瀛泉王斯德 陳顯泗 李曄 周青 張驥
副秘書長: 趙懷普
理事(按姓氏筆畫)
丁詩傳(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於宏君(中聯部)亓成章(中央黨校)
於春苓(哈爾濱師范大學) 方連慶(北京大學) 王慶海(吉林大學)
王逸舟(社科院世經政所) 王斯德(華東師范大學) 王義德(安徽師范大學)
計秋楓(南京大學) 葉江(上海師范大學) 盧厚明(國防科技大學)
馮特君(中國人民大學) 李廣義(西安政治學院) 李玉君(蘭州大學)
李永輝(北京外國語大學)李曄(東北師范大學) 李壽源(北京廣播學院)
李鐵城(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李景全(中國人民武警學院) 劉獻(河南大學)
孫寶珊(煙台大學)孫福生(廈門大學 朱衛斌(中山大學)朱瀛泉(南京大學)
余麗(鄭州大學)蘇格(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肖憲(雲南大學)羅志剛(武漢大學)
張廣秦(西安外國語學院)張運城(四川教育學院)張建華(北京師范大學)
張驥(河北師范大學) 陳文波(國際關系學院) 陳顯泗(南京政治學院)
周建平(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周青(暨南大學)周鋼(首都師范大學)
周榮耀(社科院世界史所) 武元凱(大連海事大學)林和紳(南開大學)
趙平安(陝西師范大學)趙懷普(外交學院)趙振軍(解放軍機械工程學院)
侯尚智(青島大學) 侯振彤(天津師范大學)俞正梁(復旦大學)
俞新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胡禮忠(上海外國語大學)金應忠(上海國際關系學會)顧關福(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會)顧德欣(國防大學) 黃正柏(華中師范大學)
諶取榮(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 傅耀祖(外交學院) 唐朱昌(復旦大學)
董秀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章前明(浙江大學) 閻學通(清華大學)
潘光(上海社科院)黎家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戴超武(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㈨ 國際頂級歷史學學術期刊有哪些

這個太難回答了,我只知道一個歷史學研究,oa刊,你可以在網上看他們出版的論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㈩ 我們經常說中華五千年,其實中國的文明真有五千年嗎為什麼國際歷史學界上是不承認這個講法的。

所謂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應該是真的,但是有文字和考古證據的支持的歷史大概是3000多年,還有一部分是中華文明的傳說歷史,這部分歷史也是真實的,只是沒有所謂的證據。大部分沒有文字的民族都有傳說歷史,主要靠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所以不能說傳說歷史就是假的,只是沒有所謂的證據而已。所以所謂的國際歷史學界不承認就是這部分的中華文明的傳說歷史。但是國際歷史學界不承認,不代表這部分歷史是一定假的!三皇五帝時代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夏商周斷代已經解決了殷商歷史的一些問題,從夏往前到三皇五帝時代,就搞不那麼清楚了。夏的歷史也許還是能找到所謂的「證據」,但是再往前就有點難了。比如大禹治水,沒有歷史證據,但是你能說一定是假的嗎?這個傳說都幾千年了。國際歷史學界跟我們中華文明的歷史視點不一樣,他們不站在中華文明的立場上看問題。承不承認無關緊要。

閱讀全文

與國際歷史學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