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生涯教育融入歷史學科教學的思考

生涯教育融入歷史學科教學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1-03-15 08:21:48

『壹』 淺談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初級職稱有以下作用: 一,個人榮譽,雖然初級職稱是最基礎的職稱,但是也是對個人工作的一種肯定,是在職身份的表現。 二,漲工資的憑證。職稱是與工資掛勾的,因此,拿到了初級職稱的人,一般會比沒有初級職稱的人的工資高一些。

『貳』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思考在哪些方面提高

教師的素質包含兩方面的內容:思想素質和能力素質。要提高教師的素質,著眼點也應該落在這兩方面。

思想素質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修養。一方面,教師要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積極影響學生。

能力素質也包括兩方面:知識水平和業務水平。知識水平是指一個人具有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程度。一位優秀教師,除了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之外,還要具備淵博的知識。

首先,要掌握縱向的知識。縱向知識是指所教學科的表裡知識。表,是指本學科基本知識;里,是指本學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是教學的主要任務,如果教師不了解本學科的相關知識,就不可能進行知識的傳授,就不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效果。除了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外,還要了解本學科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等相關知識。比如語文教師,如果僅僅懂得教材上的語言知識,而不了解語言的歷史(文字的產生和演變、從文字到文章的發展過程等)、現狀(由繁到簡、以雙音詞為主、應用規律等)和發展趨勢(漢語拼音化、由表意到表音等),勢必不能靈活多樣地處理教材,教學過程中也不能深入淺出、化難為易,更不會得心應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掌握橫向的知識。橫向知識是指與本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一個合格的教師,不應只懂得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懂得與本學科有關的知識,做到專業與廣博結合,才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質,搞好教學工作。現代學科知識越來越多地出現文理滲透、相互交融的現象,教師必須了解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才能做好本學科的教學工作。例如語文教師,除了要懂得文學和寫作知識外,還要懂得自然科學、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教師只有掌握縱橫交錯的全面知識,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適應現代教學工作的需要。

知識水平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教什麼」的問題,而業務水平則是「怎麼教」的問題,即如何利用自身具備的知識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教師要真正做到這些,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要認真探索教育教學規律。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其次,要遵循教育的適應規律。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要經過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的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教育要與這些特徵相適應,按不同的發展時期施加不同的影響。如果不懂得這個規律而盲目施教,勢必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第二,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法。鑽研教法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鑽研教法,重點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要向課堂要質量,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就要精講精練。要做到「精」,教師一定要掌握多種科學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科、內容、類型、對象等的不同,採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講解法、談話法、引導法、討論法、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參觀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此外還有單元教學法、範例教學法、程序教學法、信號教學法等。教學法並不是單一使用的,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相互補充。如在講解法中往往兼有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等。教師要改善自己的教法,要達到精講精練的目的,就一定要熟悉多種教法。現在教學中盛行引導式、啟發式教學法,這是很好的;但也有不少教師把課堂提問當成啟發,而不管對象是否達到可「啟」的程度,窒息學生的思路,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收不到精講精練的效果。只有熟練掌握多種教學方法並能恰當地運用,才能把課堂教學搞好搞活,才能當好一名現代教師。

第三,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系統,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應當做到積極向上、自信樂觀,面對挫折與困難應輕松自在,堅持不懈。二是要對學生充滿一顆愛心,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學生,與他們建立平等、民主、親切的師生關系。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創設愛的氛圍,在愛的氛圍中教書育人。當學生在認識或行為上出現問題時,教師要採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進行說服教育、正面引導,切忌斥責、體罰等。

教師的表率作用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必須嚴以律己,處處做到最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表率。

『叄』 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幾點思考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那就是題目的設置依託大量的史料閱讀與理解,因為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和考查學生深層次的能力,拓展歷史的思維,形成一定的史學素養,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情有獨鍾,幾乎是沒有史料無以成題。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確運用各種史料進行教學,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談談我對於如何運用史料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
一、通過史料創設情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
教材中的史料作為學生對某一歷史課題研究的資料,有時並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人物、事件。這就既需要教師補充恰當的史料,又可讓學生在課後通過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過史料創設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氛圍之中,大大縮短學生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見的材料多,儲存的知識就寬,看問題的視野就不局限於教材了。
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開辟新航路》中"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這一問題時,運用了三段史料並設置了問題:
材料一: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佔領巴爾干、小亞細亞以及克里木等地區,從而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國軍隊肆意搶劫商旅,而且帝國當局還規定對過往商品課以重稅。這實際上等於堵死了這一條重要的商路。
――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材料三:基督教與歐亞其他廣泛傳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滲透著普救主義。十字軍的多次東侵,就是受著傳教精神鼓舞的。熱心於航海事業的冒險家們動機除了企圖奪取香料外,便是發動新一次十字軍運動,傳播基督福音於全世界。
――吳於廑等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試從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開辟有哪些原因?教師提出富於啟發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展開更加積極的歷史思維活動,激發他們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興趣。
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還有不少生動形象的圖片、圖畫等,用好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課堂中設置"圖說歷史"這一環節,可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用心去體會和感悟歷史。
二、運用史料"以史導論",培養思維能力,全面認識問題
史料引入高中歷史教學,就是希望學生明確歷史的結論並不是武斷的,也不是強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為依據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效運用史料,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情境,這樣便使學生通過多則史料前後聯系,相互考證,從而讓學生從史料中來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形成歷史意識。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羅斯福新政》時,就可以運用有關史料,就羅斯福新政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材料一:羅斯福至多是一個改良主義者,新政不是一種社會主義,只是資本主義的續命劑。……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及挽救美國傳統的私有制度及競爭制度。……他承認現行社會制度中的病點,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沒有希望把它全部撲滅後再來建造。新政只要把資本主義已銹了的車輪,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轉動,這是資本主義的還魂劑,不是資本主義的致死葯。
――馬星野:《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新中華》4卷17期(1936年9月)
材料二:誠然,新政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記,12年來美國的工人階級和黑人從羅斯福總統手中所得到的經濟保障和政治權利比從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總統手中所得到的都多,這還不夠說明羅斯福總統的對內政策是一種高度民主進步的政策嗎?
――喬冠華:《民主的巨星墜了》,《新華日報》1945年4月20日
上述材料是當時我國學者對羅斯福新政的不同評價,肯定者中評價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比如,馬星野從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作用;喬冠華則從社會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羅斯福保護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民主行為,這幾段史料有助於學生全方位地看待羅斯福新政。
三、應用史料探究歷史,形成創新精神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史料並鼓勵學生分析史料,在
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儲存的知識為基礎,鼓
勵學生克服傳統思維定勢的缺陷,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引導學生設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觀點,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愛丁堡大學歷史學教授狄金森先生認
為,通常的看法與真實的歷史過程並不一致。在對"光榮革命"的認識上,就可以使用這樣一段新材料,以顛覆性的視角重新認識光榮革命。
2011年9月《光明日報?1688:一場真正的現代革命?》中這樣認為:事實上,雖然詹姆斯二世在荷蘭執政威廉率軍登陸後逃離了英國,並未與其正面交戰,但英國民眾主動發起的暴力行動和他們對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蘭開始爆發並迅速波及英倫三島。這種大眾的暴力行動過程相當激烈,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不可避免而且相當持久。
這段材料以新視角說明了英國的"光榮革命"並不是和平的政治改變。我們通常認為,英國的光榮革命之所以"光榮",是因為一小撮政治精英以政變的形式改變了英國的政治局勢,並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材料卻以新視角告訴人們,光榮革命時不僅流了血,而且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持久性沖突。有利於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認知,而敢於以創新的精神探究歷史的真相。
以上是我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關史料教學的三點粗淺的思考。總之,藉助史料的搜集、分類、解析、運用等各種形式的史料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方式,密切與社會實踐的聯系,改革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使學生初步形成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

『肆』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思考

看這篇論文
一、中學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
歷史學作為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思想境界和認識社會現實進行科學決策,但是這需要一個較長的形成過程,不像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在人才的選拔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 在歷史教改存中也還存有種種誤區。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學自然成為學校的首要目標,考試成績成為衡量教學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如果不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歷史教育的這種應試性很難改變。
二、何謂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這兩個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現了。《說文》:「文,錯畫也。」王筠註:「錯者,交錯也。錯而畫之,乃成文也。」「匕,變也,從倒人。」甲骨文(化),從人一正一倒,有倒人為正,二人相順不背之意。即變正相順,含有教化的意思。文化構成一詞,見於西漢劉向《說苑.指武》:「聖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里的「文化」是指與「武力」相對的文治教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源遠流長。
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相比,「第一就時間綿延上講,中國是由一個人自始至終老在作長距離的跑,而歐洲是由多人接力跑。第二,就空間來說,歐洲文化,起自希臘、雅典,由這個文化中心,向四周發散。後來希臘衰微,羅馬代興,文化中心便由希臘搬到羅馬,由羅馬再向四周發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個中心向各方發散的形態,而且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這一處傳到那一處。這種情景,連帶會發生一種現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斷的現象。」(錢穆《國史新論》「中國傳統之演進」)
(2)博大精深。
比如學術上有先秦諸子百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都形成完整的體系。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傢具有世界影響。詩歌創作上,周代就有了《詩經》,後來有了《楚辭》,以後有兩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遞相繼承,不斷創新。小說方面,六朝志怪、唐人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出現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戲曲方面,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還魂》、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尤其是關漢卿一生寫了雜劇63種,比寫過36個劇本被稱為世界大戲劇家的莎士比亞還要早300年。繪畫方面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稀世珍品。雕塑方面有雲岡、龍門、敦煌等石窟雕刻。有秦始皇兵馬俑。書法方面,有東晉「書聖」王羲之、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草聖」張旭、創立顏體的顏真卿、柳體的柳公權。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徽宗首創「瘦金體」,元代趙孟頫、清代傅山等。
(3)影響深遠。
早在周代,商朝王族箕子率領5000族人避居朝鮮,隨同帶去詩書禮樂、百工技藝。隨後在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一條通往西域的商路,我國的絲綢、生鐵煉鑄技術以及農產品、手工業品,便沿著這條商路源源不斷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地。之後,四大發明也通過阿拉伯人逐漸傳到歐洲,對歐洲的工業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我國特產瓷器、茶葉、草葯等不斷輸往南洋、南亞和非洲國家。日本與中國交往,始於東漢初,大規模輸入文化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日本的文字則是在東漢中國文字輸入後,被日本仿效和利用的。唐代日本先後派120多名留學生和學問僧來我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回去傳播使用。越南、緬甸、柬埔寨、泰國等也受我國古代文化影響很深。迄今在世界各國大都市中建立的「唐人街」仍能反映中國文化的影響。
四、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 以經典誦讀為先導。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千百年來盡管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千錘百煉,但傳統美德依然流傳至今,並散發著無人能及的獨特魅力,也正是這樣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打造了國人「忠勤,仁義,厚德,睿智」的優秀品質。為了更好地加強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學歷史教學可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分別布置經典誦讀內容。從《論語》、《三字經》,到《千字文》、唐詩、宋詞,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學生

『伍』 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主要的困難和障礙有哪些

艱難之路 因為教學而產生的心情表述
「世界上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這句話是前些年當官的常說的一句,當時覺得很是難聽,因為這違反了教育學的基本理論: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必須面向大多數;因材施教……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上學,可以說不惜血本,急功近利,很多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補習班,特長生…..
作為一名教師,更是作為一名科學的崇拜者。始終認為:掌握知識和你能,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在教學的同時,必須按照教育學和心理學基本理論去行動;面對現實,學生壓力大,任務重。發揮學生的潛能,提升學學習效率十分重要,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學習負擔,減輕心理壓力,對學生的發展十分有利。所以採取了非常有效的方式:
按照每個學生的智力,學習習慣,潛質等各種因素,確立每個人的達標分數,通俗點說,就是比較聰明的,記憶力好的分數定的比較高,相對差一些的分數就定的比較低。只要個人達到了自己規定的分數,就可以放鬆地玩兒一節課!
這個方法,效果十分明顯:
原因是:1,上課方式上:每節課開始的15—20分鍾,學生自己看書,盡可能地獨立完成《三維數字課堂》練習冊的習題,不能完成的小組同學可以討論解決。真正無法解決的,老師利用10分鍾左右幫助解決。之後是練習約5分鍾,再之後是完成作業,作業包括《三維數字課堂》練習冊沒有完成的習題和教科書後面的有一定質量的習題。一切基本都在課堂內完成。課後沒有需要乾的事情。學生非常輕松。
2.每次考試之後:及格率在75%----82%之間,優秀率也在20%左右。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偏遠農村學校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
這個方法,用了幾年,但是,在這幾年中,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盡管學生很喜歡我這么干
各種阻力的來源有很多,領導層更多考慮的是安全問題,認為把學生放在操場上玩兒,存在安全的風險,一旦出了事故,家長來學校找,麻煩很多;如果事情大了,局裡也會有人受到牽連,甚至丟掉「烏紗帽」。而現在的形式是:那個當官的,如果出現了問題,就會被查,會出現更多的問題,甚至入獄,甚至死刑;下面的也都差不多,所以他們最怕出事。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另外,現在的是事實升學還是最關鍵的問題。他們害怕耽誤主要科目的學習,影響最後的升學,家長也是這樣考慮的。
這些問題,早在實行這樣的教學方式之前,不是沒有考慮。只是見到當今教育出現的嚴重問題,總覺得自己應當做點什麼。盡管非常有限!學生沒有多少喜歡科學的,這當然應為中華文化其關鍵作用。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連點科學常識都不知道。
現在的人都很重視身體健康,卻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達到目的,每次感冒時候,不能按照科學的方式解決。。。。。。葯物濫用等等
曾經幾次提及學校現在的課時安排和學生的健康狀況,課時基本沒有什麼用,因為我的建議和現實情況,計較脫節:考慮到學習效率和學生的身體現狀,提議:每天上午上5節課,上課的方式和我說的一樣,下午1:30開始上課,這樣可以避開中午大多數人因為睏倦精力疲乏的現象,有利於提升課堂效率。下午2:20-----3:20進行全校性的集體體能訓練,提升師生的體質。最後在上一節課,放學!
我認為這是最理想的,也是面對現在學生最好的方案,可惜的是,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
從國家的層面,如果進行「忍痛割愛」「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了全面提升國民體質,將高考體育定為100分,分成10項,每個項目10分。而且科學合理的制定考核標准。我敢說10年之後,不能說絕對,至少很難見到學生因為在操場站立不倒30分鍾,就會有暈倒的,體育運動會出現那麼多骨折或其他嚴重受傷的…..。不客氣的說那時就是真正國民體質強健的開始,可惜這同樣也只能是個美好的夢而已。

『陸』 高一生涯教育總結,反思和感悟800字作文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轉眼成為高一一班一員已經快一年了。回首這一年的點點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頓生了許多感觸。這半年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在過去半年的內,通過不斷地學習,我收獲了很多.時間就是這么無情頭也不回的向前走著,而我們卻在為了不被它丟下死命的追趕著。是的,誰都不想被時間丟下.而我們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點一點的成長.而美好的純真隨著風雨的磨滅化成了成熟.或許這正是成長的代價.回想自己還是考生的那段日子,顯得是那麼的遙遠。我在憧憬中懂得了來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醞釀已久的真理;在收獲後才知道努力的甜美。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後又不盡然……原來過去所見所識都是那麼的偏見而又膚淺,以前的天真似乎在一瞬間幻化成無知和可笑,我想誰又不是這樣的呢?或許在以後也回嘲笑現在的渺小……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

出勤情況:請了一次病假.拉下一天的課希望下學期爭取做到全勤本學期沒有遲到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上:以前我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子,而通過7天軍訓生活和這半年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使我養成了獨立性,不再嬌生慣養,現在我已經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面對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的時代,面對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我認為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以資本為最重要生產力的"資本家"的時代將要過去,以知識為特徵的"知本家"的時代即將到來。而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中國的本科教育又是世界一流的,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首先,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是她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具有很高的價值,應認真完成。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另外,積極閱讀有關書籍和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抓住點滴時間學習一些其它專業領域的知識,知識總是有用的。在這學期的期中考試中,盡管取得一些成績,但離心中的目標還很遠,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

在紀律方面,基本可以做到:尊重教師,同學之間可以真誠相待;能遵守學校各項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上學穿校服;舉止文明;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亂扔廢棄物。

以上是我對高一下學期期末一些方面的個人總結,我將結合這個小結回顧過去,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對未來充滿信心。自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柒』 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幾點思考

1 如何通過評價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但是,一些教學活動卻背離了如此明白的原則,言不及義的課堂討論,輕視學科知識而空談能力的教學互動等,都應該列入無效的教學一類。只有當有效性作為一種價值觀深入到教師和學生的內心之後,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產生出其應有的實效。

『捌』 如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綜合協調、充滿活力的育人體制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行動,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期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勇於實踐,推動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科學多元的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人才。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從總體上看,整體規劃、協同推進不夠,與立德樹人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著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撐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效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二、准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種資源,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堅持重點突破,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集中攻關,重點推進。堅持繼承創新,注重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開拓,大膽試驗。
(三)工作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務。
1.統籌小學、初中、高中、本專科、研究生等學段(包括職業院校)。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要避免有的學科客觀存在的一些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的現象,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
2.統籌各學科,特別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學科。充分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進一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育人價值。同時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配合,發揮綜合育人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
4.統籌一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等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支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研究引領、參與監督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密切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三、著力推進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
(一)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研究制訂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准和高等學校相關學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指導教師准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加准確反映人才培養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
(二)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准。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點,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准確。要增強時代性,充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據社會發展新變化、科技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要增強適宜性,各學科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年齡特徵,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要增強可操作性,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充實學業質量要求,對教學實施、考試評價提出具體建議。要增強整體性,強化各學段、相關學科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調配合。
教育部將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先行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合理確定必修、選修課時比例,打牢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增加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滿足持續發展、個性發展需要。堅持知行統一原則,加強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程。進一步精選課程內容,科學確定課程容量和難度。制訂(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高等學校要完善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學校相關教材編寫、修訂和使用意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依據修訂後的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調整完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三)編寫、修訂高校和中小學相關學科教材。教材編寫、修訂要依據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等要求,加強各學段教材上下銜接、橫向配合。要優化教材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寫入德育等相關學科教材中,滲透到其他學科教材中。進一步提煉和精選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必備的、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做到容量適當,難易適度,避免內容偏多、偏深。要創新呈現形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設計教材內容的呈現和編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將組織編寫、修訂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材;組織編寫、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教材並及時修訂完善,同時編好、修訂工程規劃教材以外的大學相關教材。各地要結合育人工作實際,開發完善地方課程教材。
(四)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組織開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討活動,將教育教學的行為統一到育人目標上來。要在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學方式,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教學的實踐育人功能,確保實踐活動佔有一定課時或學分。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劃」,建立一批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中小學要探索把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高校要把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職業院校要不斷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協同育人。要將「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要求融入到相關學科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勞動習慣、堅定愛國信念,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各地要啟動實施一批教學改革項目,激發學校和教師創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強考試招生和評價的育人導向。加快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綜合考查學生發展情況,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科學選拔人才。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嚴格以國家課程標准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組織中、高考命題,評估命題質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建立考試命題人員資格制度,命題人員應熟悉中小學課程標准、教材、教學實際以及學校招生要求,充分發揮課程標准研製人員在中、高考命題中的作用。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各地要組織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鼓勵學校積極探索,完善科學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實實在在的自覺行動。將學生體育課和藝術課學習狀況納入考試招生和評價體系中,促進學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審美素養。
(六)強化教師育人能力培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准入、職後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教師教育院校要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著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增強育人能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新修訂的課程標准,以提升師德修養、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的,組織開展教師培訓與研修。建立以課程標准研製專家、教材編寫專家和一線優秀教師等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研究設計基於新課程標準的培訓與研修課程,開發優質資源。各級教師培訓與研修要在以本學科為主的基礎上,適當兼顧相關學科基本內容。開展校長專項培訓與研修,提高校長統籌學校各項育人活動的能力。充分發揮校本教研、區域教研、聯片教研、網路教研等多種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師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參與的育人機制。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學指導專業組織,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教學研究與指導。創新管理機制,支持和鼓勵學校聘用社會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或來校掛職。學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加強家長學校建設,推動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良好家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聯合宣傳思想、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媒體平台,營造學校與社會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圍。
(八)實施研究基地建設計劃。教育部建立中小學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專業團隊,進行長期研究。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就學習內容遴選、學習程度要求等問題開展基礎研究;面向教學一線,就推進學科課程實施及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開展應用研究;跟蹤國外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就學習、借鑒國際經驗,開展中外課程教材比較研究;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徑、實施成效等,開展專題研究。研究基地要選擇一批中小學作為學科教學研究實驗學校。鼓勵各地建立相應研究平台和實驗基地。各地要加強教研機構建設,改革教研機制,創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線教師、教研員、專家學者等力量,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
(九)整合和利用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快推進邊遠貧困地區小學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大力開發與課程教材配套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高校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地可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學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等開發服務於學生的優質教育資源。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區域內各種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共享平台。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交流,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應用。加強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育人功能。學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公共資源進行育人的有效途徑。
(十)加強課程實施管理。各地和學校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方案,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開設情況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范管理和分類指導。進一步落實學校在教學進度安排、教學方式運用和教學評價實施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課程,做好生涯規劃。教育部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定期對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修改完善課程標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據監測結果,加強和改進課程實施工作。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要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課程要求,確保教學效果。
四、切實加強課程改革的組織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教育部將健全課程教材工作管理機制,整合課程、教材、教學等各類專家組織,充分發揮專業力量的作用,統籌協調高校和中小學課程建設。各地和學校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制訂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將對各地開展工作的情況進行指導。加強對課程實施狀況的督導,將其納入學校督導評估范疇,定期發布督導報告。加強督導問責,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二)加強條件保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在各級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加強對課程改革工作的條件保障。要把教師實施課程能力培訓作為「國培計劃」等各級教師培訓的重點。要根據職責任務,在經費、人員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面為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勵機制。採取有力措施,充分激發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開展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和教學名師評選,將研究和破解課程改革重點、難點問題的成果作為評選的重要內容。總結推廣課程改革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把課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務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關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承擔單位要將項目成果作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認,對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秀成果給予獎勵。把課程改革實施情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考核范圍。

『玖』 用什麼能總結我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呢

日本生涯教育學科學習內容:
1)職業生涯教育科目的提供
開設職業生涯教育科目(career ecation courses)是日本大學職業生涯教育體系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開設職業生涯教育科目的目的:①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理解的深化;②為達上述目標,對就業體驗實習、實踐的重視;③社會觀、職業觀和勞動觀的培育。

2)課程設置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關「職業」本身的基礎課,如職業生涯形成論。主要講授如何運用職業生涯理論和職業理論了解自己,包括價值觀、興趣和已具備的能力(技能)和能力傾向(潛力),並傳授增進自我的方法,幫助學生更積極地思考自己。這類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職業生涯理論,幫助學生提高關於自我的認知質量和關於職業知識的認知質量。第二類課程是關於特定職業的講座和報告會,如:會計入門、國際公務現場實踐和注冊會計師講座等。通過傳授特定職業知識,包括職業信息、就業信息和職業發展信息等,幫助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種信息和更好的思考,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於特定職業的理解。
以上兩類是職業生涯教育的基礎科目。第三類科目是為了解社會現狀,經濟發展趨勢和組織機構文化而開設的專題講座和報告會,如:中央省、廳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會和都、道、府、縣級專題報告會。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社會現狀,加深對現實的理解和經濟組織的印象,樹立用積極的心態融入商業社會的意識。在對自我、工作和社會有了正確的理解之後,再通過各種就業體驗活動和就職活動,產生明確的工作意圖。

具體開設的科目和數量不同大學有所區別,但考核方式一般都實行學分制。立命館大學2006年度職業生涯教育科目共開設19科,各2學分。比如,針對所有系部,一年級學生開設《職業形成論I》,二年級學生開設《職業形成論Ⅱ》,三年級學生開設《職業形成論Ⅲ》;理工學部針對一年級學生開設《技術人員職業形成論I》,二年級學生開設《技術人員職業形成論Ⅱ》,並提供著名企業技術人員連續報告會5場,優秀畢業生報告會6場;經營學部為一年級學生開設《會計入門》;政策科學部為1年級學生開設《人才開發論入門》;針對國際關系學部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提供日本外務省和財務省在職人員講座8場,總領事14名、現役外交官8名連續講座。

『拾』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看這篇論文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
陳超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福州350025)

2 1 世紀,隨 著 信息 化、全 球 化時 代 的 到 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興未艾,以學生核心素養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領域的潮流。國際組織、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在教育領域相繼建立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模型。 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國教育部於 2014 年 3 月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研製與構建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以此來推動教育發展。那麼,如何理解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此問題談些個人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詮釋
1.「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歷經十多年,在「核心素養」概念提出之前,我們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應該說,素質教育成效顯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促進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學校教育中「兩張皮」的現象日益嚴重,表面上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實際上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使素質教育的期望與實際目標相互背離與矛盾。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驅使下,中學教學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種「重成績輕德育」的教育評價機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離,有能無德,心理異化的殘缺人,並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素質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問。教育是一種為生活做准備的教育,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健全地成長、進步和發展。 21 世紀隨著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知識與技能 本位的教育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到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和實現全面發展,成為了全球所面臨的共同挑戰。1997 年 12 月,國際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近年來,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基於核心素養的 課程設計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共識,許多國家與地區紛紛開展了研製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或課程標准。受國際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也為了突破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通過借鑒國際上可資參考的經驗,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既是實現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歸。
2. 核心素養內涵的解讀
2014 年 3 月,我國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這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了國家的文件中,並被置於「未來基礎教育改革之靈魂「的地位。 那麼,究竟什麼是「核心素養」? 由於我國目前對核心素養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其內涵尚未有一個精確的定義,但國外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可啟發我們對該問題的認識。國際經濟 合 作 與 發展 組 織(OECD)從 1997 年開始就進行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的專 題研究。 2005年 OECD 專門發布《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行動綱要》。該《綱要》指出,核心素養包含了認知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創新能力以及態度、動機和價值觀,同時認為反思性思考和行動是核心素養的核心。
2002 年 3 月,歐盟在發布的第一份工作進展報告中把「核心素養」界定為:「核心素養是一系列知識、技能與態度的集合體,是每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素養。 」
2006 年 12 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向各成員國推薦了包括母語、外語、數學與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公民與社會素養、創業精神以及藝術素養等八大核心素養體系。此後,許多國家和地區沿用 OECD 核心素養的框架。 盡管世界各國可能用詞不一樣,如 OECD 用勝任力,美國用 21 世紀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問題是一樣的,都是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參照國際組 織與其他各 國關於核心素養內涵的表述,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 終 身發 展 和 社 會發 展 所 需 要的「必 備」品 格 與「關鍵」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識、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等認知性素養與非認知性素養,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而且,核心素養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關鍵、最必要,也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素養。如果說,一般素養是為公民的基本生活
之所需的話,那麼,核心素養則為公民優質生活之所需,因為它是一般素養的高度凝練和核心內核(精髓和靈魂)。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而是經過後天教育習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學 習、可 培 養、可塑 造、可 測評的。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根據對核心素養的認識,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
1.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 所認識的史 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 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在史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並經過思辨與探究而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教會學生運 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要從歷史 實際的角度 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說,建構歷史解釋的關鍵是理解歷史。 要想真正理解歷史,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度、一種博大的襟懷和一種豐富的想像力,以此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 時空的界限, 設身處地理解和感悟歷史上發生的各類事情;將歷史事件的發生、進程與結果,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與地位,歷史現象的出現、狀態與後果等等都放在歷史的條件中進行具體的考察,並實事求是地做出公正而貼切的解釋,在理解歷史中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 依據, 以歷史 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是過去的歷史,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實驗性,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能力,就是要幫助學生在歷史情境和當代背景下,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了 解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之間的關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歷史解釋,以辯證的眼光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客觀的態度評判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進一步揭示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接 近 歷史 的 真 實 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變、成 一 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 學 必 須 緊緊 圍 繞 著 培養 學 生 核 心素 養 這 一 主線展開。
1.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繫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准,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並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貼切,即目標是否准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它是否具體,即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即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與能力層次;四看它是否落實到位,即目標是否落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這二項核
心素養,在設計「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 的措施、漢武帝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 為 主 動 學習,由「學 會」向「會 學」的 學習 方 式 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找准「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教師可用懸念創設問題 情境以培養 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例如,教師在上課時可先就拋給學生這樣一個懸念:「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自 1851 年爆發以來,勢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東征勝利以後,便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然而,就因為一件事情改變了太平天國的命運,使其迅速走向滅亡,正所謂是「興也速,衰也快」,這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呢?」在這個懸念的激發下,學生很快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忍不住開始翻書查資料,並急於想要 找到答案。這樣,在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中使學生發展了思維,獲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養。教師也可用假設創設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這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在問題情境的氛圍中,學生很快就會以秦始皇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各抒己見,不但深化了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能夠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感悟和理解相關歷史問題的素養。
3.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確定「探討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活動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其探究步驟為:讓學生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分組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各組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研讀史料,梳理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各組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辨析,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撰寫本組的研究報告;組織全班的交流會,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研究成果,並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並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將各組的研究報告匯編成冊,作為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成果。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專題探究活動,一方面,通過自己動手搜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 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既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實現情感體驗——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需要習得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並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可見,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間便可速成,而是一種「情動—體驗—理解—內化」的過程。 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無痕地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較枯燥無味,很難激 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便可以運用富有魅力講述法,以豐 富沛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再現歷史人物的容貌與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奮發精進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都是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教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影視和圖片資料,創設聲、像、圖、文並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如歷其事之感,
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 深化對史事的認識與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此外,還可以編演歷史劇,通過扮演歷史角色,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進而對歷史做出價值評判;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觀「景」生「情」,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生成鮮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構建多元評價——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
教學評價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支撐點。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建構一種多元的評價模式: 評價目標 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評價目標的多元化,是指在對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評價時,既要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歷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視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更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的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應該有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甚至家長參評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要看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的結果,更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悟歷史,進而體驗到一種歷史情懷。評價的手段也要靈活、多樣,除了紙筆測試外,還可以採用歷史劇表演、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調查活動、歷史檔案等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劣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對於缺乏信心學生的評價更要鼓勵和支持,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發展性作用。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一線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閱讀全文

與生涯教育融入歷史學科教學的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