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的技藝與修養百度雲

歷史學家的技藝與修養百度雲

發布時間:2021-03-15 08:13:16

① 資源共享 百度雲。。。

首先說,
沖%值wei新// --------看多了傷身 注意身體哦
這里的「東方」二字所指,是相對於「西方」而言的,不是一個地理學的術語,而是文化研究中的約定俗成。既然是約定俗成,必然有一個范圍,有一個領域,同時還有一個形成過程,這就是我們在研究服飾之前,先要搞清楚的問題。翻開中國2000 年版《辭海》和1985 年版《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也就是說,多年來慣常使用的權威辭書,根本找不到這一類標明的「東方」單詞。即使有,也僅涉及市名和復姓等簡單用法。只有在1990 年10月版的《漢語大詞典簡編》中,設有「東方」詞條,稱為亞洲及非洲北部等地區,與稱歐美「西方」相對。該詞典的「西方世界」詞條,第二種解釋泛指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很顯然,這部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工具書里,「東方」一解是按地區或所佔區域講的,而「西方世界」又打破了洲際劃分,而是以政治制度和社會性質來統括的。如此說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東」是方位。由於地球自轉的規律性,人們將每天最先看到太陽的一方稱為「東」。如《史記·歷書》中記道:「日歸於西,起明於東。」中國人認定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並分別附以「五行」學說,有五色相對,有方位神,東位神即青龍。中國自漢代起,將中國境內的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稱為西域,《漢書》中始列「西域傳」。以蔥嶺為標志,實際上包括了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因而,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被認為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往來要道。自公元19世紀末,西域一詞漸漸鮮為人提。中國元代時,曾將今南海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稱為西洋,甚至遠到印度和非洲東部。聞名遐邇的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就是率船隊遠航南海。明末清初以後,將大西洋南岸即歐洲、美洲各國稱為西洋。西方人稱謂的遠東國家,實際上是亞洲東部地區,即中國東部、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區。現當代哲學、藝術等領域的學者在論述西方或東方時,所概括的國家有一定普遍性,但也有一些重疊的區域。如1872年出生的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伯特蘭·羅素,曾著有《西方哲學史》、《西方的智慧》等書。他所認定的西方是從希臘開始,但特意說明希臘文明之前有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而且埃及人和巴比倫人都為後來的希臘人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知識,這才有了克里特文化。羅素說:「西方文明發源於古希臘,其根基就是始於兩千五百年前米利都的哲學和科學傳統,在這一點上,西方文明不同於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那麼,米利都在哪呢?書中說「該市的東南是塞普勒斯、腓尼基和埃及,北部是愛琴海和黑海,越過愛琴海再往西就是希臘大陸和克里特島。米利都的東部緊靠著呂底亞,並通過呂底亞與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密切相連。」在這之後,羅素寫到羅馬、愛爾蘭、法蘭克以及日耳曼人和法蘭西人。已經很明確了,這就是當代多種版本的西方服裝史或稱世界服裝史所延續的西方概念——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羅馬、西歐(英、德、法、意等國)。那麼,再來看一下西方學者說東方。出生於1885年的美國最著名通俗哲學史家、歷史學家威爾·杜蘭在他《東方的遺產》一書中,列出這些他認為屬於東方的國家和地區。第一部分是埃及與近東,包括蘇美爾、埃及、巴比倫、亞述、猶太、波斯;第二部分是印度和南亞,主要寫印度;第三部分是中國與遠東,包括中國與日本。基於各家論述,我們似乎可以肯定的東方概念,即直接區別於西方文化的東方國家是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在東方范圍內的還有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由於俄羅斯國土面積太大,涉及歐、亞,首都又在歐洲,加之一直屬於斯拉夫語系,因此很難將其歸入文化概念上的東方之中。這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埃及到底算東方還是西方。西方學者認為它是近東地區,有時把它歸為東方,但由於其地中海等地緣關系,特別是歷史上與歐洲難以割捨的淵源關系,因而又常被溯為西方文化之源。連帶的自然有美索不達米亞,這就使我們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這一方寶地,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過的地方。《舊約全書》或說《聖經》中的伊甸園正是在這兩河流域。縱覽了中西方學者的有關論述以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里所涉及的「東方」,是文化性的,而非地緣性的。如果從地理位置上看,俄羅斯東部沿海,尤其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我國在近代時俗稱的海參崴,離中國佳木斯和日本北海道有多遠呢?很近,只不過由於國屬的原因,故而文化氛圍不同。我們研究必須考慮到歷史,即前面所談到的「約定俗成」。那就是相當於西方中心論者所說的遠東地區,而又不是其概念范圍中的全部。大致上可以依據地理學上的東西半球說法,這里只包括東半球的東部,尚沒有澳洲。澳大利亞被殖民化的結果是,完全西方化了。如此說來,以上我們所講的中國、日本、印度、朝鮮以及南亞、東南亞才真正屬於文化概念上的東方,只有在這一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民族與國家,才真正具備完全有異於西方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決定了許多,如廣義的思維模式,包括宇宙觀和人文態度;亦如狹義的生產生活用品,這其中自然包括服飾。換句話說,從東西方服飾風格的不同可直接看到其文化風格的不同。當然,還有一些復雜情況,會出於「殖民」的因素。很多文化現象不是這一區域國家本原的文化,而是因佔領國長期文化侵略(當然先是武裝侵略,連帶經濟與文化)後留給這一國家的歷史印痕。這就引出我們下一步的思考。(2)東方文化的構成模式能夠體現東方文化的幾大宗教和統治思想,應該說是明晰的。盡管其中有傳播和交融,但是從版圖上來看,一目瞭然。首先說中國,中國人古來重禮,在奴隸社會時期的夏、商、周三代,已奠定了禮儀的基礎。從遺留至今的青銅禮器和體現在《周禮》、《儀禮》中的車馬服飾禮儀要求來看,中國人講求天地秩序,因而拜萬物;講求君臣尊卑,因而拜先王;講求孝敬長輩,因而拜祖宗。儒家思想滲透在中國漢族人中,有些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受到一定影響。東方范圍內的國家了解或說能夠感受到儒家思想,但真正引進的卻不多。只有宋代大儒朱熹的理學思想在公元17世紀後被日本一些神道學者所吸收,如尊皇忠君等。出現在同時代的佛教在東方影響很大,以__致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現今印度境內的人80%信奉印度教。在中國,能夠與佛教不相上下的,是土生土長的道教。日本國固有宗教是神道教,也稱神道。伊斯蘭教誕生於阿拉伯半島,但在東方也有許多信徒,如馬來西亞即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在中國北部和東北部區域還盛行東正教,亦稱「正教」或「希臘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派。除了以上這些在東方影響較大的宗教和統治思想外,還有許多活躍在某區域的宗教,也應該視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如薩滿教,在亞洲和歐洲北部也曾普遍流行。宗教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些國家民眾的心靈歸屬,因而也確實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因素。在這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東方多個國家在近代遭受過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致使在原有文化傳統的發展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這正體現出東方文化構成的復雜性。當然,國家民族之間是需要交往的,交流才能彼此促進。但這里有主動交流和被動交流之分。如果是正常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整個氣氛是愉悅的,也可以按其意願保留其固有傳統。如果是被動的,那就另當別論了,侵略會直接或完全摧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文化物質遺產,使其文化發展出現歧路。總括起來看東方,文化風格是趨於儒雅的,因為佔一半以上人口的中國人,接受並履行儒家思想時間太長久,在心理、心態乃至行為舉止上,受儒家思想束縛已經根深蒂固。另外將近一半人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主張行善以修來世,也深深地紮根在民眾心中。這樣,加之地理、氣候、政治、生產方式等種種自然與人文因素,塑成了東方人,即相對於西方人而言的文化精神。2 東方人的文化精神與著裝理念首先說,東方大陸居民,特別是幅員遼闊的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內斂。由於土地並不太肥沃,氣候也並不太怡人,因而人們勤勞、敬天,希望以自己的汗水和虔誠來換取大自然的恩惠。《論語·泰伯》中記下了孔子這樣一段話:「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渠。禹,吾無間然矣。」意思是說,我對禹真是沒得可說了。他自己吃的很差,卻把祭品辦得極豐盛;穿得很次,卻把祭服做得極精美;住得也不好,卻全力去修渠興水利。這讓孔子覺得實在不能去批評大禹了,也讓我們看到,儒家講究祭祀,尤其是禮儀,這是最重要的。禮儀之外的事,比如個人吃穿住行可以不太講究。儒家講求精神層面的修養和品德,如在《論語·子罕》中有:「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子認為自己穿著破爛的舊絲綿袍子和穿著狐貉皮裘的人站一起,並不覺得低於他人,只有仲由。這才是真正有修養有境界的人。中國人長期以來受儒家思想統治,被循規蹈矩的行為規范約束了數千年,盡管其間有魏晉士人的有意違抗,也有唐代初年統治者的西域人血統沖擊,但總的著裝理念與行為准則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最深最長,以致我們不得不承認東方的幾乎一半人,都這樣被束縛著走了幾千年。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處於赤道或稍北且島嶼眾多的國家,相對來說,典型服飾要簡單一些,一是不用禦寒,二是雨水太多,所以人們的衣著不用太復雜,甚至被雨淋了越少越好乾,赤腳、一裹薩龍,上身赤裸,不光是男性,女性也可以很自然地僅以長裙遮至腳面。只有伊斯蘭教教徒們衣著覆蓋面大,既使不穿只露出兩隻眼睛的長袍,女性也要戴一條圍巾,連頭帶頸全部遮擋住。這在馬來西亞可以得到普遍證實。還有一個國家也需要提一下,即蒙古國。蒙古國在國際舞台上屬於淡出之列,其服裝也與中國境內的蒙古族基本上一致。但是,正因為相對閉塞所以使傳統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2013 年11 月13日,新任蒙古國駐英國大使納庫在白金漢宮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遞交到任書時,竟然穿著一身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服裝,連帽子、佩飾都非常嚴格地遵循著傳統樣式和規格。或許是人們驚呆了,頓生隔世之感;或許是英國女王也壓根沒想到。因此招致來媒體評論:女王穿著不那麼有風格。編輯則在該場景照片上附兩個大字:穿越?這就是東方與西方、古老與現代之間一種服飾文化的碰撞,值得學術界研究。看起來,人類著裝觀念的形成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當人文的主流意識取得社會共識後,自然因素可以不被考慮。也就是說,在社會美面前,自然美往往退縮。東方人的文化精神和著裝理念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3 東方服飾總體設計思想就東方服飾設計而言,無論初起有無「設計」這一定義,都應該承認是有設計思想存在並起到根本作用的。只要是人類有意識的創作行為,實際上都有構思和設計的藝術內涵。這種現象在民族風格確立之後尤為突出。筆者研究涉及的總體設計思想是宏觀的,旨在區別於西方。爬剔梳理之後再加以概括,可以基本上總結為三點:(1)講求意韻而非廓形東方服飾的代表性設計思想是講求大體渾裹,既不顯露人的肌體結構,也不突出有凹凸、有對比的服裝廓形。無論是中國的襦裙、袍衫,還是日本的和服、朝鮮的衣裙、印度的紗麗,都是在刻意強調一種意韻,一種毫無張揚卻又濃濃地深藏於里的文化性。這些服裝最初成形的設計主旨,就不是在宣揚服裝本身的存在價值,也不是在有意塑造衣服的款式形態,衣服的造型主要是遮蔽人體,這就夠了。在東方服飾設計思想中,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讓衣服來修飾和彰顯人體,像古希臘那樣;也從未想到過要以衣服襯托出人體的某些部位,如女性胸、肩或男性下肢,像西歐那樣;更沒有想到過要以某種服飾造型來顯示男女的性感,如女性的束腰內衣和裙撐,或男性那附在長褲上的生殖器突起包裝物,亦像西歐。有趣的是,東方服飾不強調衣服里的人體,卻千方百計去強調人體內部的思想。東方服飾在有意淡化形態時,特別注重衣服款式和圖案乃至色彩所表現出來的意趣和韻味,這些是由人的精神生活或說思想意識所決定的。中國帝王冕冠為什麼要前低後高?這在實際功能中是違背實用的,因為綴上珠子後再向前低,勢必會阻礙視線。但是,歷朝歷代一直堅持這樣做,就因為中國人認為服裝所包含的意韻要遠遠高於造型,或說在禮服上突出的主要是意韻,當服裝廓形也在表示某種含意時,那它的意義無疑是必須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但必須是附屬的,即一定要服從於文化。中國帝王冕服上有「十二章」。12個圖案的形成可謂源遠流長,從西周直至明代。清王朝正規禮服雖然不再如此嚴格,但依然在應用,只不過又加上了一些其他文化含義的紋樣。這些圖案中既有顯示君王地位和絕對權威的內容,又有提醒君王要明辨是非、該斷則斷的,還有告誡君王要牢記民情民意的。當然,更主要的是告知臣民要無條件遵從。這些禮服圖案中包括太陽、月亮和星辰,包括山、火與海藻,還有雉鳥與宗彝,該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夠用來表現的都取來用上,誰會想到這里還有一把斧頭,用來提示君王要決斷呢?如此紛繁的自然與人工之物,合為一套時就是在表明宇宙間有一股巨大的文化力量,這是不容動搖的,這就是在東方占據重要地位的儒家皇權思想。當它以服飾語言顯示出來時,人們會感覺到,服飾不再是物質,已是精神的產物。這里的精神超越了物質,它更澄澈、更深奧,以致使人產生一種頂禮膜拜的沖動。至於服裝廓形,顯然已退居次要地位。(2)雅在遮覆而非袒露東方服飾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是讓衣服把人體遮蔽起來。下擺長和衣袖長都可以存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或純為藝術的誇__張。這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在儒家思想圈內被認為是合乎禮制的、文明的,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最有說明意義的即為中國春秋戰國時男女尊卑皆穿的深衣。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種上下連屬的服裝樣式,竟被設置在儒家正統經典書籍《禮記》中,而且為此專列一篇。在該文章中,直接以儒家禮教教義解釋深衣各部位造型,解說其某一局部的設計要像「規」,某一局部要像「矩」。「規」是圓規,「矩」相當於今日的三角尺。中國人的宇宙觀中認為天是圓的,像一口倒扣的鍋,而地是方的,四角有柱,支撐著天。因而,在中國人眼裡方圓代表了整個大自然。有一種用於禮器中的玉「琮」,即為外方內圓。中國人有一句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被塑造成中華民族始祖的伏羲女媧圖中,常見伏羲拿著規,女媧拿著矩,這就是中國人概念中的自然天象與祖先屬性吧。深衣設計中不僅要有方圓,還要有許多講究,如「要(腰)縫半下」,即雖為上下連屬,但剪裁時要用兩塊料從腰部分出上下,因為遠古衣裳即衣為天,裳為地,天地秩序不變,故人間秩序也不能變。即使是長衣,也要保持原有上天下地的自然規則和社會法則。表現形式為深衣的腰以上的一塊以豎幅布裁製,與此縫結的是腰下一塊斜幅布。這樣一來,上下分開遵守古制,連在一起又便於遮覆,而下身斜幅還便於抬腳邁步。深衣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被體深邃」,這是主旨。之所以深衣會出現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原因即是此衣能寄寓儒家教義,或者倒過來說,儒家能夠將理論附會到深衣款式的設計思想中。深衣設計中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短勿見膚,長勿曵土」,實際上這兩點被人們演繹了。不能讓外人見到肌膚,這一點深衣設計是絕對到位的。不光是袖長,以致長到從手摺回可以再到肘部,而且前襟加長,可以圍過身體,這是不可能露出肌膚的,由此還導致了漢代繞襟深衣繞至好幾圈的衣服造型。下擺是不會讓其露出肌膚的,但是理論上講也不必長到拖地。我們今天從古畫上看古人著深衣,幾乎都是長可曵地的。這就是中國人,寧可過長,絕不能短半分;這就是「封建」,寧可禁錮至死,也不能放鬆些許。從客觀角度不加褒貶地說,由此統治思想造就的服裝設計思想,再由此設計思想,產生了一系列東方風格的長衣。不涉及印度那圍裹式的紗麗,日本和服與朝鮮衣裙都屬於這一類產物。雅緻就是遮蔽,不露肌膚才是高度文明的體現。(3)平面足矣不唯立體或許因為東方服裝面料主要為絲綢的緣故,東方服飾形象側重於平面的效果,不像歐洲服飾那樣講求占據三維空間。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題目為《洛神與維娜斯》,引起過許多文友的共識。筆者在文中寫道:「無風時像一泓秋水般明凈清澈的衣面以及自然下垂的猶如山溪般陡然直泄的衣紋,遇風則隨即飄舞舒展開來,其變幻出的曲折交叉或順向逆轉的美妙的線條,構成了無聲的樂曲,有色的詩篇。」在以東方風格與西方風格對比時,筆者說:「中國服裝韻在『高古游絲』(中國畫筆法)般的線條,西方服裝則韻在飽滿的富有生機的形體。中國服裝通過款式、色彩和圖案的暗示,蘊涵著對宇宙萬物的主觀理解,西方服裝則以極科學的態度去塑造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造型。前者以流暢的富於變化的衣紋表現出東方藝術的氣韻與靈動,後者則以幾何形體的完美組合構成了西方藝術特有的量感與張力。中國服裝似水似雲似霧似風,西方服裝見棱見角見圓見方。神在內而飄忽其外,形在外卻韻在其中。」東方服飾形象注重於平面,從前從後從側面,都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藝術形體,絲綢和__棉布本身也是懸垂感極強,不像歐洲亞麻那樣漿成板硬後,再卷或折成各種造型,如埃及早期的胯裙,其效果宛如折紙模型;西歐的拉夫領,更是立體構成的傑作。東方服飾看不到構成的痕跡,完全是一幅優美的工筆畫。無論是面料還是款式,東方人都沒有想到要營造立體的感覺。平面是美,平面就是藝術,就是有特色的服飾形象。區別於西方的服飾文化風格,也可以說此為形成因素之一。4 東方服飾特有審美標准(1)含蓄並詩意為美東方服飾形象不求張揚,刻意強調含蓄。無論是襦裙還是和服,都是在款式上緊裹軀體,在廓形上講求平坦。平和的意趣,平靜的心態,平常的情懷,盡在自然流淌之中。這里沒有高山峻嶺般的蒼勁雄偉,也不求巨浪拍岸似的震耳聲響,只是有山溪靜靜的流,時而激起幾許水花;又像那草原平坦地伸遠,時不時掠過奔跑的馬群……之所以這樣形容東方服飾,就因為它不張揚卻並不幹癟,外表看上去像是萬里無雲的天空,或是波瀾不驚的湖泊,可是天空和湖泊蘊涵著太多太多的詩意。20 世紀末世界T台上曾颳起一陣東方風,時裝面料上以書法和花草演繹著一方寧靜的大地。是的,日本和服上喜歡用濃淡墨色的書法,述說著一種文化的雅趣,這與日本人崇尚的佛家禪宗有著淵源關系。盡管日本人有人性殘酷的一面,但同時又有喜愛自然,痴情花藝的一面。當穿著雅緻的和服,手持一把小傘,腳蹬雪白的鴉頭襪和潔凈的木屐走在恬靜的花草之間時,即完全是一首充滿意趣的詩。我們不能說服裝與《源氏物語》有什麼直接關系,但完全可以說,那些經過精心梳理的披在肩背的長發,那些出於巧思巧藝的文靜的服飾形象還是使《源氏物語》中的人物具有了特定的符號作用,給世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將東西方比較起來,西方服飾更像油畫,像交響樂,誇張、強烈、濃重。而東方服飾則像水墨畫,像抒情詩,像裊裊絲竹之聲。西方服飾的宮廷味道很濃,而東方服飾的民間意韻更強,僅從帽子來看,日本、韓國的斗笠很有代表性,中國的斗笠也具有一定區域或文化含意。相比之下,西方那插上一朵精緻絹花的寬檐禮帽卻顯考究許多。當然,這種比較不是絕對的,中國冕冠相當有皇家氣,這幾乎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黃帝。但冕冠並不普遍,不能從佔有規模上說明問題。從整體服飾形象來看,古往今來曾引起多少詩人為之傾倒,因而留下大量驚人的詩句。這從一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了氣質含蓄而又詩意頗濃的服飾形象。像中國唐詩中寫男裝的「金魚公子夾衫長,密裝腰鞓割玉方」(李賀《酬答二首》),將腰間佩的魚袋、腰帶上的玉銙都用詩句描繪出來。寫女服之美,「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李煜《長相思》),這里不僅寫衣服,還包括美麗的頭發和牙齒,為什麼皺著眉頭呢?為思念之情困擾的少女,恰如一幅清秀俊雅的仕女畫。「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山花插寶髻,石竹綉羅衣。」(李白《宮中行樂八首》)詩人在寫這位年幼宮女的爛漫情感。唐女寶髻即高髻,一般上插花鈿、金雀、玉蟬、釵簪,而這位少女在高高的發髻上插滿了天然的山花。那種嬌憨、那份純真通過詩一般的裝束,描繪出尚不諳世事的少女裝扮。宮中竟然有這樣天然服飾,也正是東方文化中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的範例。(2)濃艷有所寓為美東方服飾中有色彩濃艷的傳統,無論男女老少,也不在職位尊卑,很多地方都凸顯出純色的高貴。例如中國皇帝專用色——黃色,就要純正的明黃,高級即三品以上官員的官袍為正紅色,中國人認為紅、黃、藍這樣的原色才是正統的,而由此調配出來的間色,是相對較低的。濃艷以示鄭重,還要有所意義,即為什麼?根據什麼?如黃色,中國人根據東青、西白、南朱、北玄,定為中黃,這被稱為五方五色。同時把政權的交替與五行學說聯系起來。既然周代為火德,那麼秦滅周即是水滅火,秦為水德,因此尚黑。漢滅秦,即土滅水,也就是說漢為土德,應尚黃,加之從漢代開始是穩定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因此漢代皇帝穿黃色衣服是有依據的。印度女性身上的紗麗已經十分濃艷,而尤為醒目的是額頭上的大紅吉祥痣。這一正紅的吉祥痣幾乎壓過金燦燦的耳環和鼻環,成為印度女性服飾形象最為鮮明的標志。世界無論哪一個國家的人,只要看到印度女性全身的這些濃艷色彩,特別是雙眉正中吉祥痣,都會立即想到佛教誕生地的特有文化,以及影響同樣深遠的印度教。東方很多少數民族服飾上,使用濃艷色彩,同時又作為文化符號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曾在20 世紀90年代中期繪制過一套亞洲和歐洲的典型服飾形象,用到色彩時,發現東亞(這里可概括東方)服飾色彩只能用水粉色,而歐洲和中亞的服飾又只能用水彩顏料。再嘗試,油畫色能夠准確表現歐洲和中亞的服飾顏色傾向,而中國畫顏料又適於表現東亞的服飾色感。看起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藝術。以上所說服飾色彩,即是與大藝術密切相關的。(3)簡潔又實用為美也許這里舉沿海地區服飾,特別是勞動階層服飾簡潔又實用的例子,相對西方來說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但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同為簡潔又實用,西方服飾和東方服飾也畢竟不一樣。埃及的胯裙和東南亞的薩龍一樣嗎?當然不。相比較而言,東方同樣是男用筒裙,卻不像西方那樣短至大腿根。東方的薩龍一般短至膝蓋下,僅露出小腿和腳,沒有西方胯裙那樣緊裹腹臀,露出男性強健的雙腿。東南亞沿海的勞動者長褲,講求肥闊,這是一種有特色的服裝樣式。褲管很肥,這樣沾上海水就能得以在陽光和海風雙重作用下很快乾燥。褲管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當著裝者跌入水中後,褲子可以輕易脫落,不致於形成重量和纏裹,有利於落水者盡快游離危險區。20 世紀70、80 年代在國際上曾流行10年的喇叭口褲,就是根據水手褲設計的。水手褲也是褲管肥長,除了上面所講的幾個優點外,還能保證沖甲板的水或海水不會進入靴筒。這一類服裝的款式是基於實用目的而發明的,至今很難找到原始設計者,但其中設計的巧妙是落在服飾上的。或許是源於眾人,而且包括歷史的積淀。以竹片和草葉編織而成的斗笠,其造型是尖頂,完全呈坡狀下垂,無檐。這種造型的斗笠極具東方服飾特色。首先是簡潔,外表沒有刻意營造的起伏。表面光滑,可以使雨水毫不停滯地流下來。帽圍很大,足以遮住人的整個面部,甚至頸、肩。帽頂的內部倒有一個圓圈,使其扣在頭頂,不致使帽脫落。再加上系兩根布帶,使之結於下頜,這樣,刮風時也不致吹掉帽子了。所有的心思、所有的情趣都藏在斗笠裡面,這是典型的東方服飾文化。例如中國的毛南族,其特色工藝就是斗笠,當地人自稱「頂卡花」。情人之間互送信物,頂卡花是首選。東方人不習慣一天之間說多少遍「我愛你」。可是千種情話、萬句海誓山盟都可以用竹草織在斗笠里,不用語言,同心草、對鴛鴦等圖案就是最好的表白與祝福。5 東方服飾在新時代的發展趨勢最後,需要思考的是後工業時代,東方服飾能否與西服平分天下?再者,就是多元文化態勢是否有助於重塑東方魅力?多元文化態勢正在形成,這顯然有利於東方文化魅力的重塑。21世紀的無煙企業效益來得兇猛,旅遊業已形成每一個人都熱衷的娛樂。這樣一來,各風景區要想吸引遊客,就必須樹立自己獨特的形象魅力,其中必然少不了服裝。東方服飾能否藉此東風發揚光大嗎?當然,細節尚需斟酌,旅遊服飾能有那麼真材實料嗎?會有融進手工的那種情意與心思嗎?都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繼承,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服飾文化傳統能夠留下來,再由我們留給子孫?許多問題,有待我們努力去做!

② py的自我修養txt百度雲

你好,我是兔兔禿90,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提取碼:3u9p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③ 優秀的歷史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文化修養

在歷史學家的修養方面,書中講到身為治史者要有大的眼界;同時,還需要專有人文關懷;以及對屬前人的研究抱有敬畏之心,不應妄加評論。很多人在自己學問有一定深度之後,往往會忘記和丟失一些最基本的素養,或許在他們剛入門的階段,並沒有對這些方面加以重視。前不久聽聞某君在背後評論某位老師學術造詣僅此而已,並不斷炫耀自己讀書多,然其涉獵的僅僅只是自身專業領域,何來博覽群書之說?後又聽聞某君指責和批判農民工的素質。這些人往往自恃學識淵博,但敢問其「史德」在哪?在學會做學問之前請先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學習一下什麼是一位學者該有的修養~

④ 誰有高中歷史學習視頻百度雲上的。特別是精華學校的。

上優酷看一下

⑤ 歷史學家的技藝怎麼樣

經典之作。這個譯本用了新的書名,文字還是用的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舊版。但沒有版權說明,譯文依據的是什麼版本不清楚,這一點失誤降低了本書的學術引用價值。(法......

⑥ 歷史學與人生修養

這個題好寫啊,歷史學=歷史人物修養的資料應該很多,修身,養性。。。。。。不說了忽悠一下啥都明白,太多了

⑦ 求百家講壇全集百度雲,謝謝。用來學歷史的

有了也給我份我也要

⑧ 求《歷史學家的技藝》

這本書嗎

已經上傳到附件你可看看

⑨ 求好人分享歷史學考研視頻百度雲

學校的考抄試科目設置、考生日襲後的學習和研究都是相關的。如果第一志願考生不足,才考慮調劑。知名插畫家幾米,曾被驗出患了血癌,這讓他的內心大受打擊。成天待在冰冷陰暗的病房,聞著刺鼻的葯水味,看著每當又有一人被神接回,家屬黯淡的神情,他覺得自己要改變這個情況。於是,他開始打起精神,用自己的快樂感染別人;他開始在牆壁上作畫,一幅幅清新、富有寓意的插圖,活潑了醫院慘白的牆,也活潑了其他垂危的病人,幾米堅持著,絲毫沒有放棄的可能性。對幾米來說,他戰斗,並戰勝了病魔,通過了生命的難關。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的技藝與修養百度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