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馬克思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兩起

馬克思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兩起

發布時間:2021-03-15 07:05:26

A. 「任何重大事件歷史上都要出現兩次」的含義

歷史上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規律可尋,並按照這個規律在運轉。人類總是在這個規律中輪回反復,擺脫不了。

B. 馬克思說:「一切歷史事實與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 大家怎麼理解這句話

這是比如,一個人不應該犯下同樣的錯誤,這錯誤包括自己所犯下的與自己所知道別人所曾犯下的錯誤!這也叫前車可鑒,歷史就是一本書,值得我們去借鑒,避免悲劇再度發生,可化悲劇為喜劇!

C. 馬克思所說的巨大的歷史事變和人物第一次是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以鬧劇出現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喜劇是以笑為手段對丑進行的一種輕度鞭撻。
因為肯定性力量、正義的力量往往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比較弱小,雖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但總是以失敗告終,表現為悲劇;
而當它們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力量已無比強大,無艱不摧,否定性的力量、非正義力量已無法阻擋它前進的步伐,而成為笑柄,表現為鬧劇。
就比如說歷朝歷代里那些開國皇帝和將領,以微弱的力量取得勝利,付出很大代價,有的功臣被殺,一直到後來,這個朝代足夠強大了,會沾沾自喜。

D. 如何理解"馬克思講: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拜託了各位 謝

可以參看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一書,假如你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那裡面就有這本書,開頭的幾段就是對這幾句話的解釋。

E.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要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必須實現其中國化。中國問題包括中國的革命問題、中國的建設問題和中國的改革問題。
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將其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它是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所以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源於革命進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經驗。
注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本身是一個歷史過程,一個由淺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一個由少數人認識到形成全黨共識的發展過程。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並且同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國的優秀文化相結合,不斷賦予中國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重要意義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
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著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王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新時期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到一點,就是高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它們分析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實際,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概括。

F.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指的是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指的是: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2、剩餘價值理論: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終濟學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來的。

(6)馬克思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兩起擴展閱讀:

1、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2、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

3、馬克思一生四次被各國政府驅逐,最後在英國倫敦定居。他在倫敦最初十年間,度過了一生中生活最艱難的時期。

4、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體系,吸取了他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以及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吸收了他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G. 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重大發現及其內容是什麼

剩餘價值與辯證唯物主義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那麼,「剩餘價值」概念是否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是否也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呢?「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又是什麼呢?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對這些問題試作一下探討。

一、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也廣泛存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是企業利潤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源泉[1]

傳統觀點認為剩餘價值的生產僅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在其他社會,尤其是作為資本主義取代者的社會主義社會並不存在。可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不僅「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而且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濟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僱人做工的私有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等傳統觀點所指稱的「資本主義經濟」,它們當然生產剩餘價值,這一點眾人皆知。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而它亦生產剩餘價值,因公有制企業的職工並沒有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將自己創造的價值全部佔有,而是留一部分成為企業利潤和國家利稅,而這實際就是公有制企業職工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個體經濟的業主也要向國家納稅,而其所納的稅實際就是個體經濟的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不管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實際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用價值,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則為剩餘價值,成為企業利潤及國家財政收人的源泉。如果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麼企業就掙不到任何利潤,國家財政也不會有一文錢的收入,從而社會經濟就會停止運行,國家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二、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

那麼,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的這兩種含義,一個是言人所創造的價值狀況,另一個則是言物品本身的價值狀況,名同而實異,但根據其出現的場合,聯繫上下文,很容易判別其所指何義。因第一種含義很常見,第二種含義較少見,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種含義為依據對剩餘價值展開論述。由此而觀其適用范圍,便可看出:剩餘價值的生產並非僅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以後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會前期,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尚不能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時候處於忍飢挨餓的境地,故難以創造剩餘價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除滿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餘,故能生產少量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產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最明顯的便是戰爭得勝者不再將戰俘殺掉,而是將其用作奴隸為自己生產剩餘價值。封建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廣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國家收的各種捐稅,皆來源於農民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的生產,眾所周知,其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企業的利潤及國家的財政收人皆來源於工人及其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社會主義社會,上文已有論述,廣泛存在剩餘價值的生產,而且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更加離不開剩餘價值的生產,因那時會出現更多的職業種類,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更多的人將離開物質生產部門而從事文教、衛生、公共服務等工作,如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不能創造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許多社會必須的非物質生產性的工作將無法開展,整個社會機器將停止運轉。

三、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剩餘價值在社會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人生價值大小及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下面分而論之。

(一)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

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會生產力水平越低,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少;而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則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便越多。故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尺。以農業生產為例,一個勞動力一年的產出,原始社會,養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出雖有所提高,也不過除養活自己及家人外還能多養活幾個而已;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因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其產出養活幾十、幾百人也不成問題,現代發達國家,百分之幾的農業人口便能滿足全國人口的糧食供應,便是明證。在這里,農業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不斷增長便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由其數量的多少便可判明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什麼水平。

(二)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

什麼是人生價值?對其具體解釋雖紛紜不一,但人的貢獻大、影響顯,則人生價值便大,卻是人人都同意的觀點。而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多,則貢獻便越大,影響便越顯著,故人生價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越少,則貢獻便越小,影響便越輕微,故人生價值也越小,如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則人生便毫無價值。這樣,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各類人中,正常人都能創造價值,但痴獃人、植物人卻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創造剩餘價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養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僅可以說毫無價值,甚至可以說是「負價值」。正常人雖都能創造價值,但某些人,如歷史上的一些貴族、奴隸主、地主及現代社會的一些純粹「食利者」卻不去創造,自己卻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因其不但沒為社會創造剩餘價值,反而消耗社會的剩餘價值,故其人生也不僅毫無價值,而且為「負價值」,與痴獃人、植物人一樣,純粹為社會的附贅懸疣。創造價值的正常人,其創造的總價值包括自用價值和剩餘價值兩部分,人創造的總價值多,剩餘價值自然也多,在價值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自用價值多則剩餘價值少,自用價值少則剩餘價值多,二者成反比關系,人生價值的大小便也隨剩餘價值的多少一同變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祿、孔繁森、周總理等大批共產黨員,公而忘私,先人後己,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自己及家人生活卻非常儉約,其自用價值非常少而剩餘價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價值,倍受人稱頌、敬仰;而和坤、胡長清、成克傑等貪官污吏,損公肥私,雖說自己也創造價值,但因其通過貪污受賄把其創造的價值變為自用價值,剩餘價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為負數,故其人生便毫無價值,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被人唾罵。有的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因擺脫不了傳統教條的束縛,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才創造剩餘價值,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並不創造剩餘價值。故強烈反對筆者的這一觀點,認為他們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按筆者的觀點,他們的人生便沒有價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實他們沒有理解價值不過是表示有用性,即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的范疇,任何人創造了社會需要的東西就都創造了價值,創造的價值不光能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還能滿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創造了價值,絕非因你不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就沒有創造價值、剩餘價值。國家機關、文教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其效益遠大於自己所需,遠多於社會為自己支付的各類工資總額,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創造剩餘價值?筆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重要標尺」的觀點並無錯誤。

(三)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是衡量國家財力強弱的重要標尺

如何衡量國家財力(注意:這里指國家財力,而非指綜合國力)的強弱?目前,往往是用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人來衡量,這遠不如用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價值總量衡量准確。這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雖確實與國家財力強弱密切相關,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國家的大小,國家很大(如舊中國),即使經濟落後,國民生產總值也會相當多,但因國民消費量也大,國家財力實際十分弱小,根本辦不成什麼大事。人均國民收入雖可准確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國家太小,即使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國家財力也不可能太強,辦不成什麼大事,仍會受制於人。如1990年海灣戰爭時,科威特雖人均國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個彈丸小國,故國家財力並不強,無力抵擋人均國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國。而剩餘價值總量實為國民生產總值減去國民消費總量所得之差,可准確反映國家掌握及可以調度的財富數量,可准確衡量國家財力的強弱。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概念的准確解釋,便可使這一概念的理論價值大大提高,不僅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於其他社會,不僅可解釋、解決經濟問題,而且可解釋、解決人生、社會等一系列問題,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學說更加完善,大大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京戲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H.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指的是

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指的是: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2、剩餘價值理論:在批判地繼承古典終濟學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來的。
(8)馬克思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兩起擴展閱讀:
1、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2、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
3、馬克思一生四次被各國政府驅逐,最後在英國倫敦定居。他在倫敦最初十年間,度過了一生中生活最艱難的時期。

4、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體系,吸取了他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以及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吸收了他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I. 馬克思 一切重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可以參看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一書,假如你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那裡面就有這本書,開頭的幾段就是對這幾句話的解釋.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一切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兩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