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歷史必修二第二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的提綱怎麼寫
歷史必修二復習提綱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地這種帶有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逗商人地: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櫃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 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逗重農抑商地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逗海禁地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第5課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②歐洲人的 逗尋金熱地(動力)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④傳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 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 過程: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印度、 哥倫布——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逗倫地) 影響:1、逗地理大發現地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 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逗商業革命 地和逗價格革命地;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荷蘭的崛起(海上馬車夫) 手段: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參與殖民競爭。 結果: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掌握海上商業霸權。 二、英國的崛起 過程:(1)1588年,英打敗西班牙逗無敵艦隊地從此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2)三次英荷戰爭:原因—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3)英法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法國最終戰敗 結果: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自詡為逗日不落帝國地 三、殖民擴張的影響 1、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2、大量財富湧入西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一、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政治前提: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資本: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一定技術 勞動力:逗圈地運功地為資本主義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市場:逗日部落帝國地具有廣闊的海外市場(最必要的條件)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紡織業: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交通方面:美國——輪船(富爾頓)、英國——蒸汽機車、火車(史蒂芬孫) 2、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質)。 3、第一工業革命英國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並率先完成,成為頭號的工業強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為逗世界工廠地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1、新的工廠組織形式——工廠出現2、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速4、 社會關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5、政治:鞏固了在本國的統治,並與19世紀中期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6、世界:19世紀中後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20世紀初)——電氣時代 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9世紀中後期,科學與生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現汽車、飛機 3、新興化學工業4、傳統的鋼鐵工業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歐美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2)新興工業的出現、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主要成分)(3) 出現壟斷組織 對世界: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壟斷組織的出現: 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加強。(根本原因)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壟斷(直接原因)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4、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①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②殖民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 ③ 19世紀中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逗紡地與逗織地分離,逗織地與逗耕地分離;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瓦解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列強的入侵) 含義:19世紀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滿族):天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影響 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
B. 高中歷史必修二復習提綱
歷史必修二復習提綱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
(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
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
、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
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
、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
、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
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農業和家庭
手工業相結合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
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
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東漢杜詩發明
水排(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
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
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明代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明清—絲織
業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
的生產關系(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帶有
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
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
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櫃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
錢(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
州)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
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
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
: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 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
;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
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
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
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
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
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
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
秦國商鞅變法。
2、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
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
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
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同外國的往來
,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
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
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
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
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
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
了國家的安全。
第5課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根本)②歐洲人的 「尋金熱」(動力)③奧
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④傳
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
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
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
)
過程: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印度、
哥倫布——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向西走,兩個「倫」)
影響:1、「地理大發現」證明了地圓學說
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
,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
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 歐洲社會出現了
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 」和「價格革命」;貿
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
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荷蘭的崛起(海上馬車夫)
手段: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
公司,參與殖民競爭。
結果: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掌
握海上商業霸權。
二、英國的崛起
過程:(1)1588年,英打敗西班牙「無敵艦
隊」從此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2)三次英荷戰爭:原因—英國頒布《航
海條例》
(3)英法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法國最終
戰敗
結果: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
民霸權,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三、殖民擴張的影響
1、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
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
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2、大量財富湧入西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
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
的發展 3、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19世
紀中期)——蒸汽時代
一、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為什麼首
先發生在英國)
政治前提: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
,社會穩定
資本: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進行資本的
原始積累
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一定技術
勞動力:「圈地運功」為資本主義提供充
足的勞動力
市場:「日部落帝國」具有廣闊的海外市
場(最必要的條件)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紡織業: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
珍妮紡紗機(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
類進入蒸汽時代
交通方面:美國——輪船(富爾頓)、英
國——蒸汽機車、火車(史蒂芬孫)
2、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
代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質)。
3、第一工業革命英國取得的成就最大,第
一個進行工業革命,並率先完成,成為頭號的
工業強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為「
世界工廠」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1、新的工廠組織形式——工廠出現
2、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
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速4、 社會關
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
級5、政治:鞏固了在本國的統治,並與19世紀
中期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6、世界:19世紀中後
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20世
紀初)——電氣時代
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9世紀中後期,科學與生產緊密的結合在
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第一次工
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2、內燃機
的創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現汽車、飛機
3、新興化學工業4、傳統的鋼鐵工業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歐美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2)新興工業的出現、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化工
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主要成分)(3) 出現
壟斷組織
對世界: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壟斷組織的出現:
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生產的
社會化趨勢加強。(根本原因)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壟斷(直接
原因)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4、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①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雛形
開始出現。②殖民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
③ 19世紀中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
,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
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紡」與「織」分離,「織」與「
耕」分離;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
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
資本主義市場,瓦解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外
:列強的入侵)
含義:19世紀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
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曾國藩
: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滿族):天
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
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
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
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
制度
影響 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②刺激
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③一定
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國的
自然經濟
C.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上學科網找,很全面,那一章節都有
D. 求高中歷史必修2第一章的知識點。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
表現
生產工具
耕作方式、方法、技術與制度
農作物
水利灌溉
基本模式
原始農業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種(經常遷徙)
水稻、粟
集體勞動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銅農具
「耜耕」或「石器鋤耕」、懂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肥和治蟲等(走向定居)
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春秋戰國
鐵農具,牛耕(開始使用和逐漸推廣階段)
鐵犁牛耕、壟作法
都江堰
個體勞動、小農經濟
兩漢
耦犁、犁壁,耬車(改進和普及階段)
代田法、一年一熟
引進棉花
漕渠、白渠、龍首渠
魏晉南北朝
北方耕耙耱技術、南方耕耙技術、進行輪作和綠肥種植
翻車
隋唐
曲轅犁(完善階段)
普遍育秧移栽
筒車
兩宋
江南稻麥輪作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
引進占城稻
高轉筒車
明清
引進玉米和甘薯等
風力水車
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
基本特點
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農業生產技術主要是------精耕細作,技術先進
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器牛耕
農業的起源----起源早,獨立發展,自成體系,世界領先(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業起源於距今一萬年左右)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土地私有制
產業結構特點——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形成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形成時間:春秋戰國時期
①分散性和封閉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特點 ②先進性與落後性並存:精耕細作,技術先進,但無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規模小,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並的影響
①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②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實行精耕細作
③小農經濟封建政府主要財源,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④隨著農民戰爭爆發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①災荒瘟疫
②封建政府沉重賦稅、徭役
③社會的動盪與土地兼並
地位和影響: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精耕細作使中國古代農業發達,這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是中國文明的萌發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無法擴大再生產,它的牢固存在,嚴重地阻礙了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成為中國近代落後挨打的根源之一
E. 高一必修二歷史大綱
歷史必修二復習提綱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帶有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櫃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 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第5課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②歐洲人的 「尋金熱」(動力)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④傳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
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
過程: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印度、 哥倫布——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倫」)
影響:1、「地理大發現」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 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 」和「價格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荷蘭的崛起(海上馬車夫)
手段: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參與殖民競爭。
結果: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掌握海上商業霸權。
二、英國的崛起
過程:(1)1588年,英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2)三次英荷戰爭:原因—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3)英法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法國最終戰敗
結果: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三、殖民擴張的影響
1、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2、大量財富湧入西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一、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政治前提: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資本: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一定技術
勞動力:「圈地運功」為資本主義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市場:「日部落帝國」具有廣闊的海外市場(最必要的條件)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紡織業: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交通方面:美國——輪船(富爾頓)、英國——蒸汽機車、火車(史蒂芬孫)
2、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質)。
3、第一工業革命英國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並率先完成,成為頭號的工業強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為「世界工廠」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1、新的工廠組織形式——工廠出現2、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速4、 社會關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5、政治:鞏固了在本國的統治,並與19世紀中期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6、世界:19世紀中後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20世紀初)——電氣時代
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9世紀中後期,科學與生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現汽車、飛機
3、新興化學工業4、傳統的鋼鐵工業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歐美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2)新興工業的出現、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主要成分)(3) 出現壟斷組織
對世界: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壟斷組織的出現:
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加強。(根本原因)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壟斷(直接原因)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4、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①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②殖民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
③ 19世紀中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瓦解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列強的入侵)
含義:19世紀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滿族):天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影響 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
F. 高一必修2歷史
高一必修2歷史知識點總結http://wenku..com/view/2bc91142a8956bec0975e335.html
歷史必修二復習提綱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帶有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櫃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 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第5課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②歐洲人的 「尋金熱」(動力)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④傳播天主教的熱情⑤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
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
過程: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印度、 哥倫布——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倫」)
影響:1、「地理大發現」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 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 」和「價格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荷蘭的崛起(海上馬車夫)
手段: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參與殖民競爭。
結果: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掌握海上商業霸權。
二、英國的崛起
過程:(1)1588年,英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2)三次英荷戰爭:原因—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3)英法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法國最終戰敗
結果: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三、殖民擴張的影響
1、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2、大量財富湧入西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一、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政治前提: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資本: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一定技術
勞動力:「圈地運功」為資本主義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市場:「日部落帝國」具有廣闊的海外市場(最必要的條件)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紡織業: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交通方面:美國——輪船(富爾頓)、英國——蒸汽機車、火車(史蒂芬孫)
2、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質)。
3、第一工業革命英國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並率先完成,成為頭號的工業強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為「世界工廠」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1、新的工廠組織形式——工廠出現2、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速4、 社會關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5、政治:鞏固了在本國的統治,並與19世紀中期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6、世界:19世紀中後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20世紀初)——電氣時代
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9世紀中後期,科學與生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現汽車、飛機
3、新興化學工業4、傳統的鋼鐵工業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歐美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2)新興工業的出現、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主要成分)(3) 出現壟斷組織
對世界: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壟斷組織的出現:
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加強。(根本原因)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壟斷(直接原因)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4、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①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②殖民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
③ 19世紀中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瓦解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列強的入侵)
含義:19世紀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滿族):天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影響 ①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
G. 誰有歷史必修二第一章的筆記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 耕作方式 演變 (1) 刀耕火種 (原始農業) (2) 石器鋤耕 (耒耜) (3) 鐵犁牛耕 :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 主要耕作方式 。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 鐵犁 ;西漢— 耦犁 、耬車(播種工具);隋唐— 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 壟作法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 都江堰 (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 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② 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 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 2 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東漢杜詩發明 水排 (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 青花瓷、 彩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明代 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 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西周—斜花提紋織物;唐代—吸收了 波斯 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 蘇州和杭州 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這種帶有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重農抑商、閉關鎖國 第 3 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 — 櫃坊 (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 飛錢 (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 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 (益州)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 大都 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 徽商和晉商 )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 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 泉州 (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 宣揚國威 ,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 4 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 商鞅變法 。 2、 目的 :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 嚴格限制 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 十三行 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 影響 :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記得採納啊
H. 歷史必修二,發達的古代農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發展: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但手工業的發展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 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並長期領先世界 經營方式不斷進步,明中葉後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並存(後兩者都是民間手工業) 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相應變化發展特徵:中國古代手工業歷史悠久,長期領先於世界。官營手工業發展占據優勢,民營手工業發展艱難,家庭手工業在自然經濟中佔主要地位。
1、生產方式:經歷了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石器鋤耕(也叫耜耕)、青銅農具到封建社會的鐵犁牛耕的演變;
2、精耕細作的技術由春秋時期形成並逐漸走向成熟;
3、小農經濟艱難成長,始終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本」和傳統的「以農立國」思想是傳統農業思想。
4、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
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原始經濟是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早期農業的典型特點是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①工具:石斧、石刀、石犁。
②方式:用石具砍伐草木,用火焚燒後播種。
③結果:一兩年後地力下降,就要進行遷徙。農史學家稱之為「游耕」
經常性的遷徙不利於農業發展,因為可供使用的地方畢竟是有限的。中國農業能夠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大約是在奴隸社會時期。
中國農業為什麼能夠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呢?
①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發展:耒耜的出現並普遍使用,出現了青銅農具,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
②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排水、除草、漚肥、治蟲。土地連續耕種,利用率提高
③作物品種增加:「五穀」[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我國的農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
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成為東亞農業起源的主要中心;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遷徙轉變為定居;推動社會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現代人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包括改善農業環境和提高農作物生產能力的一系列技術措施。精耕細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爭取高產。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也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
精耕細作傳統農業方式的確立在漢朝,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它產生的主要條件和原因是什麼?
①生產工具的改進: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
②耕作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壟作法;西漢——代田法;魏晉——耕耙耱技術
③耕作制度的發展:兩漢——一年一熟;宋——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④水利工程的興修和灌溉工具的應用: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翻車[曹魏]、筒車[唐]、高轉筒車[宋]、風力水車[明清]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
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的特點是:①人民勤勞 ②技術成熟 ③經驗積累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什麼是小農經濟?其主要特點是什麼?
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是分散的,且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很少進行買賣。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封建經濟主要指封建制度下的經濟結構,其主要的特徵是封建性,包括封建國家財政、封建土地私有制等,其中也含有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
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是怎樣形成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諸侯國通過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勞動者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和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生產力的發展又使勞動者有能力獨立進行生產活動,這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小農經濟得以發展原因是什麼?
①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和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②在自己的有限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農業的精耕細作作出了貢獻。
阻礙小農經濟發展原因是什麼?
①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小農經濟脆弱
②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盪,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如何評價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它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是正由於小農經濟牢固的存在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
I. 新課標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歸納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 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 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 隋唐—曲轅犁
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 西漢—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 漕渠、 白渠、 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 筒車(唐朝)、 高轉筒車(宋朝)、 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
消極: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第2課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一、手工業的發展形態
官營手工業、 民營手工業 、 家庭手工業
二、手工業的發展
青銅:商周—鼎盛(青銅時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鐵: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利鼓風冶鐵工具)
煉鋼:南北朝—灌鋼法(水排和灌鋼法使中國的冶煉技術在16世紀前一直領先於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 東漢—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窯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
清朝—琺琅彩
商朝— 出現絲織品; 西周—斜花提紋織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宋朝—寫實風格,圖案生動; 明清—絲織業鼎盛時期(蘇州和杭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
三、資本主義萌芽
時間:明朝中後期 地區:江南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含義:一些手工業部分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僱傭與被僱傭)
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這種帶有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手工工場的出現。
發展緩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縛(根本原因)、 重農抑商、 閉關鎖國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古代國內商業的發展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所以後人把善於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隋唐—櫃坊(中國最早銀行的雛形)和飛錢(匯票)相繼問世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益州) 原因: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為國家性的城市 明清:商幫的出現(徽商和晉商)
二、對外貿易
繁榮 唐朝:對外貿易重要港口——廣州; 外貿易機構——市舶使
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政府的重要財源。
元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特點:朝貢貿易(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打擊,僅允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通商。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變
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隸社會(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封建社會(秦漢——明清):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土地兼並(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農抑商
1、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2、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3、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同外國的往來,而非完全禁絕。清朝在廣州設立十三行統一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影響: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但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第5課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過程及影響
原因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歐洲人的 「尋金熱」(動力) 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東西方商路(直接)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傳播天主教的熱情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人文主義倡導冒險進取
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術、造船技術進步和地理知識的豐富(客)
過程: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印度、 哥倫布——美洲、 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兩個「倫」)
影響:1、「地理大發現」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2、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3、 歐洲社會出現了重大變革即「商業革命 」和「價格革命」;貿易中心轉移(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最深遠的影響)
第6課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一、 荷蘭的崛起(海上馬車夫)
手段:成立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參與殖民競爭。
結果: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殖民帝國,掌握海上商業霸權。
二、英國的崛起
過程:(1)1588年,英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開始走上殖民擴張道路
(2)三次英荷戰爭:原因—英國頒布《航海條例》
(3)英法戰爭:英法七年戰爭,法國最終戰敗
結果:18世紀中期,英國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三、殖民擴張的影響
1、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2、大量財富湧入西歐,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19世紀中期)——蒸汽時代
一、 工業革命的條件(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
政治前提:英國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發展,社會穩定
資本: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
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一定技術
勞動力:「圈地運功」為資本主義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市場:「日部落帝國」具有廣闊的海外市場(最必要的條件)
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新興的棉紡織業: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交通方面:美國——輪船(富爾頓)、英國——蒸汽機車、火車(史蒂芬孫)
2、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實質)。
3、第一工業革命英國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並率先完成,成為頭號的工業強國,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而被成為「世界工廠」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1、新的工廠組織形式——工廠出現。 2、經濟結構變化:農業比重下降,工業比重上升
3、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速。 4、 社會關系: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5、政治:鞏固了在本國的統治,並與19世紀中期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
6、世界:19世紀中後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8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20世紀初)——電氣時代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
19世紀中後期,科學與生產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最主要的區別)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現汽車、飛機
3、新興化學工業 4、傳統的鋼鐵工業
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對歐美:(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2)新興工業的出現、工業結構的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主要成分)。 (3) 出現壟斷組織。
對世界: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
壟斷組織的出現:
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加強。(根本原因)
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壟斷(直接原因)
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4、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①在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②殖民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
③ 19世紀中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④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9課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現象:「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 中國農副土特產品日趨商品化
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瓦解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二、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 外:列強的入侵)
含義:19世紀60~90s,地主階級的洋務派領導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自強): 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滿族):天津機器製造局
2、創辦民用工業(自富):李鴻章: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籌劃海防,創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建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破產的根本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
影響: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最深遠影響)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入侵。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瓦解了本國的自然經濟
三、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原因: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自然經濟的解體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外商企業的刺激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洋務運動的誘導
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地域:東南沿海
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發展輕工業,重工業極弱)
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東南沿海)
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 廣東繼昌隆繅絲廠; 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影響:1、抵制了外國經濟的侵略2、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以機器為標志的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0課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初步發展(甲午戰爭——辛亥革命)
原因:1、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
2、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二、短暫春天(黃金時代)(1912~1920)
原因: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辛亥革命掃除障礙(根本原因)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錯誤!未找到引用源。一戰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短暫的原因:一戰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三、曲折發展
1927~1936:發展較快、 1937~1945:民族工業萎縮、 1945~1949:民族工業絕境
阻礙中國資義發展因素:本國封建主義的剝削,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