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各單元知識結構圖
1、古代亞抄非文明:
(1)北師大歷史單元知識結構圖擴展閱讀: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各單元知識結構圖好處:
1、知識結構圖能提高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知識結構圖本身是對歷史知識的再建構,是對整節課的一個整理過程,通過簡易的結構圖能建立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記憶知識,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2、知識結構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構建知識結構圖脈絡清晰,在整理知識結構同時可以調動與學生參與,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知識結構圖能幫組學生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學習中得難點,往往是學生不容易弄懂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以及史實所放映出的實質它們之間的聯系。
B. 求歷史必修二第三,四,五,六單元的單元知識結構圖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近代民族工業興起
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①背景: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②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點:上海、廣東、天津等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
⑤特點:①資金少、規模小;②技術力量薄弱;③行業、地域分布不均勻。
4、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爭後)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原因:為解決財政危機,擴大稅源)
實業救國的熱潮;
②著名的實業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創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周學熙
二、民國發展的黃金時代(1912—1919年,民國初年)
1、原因: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③中華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和熱情,
④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實業,
⑤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影響。
2、表現:紡織業、麵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紡織業第一,麵粉業第二)
3、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
(1)阻礙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推動因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在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災難的同時,也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和鞏固統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國歷屆政府都鼓勵興辦實業;
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的思潮。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內容: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 ②手工業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
(2)意義: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
2、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落後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4、文革」對經濟的嚴重破壞(1966-1976)
5、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①實事求是,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
②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④發展經濟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要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內容與意義見必修一綱要)
2、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經濟體制改革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①前提——堅持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 ②特點——包產到戶; ③安徽、四川率先進行;
3、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1、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背景與原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2、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後,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中國出現服飾改良產生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後,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後,西式建築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買辦、資本家和達官顯貴紛紛仿造花園式洋房。
3、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進步
1、鐵路:1881年,清政府修築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近代郵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
3、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4、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5、近代交通和通訊起步的原因:工業革命成果的擴展,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被迫對外開放,國人外改變落後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與傳統交通工具比較,有何進步之處?
①牽引動力的變化:由人力、畜力、風力轉向機械力(以蒸汽機、內燃機、電力為動力);
②速度更快;③運力更大;④費用更低廉;⑤更有利於國計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①加強了各地的聯系;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於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⑤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⑥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⑦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報紙:
①從維新運動時起,報紙成為宣傳政治綱領和開展政治斗爭的武器。戊戌變法期間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等發揮著製造輿論、喚起民眾的重大啟蒙作用。
②報刊業發展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報道時事信息,傳播知識,宣傳教育,開啟民智,輿論監督,宣傳政治綱領,推動社會政治運動發展,提供休閑和娛樂,促進科學知識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2、電影:①19世紀末,電影傳入中國。②1931年攝制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3、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4、互聯網:中國1993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由於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發展極其迅猛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原因: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激化
2、爆發:1929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大崩潰為先導,出現瘋狂的股票拋售風
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劇增、生產下降
4、特點: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強
二、羅斯福新政
1、歷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無法解決危機;
③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總統。
2、內容:
措施內容目的
①整頓銀行業,克服金融危機《緊急銀行法》恢復銀行信用
②加強工業計劃指導《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
③調整農業政策《農業調整法》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聯邦緊急救濟法》增加就業、刺激消費、穩定社會
⑤保護勞工權利《全國勞工關系法》
《公平勞動標准法》緩和勞資矛盾
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法》穩定社會,早日擺脫危機
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計劃危機。國家的干預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社會經濟矛盾,
②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採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二戰後,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校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三、二戰後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變化:政府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和消費,干預資本主義的再生產
②表現: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凱恩斯主義的運用
②社會再分配的調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③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2、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美、英、法、德、日)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徵:政府幹預經濟
C. 高中歷史必修二各單元知識框架圖(詳細點的)
D. 歷史必修一各個單元的結構框架圖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實行分封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打擊氏族制度殘余,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2、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系,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五百人會議處理公民大會閉會期間的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陪審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察機關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著明顯缺陷。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成年男性,婦女、奴隸、外邦人及下層公民都沒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紀中期,《十二銅表法》標志著成文法誕生;
6世紀,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撰法律匯編《民法大全》它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貴族斗爭的結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從公 民法到萬民法——羅馬對外擴張的必然結果公民法的發展(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
萬民法的創立(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
6、 羅馬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承認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作用是維系帝國,影響後世: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定羅馬帝國統治。 它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 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於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鬆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於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後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
E.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框架(全部)北師大 誰有
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提綱
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
內容:確定新中國的名稱和新中國的性質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
3、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開國大典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三、西藏和平解放
1、目的: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實現祖國統一
2、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穩定物價(米棉之戰)
1、目的:鞏固新生的政權
2、特點:運用經濟力量
3、意義
二、土地改革
1、時間:1950年10月
2、標志:《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結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
4、意義
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
2、1950年10月 彭德懷
3、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4、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簽定《朝鮮停戰協定》
5、意義
思考:為什麼要抗美援朝?
第三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1954、9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北京
2、內容
3、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意義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
4、影響
三、亞非萬隆會議
1、1955年、印度尼西亞、周恩來
2、「求同存異」方針
思考:什麼是「求同存異」?
第4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
1、什麼是過渡時期?
2、內容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內容:重點發展重工業,實行三大改造
3、結果:超額完成
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內容 農業 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
改造途徑 合作化 合作化 公私合營
結果及歷史意義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八大(1956年9月)
1、內容: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規定人民主要任務
2、地位: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特點: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
3、教訓:經濟發展要符合國情,尊重經濟規律
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1、措施:1961年提出八字方針
1962年召開七千人大會
2、效果:1962年底國民經濟開始復甦
第7課「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導火線:《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發表
2、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炮打司令——我的一張大字報》
二、全面內亂
1、紅衛兵運動
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3、最大冤案:劉少奇含冤病逝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
2、危害
3、教訓
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一、1964年10月原子彈爆炸成功 掌握核技術
二、1966年導彈核實驗成功
三、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 第四個自行研製的國家
四、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 掌握人造衛星技術
五、1949年組建海軍和空軍
六、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
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
1、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
2、提議者: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3、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英、法、蘇
二、中美建交
1、1972年尼克松訪華
2、在上海簽定《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建交公報》
3、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其他關系
中日、中英、與西方國家、與亞非拉國家
第11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開始
1、時間:1978年12月
2、內容
3、意義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
2、意義
三、對外開放
1、廣東、福建開放區
2、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3、沿海開放城市
4、經濟開放區
5、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
二、教育
1、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1977年底恢復高考(停頓12年)
三、文體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長篇小說:
《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奧運會奪金
第13課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一國兩制
1、《告台灣同胞書》——第一次涉及台灣的解決
2、提出:針對台灣問題
3、運用:首先運用在香港問題
4、意義
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三、兩岸交流
第14課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法律體系框架:
1982年新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
二、市場經濟體制
1、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
2、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
3、社會保障制度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2、提出區域經濟合作原則
3、積極加入WTO
四、「鄧小平理論」
1、提出: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
2、地位
世界古代史
第16課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人類的起源
1、人類起源於猿
2、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
3、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
二、種族
1、 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
2、 形成的原因——自然環境的不同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1、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
2、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思考: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特點
第17課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1、公元前3100年 尼羅河流域
2、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二、巴比倫
1、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
2、世界上體系完備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
三、古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2、佛教:
①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②教義:反對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
③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一、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二、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
三、雅典(全希臘的學校)的民主政治
1、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表現
3、局限: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10年)
2、帝國(公元前31年 屋大維)
第19課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經濟、政治
3、作用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政教合一)
①公元570年報 麥加
②創立者:穆罕默德
③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④信奉的主:安拉
⑤經典——《古蘭經》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思考:日本是怎樣對待他國先進文化的?
第20課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建立:查理•馬特改革
2、內容
①基礎:封土製
②核心:封君封臣制
③等級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
二、基督教
1、公元1世紀 巴勒斯坦地區 耶穌 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的形成:丕平獻土
3、影響: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1、 琅城(爭取自治權)
2、 城市興起的意義
思考:中古西歐城市與古代中國城市的不同。
第21課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1、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
2、拜占廷帝國滅亡
①1453年
②土耳其 穆罕默德二世
3、啟示
思考:拜占廷帝國滅亡給我們什麼啟示?
第23課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沖突
2、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亞歷山大東征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表現:阿拉伯數字的傳播、馬可•波羅來華(元朝)
思考:和平往來和暴力沖突,哪個更有利文明的發展?
第24課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創(最早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
①地位: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
②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民間故事:《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建築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麥加清真寺
F. 高一必修一歷史單元整理結構圖
第一單元就三張圖,配合練習做就可以了。加油
G. 歷史必修2單元知識結構圖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賦稅制度
(一)古代中國主要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
●經濟思想——以農為本
●經濟政策
1.休養生息政策:(1)出現背景:通常在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人口大量減少,經濟非常貧困,統治者缺乏較充分的剝削來源的條件下實施。(2)目的:恢復經濟,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3)主要內容:一是減輕農民經濟負擔,調整賦稅制度,減租減賦;二是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減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三是減輕刑罰,取消酷刑;四是以農為本,禁止棄農經商,限制貧富分化,鞏固小農經濟。(4)實質:部分地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5)評價:一方面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農民生產生活及社會的安定、統治的穩固;另一方面,把農業生產與工商業發展對立起來。
2.重農抑商政策:(1)產生與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於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基本國策。(2)評價:①進步性: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前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積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②消極性: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並在重農抑商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3)橫向聯系:17世紀,在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歐洲封建統治者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經濟上出台了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重要的經濟政策:重商主義。該政策認為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裕的標志,鼓勵工商業發展和對外貿易,迎合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西之間經濟政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發展的不同走向。學習中應注意從目的、原因、內容、影響等方面比較它們的不同。
(二)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始於商朝,完善推廣於西周,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隨著春秋末年私田數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存在的基石。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佔支配地位,但卻廣泛而分散,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三)古代中國的賦稅制度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主要內容
1.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丁稅)。2.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3.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田租)。4.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雜稅。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是隨土地制度的變革而演變的
1.初稅畝:春秋末年從魯國開始實行,是中國歷史上徵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的合法化,標志著井田制開始瓦解。
2.租賦制——編戶制度:主要盛行於兩漢,是國家徵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編戶農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田租、算賦和口賦、徭役、兵役四項負擔。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完善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調制:主要實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教材重點介紹了北魏的租調制:授田農民交納租、調,服徭役、兵役,它是與均田制相配套的。
4.租庸調制:實行於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叫做「調」;「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納絹代役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有利於農業生產。
5.兩稅法:唐朝於780年開始實行,是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主要內容是: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一年分夏秋兩次收稅。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
6.一條鞭法:明朝後期張居正實行改革,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叫作「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施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
7.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清初雍正帝在位時期,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賦稅,叫做「地丁銀」。這樣,自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被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同時,稅收由徵收實物演變到徵收銀兩,反映出我國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
1.征稅標准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可以兩稅法為標志;2.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演變,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志;4.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5.賦稅種類由繁多到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經濟生活中的相應反映。
二、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
古代中國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1.春秋末年:農業生產開始使用的鐵制工具如鐵鋤、鐵斧等,牛耕已經出現。2.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又出現鐵鏟、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3.秦朝時期:鐵器傳到珠江流域。4.西漢時期:普遍使用牛耕和鐵農具,除耦犁外,又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還發明了耬車。5.三國時期:魏國馬鈞發明了翻車。6.唐朝時期:製造了曲轅犁,並發明了筒車。
三、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
(1)商朝:農作物中有桑,西周青銅器上關於一束絲加一匹馬換5個奴隸的記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絲織業;(2)西漢:紡織業有提花機,絲織品有錦、綉、絹、紗,聯系西漢馬王堆漢墓有彩繪帛畫和出土的一件絲織單衣重量還不到一兩,西漢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西漢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及歐洲的大秦,可見當時絲織業的繁盛。(3)三國兩晉南北朝:蜀漢所產蜀錦行銷吳、魏。(4)唐朝至清朝,我國絲織業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揚州,五代十國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東京(開封),明朝為蘇州、杭州,清朝又有南京、廣州等。
2.棉紡織業:
(1)南宋:棉花種植從廣東、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南方已有成套的棉紡織工具;(2)元朝:棉紡織業中心在松江地區,黃道婆學習黎族先進棉紡織技術後又改進了生產工具;(3)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其中心仍然在松江。
3.陶瓷業
中國瓷器世界聞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為著名;北宋制瓷業發達,定窯白瓷、汝窯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鎮為著名瓷都;明代制瓷業規模大、分工細,清代景德鎮制瓷業擴大規模,並出現瓷器工場。
4.冶鐵業
各個時期分別使用了不同的燃料,有春秋後期的木炭、西漢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風工具有春秋後期的皮囊、東漢的水排;冶鐵中心有戰國的宛、邯鄲,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
5.造船業
三國時吳國造船業發達;隋朝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明朝前期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四、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
1.城市商業的發展
(1)戰國時:有許多政治、手工業、商業中心合一型城市,如:臨淄、邯鄲、大梁、郢等;
(2)唐朝:開始出現許多以手工行業為中心的城市,如絲織業中心定州、益州、揚州,陶瓷業中心邢州、越州,造紙業中心宣州、益州;還有都市商業區如長安城中的東市、西市和外貿中心城市廣州;
(3)兩宋時期:出現手工技術中心城市,如定窯、汝窯、景德鎮,城市中商業區與住宅區的界限消失,外貿城市增多,有泉州、廣州和明州;
(4)明朝時期:手工業、商業、外貿各有其中心城市,如蘇州、杭州、松江、景德鎮為手工業中心,成都、武昌、揚州為商業中心,廣州、寧波、泉州、福州為對外貿易港口。
2.貨幣
古代中國貨幣到秦始皇時,統一為圓形方孔錢;漢代的統一貨幣為五銖錢;北宋商業繁榮,金屬貨幣為銅錢、鐵錢和金銀,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重點問題理解
●關於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過程
1.商周時期,經濟中心在河南、陝西一帶;
2.秦漢時期,經濟中心在陝西關中地區
3.三國時期,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4.西晉末年,南方經濟呈上升趨勢,但整體水平不高;
5.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開始趕上北方;
6.唐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
7.五代十國時期:江南得到更大規模的開發,南方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8.兩宋時期:南方經濟超過北方,並不斷壯大、發展。
(二)原因
1.秦嶺淮河以南自然條件優越;2.北方多戰亂,南方政局相對穩定;3.南方歷代統治者為保境安民,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經濟;4.中原人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
(三)特點
1.經濟重心轉移最突出的幾個時期,都發生在封建國家分裂,出現封建割據或北方戰亂不休的時候;2.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也是人口大規模遷移的過程;3.經濟重心的轉移過程也是從內陸逐步走向海洋的過程,為宋元時期大規模的海外貿易創造了物質條件。
(四)經濟重心轉移對今天的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要正確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系。2.經濟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視吸收外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引進外來人才,這是落後國家和地區趕超先進地區的關鍵。4.開發與環保相結合。黃河流域開發較早,最後卻失去了領先地位,除了其他的眾多因素外,生態環境惡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H. 初二歷史下冊各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主題結構綜述】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至公元15世紀,是世界古代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在漫長的史前社會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被階級社會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亞非的大河流域、歐洲的希臘和羅馬相繼誕生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出現了國家,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奴隸制度衰落和崩潰的過程中,封建制度得以發展和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緩慢地向前發展。
在世界古代史時期,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古代文明為近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人類文明出現到15世紀,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接觸和交流逐漸加強,而美洲和大洋洲則與亞洲、非洲和歐洲處於基本隔絕的狀態。
【基礎知識識記】
第一單元
1、人類的形成和最初的人類社會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種:黃種、白種和黑種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出現氏族。
2、亞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權力的象徵;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後,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榮:前5世紀後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時,雅典達到全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羅馬共和國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前後約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與同時期的中國秦朝和西漢一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第二單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並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至632年他去逝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3、西歐封建社會: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宮相實行改革,對貴族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羅馬教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歐城市的再興:10世紀始,西歐出現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法國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權的斗爭最典型。
5、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末,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佔領,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滅亡。
第三單元
1、希波戰爭:指的是前五世紀時,波斯帝國發動的三次出征希臘的戰爭,以希臘取得勝利告終。
2、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出兵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3、羅馬帝國的擴張:經過多次侵略戰爭,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疆域達到最大規模。
4、「阿拉伯數字」: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阿拉伯人改造之,並將其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5、馬可·波羅:13世紀義大利人。在中國生活游歷17年。《馬可·波羅行記》記述其東方經歷和見聞,在歐洲廣為流傳。
【能力情感價值】
1、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個人首先應該愛他的祖國,但這種愛國情感應該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須建立在人類的和平與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礎之上。倘若背離了這個基礎和前提,那麼這種愛國情感就會變成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的狂熱情緒。
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極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對人類和平的威脅,甚至是人類的公害。而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是一個現代文明民族和個人所應該具有的觀念和意識,是一個現代人所應該具有的高尚修養。
2、拜占庭帝國衰落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拜占庭帝國為恢復過去羅馬帝國,窮兵黷武,四處征討,造成國庫空虛、財盡民窮,此後,日益衰落下來;再有就是在它輝煌的時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封閉保守。
(2)啟示: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今天,這種啟示對我們尤為重要。
3、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物質財富的互通有無、精神文化的交匯更新及由此而帶來的人們在生活質量上的提高與內容上的豐富。同時,這種交往活動也確實對人類整體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我們要堅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和平交流,力避沖突,為世界大團結而努力奮斗。
【總體結構綜述】
14-16世紀,歐洲出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此,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近代社會。16-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先後沖破封建社會的束縛和宗主國的控制,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
【基礎知識識記】
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歐洲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次思想文化運動,稱為「文藝復興」。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理論上、價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礎。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著有長詩《神曲》。
達·芬奇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多才多藝,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他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傑」。
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巨匠,被認為是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開始,追求財富的歐洲人夢想去東方發財,開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活動,開辟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但是,它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將世界帶入資本主義發展時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向西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最終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專政統治,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權利法案》 1689年,為了限制王權,英國國會制定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由此形成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
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人民進行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打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獨立宣言》 1776年在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它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1787年美國憲法 1787年制定,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
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獄,這一事件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人權宣言》 1789年頒布。它宣稱人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些原則在反封建斗爭中起著巨大的號召作用,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法國廢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握了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打退了外國軍隊的進攻,平息了國內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1921)。拿破崙1799年11月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掌握政權後,為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頒布了《法典》,還展開大規模對外戰爭。1812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失敗,帝國開始崩潰。經歷了萊比錫戰役的失敗後,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國封建王朝復辟。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文藝復興及主要人文學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張揚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並從他們的作品中體會世界文明的偉大成就,培養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
⑵了解歐洲航海家的探險歷程,認識開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識、技術條件,更需要勇氣、決心及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習哥倫布敢於打破陳規,堅持向西航行,從而發現新大陸的創新精神。
⑶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信心、勇氣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進步。懂得任何個人、階級和政黨必須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⑷通過學習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認識落後地區、民族的人民,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持不懈,就能最終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和國家的新生。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和政治家,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並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⑸通過對《人權宣言》基本內容的學習,理解人權的本質,培養尊重人權、維護人權的意識。
⑹認識拿破崙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拿破崙對外戰爭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義一面,同時又具有侵略、掠奪的非正義一面,與英國的爭奪還具有爭霸戰爭的性質。
【總體結構綜述】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落後的亞非拉地區大肆殖民擴張。在先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面前、在強大的殖民者面前,亞非拉人民同他們進行了殊死較量。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就是他們發出的怒吼。
【基礎知識識記】
三角貿易 殖民者首先從歐洲帶著廉價工業品到非洲掠奪黑人,然後橫渡大西洋降他們運到美洲充當奴隸,再帶著換取的金銀回到歐洲。三角貿易給歐洲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
「日不落帝國」 英國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在18世紀後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17世紀開始在印度進行殖民活動,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對印度發動侵略戰爭,逐步蠶食印度的土地,掠奪當地的財富。克萊武率領軍隊侵佔了孟加拉,將當地洗劫一空。英國利用在殖民地掠奪的財富,發展國內工業生,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8~19世紀,受美國和法國革命影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區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玻利瓦爾是運動中的傑出英雄人物。1816年以後的十年間,玻利瓦爾率軍英勇作戰,橫掃南美大陸的西班牙軍隊,被譽為「南美解放者」。葡屬殖民地巴西在獨立運動影響下也宣布獨立。到19世紀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結束。拉美獨立運動取得勝利。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起義席捲了印度中心地區的許多地方,許多封建王公也參加了起義,成為起義軍領袖。章西女王是其中傑出的女英雄。她率領義軍奮力抗擊英軍,最後壯烈犧牲、印度民族大起義,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三角貿易」的學習,了解販賣黑奴獲得巨額利潤是殖民者獲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認識殖民主義的罪惡。了解英國殖民擴張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的本質。
⑵體會玻利瓦爾領導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精神。了解印度人民反抗英軍的斗爭歷程,敘述章西女王的應用事跡,體會殖民地國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歷史正義感和熱愛和平的觀念。
【總體結構綜述】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鞏固了統治;俄國和日本各自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基礎知識識記】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獨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矛盾重重。1861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4月,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南方准備充足,北方節節失利。1862年 ,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調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積極性,扭轉了戰局。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通過這次戰爭,美國消滅了奴隸制,維護了統一,形成統一市場,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但是種族歧視現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1809~1865)。他領導了美國人民進行了一場維護進步和統一的正義戰爭,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叛亂,消滅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2年美國內戰中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黑人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參軍。北方軍隊得到雄厚的兵源,為勝利提供了保證。
《宅地法》 美國政府於1862年頒布,規定凡連續耕種國有土地5年的農戶,只需繳納規定的證件費,即可獲得160英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該法案使大批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從而加速了美國西部開發的進程。同時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使南北戰爭中的北方很快扭轉戰局,獲得最終勝利。
俄國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由於農奴制的阻礙,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社會危機嚴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農奴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可以向政府購買「份地」,這實際上是對農奴的剝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殘余。但是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從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間發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原因和它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認識,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基本觀點,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意識。
⑵通過林肯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他個人奮斗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⑶認識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次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⑷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認識到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做出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使國家變得更為和諧有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改革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考試題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黃石中考題]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卻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說
請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別是指什麼?
②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內戰的必然性。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它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深遠影響?
解析:①美國獨立戰爭後,南方和北方都迅速發展起來。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經濟。南方使用大量奴隸勞動,北方則是自由雇傭工人。南北雙方圍繞奴隸制存廢的問題,矛盾不斷升級。林肯所說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當時的這種情況。
②戰前,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北方需要在南方銷售他們所生產的工業品,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南方則主要從英國輸入工業品;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南方為它提供工業原料,希望南方成為它的原料產地,而南方寧願將棉花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以換回其所需要的廉價工業品;因為南方需要向歐洲輸出原料,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所以他們希望降低關稅。而北方從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角度出發,希望提高關稅;南方使用奴隸勞動,將大量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隨著「西進運動」,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南北雙方為了新州里奴隸制度是否合法的問題爭執不下,使得本已尖銳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南方認為自身利益無法保障,蓄謀叛亂。美國面臨分裂的危險,戰爭不可避免。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廢除了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克服了分裂危機,避免了遭到外國侵略,重新淪為殖民地的危險,為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
I. 初二歷史下冊第一、二單元知識結構圖。
【主題結構綜述】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至公元世紀,是世界古代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在漫長的史前社會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被階級社會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亞非的大河流域、歐洲的希臘和羅馬相繼誕生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出現了國家,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奴隸制度衰落和崩潰的過程中,封建制度得以發展和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緩慢地向前發展。
在世界古代史時期,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古代文明為近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人類文明出現到15世紀,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接觸和交流逐漸加強,而美洲和大洋洲則與亞洲、非洲和歐洲處於基本隔絕的狀態。
【基礎知識識記】
第一單元
1、人類的形成和最初的人類社會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種:黃種、白種和黑種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出現氏族。
2、亞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權力的象徵;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後,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榮:前5世紀後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時,雅典達到全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羅馬共和國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前後約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與同時期的中國秦朝和西漢一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第二單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並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至632年他去逝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3、西歐封建社會: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宮相實行改革,對貴族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羅馬教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歐城市的再興:10世紀始,西歐出現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法國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權的斗爭最典型。
5、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末,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佔領,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滅亡。
第三單元
1、希波戰爭:指的是前五世紀時,波斯帝國發動的三次出征希臘的戰爭,以希臘取得勝利告終。
2、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出兵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3、羅馬帝國的擴張:經過多次侵略戰爭,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疆域達到最大規模。
4、「阿拉伯數字」: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阿拉伯人改造之,並將其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5、馬可·波羅:13世紀義大利人。在中國生活游歷17年。《馬可·波羅行記》記述其東方經歷和見聞,在歐洲廣為流傳。
【能力情感價值】
1、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個人首先應該愛他的祖國,但這種愛國情感應該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須建立在人類的和平與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礎之上。倘若背離了這個基礎和前提,那麼這種愛國情感就會變成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的狂熱情緒。
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極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對人類和平的威脅,甚至是人類的公害。而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是一個現代文明民族和個人所應該具有的觀念和意識,是一個現代人所應該具有的高尚修養。
2、拜占庭帝國衰落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拜占庭帝國為恢復過去羅馬帝國,窮兵黷武,四處征討,造成國庫空虛、財盡民窮,此後,日益衰落下來;再有就是在它輝煌的時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封閉保守。
(2)啟示: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今天,這種啟示對我們尤為重要。
3、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物質財富的互通有無、精神文化的交匯更新及由此而帶來的人們在生活質量上的提高與內容上的豐富。同時,這種交往活動也確實對人類整體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我們要堅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和平交流,力避沖突,為世界大團結而努力奮斗。
【總體結構綜述】
14-16世紀,歐洲出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此,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近代社會。16-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先後沖破封建社會的束縛和宗主國的控制,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
【基礎知識識記】
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歐洲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次思想文化運動,稱為「文藝復興」。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理論上、價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礎。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著有長詩《神曲》。
達·芬奇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多才多藝,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他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傑」。
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巨匠,被認為是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開始,追求財富的歐洲人夢想去東方發財,開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活動,開辟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但是,它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將世界帶入資本主義發展時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向西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最終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專政統治,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權利法案》 1689年,為了限制王權,英國國會制定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由此形成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
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人民進行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打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獨立宣言》 1776年在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它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1787年美國憲法 1787年制定,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
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獄,這一事件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人權宣言》 1789年頒布。它宣稱人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些原則在反封建斗爭中起著巨大的號召作用,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法國廢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握了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打退了外國軍隊的進攻,平息了國內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1921)。拿破崙1799年11月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掌握政權後,為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頒布了《法典》,還展開大規模對外戰爭。1812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失敗,帝國開始崩潰。經歷了萊比錫戰役的失敗後,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國封建王朝復辟。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文藝復興及主要人文學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張揚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並從他們的作品中體會世界文明的偉大成就,培養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
⑵了解歐洲航海家的探險歷程,認識開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識、技術條件,更需要勇氣、決心及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習哥倫布敢於打破陳規,堅持向西航行,從而發現新大陸的創新精神。
⑶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信心、勇氣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進步。懂得任何個人、階級和政黨必須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⑷通過學習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認識落後地區、民族的人民,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持不懈,就能最終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和國家的新生。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和政治家,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並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⑸通過對《人權宣言》基本內容的學習,理解人權的本質,培養尊重人權、維護人權的意識。
⑹認識拿破崙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拿破崙對外戰爭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義一面,同時又具有侵略、掠奪的非正義一面,與英國的爭奪還具有爭霸戰爭的性質。
【總體結構綜述】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落後的亞非拉地區大肆殖民擴張。在先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面前、在強大的殖民者面前,亞非拉人民同他們進行了殊死較量。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就是他們發出的怒吼。
【基礎知識識記】
三角貿易 殖民者首先從歐洲帶著廉價工業品到非洲掠奪黑人,然後橫渡大西洋降他們運到美洲充當奴隸,再帶著換取的金銀回到歐洲。三角貿易給歐洲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
「日不落帝國」 英國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在18世紀後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17世紀開始在印度進行殖民活動,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對印度發動侵略戰爭,逐步蠶食印度的土地,掠奪當地的財富。克萊武率領軍隊侵佔了孟加拉,將當地洗劫一空。英國利用在殖民地掠奪的財富,發展國內工業生,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8~19世紀,受美國和法國革命影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區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玻利瓦爾是運動中的傑出英雄人物。1816年以後的十年間,玻利瓦爾率軍英勇作戰,橫掃南美大陸的西班牙軍隊,被譽為「南美解放者」。葡屬殖民地巴西在獨立運動影響下也宣布獨立。到19世紀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結束。拉美獨立運動取得勝利。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起義席捲了印度中心地區的許多地方,許多封建王公也參加了起義,成為起義軍領袖。章西女王是其中傑出的女英雄。她率領義軍奮力抗擊英軍,最後壯烈犧牲、印度民族大起義,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三角貿易」的學習,了解販賣黑奴獲得巨額利潤是殖民者獲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認識殖民主義的罪惡。了解英國殖民擴張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的本質。
⑵體會玻利瓦爾領導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精神。了解印度人民反抗英軍的斗爭歷程,敘述章西女王的應用事跡,體會殖民地國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歷史正義感和熱愛和平的觀念。
【總體結構綜述】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鞏固了統治;俄國和日本各自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基礎知識識記】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獨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矛盾重重。1861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4月,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南方准備充足,北方節節失利。1862年 ,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調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積極性,扭轉了戰局。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通過這次戰爭,美國消滅了奴隸制,維護了統一,形成統一市場,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但是種族歧視現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1809~1865)。他領導了美國人民進行了一場維護進步和統一的正義戰爭,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叛亂,消滅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2年美國內戰中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黑人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參軍。北方軍隊得到雄厚的兵源,為勝利提供了保證。
《宅地法》 美國政府於1862年頒布,規定凡連續耕種國有土地5年的農戶,只需繳納規定的證件費,即可獲得160英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該法案使大批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從而加速了美國西部開發的進程。同時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使南北戰爭中的北方很快扭轉戰局,獲得最終勝利。
俄國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由於農奴制的阻礙,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社會危機嚴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農奴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可以向政府購買「份地」,這實際上是對農奴的剝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殘余。但是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從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間發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原因和它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認識,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基本觀點,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意識。
⑵通過林肯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他個人奮斗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⑶認識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次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⑷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認識到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做出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使國家變得更為和諧有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改革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考試題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黃石中考題]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卻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說
請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別是指什麼?
②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內戰的必然性。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它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深遠影響?
解析:①美國獨立戰爭後,南方和北方都迅速發展起來。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經濟。南方使用大量奴隸勞動,北方則是自由雇傭工人。南北雙方圍繞奴隸制存廢的問題,矛盾不斷升級。林肯所說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當時的這種情況。
②戰前,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北方需要在南方銷售他們所生產的工業品,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南方則主要從英國輸入工業品;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南方為它提供工業原料,希望南方成為它的原料產地,而南方寧願將棉花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以換回其所需要的廉價工業品;因為南方需要向歐洲輸出原料,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所以他們希望降低關稅。而北方從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角度出發,希望提高關稅;南方使用奴隸勞動,將大量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隨著「西進運動」,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南北雙方為了新州里奴隸制度是否合法的問題爭執不下,使得本已尖銳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南方認為自身利益無法保障,蓄謀叛亂。美國面臨分裂的危險,戰爭不可避免。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廢除了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克服了分裂危機,避免了遭到外國侵略,重新淪為殖民地的危險,為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
J. 七年級下冊歷史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金榜學案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