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國歷史上兩次偉大改革同時期我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什麼
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時期,正值康熙皇帝收復台灣
1860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改革時期,正值中國發生辛酉政變,慈禧太後開啟了她半個多世紀的統治和清政府分別和英法簽署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1860年時期正是太平天國開始走下坡路
② 我國各個朝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答:夏朝:復少康復國
商朝制:盤庚遷都
西周:國人暴動(前841年)
春秋:平王東遷(前770年)
戰國:長平之戰(前262年)
秦:陳勝吳廣起義(前207年)
西漢:七王之亂(前154年)、王莽篡位(公元8年)
東漢:黃巾軍起義(184年)、赤壁之戰(208年)
三國:諸葛亮逝世(234年)、三分歸晉(280年)
西晉:八王之亂(291年~306年)、五胡亂華
東晉:淝水之戰(383年)
③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 獲得2008奧運會舉辦權
2003 中共16大召開
2003 非典爆發
2008 中共17大召開
2008 北京奧運會舉辦 中國軍團獲得50枚金牌 共100枚獎牌
④ 求中國建國後的重要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好
公元1949年10月日,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公元1950年
•2月14日,中蘇兩國政府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土地改革運動展開
•10月8日,毛澤東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布赴朝參戰的命令;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朝鮮前線
•10月10日,《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右傾偏向的指示》頒布,中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公元1951年
•5月23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正式簽訂,西藏和平解放
•1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發出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指示,「三反」運動在全國開展
公元1952年
•1月2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發出開展五反斗爭的指示,全國大中城市展開對違法資本家的五反運動【見三反五反運動】
公元1953年
•1月,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6月15日,中國毛澤東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朝鮮戰爭結束
•10月,中國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又對油料、棉花和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供應
•12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全國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公元1954年
•9月,中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在網上很難查得到,自己組織起來的工作量可不小。我根據一些資料做了點增刪,算是比較具體的,上面是建國五年內的大事,不知道是否是你所要的。內容較多,請你提供郵箱,謝謝
⑤ 中國共產黨1921年至1978年重要歷史事件時間列表
1、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2、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3、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
4、1928年上半年逐漸建立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5、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的隊伍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6、中央紅軍主力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開始實施戰略大轉移。
7、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它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的黨走上成熟的黨的標志。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
8、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了「八一宣言」。
9、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子長縣瓦窯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它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
10、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11、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擴大會議。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具體政策,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壯大指明了方向。
12、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25日,日軍精銳部隊板垣師團一部進入平型關,八路軍發起攻擊,取得了抗戰以來殲滅戰的第一個勝利。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為八路軍在華北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13、《論持久戰》發表 1938年5月,毛澤東寫的《論持久戰》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14、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出動百餘個團,沉重打擊了日軍。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策應了正面戰場作戰,抑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逆流;
15、皖南事變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突襲。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16、大生產運動 1942年底,中共中央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 歷史意義:生產運動起到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繼續堅持長期抗日的目的;緩解了軍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和扼殺中國共產黨革命力量的企圖。
17、延安整風運動 1942年春,延安整風運動開始。延安整風徹底揭露、批判和清算了黨內歷次「左」右傾錯誤,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惡劣影響,使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8、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
20、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首都北京天安門,進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庄嚴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完成,中國進入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時期。
22、1950年10月至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23、1952年,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
24、1953——1956年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25、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國家首腦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和促進世界和平的十項原則,展示了新中國的風采與和平外交政策。
26、1958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7、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28、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9、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30、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
31、1971年10月,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登上政治舞台。
32、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史的一件大事。
33、1973年著名專家袁隆平培育成功一種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米質優良、適應性廣的釉型雜交水稻。
34、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
⑥ 誰能幫我列出我國各個朝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時間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然而夏的統治並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的後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後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游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後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後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台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故而,我們今日了解夏朝只能從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傳說中略知一二。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傳說,釀酒業也是由夏朝開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記載。)另外,從一些古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朝已經採用干支紀年,並且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夏時」,這都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於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後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後,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後,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中期的幾百年間,歷代統治者由於朝廷內部的分爭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遷都:仲丁自毫遷於囂;河檀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奄;盤庚自奄遷殷。自盤庚遷都到殷起,商朝的國勢又開始上升。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的各方國,大大的擴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為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繼即位後,在政治上沒有才能,又荒淫無道,致使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後的六個國王(廩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則比祖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愛美女妲己,將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廢除貶斥,將政務完全交給費仲等弄臣。為此,不僅朝中大臣、貴族反對紂王,而且諸侯和各方國也於商王朝離心離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治。
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及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說明商朝的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被普通認為是商時代的文字,這是我們今天可以識別的最早的中國象形文字,為我們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
周的先祖起源於黃帝族,在夏朝時,周族首領棄為「後稷」,負責管理農事,故而,周族是一個善於農業耕作的部落,這大大促進了周的經濟發展。至周文王時,周已發展成為一個可與殷商抗衡的大諸侯國。文王是周朝歷史上卓有政績的統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間,在軍師姜尚的輔佐下,開始了「翦商」的准備,先後滅耆、邗、崇等國,又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於是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在遷都後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發繼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繼續周朝的滅商行動。武王九年,周於孟津大會諸侯,並與諸侯結下同盟,共同討伐商紂。此後,武王又打敗商軍於牧野,攻佔商都朝歌,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武王死後,其子誦即位,是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權。在他的統治下,周消滅了各個叛亂勢力,東遷國都於「雒邑」,加強了對東方諸部的統治。分封周室親戚及有功大臣為諸侯。建立「周刑」穩定了社會秩序。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開始走向繁榮。西周自成王,經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擴張的時期。成王時代周公旦平定了東方的小諸侯國,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擴大,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達到了周朝的鼎盛時期。昭王後期,周王朝又開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親率大軍伐楚,但卻因不得民心而失敗了,昭王也死於南方。
厲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統治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對人民大肆壓迫,卻又禁止人們議論國事,致使人民怨聲載道。最後,憤怒的人民沖入王宮,趕走了厲王,結束了厲王的殘暴統治。至此,周王朝開始走向衰落。
厲王逃走後,諸侯推舉共伯和攝理王事,這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司馬遷著《十二諸侯年表》就從這一年開始,自此中國才有了准確的紀年)。共伯和好行仁義,在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國王行使權力長達十四年。逃亡的周厲王薨後,共伯和立太子靜繼位,是為周宣王。宣王是位開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為輔,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賢臣,使得國家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統治,各國諸侯紛紛來朝見周天子,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宣王中興」。然而,中興的局面並沒有長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宮涅繼位,是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皇帝,與厲王一樣,他也是昏庸之君。他為博得愛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結果,當犬戎舉兵大舉進攻的時候,幽王再次點燃烽火,竟沒有一個諸侯發兵相救。幽王兵敗,死於驪山腳下。他死後,申侯、魯侯和許文公擁立宜臼為平王。平王東遷,史稱「東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滅亡。
周朝禮儀制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禮制。直至春秋時期,孔子還在崇尚周禮,這說明周禮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時的農官,所以它的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這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質基礎。隨著物資的豐富,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在當時, 已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觀測天象,記錄歷法,而中華民族傳統的五行、八卦之說也極有可能起源於周朝。這些都無疑證明了當時社會在科學上的進步和發展。
西周王朝共歷約二百五十七年,傳十一世、十二王。
東周時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發紂的戰爭,後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型大小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以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 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齊國以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
晉國原處於戎狄游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於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後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五零六年,吳國打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後,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後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並不甘心失敗,他住於薪柴之中,並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准備,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後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秦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溪,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後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⑦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建交高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重要因素是我們有了兩彈一星,沖破了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集團的重重封鎖。經濟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是第三世界把我們抬進了聯合國。因此第二世界包括第一世界的主要國家紛紛和我們盡力外交關系。
⑧ 這是歷史問題: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建交高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進入了聯合國
2、與蘇聯關系變差
3、美國總統為拉選票,提升自身的支持度,而先與中國建交拉動了一系列歐洲國家
4、與第三級別國家較好,拉動其對中國在聯合國上的話語權,而提升第三級別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⑨ 1949年我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大事記 1月1日——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葉劍英任市長,徐冰任副市長。 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紀念日。 1月10日――蔣介石下令,中央銀行將現金移往台灣。 1月15日――天津解放。 1月21日--合肥解放。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平舉行了盛大入城式。整個入城式從上午10時開始至下午4時結束。 3月23日——中共中央遷入北平。 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南京解放。 同日,無錫解放。同日,安慶解放。 4月24日——太原解放。 5月3日——杭州解放。 5月6日——司徒雷登與中共進行第一次會晤。 5月16日——武漢解放。 5月20日——台灣頒布戒嚴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 5月20日--西安解放。 5月21日——中共與英方就「紫石英」號事件交涉。 5月22日--南昌解放。 5月27日——上海解放。 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籌備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6月15日——新台幣正式發行。 7月9日——林彪指揮三路大軍渡江進擊兩湖地區 7月16日——國民黨撤退至台灣。 8月5日--長沙解放。 8月8日——美國發表美國對華政策白皮書。 8月17日--福州解放。 8月26日--蘭州解放。 9月5日--西寧解放。 9月19日--歸綏(呼和浩特)解放。 9月23日--銀川解放。 9月25日--迪化(烏魯木齊)解放。 9月27日——北平更名北京。 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建交。 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朝鮮建交。 10月14日--廣州解放。 10月16日--深圳解放。 10月18日--廈門解放。 10月25日——金門戰役爆發。至28日戰役結束,解放軍失利。 10月30日--香山(中山)解放。 11月14日--貴陽解放。 11月22日--桂林解放。 11月29日——第一枚人工晶體由Ridley醫生在倫敦St.Thomas醫院為病人植入。 11月30日--重慶解放。 12月1日--喀什解放。 12月4日--南寧解放。 12月7日——蔣介石政府宣布,國民黨政府遷都台北。 12月9日--昆明解放。 12月17日——緬甸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2月27日——荷蘭承認印度尼西亞的獨立。 12月27日--成都解放。 12月30日——印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逝世人物 2月11日,戴季陶自殺,國民黨元老。(1890年出生) 8月22日,阿巴索夫,新疆烏什人,維吾爾族革命家。(1921年出生) 8月22日,阿合買提江·卡斯木,維吾爾族革命家。(1914年出生) 9月17日,楊虎城,著名愛國將領。(1893年出生) 11月14日,江竹筠,中共烈士。(1920年出生) 11月27日,許曉軒,中共烈士。(1916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