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院豆雙

歷史學院豆雙

發布時間:2021-02-01 23:38:47

⑴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怎麼樣

歷史學院擁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和「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06年,「211工程」二期建設項目「中國文明進程與世界歷史整體發展」順利通過國家驗收。2008年,「新資料整理與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研究」、「世界歷史整體發展中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研究」這兩個「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成功立項。
2004年11月,歷史學、哲學、文學三個一級學科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為依託,共同承擔了「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二期建設項目「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創新基地」的建設任務。2008年,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成為「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拓展項目平台。

⑵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師資力量怎麼樣

歷史學院師資力量雄抄厚。61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1人,副教授23人,講師7人;有58人擁有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的95.08%;博士生導師34人。
擁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3名,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1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1名。先後有2人入選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6人入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1人入選霍英東教育基金項目,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學院大多數教師具有在國外著名大學與科研機構講學、訪問或攻讀博士學位的經歷。
歷史學院設有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十五至十八世紀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研究所、阿拉伯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分別於2006年、2007年入選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⑶ 擁有歷史系的二本大學有哪些盡量全點

河南大學歷史系很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河大歷史系培養處好多,歷史權威學家和考古學家。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前身為中州大學歷史系,創建於1925年,是河南大學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長期以來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貫通、既重視歷史知識更強調歷史通識的學術傳統,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著名專家學者如範文瀾、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

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8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國家博物館4人),專兼職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0人,在讀博士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1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4人,河南省學術帶頭人8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古代史專業屬於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為河南省精品課程,旅遊管理專業屬於校級重點培育學科。創刊於1951年的《新史學通訊》即現在的《史學月刊》,屬歷史類國內核心期刊,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該刊題寫刊名,該刊在國內外史學界有較大影響。由學生自己創辦的學術刊物《歷史文化論壇》,從1977年至今刊出40餘期,為全國高校歷史系交換刊物。

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學系、旅遊學系、文博系和世界歷史等四個系科,擁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學宋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所、猶太研究所、旅遊規劃發展中心等科研機構。中國古代史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由河南大學和國家博物館聯合招生)。擁有歷史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權,包括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八個專業方向。旅遊管理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河南省最早的旅遊管理碩士授權點。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千餘人。

古色古香的7號樓是學院的辦公和科研場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院資料室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擁有18餘萬冊圖書,200多種刊物、30多種報紙。特別是《四庫全書》、《清實錄》、《明實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叢書》、《叢書集成》、《敦煌寶藏》、《隋唐五代墓誌》、《殷周金文集成》等大型套書,是書庫鎮庫之寶。除豐富的藏書外,資料室還擁有大量三四十年代的報刊,如《大公報》、《申報》、《盛京時報》、《晉察冀時報》、《抗敵報》、《政府官報》等報紙及《新青年》、《紅色中國》、《東方雜志》、《婦女生活》等各種舊雜志。圖書資料之豐富、種類之齊全,在全國高校文史類系科中名列前茅。

學院的文物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已開展的有中國歷代文物陳列、中國錢幣——銅鏡陳列、中國瓷器陳列。共有藏品3000餘件,另有教學標本(含復制模型)300餘件。

⑷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機構設置

一、行政管理機構
黨政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
團委
本科生工作辦專公室
研究生屬工作辦公室
本科生教學管理辦公室
研究生教學管理辦公室
科研、外事管理辦公室
財務室
院資料室
二、教學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考古及博物館學教研室
三、學術研究機構(排序不分先後)
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十五至十八世紀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研究所阿拉伯研究中心

⑸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所轄各系

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是由原來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的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當代史4個教研室、東北師范大學美國研究所以及一些研究日本問題的學者組成的。本系長期以來在國內歷史專業擁有一定地位,林志純、朱寰、丁則民國內外知名學者都曾經長期在本系任教,由本系編寫的教材《世界上古史綱》、《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及配套發行的參考資料、《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綱》及配套發行的多媒體光碟等等,在當代中國史學界都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世界史教學與研究中的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相當的影響。目前,本系教師承擔著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領域的本科在校生、本科函授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課、教育碩士研究生、高校教師兩課碩士研究生等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同時承擔全校通識課、文科大綜合課的教學任務。
本系有現有教師1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7名,教授10名(含博導),副教授2名,講師4名。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者12名,擁有碩士學位者4名。教師中曾經出國留學者14名,美國富布萊特研究學者4名。近年來,由我系教師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4項,其他項目30餘項,在人民出版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各級出版社公開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光明日報》、《美國研究》、《日本學刊》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數百篇,在科研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00年,由於我繫世界史研究獲得了巨大成就,由我系教師組成的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01年,我系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成為全國6個世界史重點學科之一。現在,我系招收的博士專業有:西方文化史、美國社會史、美國外交政策史、日本史、現代國際關系史、歐洲中世紀史、拜占廷史等多種專業方向,碩士生有學歷碩士、教育碩士和高師碩士等多個系列。 古典文明系本科生由我校著名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培養和訓練,優秀的學生可以保送到所里(或北大)攻讀碩士和博士課程。歡迎文科各學院的學生從2年級轉到研究所上課和學習。研究所每年招收10-12名碩士生、2-5名博士生。
東北師大古典文明史所在1982年成立的宗旨是開創三個國內從未有的國際新學科:亞述學及其分支赫梯學、埃及學以及西方古典學。當時這些學科的教學特點和科研模式對於我們來說是嶄新的:既把學習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臘文、古拉丁文作為基本課程;在掌握古代文字的釋讀之後,根據第一手的資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重新理解和解釋古代世界的文明和歷史。當我國學者可以直接閱讀古代世界各文明區出土的文字材料後,中國學者就可以改進我國當時的以翻譯和介紹西方和蘇聯學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他們對原始史料的解釋)為方法的、以編寫通史教材為主要形式的低層次的科研和教學現狀,可以在這些我們的前人所未知的國際人文科學新領域中發表論文、寫專著,進行創新式的科學研究,第一次步入以研究世界人文遺產為宏大宗旨的各個古代文明學科的神聖國際講堂。我們中國學者要為這些長期以來一直是西方學者獨霸的傳統人文科學領域做出貢獻,要在世界人文科學研究領域中樹立起我國的強勢形象。
19世紀首創於歐洲的、至今已碩果累累的亞述學、埃及學和研究西方經典的古典學長期以來一直是歐美大學府的專利,當時國內無人能釋讀兩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而能讀希臘語、拉丁語的學者也寥寥無幾。因此,在國內建立或發展這三個學科必須向西方學習,充分掌握他們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借鑒他們的研究經驗,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請進來和走出去:請西方學者來華傳授真經並同時派我國學子去西方學府取經,就成了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開展填補國內空白學科亞述學、埃及學和發展古典學教學和科研之世紀工程的必由之路。 東北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建設的重點大學,是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是東北地區較早開設旅遊專業課程的院校。1993年開始招收旅遊管理專業專科學生,2002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現已形成了以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為主體,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等教師合作參與的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學科研隊伍,其中教授與副教授佔90%;留學歸國教師佔70%;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任課教師盞95%。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系的辦學宗旨是為中、高等旅遊院校和旅遊企事業單位培養具備全面的旅遊科學及相關文化基礎知識、科學思維方法、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專業人才,為中國旅遊事業的發展服務。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系的辦學理念是厚重人文,兼顧理工;淳厚學養,高尚德能。
旅遊管理系設有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育,並招收函授生,同時是吉林省旅遊管理專業自學考試的主考單位;在非學歷教育中,積極面向社會開展各類專業培訓。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系課程設置和辦學特色:加大人文含量;強化語言能力;重視技能培養。如,在學科體系、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發揮歷史文化學院的優長,為學生鋪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素養;在開設公共外語和專業外語基礎上,《各國旅遊文化》等部分專業課程實施外語授課;為強化專業技能的訓練,除系內設有專業實驗室外,還有校內賓館和校外星級酒店等多種類型的實習基地。
在國際交流方面,充分發揮地域優勢,依託近鄰俄日韓,逐步形成東北亞國際旅遊教育聯合體。

⑹ 有誰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了解的啊我想考鄭大歷史系的中國古代史,但不太了解.

樓上的跟我是一個院的吧 你們應該跟著我們文學院上課 感覺學校人文班搞版成了四不像
鄭大的權歷史學院就和文學院挨著 應該是河南省內最高的了 在全國不也錯 要知道哪個省只要歷史悠久 文物多 它的歷史學院就應該不錯

⑺ 從哪裡能在網上看到大學歷史課程啊

分通史和斷代史
通史包括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史
外國通史也一樣.
然後是斷代,先秦--漢到南北朝-唐--宋及少數民族國家和元--明清
國外史沒有斷代,而是分地區,歐洲--中東--亞洲--美洲
然後是史論及學說.
再有就是相關科目,比如考古等.
這是課程相關目錄!
再推薦幾個歷史相關網站:
http://www.history.whu.e.cn/Output.asp?Target=Board&ID=143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精品課程
http://scholar.ilib.cn/A-absfgdzkxxxb2006z2014.html
關於高校歷史專業主幹課程《中國近代史》教材的解構
http://history.fudan.e.cn/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至於具體的課程我沒有找到抱歉!

⑻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當老師,搞研抄究,就這些吧,我有襲一
高中同學
在歷史院,感覺還不錯.
你說的500元的是桂園吧,宿舍里有床,還有一個架子,放洗漱用品的,再就是桌子,別的沒了,宿舍一般不讓換,除非你是轉了專業的,桂園還不錯,雖然住宿條件差一些,但交通便利,去哪裡都近,呵呵
--武大SKY學長

⑼ 歷史系好的二本大學

山東考生,每年招生分數基本在全國是最高的,我深有體會,不過我記得我們當時濟南和青島生源的考生提檔線可以降低20的。不知道現在政策改了沒有?

省外大學,錄取分數低的話,我認為應該往西北、西南方向走吧!
不過現在都快十一了,各高校都應該開學了吧,還沒報志願?還是今年才升的高三生?

個人建議:
1.你問誰都不如問你的班主任、任課老師,他們每年接觸這些,肯定懂,再說,如果國家有什麼政策變動,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告訴你們的。
2.選好要報的學校後,報志願前最好先跟自己的老師咨詢一下,因為有的不知名的大學,再加上你選擇外省,一是路途遠,不知道行情,你不一定方便去看看;二是即使你去看了,有的學校只是硬體設施好,軟體設施卻不行,這樣你去了只是白浪費錢。硬體設施稍微差點沒關系,只是面子工程,但軟體設施要好。如果你問了老師,老師應該會對你選的學校方面給你很好的建議。
3.如果你是高三生的話,我覺得現在你還是努力學習吧,你現在的任務就是怎樣提高分數,其他的都不用管,而且現在都是電腦提檔,找人都沒有用。每年6月上旬(6、7、8)高考完了,出成績都到6月下旬(25號左右)了,再到報志願,中間有大約半個月的時間,你完全可以在這期間研究這些。
4.高考報志願我的心得就是:如果你的分數高,那你就是牛逼的那個,是你選擇學校,不喜歡的可以不去,如果分數低的話,那就是學校選擇你了,到時候你為了能上大學,再加上其他因素,那你就處於被動方了。

以上都是我的經驗,告訴你,希望對你有用,當然,對於你提問的問題回答的不是很專業了。祝你金榜題名!

⑽ 請看,這個歷史人物是誰﹖

馬育華(1912-1996),大豆遺傳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他對生物統計學和田間試驗技術造詣很深,較系統地將數量遺傳學介紹到國內,並結合大豆種質資源與育種進行應用研究;選育出一批豐產穩產大豆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創建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成為我國南方大豆研究中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農學家,為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和大豆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研究生的培養遵循立足於國內的原則,十分重視研究生的素質和培養。1979—1989年他先後招收了38位碩士生和8位博士生。對每一個招收的研究生,他都要親自進行面試,強調德才兼備,品學兼優,勇於田間實踐。對於他們選學的課程和論文選題,都要一一過問,並親自指定閱讀文獻。幫助審改論文,就連經他副手協助審閱的論文,他也要作最後把關。老師治學嚴格、嚴密、嚴肅的科學態度,對每個學生都是一塊模板。受馬育華指導的研究生大多繼承了這種「三嚴」傳統,因而畢業後受到錄用單位的贊許。
  1. 馬育華,1912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海豐縣。從小即受到文天祥、彭湃等英雄人物事跡的影響。家鄉人民的光輝事跡,學校師友的熏陶,以及二三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所遭受的深重苦難,使他選擇了「科學救國」和「教育興國」的道路。他勤奮讀書,在海豐讀完小學先後進入汕頭石中學,二年半後轉到上海復旦大學實驗中學。初中畢業後考入浦東中學高中部,僅用了二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高中課程而提前畢業。1930年春,以優異成績被推薦進入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學習。主系農藝,輔系植物病理。大學三年級時,父親不幸病故,中斷了繼續上學的經濟來源。由於他的學業成績優異,深得教授們賞識,遂由森林系陳嶸教授代為申請黃河水利基金作為資助;農藝系沈宗瀚教授提供臨時工作的機會以補助生活開支;植物病理系俞大紱、戴芳瀾教授等也給予了支持和鼓勵,使他能在艱難的條件下繼續學習,1935年1月獲得了金陵大學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任農藝系王綬教授的助教。他夏天搞大豆育種,冬天從事大麥研究,從校部到農場,由溫室至田間,四季奔忙,年復一年,除此之外,他還參加當時在農藝系學生中認為最難學的生物統計和田間試驗設計課程的教學工作。王綬出版的《實用生物統計法》一書,也包含他的一份辛勞。

    馬育華

    抗日戰爭爆發後,金陵大學西遷成都,由於他的工作表現突出,1939年被晉升為講師,1942年又升為副教授。由於抗戰期間物質生活和衛生條件很差,工作又辛苦,積勞成疾,他患了肺結核病。該病根據當時醫療水平,只有靜卧養息而不能工作,因此他面臨失業和貧病交加的威脅。此時,王綬教授雪中送炭,堅持要求校方繼續發給聘約,方得以維持生計。馬育華以堅強的毅力戰勝了病魔,1945年,考取了赴美考察實習。在伊利諾大學的一年時間里,他一方面完成了規定的考察任務,另一方面又抓緊時間選修必要課程並從事大豆研究。根據當時的規定,考察人員是不能轉讀學位的,但由於他完成了考察和碩士學習的雙重計劃,竟被伊利諾大學破例地授予科學碩士學位。回國後,經俞大紱、戴芳瀾等人的舉薦,被北京大學農學院聘為副教授,代理系主任。一年後,再經俞大紱推薦赴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與J.B.哈林頓(Harrington)教授進行合作研究,並協助指導研究生。一年後經哈林頓介紹,並得到伊利諾大學C.M.伍德沃斯(Woodworth)教授的支持,獲得了伊利諾大學獎學金,到該校攻讀博士學位,當時美國農部唯一的大豆研究室就設在該校,伍德沃斯是美大豆遺傳育種界的權威學者。入學後,馬育華利用該校的有利條件,注意掌握大豆遺傳育種與數量性狀遺傳兩個學科的動態,決心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專題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大豆產量因素的多基因遺傳》就是上述兩個學科交叉衍生的產物。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只用2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學習和研究任務。由於學業成績優秀,被選為Phi Kappa Phi和Sigm aXi榮譽學會會員,並於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學成後,他滿懷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拳拳赤子之心,響應周恩來總理的號召,沖破重重阻力,於1950年9月回到祖國。
  2. 簡歷

    馬育華

    1912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海豐縣。1930—1936年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獲學士學位。1935—1939年任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助教。1939—1942年任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講師。1942—1945年任金陵大學農藝系副教授。1945—1946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科學碩士學位。1946—1947年任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副教授兼代系主任。1947—1948年任加拿大薩斯卡切溫大學農學院農藝系遺傳育種研究員。1948—1950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博士學位。1950—1952年任金陵大學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1958年任南京農學院農藝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958—1984年任南京農學院教授。在1971—1979年南京農學院與蘇北農學院合並期間任江蘇農學院教授;1981年任南京農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南京農學院大豆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南京農學院易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後,繼續任該校教授。1985年至任南京農業大學大豆遺傳育種研究所所長。1996年逝世,享年84歲。
  3. 創建研究中心縱觀美國伊利諾大學之所以成為美國大豆的研究中心,一方面有伍德沃斯教授等一批專家主持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美國農部在該校成立了「區域性大豆實驗室」,有固定的編制,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梯隊。生長在大豆故鄉中國的馬育華,早就希望我國在國際大豆論壇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他決心要親手建設一個大豆研究中心。1954年,他從紛繁瑣碎的行政事務中擺脫出來,以課題組的形式在南京農學院開始「大豆地方品種研究及新品種選育」的第一項研究計劃。當時的條件非常簡陋,只有一名助手,其餘均為臨時工。1957年後,換了一位助手,師生之間配合默契,為以後30多年的科學研究,組成了最早的梯隊。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豐富的育種經驗以及助手們的辛勤配合,終於在1962年春育成了「南農493-1」、「南農133-3」、「南農133-6」等第一批大豆新品種,並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同時,將江淮下游大豆地方品種的分類研究結果也整理成文,在《作物學報》上發表。
馬育華經常說:「看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怎樣,既要看他是否有愛國主義精神,是否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也要看他對前輩的勞動成果是否尊重,對同輩是否團結,對後輩是否肯幫助。」他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下為大豆研究和數量遺傳的發展作的堅持不懈的努力,都表現出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無限忠誠。對前輩的尊重,對同輩的團結更是無須多寫的,因為不是這樣便不可能得到公眾一致的推崇。難能可貴的是他不計較個人恩怨,一切以大局為重。即便對於曾經使他傷過心的人,只要對事業有利對學校有利,他仍然給予熱忱的幫助和推薦。他憑著對他所從事事業的高度責任感,早就注意到梯隊的建設和更替,改革開放方針提出後他便陸續選派人員出國進修,一旦條件成熟便勇於把自己的擔子逐步轉交給後繼者們,使他們逐步成熟起來。對於後輩及學生,除了道德和業務上的關心外,他還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了許多有關住房條件,夫婦分居等具體問題。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他總是有求必應的,他以自己的言行為後輩作出了道德規范的楷模,身教重於言教。他一生節儉,為擴大已經設立的馬育華獎學金而積儲。馬育華為中國的農業教育和科學研究奮鬥了半個多世紀,創造了豐碩的成果,培養出一代又一代農業專家。他的嚴謹治學,勤奮工作,誨人不倦,為人師表的精神熏陶著他的學生以及他的學術梯隊,這將無聲無息地一代一代傳下去,這種精神力量的作用是無窮的。馬育華先生匆匆離去,他的宏願已經部分地實現,他把接力棒交給了我們,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擦乾淚水,以他為榜樣,踏著他所開拓的道路繼續奮斗,以新的成績告慰馬育華先生。字數較多,可以看小點。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院豆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