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拉伯史學的史學家
瓦吉迪
瓦吉迪生於麥地那,曾任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發麥蒙的大法官,深受宮廷的優待。822年卒於巴格達。畢生致力於遠征戰史的研究和著述,寫下28種著作,留傳下來的僅《聖戰史》、《敘利亞的征服》、《埃及的征服》、《波斯的征服》、《非洲的征服》等數種。為阿拉伯歷史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資料。
伊本·希沙姆
伊本·希沙姆(828卒)生長於埃及,所著《先知傳》是伊斯蘭初期最完備的一部穆罕默德傳。後來編寫和研究先知生平者,皆以此書為依據。
拜拉祖里
拜拉祖里(?~約892)生長和學習於巴格達,曾將大量波斯書籍譯為阿拉伯文。所著《戰紀》與《貴族宗譜》兩部史書,包括大量伊斯蘭前後近三百年的阿拉伯歷史,其中不少珍貴史料,後代史家極為重視。
塔巴里
編年通史的鼻祖──塔巴里,全名穆罕默德·查里勒·塔巴里,838年出生於波斯北部塔巴里斯坦。著作浩繁,以《歷代先知與帝王史》最著名,全書13巨冊,是一部極其重要的編年通史。塔巴里足跡遍波斯、伊拉克、敘利亞、埃及、阿拉伯半島等亞非各地。所到之處,深入民間,勤加探索,搜集了大量傳說、軼聞。他精通波斯語,博覽波斯古籍。對巴比倫和希伯來的歷史也頗為熟悉。同時師承早期和同輩的學者,繼承了他們的成果。因而他對古代東方各國的歷史、文物、典章、制度,了如指掌。這為塔巴里編寫編年通史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923年去世。
伊斯蘭初期的阿拉伯史家只重視阿拉伯各部族的譜錄和歷次戰史,以及穆罕默德的生平,很少顧及各民族的興衰史,更談不上編寫各國編年通史。塔巴里獨辟蹊徑,把人類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編寫出一部取材豐富、規模宏偉的通史巨著,為阿拉伯史學樹立了劃時代的里程碑。這部通史從傳說時代入手,接著寫古代東方各國史、阿拉伯古代史、穆罕默德生平,以及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起、發展、興盛的歷史,一直到914年帝國開始分裂的時代。後來的阿拉伯史家大多沿襲這部通史的體系編寫歷史。這部通史在波斯有深遠的影響。963年,薩曼王朝的埃米爾曼蘇爾·努哈曾命大臣白米拉將《塔巴里通史》中有關波斯和中亞的部分譯為波斯文。
麥斯歐迪
麥斯歐迪(?~957),全名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大半生於旅途中度過,足跡遍亞洲各國。對各地的史地、政治、社會、宗教、文物、典章、風俗、習尚,乃至高山流水、泉源島嶼、珍禽異獸、植物礦藏等,無不有精闢而翔實的記載。他游蹤之廣,治學之勤,學識之淵博,著作之豐富,在阿拉伯是前無古人的,有「阿拉伯的希羅多德」之稱。
麥斯歐迪的歷史著作以《黃金草原》最著,全名《黃金草原與珍貴的寶藏》,共4巨冊。第一冊記述印度、中國、埃及、巴比倫、亞述、巴勒斯坦以及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國的歷史,其資料或采自後來佚失的東方各國古籍,或直接得自民間;多為別的史籍所少見。其中記載了中國唐代黃巢起義攻陷廣州之事。後三冊記阿拉伯-伊斯蘭帝國興衰史。本書曾被譯為多種外文。
伊本·阿西爾
十字軍戰史家──伊本·阿西爾(1160~1233)。10世紀末葉,阿拉伯人的政權日益衰落,突厥人、波斯人、塞爾柱人先後當權;巴格達哈里發名存實亡。帝國東西各地出現了許多獨立小國,出現了許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如科爾多瓦、非斯、開羅、大馬士革、伊斯法罕、撒馬爾罕等名城。歷史學科領域內通史著作日見減少,涌現出大量國別史、地方誌、人物傳一類著作。11世紀以後,帝國東部先後遭受西方十字軍、東方蒙古人的入侵和蹂躪。外來的長期凌辱,再度喚起了穆斯林要求團結對敵的心情,而在歷史學科中最能反映這一思潮的,莫如通史著作的復興。歷史家編著通史,借回憶過去的「盛世」,抒發自己的感情,並喚起作為一個整體的穆斯林的自豪感。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通史著作,莫如伊本·阿西爾的《全史》。《全史》起於傳說時代,止於1230年。全書共12卷,第一卷從遠古到伊斯蘭教興起,包括波斯、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諸篇,記葉門古史尤為詳盡。《全史》擷取前人著作精華,並補其所缺,棄其所短,史料豐富,文筆流暢,為過去通史所不及。第二卷以後,敘穆罕默德生平及阿拉伯-伊斯蘭帝國之興衰。其中關於北非和西班牙諸小國的歷史,彌足珍貴,深受阿拉伯和西方歷史學家的重視。
伊本·阿西爾一生經歷了十字軍東侵與蒙古人西侵兩次外來侵略。這兩次外來侵略戰爭,綿延了兩百餘年,西亞、埃及和北非慘遭浩劫。伊本·阿西爾年輕時,正值十字軍第三次東侵,《全史》記載這次戰役頗為翔實,西方人稱他為「十字軍戰史家」。他在晚年,又逢蒙古成吉思汗的鐵蹄踐踏中亞細亞,《全史》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次慘絕人寰的浩劫。法國《多桑蒙古史》,曾以《全史》為重要參考。
伊本·赫利坎
傳記、國別史、地方誌與歷史哲學 著名傳記家首推伊本·赫利坎(1211~1282)。他生於伊拉克,學於大馬士革和開羅。在埃及講學多年。學問淵博,著作豐富。《名人傳》為其不朽之作。全書收入 600餘年帝王、將相、學者、詩人等 800餘人的傳記,一人一地的考證精確,敘事簡潔,文筆生動。不僅是一部獨具一格的重要史書,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
馬格里基
國別史家首推馬格里基(1364~1442),原籍敘利亞,後隨父移居開羅。幼習聖訓,長學法律。20歲後,研究領域日廣,手抄大量古典珍本。1411年移居大馬士革,1442年卒於麥加。一生著書30餘種,以《馬格里基志》(即《埃及志》)最受重視。他收集歷代佚史,詳加考證後,著為新史。先採用編年體,後改用紀事本末體。他重視歷史社會背景的介紹。如記開羅城,必深究其歷代變遷和社會狀況,並益以有關開羅城的人物、傳說、故事、詩歌。所用史料,多為他書所不具。是一部研究埃及中世紀史所不可少的重要史籍。
伊本·赫勒敦
歷史哲學家伊本·赫勒敦(?~ 1406),突尼西亞人。生於阿拉伯東西各國相繼淪替之際。他大半生顛沛流離,痛定思痛,感到盛衰之無常,興亡之有因。他寫成了一部記載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柏柏爾人的通史,簡稱為《伊本·赫勒敦歷史》,共7冊,《緒論》一冊,是全書精華。他在《緒論》中闡述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經濟與文化的關系,科學與歷史發展的關系。實際上是一部包括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史論專著。伊本·赫勒敦用發展的眼光觀察歷史,他認為歷史不僅是時代的記錄和政治的總匯,也是人類道德、智力、文化、經濟發展的紀實。人的情操、願望和追求,都屬於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人類的活動是一個統一的、不斷發展的漫長的過程。這在當時是一種嶄新的歷史觀。
中世紀的阿拉伯史籍浩如煙海,僅大辭書《古書釋疑》中所列舉評介的史籍,即達1300餘種,而各書注釋和簡本尚不在內。中世紀阿拉伯歷史家在其著作中曾列舉了大量參考書目,這些參考書後多不存。在11世紀以後的數百年內,穆斯林國家遭到十字軍、蒙古人、土耳其人的破壞。在長期烽火中,各地圖書館均被焚毀,珍貴手本多成灰燼,被毀的阿拉伯史書不可以數計,倖存下來的僅劫後殘余而已。
② 歷史上最有名的穆斯林科學家(除了花拉子米)
艾布·納斯爾·穆罕默德·法拉比(Abu Nasr Al-Farabi),被稱為阿爾法拉比烏斯(Alpharabius),廣受尊敬的10世紀穆斯林醫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和音樂學家;白塔尼(Albattani,Albatenius),著名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伊本·西納(Ibn Sina)或阿維森納(Avesina),因在醫學和哲學方面的突出貢獻而受到尊敬;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十四世紀偉大的穆斯林探險家,他從摩洛哥西北角丹尼爾出發,在他長達30年的旅程中,最遠曾到過中國;伊本·路世德(Ibn Rushd),也被稱為阿維羅伊(Averroes),阿拉伯哲學家、教法學家和醫學家,在伊斯蘭教法、希臘哲學、阿拉伯文學、醫學等方面均有較深造詣;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花剌子密(Muhammad ibn Musa al-Khawarazimi),因發明阿拉伯數字與代數而聞名;9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米,重要著作《ilm al-jabrwa¹1 muqabalah》,這本書傳到歐洲後,簡譯為《代數學》(Algebra);奧馬爾·海亞姆(Omar Alkhayyam),11世紀的波斯數學家、天文學家,他的《代數學》是將代數與幾何結合起來解決問題的代表作,是阿拉伯數學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艾布柏克爾·拉齊(Abubakar Alrazi),對文學、文法、歷史、醫學有創見的貢獻,著名科學家網站表示,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醫生」;賈比爾·伊本·哈揚(Jabir ibn Alhayyan),「阿拉伯化學之父,煉金術和冶金是他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伊本·伊斯哈格·阿爾基締(Ibn Ishaq Alkindi),「被稱為首位逍遙學派的穆斯林哲學家」; 伊本·海賽姆(Ibn Alhaytham),「提出對光成像正確認識的阿拉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對光學原理和科學實驗的運用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其餘的科學家包括:伊本·佐阿(Ibn Zhur),「阿拉伯醫師和外科醫生,因其有影響力的著作《關於治療和飲食的簡化》(Al-Taisir Fil-Mudawat Wal-Tadbeer)而聞名」; 伊本·赫勒敦(Ibn Khaln),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穆迦迪瑪》(Muqaddima)的作者,《穆迦迪瑪》被認為是一部影響了後來西方哲學家如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艾米爾·塗爾干(Emile Durkheim)、馬克斯·韋博(Max Weber)和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工作的重要作品。還有伊本·拜塔爾(Ibn Altar),「植物學家和醫生,他系統地記錄了中世紀的伊斯蘭醫生的發現」。
③ 歷史上的伊本.白圖泰的資料是什麼
1304年2月24日,白圖泰出生於摩洛哥丹吉爾的一個柏柏爾人家庭。20歲左右時,他出發去麥加朝聖,從此開始,他踏上了一條長達75,000英里的旅途,經過了現在44個國家的國土。
麥加朝聖
首先,他沿著北非海岸旅行,穿過現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的國土,到達開羅。從開羅到麥加有三條路線,白圖泰選擇了最短但是最不常用的那一條,即朔尼羅河而上,從今日蘇丹的蘇丹港過紅海去麥加。就在他到達蘇丹的時候,當地爆發了針對埃及馬穆魯克統治者的叛亂,於是白圖泰只得折回開羅。在路上,據說他碰到了一位「聖人」,預言他除非先去敘利亞,否則永遠到不了麥加。這樣,白圖泰就決定先去大馬士革,沿途參拜耶路撒冷等聖地後再轉向去麥加。
在大馬士革度過齋月後,白圖泰順利地同一支商隊抵達了麥地那和麥加,完成了朝聖。但是這個時候,已經被旅行迷上的他,決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個目的地,當時在伊兒汗國統治下的巴格達前進。
伊兒汗國
白圖泰穿過現今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茫茫沙漠,抵達了巴士拉,然後他轉向東北,朝聖了聖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經過設拉子、納傑夫,抵達巴格達。當時的巴格達尚未從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復,尚是一片破敗景象。白圖泰在巴格達遇見了伊兒汗國的大汗不賽因,隨著他一同去了伊兒汗國首都大不里士。在蒙古入侵之時,大不里士沒有抵抗即開城,因此沒有受到什麼兵災,加之位於絲綢之路上,所以當時大不里士成為了西亞首屈一指的商貿中心。在此之後,白圖泰回到了麥加,做第二次的朝聖。
東非之旅
白圖泰無法滿足於定居生活,很快他再一次踏上旅程。這次他首先沿紅海南下,經過衣索比亞,到達葉門的亞丁,然後他借著季風,沿東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繼訪問了摩加迪沙、蒙巴薩、桑給巴爾和基爾瓦。隨著季風轉為南風,白圖泰往北回到了亞丁,然後他又向北訪問了阿曼,直到今天的霍爾木茲海峽。結束這一切後,他又回到了麥加,為下一次旅行做准備。
金帳汗國
過了一年,據說德里的蘇丹聽說了白圖泰的故事,決定邀請他去印度。白圖泰於是先出發去小亞細亞,因為當時和德里蘇丹同族的塞爾柱人正統治著哪裡,白圖泰認為在那裡可以找到翻譯和向導。他從今日的黎巴嫩海岸出發,搭乘一艘熱那亞船,抵達土耳其港口阿蘭雅,從那裡,他穿過整個安納托利亞,到達黑海海港細諾普。從那裡,他又搭船穿過黑海,抵達克里米亞的卡法港。從卡發出發,他一路往東穿過草原,在一段旅程中,他遇上了金帳汗國大汗月即別,隨著他回到了伏爾加河邊的首都薩萊,據說白圖泰這次旅程最東到達了阿斯特拉罕。恰好月即別的一位拜占庭寵妃有孕,月即別決定派遣白圖泰陪同這名寵妃回故鄉生產。
1332年底,白圖泰抵達君士坦丁堡,見到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這是他第一次旅行到非伊斯蘭城市,索非亞大教堂的宏偉令他贊嘆。完成任務之後,他回到阿斯特拉罕,向月即別大汗報告。然後他動身渡過裏海,穿越中亞的草原,經過鹹海,抵達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在那裡,他終於找到了翻譯和向導,向南經過今日的阿富汗,進入了德里。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建立在非穆斯林國土上的伊斯蘭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叛亂,因此蘇丹穆罕默德·圖格拉克非常急於延攬熟悉伊斯蘭教法的人才,以鞏固其統治。白圖泰在麥加居住多年,饒有學識,於是被任命為卡迪(法官)。圖格拉克喜怒無常,因此白圖泰有時生活在寵信之中,有時又被猜疑籠罩。因此,他決定離開。這時恰好蘇丹要派人出使中國,白圖泰立刻自告奮勇。這樣,他既能離開德里,又可以訪問新的土地了。
東南亞和中國
從德里一出發,白圖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襲擊,幾乎喪命。在到達南印度的港口古里之後,出航的船隊尚未出發便遭風暴。三艘船中兩艘沉沒,第三艘被迫拔錨啟航,兩個月後被蘇門達臘島的統治者擒獲。白圖泰當時正在清真寺中禱告,倖免於難。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託庇於當地穆斯林統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統治,白圖泰倉皇逃出,流落馬爾地夫。
在馬爾地夫他停留了九個月,在此期間,他被任命為當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國王的女兒。但是,白圖泰不想留在馬爾地夫,於是他隨意判罰,惹怒了國中上下,終於,他被趕出了馬爾地夫。接下來,他去了錫蘭,看到了亞當橋。但是他的船隨後先是遇上風暴,又被海盜搶劫,使他被迫又折返古里,然後又是馬爾地夫。
這一次,他立刻找到了一艘來自中國的船隻,並順利地經過馬六甲海峽,沿著越南海岸北上,最後到達了元朝南中國的主要港口泉州。從泉州出發,他又去了杭州。白圖泰聲稱自己沿著京杭大運河一直北上去了北京,但是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這一段只是他的編造。
歸程
在杭州,白圖泰決定要回家。但是,他已經無法決定那裡是自己的家了。他首先坐船回到古里,但是他不敢面對圖格拉克。於是他穿過阿拉伯海去阿曼和巴格達,在那裡,他得知伊兒汗國陷入內戰,阿不塞因已經死去,國家已經崩潰。這樣,他決定回去麥加,經過大馬士革的時候,他得知黑死病開始蔓延,他的父親已經死去。白圖泰立即決定要回摩洛哥的家鄉。經過撒丁島,他回到了丹吉爾,發現母親也在數月前過世。此時,已經距離他離開家鄉大概有25年了。
西班牙和摩洛哥
在家中沒有待多少時候,白圖泰又出發去當時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當時卡斯提爾的國王阿方索十一世正舉兵威脅攻打直布羅陀,丹吉爾的穆斯林們組織了一些志願者去守衛該城,白圖泰也是其中一員。但是阿方索隨即死於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圖泰抵達安達盧西亞的時候,威脅已經解除。於是,白圖泰一路游覽,最北到達瓦倫西亞,然後經過格拉納達回家。回到摩洛哥後,白圖泰發現自己居然還沒有游歷過這個國家,於是他又出發去聖地馬拉喀什,發現由於黑死病,已經成為空城。於是他又去了摩洛哥當時的首都非茲,游覽一番後,回到了丹吉爾。
馬里
在丹吉爾,白圖泰聽說了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國度——馬里帝國,據說當時世界一半的黃金都產於馬里。白圖泰於是決定要去馬里。1351年秋天,白圖泰出發去馬里,穿過撒哈拉沙漠後,他先抵達了古城Taghaza,這是一座用食鹽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鹽交換馬里人黃金的據點。然後他又向南旅行,沿著一條他認為是尼羅河的大河航行(實際上那是尼日河),最後抵達了馬里的首都,見到了國王曼薩·蘇萊曼。之後,白圖泰踏上了歸途,在廷巴克圖,他收到了摩洛哥蘇丹的命令,命令他立即回鄉。
白圖泰游記
回到丹吉爾之後,摩洛哥蘇丹派了一位學者調查白圖泰,這位學者記錄下了白圖泰的敘述,將其命名為《伊本·白圖泰游記》(the Rihla)。白圖泰隨後在丹吉爾擔任當地的卡迪,1377年逝世後葬於丹吉爾。the Rihla這本書在隨後的歲月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1853年到1859年,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引起極大的轟動,後又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學術界認為,這本書的大部分記述都是可信的,為研究14世紀的世界各國提供了許多素材。1985年,該書由北大馬金鵬教授譯為中文出版。
評價
白圖泰的足跡,幾乎踏遍了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在蒸汽時代到來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長的人。在阿拉伯世界,白圖泰獲得了崇高的聲名,摩洛哥人將其作為英雄加以紀念。近代天文學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
④ 第一次把中國文明帶向世界的是阿拉伯人,講一下這段歷史
A
漢
中國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泉州、明州、揚州等地南航向西經印度半島西海岸至海灣,是古代中國和阿拉伯的海上重要航線。中國的絲綢、陶器等,經此路銷往阿拉伯半島及其以遠地方;阿拉伯半島和海灣的香料、珍珠等運往中國,故亦稱之為『香料之路』
張騫是第一位了解阿拉伯事務的中國人。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時,他於公元前139年出使大月氏(現新疆伊梨地區大月氏王國)。公元前119年又出使烏孫(伊梨地區烏孫王國)。他的助手被派往大夏(現阿富汗北部巴克塔利亞王國)和安息(現伊朗)。這是中國使者第一次訪問中東地區。
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經過波斯傳到阿拉伯國家、希臘和羅馬。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派往西亞和阿拉伯國家的使團增多。同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也來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國家,而阿拉伯商人也來到中國,他們帶來大量的動、植物產品。
唐
在貞觀四年(630年),驚才絕艷的名將李靖,僅僅以三千之眾,奇跡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後與另一位大唐名將李世績的配合之下,一舉將東突厥徹底消滅。東突厥汗國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為先鋒,開始經營西域!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此後唐朝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於闐等二十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隨著大唐帝國的興起,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悄悄崛起,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吐蕃帝國,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這兩個國家同唐帝國成為了這段時期西域歷史的主角。
時間流逝,唐朝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並且在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和唐朝有了第一次沖突,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且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公元8世紀及其後這些發明傳到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入西班牙和歐洲地區。同時,瓷器和茶葉也傳入一些阿拉伯國家!
B。
世界對古代中國以及某些地區的了解並不是很多。阿拉伯人最先開始嘗試著去探索中國社會,觀察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這片國土,並通過著書對此加以介紹。許多阿拉伯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曾在他們的著作中描寫過中國,談到它的歷史發展,各個朝代,民族特性,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人民的生活狀況。在他們中,有伊本·赫爾達才白、商人蘇萊曼·西拉菲、耶古卜、伊本·法基、伊本·拉斯台、馬斯歐迪、艾卜達爾菲·顏白伊、伊德利斯、阿爾乃托、哈姆維、伊本·比塔爾、賈茲維尼、伊本·賽義德、大馬士基、艾卜費達依、伊本·瓦爾迪、伊本·白圖泰、伊斯托赫里和卡爾卡珊迪。
這些阿拉伯人在他們的著作中涉及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相當長的時期。阿拉伯人最晚大約是從公元851年(伊斯蘭教歷237年)開始,介紹中國的歷史、地理和人民的生活狀況的。他們向世界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
此文為阿拉伯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穆罕默德·米里教授1996年11月11日在中國第三屆阿拉伯文化研討會上的講話。
○1安達盧西亞為西班牙南部地區。——譯者注。
美好的:他們公正、守紀律、都是能工巧匠。正如馬斯歐迪所說:「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他們富有智慧。法官和執政者共同維護真理,王子與庶民平等地服從管理。他們認為,國王處事要公正,而公正則是治國之本。樂善好施並加倍工作就是公正的一種表現。」「在任何情況下——伊德利斯這么說——他們都公正和平等。」在這方面,阿拉伯歷史學家們寫了許多優美的故事,來講述古代中國皇帝的公正。
除此以外,中國人還是精工細作的典範。在這方面,馬斯歐迪也曾說過:「(中國人)是真主創造的最精巧細致的民族,只要看一看他們的雕刻和工藝便可知道。他們的每一件作品,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無法與之媲美。」至於薩阿德·伊德利斯,則這么評價:「他們在工藝和繪畫方面的知識領先於其他民族。他們是最富忍耐力的民族,為使製作的產品更加精益求精,他們最能忍受勞作中的千辛萬苦。」
「在繪畫方面」,伊本·白圖泰說過:「羅馬人也好,其他民族也好,沒有任何人能像他們一樣精於繪畫。在這方面,他們具有偉大的才能。」
伊本·瓦爾迪說得好:「中國人(他們)最善於治國,人品最正直,手藝最精巧……他們中有人創造出了地球人類所無法創作出的作品。」
阿拉伯歷史學家們曾專門談到中國人在翻譯、抄錄和保護書籍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嚴謹、精細和認真的作風,他們還具體指出中國是令人欽佩的最珍惜書籍的民族,中國人重視書籍內容的真實性和嚴謹!
。。。。。。。。
在元朝統治時期,阿拉伯對中國的影響最為深遠。當時,由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在政府機構中任職,盛極一時。
在這方面,歷史學家們經常談及一個出生於先知家庭的名叫艾吉勒·舍姆斯·丁·歐麥爾先生的阿拉伯人所作出的特殊貢獻。他曾擔任今天被稱作北京的這個城市的法官,後來又擔任了該城的行政長官,以後又成了忽必烈汗皇帝的親信之一。
在伊斯蘭教歷11世紀末葉,有人編著的《阿漢詞典》是用小兒經書寫而成。1
阿、漢兩種語言也發生了語言交融。阿拉伯語吸取了漢語詞彙。最常用的詞彙如:紙、茶等。漢語也借用了阿拉伯語詞彙,如:伊瑪尼、哈格、巴忒里、哈給格提、克孜布、若哈、蘇布熱、舍發熱提、舍法阿提、乃夫斯、瓦爾孜、銳孜給、阿林、扎西里、古得熱提、乜貼、埋提、烏蘇里。2被借用的阿語詞彙也包括植物名稱,如番紅花、指甲花、葫蘆吧......
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所作的《百字贊》賦也體現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人受到的來自中國全國上下的敬意和好評。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在漢朝的時候,中國和阿拉伯就開始廣泛的文化交流,中國的文化由阿拉伯人帶到了西亞,再到了歐洲,到了整個西方世界~
⑤ 古代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傳承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阿拉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一)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阿拉伯文化的興起
穆罕默德約於公元610年創立伊斯蘭教以後,在麥地那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這個國家不斷向外擴張,很快就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其它地區.到623年穆罕默德死去時,整個半島已基本統一了.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從634年開始向半島以外擴張,相繼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朗和埃及.阿拉伯的一個部落倭馬亞在大馬士革建立了倭馬亞哈里發王朝(中國唐代以及唐以後的史書稱為「白衣大食」).倭馬亞哈里發王朝是一個在文化上相對開放的王朝,從一開始就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招募了許多科學家到大馬士革來,並在公元700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天文台.
在公元749年,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阿跋斯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將已經希臘化了的倭馬亞哈里發王朝取而代之,建都於巴格達.他們接受了本地的文明,變得波斯化了.前幾代的哈里發在巴格達廣納賢才,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來到這里.君主們下令翻譯了大量印度和希臘的典籍,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得希臘文化與印度、敘利亞、波斯的文化互相交融.第四代哈里發阿爾·馬蒙約與公元828年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智慧之館」,繼續進行這種翻譯工作.他們主要翻譯了蓋侖的醫學著作和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以及歐幾里德、希波克拉底、底奧斯可里底斯的作品.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在巴格達建起了一座天文台,許多天文學家在這里觀察、研究,得到了一些天文新發現.當時的巴格達人才薈萃、學者雲集,在學術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後來,塞爾柱突厥人奪取了這個東哈里發國家的政權,使得巴格達在學術上的重要性逐漸減弱.大部分穆斯林學者來到埃及的開羅,特別是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衣大食」),因為當時的君主阿爾·哈基姆於公元955年在埃及建立了一所科學院.與此同時,西班牙也有一批穆斯林科學家在辛勤地工作.大馬士革的前倭馬亞王朝覆滅後,王室的一個後裔逃到西班牙,並與公元755年在安達盧西亞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中國史書也稱之為「白衣大食」).科爾多瓦哈里發於公元970年建立了圖書館和科學院,不久在托萊多也建立了相同的機構.
阿拉伯的科學家們在君主的支持下,在數學、天文學、化學、光學和醫學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當經院哲學禁錮下的歐洲學術界一片凋敝的時候,阿拉伯文化迎來了自己的繁榮.
(三)東西文化交匯的阿拉伯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阿拉伯的地域擴張刺激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入了繁榮時期.阿拉伯本來就處於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帝國建立後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
在地理上,阿拉伯聯系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歐洲文化凋敝的時期,阿拉伯人從被他們征服的亞里山大里亞、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臘典籍,還從拜占廷收買過古希臘手稿,並把它們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有些阿拉伯學者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視,竟然假託它們是古希臘人的著作.印度的數字也許是由希臘人首先發明的,然後傳入印度,再以初始的形式傳入穆斯林世界,阿拉伯人將它修改為古爾巴字體,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字體更為相近.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世界,這種方便的數字也隨之傳播開來,代替了煩瑣的羅馬數字.他們還從中國引入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煉丹術和中醫學等科學技術成果.公元751年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個造紙作坊,從此用真正的紙張代替了紙草和羊皮紙,這樣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繼承下來的古希臘文化才被更好的保存下來,並得以流傳.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時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四)阿拉伯文化的璀璨成就
不管朝代和君主如何變換,阿拉伯科學家對天文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阿巴格達有一座著名的安提沃奇天文台,是阿跋斯哈里發王朝的第四代君主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建成的.穆罕默德·阿爾·巴塔尼在這里重新計算了春秋二分點的歲差和黃道的傾角值,比托勒密算出的更為精確.他還發現了太陽的偏心率在變動著,也就是說地球的軌道是個經常變動著的橢圓.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的阿爾·哈基姆統治時期,天文學家伊本·尤尼在開羅工作過.他匯集了兩百年來天文觀察的數據,並根據它們製成了「哈基姆星表」,以報答哈基姆對他的知遇之恩.在西班牙哈里發王朝,最早的天文學家是科爾多瓦的阿爾·查爾卡利.公元1080年,他編制了「托萊多星表」,對托勒密的天文體系做了略微的修正,用一個橢圓的均輪代替了水星的本輪.西班牙的穆斯林天文學家們企圖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物質世界的宇宙體系,他們反對托勒密的本輪假說,理由是行星必定要以一個真正物質為中心體環繞飛行,而不是以一個幾何點為中心.因此他們試圖用亞里士多德採用的歐多克斯同心圓體系為基礎,搞出一個物理學上講得通的宇宙體系.但他們在這方面並沒有獲得成功,因為歐多克斯自己也沒能解釋行星的前行和逆行,何況現在需要解釋的天體運動更加繁多和復雜.
穆罕默德死後兩百多年內,伊斯蘭教的神學活動極為活躍.根據可蘭經,安拉創造並主宰世界,在安拉的絕對存在中,世界只有第二性的存在.這個正統的觀點,後來被新柏拉圖學派和亞里士多德派以及另一個伊斯蘭思想學派所修改.後者將新柏拉圖學派的無盡的存在環鏈、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念和穆罕默德的片面泛神論綜合起來,得到一個新的觀點——宇宙便是神.第三伊斯蘭思想學派用正統的穆罕默德術語解釋自然,得到一個時間的理論,這個時間理論和印度佛教的原子哲學很類似.它的主要內容是:宇宙、空間和萬物是由完全相同的原子組成的,時間是由不可分的無數「此時」組成的.原子是由安拉創造和重新創造的.如果安拉不時時創造,宇宙將象夢一般消逝.物質*著安拉的連續意志而存在,人不過是動畫般的機器.他們的工作使得德謨克利特本來無神的原子論,與神教高度的統一起來.
阿拉伯人從公元八、九世紀起熱心於神秘的煉金術,把尋找「點石成金」的秘方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穆斯林民族研究煉金術已有七百年的歷史,他們的工作中心先在伊拉克,後在西班牙.在他們手中煉金術發展成化學,又發展成為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化學.在有些阿拉伯科學家從煉金術發展到化學的時候,另一些人沒能在工作中吸取較為進步的觀點,在自己的工作中陷於對黃金的貪欲而無法自拔.最著名的阿拉伯煉金家及化學家是扎比爾·哈揚,他約在776年間享有盛名.從遺留下來的阿拉伯原稿來看,他製造過碳酸鉛,並從砷和銻的硫化物中分離出砷與銻;他敘述了金屬的提煉,鋼的製造,布和皮的染色,以及蒸餾醋而得到醋酸的方法.他認為當時所知的六種金屬的不同是由於所含硫和汞的比例不同造成的.
阿拉伯人在醫學方面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果.阿爾·拉茲是伊斯蘭第一個最有名的醫生.他曾收集古希臘、印度和中國的醫葯知識,編寫成一部二十五卷著作《醫學集成》.後來,生於波斯布哈拉城的阿拉伯名醫伊本·森納編寫成一部更著名的醫學網路全書《醫典》.這部《醫典》可以說是伊斯蘭知識的總匯,後來對歐洲近代醫學的初期發展曾發生過重大影響,直到十七世紀仍被歐洲各大學用作醫學教科書.十三世紀,一個叫做伊本·阿爾·納菲的醫學家從大馬士革來到開羅主持那西里醫院.他對蓋侖的學說進行了積極的批判,他認為心臟的隔膜很硬,不可能像蓋侖說的那樣血液通過肺從右心室流到左心室里.納菲提出了一種血液小循環的理論,這是生理學的一項重大發現,比後來塞爾維特的發現要早三百多年.但他的學說並未在當時產生什麼影響,直到二十世紀他的著作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在物理學的光學研究中,阿爾·哈森做了幾何光學的最初研究工作.他使用球面和拋物面反光鏡,並研究了球面象差、透鏡的放大率和大氣的折射.他的研究豐富了有關眼球和視覺過程的知識,並用有力的數學方法解決了幾何光學的問題.他著作的拉丁譯本,對後來西方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阿拉伯人在數學上有兩大貢獻,第一項是他們採用了印度的數學記號並把它們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就是現在還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第二項貢獻就是穆罕默德·花剌子模吸取了印度、古希臘、古巴比侖的數學成就發展了代數學,給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
⑥ 阿拉伯學者翻譯了許多希臘著作把什麼的輝煌展現在西歐人眼前
阿拉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一)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阿拉伯文化的興起
穆罕默德約於公元610年創立伊斯蘭教以後,在麥地那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這個國家不斷向外擴張,很快就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其它地區。到623年穆罕默德死去時,整個半島已基本統一了。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從634年開始向半島以外擴張,相繼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朗和埃及。阿拉伯的一個部落倭馬亞在大馬士革建立了倭馬亞哈里發王朝(中國唐代以及唐以後的史書稱為「白衣大食」)。倭馬亞哈里發王朝是一個在文化上相對開放的王朝,從一開始就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招募了許多科學家到大馬士革來,並在公元700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天文台。
在公元749年,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阿跋斯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將已經希臘化了的倭馬亞哈里發王朝取而代之,建都於巴格達。他們接受了本地的文明,變得波斯化了。前幾代的哈里發在巴格達廣納賢才,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來到這里。君主們下令翻譯了大量印度和希臘的典籍,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得希臘文化與印度、敘利亞、波斯的文化互相交融。第四代哈里發阿爾·馬蒙約與公元828年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智慧之館」,繼續進行這種翻譯工作。他們主要翻譯了蓋侖的醫學著作和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以及歐幾里德、希波克拉底、底奧斯可里底斯的作品。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在巴格達建起了一座天文台,許多天文學家在這里觀察、研究,得到了一些天文新發現。當時的巴格達人才薈萃、學者雲集,在學術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後來,塞爾柱突厥人奪取了這個東哈里發國家的政權,使得巴格達在學術上的重要性逐漸減弱。大部分穆斯林學者來到埃及的開羅,特別是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衣大食」),因為當時的君主阿爾·哈基姆於公元955年在埃及建立了一所科學院。與此同時,西班牙也有一批穆斯林科學家在辛勤地工作。大馬士革的前倭馬亞王朝覆滅後,王室的一個後裔逃到西班牙,並與公元755年在安達盧西亞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中國史書也稱之為「白衣大食」)。科爾多瓦哈里發於公元970年建立了圖書館和科學院,不久在托萊多也建立了相同的機構。
阿拉伯的科學家們在君主的支持下,在數學、天文學、化學、光學和醫學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當經院哲學禁錮下的歐洲學術界一片凋敝的時候,阿拉伯文化迎來了自己的繁榮。
(三)東西文化交匯的阿拉伯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阿拉伯的地域擴張刺激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入了繁榮時期。阿拉伯本來就處於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帝國建立後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
在地理上,阿拉伯聯系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歐洲文化凋敝的時期,阿拉伯人從被他們征服的亞里山大里亞、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臘典籍,還從拜占廷收買過古希臘手稿,並把它們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有些阿拉伯學者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視,竟然假託它們是古希臘人的著作。印度的數字也許是由希臘人首先發明的,然後傳入印度,再以初始的形式傳入穆斯林世界,阿拉伯人將它修改為古爾巴字體,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字體更為相近。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世界,這種方便的數字也隨之傳播開來,代替了煩瑣的羅馬數字。他們還從中國引入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煉丹術和中醫學等科學技術成果。公元751年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個造紙作坊,從此用真正的紙張代替了紙草和羊皮紙,這樣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繼承下來的古希臘文化才被更好的保存下來,並得以流傳。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時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四)阿拉伯文化的璀璨成就
不管朝代和君主如何變換,阿拉伯科學家對天文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阿巴格達有一座著名的安提沃奇天文台,是阿跋斯哈里發王朝的第四代君主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建成的。穆罕默德·阿爾·巴塔尼在這里重新計算了春秋二分點的歲差和黃道的傾角值,比托勒密算出的更為精確。他還發現了太陽的偏心率在變動著,也就是說地球的軌道是個經常變動著的橢圓。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的阿爾·哈基姆統治時期,天文學家伊本·尤尼在開羅工作過。他匯集了兩百年來天文觀察的數據,並根據它們製成了「哈基姆星表」,以報答哈基姆對他的知遇之恩。在西班牙哈里發王朝,最早的天文學家是科爾多瓦的阿爾·查爾卡利。公元1080年,他編制了「托萊多星表」,對托勒密的天文體系做了略微的修正,用一個橢圓的均輪代替了水星的本輪。西班牙的穆斯林天文學家們企圖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物質世界的宇宙體系,他們反對托勒密的本輪假說,理由是行星必定要以一個真正物質為中心體環繞飛行,而不是以一個幾何點為中心。因此他們試圖用亞里士多德採用的歐多克斯同心圓體系為基礎,搞出一個物理學上講得通的宇宙體系。但他們在這方面並沒有獲得成功,因為歐多克斯自己也沒能解釋行星的前行和逆行,何況現在需要解釋的天體運動更加繁多和復雜。
穆罕默德死後兩百多年內,伊斯蘭教的神學活動極為活躍。根據可蘭經,安拉創造並主宰世界,在安拉的絕對存在中,世界只有第二性的存在。這個正統的觀點,後來被新柏拉圖學派和亞里士多德派以及另一個伊斯蘭思想學派所修改。後者將新柏拉圖學派的無盡的存在環鏈、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念和穆罕默德的片面泛神論綜合起來,得到一個新的觀點--宇宙便是神。第三伊斯蘭思想學派用正統的穆罕默德術語解釋自然,得到一個時間的理論,這個時間理論和印度佛教的原子哲學很類似。它的主要內容是:宇宙、空間和萬物是由完全相同的原子組成的,時間是由不可分的無數「此時」組成的。原子是由安拉創造和重新創造的。如果安拉不時時創造,宇宙將象夢一般消逝。物質*著安拉的連續意志而存在,人不過是動畫般的機器。他們的工作使得德謨克利特本來無神的原子論,與神教高度的統一起來。
阿拉伯人從公元八、九世紀起熱心於神秘的煉金術,把尋找「點石成金」的秘方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穆斯林民族研究煉金術已有七百年的歷史,他們的工作中心先在伊拉克,後在西班牙。在他們手中煉金術發展成化學,又發展成為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化學。在有些阿拉伯科學家從煉金術發展到化學的時候,另一些人沒能在工作中吸取較為進步的觀點,在自己的工作中陷於對黃金的貪欲而無法自拔。最著名的阿拉伯煉金家及化學家是扎比爾·哈揚,他約在776年間享有盛名。從遺留下來的阿拉伯原稿來看,他製造過碳酸鉛,並從砷和銻的硫化物中分離出砷與銻;他敘述了金屬的提煉,鋼的製造,布和皮的染色,以及蒸餾醋而得到醋酸的方法。他認為當時所知的六種金屬的不同是由於所含硫和汞的比例不同造成的。
阿拉伯人在醫學方面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果。阿爾·拉茲是伊斯蘭第一個最有名的醫生。他曾收集古希臘、印度和中國的醫葯知識,編寫成一部二十五卷著作《醫學集成》。後來,生於波斯布哈拉城的阿拉伯名醫伊本·森納編寫成一部更著名的醫學網路全書《醫典》。這部《醫典》可以說是伊斯蘭知識的總匯,後來對歐洲近代醫學的初期發展曾發生過重大影響,直到十七世紀仍被歐洲各大學用作醫學教科書。十三世紀,一個叫做伊本·阿爾·納菲的醫學家從大馬士革來到開羅主持那西里醫院。他對蓋侖的學說進行了積極的批判,他認為心臟的隔膜很硬,不可能像蓋侖說的那樣血液通過肺從右心室流到左心室里。納菲提出了一種血液小循環的理論,這是生理學的一項重大發現,比後來塞爾維特的發現要早三百多年。但他的學說並未在當時產生什麼影響,直到二十世紀他的著作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在物理學的光學研究中,阿爾·哈森做了幾何光學的最初研究工作。他使用球面和拋物面反光鏡,並研究了球面象差、透鏡的放大率和大氣的折射。他的研究豐富了有關眼球和視覺過程的知識,並用有力的數學方法解決了幾何光學的問題。他著作的拉丁譯本,對後來西方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阿拉伯人在數學上有兩大貢獻,第一項是他們採用了印度的數學記號並把它們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就是現在還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第二項貢獻就是穆罕默德·花剌子模吸取了印度、古希臘、古巴比侖的數學成就發展了代數學,給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
⑦ 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三大貢獻是什麼
傳播西方文化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毀壞流失,一部分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認真研究它們,還把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後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
在公元九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阿拉伯掀起了一場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翻譯運動。「阿拉伯翻譯運動」。
這一人類翻譯史上的偉大工程,即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世紀得以繼承,又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歐洲人是靠翻譯這些阿拉伯文的譯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繼而開始他們的文藝復興的。可以說沒有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對於西方古典文化的繼承保存,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根本沒有基礎。
交流的橋梁
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比如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重大的發明帶給了歐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阿拉伯人除了傳播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傳統以外,他們還吸收和傳播了一些為進一步普及和發展文化與學術研究所必需的技術。
科學發展
阿拉伯人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文學、地理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地球中心說,預測了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哲學領域,穆罕默德(約570~632)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
阿拉伯在煉金術方面名聲很大。阿拉伯人有 700 多年的煉金術史。他們 的工作中心先是在伊拉克,隨後遷至西班牙。阿拉伯人把煉金術發展為化學, 並促進了中世紀後期歐洲化學的誕生。
(7)阿拉伯歷史學家托白里擴展閱讀:
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思想和伊斯蘭教體系是緊密相連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不僅限於阿拉伯民族而且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其實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一體。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既堅守純潔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時又充滿包容,體現出開放的胸懷。當代的極端伊斯蘭教派絕不代表阿拉伯伊斯蘭文明。
阿拉伯文化特別是在世界中古時期取得了令世人尊敬的輝煌偉大的成就,就連西方歷史學家都對阿拉伯文化表示由衷的敬意。
埃及、敘利亞、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發達較早的地區。阿拉伯人在征服這些地區後,不僅接受了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且又吸收希臘、印度文化的許多優秀成果,創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⑧ 求歐洲史
大部份的羅馬文化隨著羅馬政府與宮廷被鏟除而一並消失。部落的戰斗團成為新的政府。在強大的領袖身邊,圍繞著一群忠心的戰士,藉侵略所得的戰利品獲得供養。代替羅馬法律的是部落的法律,主要以格鬥或宣發誓約來作審判。雖然小王國是依靠部落的忠誠度而逐漸興起,但由於具備文化修養的文職官員不足、通訊缺乏、貿易停滯不前,加上只有少量甚或沒有貨幣流通,在統治上出現了困難。人民依賴農業來存活。生於這個時代,生活低賤而殘酷,生命也非常短暫,當時人民的平均壽命僅僅三十歲,原因是孩童的存活率極低以及婦女難產等因素將整體壽命平均質拉低所致。
在黑暗時代開始的時候,歐洲勢力的清單如下:
*法蘭克人:今天法國的大部份地區和沿著萊茵河的部份日耳曼地區。
*東哥德人:義大利北部、瑞士和巴爾干半島。
*西哥德人:西班牙和葡萄牙。
*汪達爾人:非洲的西北地區、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
*德國:由不同的日耳曼部(包括撒克遜人和倫巴底人)落控制這個地區的大部份。。
*英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
*塞爾特人:威爾斯、愛爾蘭、蘇格蘭和不列塔尼。
*馬札兒人:匈牙利。
*斯拉夫人:波蘭和俄羅斯西部。
*拜占庭人:土耳其、巴勒斯坦、埃及和大部份的希臘。
在接下來的世紀里,這份清單出現如下變化:
*汪達爾人:被拜占庭人消滅和取代。
*西哥德人:被法國的法蘭克人和西班牙的回教徒消滅和取代。
*東哥德人:被義大利的倫巴底人和巴爾乾的拜占庭人攻擊,最終為他們所吞並。
黑暗時代大約是從公元500年到1000年,由上述三個重要的勢力所形成。這個時代最後在新宗教的傳播、法蘭克人的帝國興起和維京人的掠奪等三個因素的帶動下宣告結束。
⑨ 歷史與社會新課時檢測: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明傳播方面的兩個例子
貢獻:①保存和傳播古代文化:收集和翻譯希臘羅馬文稿;②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傳播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的);傳播中國的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葯、指南針)③在數學、天文、醫學、文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阿拉伯文化的興起
穆
罕默德約於公元610年創立伊斯蘭教以後,在麥地那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這個國家不斷向外擴張,很快就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其它地區。到623年穆罕默德死去
時,整個半島已基本統一了。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從634年開始向半島以外擴張,相繼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朗和埃及。阿拉伯的一個部落倭馬亞在大馬士革
建立了倭馬亞哈里發王朝(中國唐代以及唐以後的史書稱為「白衣大食」)。倭馬亞哈里發王朝是一個在文化上相對開放的王朝,從一開始就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
招募了許多科學家到大馬士革來,並在公元700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天文台。
在公元749年,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阿跋
斯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將已經希臘化了的倭馬亞哈里發王朝取而代之,建都於巴格達。他們接受了本地的文明,變得波斯化了。前幾代的哈
里發在巴格達廣納賢才,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來到這里。君主們下令翻譯了大量印度和希臘的典籍,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得希臘文化與印度、敘利
亞、波斯的文化互相交融。第四代哈里發阿爾·馬蒙約與公元828年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智慧之館」,繼續進行這種翻譯工作。他們主要翻譯了蓋侖的醫學著
作和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以及歐幾里德、希波克拉底、底奧斯可里底斯的作品。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在巴格達建起了一座天文台,許多天文學家在這里觀
察、研究,得到了一些天文新發現。當時的巴格達人才薈萃、學者雲集,在學術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後來,塞爾柱突厥
人奪取了這個東哈里發國家的政權,使得巴格達在學術上的重要性逐漸減弱。大部分穆斯林學者來到埃及的開羅,特別是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
衣大食」),因為當時的君主阿爾·哈基姆於公元955年在埃及建立了一所科學院。與此同時,西班牙也有一批穆斯林科學家在辛勤地工作。大馬士革的前倭馬亞
王朝覆滅後,王室的一個後裔逃到西班牙,並與公元755年在安達盧西亞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中國史書也稱之為「白衣大食」)。科爾多瓦哈里發於公元970
年建立了圖書館和科學院,不久在托萊多也建立了相同的機構。
阿拉伯的科學家們在君主的支持下,在數學、天文學、化學、光學和醫學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當經院哲學禁錮下的歐洲學術界一片凋敝的時候,阿拉伯文化迎來了自己的繁榮。
東西文化交匯的阿拉伯
在
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阿拉伯的地域擴張刺激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入了
繁榮時期。阿拉伯本來就處於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帝國建立後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
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聯系了東方和西
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科
學的發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歐洲文化凋敝的時期,阿拉伯人從被他們征服的亞里山大里亞、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臘典籍,還從拜占廷收買過古希臘手
稿,並把它們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有些阿拉伯學者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視,竟然假託它們是古希臘人的著作。印度的數字
也許是由希臘人首先發明的,然後傳入印度,再以初始的形式傳入穆斯林世界,阿拉伯人將它修改為古爾巴字體,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字體更為相近。隨著阿拉伯商人
的足跡踏遍世界,這種方便的數字也隨之傳播開來,代替了煩瑣的羅馬數字。他們還從中國引入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煉丹術和中醫學等科學技術成果。公元
751年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個造紙作坊,從此用真正的紙張代替了紙草和羊皮紙,這樣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繼承下來的古希臘文化才被更好的保存下來,並
得以流傳。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時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