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惠州歷史知識

惠州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3-14 14:09:11

㈠ 惠州歷史

蘇軾與惠州西湖

幾乎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惠州人,都能對「東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說上幾句。要說蘇軾對惠州西湖的影響,最有研究的當屬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惠州市委員會主委的梁大和先生。梁先生這樣總結了蘇軾對惠州西湖五大影響:

蘇軾喜愛游覽西湖。東坡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麗的西湖所傾倒,不僅常在白天游覽,而且連夜裡也在游覽,甚至通宵達旦。他說:「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游豐湖(此處即惠州西湖),入棲禪寺,叩羅浮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甚至再貶海南後,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說:「去歲,與子野遊逍遙堂。日欲沒,因並西山叩羅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於西堂。」

蘇軾最早品題惠州西湖。東坡在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寫的《江月五首》了。該詩不但描寫了涼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而且還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的名句。因此說:「此為題品惠湖風景之始。」

蘇軾曾為惠州助築堤橋。為了解決西湖兩岸的交通往來,東坡倡議在西村與西山之間築堤建橋。他帶頭「助施犀帶」,還動員弟婦史氏捐出「黃金錢數千助施」。工程由棲禪院僧希固主持,先「築進兩岸」為堤,再用「堅若鐵石」的石鹽木在堤上建橋,取名西新橋。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堤橋落成,東坡寫詩描述了營造過程,還與百姓共同慶祝:「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後人為了紀念東坡的功績,命名為蘇公堤,簡稱蘇堤。於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蘇堤玩月」。可以說蘇軾助築堤橋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蘇軾最早稱豐湖為西湖。到了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東坡《贈曇秀》一詩,頭一回將豐湖稱作西湖。南宋後,人們逐漸普遍將豐湖稱作西湖。因此,明代較早編輯《東坡寓惠集》的大學者張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寫道:「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

西湖因蘇軾而更出名。據《惠州西湖志》記載,歷代文化名人與惠州有較密切關系的多達400餘人,其中做過丞相的政治家有陳堯佐、留正、文天祥,著名文藝家有李商隱、楊萬里、劉克庄、黃遵憲、丘逢甲等。但他們對惠州西湖的影響,實無一人能與蘇東坡相比。清乾隆歸善學者黃安瀾在其所著的《西湖蘇跡》一書中說得好:「西湖山水之美,藉(東坡)品題而愈盛。」

珍貴書畫回歸東坡紀念館

東坡紀念館內陳列著最新製作的有關惠州蘇跡的立體模型,並用大量資料表現東坡在惠州期間的活動及對後世的巨大影響。兩館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與蘇東坡有關的展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惠州市文博人員的努力,蘇軾於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畫《墨竹長卷》流落海外近一個世紀後,終於在美國浮出水面。幾經周折之後,用電腦按原作大小復制的《墨竹長卷》終於回到了畫作的誕生地,並擺進展櫃與觀眾見面。

蘇東坡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他的畫在北宋畫壇引領時尚,被視為「文人畫」的理論奠基人和傑出實踐者。據蘇軾在惠州時期的史料記載,他在惠州期間還畫了不少水墨畫,而為羅浮山鄧守安道士所畫的水墨畫《墨竹長卷》便是其中一幅。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畫作散失殆盡,在惠州竟沒有留下一幅。據惠州市博物館館長袁學君介紹,不久前,惠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國外英文資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長卷》,很像蘇東坡的作品,他們如獲至寶。幾經考證,終於得到證實:這幅《墨竹長卷》就是當年蘇軾在惠州時期的作品。他們用電腦復製成長2米、高0.6米的與原畫大小相同的尺寸,在國內首次完整地再現了《墨竹長卷》。

蘇東坡在惠州創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尋到10多幅,經復制後在館內首次展出。除《墨竹長卷》外,原作流落於德國的書法詞作《歸去來兮辭》等也擺進了東坡紀念館。

「知我者,唯有朝雲也」

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言,蘇東坡在惠州的生活,誰都知道是和王朝雲的愛情相關聯的。

王朝雲字子霞,錢塘人(今浙江杭州)。因家境清寒,自幼淪為歌妓,卻獨具一種清新、高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次偶然的機會,蘇軾在一次宴會上看到了輕盈曼舞的王朝雲,被朝雲的氣質所打動,娶她為妾,備加寵愛。蘇軾有一首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

㈡ 惠州以前的歷史是什麼

東江和西枝江在惠州城交匯,兩江夾著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東平半島有又稱橋東半島。在這個半島上,自古便是一個縣城的所在地,它便是以前的惠陽縣。
這個半島,老惠州人都習慣稱之為「縣城」,而橋西這邊,則稱為「府城」,因為它是惠州府的所在地。
惠陽縣古稱歸善,據歷史記載,縣城的歷史比府城還要久遠。 橋東歷史上是歸善縣府所在地,有一千多年歷史,歷來是東江流域水陸貨運集散地。蘇東坡等幾百位歷史名人曾寓居橋東,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文化。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橋東的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工業生產突飛猛進,1978年工業產值僅430萬元,利稅25萬元,2002年底工業產值增至11.7億元,創利稅2681萬元,分別增長272倍和107倍。先後建成了東湖、華寶、平南、小金口、松山東盟、文頭嶺等較大規模的工業區,涌現出年產值超億元、生產全國名牌產品的惠州市富紳服裝實業有限公司、惠州寶柏包裝有限公司、惠州新安制衣有限公司、惠州金山電裝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農村也從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成為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三高農業為龍頭,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的新農村,2002年農民人均收入達5500元。
橋東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備,轄區內文化教育、健康娛樂、客貨交通運輸、農貿產品批零、特色飲食一應俱全,小區實行綜合治理,樓院管理規范、完善,是安居樂業的風水寶地。東湖花園、新世界長湖苑、金沙俊園等高尚住宅小區均落戶橋東,深受廣大市民青睞。改革開放以來,橋東新建、改造了十多條馬路和上板塘、下板塘等住宅小區,還建成了東坡公園及東西枝江兩岸的濱江公園、老年人活動中心和中心幼兒園等,為廣大居民創造了良好的休閑、活動場所,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步發展。橋東致力實施市、區兩級政府的「退二進三」策略,將工業區設立於三環以外,轄區內發展兩個產業行業帶,即以東平水果市場為龍頭的水果、農副產品批發行業以東湖花園、長湖苑為龍頭的住宅產業群,努力把橋東建設成為生活居住、經商購物、投資辦廠、安全文明的寶地。

㈢ 惠州的由來和傳說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捕撈、狩獵和原始的農耕,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化。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秦統一嶺南之後,在今惠州一帶設置傅羅縣,吳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羅為博羅,另割置欣樂縣,此為歸善縣的前身。 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從南海郡分置東官郡,博羅等縣屬之。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改東官郡為梁化郡,郡治設在原博羅縣治(在今惠東梁化),博羅縣治遷至浮碇岡(今博羅縣城)。這是今惠州境內首次設置的郡治。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梁化郡,設循州總管府,轄粵東的循、潮二州。總管府建於"?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園。隋煬帝即位後,將循州改為龍川郡。劉岩建立南漢之後,設禎州管轄歸善、博羅、河源、海豐四縣,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之諱,把州名改為惠州,惠州之名從此沿用至今。

㈣ 廣州惠州的由來

網路一下而得到惠州的由來 「人文古鄒魯 ,山水小蓬瀛」,這是清代宋湘為豐湖書院撰寫的楹聯,上聯以「鄒魯」之地極譽惠州文化昌盛,下聯把西湖風光比作蓬萊,瀛州仙島,以贊書院景色秀麗。十來字便將惠州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融合於一體。這也成為後人對惠州印象的寫照。惠州還有一個飄逸的美名:鵝城。相傳,有一位仙人騎著木鵝從北方飛來,看見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願離去,木鵝化作一座山嶺卧於湖畔,也即是現在的飛鵝嶺,因此,惠州城得名「鵝城」。於是,無論是來自古人的歷史沉澱還是神秘的傳說,惠州總是給人美的化身。關於惠州最久遠的歷史,還須從考古資料中得知。史料記載新石器時代惠州一帶已有人類活動。歷史上的惠州有兩種含義,廣義是指惠州府(或稱州,路,即今惠陽地區),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博羅以東的東江流域和螺河水流域以西沿海地帶。狹義是單指州府治所,今天的惠州市。惠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東江和西支江的會合點,地處珠三角洲東北,扼水陸交通要沖,是物資的集散地,古稱「嶺南名郡」,「粵東重鎮」。惠州古為禹貢楊州南城,春秋戰國時為百越之地,到秦置海郡才正式納入版圖。公元前214年,秦將所略取的南越地置郡、縣,在百越一個縛婁族居住地置博羅縣,設縣治於梁化屯。漢武帝時,博羅縣隸南海郡。南北朝梁朝改為梁化郡。隋開皇九年(589)即開城建府,梁化郡被廢除,設置循州,917年即南漢乾亨元年,改循州為禎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為避仁宗趙禎諱易名為惠州,隸廣南東路,並沿用至今。當時,整個惠州的經濟、文化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元朝時設惠州路,明清稱為惠州府。經民國戰亂廢府,由廣東省直轄。抗戰開始,1937年在惠州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惠州淪陷時,遷至河源。1949年10月,設東江公署。1953年撤專署,合汕頭,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又分立惠陽專署。直到1962年,恢復惠陽專署。隨著開放政策的實行,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對外開放城市。千百年來,惠州地靈人傑,物阜民豐。不僅曾出土了7000萬年前的恐龍蛋化石,留存有春秋時期的古遺址,還有唯有可與杭州西湖相媲美的豐湖(蘇謫惠將豐湖改名為西湖),更因大文豪家的寓惠而聞名遐邇。詩人江逢辰詩曰: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此後,很多文人學士為憑吊先賢,接踵而來。明清以來,惠州人文興盛,名家迭起。在宋代大辦書院的歷史潮流推動下,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太守趙汝馭在惠州艮崗嶺創建「聚賢堂」,紀念唐宋以來對惠州經濟文化最有貢獻的名儒「十二先生」,並作為講學授課的場所。1254年,其太守劉克綱把聚賢堂改為豐湖書院。「挑選有志尚的生徒,講學其中」。國內很多名士前來惠州興辦書院。宋代三百年間,惠州府六個縣共有進士53人,明代44人,為今日的繁榮的文化積淀了厚重的基礎。漫步西子畔,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遙想蘇東坡與王朝雲的恩愛點滴,聽街上小販傳來:「禎州梅菜」的叫賣聲,似乎,年代又久遠了……

㈤ 惠州學院的歷史學好嗎

惠州學院歷史學專業(師范)專業介紹

培養目標:具有歷史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能夠在中等以上學校從事歷史教學和科研的教育工作者,旁及文博、旅遊、地方誌專業人員和黨政機關理論工作者。
主要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當代史(國史)、世界通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史學概論、中國社會生活史、版本目錄學、訓詁學、歷史地理學、史源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法、自然科學基礎、中外關系史、等課程。
就業方向:在中學、行政管理部門、文化宣傳部門及其他與歷史知識相關部門工作。

㈥ 惠州有什麼文化古跡

(一)古城樓建築 1、平海古城。位於惠東縣平海鎮,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4),古城因開關酷似「燕尾鍾」而稱為鍾城。現仍完整地保留著晚清時期修築的四座城門,城東門正前方修弧形高牆;上端築雉堞,謂鍾城之「鍾耳」,城內有七星井、戲台、寺廟、祠堂、民宅等。一排排、一座座的晚清建築,構成「十字古街」,貫通四座城門樓。城門樓是當時最為高大雄偉的建築,以西門為例,門厚為14米,高2.4米,寬2.5米,城樓長為16.8米,寬10.6 米,總佔地178平方米,總高7.l 米。造形洗煉。雕粱畫棟,充盈著民族建築特色。 2、惠州古城牆,位於城區橋西上米街至北門渡口所、為明洪武二十二年(i3s9)擴惠州城時築,外包是青紅石條,內夯實土,城牆周長1255丈,高1.8丈,現保存完整。 (二)宗教建築 1、泗洲塔,又名西山塔,東坡稱為大聖塔,位於惠州西湖的西上之巔。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33年)中,西城有個名僧,叫僧伽大師,來到中州,南遊東淮,於泗洲(今江蘇宿遷縣東南)建寺,唐中宗親書「普先寺」賜之, ·一時很有名聲,唐宋人好佛,全國各地都塔,跡名泗洲,惠州當時也在西山建了這座佛塔,蘇東坡是崇佛之人,便稱為大聖塔,明嘉靖四十三年,塔壞,明萬曆年(公雹1618年)重建,是惠州最為古老的建築之一。泗洲塔是一座八角柱體建築物,用磚砌成,共七層,逐層縮小 ,高達37.37米,有直插雲霄之勢,人們瀾上泗洲塔,整個惠州城一覽無遺。東坡有詩雲「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 2、沖虛觀。位於博羅縣羅浮山風景共內,為東晉咸和年間(公元327年)萬葛洪創建。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晉襄帝興寧之年81歲的葛洪自煉金丹羽化成道,晉安帝義原;初建「葛洪洞」,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洪祠」,宋元祜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沖虛取「元始天酋生於大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意,是道教第六洞天三十六福地。1945年,中共廣東區軍政委員會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曾設在此,沖虛觀現規模為清同治年間重修,有殿、丹房、齋堂等,全部建築面積為4400餘平方米。1985年由香港園玄學院及各界人士贊助精工修繕,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廣東省重點方物保護單位。 3、元妙觀,位於西湖平湖北畔,始建於唐,是我國道教著名古觀之一,後屢毀屢建,現存有明代所築的山門和清代所建的左偏殿、遺存歷代的碑刻、書畫等文物。 4、黃龍觀,位於博羅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漢王劉岩所建天華宮所在地。左側為金陽門,右側為起之門,前面有雲華門、雲華閣、甘露亭、羽蓋亭,後毀於宋未。 1992年,香港青松觀投資進行重建工作。已建成的雲清殿和雲師殿是黃龍觀的主體建築,整個建築雕梁畫棟,巧奪天工,器寄軒昂,規模雄偉、金碧輝煌。 5、華首台,位於羅浮山西南麓,是著名的佛教勝地,華首台又稱華首寺,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相傳有五百華首真人會集於此而得名)。明萬曆年間,「重興道物」,佛教在羅浮山興盛時期有十八寺,而華首寺被稱為「第一禪林」,原有的大雄寶殿、鍾樓毀於1964年。1987年香港同胞關耀昌先生籌資重建,現建有望海觀音,雙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塑像,大雄寶殿,另外還建有可供放3000個神龕的普同塔。 (三)壇廟建築 1、九龍峰祖廟。位於惠東縣平山東南4公里處,因有九條山脊似和條龍而得名。這里有以譚公祖廟為中心的大小10餘座廟亭和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六百多年前,譚公童年在此放牛,後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廟亭,祖廟始建於元代未年,清道光三年重修,廟內建築畫棟雕粱,精緻優美,大門有一對石獅,一副對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 2、歸善縣學宮(孔廟),位於惠城區橋東惠新中街,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年),專為奉伺孔子而設,「亦稱孔廟,明清兩代,學宮是闡教育才的歸善儒學,殿廡堂齋,亭舍門垣俱全。 1994年政府撥款重修,整個建築藝術構造層次分明,嚴謹細致,簡潔精美。 (四)書院會館詞堂建築 1、豐湖書院,位於惠州西湖境內,宋代、豐湖書院建在銀崗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遷書院於此,院內有亭、榭、台、沼,為憩息之地, 後院荒廢,嘉慶六年,知府伊秉緩重建,仍取名「豐湖書院」,院小建有澄觀樓、樂群堂、夕照亭和浴風閣,1922年院毀,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學。1996年,改為惠州師范,解放後,改為惠陽地區師范,文革時期,改為會議招待所。1978年,復為惠州師范, 1979年,改為惠陽師專。1993年,改為惠州大學。 現校園前面建造的古樸牌坊,其匾聯石刻為嘉慶(1801年)清代名士宋湖撰寫。匾額「豐湖書院」,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書法莊重靈秀,渾厚超逸。 2、黃家洞。位於惠城區橋西環城西二路 ,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為磚木結構,進深三棟,總面積約700平方米,整座建築宏大,保存基本完好。 (五)紀念碑 1、豐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惠州市西湖西畔的豐山。 1984年建成,稱「豐山浩氣」,紀念碑高16.7米,底寬6.4米。聶榮臻元帥題寫碑名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正面鑲嵌著銅鑄的碑文。講述了源遠流長的東江地區革命斗爭歷史,碑座其餘三面是銅鑄的梅花、蒼松、紅棉圖案,象徵著革命烈士的崇高品質和革命情操,紀念碑後是一幅又高又長的畫壁:虎門銷煙、誓覆清遷、東征奏捷、捍衛蘇區、抗日烽火、解放凱歌,壁畫形象地注釋了碑文,向人們展現了東江人民光輝的歷史和崢嶸的戰斗歲月。紀念碑廣場庄嚴肅穆,近百株松柏整齊有序地排列在廣場兩旁,紀念碑前有六尊花崗岩塑像,銷毀鴉片、同盟會員、東江農民戰士、紅軍戰士、抗日女戰士,解放軍戰士,每尊塑像高3.6 米,栩栩如生,重現了一百多年來東江兒女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形象,現已成為我市新的旅遊參觀點。 2、葉挺紀念館,位於惠陽市淡水鎮。建於1987年,葉挺:惠陽秋長鎮周田鄉人, l896年9月10日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 15歲人惠州府立中等農業學校就讀, 16歲轉入黃埔陸軍小學,開始走上探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1946年3月4日在飛往延安途中不幸失事遇難。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軍事家,是「北伐時期的虎將,抗戰時期的岳飛」,紀念館陳列的文物、照片和圖片,充分地反映了葉挺光輝的一生,現已成為惠陽市的一大參觀點,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六)古墓園建築 王朝雲墓。位於西湖孤山麓。北宋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蘇軾侍妾王朝雲病逝葬於此,時年34歲。蘇拭新撰墓誌銘,贊譽朝雲「敏而好義,事先生忠敬若一」;清道光初年,惠州豐湖書院主講,名士林兆龍為六如亭的朝去墓題寫對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並請人刻石,將聯巔於亭的兩邊柱上,後經翻新,醒目而有氣派。

滿意請採納

㈦ 廣東省惠州市有著怎樣的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1990年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惠州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先秦時期屬百粵(越)范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今博羅「縛婁」族居地置傅羅縣後,今市境為南海郡傅羅縣(後稱博羅縣)的一部分。西漢前期近百年間,處於趙氏南越國治理之下。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漢武帝統一嶺南,結束南越國統治。東晉析南海郡置東官郡,博羅縣先後析置海豐、欣樂、安懷3縣,博羅、欣樂兩縣隸南海郡,而安懷縣隸東官郡。南宋,安懷、欣樂兩縣隸東官郡,博羅縣隸南海郡。至南齊,安懷縣改名懷安縣,博羅縣析置羅陽縣隸南海郡。至503年(梁天監二年),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設郡治於梁化屯。懷安縣並入欣樂縣,羅陽縣並入博羅縣。博羅縣與欣樂縣同隸梁化郡。588年(陳禎明二年),欣樂縣改名歸善縣。

惠州589年(隋開皇九年),廢梁化郡,在今市境置循州。607年(隋大業三年),循州改稱龍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為循州。唐代曾易名雷鄉郡、海豐郡。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改置禎州。1020年(宋天禧四年)改稱惠州。1279年(元至元16年)改為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1496年(明弘治九年),設立龍門縣,隸廣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歸善縣改名惠陽縣。1914年6月,惠陽、博羅兩縣屬潮循道,龍門縣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後,先後隸東區善後督辦處或綏靖處(臨時政區)。1925年7月,隸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區。1932年1月,隸屬東綏靖區。1936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隸屬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1949年(民國38年)2月後,惠陽、博羅兩縣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龍門縣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惠州新中國成立後,市境行政區劃及其隸屬多次調整。1975年3月龍門縣劃歸廣州市。

㈧ 關於惠州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到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這里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從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間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在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貶謫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創作了大量詩文,籌辦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東坡的到來而聞名遐邇。
秦朝為南海郡傅羅(或作博羅)縣
東晉為南海郡博羅、酉平、欣樂三縣
南北朝劉宋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酉平、安懷、欣樂四縣南齊王朝--為南海郡和東官郡的博羅、羅陽、酉平、懷安(即安懷並改為東官郡治)、欣樂(現在的羅陽鎮)五縣梁、陳王朝--梁朝時設循州(今惠州,府治惠州市區),梁化郡(轄懷安、歸善縣--由欣樂縣改,今惠陽縣地),博羅、羅陽二縣
隋朝隋朝地方政區分州、縣兩級,後改為郡、縣兩級制廣東同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大業年間改為南海郡、龍川郡(轄歸善--郡治,現在的惠州府城、河源、博羅、興寧、海豐五縣)
唐朝唐朝地方政區分道、州、縣三級循州,隋之龍川郡,武德五年曾改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貞觀二年廢府,天寶元年改為海豐郡,乾無元年復改為循州。轄歸善(州治)、博羅、河源、海豐、興寧、雷鄉(今龍川地)六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五代十國南漢王朝--改循州為湞州,轄歸善(州治)、海豐、博羅、河源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宋朝宋朝地方政區分路、州(府、軍)、縣三級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趙禎諱,改湞州為惠州。轄歸善(州治)、海豐、河源、博羅四縣,州治現惠州府城
元朝元朝地方政區分省、道、路(府、州)、縣四級,小省無道惠州路,轄歸善(路治)、博羅、河源、海豐四縣,路治現惠州府城
明朝明朝地方政區分司、府(州)、縣三級惠州府,洪武元年立,由元代之惠州路、循州合成。轄歸善(府治)、博羅、長寧(今興寧)、永安(禽紫金山)、海豐、龍川、長樂(今新豐)、興寧、連平州、河源、和平,共一州10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清朝清朝地方政區分道、府(州)、縣(州、廳)三級惠州府,清初領連平州和歸善、博羅、長寧、永安、海豐、龍川、長樂、興寧、河源、和平10縣。雍正九年(1731年)從海豐縣分設陸豐縣,十一年改長樂、興寧二縣歸嘉應直妹州。共為一州9縣。府治現惠州府城
民國1912年惠州府與歸善縣合並改名為惠陽縣1915年--屬潮循道,潮循道即為原潮州府、惠州府、嘉應直隸州,共25縣,道治先設於潮州,後遷到澄海縣屬的汕頭1936年--改為第四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海豐8縣。區治現惠州府城1947年--改為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轄惠陽(區治)、博羅、陸豐、河源、紫金、龍門、海豐7縣。區治現惠州府城
共和國1949年--東江專區,轄惠陽(專區駐地)、增城、紫金、連平、和平、陸豐、博羅、龍門、河源、龍川、海豐,共11縣1958年--設惠州縣級市,4月設惠東縣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並入佛山、韶關、3汕頭個專區。撤銷惠州市,改為惠州鎮,劃歸惠陽縣管轄,惠東縣並入惠陽縣;龍門縣並入增城縣1963年--恢復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寶安、東莞、增城、龍門6縣1964年--10月恢復惠州市(縣級)1970年--惠陽專區改為惠陽地區1975年--11月,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劃歸廣州市管轄1979年--3月,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地級)1984年--惠陽地區,轄惠州市(縣級)惠陽、紫金、各平、連平、河源、博羅、東莞、惠東、龍川、陸豐、海豐,共1市11縣1988年--經國務院元月7日批准,撤銷惠陽地區,改稱惠州市(地級),原惠州市改稱惠城區。惠州市轄惠城區、惠東縣、惠陽縣、博羅縣、龍門縣,共一區4縣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1994年--惠陽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惠陽撤市設區。至此惠州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

㈨ 關於廣東惠州的歷史文化資料

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嶺南文化(修訂本)》
還有一本書《印象惠州》,惠州書城有賣
再就是《廣東客家》,也可以在惠州書城找到

㈩ 有關惠州歷史和惠州名的由來。

我這里有惠州來的簡介希望可以幫到源你
http://hi..com/%C8%D5%D4%C2%CD%F8/blog/item/9b23ba8bee1e587f9e2fb48f.html
文章最下面還有一些鏈接文章關於惠州咨詢、各縣、各區的介紹

閱讀全文

與惠州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