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現狀及基本情況分析
中職生厭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學習基礎上來看:基礎太薄弱
由於受生源緊缺的影響,相當部分中職學校處於全年招生狀態,因此在社會上處於游盪狀態的適齡青少年成為目前中職招生重要生源之一。這些生源包括初中甚至小學沒有畢業的學生。調查表明:在有些學校這部分學生佔到班級總人數的15%左右。有些地區為保障中職生源每年分為春季和夏季兩次招生。春季招生對象是沒有畢業的底層初三學生,春季招生總量佔到招生總量的40%左右。只有夏季招生的學生才是真正初中畢業的學生。即使這些初中畢業的學生也是畢業生中成績最差無法進入普通高中就讀的學生。可見,中職生基礎薄弱是中職生學習上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從學習動機上看:缺乏學習動機,不願學
學習動機是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製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當前,中職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成為制約中職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調查表明,有63.41%的學生感到學習目標不明確,54.74%的學生忽略老師授課過程中所提出的具體教學要求或教學目標;82.12%的中職生認為中職學校的技能學習,幾個月就能完成,根本沒有必要花三年的時間在上面,還不如早點出去掙錢,所以對學習基礎文化課和思想品德課很不情願,認為學了沒有用,課堂上睡成一大片,要不就課堂後排空了一大片。可見,中職生對學習的認知內驅力不足,學習的實用化傾向十分明顯,過分追求學習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對學習文化基礎課很不情願,認為學了沒有用,結果學習缺乏動力,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不願意學習。
三、從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上看: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不想學
學習興趣是學生引發學習行為,保證學習強度和深度的重要內部誘因。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習自主傾向的重要表現。興趣和積極性是影響學生學習持久性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興趣濃厚,學習積極主動學習效率就高;反之,則學習效率低下。調查表明,中職學校64.37%的學生常有學習焦慮緊張,怕測試考核;52.65%在思考問題時情緒緊張,擔心被教師喊到回答問題。65%的學生不喜歡本專業二門以上的課程,90%左右的學生有討厭理論課程的傾向,不管是專業理論課還是公共理論課。許多學生認為,中職生的工作,主要是體力勞動者,需要有熟練的技能、技巧就夠了,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固在上課時,除了課堂老師講的,基本上沒有課後復習、查找相關資料的習慣,甚至有部分學生乾脆認為理論學習根本沒用,學習積極主動性不足,學完就了,學完就忘是家常便飯。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如有的教師上課便「滿堂灌」,灌得學生頭昏腦脹,不知所雲,對上課充滿了恐懼心理,影響學習效果。長之以往,學生便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和主動性,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四、從學習的情緒體驗上來看:缺乏積極學習情感,不樂學
對學習的情緒體驗是影響學生學習持續性的直接原因。大部分中職學生對學習缺乏積極的情緒體驗,或者說根本無法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研究人員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內容、課堂作業、考試的調查表明:45.1%的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70.5%的學生能按時完成作業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63.7%的學生對考試不感興趣,只要不影響到畢業,考試成績的多少無所謂。對中職學生的學習行為調查表明:中職學校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所花時間最多的是閱讀科幻小說類,閱讀人數也是最多的佔40.1%;而閱讀所花時間最少、閱讀人數最少的是學生所學的專業類書籍;在對中職學生上課表現上看:在「你平時上課認真聽講嗎?」的問題的選擇上,僅有8.3%的同學選擇「認真聽講」,而有43.2%的同學選擇「打瞌睡」,還有「枯坐」的、「講小話」的等;在上課出勤上來看:中職學生在回答「你是否經常遲到」的問題上,有17.1%的同學選擇「是」,有9.4%的同學選擇「經常曠課」,有27.7%的同學選擇經常請病事假。這里的「經常」大約是每個星期2-3次。可見,中職學生缺乏積極地學習情感,不樂學。
五、從學習毅力上來看:缺乏恆心,不勤學
學習毅力是維持學習行為持久性的內部動因,頑強的學習毅力能推動學習者有效的戰勝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將學習行為維持下去。學習從來就不是輕松愉快的事情,需要動許多腦筋,更需要耗費許多體力、精力。中職學生已掌握技能為學習的主要任務,技能的掌握需要付出大量的訓練,特別是有一些專業工種比較臟、比較累,因此需要中職學生要有一定的學習毅力。但是調查表明:中職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近70%的學生缺乏恆心,學習沒有頑強拼搏的毅力,耐性差,遇到困難就退縮,以致學習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結果造成惡性循環,越沒耐性越學不好,越學不好越容易放棄。因此,學習毅力或學習挫折耐受性的培養是中職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六、從學習方法上來看: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善學
能夠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善於學習是中職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必備條件。但是中職生在這方面的狀況不容樂觀。據調查,中職生對「你是否善於質疑或多發問」時,65%作了否定回答,遇見問題不問,不懂裝懂,不求甚解,無學習責任,把學習當成休閑;50%沒有良好的自學習慣,表現為惰性大,依賴性強,學習不主動,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總結;80%的學生不善於安排和調整學習時間,整個學習過程無計劃,無目標,無措施;43%的學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72%的學生不關注老師平時授課時強化的內容與例釋,課內不做筆記,或根木不知如何聽課;有51%的學生不會結合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等等。這些說明他們學不得法,不善於學習。
2. 如何培養學生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內容摘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是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四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材料 歷史思維
【正文】古人雲「授之以漁,非授之以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尤其是講授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強調問題答案的惟一性和標准化,在頭腦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勢,用單一的固有的,常規的心理准備去應付各種問題,從而缺乏思考的獨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像,反而不利於創造性發揮。「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一書中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和思維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
3. 如何分析中考歷史學科的質量現狀、成因分析和提升措施
首先那你就得理解中考他,首先他是帶了一個中考,就是說他是有考核性質的,那麼就是不單純說是素質教育了,他還帶有一定的應試的,這個目的,然後它的質量現狀,成因分析和提升措施,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們這個地區,然後考試時,現在是一個怎麼樣的趨勢?或者說大家的水平是怎麼樣的?至於長姻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有很多原因,不單純說是老師講解或者怎麼樣的?因為有地方開卷的地方是閉卷,然後這個還是有挺大區別的,你最好去了解一下你們學校的學生的一個學習狀況,是能作為一個樣本的,至於提升措施,就要有針對性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哪裡薄弱?然後針對這些原因,然後來進行提升
4. 如何看待現在學生歷史知識的缺失
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現在網路科技帶來的信息量太大,占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人一天就只有24個小時,留給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還能有多少呢?
5. 對歷史學習情況的總結
回顧一學期的工作,想說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師這一職業是非常辛苦的,擔負著教學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學生管理等多項的任務。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學期教學工作情況作如下總結。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關心國家大事,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遵守勞動紀律,團結同志,熱心幫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確,態度端正,鑽研業務,勤奮刻苦;班主任工作認真負責,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為人師表,有奉獻精神。
二、教學方面:
1、備課
開學初,積極參加教研室組織的教研活動,在師校教研員的指導下進行集體備課,仔細聽,認真記,領會精神實質。然後根據要求,提前兩周備好課,寫好教案。平時做到周前備課。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教參,學習好大綱,虛心向同年組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點、難點。
為了上好一節課,我上網查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為了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所學的知識內容,我積極查找課件,製作課件,准備、製作教具。復習階段,我把每一單元的知識框架、重點內容寫在黑板上,為的就是讓學生有個清晰的復習印象。
2、上課
上好課的前提是做好課前准備,不打無准備之仗。上課時認真講課,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精講精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有難度的問題找優等生;一般問題找中等生;簡單些的總是找學困生回答。桌間巡視時,注意對學困生進行面對面的輔導,課後及時做課後記,找出不足。
3、輔導
我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不明白的耐心講解,教給他們好的記憶方法,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對所學知識鞏固復習,及時查缺補漏。並與家長聯系,及時溝通情況,使家長了解情況,以便在家裡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監督。
4、作業
根據減負的要求,我只在雙休日布置適量作業,作業總是經過精心地挑選,適當地留一些有利於學生能力發展的、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業。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學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師德育工作的秘訣就是"愛"。師愛是偉大的、神聖的。師愛是人類復雜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結著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師愛是"超凡脫俗"的愛。這種愛沒有血源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然而這種愛卻有一種巨大的力量。
1、愛就是了解。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知識基儲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交友情況、喜怒哀樂的深刻了解。這是做好班級管工作、避免教育盲點、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2、愛就是關懷。
師愛是教育的"潤滑劑",是進行教育的必要條件。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師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師愛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愛是指教師要熱愛每一個學生。學習好的要愛,學習一般的要愛,學習差的也要愛;活潑的要愛,文靜踏實的要愛,內向拘謹的更要愛;"金鳳凰"要愛,"丑小鴨"同樣也要愛。
3、愛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矗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與學生雖然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這就是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污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理解他們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信任學生要信任他們的潛在能力,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在磨練中成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與教師縮小心理距離,學生才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感。
4、愛就是責任。
愛學生要深入地愛,愛學生要理智地愛。就是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出深刻的理智,不僅著眼於學生目前的得失和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學生們易於接受的方法進行教學,在輔導學生學習時,不僅要使優等生學好,也要使中等生學好,更要使學困生學好。因而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同時在學校我又採取讓同學教,小組互幫互助的方法,讓先進學生帶動後進生。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助,他們的學習情況有了明顯的進步。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教授學生知識,更在於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為准則。
四、個人學習:
積極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以充實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堅實的理論作為指導,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努力學習英語,以適應當前教育的形式,給自己充電,為進行雙語教學做好准備。積極進行學歷進修學習,爭取三年之內拿下本科。我還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電腦知識,學習製作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同時也幫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網查找資料等等。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本學期有一篇論文發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知識上做到課課清。
2、對差生多些關心,多點愛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們在各方面有更大進步。
3、加強守紀方面的教育,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學習,課下也要按校紀班規嚴格約束自己。
4、教育學生要注意保持環境衛生,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5、在教學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級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聖歷史使命。
一份春華,一份秋實,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淚水,然而我收獲的卻是那一份份充實,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誨我的學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學生,我無愧於我心,我無悔於我的事業。讓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願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孩子們,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開絢麗的花朵。
6.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依照歷史的年代次序系統地講述歷史,還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具體地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每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意義和本質,進而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敏感度。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總結歷史事件呢?怎樣分析歷史事件?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找出因果關系
一切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系、互為因果的。如西漢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這絕不是統治階級發「善心」,而是秦末農民戰爭顯示的巨大威力。西漢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採取暫時減輕對農民剝削的政策。這就是「文景之治」出現的必然性。又由於文景時期農民負擔減輕,生產條件有所改善,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出現了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這些歷史事件無不互為因果,同時歷史事件彼此之間除了表現「縱」的內在聯系之外,還經常表現「橫」的聯系。如「五四運動」的發生除了有國內歷史條件外,還由於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正因為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當時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受到了鼓舞,找到了方向和道路。總之,抓住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縱橫聯系,是分析歷史事件的一把鑰匙。
二、剖析事件發生的條件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分析歷史事件之所以發生的種種條件,找出它的原因,對深刻認識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而歷史情境的有效設立則是理解歷史事件的重要方式。
作為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是不可重復的客觀存在。不可再現是歷史的特點,而受制於中學教材與學生實際,一般呈現出來的史實都顯得偏短。要想讓中學生去完整地認識那些年代久遠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情境再現。教師通過一定的資料收集,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過去幾百上千年的歷史情境化,再讓學生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真實地感知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梳理經歷人類社會曾經的生活習慣與民族風俗。只有當學生親身回溯歷史感知歷史,才能充分理解歷史的前世今生。
邏輯分析作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需要在思維層面剖析歷史的前因後果。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都要從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發展等過程分部挖掘,不能帶著主觀的情感和臆斷,尤其注重客觀公正的實事求是,還原歷史的真相。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綜合運用正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才能找到歷史事件的分析模式。比如商鞅變法,只要深入剖析它出現的歷史背景就比較容易理解變法的目的。
三、理清事件發展的頭緒
歷史事件的發展總是表現出「開始→發展→高潮→結果」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善於抓住發展線索,理清頭緒。
四、弄清作用或影響
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這就決定了每個歷史事件必然會對整個歷史產生作用和影響。所以對歷史事件的作用、影響、後果或意義要作仔細的分析,不能呆板地死記「條條」。有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有巨大歷史意義。如十月革命、三大戰役、辛亥革命、遵義會議等等。但有的歷史事件卻表現出對歷史發展的阻礙作用,產生消積的後果。如袁世凱復辟帝制、國會縱火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等等。有的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起過深刻影響,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如秦末農民戰爭,它推翻了舊的封建統治,這是直接影響。同時,新的統治者懾於農民革命的威力,不得不採取寬舒政策,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就表現出它的間接影響。
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的,我們只有運用正確的方法,才有可能把歷史事件分析清楚,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
7. 學生知識現狀的分析怎麼寫
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第一單元:圖形的變換
學生能認識軸對稱圖形,理解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初步能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部分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連續多次旋轉後圖形,容易出現錯誤。
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
學生掌握了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基本概念,知道因數與倍數等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掌握了2、3、5 的倍數的特徵。
少數學生混淆了因數與倍數、質數與合數等概念;雖然理解並掌握了2、3、5的倍數的特徵,但在綜合運用情況較差。
第三單元:長方體與正方體
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展開圖,了解體積(容積)的意義及體積和容積單位,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感受了每個單位的實際意義。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棱長和以及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少數學生沒有理解表面積、體積等公式的算理,因此實際運用中不能准確使用公式進行計算;還有部分學生對某些實際生活中的特例(如:粉刷教室、游泳池貼瓷磚等)不注意觀察實際生活現象,不能正確解題。
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明確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認識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知道了帶分數是假分數的另一種書寫形式,能把假分數化成帶分數或者整數;理解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會比較分數的大小;理解了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能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能比較熟練的進行通分和約分;會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很多學生「量」、「率」不分;通分時找不到最小公倍數,導致在計算分數加減法時增加無謂的約分步驟;部分學生約分時沒有約成最簡分數; 部分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第五單元:分數的加法和減法
理解了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出結果。理解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對分數加法仍然適用,並會運用這些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分數
8. 怎樣解決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問題
發揮學科特點,重視以史為鑒 淺談歷史學科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初步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未來的文盲不在是一個不識字的人,而是一個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學會學習是一個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在新課改的推進與實施中,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已成為時代的需要,課改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環節。歷史教學必須注重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打破傳統的「教師機械講,學生被動聽」的模式,建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現代教學方式。但是大部分歷史教師仍習慣於「滿堂灌」「一言堂」,習慣於讓學生死記條條硬背框框,歷史學科的改革力度不大。就我校的初中歷史教學實際情況看,「課上畫條條,課下背條條,考後全忘掉」的現象依然存在,學生學的死,記得苦,簡答題死記硬背,機械呆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低落,參與課堂學習少。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進行了歷史教學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子課題研究實驗。在教學中貫徹「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活動為主角」,用歷史故事、歷史活動、等活動,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在教學中打破了舊有以「接受性」、「結論性」「填鴨式」為特點的教學活動方式,提倡讓學生在「探究」、「發現」和「討論」中主動學習、自我教育,注重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法,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在活動中獲得主動的發展,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歷史技能歷史觀念,學會分析歷史現象。 二、研究方法和步驟。 1、明確現狀,尋求突破。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熟悉、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才能在活動中激發創造性和求知慾。實驗前,我們進行了學生學情調查問卷和學生評教調查問卷,分析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態度與學習中的困惑,學習歷史的方法習慣等。認真鑽研充實理論,領會課改的精神,學習課標的要求,進行洗腦工程,轉換教師角色,深刻領會課程標准,研究商討教學對策,達成共識,制定了子課題研究計劃,明確了研究的目的、方法、手段和要求。在實驗中為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保證課題的成功。我們集中備課,相互聽課,互相評課。經常與學生交談,聽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看法,在與學生交流中發展,在共同交流中學習。發現問題及時記錄,及時反饋,及時研究對策,注意靈活解決教學中發生的突發事件。 2、實驗內容:注重將傳統學習方式與現代學習方式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對比對照實驗。「被動學」與「主動學」「灌輸」與「導學」 「精講精析」與「滿堂灌輸」「照本宣科」與「學生創造」進行對照,分析不同方式的不同效果。現在每個年級六個班。兩個班以教師講為主,四個班以學生學為主,兩種學習方式同步並存。進而觀察研究不同方式下的學生的態度、興趣熱情、效果等不同,,以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平時成長記錄、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估等,分析學生的成長變化,研究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步驟、方法、必然性及對教師備課、上課、教材處理的要求,明確學生學習效果與學習方式的關系,從而更好的指導教學。 三、具體操作要求與實踐 1) 指導方針:在教學中結合歷史學科特點,落實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大膽活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2) 課題實施目標:力求通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落實,使學生喜歡歷史,願意學習歷史,產生濃厚興趣,能扎扎實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歷史知識扎實牢固,基本技能得到強化。學生積極性得到發揮,會評判歷史事件,能分析歷史現象,從歷史人物、事件得到有益的啟發,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個性、意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升華提高,達到「以史為鑒,學史明智」的良好效果。 3) 課堂要求: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抓好師生互動,重視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宣揚「我參與、我快樂」「我學習、我成長」「我研究、我進步」「歷史課堂我主宰,我的歷史我掌握」「今天的拼搏,明天的瀟灑」的學習氣氛。注重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的轉變,注重教學中學生活動的設計,強調學生的主動學、會學,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作為教學中的側重點;把課堂學習變成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重點研究落實三種學習方式: 1] 自主學習方式。新課程理論注重宏揚人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和自學能力,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即「我要學」「我能學」「我會學」簡而言之,就是強調學生自己的自主學習。即強調自主確定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學,制定學習進度;自我選擇學習方法;自我調控學習內容;自我反饋學習效果。如何抓好自主學習?第一,教學中我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全員參與,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保持旺盛的探索力。第二,提供學習的機會,相信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權,學習目標讓學生提,學習方法讓學生選,測試習題讓學生出,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權,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把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向學生講明思考的方向,給學生以自主探索的時間,開動腦筋,主動學習。第三、真正落實,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主學習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自主學習的學習過程。特別是在新授課中,我們經常運用這種學習方式,發揮學生自身優勢,激發學生動機,鼓勵他們過關斬將,鼓勵他們勇於質疑,善於釋疑。通過自學發現出現的問題,產生的疑問,從而為教師精講精析作好鋪墊,為學生的團體合作共同闖關,作好准備。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自覺動腦,動口、動手、參與學習,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真正作到「書寫自己的歷史,創造燦爛的明天」。當然教師要做好助手、幫手,當好引路人,為學生鋪路搭橋,督促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2]合作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方式是相對於「個體學習」而言,「指導小組或團隊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如合作討論歷史問題,小組調查歷史現象,團隊競賽歷史游戲、歷史謎語、合作製作(仿製文物、科技成就表、歷史年代圖表、)合作扮演(歷史短劇)演講比賽等。合作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合理分組、明確任務、把握時機,規范學生操作、加強指導、注重評價。具體為,創設歷史情景,誘發合作願望。鼓勵進取,「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激勵他們努力克服困難。沒有明確的目的,合作的願望,學生的合作,分組往往會流於形式,為此凡需要合作的學習時候,我們都創設相應情景,來誘發學生參與,如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第一課學習是,我們通過展示運河圖片,創設運河今景,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於是決定進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大運河開通的背景條件前因後果等。總之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剖析歷史現象,分析歷史事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事件的感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暢談想法,學生往往願意參與,「話越說越透,理越辯越明」 在教學實踐中,不以某個現成結論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允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觀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甚至寬容學生某些認識上的錯誤,從而調動其思維積極性,並進行疏導、調適。比如在講「隋煬帝與大運河」時,讓學生自由發表對隋煬帝的看法。大家暢所欲言,有些學生根據所學指出:「隋煬帝雖然殘暴奢侈,生活腐化等 ,然而不能因此抹殺他在開鑿大運河中的貢獻。」「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以一個初中學生,能夠持著不是全盤否定的態度去看待這些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實屬可貴。比如在七年級我們開展了隋朝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隋煬帝和朱元璋是不是一個壞皇帝?如何評價武則天?顫淵之盟該如何評價?等辯論會,開展歷史辯論台,通過提前布置分工,學生分組搜集資料,展開交流,在辯論中大現身手,以理服人,因事明理,令聽者茅塞頓開。我們依據教材的要求,引導學生全員參與,使學生明確了歷史知識的前因後果,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了解了歷史的事實,加深了對知識的系統化掌握、專題化理解。通過學習如新疆、西藏、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等知識,形成了維護祖國統一為榮,分裂祖國為恥的榮辱觀,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合作學習方式特別適合於復習課、練習課等,通過分組學習,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靈活化,熟練化。在相互的討論中,互相啟發,分組介紹本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發展變化,重新回到歷史的天空中,去了解當時的歷史。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板報、手抄報、小組表演的形式,展示小組的發現,表演歷史劇學生影響深刻。復習課的快節奏在分組學習中得到體現。 3]探究學習方式。歷史學科的探究學習方式是指,學生選擇和確定與歷史有關的主題,自主的搜集整理和運用歷史資料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從而獲得新知識、發展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學習方式,包括:選定和確定問題;搜集和處理資料,推導結論,表述結論等。選擇探究學習的內容不能盲目隨意,要依據教材內容,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引起探究的慾望,聯系現實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要領:質疑,發問、聯系、求解、領悟、核實、驗證。在教學中,讓學生敢於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 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如七年級下冊我們重點組織學生探究了下列問題:唐宋元明清時期發生在聊城歷史的事件,如永濟渠的開鑿,肖城遺址,會通河;聊城與運河的興衰等,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調查研究,讓學生暢談認識收獲,展示收集的資料,交流探究成果從而關注歷史,學習歷史。在歷史活動課中,探究性學習方式也非常重要如,活動三,製作歷史示意圖。學生明確問題後,分組後根據要求進行個人、小組探究,然後將探究的成果,共同研究,交流提高、集思廣益,互相修改後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展示給全體同學,壁報、手抄報等,豐富多樣,充分顯示了學生自身的發展,說明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的程度是非常熟練的,靈活的,。通過活動,他們不但鞏固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合作意識,學會了探究的本領。復習階段引導總結,前後聯系,如分析漢代的絲綢之路、唐代「海內存知己」、宋元海外交往廣,明朝鄭和下西洋、清朝的「閉關鎖國」的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對當代社會改革的啟示。分析開放富強。鎖國落後的影響。聯系社會熱點分析社會發展,激發學生的社會意識、發展意識、進取意識。不但理解歷史事實,而且學會分析事件原因。 五、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教師的要求。 要勇於轉變教育觀念,用新的理念來指導新的教育教學實踐,特別應明確歷史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學生記住一些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歷史的方法,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及時更新知識儲備,時代的變革,教材的改變需要教師自覺擴充知識面,掌握新信息,及時在時代的發展中改變。自覺提高指導學生的能力,只有掌握較強課堂組織力,靈活駕馭課堂,全方位指導,營造學習氣氛。 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展望 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一,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水平積極性。從學生團體看,實驗班中96%選擇喜歡歷史學科,上課時爭相發言達到85%以上;從學生個體看,個別整體水平較差的學生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樂土, 恢復了在歷史學習中的信心;小組合作成果顯著,小組間團結協作,爭先恐後。第二,增強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不論其觀點是否正確,經過自己的思考而形成的見解正是創新本質的體現。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都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第三,有利於歷史學科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還處於初步階段,仍然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繼續探索,繼續研究。以其更大程度的解放學生,真正作到學史明智的目的。 修改 教師要熱愛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愛為師德之體,無愛便無教育」「知其心症,對症下葯」關心成長、關心未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關心困難學生,注重情感交流,溝通,建立新的生活交接源,進而克服困難,戰勝痛苦,形成新的生活。關心理解學生,愛默生認為「成功教育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一視同仁,尊重情感,控制情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 歷史的試卷分析怎麼寫
歷史試卷分析(一):
一、試卷分析
本試題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知識的覆蓋面大,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適中,試題依據新教材、課標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聯系實際為背景設置題目,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試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試卷結構:滿分100分,時間是60分鍾。考查資料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試題分兩種類型題型。選取題,50分非選取題值50分。滿分100分。
二、學生答題存在問題及原因
問題一:選取題共20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每單元的「之最累」「人物類」「文化類」。
問題二:非選取題21—24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偏難。「商業經濟」「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權特點」「和同為一家—民族祖先、與唐往來史實、對西藏管轄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時間歸類」「對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評價」。
1、學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不夠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與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不夠端正有關,部分學生偏科思想嚴重,認為歷史學平時不用學,考試之前看練習冊或單元過關題就能夠了。還有的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學的方法,對歷史學知識不理解,死記硬背,平時達標檢測反饋不及時有關,與平時訓練和鞏固練習少都有關系。
2、應用歷史學知識遷移的潛力差,不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對基礎知識在新課標下不能正確應用,對問題不善於分析。
3、審題潛力差,不能提取題目中的隱含信息,不能依據題目帶給的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對題意一知半解就憑經驗或印象答題。與學生閱讀理解潛力較差有關,不會找關鍵詞,不會總結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師要轉變歷史學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明確歷史學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設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下去並轉化為學習動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研究課標和新教材,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認真鑽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擴展教材的廣度,整合課程資源,認真備好每節課,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潛力。
2、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搞笑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按課標的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講多練,扎扎實實落實好基礎知識,方法靈活多樣,要啟發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引導,不要代替,要讓學生思考,不要一講到底,要因學論教,而不要因教論學,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
3、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背下來。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4、尊重學生,與時俱進,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6、恰當選取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自製教具,充分運用實物、標本、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重點、難點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帶給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慣用心性。
7、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心參與教學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構成和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透過學習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10. 初一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學生進入初中,開始初一(也就是現在的七年級)學習生活,確實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因為初一跟小學相比,學科增加了,考試的科目增多了,作業量大了,背誦默寫的內容更多了,時間變得緊張了;隨著學科增多,知識量增加,作業量的增大,光靠死記硬背的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學生會感到力不從心,很不適應,或者心理不平衡。如果能夠正確應對的話,很快就能順利適應初中的學習,成績不斷進步,上升為優等生;反之,長時間不能適應,就有可能造成成績的下滑,學業的退步,並且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以至於淪落為差等生。要快速適應這一巨大變化帶來的困惑,還是有一些竅門和方法的,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一些建議:
首先、要做好初一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疏導。心理學家稱這個時期為「心理上的斷乳期」,也可以說是學生成長的「轉折期」,教育上的「困難期」,同時也是發揮他們自身作用的關鍵期和最佳期。面對這個時期的初一學生,教師和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教育方式,不能再用對待小學生那樣的監護、管束、懲罰等方式,那樣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要理解他們的困頓和煩惱,加強思想交流和溝通,循循善誘地進行思想和心理疏導。
其次、要對初一學生進行教法交流和學法指導。老師要及時地跟學生進行交流教法的特點和方式,讓學生快速地適應老師的教學節奏和方法,使學生明白,怎樣才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設計的各項活動之中。同時,老師和家長要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明白預習的要求和要達到的效果,就是為了聽課更加有針對性,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教學內容;聽課是重點,聽課時要准確把握老師講述的要點、重點和難點,並通過筆記記錄下來,便於課後復習和深化認識;復習一般情況下是通過做作業,做作業前能夠先打開課本復習一下當天的學習內容,然後再去投入到做作業中,這樣作業做起來更順利,當然准確性也更高。
再次、關於初一學生大量背誦默寫的技巧輔導。初一學生在語文和英語科目上,都有大量的背誦和默寫任務。首先是要鼓勵學生樹立堅強信念,別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夠順利完成;然後抓緊課堂時間,摒除雜念,心無旁騖,盡快准確完成背誦任務,還有精力,就應該適當超前背誦,如果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課後更要積極主動地去盡快完成背誦默寫任務。完成背誦默寫的任務是有技巧的:1、是理解了才容易背誦;2、是熟讀成誦,讀的數量足了自然就能背誦;3、是化整為零,一點點去解決,最後再化零為整。
最後,關於初一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教導。寫作和閱讀是初一學生面臨的大難點。做閱讀找不到技巧,不會分析文章立意,一做就錯;作文沒有思路,不會謀篇布局,文章寡淡無味。現代文閱讀題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寫作文是離不開四個大的方面:一、勤於積累能反映新時代特徵的新材料;二、積累寫作文的常見方法與技法,並應用於平時的作文練習中去。三、積累常見的或少見的有文採的句子和段落。四、加強自己「動手術」修改作文的練習能力。
波莉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陶行知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這些教育前輩的名言警句一再告誡我們:學有成法,學無定法,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只要家長和老師精誠合作,把握初一學生的性格特點,運用好學習的相關竅門和方法,就一定可以轉變孩子的差等生現狀,使之朝著優等生的方向大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