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陳垣的兒子陳樂素

歷史學家陳垣的兒子陳樂素

發布時間:2021-03-14 10:20:13

『壹』 紀念陳垣誕辰130周年作文

我給你一點
這位史學巨人已隨歷史遠行,我只能在追尋他一個世記的足跡中,解讀某種令我感動的精神。
1880年(清光緒六年)11月12日,陳垣出生在新會石頭村這塊土地上。故居的青磚已長著苔蘚,梁桁尤在,井水靜靜地清著,溪泉潺潺地淌著,竹木綠綠地長著。這是新會特有的幽雅靈動的勝境。
陳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後的小朝廷滅亡之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和各地軍民包括陳垣先祖也參與抗元義事,為反抗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所表現的捨生忘死、英勇赴義的高風亮節對陳垣的影響很大。「江門道學」、「白沙理學」(即指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以及清代著名學者胡金竹,是陳垣景仰的鄉賢,並以之為楷模。中國近代史上,新會出了梁啟超,南海出了康有為,同是近代變法新星和史學大師。陳垣比梁啟超小七歲,很受康梁的影響。新會自古端正的士風使許多學者避虛名,矜氣節,講忠義,這是幼年的陳垣難得的精神養料。

『貳』 紀念陳恆誕辰作文!

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有陳垣地故居完結。俺有幸前來瞻念,卻久久不能下筆,因為站在浩繁卷帙疊壘地高峰陳垣塑像面前,俺一時難以讀懂它完結。這位史學巨人已隨歷史遠行,俺只能在追尋它一個世記地足跡中,解讀某種令俺感動地精神完結。
1880年(清光緒六年)11月12日,陳垣出生在新會石頭村這塊土地上完結。故居地青磚已長著苔蘚,梁桁尤在,井水靜靜地清著,溪泉潺潺地淌著,竹木綠綠地長著完結。這是新會特有地幽雅靈動地勝境完結。
陳垣自小得到地熏陶不比一般完結。南宋最後地小朝廷滅亡之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跟各地軍民包括陳垣先祖也參與抗元義事,為對抗蒙古貴族地民族壓迫所表現地捨生忘死、英勇赴義地高風亮節對陳垣地影響很非常大完結。「江門道學」、「白沙理學」(即指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還有清代著名學者胡金竹,是陳垣景仰地鄉賢,並以之為楷模完結。中國近代史上,新會出了梁啟超,南海出了康有為,同是近代變法新星跟史學大師完結。陳垣比梁啟超小七歲,很非常受康梁地影響完結。新會自古端正地士風使許多學者避虛名,矜氣節,講忠義,這是幼年地陳垣難得地精神養料完結。
故居所陳列地關於陳垣地文字跟圖片似乎十分孤寂,但俺聽到陳垣跳動地心跟少年氣盛地呼吸完結。童年地陳垣很非常早就泅渡於書海完結。13歲時已知在八股、經書之外,還有新地天地完結。它從張之洞所撰地《書目答問》中摸到了由目錄學入手地讀書冶學之門完結。它18歲參加順天鄉試,盼能走科舉致仕地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寫,「文不就範」而失敗完結。後奮發學八股,考取了秀才完結。這對它似乎並不重要完結。它地興趣是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寫文章,辦報刊,在斗爭中顯出傲骨跟魄力完結。它還研究醫學史,後棄醫從政,又棄政從史完結。這個時候地陳垣才找到自己本人地目標完結。它以教育跟史學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完結。在長達70餘年地教育生涯里,它地敬業精神無人不佩服完結。它培養了許多出色地學者完結。俺在它留下地照片中看到它滿天下地桃李,許多成就顯著地高徒完結。行的意思可以說,陳垣地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則用在學術研究上完結。一代宗師不是憑空封地,而是由偉大地研究成果跟著述構成地完結。一組統計數字讓俺受到震撼:陳垣共發表論著373種,加上書信、詩賦、題跋等,總數約有千種以上完結。僅史學類,著作18部,包括史學、宗教史學等等完結。學術論文、雜文一百幾十篇完結。
俺徘徊在故居地天井、走廊跟大廳,想像這位國學大師研究《四庫全書》地情景完結。《四庫全書》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醞釀,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時15年驚訝!抄成七部,分藏於七座藏書樓完結。此後多年間,沒人對它進行全面調查研究過完結。直到1920年,陳垣成為全面調查研究《四庫全書》地第一人完結。陳垣是怎麼研究《四庫全書》地呢探討?它從北京城內西南角到京師圖書館來回三個多小時完結。它每一天清早去,晚上才歸,前後讀了10年驚訝!把這部包括三千多種、三萬多冊地大叢書作了詳盡地了解完結。
俺曾想,陳垣讀了這么多書,寫了這么多書,成為世界級學者,應該不應該是一輩子呆在書齋里了完結。但事實上,這位來自鄉村地國寶,斷然不是一個脫離實際地「書蟲」完結。從《大事年表》里,俺看到一個勇於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學術研究地陳垣完結。它做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當過輔仁大學跟北師大地校長,在科研機構任教四五十年,可謂一生離不開政冶、學術實踐完結。它身在京城,心系粵地人,對故鄉新會文化事業特關心完結。俺終於明白,陳垣這位國中之寶,既有骨氣、志氣、勇氣,又有人氣、地氣、底氣完結。也由於它底氣十足,學術上承傳三代,銳氣不減完結。陳垣與陳樂素父子地學術傳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陳智超地學術成就又傳為佳話完結。
陳垣故居在風雨歲月中已經陳舊,後院亦失去往日地整潔完結。門前游泳池已廢棄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完結。但花香依然,鳥語依然,清風依然完結。陳垣校長像屹立門前,依然顯正氣、傲氣、志氣於天地間完結。歷史蒼桑之雲掠過空間,俺猛地覺得一種精神氣貫長虹,連結乾坤,永不散去完結。江門、蓬江、新會因之越來越金光燦爛了完結。

『叄』 陳寅恪是誰的兒子

陳寅恪是陳三立的兒子。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

『肆』 陳姓來源和歷史名人

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史來源 「陳」源出 ; 一 ; 出自「媯」姓。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代胡公滿 「媯」姓。封胡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並將其女嫁給他,伺奉舜祠,其後人以國名為姓。 二 ; 鮮卑族改姓,據《魏書》所栽,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陳。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國王有姓陳。 家族名人 陳勝 (前?~前208) 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庄賈所殺。 陳平 (生卒年不詳) 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謚獻。 陳壽 (233~297) 字承祚,晉安漢(今四川省南充縣)人。少舉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國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古良史之風。 陳霸先 陳圓圓 本姑蘇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姥陳氏姓,有殊色,後為吳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三桂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軍校畢業,曾參加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諸役,歷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遠征軍司令長官、國防部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台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後當選第二、三任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陳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燾,以字行,浙江吳興人。早歲入同盟會,參與武漢光復、討袁、護法、北伐諸役。歷任江蘇省主席、監察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央評議委員。生平著述,匯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穎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蘇下邳郡,江蘇廣陵郡,江蘇東海郡,河南河南郡。

『伍』 有沒有800字的陳垣誕辰130周年作文

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有陳垣的故居。我有幸前來瞻念,卻久久不能下筆,因為站在浩繁卷帙疊壘的高峰陳垣塑像面前,我一時難以讀懂他。這位史學巨人已隨歷史遠行,我只能在追尋他一個世記的足跡中,解讀某種令我感動的精神。 1880年(清光緒六年)11月12日,陳垣出生在新會石頭村這塊土地上。故居的青磚已長著苔蘚,梁桁尤在,井水靜靜地清著,溪泉潺潺地淌著,竹木綠綠地長著。這是新會特有的幽雅靈動的勝境。 陳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後的小朝廷滅亡之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和各地軍民包括陳垣先祖也參與抗元義事,為反抗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所表現的捨生忘死、英勇赴義的高風亮節對陳垣的影響很大。「江門道學」、「白沙理學」(即指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以及清代著名學者胡金竹,是陳垣景仰的鄉賢,並以之為楷模。中國近代史上,新會出了梁啟超,南海出了康有為,同是近代變法新星和史學大師。陳垣比梁啟超小七歲,很受康梁的影響。新會自古端正的士風使許多學者避虛名,矜氣節,講忠義,這是幼年的陳垣難得的精神養料。 故居所陳列的關於陳垣的文字和圖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聽到陳垣跳動的心和少年氣盛的呼吸。童年的陳垣很早就泅渡於書海。13歲時已知在八股、經書之外,還有新的天地。他從張之洞所撰的《書目答問》中摸到了由目錄學入手的讀書冶學之門。他18歲參加順天鄉試,盼能走科舉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寫,「文不就範」而失敗。後奮發學八股,考取了秀才。這對他似乎並不重要。他的興趣是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寫文章,辦報刊,在斗爭中顯出傲骨和魄力。他還研究醫學史,後棄醫從政,又棄政從史。這個時候的陳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標。他以教育和史學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在長達70餘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業精神無人不佩服。他培養了許多出色的學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滿天下的桃李,許多成就顯著的高徒。可以說,陳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則用在學術研究上。一代宗師不是憑空封的,而是由偉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構成的。一組統計數字讓我受到震撼:陳垣共發表論著373種,加上書信、詩賦、題跋等,總數約有千種以上。僅史學類,著作18部,包括史學、宗教史學等等。學術論文、雜文一百幾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廳,想像這位國學大師研究《四庫全書》的情景。《四庫全書》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醞釀,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時15年!抄成七部,分藏於七座藏書樓。此後多年間,沒人對他進行全面調查研究過。直到1920年,陳垣成為全面調查研究《四庫全書》的第一人。陳垣是怎樣研究《四庫全書》的呢?他從北京城內西南角到京師圖書館來回三個多小時。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歸,前後讀了10年!把這部包括三千多種、三萬多冊的大叢書作了詳盡的了解。 我曾想,陳垣讀了這么多書,寫了這么多書,成為世界級學者,應該是一輩子呆在書齋里了。但事實上,這位來自鄉村的國寶,斷然不是一個脫離實際的「書蟲」。從《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個勇於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學術研究的陳垣。他做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當過輔仁大學和北師大的校長,在科研機構任教四五十年,可謂一生離不開政冶、學術實踐。他身在京城,心系粵地人,對故鄉新會文化事業特關心。我終於明白,陳垣這位國中之寶,既有骨氣、志氣、勇氣,又有人氣、地氣、底氣。也由於他底氣十足,學術上承傳三代,銳氣不減。陳垣與陳樂素父子的學術傳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陳智超的學術成就又傳為佳話。 陳垣故居在風雨歲月中已經陳舊,後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潔。門前游泳池已廢棄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鳥語依然,清風依然。陳垣校長像屹立門前,依然顯正氣、傲氣、志氣於天地間。歷史蒼桑之雲掠過空間,我猛地覺得一種精神氣貫長虹,連結乾坤,永不散去。江門、蓬江、新會因之越來越金光燦爛了。

『陸』 國賢初中第二次月考作文

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有陳垣的故居。我有幸前來瞻念,卻久久不能下筆,因為站在浩繁卷帙疊壘的高峰陳垣塑像面前,我一時難以讀懂他。這位史學巨人已隨歷史遠行,我只能在追尋他一個世記的足跡中,解讀某種令我感動的精神。
1880年(清光緒六年)11月12日,陳垣出生在新會石頭村這塊土地上。故居的青磚已長著苔蘚,梁桁尤在,井水靜靜地清著,溪泉潺潺地淌著,竹木綠綠地長著。這是新會特有的幽雅靈動的勝境。
陳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後的小朝廷滅亡之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和各地軍民包括陳垣先祖也參與抗元義事,為反抗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所表現的捨生忘、英勇赴義的高風亮節對陳垣的影響很大。「江門道學」、「白沙理學」(即指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以及清代著名學者胡金竹,是陳垣景仰的鄉賢,並以之為楷模。中國近代史上,新會出了梁啟超,南海出了康有為,同是近代變法新星和史學大師。陳垣比梁啟超小七歲,很受康梁的影響。新會自古端正的士風使許多學者避虛名,矜氣節,講忠義,這是幼年的陳垣難得的精神養料。
故居所陳列的關於陳垣的文字和圖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聽到陳垣跳動的心和少年氣盛的呼吸。童年的陳垣很早就泅渡於書海。13歲時已知在八股、經書之外,還有新的天地。他從張之洞所撰的《書目答問》中摸到了由目錄學入手的讀書冶學之門。他18歲參加順天鄉試,盼能走科舉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寫,「文不就範」而失敗。後奮發學八股,考取了秀才。這對他似乎並不重要。他的興趣是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寫文章,辦報刊,在斗爭中顯出傲骨和魄力。他還研究醫學史,後棄醫從政,又棄政從史。這個時候的陳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標。他以教育和史學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在長達70餘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業精神無人不佩服。他培養了許多出色的學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滿天下的桃李,許多成就顯著的高徒。可以說,陳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則用在學術研究上。一代宗師不是憑空封的,而是由偉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構成的。一組統計數字讓我受到震撼:陳垣共發表論著373種,加上書信、詩賦、題跋等,總數約有千種以上。僅史學類,著作18部,包括史學、宗教史學等等。學術論文、雜文一百幾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廳,想像這位國學大師研究《四庫全書》的情景。《四庫全書》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醞釀,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時15年!抄成七部,分藏於七座藏書樓。此後多年間,沒人對他進行全面調查研究過。直到1920年,陳垣成為全面調查研究《四庫全書》的第一人。陳垣是怎樣研究《四庫全書》的呢?他從北京城內西南角到京師圖書館來回三個多小時。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歸,前後讀了10年!把這部包括三千多種、三萬多冊的大叢書作了詳盡的了解。
我曾想,陳垣讀了這么多書,寫了這么多書,成為世界級學者,應該是一輩子呆在書齋里了。但事實上,這位來自鄉村的國寶,斷然不是一個脫離實際的「書蟲」。從《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個勇於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學術研究的陳垣。他做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當過輔仁大學和北師大的校長,在科研機構任教四五十年,可謂一生離不開政冶、學術實踐。他身在京城,心系粵地人,對故鄉新會文化事業特關心。我終於明白,陳垣這位國中之寶,既有骨氣、志氣、勇氣,又有人氣、地氣、底氣。也由於他底氣十足,學術上承傳三代,銳氣不減。陳垣與陳樂素父子的學術傳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陳智超的學術成就又傳為佳話。
陳垣故居在風雨歲月中已經陳舊,後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潔。門前游泳池已廢棄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鳥語依然,清風依然。陳垣校長像屹立門前,依然顯正氣、傲氣、志氣於天地間。歷史蒼桑之雲掠過空間,我猛地覺得一種精神氣貫長虹,連結乾坤,永不散去。江門、蓬江、新會因之越來越金光燦爛了

『柒』 陳智超的主要著作

《解開〈宋會要〉之謎》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5月。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全3冊)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陳智超自選集》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宋史十二講》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陳垣:生平 學術 教育與交往》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整理陳垣先生論著
《陳垣史源學雜文》,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一集(陳智超編),中華書局,1980年6月。
《陳垣史學論著選》(陳樂素、陳智超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二集(陳智超編),中華書局,1982年2月。
《道家金石略》(陳智超、曾慶瑛校補),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
《陳垣來往書信集》(陳智超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陳垣早年文集》(陳智超編),(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1992年7月。
《陳垣先生往來書札》(陳智超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8月。
《陳垣學術文化隨筆》(陳智超、曾慶瑛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11月。
《元西域人華化考》(陳智超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垣先生遺墨》(陳智超、曾慶瑛編),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9月。
《陳垣史源學雜文》(增訂本,陳智超編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5月。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創作歷程——用稿本說話》(全二冊,編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8月。
《陳垣全集》(全23冊,主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編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1月。
《陳垣四庫學論著》(陳智超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7月。
其他有關陳垣先生著作
《勵耕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陳智超編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月;
《勵耕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增訂本,陳智超編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11月。
合著合編論著
《歷史的審判:「四人幫」影射史學剖析》(陳智超、何齡修、黃宣民、曹貴林、郭松義、劉永成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8月。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陳高華、陳智超等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1月。
《中國史稿》第五冊(五代宋遼金元部分,吳泰、陳高華、陳智超、酈家駒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第三卷(陳智超、喬幼梅主編),齊魯書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修訂本,與陳高華等合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古籍整理
《古代中越關系史資料選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中越關系史資料選編》編輯組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5月。
《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1月。
《宋會要輯稿補編》(徐松輯,陳智超整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88年6月。
《旅日高僧東皋心越詩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月。
《旅日高僧隱元中土來往書信集》(陳智超、韋祖輝、何齡修編),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5年3月。 《嘉靖中浙江福建地區反對葡萄牙殖民者的斗爭》,《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
《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具有「自由人身份」嗎?》(合著),《新建設》,1965年第5期;
《孫中山對於中國歷史前景的重要預見》,《光明日報》1965年6月2日《史學》副刊;
《關於農民戰爭反封建性質的問題》(合著),《新建設》,1965年第11、12期;
《「四人幫」影射史學批判》(黃宣民、陳智超、何齡修、曹桂林),《鄭州大學學報》,1978年第3期;
《批判「四人幫」利用歷史反黨的反動口號——「儒法斗爭繼續到現在」》(黃宣民、陳智超、曹貴林),《社會科學戰線》創刊號,1978年;
《關於中越關系史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年第1期;
《李曾伯與靜江城的修築》,《文物》,1979年第9期;
《史料的搜集、考證與運用——介紹陳垣同志的治學經驗》,《人民日報》1980年3月27日,《新華日報》(文摘版)第6期、香港《大公報》4月16日轉載;
《陳垣學譜(初稿)》,《社會科學戰線叢刊》1980年第1期,香港《廣角鏡》97期轉載;
《史學家陳垣傳略》,《晉陽學刊》,1980年第2期,後收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垣同志遺稿的保存和整理》,《中國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6期;
《〈舊唐書〉一誤》,《文史》第9輯,中華書局,1980年;
《陳垣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學》,1980年第10期;
《跋〈鑒真和上失明事質疑〉及〈致廖世功(敘疇)函〉》,《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4期,《新華文摘》1981年第1期轉載;
《〈宋會要輯稿〉復文成因補析》,《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宋會要輯稿〉遺文、廣雅稿本及嘉業堂清本的再發現》,《中國史研究動態》,1982年第1期;
《〈道家金石略〉校補前言》,《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第4期;
《〈宋會要輯稿〉的前世現世和來世》,《歷史研究》,1984年第4期;
《〈袁氏世范〉所見南宋民庶地主》,《宋遼金史論叢》第一輯,中華書局1985年8月;
《〈宋會要輯稿〉校勘札記》,《文獻》,1986年第2期;
《〈宋會要輯稿〉整理工作取得進展》,《史學情報》,1986年第3期;
《〈宋會要〉食貨類的復原》(上) ,《文獻》,1987年第2期;
《〈宋會要〉食貨類的復原》(下) ,《文獻》,1987年第3期;
《〈名公書判清明集〉日文譯注本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1987年第4期;
《論〈宋會要〉輯本的復文》(上),《文獻》,1988年第3期;
《論〈宋會要〉輯本的復文》(下),《文獻》,1988年第4期;
《〈宋會要輯稿補編〉的價值與整理》,《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總第192期,1988年;
《〈中國歷史研究法〉陳垣批語選錄》,《梁啟超研究》,1988年第10期;
《〈近代中越關系史資料選編〉評介》,《廣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陳垣早年著作初探——紀念陳垣先生110周年誕辰》,《五邑大學學報》,1990年Z1期;
《〈宋朝諸臣奏議〉及其點校本》,《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第2期;
《父親和〈宋史藝文志考證〉》,《暨南學報》,1992年第3期;
《陳元光與閩南開發》,俞兆鵬、陳智超,《南昌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宋朝諸臣奏議〉點校本序言》,《中國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6期;
《鄭成功緻隱元禪師信在日發現記》,《法音》,1993年第8期;
《黃寬重》,《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第2期;
《史學應用高科技的前景》,《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年第4期;
《不能忘記歷史——評〈毛澤東晚年過眼詩文錄〉》,《北京農業工程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Z2期;
《繼承優秀傳統創造光輝未來》,鄧廣銘、陳智超,《中國圖書評論》,1995年第1期;
《〈宋會要〉的利用與整理》,《文獻》,1995年第3期;
《宋刻〈續資治通鑒長編〉影印本序》,《中國史研究動態》,1995年第11期;
《張名振批點本〈皇明資治通紀〉》,《中國史研究動態》,1998年第4期;
《新發掘出的徽州文書———方元素信件介紹》,《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舊五代史〉輯本之檢討與重新整理之構想》,《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新發掘出的徽州文書——方元素信件介紹》,《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1期;
《契丹古屍分子考古學研究》,吳東穎、馬素參、劉春芸、楊煥明、劉鳳翥、陳智超、李錫厚,《雲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年S3期;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導言》,《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兩宋文化史研究〉評價》,《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年第8期;
《父與子——紀念父親樂素先生百年冥壽》,《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11期;
《陳垣與史源學及〈日知錄〉研究——〈日知錄校注〉編者前言》,《安徽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楊繼盛〈請誅嚴嵩疏〉稿本考》,《紫禁城》,2007年第8期;
《千古師生情》,《民主》,2008年第1期;
《〈元西域人華化考〉創作歷程》,《文獻》,2008年第3期;
《四論今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原名——史學方法論個案》,《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
《蔡守、談月色贈陳垣梅石圖》,《中國書畫》,2010年第4期;
《從〈陳垣來往書信集〉談書信的價值與利用》,《書城》,2010年第7期;
《俞兆鵬新著〈史林雜俎〉評價》,《中國史研究動態》,2010年第8期;
《古籍鑒別的幾個問題——以文獻內容為中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2期;
《中國美術史文獻的搜集、解讀與利用》,《中國書畫》,2012年第6期;
《〈舊五代史〉諸志標准本的論證》(陳智超、鄭慶寰),《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

『捌』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哪些

1、陳勝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秦末陽城(今河南商水)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2、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3、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出身寒門,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頗受信任。梁普通年間,任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善撫軍士。

4、陳友諒

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5、陳玉成

陳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原名陳丕成,洪秀全賜名玉成。廣西藤縣客家人,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驍勇善戰,被封英王。他兩眼下有痣,遠望如四眼。1862年為太平天國叛徒奏王苗沛霖誘騙中計,解送清營被殺。終年26歲。

『玖』 金庸為什麼會成為武俠小說

兩個字: 隨緣.

『拾』 陳垣誕辰130周年 作文

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有陳垣的故居。我有幸前來瞻念,卻久久不能下筆,因為站在浩繁卷帙疊壘的高峰陳垣塑像面前,我一時難以讀懂他。這位史學巨人已隨歷史遠行,我只能在追尋他一個世記的足跡中,解讀某種令我感動的精神。
1880年(清光緒六年)11月12日,陳垣出生在新會石頭村這塊土地上。故居的青磚已長著苔蘚,梁桁尤在,井水靜靜地清著,溪泉潺潺地淌著,竹木綠綠地長著。這是新會特有的幽雅靈動的勝境。
陳垣自小得到的熏陶不比一般。南宋最後的小朝廷滅亡之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和各地軍民包括陳垣先祖也參與抗元義事,為反抗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所表現的捨生忘死、英勇赴義的高風亮節對陳垣的影響很大。「江門道學」、「白沙理學」(即指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以及清代著名學者胡金竹,是陳垣景仰的鄉賢,並以之為楷模。中國近代史上,新會出了梁啟超,南海出了康有為,同是近代變法新星和史學大師。陳垣比梁啟超小七歲,很受康梁的影響。新會自古端正的士風使許多學者避虛名,矜氣節,講忠義,這是幼年的陳垣難得的精神養料。
故居所陳列的關於陳垣的文字和圖片似乎十分孤寂,但我聽到陳垣跳動的心和少年氣盛的呼吸。童年的陳垣很早就泅渡於書海。13歲時已知在八股、經書之外,還有新的天地。他從張之洞所撰的《書目答問》中摸到了由目錄學入手的讀書冶學之門。他18歲參加順天鄉試,盼能走科舉致仕的道路,但因不按八股文寫,「文不就範」而失敗。後奮發學八股,考取了秀才。這對他似乎並不重要。他的興趣是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寫文章,辦報刊,在斗爭中顯出傲骨和魄力。他還研究醫學史,後棄醫從政,又棄政從史。這個時候的陳垣才找到自己的目標。他以教育和史學研究作為主攻方向。在長達70餘年的教育生涯里,他的敬業精神無人不佩服。他培養了許多出色的學者。我在他留下的照片中看到他滿天下的桃李,許多成就顯著的高徒。可以說,陳垣的一半心血化在教育上,另一半心血則用在學術研究上。一代宗師不是憑空封的,而是由偉大的研究成果和著述構成的。一組統計數字讓我受到震撼:陳垣共發表論著373種,加上書信、詩賦、題跋等,總數約有千種以上。僅史學類,著作18部,包括史學、宗教史學等等。學術論文、雜文一百幾十篇。
我徘徊在故居的天井、走廊和大廳,想像這位國學大師研究《四庫全書》的情景。《四庫全書》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醞釀,三十八年(1773)開始編纂,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基本完成,耗時15年!抄成七部,分藏於七座藏書樓。此後多年間,沒人對他進行全面調查研究過。直到1920年,陳垣成為全面調查研究《四庫全書》的第一人。陳垣是怎樣研究《四庫全書》的呢?他從北京城內西南角到京師圖書館來回三個多小時。他每天清早去,晚上才歸,前後讀了10年!把這部包括三千多種、三萬多冊的大叢書作了詳盡的了解。
我曾想,陳垣讀了這么多書,寫了這么多書,成為世界級學者,應該是一輩子呆在書齋里了。但事實上,這位來自鄉村的國寶,斷然不是一個脫離實際的「書蟲」。從《大事年表》里,我看到一個勇於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學術研究的陳垣。他做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當過輔仁大學和北師大的校長,在科研機構任教四五十年,可謂一生離不開政冶、學術實踐。他身在京城,心系粵地人,對故鄉新會文化事業特關心。我終於明白,陳垣這位國中之寶,既有骨氣、志氣、勇氣,又有人氣、地氣、底氣。也由於他底氣十足,學術上承傳三代,銳氣不減。陳垣與陳樂素父子的學術傳承已得到肯定,第三代陳智超的學術成就又傳為佳話。
陳垣故居在風雨歲月中已經陳舊,後院亦失去往日的整潔。門前游泳池已廢棄為塘,溪泉淤塞,正等待梳理、整治。但花香依然,鳥語依然,清風依然。陳垣校長像屹立門前,依然顯正氣、傲氣、志氣於天地間。歷史蒼桑之雲掠過空間,我猛地覺得一種精神氣貫長虹,連結乾坤,永不散去。江門、蓬江、新會因之越來越金光燦爛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陳垣的兒子陳樂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