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飛奪瀘定橋發生在什麼歷史時期
1、飛奪瀘定橋發生在中國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戰役。
2、飛奪瀘定橋,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5日,事情經過如下: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
3、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4、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5、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6、據媒體報道,對瀘定橋戰役有兩種不同的描述。
(1)、第一段敘述:瀘定橋被第一紅軍紅四團第二連長廖大竹率領的22名突擊隊員(王開祥、政委楊成武)抓獲。1936年,彭加倫在《飛向瀘定橋》一書中撰寫並發表了這部小說。後來,中國共產黨的黨史、軍事史,所有的官史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所以被外界稱為「官史」。
(2)、第二個故事:瀘定橋被紅軍紅十三團(團長彭雪峰、政委李干輝)下屬的偵察連指導員抓獲,他趁機帶領12名戰士。這是譚應基在《煙的歲月》一書中提出的。
(3)、由於兩種觀點不同,有媒體稱之為「第二種觀點似乎被壓制,但從未被壓制」。因此,網上有一則虛構的說法,稱「飛去攻佔瀘定橋」。
(4)、這是由於對軍事史的無知造成的誤解。
7、「林彪說紅四團攻佔了瀘定橋到朱德等電」(1935年5月29日):「我的第四團今早6時到了瀘定橋附近,17時攻佔瀘定橋,敵人撤退到天全。我再告訴你一件事。」(紅軍長徵文學360頁)
8、《朱德關於我軍經大渡河迅速部署到天全地區的報告(節選)》(1935年5月30日):「一、我軍先鋒隊昨天攻佔了瀘定橋,敵人向天全撤退。」「三軍團進入了直尼巴線、山楂衛線、克吾線……」紅軍長征?文學(紅軍文學長征361頁)
9、朱德的電報中要求「三軍團進駐」的「直尼壩、山楂尾、克武線」(確切名稱為「山楂尼壩、贊威、奎武」),即「瀘定縣山楂泥鄉、瀘定縣德威鄉贊威村、瀘定縣德威鄉奎武村」的線路。離瀘定橋最近的「杵泥」也在瀘定橋以南10多公里處。
10、也就是說,第一紅軍第四紅軍飛抵瀘定橋時,第三紅軍第十三紅軍仍在瀘定橋以南十餘公里處。包括彭德懷本人在內的三個兵團,都是從安順渡過大渡河的,這與瀘定橋無關。
11、他借機應征的紅軍軍團司令員彭德懷也在他的《彭德懷述說》中寫道:「我軍主力從安順戰場成功渡過大渡河,打敗了劉文輝的國防軍;另一支奪取了瀘定橋,使全軍迅速北進。佔領天全、廬山的三個軍團,經寶興北上,穿過嘉金山(雪山),在兩江口與張國燾會合。
12、除了紅軍長征中彭加倫的「飛奪瀘定橋」外,還有陳雲的「隨軍西行」、黃克誠的「我在紅軍的經歷」、羅華生的「強渡大渡河穿瀘定橋」,程妙武的《長征回憶錄》和肖風的《紅軍一師》。
13、三團政委撰寫的《長征日記》和紅軍重要將領吳秀全、張愛平、張宗勛、李志民、劉志堅、張震、王平、裴周瑜的紀念文章,都不記得紅十三團飛過瀘定橋上,卻都有紅四軍團飛過瀘定橋的回憶。
14、第二種敘述來源於紅軍第十三團偵察連原指導員撰寫的回憶錄《煙年》。只有一個回答機會的人在1991年才提交了單獨的證據。沒有其他相關記錄,更沒有「一直被壓制」的情況。
15、三個軍團的任務是奪取天全的龍衣和沙巴圖兩座索橋,並用攝像機攻擊天全。雪峰(時任紅十三團團長)率領前兩個團,一個團攻佔了沙巴圖和隆義,這個團位於泗金壩。成功是攝像機的攻擊,失敗是下游的橋梁。
(1)普渡鐵索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意義: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2、橋梁簡介:
(1)、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2)、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
(3)、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
(4)、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漢紅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條瀘定橋,是擴展游戲項目。
(5)、瀘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
(6)、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7)、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
(8)、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飛奪瀘定橋
② 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么
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開國上將楊成武晚年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橫亘在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面前。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是崇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國民黨派重兵守衛著鐵索橋。「這座鐵索橋,就是瀘定橋,能否奪取,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戰爭親歷者、老紅軍唐進新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當時是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2師第4團4連青年幹事。
1935年5月27日清晨,紅4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下,從大渡河西岸的安順場出發,向瀘定橋奔襲。「軍委限令3天3夜趕到。」唐進新生前回憶,對紅軍來說,3天320多里路並不算多。「但都是山路,還要不停地打仗。」
「有時,我們必須彎腰挪步,從僅容一人的絕壁間穿過。」唐進新說,一路急行、架橋、打仗和繞道,第一天只走了80多里。第二天,軍委又來急電,限29日奪取瀘定橋。「就是說,我們一晝夜必須趕240多里。」唐進新說,雖然此前他們曾創造一晝夜行軍160多里的紀錄,但這次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
「路上還有敵人,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摸黑行走的唐進新和戰友們行軍速度非常慢。「伸手不見五指,加上飢腸轆轆,又都是泥濘小道,我和戰友們一個個被淋了個透,那次急行軍,是我這輩子所有行軍中最緊張、也是最艱難的一次。」
對岸敵人也在連夜增援瀘定橋。楊成武大膽決定,點起火把,以剛剛被消滅的川軍番號迷惑敵人。「碰到敵人,就留下一部分人打仗,別的人繼續跑步前進。」唐進新說。29日6時許,紅4團趕到瀘定橋邊,並佔領西橋頭。這是一座由13根鐵索橫拉兩岸的鐵索橋。紅軍趕到時,川軍已把橋上木板抽掉了,只剩下玄黑冰冷的鐵索懸在那裡,橋的那頭,又有敵人把守。
當部隊選拔突擊手時,唐進新馬上就報了名,但是沒被選上。他與所在的4連的戰友們被安排負責往橋上遞木板。唐進新生前回憶:「2連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織的突擊梯隊,踏索奪橋。3連跟著,邊沖邊鋪木板。1連打掩護。」
「總攻在下午四點開始。團長和我在橋頭指揮戰斗。」楊成武生前回憶,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起沖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敵人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
據楊成武生前回憶,戰士魏小三最早犧牲,從橋上脫手落入河中。接著,中了彈的劉大貴也趴在鐵索不動了。緊跟著,劉大貴落入水中。不料對岸燃起火來,鐵索燒得發燙,沖在前面的劉金山始終抓著鐵鏈,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鐵索上燙下的傷痕。
「子彈打得鐵索叮當響,有兩名突擊隊員掉下去了……我站在西橋頭,不停地把手中木板遞給3連的戰友。」唐進新生前回憶。紅4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渡過了大渡河。
(2)普渡鐵索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瀘定橋共有十三根鐵索,九根鋪著木板作為橋面,兩邊各有兩根是護欄。有的回憶文章說:「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敵人為阻擋紅軍從瀘定橋上過河,確曾下令拆除橋板,但守橋的川軍是所謂「兩槍兵」,就是一支步槍,一支大煙槍,戰鬥力很差,拆橋板的速度也極其緩慢。他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紅軍就趕到了。
關於突擊隊突擊前進的動作,有幾種回憶和描述,聶榮臻元帥在他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一文中,和他題寫的《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紀念碑碑文中,記述的最為准確。他寫的是:突擊隊「冒著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糾正了「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的描述。
在突擊隊發起攻擊後,敵人在橋頭縱火,妄圖阻止我軍前進,這時東岸我軍也趕到了瀘定橋,很快將火撲滅,守橋敵人有的倉皇逃跑,有的被我軍消滅,兩岸紅軍在瀘定城勝利會師。
③ 瀘定鐵索橋的歷史故事200字
名稱的由來的故事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因渡河不
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頻繁的軍隊調動在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定西藏准噶爾之叛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瀘定橋因此而得名,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接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制瀘定橋碑記」。
④ 誰知巧渡今沙江的歷史故事
回望長征路」之十三:巧渡金沙江
天戈
1935年4月28日,軍委縱隊從曲靖西屯、麵店一帶出發,經馬龍的雞頭村、王家莊一線。紅一軍團、三軍團均進駐尋甸境內。由於紅軍各路大軍連日向滇中疾進,迫使滇軍主力不敢離開昆明,而後面的追軍又無法及時趕到。這一情況表明,敵人已經無力阻止海軍北渡金沙江,加之金沙江兩岸空虛,軍委抓住這樣的時機,果斷地決定各路紅軍立即向金沙江推進,准備搶渡金沙江。
4月29日,中央軍委於尋甸魯口哨向各部發出萬萬火急的指示《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指出「由於兩月來的機動,我野戰軍已取得向西的有利條件,一般追敵已在我側後,但敵已集中70團以上兵力向我追擊,在現在地區我已不便進行較大的作戰機動;另方面金沙江兩岸空虛,中央過去決定野戰軍轉入川西創立蘇維埃根據地的根本方針,現在已有實現的可能了。因此,政治局決定,我野戰軍應利用目前的有利時機,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消滅敵人,建立蘇區根據地。」
並以總參謀長劉伯承為渡江先遣隊司令,負責組成渡江司令部,統一指揮全軍渡江。紅軍兵分四路:紅軍一軍團搶占元謀龍街渡;三軍團搶占祿勸洪門渡;幹部團搶占皎平渡,軍委縱隊隨幹部團跟進,五軍團殿後;九軍團在巧家至東川之間過江。一軍團從昆明東面和東北面繞過,兼有佯攻昆明,掩護其他縱隊的任務。
同日,紅軍各路以急行軍速度,向金沙江靠攏。一軍團從馬龍的紅橋、尋甸的塘子一線出發,進入嵩明縣境並攻克縣城。紅軍利用有線電話與昆明守敵通話,揚言要攻打昆明。先頭部隊還進抵距昆明15公里的大板橋,沿途張貼要攻打昆明的標語,造成了威逼昆明之勢。昆明守敵被紅軍的佯攻所震撼,不敢出城應戰。
同日,三軍團從高田一帶出發,經七星橋攻克尋甸縣城。軍委縱隊以急行軍速度從嵩明、尋甸交界地帶,超過一、三軍團,進駐姚家村。
4月30日,軍委縱隊、五軍團和三軍團進入柯渡地域,作搶渡金沙江的准備。一軍團向向龍街行動,沿途連克祿勸、武定、元謀三縣城,將各路追敵吸引過來,這就使軍委縱隊、三軍團有可能實現秘密渡江。
5月1日,軍委縱隊經雞街入祿勸縣境,順利通過了普渡和鐵索橋,當晚抵達小倉街。
同日,幹部團前衛5連和中央前衛偵察組,在「渡過金沙江過五一節」的口號鼓舞下,於傍晚趕到皎平渡口,搜索到兩條舊船,並於當晚渡過了金沙江,消滅了川軍守敵,控制了渡口。
5月3日,紅軍渡江部隊在劉伯承的指揮下,用幹部團尋來的6隻木船開始渡江。五軍團在離江邊40多公里的石板河地區構築野戰工事,阻擊敵人。
5月5日下午,軍委縱隊渡江完畢。這時,一軍團在龍街渡口,因江面寬、水深流急,無法架設浮橋,來敵已經逼近,難以渡江。三軍團也因洪門渡江水急,不能搭橋,靠一隻船渡江速度太慢,只渡過了13團。在這種情況下,軍委急令一、三軍團於6、7兩日皎平渡過江。兩軍團按時趕到渡口,陸續過江。
擔負掩護任務的五軍團,與先行趕來的敵軍13師激戰數日,迫敵退守團街。完成任務後與5月9日傍晚撤離阻擊陣地,當晚渡過了金沙江。
3月底在烏江北岸脫離主力紅軍的紅九軍團,經黔西、畢節、大定、水城、納雍、盤縣,於4月25日進入雲南,4月27日佔領宣威。5月3日,九軍團接到軍委迅速渡江的命令。4日,前衛團即佔領會澤縣的樹節渡口,獲鹽船40多隻。5日,後續部隊趕到。7日,全軍團在會澤西北樹節度過了金沙江。
至此,中央紅軍順利北渡金沙江,四渡赤水之戰勝利結束。紅軍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以來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沙江位於長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邊界的深山狹谷間,江面寬闊,水急浪大。如果紅軍過不去江,就有被敵人壓進深山狹谷,遭致全軍覆滅的危險。當紅軍大隊人馬向金沙江挺進時,蔣介石如夢初醒恍然大悟,認定紅軍的目的既不在貴陽,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無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就在紅軍進抵金沙江前夕,江邊的敵人已將所有船隻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未說,翻山越嶺日夜兼程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一條船。原來這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裡撈出了一條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繞圈子,時東時西,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5月9日在樹節渡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是紅軍已經毀船封江,遠走高飛,無影無蹤了。
http://www.snwh.gov.cn/changzheng/zhanyi/qiao.htm
⑤ 紅軍長征 大渡橋的鐵索的故事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
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5)普渡鐵索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
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⑥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有什麼故事與傳說
楚楚
窮酸秀才飛 奪 瀘 定 橋
光榮的任務
五月二十五日,紅一師第一團在安順場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但是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橋,渡口又只有幾只小船,往返一次需要數十分鍾,數萬大軍如果只靠這幾只小船來渡河,不知要花費多少時日。同時,蔣介石正在命令四川軍閥楊森等部堅堵大渡河,並命令薛岳、周渾元部銜尾猛追。太平天國石達開就是在安順場被清兵最後消滅的。蔣介石也夢想著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當時,很多愛國進步的人們也都在憂慮:紅軍會不會走石達開的道路?
為了迅速渡過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後夾擊合圍的陰謀,必須火速奪下瀘定橋。我們左路軍前衛紅四團,就是在這緊急的情況下,迅速接受奪取瀘定橋的任務的。紅一師為右路軍,渡過大渡河後沿東岸北進,策應我二師四團奪取瀘定橋。
勝利的第一天
二十七日清晨,我團從安順場出發,沿大渡河西岸,奔向瀘定橋。全程三百二十里,命令規定三天趕到,路,是婉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單邊羊腸小路,左邊是高入雲霄刀劈一樣的峭壁,山腰上是終年不化的積雪,銀光耀眼,寒氣襲人;右邊是深達數丈、波濤洶涌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險。但大家並沒有把這危險放在心上,只有一個想法:加速前進,快些拿下滬定橋。
大概走了三十多里路的光景,河對岸的敵軍便開始向我們射擊了。為了避免無謂傷亡,只得繞路爬山,繞出十多里。這樣花費了不少時間。
走了約六十里路,前面隆起了一座大山。先頭連忽然和敵人一個連遭遇,勇土們好象猛虎見了群羊,只一個錳沖,就把敵人打垮了。這山有十多里高,翻過山是一條小河,橋已被敵人毀掉了。河雖然不寬,但很深,徒涉不能過去。一營立刻組織部隊砍樹架橋。
打了勝仗,跑路更有勁了。我們迎著零星的槍聲,繼續爬山。突然,偵察員飛奔回來報告:在我左前方的一個大山場里,發現約有一個營的敵人把守,堵住了我們的去路。我和團長王開湘同志領著幹部跑步前進,去偵察地形。這座山中間只有一條小路,陡得象座天梯,仰頭向上看,這帽子都要掉下來。山頂和隘口上,築了碉堡。右邊靠河,無路可繞。看樣子,正面和右面是無論如何沖不上去的。左面也是凌空直立的懸崖,崖壁上稀落地長著一些小樹和荊棘。崖頂連接著更高的山峰。經過仔細偵察後斷定:爬上左面的懸崖定可抄到敵人的側背,從敵人的屁股後面襲取這個隘口。我們立即命令三營長曾慶林和總支書記羅華生同志帶一個連堅決從左邊爬上去,並組織其他兩個連從正面佯攻。
敵人瘋狂地打著機槍,封鎖著路口。不到一個鍾頭,就從敵人後面傳來了槍聲。我們乘勢從正面發起猛攻,前後來擊,敵人很快便被打下去了。接著一個猛追,敵人三個連完全被消滅在山崖腳下,活捉營、連長各一,俘虜二百多人。敵人本想憑險堅守,阻擋我們前進,但我們發起猛追以後,前進的速度反而加快了。
一天二百四十里
第二天,我們比原來命令規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吃飯,五點鍾就出發了。才走了幾里地,軍委又來了命令,限我們二十九日奪下瀘定橋。
「二十九號!」二十九號就是明天!從這里到瀘定橋還有二百四十里,也就是說兩天的路我們必須一天走完。誰也沒料到任務會變得這樣緊急二百四十里路就是一個大難題!路,是要人走的,少一步都不行啊!而且還要突破敵人的重重堵擊。但這關系全軍的重大任務,一定要堅決執行,不容許一分鍾、一秒鍾的遲疑。
瀘定橋本來有敵人兩個團防守,現在又有兩個旅正向瀘定橋增援。他們以一部兵力阻止我紅一師前進,大部分沿河東岸北上,跟我們隔河齊頭前進。如果我們比敵人早到瀘定橋,勝利就有希望,不然,要想通過瀘定橋就很困難,甚至不可能了。我們要和敵人搶時間!要和敵人賽跑!我們邊行軍邊召集營、連幹部和司令部、政治處幹部,共同研究怎樣完成這一緊急任務。我們提出的動員口號是:「紅四團有光榮的戰斗歷史,堅決完成這一光榮任務,保持光榮傳統!」「向奪取安順場的紅一團學習,和紅一團比賽,堅決拿下瀘定橋!」「任務是光榮的,又是十分艱巨的,我們要經得起考驗!」要求部隊在明天六時前趕到瀘定橋。會後,大家便分頭深入連隊進行動員。
我和總支書記羅華生同志,飛跑到行軍隊伍的最前頭,站在一個小土墩上,向急行軍的隊伍進行政治鼓動。隊伍象一陣風一樣迎面卷來,又象一陣風一樣從我們身邊刮過去。但每一張臉,每一雙眼睛,我都看得非常清楚。在走過的隊伍中,「堅決完成任務,拿下瀘定橋」的口號聲,此伏彼起。這聲音壓倒了大渡河的怒濤,震撼山嶽。隊伍前進的速度更快了。
<br>在行軍縱隊中,忽然一族人湊攏在一起:這群人剛散開、接著出現了更多人群,他們一面跑,一面在激動地說著什麼。這是連隊的黨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在一邊行軍,一邊開會啊!時間逼得我們不可能停下來開會,必須在急行軍中來討論怎樣完成黨的任務了。
緊急任務的動員工作剛做完,部隊已接近猛虎崗。
猛虎崗是一座上三、四十里下三、四十里的險惡高山,右傍大渡河,左面是更高酌山峰,中間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這是從安順場到滬定橋的咽喉,山頂的隘口上有一個營的敵人扼守。這時候,正是大霧迷濛,五步以外什麼也看不見。敵人看不清我們在哪裡,只是在工事里恐慌地、盲目地向我們前進方向亂放槍。我們利用大霧掩護著,組織部隊摸上山去,並命令他們:不許放一槍,接近敵人後,用刺刀、手榴彈解決敵人。不多時,只聽得「轟隆、轟隆……」一連串的手榴彈爆炸聲,接著便殺聲四起。嚇破了膽的敵人,只好向後潰逃了。我先頭營即向潰敵猛追,一直追擊到接近摩西面村時,又同駐在該村的敵人一個營和一個團部遭遇。在我勝利矛頭的沖擊下,又把敵人打垮了,我們又佔領了摩西面村。可惡的敵人又將村東河上的大橋破壞了,這使我們的行動增加了新的困難,耽誤了兩小時才架起橋。繼續前進,一口氣又跑了四、五十里。等我們趕到大渡河岸一個約有十多戶人家的村子時,已是傍晚七點了。從這里到瀘定橋還有一百一十里。
困難一個接一個地來了。天不由人,突然大雨傾盆,電閃雷鳴,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部隊一天沒有吃上飯,肚子餓得實難支持。道路泥濘,更是走不快,牲口、行李都跟不上。在下猛虎崗的時候,我們已清楚地看見對岸的敵人仍然還和我們並肩前進。
困難越是嚴重,越需要加強政治工作。我們向黨支部,向所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積極分子說明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切困難,也說明了必須爭取明天六時前趕到瀘定橋。號召每人准備一個拐杖,走不動的扶著拐杖走;來不及做飯了,要大家嚼生米、喝涼水充飢。這號召,象一把火點燃起部隊熾烈的戰斗情緒。看樣子,哪怕前面盡是刀山,他們都可以闖過去。然而,在這伸手不見掌的黑夜裡,怎能走完這泥濘油滑的一百一十里路呢?這個問題象一塊千斤重石壓在我的心頭。
忽然,對岸山坳上出現了幾點火光,剎那間變成了一長串的火炬。是敵人在點著火把趕路。敵人的火把給了我們啟示。「我們也點火把走」,我腦子里閃出這樣的想法,打算立即去同團長、參謀長、總支書記研究,但又一轉念「敵我僅一河之隔, 如果敵人向我們聯絡,暴露了我們是紅軍,跟我們干起來,如何是好?」
「事到萬難須放膽」,我們決定利用今昨兩天被消滅和打垮的三個營敵人的番號偽裝自己,欺騙敵人。立即命令部隊將全村老鄉家的籬笆全部買下,每人綁一個火把,一班點一個,不許浪費,爭取每小時走十里以上;並布置司號員先熟悉繳獲的敵人的聯絡信號,准備在必要時同敵人「聯絡」;故人的部隊都是四川人,我們也選出四川籍的同志和剛捉來的俘虜,准備來回答敵人的問話。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把所有牲口、行李、重武器連同團長和我的乘馬在內,一律留下,由管理處長何敬之、副官鄧光漢帶一個排掩護,隨後跟進。
當時,我腿上的傷口還沒有全好,走路有些不大方便,同志們——特別是團長都勸我騎著馬走。這正是需要幹部起模範作用的時候,哪能再騎馬?我以挑戰的口吻向大家說:「同志們,咱們一塊走吧!看看論走的快!誰先走到瀘定橋!」
部隊興高采烈地高舉火把向前挺進。兩岸敵我的火把,交相輝映,遠遠望去,象兩條飛舞的火龍把大渡河的河水映得通紅。透過大渡河的波濤聲,從對岸傳來了清脆的軍號聲和微弱的喊聲。「啥子部隊啊!」敵人在向我們聯絡了。我們的司號員按敵人的聯絡信號,吹起了嘹亮的軍號;四川籍的同志和俘虜也吊起嗓子大聲作答。蠢豬似的敵人萬想不到,大搖大擺地跟他們並排走的,就是他們所日夜夢想著要消滅的英雄紅軍,糊里糊塗地同我們一道走了二、三十里。後來,雨下的更大,到深夜十二點鍾,對岸的那條火龍不見了,他們大概是怕苦不走了。這一情況立刻傳遍
全團,同志們紛紛議論著:抓緊好機會啊!快走,快走啊!一個跟著一個拚命地向前趕路。
暴雨沖打著戰士,山洪從峰頂宜瀉大渡河,本來已經難走的羊腸小道,此刻被雨水沖洗得象澆上了一層油,滑的實在厲害。拐杖也不靈了,一不留神就來個倒栽蔥,真說得上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隊伍簡直是在滾進。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不斷有人打瞪睡。有的人走著走著就站住了,後面的推他:「走呀!前面的走遠了!」這才恍然驚醒,又趕快跟上去。後來,大家乾脆解下了綁腿,一條一條的接起來,前後拉著走。
經過整夜的急行軍,在第二天早晨六點多鍾勝利地趕到了瀘定橋,並佔領了西岸及西橋頭。這一天,除了打仗、架橋外整整趕了二百四十里路,真是飛毛腿呀!
要橋不要槍
我們佔領了橋西的幾座建築物和一座天主教堂。戰士們忙著做戰斗准備,王團長和我領著營、連幹部去察看地形。
瀘定橋真是個險要所在。就連我們這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見關奪關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涼氣。往下看,褐紅色的流水象瀑布一樣從上游山峽間傾瀉下來,沖擊著河底參差聳立的惡石,濺起丈多高的白色浪花,流水聲震耳欲聾。在這樣的河裡,就是一條小魚,也休想停留片刻,徒涉、船渡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看看橋吧。既不是石橋,也不是木橋,而是一條鐵索橋。從東岸到西岸扯了十三根用粗鐵環一個套一個聯成的長鐵索,每根有普通的飯碗粗。兩邊各兩根,做成橋欄,底下並排九根,作為橋面。原來橋面上橫鋪著木板,現在,木板已被敵人搬到城裡去了。只剩下懸掛著的鐵索。在橋頭的一塊石碑上刻著兩行詩句:「瀘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雲千里長。」
瀘定橋東端就是瀘定城。這座城一半在東山上,一半貼著大渡河岸,城牆高兩丈余,西城門正堵住橋頭,過了橋,必須通過城門,別無他路。城裡駐著兩個團的敵人,山坡上修築了嚴密的工事,機槍集中在橋頭附近,不斷地向我們掃射,迫擊炮彈也連珠般地飛過來。敵人憑著這樣的天險,瘋狂地向我們大聲喊叫:「你們飛過來吧!我們交槍啦!」我們的戰士則大聲回答:「不要你們的槍,只要你們的橋。」
看完地形以後,我們立即組織了一個營的火力,封鎖河東岸敵人增援的道路。因為東岸和西岸一樣,也只有一條依山傍水的小道,敵人只有經過那條路才能到瀘定橋。
緊按著,我們分頭到連隊進行奪橋的戰斗動員。部隊掀起了爭取當奪橋突擊隊的熱潮。各連都送來了突擊隊的名單,要求批准他們擔任突擊任務。
中午,我們在天主教堂召開了全團幹部會議,研究、批准突擊隊。會議剛開始,對岸打過來一排迫擊炮彈,天主堂的屋頂被炸開了一個大窟窿,彈片、瓦片宜瀉而下。大家卻一動不動。我乘機進行鼓動:「敵人來給我們動員了,我們必須立即打過橋去。現在大家說說法讓哪個連擔任突擊。」我剛說完,平時不愛說話的二連長廖大珠刷地站起來,他那矮而結實的身子激動得有點發抖,黝黑的臉一下子紅到耳根,吃力地說:
「一連過烏江立了功,成為渡烏江模範連, 我們要向一連學習,爭取當奪取滬定橋的英雄連。」
「奪橋任務非給我們三連不可,」急性子的三連長王有才沒等廖大珠說完,就站了起來,他站在那裡象座小鐵塔,嘴巴象打機關槍:「我們三連哪一次戰斗都沒落後過,這次保證把橋拿下來。」最後,他又說:「不叫我們當突擊隊,我這個連長沒法向戰士們交代。」往後是一場激烈的爭論,看樣子誰也不願意把這個任務讓給別人,需要我們領導上指定了。我和團長研究後,王團長向幹部們交代了奪橋的任務並指定二連任突擊隊。接著我站起來補充說:「要打仗有的是,咱們輪著干,上次接烏江是一連打頭,這次輪到二連,由二連的二十二個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突擊隊,廖大珠同志任突擊隊長,我看很好,看大家有沒有意見?」會場上響起了一片掌聲,廖大珠高興地跳起來。只有王有才垂著頭,嘴裡在叨咕著什麼。「三連的任務也不輕,」我指著王有才說:「你連擔任二梯隊,跟著突擊隊沖,還要擔任鋪橋面的任務,讓後續部隊迅速沖進城去,看你還有什麼意見?」這時候王有才才露出笑容。最後我們命令各連,讓部隊吃飽飯好打仗。會後,總支書記羅華生又親自到二連去幫助進行突擊准備工作。
總攻在下午四點開始。團長和我在橋頭指揮戰斗。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起沖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敵人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二十二位突擊英雄手持沖鋒槍或短槍,背掛馬刀,腰纏十二顆手榴彈,在廖大珠連長的率領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跟著他們前進的是三連長王有才率領的第三連。他們除攜帶的武器外,每人扛一塊木板,邊鋪橋,邊沖鋒。
當突擊隊剛沖到對面橋頭,西城門突然燒起沖天大火。敵人企圖用火把我們擋在橋上,用火力消滅我們。火光照紅了半邊天,橋頭被熊熊大火包圍住了。
這正是千鈞一發的時刻。二十二位英雄看到城門口漫天大火,似乎愣了一下,站在我和團長身邊的人一齊大聲喊道:「同志們!這是勝利的關鍵!沖進去呀!不怕火呀!遲疑不得!沖啊!敵人垮了。」這喊聲給了英雄們勇氣、決心和力量,在宏亮的沖鋒號聲中,他們神速地向著火里沖去了。沖在前面的廖大珠的帽子著了火,他扔掉了帽子,光著頭繼續往前沖,其餘的突擊隊員們也緊跟著廖連長穿過火焰一直沖進街去。巷戰在街口展開了。敵人集中全力反撲過來,二十二位英雄的子彈、手榴彈都打光了,形勢萬分緊急,眼看支持不住了。正在這個嚴重關頭,王有才連長帶著三連沖進去了,接著團長和我率領著後續部隊也迅速過橋進了城。經過兩小時的激戰,兩個團的敵人被消滅大半,剩下的狼狽逃竄。黃昏,我全部佔領滬定城,牢靠地控制了瀘定橋。
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防止敵人的反撲,確保瀘定橋的安全。我們立即派出配屬我團指揮的軍團教導營向打箭爐方向警戒,因為那裡尚有敵人的幾個團。為了對付向瀘定橋增援的兩旅敵人,我們派出一個營沿河向南發展。
晚上十時,尖兵排打響了,當時,我們估計是敵人的援兵趕到,准備再作一場苦戰。該營一部分部隊佔領了陣地,組織了一個沖鋒,遇到了一個傷兵,一問卻是我紅一師三團的同志,這才知道一師已經趕到。准備同敵人作殊死戰的緊張心情,頓時輕松下來。原來敵人的兩個旅被我紅一師追上,在城南六十里竹林坪地區打了一仗,後來敵人怕我們兩面夾攻,慌張地向化林坪方向跑了。我們立即派人迎接隨紅一師前進的劉伯承總參謀長和聶榮臻政委進入滬定城,大家見了面,十分歡喜。
已經是下半夜兩點鍾了,劉伯承總參謀長仍興致勃勃地要我帶他和聶政委去看瀘定橋。我提著馬燈,陪著他們從橋東走向橋西。劉伯承總參謀長對每根鐵索甚至鐵環都看的十分仔細,好象要把整座瀘定橋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從橋西折回橋中央的時候,他停住腳步,扶住橋欄,俯視大渡河的急流,著力地在橋板上連蹬三腳,感慨地說:「瀘定橋!瀘定橋! 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從繳獲到的敵人文件中,蹈出了一份劉文輝拍發的緊急通報。這份通報說,我軍己面臨石達開第二的危境;說前有大渡河,後有金沙江,消滅共軍,在此一舉。敵人的這種幻想,很快就徹底破滅了。我們走的雖然是石達開走過的舊路,但我們不會陷入歷史的覆轍。因為我們是中國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人民武裝。
第三天,軍團的主力來到了。接著,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帶著中央機關上來了。千軍萬馬從這英雄的瀘定橋渡過了天險大渡河。(載1975年11月1日《解放軍報》)作者:楊成武
⑦ 四川著名大橋貼索橋的歷史
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
國外不少橋梁專家認為索橋首創於我國,指出「中國大約在3000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十四、五世紀藏族的湯東傑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鐵橋活佛」)就是當時在雅魯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鐵索橋的工程技術專家。據說他曾畫了一座跨度為138米的雅魯藏布江鐵索橋簡圖,並於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國古代跨度最大的鐵吊橋。橋兩端有塔,寬度僅容走人。目前已查證的最早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它建於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餘年,跨城南面的檢江,又名夷星橋,是當時按北斗七星形狀建成的七座橋中的一座。西漢王褒在《益州記》中記載,笮橋在司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時用三個大鐵椎來系橋柱緊竹索(現今鐵椎僅有二個)。《晉書·桓溫傳》記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伐蜀進攻成都時,曾與李勢戰於笮橋,可見,時隔近六百年後,笮橋仍在。相傳諸葛亮曾在這里為出師東吳的費禕餞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馬相如的撫琴台時,曾在今天南門大橋西面的錦江河上,發掘出古代橋基下的大鐵椎,證實該處是笮橋的故址。
⑧ 紅軍橫渡鐵索橋的故事
紅軍橫渡鐵索橋的故事:
1935年5月25日,面對國民黨追兵的緊追不舍,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
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
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塗上了機油,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
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
下午四點,22名紅軍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
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紅軍突擊隊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飛奪瀘定橋戰。
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驚險地奪取了瀘定橋。
(8)普渡鐵索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背景: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長征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一部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蔣介石急調川軍2個旅增援瀘定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迅速渡過大渡河。
挫敗國民黨軍前後夾擊紅軍的企圖,決定紅1軍團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兩路夾河而進,火速奪占瀘定橋。
歷史意義:
瀘定橋戰役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
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錄中為瀘定橋題寫對聯:「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三軍遠戍,嚴防帝國侵。 」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戰略意義: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
腳踏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盤江鐵索橋:
在關嶺、晴隆二縣交界的北盤江渡口。兩峰夾峙,一水中絕,斷崖千尺,壁立如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經之處。東西兩岸相距約80米,水流急湍。
明崇禎四年(1631年)貴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議建鐵索橋,冶大鐵鏈數十條貫於兩岸岩石間。其上橫鋪木板兩重,厚約27厘米,闊約3米。兩邊架設高約3米的網狀鏈條護欄。
橋頭附有方便行旅休憩、避雨的樓堞設施。據徐霞客現場觀察,該橋「望之縹緲,然踐之則屹然不動。日過牛馬百群,皆負重而趨」。
清代曾多次修建,在河岸疊以大木,鎮以巨石,參差使成拱狀,將鏈板牢牢托住。並附有盾欄、版屋。由是行人可魚貫而越,較前又勝一籌。
兩岸古樹陰森,碑石兀立,琳宮縹緲,輝煌掩映。前人視為「千尋金鎖橫銀漢,百尺丹樓跨彩鳳」的黔中勝跡。
⑨ 鐵索橋的故事
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又稱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 大渡河
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九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橋凈跨 100 米,凈寬 2.8 米,橋面距枯水位14.5 米。全橋共用鐵索鏈 13 根,其中 9 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橫縱木板作橋面,可通行人、畜; 4 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橋面兩側。關於瀘定鐵索橋,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正是當年紅軍22勇士強渡大渡河,突破大渡河天險,紅軍取得了陝北會師的勝利,因而瀘定鐵索橋也成為紅軍長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載入歷史史冊。1961年國務批准瀘定鐵索橋(包括附屬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橋身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組成,其中底鏈9根,扶手4根,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由熟鐵手工打造的鐵環相扣,總重量達21噸多。底鏈上滿鋪木板,扶手與底鏈之間用小鐵鏈相連接,這樣就13根鏈為一個整體(導游要指著橋身講);橋台為固定地龍樁和卧龍樁的基礎;橋亭屬清式古建築。河對面,山坡上古建築,那是歷史悠久的觀音閣,也就說是一座寺廟。但在紅軍飛奪瀘定橋時,它卻 瀘定鐵索橋
是紅軍的「飛奪瀘定橋點指揮部」和炮台、機槍陣地,正是在它的掩護下,紅軍的22勇士從13根鐵索上奮勇爬過,粉碎了蔣介石讓朱毛「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走在橋上,低頭看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像一下當年的工匠是怎樣把這么沉重的鐵鏈拉過河鋪成鐵索橋嗎?當年的紅軍又是怎樣在槍林彈雨之下怎樣爬過這103米的鐵索嗎?我們到了橋西橋頭堡的地下,就這座橋的關鍵所在。堡基面以下是落井,埋有生鐵鑄造的地龍樁和卧龍樁,並以鐵鏈錨固,我們看見的這根鐵柱,就是地龍柱,上面鑄有的重量18000斤,這和孫悟空的金箍棒的重量差不多,大約也只有它才能撐起這座橋了。 這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御碑,正文為「瀘定橋」,而橫批為「一統河山」(從左至右看),可見康熙對當時疆土完整的意願;而反過來看,「山河統一」又表現了他對疆土完整統一的一種喜悅。由此可想,鐵索橋對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大家也就應明白「瀘定」二字的意義了。瀘定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⑩ 瀘定橋歷史事件的完成有何重要歷史意義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一次重要的戰略作戰行動,它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飛奪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開國上將楊成武晚年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
當時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塗上了機油,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
下午四點,22名紅軍身掛沖鋒槍,背插馬刀,腰纏十來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
當紅軍突擊隊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紅軍戰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戰,飛奪瀘定橋戰。
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驚險地奪取了瀘定橋。 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
(10)普渡鐵索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福建省長汀縣宣成鄉下畲村楊成武將軍故居,珍藏著一份由時任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聯合簽署下達給紅4團團長王開湘(又名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的作戰命令。
這份著名的飛奪瀘定橋作戰命令言簡意賅,寥寥數語便明確了作戰目標和任務,提出了剛性要求,並作了戰斗動員。命令簡潔明了、朴實易懂,堪稱作戰文書之典範。
據統計,紅軍長征期間產生的各種文電、講話平均每天有1篇以上。在硝煙中作文、馬背上發電、擔架上開會,決定了這些文電、講稿必須簡短、實在、管用。有相當一部分文稿還出自中央或紅軍領導人之手。
如湘江戰役的危急關頭,林、聶給中革軍委拍發電報:「軍委須將湘江以東各軍,星夜兼程過河,一、二師明天繼續抗敵。」下級對上級使用「須」之口吻,提「星夜兼程過河」之要求,形勢之危急躍然紙上。
周恩來隨後起草的中央局、中革軍委、總政的戰斗命令,直言「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語氣之沉重、措辭之嚴厲,凜然眼前。搶渡金沙江前夕,劉伯承找到6條船,他發給朱德的電報包括標點符號僅27字:「皎平渡有船6隻,每日夜能渡一萬人。軍委縱隊5日可渡完。」
此外,毛澤東親自起草的黎平會議決定不到700字。遵義會議,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人起草的發言稿、決議,也都是精品力作,文風堪稱楷模。
在這些命令、決定、講話中,形勢分析不是抽象概念,行動部署絕不冗長模糊,字字如金、句句實在、篇篇有個性。
這些經過戰火淬煉的文字,為我們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規定,做到「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力戒空話、套話」「少講話、講短話、講管用的話」樹立了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