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程琰

歷史學家程琰

發布時間:2021-03-14 02:37:23

1. 快幫我翻譯文言文!!!急!!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郯國國王。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郯子
郯子(生卒年月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
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
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郯子的才華,問官一事即可證明。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郯城數典述祖侃侃而談。他說: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如鳳鳥氏掌管歷法。所說鳳鳥氏,就是歷正。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從顓頊之後,因為無法記錄遠古時代的事情,就從近古時代開始記錄。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孔子當時年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了郯子這番話之後,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見於郯子而學之」。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孔子「問官」之後,不久就告訴別人說:「我聽說『天子那裡推動了古代官制,但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這話很對」。「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郯子的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歷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增訂繪圖孝經白話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圖》第五幅中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
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
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談論禮樂詩歌難舍難分,一直到桑樹影子移動了位置,最後贈送絹帛表示情誼,為離別而悲傷。據《孔子家語》記載:孔與程子臨別時,謂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來郯時曾登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峰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
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吊。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不少人前來游覽瞻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在郯子廟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至今仍為人們詠頌。

2. 郯子的仁孝

郯子的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歷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增訂繪圖孝經白話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圖》第五幅中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 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
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談論禮樂詩歌難舍難分,一直到桑樹影子移動了位置,最後贈送絹帛表示情誼,為離別而悲傷。據《孔子家語》記載:孔與程子臨別時,謂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來郯時曾登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峰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

3. 求『孔子勝郯子「的故事 而郯子又是誰

郯,已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郯子的才華,問官一事即可證明。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郯城數典述祖侃侃而談。他說: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如鳳鳥氏掌管歷法。所說鳳鳥氏,就是歷正。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從顓頊之後,因為無法記錄遠古時代的事情,就從近古時代開始記錄。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孔子當時年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了郯子這番話之後,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見於郯子而學之」。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孔子「問官」之後,不久就告訴別人說:「我聽說『天子那裡推動了古代官制,但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這話很對」。「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郯子的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歷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增訂繪圖孝經白話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圖》第五幅中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 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
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談論禮樂詩歌難舍難分,一直到桑樹影子移動了位置,最後贈送絹帛表示情誼,為離別而悲傷。據《孔子家語》記載:孔與程子臨別時,謂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來郯時曾登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峰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
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吊。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不少人前來游覽瞻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在郯子廟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至今仍為人們詠頌。

4.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歌詞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歌詞出自碧娜演唱的歌曲《東南西北風》,
作曲:錢志忠,作詞:古詩為焦仲卿妻,專輯:孔雀東南飛
歌詞
秋月化成詩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 是白還是灰
今夜飄雪早已輪回
曾經的孔雀東南飛
相傳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與你 竟也要分飛
消融積雪隨風盡消退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纏纏綿綿漠漠依依的相對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尋尋覓覓淡淡憂愁的回味
秋月化成詩成玫瑰
酒若不醉人人自醉
冷暖或是非 是白還是灰
今夜飄雪早已輪回
曾經的孔雀東南飛
相傳是五里一徘徊
然而我與你 竟也要分飛
消融積雪隨風盡消退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纏纏綿綿漠漠依依的相對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尋尋覓覓淡淡憂愁的回味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纏纏綿綿漠漠依依的相對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尋尋覓覓淡淡憂愁的回味
歌曲《東南西北風》出自《樂府》中《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詩350餘句,1700餘字。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歌手簡介
碧娜,中國內地女歌手。在1994年迎新春華陽杯中小學歌曲比賽中獲二等獎; 2005年"亞洲少年藝術盛典"中國才藝選撥活動中獲遼寧地區青年組聲樂專業金獎。 2005年年末簽約廣東威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要作品
01. 愛情斷了線, 02. 刺心 , 03. 別太晚回家 , 04. 白狐 , 05. 沒有你的日子我真的好孤單, 06. 十字路口 , 07. 放手去愛 , 08. 你別怪我 , 09. 回首往事, 10. 隱形的翅膀, 11. 思念 , 12. 孔雀東南飛 。

5. 收集曾在臨沂居住過的名人事跡,擬一副對聯

有學識講仁孝的郯子

郯子(生卒年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是郯國國君。

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
封於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
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
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郯子的才華,問官一事即可證明。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郯城數典述祖侃侃而談。他說: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說: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如鳳鳥氏掌管歷法。所說鳳鳥氏,就是歷正。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從顓頊之後,因為無法記錄遠古時代的事情,就從近古時代開始記錄。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孔子當時年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了郯子這番話之後,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見於郯子而學之」。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孔子「問官」之後,不久就告訴別人說:「我聽說『天子那裡推動了古代官制,但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這話很對」。「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郯子的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歷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增訂繪圖孝經白話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圖》第五幅中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
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

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談論禮樂詩歌難舍難分,一直到桑樹影子移動了位置,最後贈送絹帛表示情誼,為離別而悲傷。據《孔子家語》記載:孔與程子臨別時,謂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來郯時曾登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峰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

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吊。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不少人前來游覽瞻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在郯子廟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至今仍為人們詠頌。

鮑照

鮑照(約公元412年—446年),字明遠,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南朝宋著名的文學家。

鮑照少時家世貧賤,曾從事農耕。誠如自己所言:「臣田茅下第,質非謝品」(《謝永安令解禁止啟》),但他志向遠大,喜讀詩書,「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擬古》之二)。由於生不逢時,一生湮滯坎坷,宿志難遂。魏晉以後,門閥制度盛行,當時的國家政權完全為高門士族所把持,眾多的寒門學子只能終身蹇滯困頓,至多隻能當一些品位低下、躬勤遮務的「濁官」。象鮑照這樣出身微寒的知識分子,其命運更是悲慘。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26歲的鮑照進謁當時為江州刺史的臨川王劉義慶,但未見知。鮑照進而希望用貢詩言志的方法,在劉義慶面前展露自己出眾的才志,不斷卻因此遭到了別人的鄙薄,被告誡說:「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這激起了鮑照的強烈不滿。他勃然言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干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南史》本傳)此次貢詩言志終被劉義慶幕下供職。劉義慶死後,他又在始興王府中擔任了同樣的職務,直到元嘉末年。宋孝武帝為了削弱台閣大臣的權力,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開始重用自己身邊一些寒門出身的近臣。鮑照於孝武帝考建初年(公元454年)任海虞令,繼官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入侍孝武帝。不久因不甘屈節邀寵而被貶為秣陵令、永嘉令。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以後,鮑照為臨海王荊州刺史劉子頊前軍參軍,常知內命。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晉安王劉子勛稱帝,子頊舉兵響應,兵敗,鮑照在荊州被亂兵所殺。

鮑照才高人微,處於森嚴的門閥等級制度下,長時期受壓迫的遭遇和因人地寒微而受到的歧視和冷遇,使他對當時種種不平的社會現象有了深刻的認識。因此,他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都超過了同時期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以及對世族制度的評擊,這是鮑照文學作品的特點。

鮑照的作品,散失的很多。現存的文章詩賦等都收集在《鮑參軍集》一書中。書中收賦10篇,表、疏、啟、書、頌、銘等27篇,樂府86篇,詩及聯句113篇。《擬行路難十八首》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例如第六篇《對案不能食》寫道: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太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激憤的詩句抒發了詩人對命運的感慨,強烈的抨擊了黑暗的社會現實,流露了詩人的失意和痛苦,也表現了他的不屈和抗爭。「

鮑照後期的作品,凄涼哀痛的情調十分突出,出現了大量晦冥肅殺的景象。著名的《蕪城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該賦極力對比刻寫了廣陵昔日之繁榮與今日之荒涼,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屠城暴行,風格新穎。

鮑照的文學成就甚至超過了謝靈運和顏延之,成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能詩賦,擅長樂府,尤工於七言歌行。其詩骨氣剛健,筆力遒戲,辭藻華麗,語言精煉。他既著意選字煉句與節拍之和諧,且能擺脫纖弱頹靡之影響。音節激昂鏗鏘,感情強烈奔放,杜甫譽為「俊逸鮑參軍」,可當之無愧。鮑照的七言樂府,繼承了漢魏風骨的優良傳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我國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其風格和形式對李白、岑參等人都有很大影響。
徐 陵
徐陵(公元507年—583年),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徐陵自幼聰悟,「八歲能屬文,十三通《老》、《庄》。及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南史 • 徐陵傳》)。其父是梁時著名的宮廷文人,為蕭綱的文學侍讀。徐陵由於父親的關系,得出入蕭府。後蕭統死,蕭綱被立為皇太子,徐陵被選為東宮學士。梁時,徐陵始為晉安王寧蠻府參軍,又歷任東宮學士、上虞令尚書左丞、給事黃門侍郎、秘收監。曾經兩次出使北朝。入陳,任散騎常侍。後歷任五兵尚書領大著作、御史中丞、吏部尚書領大著作、尚書左僕射、中書監領太子詹事、左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等官職。徐陵為官清正,氣度非凡。他敢於申方正諫,抵擋賄賂之風,獨葆廉白的吏風。因此,張溥讀《南史》,不禁拍案稱奇,說徐陵不僅有張華一樣識人之見地,而且有似周昌一樣強諫的錚錚之骨,「非徒以太史之辭,干將之筆,豪詡東海也」(徐僕射集題辭》)。

徐陵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陳時朝廷重要詔策、文檄多是他的手筆。在文學上以寫「宮體詩」和駢文聞名於世。梁簡文帝為太子時,徐陵和其父以及瘐肩吾、庾信父子都在東宮任職,「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周書•瘐信傳》)。時徐、瘐父子皆以文章名冠天下,他們文風綺艷,又多有新意,對當時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人稱他們的文章為「徐、瘐體」。《陳書•徐陵傳》記載說,徐陵「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遂被之華夷,家藏其本。」徐陵的詩作對北朝文壇也有影響。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徐陵兼通直散騎常侍出使東魏,先後被扣留在北方達6年之久,曾寫出具有北方邊塞情調的詩作,如《關山月》、《出自薊北門行》等,內容比較健康,語言也很簡潔新穎。

徐陵編有《玉台新詠》10卷,是繼《詩經》、《楚辭》後出現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總集。關於《玉台新詠》編纂的緣起,比較可信的,還是徐陵自己的說法。他在《玉台新詠•序》中極有力描寫宮中婦女「厭長樂之疏鍾,勞宮中之緩箭」,「優游少托,寂寞多閑」的苦悶生活,說惟有「新詩」才能使他們得到一點安慰。於是他才「然指螟寫,弄筆晨書,撰錄艷歌,凡為十卷,」編成了《玉台新詠》,以供宮中婦女們「對玩於書帷,循環於纖手,」作為排遣苦悶、消磨時光的閨中良伴。《玉台新詠》所收作家自漢至梁共131人(宋刻111人),作品凡870篇(其中179篇宋刻本未收)。明胡應另麟說它「但輯閨房一體」,清紀容舒說:「此書最大的特點,是徐陵在文學史上的標新立異。《玉台新詠》近900篇作品,以不同的色調和情感勾勒出紛然不同的畫面,其內容雖全涉女性,但並非全是靡靡之音,」未可概以淫艷斥之「(《四庫全書總目》)。其中一些作品成功地刻畫了富有反抗性格的婦女形象,如樂府古辭《日出東南隅行》、《皚如山上雪》、《羽林郎》等。尤其是使讀者無不為之動情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主人公劉蘭芝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這首傑出的敘事詩長達1700多字,被清代學者沈德潛譽為「古今第一長詩」。

徐陵既是著名的宮體詩人,又是可稱為楷模的駢儷大家。他出使東魏,羈旅異鄉,家園凋殘,感情沉滯在愴楚之中。陳朝建立以後,又多興利除弊之舉,諤諤當朝,乞質亦剛正亮直,從而使其作品內容、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徐陵原有文集30卷,已散佚。今存其詩近40首,文章80多篇。明人輯有《徐孝穆集》。

臨沂古代歷史文化璀璨,名家如雲,中國沒有幾個城市可以與之比肩,為什麼我們不把文化名城這個城市名片打好?我是本地人,但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這些文化大師都是臨沂人,而我們卻一無所知!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區域教育的失敗!如果我們想打城市品牌,建議把古代我們臨沂大師好好研究,並用最簡明和生動的方式讓每一個臨沂人、中國人以及世界人都知道!

6. 請問有誰知道哪裡可以下載中華書局的書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元月,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陸費逵(伯鴻)先生在上海創辦。建局之初,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以編輯出版各類教科書為主,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建局不久,中華書局的出版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在國內出版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中華書局雲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及社會名流,如梁啟超、於右任、范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錢歌川、陳伯吹、張相、舒新城等,並陸續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頗有影響的書籍,編輯出版了《大中華》、《新中華》、《學衡》、《中華學生界》、《中華小說界》、《小朋友》、《中華故事》等20餘種深受讀者歡迎的刊物。從建局到1949年,中華書局共出書5800餘種,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重要古籍、少兒讀物等多種門類。在全國各地設立了50多個分支局,1000多家分銷處還在,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地區相繼設立分局,業務遍及全國並海外發展。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幾家大型綜合出版企業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5月,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總公司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留有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1958年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繼編輯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鑒》、《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陸續推出的重點叢書如「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新編諸子集成」、「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理學叢書」、「學術筆記叢刊」、「古逸叢書三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華書局還出版了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陳垣、王力、錢鍾書等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文史類期刊《文史》、《文學遺產》、《書品》等,在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華書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左傳譯文》、《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莊子今注今譯》、白話《資治通鑒》、白話《續資治通鑒》、《通鑒故事百篇》、《新編千家詩》、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簡體橫排增訂本《全唐詩》、《全宋詞》,以及1981 年創刊的《文史知識》、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學版)等,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盡一份力。
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佔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上均卓有建樹。中華書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21世紀,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在漢語的世界化方面,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中華書局將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1.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 1983年版 影印清光緒虛受堂刻本 1748頁
2. 後漢書集解 清王先謙 1984年版 影印民國4年虛受堂刻本 1361頁
3. 三國志集解 盧弼 1982年版 影印民國初石印本 1157頁
4.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吳晗輯 1980年版 排印本 5314頁
5.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探源 清崔適 1986年版 排印本 229頁
6.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志疑 清梁玉繩 1981年版 排印本 1506頁
7.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 清梁玉繩等 1982年版 排印本 1046頁
8.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 宋熊方等 1984年版 排印本 1642頁
9.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漢書食貨志集釋 金少英 1986年版 排印本 313頁
10.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唐方鎮年表 吳廷燮 1980年版 排印本 1567頁
11.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北宋經撫年表 南宋制撫年表 吳廷燮 1984年版 排印本 594頁
12.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元史本證 清汪輝祖 1984年版 排印本 596頁
13.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1981年版 排印本 1736頁
14. 中國歷史紀年表 萬國鼎 1978年版 排印本 164頁
15. 左傳紀事本末 清高士奇 1979年版 排印本 833頁
16. 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1964年版 排印本 4064頁
17. 宋史紀事本末 陳邦瞻 1977年版 排印本 1198頁
18. 遼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 1983年版 排印本 727頁
19. 金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 1980年版 排印本 879頁
20. 元史紀事本末 明陳邦瞻 1979年版 排印本 245頁
21. 明史紀事本末 清谷應泰 1977年版 排印本 1618頁
22. 三藩紀事本末 清楊陸榮 1985年版 排印本 98頁
23. 明季北略 清計六奇 1984年版 排印本 757頁
24. 明季南略 清計六奇 1984年版 排印本 525頁
25. 明史考證 黃雲眉 1986年版 排印本 2647頁
26. 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清阮元校刻 1980年版 影印世界書局重印嘉慶阮元刻本 2784頁
27. 明會要 龍文彬 1956年版 排印本 1563頁
28. 明經世文編 明陳子龍等編 1962年版 影印本 5563頁
29. 明清史論著集刊 孟森 1959年版 排印本 634頁
30. 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 孟森 1986年版 排印本 558頁
31.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謝國楨 1982年版 排印本 288頁
32. 國榷 明談遷 1958年版 排印本 6233頁
33. 弇山堂別集 明王世貞 1985年版 排印本 1975頁
34. 玉鏡新譚 明朱長祚 1989年版 排印本 172頁
35. 小腆紀傳 清徐鼒 1958年版 排印本 815頁
36. 小腆紀年附考 清徐鼒 1957年版 排印本 796頁
37. 南疆逸史 清溫睿臨 1959年版 排印本 158頁
38. 國初群雄事略 清錢謙益 1982年版 排印本 307頁
39. 明代黃冊制度 韋慶遠 1961年版 排印本 253頁
40. 明季史料題跋 朱希祖編 1961年版 排印本 146頁
41. 明清史講義 孟森 1981年版 排印本 632頁
42. 史記(簡體字本) 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1999年版 排印本 2564頁
43. 漢書(簡體字本)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3134頁
44. 後漢書(簡體字本)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2522頁
45. 三國志(簡體字本) 晉陳壽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1108頁
46.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3306頁
47. 宋書 梁沉約 1974年版 排印本 2470頁
48. 魏書 北齊魏收 1974年版 排印本 3107頁
49.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971年版 排印本 944頁
50. 南史 唐李延壽 1975年版 排印本 2027頁
51. 隋書 唐魏徵等 1973年版 排印本 1904頁
52.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76年版 排印本 2042頁
53.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1974年版 排印本 923頁
54. 宋史 元脫脫等 1977年版 排印本 14262頁
55. 遼史 元脫脫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1560頁
56. 金史 元脫脫等 1975年版 排印本 2906頁
57. 明史 清張廷玉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8642頁
58. 東華錄 清蔣良騏 1980年版 排印本 547頁
59. 清稗類鈔 清徐珂 1984年版 排印本 6544頁
60. 綱鑒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 1960年版 排印本 2982頁
61. 十國春秋 清吳任臣 1983年版 排印本 1787頁
62. 宋大詔令集 1962年版 排印本 946頁
63. 宋人軼事匯編 丁傳靖輯 1981年版 排印本 1160頁
64. 宋宰輔編年錄校補 宋徐自明撰 王瑞來校補 1986年版 排印本 1848頁
65.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李心傳 1956年版 排印本 3409頁
66. 登科記考 清徐松 1984年版 排印本 1231頁
67. 二十史朔閏表(附中西回史日歷) 陳垣 影印寫本 1956年版 240頁
68. 風俗通義校注 王利器 1981年版 排印本 652頁
69. 廿二史札記校證 王樹民 1984年版 排印本 889頁
70. 突厥集史 岑仲勉 1958年版 排印本 1136頁
71.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 王德昭 1984年版 排印本 282頁
72.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庄吉發 1987年版 排印本 644頁
73.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 郭廷以 1987年版 排印本 1450頁
74. 老子臆解 徐梵澄 1988年版 排印本 118頁
75. 掌故叢編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 1990年版 影印本 972頁
76. 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方國瑜 1987年版 排印本 1310頁
77.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上編) 酈純 1982年版 排印本 628頁
78.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下編) 酈純 1982年版 排印本 815頁
79. 太平天國制度初探(第二次修訂本) 酈純 1989年版 排印本 711頁
80.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1冊)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1980年版 排印本 335頁
81.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2冊)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1979年版 排印本 973頁
82.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上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325頁
83.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295頁
84.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下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325頁
85.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 陳垣 1980年版 排印本 561頁
86.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2集) 陳垣.中華書局.1982年版 排印本 490頁
87. 楓窗脞語 羅繼祖 1984年版 排印本 199頁
88. 古史新探 楊寬 1965年版 排印本 370頁
89. 洪業論學集 洪業 1981年版 排印本 445頁
90. 困學集 羅爾綱 1986年版 排印本 529頁
91. 萊蕪集 王毓銓 1983年版 排印本 378頁
92. 史學叢考 柴德賡 1982年版 排印本 441頁
93. 探微集 鄭天挺 1980年版 排印本 466頁
94. 昔華山館叢稿 王仲犖 1987年版 排印本 607頁
95. 中國史探研 齊思和 1981年版 排印本 357頁
96. 注史齋叢稿 牟潤孫 1987年版 排印本 544頁
97. 十三經清人註疏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 1983年版 排印本 261頁
98. 十三經清人註疏 今文尚書考證清皮錫瑞.中華書局.1989年版 排印本 535頁
99. 十三經清人註疏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1989年版 排印本 1487頁
100. 十三經清人註疏 周禮正義 清孫詒讓 1987年版 排印本 3568頁
101. 十三經清人註疏 論語正義 清劉寶楠 1990年版 排印本 800頁
102. 十三經清人註疏 尚書今古文註疏 清孫星衍 1986年版 排印本 613頁
103. 十三經清人註疏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 1987年版 排印本 1125頁
104. 南齊書 梁蕭子頤 1972年版 排印本 1038頁
105. 北朝胡姓考 姚薇元 1962年版 排印本 438頁
106. 北周六典 王仲犖 1979年版 排印本 696頁
107. 建康實錄 唐許嵩 1986年版 排印本 840頁
108. 十三經清人註疏 春秋左傳詁 清洪亮吉 1987年版 排印本 907頁
109. 十三經清人註疏 孟子正義 清焦循 1987年版 排印本 1052頁
110. 十三經清人註疏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 1989年版 排印本 1194頁
111.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 1983年版 排印本 281頁
112.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周一良 1985年版 排印本 484頁
113.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 費琅 1989年版 排印本 908頁
114.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海屯行紀 鄂多立克東游錄 沙哈魯遣使中國記 1981年版 排印本 150頁
115.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等 1983年版 排印本 705頁
116. 說文解字詁林 丁福保編 1988年 影印本 18420頁
117. 史記 漢司馬遷 1959年版 排印本
118. 漢書 漢班固 1962年版 排印本
119.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1965年版 排印本
200. 三國志 晉陳壽 1971年版 排印本
201. 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 周振甫 1986年簡體橫排本
202. 文心雕龍辭典 周振甫主編 1996年簡體橫排本
203. 增訂文心雕龍校注 清黃叔琳注 李詳補注 楊明照校注拾遺 2000年繁體豎排本
204.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輯 1981年繁體豎排本
205. 歷代詩話續編 丁福保輯 1983年繁體豎排本
206. 詞話叢編 唐圭璋編 1986年繁體豎排本
207. 曲品校注 明呂天成撰 吳書蔭校注 1990年繁體豎排本
208. 吟窗雜錄 宋陳應行編 1997年影印本
209.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詩詞格律 王力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0.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詩文聲律論稿 啟功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1.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讀詞常識 夏承燾 吳熊和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2.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詞學概說 吳丈蜀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3. 古謠諺 清杜文瀾輯 1958年繁體豎排本
21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1983年繁體豎排本
2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詩經注析 程俊英 蔣見元 1991年繁體豎排本
2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古詩源 清沈德潛選 1963年繁體豎排本
2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編 1979年繁體豎排本
2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玉台新詠箋注 陳徐陵編 清吳兆宜注 程琰刪補 1985年繁體豎排本
219. 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1960年繁體豎排本
220. 全唐詩補編 陳尚君輯校 1992年繁體豎排本
221. 全唐詩(增訂本) 清彭定求等編 1999年簡體橫排本

共141本。
如果您是教育網用戶,你可以在5Q上下載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程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