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的境界定價

歷史學的境界定價

發布時間:2021-03-13 23:51:09

⑴ 在廣州哪裡可買到歷史學的境界

廣州購書中心(天河店)

地址:天河路123號

⑵ 為什麼學歷史,怎樣學歷史(下)

二.歷史學對於我們個人人生的意義
第一點,學習歷史能培養你一種觀察社會的眼光。
我剛才也說過了,我並不指望在座的各位將來都成為歷史學家,但作一個普通人,歷史學的訓練仍能給你莫大的智慧。我進大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作家李准(他有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叫《黃河東流去》)曾經說過:「懂得歷史的人眼光是不一樣的。」你要充分體會這句話,學歷史的人看問題的眼光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經常說,學習不同專業的人他思維的方法不一樣。比如,學地理的人,看問題時他腦中是有個地圖作背景的,無論你說到什麼地名,在他腦子里就反映到地圖上去了。我剛進校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問我是哪裡人,我告訴他我的家鄉,二十年後他碰到我,他仍然記得我的老家,說明當時他就把我的家鄉歸到他腦子里的地圖框架中去了。學經濟的人對價格很敏感,學金融的人對數錢很敏感。我們學歷史的怎樣呢?我們也有一種職業的敏感。無論談什麼事情,我們都會把它放到我們腦子里的一個時間框架中去理解。明白嗎?比如,你現在談到林彪,我們馬上會想到他的生平、他的戰功、他在廬山會議中的表現、他的出逃,他那時身邊有些什麼人,那時候中國的國內形勢是什麼,那時候中國與美國、日本的關系怎樣,等等,與他相關的整個時代的框架都會呈現在我們的頭腦中。你現在談一件宋代的事情,我們馬上也會反應出宋代的全國形勢如何、時代風尚怎樣、是誰在當政、有哪些大臣,等等。就是說,我們在腦中永遠有這樣一個框架,一個時間的程序表。你通過四年的訓練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思維習慣。這個對你有極大的好處——你看問題的時候非常宏觀,你絲毫不受一些小東西的左右。你會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對今天發生的事情,會從整個大框架里來審視。比如說,出現了某個現象、某種事物,我們就會反思,二十年前不是這樣的,這東西是如何演變成今天這樣的,你會對這非常敏感。這樣做很有好處,這導致你看問題不小氣,做人也不小氣,常常能看到大局,所以說學歷史的人眼光的開闊度要超過別人,思維深度要超過別人,在這方面很有優勢。
說到用時間框架來思考問題的習慣,我們歷史學者眼光中的時間坐標,不是以一天一月或一年來計算的,而是以十年、百年、千年來來計算的,我們看得很長遠。所以我們看問題的時候,相對要達觀一些,不會根據眼前的小得小失來判斷事物的成敗。這也就會導致一個結果,你受了歷史學的熏陶之會,不會因一時一地的微小得失而煩惱。我沒有做過統計,估計懂得歷史的人恐怕自殺的機率要小得多。
另外一個,就是你通過讀古人的書,通過了解古人的事,很快就會知道,原來今天的事情,很多並沒有超過古人,我們今天玩的某些社會游戲古人早就玩過了,而古人是如何應對這個東西的,我們也應該如何應對。這教會你看問題、看世界的眼光,也就是以古度今,同時又以今度古。這對一個人的人生是很好的,你們慢慢就會明白,你們現在大概還不能理解。
,因為你了解了千百年的歷史以後,你就知道如何做人了。簡單地講,也就是做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人才是合算的。說到這一點,有人會說:「我憑什麼要做君子?小人會撿很多便宜,享盡榮華富貴。」不是。歷史的經驗證明,做小人也有倒霉的時候,而且倒起霉來更糟糕。所以大家才願意做君子,做君子有更好的回報,這是一種很實際的東西。歷史常識會告訴你怎樣做君子,哪些東西是「君子不為」的,哪些事情我不能幹,也就是說,人的道德底線在哪裡,突破這些道德底線便會變成什麼樣的下場,這些例子在歷史記載中到處都是。就拿今天來說,那些貪官一貪幾千萬,甚至上億,據說四川有個什麼局長,八九百萬放在家裡,他又不會用錢,又不敢用錢,他貪這么多錢有什麼意義呢?學習歷史以後,你就會非常達觀地看這個東西,這其實是毫無價值的。這其實就是沒有道德底線。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理解,你又不缺房、不缺車,你一個人吃喝玩樂又能消費多少?可是為什麼他有無限的貪欲?因為沒有道德底線。學習歷史的人就容易明白這一點:如何做君子。
第三點,歷史學還可以訓練我們做事情嚴密、謹慎的習慣,
這是我們專業的一個大好處。我們平時思維,寫文章,寫句子,每一句話都強調「筆筆有來歷」,每一句話都帶有注釋的,這不是炫耀我們的學問,而是為了告訴你這句話不是我憑空想出來的,是由證據支持的。你不這樣做,你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被人質疑。歷史學習最有成效的,就是訓練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於是,你平時說每句話、做每件事的時候,你都想好了你的根據,絕不空談,絕不會凌蹈虛,這樣,你的思維是相當嚴密的。有這這種素質,你到單位上去,你的老闆必定會看重你。因為在這個社會中,雲山霧罩的人太多了,天花亂墜的人太多了。學我們這個專業的人都非常老實,非常本分,我們不幹非份的事情,不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說自己做不到的話。這是我們專業的另一個大優勢。
因為歷史研究的對象無所不包,當然主角是歷朝歷代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處理問題(當然包括人際關系)的方法我們都看了個大概,毫無疑問,我們知道什麼是最聰明的辦法,什麼是最笨的辦法。有人說,歷史學是一門做官的學問,你要從政的話有很大的優勢。你看在中央政治局,在我們省政府,都有學歷史出身的。當然也要反過來講:學歷史難道就是為了陞官發財嗎?當然不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重建的時候,學院宣稱「我們清華曾經人文學院培養了多少部長、多少高官」,著名學者資中筠先生在成立大會當場就問:「我們學人文科學就為了陞官發財嗎?」資先生她問得有道理。可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一流的人來管理,需要一流的人來領導,那是些什麼樣的人呢?這么說吧,解放後的第一代領導幹部,大都具有戰爭經歷,他們把戰爭時期的經驗加以放大,來治理國家。接下來的第二代領導幹部,大都是技術專家,他們把機械、水電、地質這些領域的技術經驗和管理經驗加以推廣,來治理國家。這當然是非常好的,在現代化建設的初期尤其需要。但是,你要知道,在未來更需要具有人文頭腦的智者來領導國家、引領社會。西方也一樣,像學法律、學政治的人,都容易成為領袖。因為人文教育、人文訓練會給你們更廣闊的視野,而不是讓你用一顆螺絲釘的思維來思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所以,在座的各位,你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這種思維,讓自己在未來成為領袖。你可能會說,國家領導人只有一個。不是。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單位都需要領袖,學歷史的人應該建立這種信念,明確自己的責任感。培根在《論讀書》中說的一句話,常被大家引用:「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你學習的內容,會影響你的處世性格,學歷史自然會幫助你塑造自己的性格。
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歷史學就是一門學問,通過歷史學的訓練,你毫無疑問可以做研究歷史的學問。我想說的是,如果你不研究歷史,你去做管理學、經濟學,去研究文學、哲學,無論你想做什麼學問,當你學了歷史以後都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為什麼呢?我們歷史學的系統性訓練比其它專業更嚴格,或者說是比人家更實在,我們沒有任何虛的東西。你學會了這一套方法,再去做別的學問,會手到擒來。你學了歷史再轉到其他專業去讀研究生,你一點都不會比別人遜色,事實證明,其它專業都很樂意接受歷史系的畢業生去報考。你去中文系考碩士,別人很歡迎,因為你學得很扎實,你的方法很扎實。管理學的老師更歡迎。
以往有很多新生來問我要怎樣讀歷史,這其實很難說。我的一個想法就是,我不希望在座的各位成為一個視野狹窄的匠人,我希望你們至少在本科階段成為一個知識相當寬泛的人,就是說,你要讀各種各樣的書,你要把自己的知識面弄得非常的寬,什麼書籍、什麼雜志都要讀。現在的同學都是通過網路按照索引查書借書,這固然很方便,但沒有我們當年「自由」。我個人經歷是,讀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走到圖書館里去,我甚至不知道我要去讀什麼書,我進去後就一排排書架逛過來,遇到有興趣的我就讀,沒興趣的我就逛過去。你現在是想要讀什麼書,才去查它和借它,而我們那時是不知道想要讀什麼書,不知道圖書館有什麼書,我就一排排書架逛過來,什麼有趣就看什麼書,完全憑自己興趣,所以這導致我們讀了很多雜書。你一定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一定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廣泛地閱讀。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在歷史系的本科階段,我把復旦大學圖書館里的小說幾乎翻了個大概,很多沒看完,我翻一翻故事情節,沒意思的我就放下,再翻另一本。郁達夫的小說,包括日記,我都看過。對一個人感興趣,我就看他的全集。郁達夫在日本的時候,讀了一千多本英文小說。難怪郁達夫小說寫得那麼好,高度的技巧,沒有長期閱讀你怎麼能行啊?到現在為止,你們有誰讀過十本長篇小說?真正從頭到尾讀了十本長篇小說?我不是跟你們開玩笑,我舉一個例子,我們武漢大學研究西方哲學的一位著名教授,有一次他聊天時說:「我現在招收的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博士生,進校以後我問他們讀過幾本小說?沒有一個人讀過十本西方小說。」他說:「我什麼都不要求,進校第一個學期你就給我讀十本西方小說。」就這么簡單。為什麼呢?時世使然,因為應試教育把你們逼得根本沒時間讀書,在中學階段你們太緊張了。我們那時候非常輕松,讀大學、讀研究生我根本不需要去應付考試,天天去雜看。
你一定要滿足你自己的好奇心,你一定要讓你的閱讀量增大
。這樣有用嗎?這對你以後做任何學問、做任何事都有用。我舉個例子,你畢業的時候要去應聘,那麼好應聘嗎?在座的你們,現在馬上出去找工作,我肯定百分之八十的人找不到。為什麼?我老是跟學生講:「你去面試的前幾分鍾,就決定了你能不能找到這份工作。」為什麼呢?「腹有詩書氣自華」,你讀了多少書,都寫在你的臉上,你看人的眼光、說話的口氣會不一樣的。你相信嗎?就在那交談的前幾分鍾,人家就決定要不要你了,這個很重要。你現在投一份簡歷,或是通過E-mail給人寫信,哪怕只有一百個字,就決定了你找不找得到工作。有時候外地學生寫信給我,說想考我的博士,只要一百個字我就看得出這個學生不行,就算你用大白話也可以反映出你的水平。你以為找工作那麼容易?都和你平時的積累有關。
如果你將來想要做學問的話,你更必須廣泛地閱讀。「博、約、通」,這是過去經常講的一句話。
「博」就是青年的時候雜看、雜讀,打下寬厚的基礎。而到你二十幾歲的時候,到你中年的時候,你把自己興趣都收束起來,做專門的研究,你去挖一口專門的井,你把這口井打得很深,這叫作「約」。到你五十多歲的時候你再跳出來,再廣泛地研究人類的所有問題,於是你就會發現,對於人類所有的問題你都有了一個自己的看法,都有一個自己的解答了,都可以發表議論了,這樣就「通」了。就像孔子講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意思呢?就是聽什麼話我都能夠做出達觀的解讀,我不會因為某個東西而惱火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什麼是「不踰距」?就是到老年的時候,我的人生經驗已經達到某個境界,哪怕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犯規了,我砸一個東西都有它的道理,哪怕我亂來都是有道理的。人生經驗積累到這一步,就像水找到自己的渠道流了,水到渠成。這個就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人生經驗的積累。
人生經驗的積累需要怎麼做呢?兩種手段:一個是經歷事情,小說家都是這樣乾的,所以小說家到處去體驗生活,在社會上到處闖盪,與社會上的三教九流接觸,通過親歷親為的人生經驗來增加自己的智慧,然後把它展現出來——寫小說;我們採用的是另一種手段,是通過廣泛的閱讀來吸取古人的人生經驗,藉助別人的人生經驗幫我們走了一條路,我們採用最簡單的方法——壓縮餅干,把別人的經驗吸收到我們身上來,讓我們獲取人生智慧。你可以坐擁書城,廣泛地吸取,你可以把張之洞的智慧吸取了,把李鴻章的吸取了,把曾國藩的也吸取了,把孔子、孟子的都吸取了,你通過閱讀來吸取千百年的人生經驗。所以,這也就是「野狐禪」的愛好者與我們這些受過經院訓練的人之間的差別。經常有一些痴迷的民間科學家,他們對歷史感興趣,他們會花很大功夫,甚至不顧家人,傾家盪產,要發現他們理解的所謂真理。但是不大可能,為什麼?因為走彎路了,全是走彎路,他沒有任何系統的訓練。他可以感興趣,但他只是通過道聽途說得到的一些東西。我們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就不一樣,因為你接受的是非常系統的訓練,你的見解會大不一樣。這個就是我要說的系統性。像武漢大學這樣的百年老校,歷史學科也有近百年的傳統了,它知道怎麼訓練學生。我們歷史學院有長期的積淀,有一流的師資,我們把課程都設計好了,什麼樣的課程該一年級上,什麼樣的課程該二年級上,這都給你安排好了,我們有一套制度,有一套系統的方法,這對訓練青年人是非常有好處的。
「四把鑰匙,兩根拐杖」。
「四把鑰匙」是什麼呢?就是目錄學、年代學、歷史地理和職官制度,只有懂得這四種專門知識,你才能讀懂古書。比如古書中經常說「開府儀同三司」,這「三司」是什麼意思?你只有懂這些典章制度性的常識,才能讀懂古書。這裡面內容太多,今天沒法展開講,以後的訓練中你們會逐漸掌握。另外「兩根拐杖」是什麼呢?古文和外語。我們經常給學生寫推薦信,比如說今年還有一個歷史學院的學生要讀北師大中文系的碩士,讓我給他寫推薦信,我的推薦信里有這樣幾句話:「該同學具有非常好的古文訓練,對古文獻具有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幾句話份量就很重,有這個之後你讀任何專業都有優勢,你學中文、學哲學人家都歡迎,因為現在能讀懂古書的人越來越少了。你出去找工作,招聘的人就會認為,你是歷史系畢業的,肯定精通古文,肯定滿腹經綸。
你要訓練自己的古文。
另外就是外語。
你們未來會分班,分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學世界史的,毫無疑問你要加強外語。有人說,學中國史和考古就不需要外語了吧?外語就不那麼重要了吧?不只是我們武大,現在全國都有這種思想傾向,認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說漢語,我們憑什麼說那鳥語?」狹隘!當然我們要肯定他們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但是是狹隘的愛國主義。只有關門不出的人,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才不用學外語。在今天這個社會,你如果不懂外語,你連上飛機都不會,到國外旅遊都不會,更不說我剛講的,未來中國會是一個國際化的社會。現在我們和美國是自由往來了,美國、日本都歡迎中國人去,地球村越來越密集了,你怎麼能不學外語呢?你到外國去說中文嗎?這是一個。第二個,你如果想提升自己的境界,你想做公司的高層,你想做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就更要學好外語。你看奧運開幕式上,胡錦濤總書也也在上面說「welcome」,「thank
you」,他也來這個。這說明什麼?我們領導人對世界潮流非常清楚,這是與世界交流的工具。凡是主張不學外語的人,你只要問他讓不讓自己的孩子學外語,他就沒辦法回答你了。他一邊罵,一邊告訴孩子:「你要把外語學好。」就是這樣,每個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你以後要應付各種考試,你以後要辦各種證件,都跟外語有關,這是沒法改變的。在全世界的非英語國家,學習英語同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對於反對學外語的觀點,有一點我是贊同的,那就是我們青年人花費在外語上的時間太多了。這是我非常同情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中,教外語的方法很糟糕,不得當。前年去世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石泉教授,他是解放前燕京大學的高材生。有一次我幫他帶一本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英文字典去上海,送給上海的一位學者(因為他收集這東西),石先生就問我:「現在的學生花這么多時間學英文,怎麼沒一點效果啊?我們當年學英文沒這么累啊。」敝人與他老先生深有同感,我們怎麼花這么多時間,英文卻不見提高呢?我個人的認識,學外語要有一段強化訓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你什麼事都不要做,只要一兩年就行了。那些美國的漢學家中文好極了,為什麼?他在中國住了一兩年。有位奧地利的漢學家,他跟我講漢語,中文好極了。我一聽,就問:「老兄你是不是在山東待過?」「對,我在山東待了八年。」他說的是山東口音的普通話!人家花了固定的一段時間是外語上了一個台階。你上了這個台階你就不會忘了,就不會退下來了,就好比學會騎自行車,就不會忘記了。而我們現在每天都上不了台階,都在原地鞏固,每天都在搞單詞、語法,再語法、單詞。你讀了本科、研究生,你學的還是高中那些語法,是不是?你有沒有時間把單詞量一下子提到6000個?有了6000個單詞打底,你的台階就不會退下來了。所以你們學不好外語在於方法不當。當然這個我也無法改變,這是教育制度的問題,我們現在只有等它什麼時候改變。好,這是學習的系統性和學習的安排。
另外一個,我覺得學習歷史的學生還應當培養自己的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兩天能形成的,因為你在高中階段,所學的教科書從來沒讓你感到過懷疑,它也不需要你懷疑,如果你懷疑的話就得不到高分。可是,現在你進入大學了,你已經是一個半專業工作者了,你們就應該懷疑一切。怎麼懷疑呢?你通過閱讀原文來批判目前所有的結論,帶著懷疑的眼光看待目前書上的那些說法。這些結論恐怕都有問題。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話可以這樣理解,我們不同的人研究歷史可能有不同的結論,因為歷史學就是歷史事實和歷史學家之間的一種互動。什麼意思?一個歷史事件擺在這個地方,我們來研究這個事件時,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方法。通過我們的解讀,我們會發現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我們以前也許理解錯了。司馬遷在《史記》上可能也搞錯了,司馬遷也有前後矛盾的地方,或者《史記》與另外一個歷史記錄之間也互相矛盾,那麼,我們通過比較、通過解讀,發現哪個正確哪個錯誤。就是「歷史事實」也是可以質疑的,包括年代、地點等等,都是可以懷疑的,都是可以商榷的。只有你樹立這樣一種信念之後,你跟著老師們聽課,你每天聽課的時間就是在批評老師們的理解,到後來你可能會覺得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不正確,與你理解的不一樣。但你還是得聽課,當然不是為了考試而聽課,而是你要聽這個老師解讀問題的方法,他是從什麼角度解讀這個問題的,然後下次你用同樣的方法和眼光去解讀別的問題。你要學的,就是這玩意兒,也就是方法。而不是去背哪一年在哪裡發生什麼事,這還需要老師告訴你嗎?這些資料自己去找就行了,教科書上都寫好了。你要學的,是老師分析這個問題的眼光,這才是最重要的。當你學會這種眼光、方法之後,你再回過頭來看,就會發現老師說的可能不正確。所以當你大學畢業時,你可能猛烈地批評我們、懷疑我們,覺得我們全是「胡說八道」。那樣,我們的訓練目的就達到了,我們就把你培養成功了,因為你可以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了。這是我們歷史學訓練的另一個好處。
時間有限,我最後只講一句話。我以前很喜歡賈島的《劍客》這首詩,你們一定會背:「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我非常喜歡這首詩,這首詩裡面有很多信息。第一個,「十年磨一劍」,你要下苦功夫,你要有堅韌的精神,你要刻苦。「十年磨一劍」,做歷史研究的有一句話「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跟它很相似。這兩句話講的都是,干任何事情,都有一段時間是要花死功夫的。無論你干什麼,你讀新聞專業、讀管理專業也是一樣的,哪怕你學技術活、學炒菜也是一樣的,必定有一段時間是要下死功夫的。人的一生如果沒有一段時間下苦功夫,你就會一事無成。這不包括你們的高中階段,你不要以為你們高中把死功夫都下完了,可以休息了,不對,你高中階段還沒有進入一個行當,你要進入一個行當就一定要下苦功夫。而我還要說的是,不論你的行當是什麼,只要你下苦功夫,你一定可以成為專家。有位先生跟我講,在任何一個領域,只要你下三到五年的死功夫,你就可以成為專家,即使像天文學這么難的東西,你只要苦幹五年,其他什麼事都不做,你也可以成為專家。我覺得有道理。「十年板凳」,這個功夫你是要有的。第二個是什麼呢?「誰有不平事」,這表示什麼?正義感和責任感。這些是做人的一些基本底線,使命感、正義感和責任感,你要做一個君子。因為你磨好了這把劍,可以為所欲為,如果你沒有「誰有不平事」的這種抱負、這種正義感,你的功夫越好,可能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對社會的負面作用越大。所以你要有做人的一些基本的底線——正義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這個是必需的。第三個才是豪俠之氣,「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你有前面兩項做基礎,你才有牛氣,否則你牛不起來。作為你們的老師,我的想法跟你們的家長完全一樣,那就是,希望諸位經過四年的艱苦訓練之後,能夠滿懷報國濟民的理想和責任感,懷揣著一身的高強武藝,自信而豪邁地走下珞珈山去,去闖盪天下,走向你們燦爛的人生!
(以上內容,根據現場錄音整理,經過作者審定)

⑶ 歷史是什麼、為什麼學l歷史

北大教授講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講授幾何學,有學生問他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氏叫僕人給他一塊錢,還諷刺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里找好處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隨後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園》裡面提到,他的大學數學老師對他們說,我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王小波為此而深深感動了, 我也為此而感動。我也想說,歷史知識是好的。史學是許許多多學問中的一種,它也跟各種學問一樣,使我們聰明,給我們快樂。
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弄到很多別的東西,依然如此。史學僅僅是一門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古希臘神話的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司歷史的女神。史學的藝 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這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了解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英國史學家卡來爾也曾談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術上甚至數不到五,但是也有其歷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專門講述歷史的人,盡管講述的內容充滿了神話傳奇。史學的起源,幾乎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傳說中國在黃帝時就有了史官,包括發明文字的蒼頡。比較能確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背誦史實和系譜的瞽蒙,他們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種是用文書記事的史官。
在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動物就沒必要知道自己的歷史,這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但人類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認識的需要,而人性是由歷史和傳統所塑造的。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割斷了數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當代"而無"歷史",我們的世界就只是個單薄貧乏的平面。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人類的生活有一個千萬年的縱深。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理解。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它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擁有強烈厚重的歷史感。歷史有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個體生命匯入這條長河才能獲得永恆,"名垂青史"幾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賢人們寧肯捨生取義。人們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自我:君主效法堯舜,大臣自比諸葛,武將則追蹤岳飛。浩如煙海的史籍之中,潛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凝聚著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學術,人類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會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為事業,也會有人關注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事學術不比其他行當更高貴,但也並不更低微;史學不比其它的學科更高明,但也並不更低微。當然,學歷史多少需要一點兒"傻氣",因為得付出"機會成本"、犧牲另一誘惑,所以優秀的歷史學者,較多出自淡泊執著的人。然而他們為什麼執著於此?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以至從一片甲骨發現了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澄清了一場戰爭的過程......是這些吸引了他們,足以使他們執著於此嗎?
而我們該由怎樣的態度,開始學歷史呢?我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在北大歷史系學習不該如此。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麼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⑷ 復辟時代法國歷史學家所說的第三等級

國王等國家頂級權力中心是第一等級 教士和普通貴族是第二等級 其它的人就全是第三等級(包括資本家 工人 農民 即一切受壓迫的人民)

⑸ 歷史學的境界那有買

您好
天貓上的新華文軒店有賣的,不到30

⑹ 《革命年代》,《歷史學的境界》是什麼關系

《革命年代》+《境界》=刪減版《歷史筆記》,同時《境界》里好像還有一些文章歷史筆記里沒有。

⑺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

由其定義,我們不難理解學歷史的意義所在:學習歷史,對話文明,積累貫古通今的智慧,訓練理性和良知。學習歷史,更多的不是為了掙來錢,也不是為了比他人高高在上,而是為了讓人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又該做什麼。意識形態上的成長和成熟,才是一個人真正為「人」之所在。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許多動物都有與人類相近的智慧和能力,但人與動物區別的重要標志就是文明的存在與否。進化論是對於所有生物而言無差別存在的,但是只有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文明,盡管這些文明因地域和氣候而各有千秋,對比最明顯者如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文明的存在使得歷史得以延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學歷史的前提所在。

學歷史的必要性,小到其是我國應試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大到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都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意義之所在。閻步克老師曾說過,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從三顧茅廬到四面楚歌,從邯鄲學步到掩耳盜鈴,每一個歷史故事,每一段歷史時間,都是人類文明點滴的積累,都是人們與文明對話的內容。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這讓我們不再去重復前人的錯誤,總結古人的成功經驗,使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有經驗借鑒,從而更加從容,也更理智。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古為鑒,可知興替。而數千年後培根的「讀史使人明志」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閻步克老師所言,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

⑻ 《歷史學的境界》ISBN書號是多少

《歷史學的境界》的ISBN(書號)是
9787549571413。
《歷史學的境界》一書作者高華,2015-11-1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希望能幫到你

⑼ 當當網購《歷史學的境界》請問現在能買到嗎

要是找不到還可以淘寶啊

⑽ 學習歷史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假設歷史

學習本身就沒有最高境界 有的話就是學會 學任何東西都一樣
而歷史本身是不可以假設的 歷史是不承認"如果"的
最高境界是無限接近真實 只能是無限接近 但是絕對還原不了
因為誰也沒真正見過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的境界定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