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南下伐金 西征花剌子模
太宗窩闊台:定都和林 滅金 宋蒙開戰 遠征欽察
定宗貴由:吐蕃內附
憲宗蒙哥:設立行省 遠征西亞
世祖忽必烈:建大都 滅宋 統一中國
2. 元朝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元朝歷史
大蒙古國(1481-1953)
蒙古高原原為金朝的附屬地區。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台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台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征,1237年佔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志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台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台的皇後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征以後不和,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佔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59年,佔領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軍隊於是東還。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與蒙古本土(起初還包括承認忽必烈汗位的伊兒汗國,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也獨立了)。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大元」,是中國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 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掠奪性的殖民地式統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統一中國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統一全中國。
之後,元軍曾入侵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屬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約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後期(約1345-1368)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北遷(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以前收藏的一份兒歷代大事編年表,希望對您有幫助。
3. 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
1.宋朝抄(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共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2.公元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為了避免中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至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了靖康之恥,北宋覆滅。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 ,後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3.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而1870年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均GDP為3191美元。
4. 宋朝的重要歷史事件
1、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3、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4、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割讓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
宋高宗希望把生母本人和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岳飛。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生父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5、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澶淵之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紹興和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崖山海戰
5. 宋朝重大的歷史事件。不用說那麼詳細,直接列舉事件名稱即可
1、陳橋兵變
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2、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3、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
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飢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
4、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5、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經歷了短短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由王安石一個人背負著。直到近代,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變。
6. 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高粱河大戰 靖康之恥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 王安石變法 。。。
7. 請問下元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大蒙古國
蒙古統一 · 攻西遼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戰爭 ·蒙金戰爭 ·窩內闊台攻宋之戰 ·西征歐洲 ·乃容馬真後稱制 ·海迷失後稱制 ·高麗蒙古戰爭 ·征西亞 ·蒙哥攻宋之戰 ·四大汗國
元朝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 · 李璮叛亂 ·宋元戰爭 ·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 ·蒙越戰爭 ·元日戰爭 ·元緬戰爭 ·元爪戰爭 ·海都之亂 ·延祐復科 ·南坡之變 ·至正新政 ·元代民變 ·亦思巴奚兵亂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戰 ·捕魚兒海之戰 ·元益宗遇害
8. 關於元朝對南宋的戰爭
南宋腐朽不堪,當然是滅掉了好了……元朝對於中國封建文明最大的功勞莫過於創立了行省制度! 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長期統一的局面;②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③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④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⑤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角度看,統一的過程就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 大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①漢,民遷居到大量邊疆地區,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開發了邊疆經濟。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加強了民族融合。②遼朝、西夏、金朝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與漢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視為「漢人」。③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時更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與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④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硫球(台灣)的管轄。 蒙古汗國作為一個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在經過對歐亞非廣大地區的征服後,在文化思想領域也主動或被動地吸收集合了多種文明長處,因此,到了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充滿了「漢 法」與「色 目法」的主導地位之爭。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進程,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元朝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空前繁榮,使不同地區、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文化雙向交流加速。中國的火 葯、指南針、印刷術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推進了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阿拉伯的醫學、天文學、農業技術,歐洲的數學、金屬工藝,南亞的雕塑藝術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9. 元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元朝重大歷史事件:
1、崖山海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2、開創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
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
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帝國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元代「行中書省」的性質,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滅南宋之後,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3、海禁
元朝海禁時興時廢,從元世祖末年起,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結束,其間出現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起於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世祖「以征爪哇,暫禁兩浙、廣東、福建商賈航海者」開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成宗詔有司勿拘海舶,聽其自便」結束。
第二次海禁於大德七年(1303下)以「禁商下海」取消市舶機構開始,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復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是由朱清、張瑄賄官事件引發的整頓吏治風潮導致的大德七年關閉市舶司暫行整頓。
最後一次海禁從元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以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開始,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三月,「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元、廣東、三路。」
最後一次海禁時間最短,延祐七年四月,元英宗「罷市舶司,禁賈人下蕃」,然而兩年後便「復置市舶提舉司於泉州、慶州、廣東三路」。第四次海禁結束。
此後至元滅亡,市舶機構沒有再發生變化。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
(9)元朝對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元朝國號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因為統治者是蒙古人所以又叫蒙元或胡元。 1368年元廷退居漠北,所以稱呼元廷的殘余勢力時又叫北元或殘元。
2、元朝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繁華,元廷不重視中國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升華為元曲。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
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與喬吉,有名的《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憑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
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凈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10. 關於的宋朝歷史大事件400字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