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紹興重大歷史事件

紹興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13 08:45:27

『壹』 紹興的文化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紹興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誕生地,春秋五霸之越國首都,兩晉的會稽國都、吳越國東都、南宋臨時首都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夏商周春秋時期成名已久,也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的大都會,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國復興而尉治山陰(因會稽郡是邊防大鎮,尉治更重要),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西漢武帝元封五年(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

『貳』 浙江歷史上發生什麼大事

浙江歷史包括現今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所發生的歷史。在明代以前,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也是浙江的一部份。

[編輯] 上古??史前時代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是當時象徵財富及軍權的禮器。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直至新石器時代,先後出現上山文化[2]、小黃山文化[3]、跨湖橋文化[4]、河姆渡文化[5]、馬家浜文化[6]、良渚文化及馬橋文化[7]等,現時浙江省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

其中上山文化為21世紀新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距今約1萬年左右,其將改變人們對史前長江流域文明及稻作文明歷史的一般看法。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史前稻穀,長期被認為是古代稻作文明的代表。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是新石器文化遺址的一個代表。

[編輯] 越國及越吳融合
主條目:越國
春秋時期,越國在浙江一帶興起。此時,位於北邊的吳國也迅速發展,並且比越國強盛的更快,吳國在消滅了江北的邗國(今蘇北揚州)、淮夷等國後,與兩浙的沖突激增。吳王闔閭時,以越國不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為由而入侵越國,結果闔閭中箭身亡。繼任吳王夫差同越王勾踐進行了20餘年的戰爭,最後越王勾踐於前473年消滅北面的強國吳國,光復兩浙,進而吞並吳國,並遷都山東琅琊。

由於受到楚國持續打擊,勾踐的子孫越王朱句被迫把國都遷回到吳國滅亡時的首都——蘇州,此後四代越王都以蘇州為都,直到楚國佔領蘇州。

越王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齊威王使說客成功說服越國不打齊國轉攻楚國,遭到楚威王的軍隊反擊,越國大敗,導致越國由盛轉衰。公元前306年,楚國佔領越國國都蘇州,在浙西設立江東郡,越國退往錢塘江以東固守。同時,浙江南部的東甌國是越國的一個封臣(見《越絕書》佚文)。

在越國和吳國長期的交往中,並且由於越國最終吞滅吳國,並統治達167年之久,越和吳的文化逐漸融為一體。

[編輯] 秦、漢時期
主條目:會稽郡
秦國滅楚國以後,旋即進入兩浙,「降越君,置會稽郡」[8],兩浙成為秦會稽郡的一部分,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今蘇州)。

秦二世元年(前209),天下反秦。流亡江南的原楚國淮北貴族項羽在蘇州襲殺秦會稽郡太守,率領8000江東子弟起兵。劉邦建立漢朝後,兩浙仍置會稽郡。浙江東南部的東甌國在吳王劉濞叛亂以後被閩越國滅亡,後來也屬會稽郡管轄。

這一時期兩浙屬於秦帝國和漢帝國的邊陲地區,尤其在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太湖流域和寧紹地區與嶺南等地一樣,是罪犯流放之地。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治所遷往山陰(今紹興),蘇州成為新設的吳郡治所。

[編輯] 六朝
東漢末年,浙江曾為軍閥王朗和嚴白虎所據,後來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逐步統一長江下游地區。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在赤壁大勝南侵的曹操數十萬漢軍。222年,孫權受魏帝曹丕封為吳王,229年吳國正式脫離魏國獨立,浙江向為孫氏吳國領地。吳國時期,浙江境內經濟穩定發展,臨海郡永寧縣(今浙江溫州)和橫藇船屯(今浙江平陽)是當時幾個主要造船中心之一。當時浙江西部和皖南等山地仍為山越部落,與平地的兩浙人有所不同,為增加吳國人口和兵力,吳國對山越進行征撫,並且大搞屯田,以增強吳國的國力。

280年,浙江在吳降晉後轉歸晉國統治。318年,由於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晉皇室南下至前吳國故都南京,始稱東晉,此後在一系列宮廷政變後,政權經歷宋、齊、梁、陳之變遷。此後大量中原漢人貴族和士大夫南遷,也就是所謂的衣冠南渡。中原人口主要南遷在南京周圍和太湖以西。浙江(包括屬同一文化圈的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尚不是這次中國人南遷的最主要的居住地,但是仍有不少北方人士補充進浙江人中。有名的包括謝氏(謝靈運等)、王氏(王羲之家族)等。

這一時期浙江屬於「揚州」。六朝西曲的「下揚州」題材就是描述浙江的富庶情形的。吳興郡(今湖州)、臨海郡(今台州)、永嘉郡(今溫州)等新的行政區劃也是那時建立的。
公元589年,在陳為隋所並後,浙江再次進入中原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 隋唐
主條目:兩浙道
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將太湖流域和洛陽連接起來。武德九年唐軍進入江南,從起浙江失去了獨立的地位。貞觀元年開始,太湖流域的糧食被大批征調到北方,從此延續了1100多年。 8世紀開始,設立浙江西道節度使(駐地今蘇南鎮江)和浙江東道節度使(駐地紹興),大體延續了秦漢會稽郡的范圍。兩浙藩鎮的統治為將來吳越國獨立打下了基礎。

[編輯] 吳越國和兩宋
主條目:吳越國
主條目:兩浙路
黃巢革命徹底摧毀了唐朝腐朽的統治。軍閥董昌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恢復了吳越的獨立,他的部將臨安人錢鏐在杭州建立了吳越國,在中原經歷五代十國紛爭的百年動盪中,吳越國保持了東南的穩定和繁榮。為兩浙成為日後中國繁庶之地奠定了基礎。吳越國時期人口達到55萬戶。

宋代錢塘江下游地圖978年,宋國大軍壓境,吳越國君臣在經過商議後為保全兩浙民生,將土地獻給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設立兩浙路,下設14個州: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溫州和處州(麗水)。兩浙路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兩浙道。
當北宋滅亡以後,宋室在杭州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今天浙江的省會杭州,當時稱做「臨安」,就成為南宋的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臨時首都)。甚至在南宋滅亡以後,馬可波羅還對這里的繁榮與美麗感到驚訝,稱這里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9][10][11]。由於兩浙多年未受戰火侵襲,這段時期的浙江,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並憑借糧食、茶葉和絲綢等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賦稅重地。[12]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杭州,結束了杭州作為首都的年代。元朝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南京等地合並,設立江浙行中書省,首府仍在杭州。

[編輯] 明朝

在浙江省發現的明朝瓷器,收藏在華盛頓史密森尼學會。主條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的明朝軍隊在1368年攻入兩浙,吞並浙西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佔領兩浙全部,設立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朱元璋隨後為將首都應天府(今天的南京)和他的老家鳳陽拼湊成一個新的行政區劃——南京(南直隸),將傳統上一直由浙屬的蘇州、松江等地劃予南直隸,致使自馬橋文化和越國時期以來,一直統一在一個行政區中的太湖流域被人為的分屬兩地,並被因陋就簡的沿至今日。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設立11個府、l州、75縣。

明朝時浙江是全國賦稅重地之一。此時嘉興、湖州發展為生絲的主要產地。對外貿易也極其活躍。但是朱元璋對兩浙人支持張士誠和方國珍對抗明朝向來不滿,遂對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實施封閉鎖國的海禁政策,使商業文明和重商傾向較明顯的浙江備受壓制。海禁嚴時更有「片板不許下海」的規定,並實行「遷海令」,沿海居民一概內遷,嚴重威脅沿海居民生計。[13]洪武十九年(1386年)舟山46島居民30000餘人被強遣入內地,次年全國唯一的海島縣昌國縣(今舟山市的前身)廢除[14]。 故有明一代沿海漁商民沖擊海禁的事件頻頻發生,到嘉靖朝時終釀成所謂的大倭患。實則倭寇之中,閩浙人比例最高。

[編輯] 清朝
主條目:浙江巡撫
清兵入浙後,於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由於浙江曾積極抵抗清兵,滿清對江南文人採取高壓政策,野蠻的文字獄、明史案即發生於浙江,在浙江一手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呂留良開棺戮屍、捕殺曾靜等事件。

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英軍炮轟定海城,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翌日城陷,定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率軍抵抗後陣亡。根據戰後簽訂的中英江寧條約,寧波成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61年,太平軍從江西進入浙江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全省各地都受嚴重影響。由於江浙地區是官員和紳士的主要來源地,這一地區對於儒教的信仰致使民團不斷與太平軍作戰,造成浙江全省除最南的溫州地區外,人口損失慘重,尤其是浙江西部的湖州、杭州兩府各縣,人口損失多在2/3以上,尤其武康、孝豐、安吉3縣,人口損失在96%以上。太平天國戰爭導致大批江浙人士進入上海的外國租借避難,對上海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同時,湘軍的勢力開始在浙江迅速擴張,1861年後的多任浙江巡撫均由湘軍把持,一改過去進士出身的文人巡撫,直到葛畢氏案發生後,湘軍的力量才大為削弱。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浙江省參與東南互保,免受戰爭侵擾。

[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浙人治浙
主條目:浙人治浙
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黨活動活躍的地區,浙人章太炎、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復會,影響波及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1911年11月,杭州新軍起義,時任浙江咨議局議長湯壽潛被推舉為首任浙江都督,宣告浙江獨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會仍定於杭縣(原稱錢塘)。1月都督湯壽潛改任中華民國首任交通總長後,浙江各界又公推蔣尊簋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蔣尊簋被迫辭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為浙江都督。

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獨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呂公望為浙江都督兼省長,倡導「浙人治浙」,加入反袁護國運動。省議會議長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凱解散的省議會復會,恢復《臨時約法》,行使省議會的權力。但由於局勢動盪,呂公望無力掌控浙江政局。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楊善德帶兵來杭任浙江督軍,齊耀珊任浙江省長,浙江各界雖力拒,但終未挽回局面。

[編輯]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楊善德就任浙江督軍後,浙江省被正式納入北洋軍閥勢力范圍。楊去世後,盧永祥接任浙江督軍。楊盧2人均屬皖系軍閥。因當時的江蘇省為直系軍閥統治,所以浙江督軍節制同屬皖系的上海地區。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屬直系軍閥的江蘇督軍齊燮元聯合江西和福建進攻皖系的盧永祥。10月戰爭結束後直系獲勝,驅逐盧永祥。浙江進入直系軍閥統治時期,督軍為孫傳芳,直至北伐戰爭結束。

清末民初時期,浙江因為資本主義萌芽和開埠較早,較早的接觸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響並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統治的斗爭中,孫中山後期的革命經費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絲綢商人籌集和捐贈的,蔣介石就是依靠江浙財閥的勢力上台的,湖州人當時就占國民黨中常委的1/3,控制了當時的政權。浙江人還較早參與了當時上海的開發,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當時上海大部分碼頭和租借大半房產,並建造了百樂門,和平飯店等知名建築。

[編輯]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主條目:浙江省政府
1927年2月底,北伐軍佔領浙江全境,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開始了在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十年建設,其間多項重要基礎設施竣工。1929年,張靜江在杭州成功舉辦了第一次西湖博覽會。

[編輯] 浙江抗戰
主條目:抗日戰爭期間的浙江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屬於第三戰區。北部的嘉興、吳興、長興等地是前期淞滬會戰的主要戰場之一。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杭州筧橋上空爆發八一四空戰,中國空軍在相對劣勢下,擊落日機數架,取得空戰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內成立杭州灣北岸守備區和浙東守備區。至年底,杭州以北平原地區全面失守。為阻緩日軍行動,國民政府對浙江實行焦土政策,炸毀錢塘江大橋,形成中日隔錢塘江對峙的浙江正面戰場(共犧牲上將2名(含追贈))。

1939年3月21日,富陽抗敵自衛團奮戰三天兩夜,取得東洲保衛戰的勝利,擊退日軍偷渡錢塘江掃盪浙東的企圖。1940年1月,日軍土橋師團乘雪天渡過錢塘江,佔領蕭山。7月16日,日軍從海上進攻鎮海,威脅當時全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寧波,國軍在戚家山爭奪戰中取得抗戰中的第一次反登陸海防戰大捷,是為鎮海大捷。1941年4月20日寧波淪陷。

浙江淪陷後,先被編入日軍的傀儡政權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到1940年再被編入汪偽政權。

由於浙江為國民政府重要控制地和財稅來源,浙江抗戰抵抗強烈,其間日軍在浙江使用了生化武器,是日本進行細菌戰的主要受害地區之一,造成浙江人民重大傷亡。目前,在義烏和衢州分別建有細菌戰紀念展覽館,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犯罪史實。

1945年9月4日第3戰區參謀長張世希與駐杭州的日軍第133師團參謀長樋澤一治在富陽宋殿村(今屬富陽市受降鎮)舉行洽降會談,浙江光復。

[編輯] 光復後及國共內戰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共4個兵團10個軍分兵數路進入浙江作戰。5月,溫州、杭州、寧波等浙江大陸各城相繼易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浙江省政府遷至舟山,繼續有效統治浙江沿海諸島。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駐舟山各機構及大量人員隨中華民國國軍撤退台灣,省政府因之撤銷。隨後解放軍陸續接管舟山群島。

國民政府棄守舟山後,仍保有浙江東南的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等島而由國民政府控制。1955年1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15],國民政府見大勢已去,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將大陳島上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退至台灣,隨後更撤離南麂。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16]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

國共政權交替後,如其他各省一樣,浙江也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原來發達的商業文明因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浙江才恢復新生。

浙江省的南部山嶺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難以僅靠農業生存。鄧小平在中國實行經濟改革,給這一地區的人們帶來機遇,他們將生意做遍了全中國。通過勤奮的工作、積極進取的精神、低工資成本和放眼世界市場的眼光,浙江南部經濟迅速崛起,並涌現出全國私營經濟代表的溫州,全國航運業巨頭雲集的寧波,全球輕紡市場中心紹興及以小商品城著稱的義烏等典型,加上傳統上比較富裕的浙江北部地區。這個時期的浙江省成為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浙江模式也成為一種發展典型。

『叄』 紹興地區在近現代史上的有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重大變遷。越多越好。。。

昏睡百年,龍的子孫在猛然間醒來。風雨如磐,山河破碎。在風起雲涌的革命回斗爭中,紹興人民義答無反顧、勇往直前!徐錫麟、秋瑾、陶成章,史稱辛亥三傑,他們轟轟烈烈的斗爭事跡,見證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紹興的光復會,是這個時代中了不起的盛舉。民族沉淪,彷徨中迸發出一聲有力的吶喊,永不隕落的文壇巨星——魯迅,成了近代紹興人最大的驕傲!蔡元培、馬寅初、陳建功、竺可楨……紹興文明的航船,依舊承載著「大師疊出」的自豪。 民國時期,上海商幫中最有勢力者,為紹興、廣東、寧波三幫。紹興幫的經營以錢庄、酒店較多,比較專業高端,廣東幫的經營較大而重批發,寧波幫的經營普遍而零碎,故相互間在商業上無甚糾紛。如上海銀樓業以營黃金首飾為主,亦兼營珠寶嵌鑲業務,其精緻技藝分屬紹興、廣東、日本三大流派。文化方面,越劇等風靡上海

『肆』 歷史上,浙江紹興都出了哪些大人物

紹興
http://ke..com/view/6667.htm#7

紹興名人
·庄文抄恭 ·祝紹周
·竺水招 ·竺可楨
·竺鳴濤 ·諸漲富
·朱自清 ·朱慶瀾
·徐季良 ·周立偉
·鍾群鵬 ·馬寅初
·魯迅 ·王羲之
·蔡元培 ·周作人
·任光 ·王獻之
·吳覺農 ·陳建功
·陳翰馥 ·潘家錚
·沈家驄 ·範文瀾
·孫伏園 ·周建人
·許壽裳 ·劉大白
·王守仁 ·嵇康
·賀知章 ·陸游
·大禹 ·勾踐
·王思任 ·祁彪佳
·葛雲飛 ·何赤華
·汪壽華 ·王一飛
·周恩來
秋瑾 西施 唐婉 曹娥

『伍』 1911年紹興光復是什麼事件

紹興光復:

1911年11月,杭州光復消息傳到紹興,清朝的紹興知府程贊清見革命風潮席捲東南,勢不可擋,就聯絡了紹興的幾個士紳名流,投機革命,宣布反正,也成立了紹興軍政分府,自己當了都督,給士紳名流各封官職,然後就發電給浙江軍政府,稱服從革命,接受領導。
程贊清與一批舊官僚組建了「浙江軍政府紹興分府」,紹興籍的光復會員陳子英、孫德清、魯迅、范愛農等回到紹興,見都督程贊清他們換湯不換葯,掛新牌,行舊政,因而大為不滿,紹興革命黨人堅決反對這個「換湯不換葯」的「政府」。 陳子英等人心中不忿,就組織了一個請願團,敲鑼打鼓到杭州來請王金發回家鄉做都督。浙江軍政府委任革命黨人王金發為紹興軍政府都督。王金發帶領敢死隊,隊中有一百多人都是紹興籍的弟兄,自然也願回到家鄉,王金發就將他們編作都督府的衛隊,然後剃光了頭,領了大家隨請願團一起開往紹興。王金發等人是坐著白篷船,一溜兒七、八隻白篷船順運河排開,王金發坐在最前最大的船中,漿兒搖搖,水浪依依,迎候的人群就立時歡呼起來,軍樂隊也奏起歡快的樂曲。船中的都督衛隊這時全站了起來,對天鳴槍作為還禮。
紹興人民獲此消息,人人歡呼雀躍,11月10日,紹興大街小巷旗幟招展,鞭炮聲聲,鼓樂齊鳴,魯迅、孫德卿、陳燮等人帶領紹興民眾,熱烈歡迎都督王金發入城,王金發當即就宣布紹興光復。

王金發採取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安定社會秩序,嚴懲惡霸地主,平抑物價,救貧濟困,禁止吸毒,限令戒煙,整頓教育,籌辦越中習藝所等。紹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陸』 有沒有誰知道紹興的歷史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7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治吳(今蘇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治會稽縣,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是為越州名稱之始,轄縣不變。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於翌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府治設山陰,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民國元年(1912)2月,廢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原紹興府轄縣直屬浙江省。24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轄紹興、上虞、餘姚、嵊縣、新昌、諸暨、蕭山7縣,專員公署駐紹興縣。25年,改紹興為第三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37年,改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4縣(改蕭山為省直屬,增轄鄞縣、慈溪、定海、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四明8縣),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設浙江省第十專區,轄紹興市和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蕭山、會稽7縣。10月改為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紹興專區,所轄市、縣分劃省政府直屬和寧波、金華專區。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1968年5月改名為紹興地區,並成立紹興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名為紹興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銷紹興地區,設省轄紹興市至今,為全國68個省會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國家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歷史,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鄉和名士之鄉之稱。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經濟發達,民眾富裕。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
為配合城鎮化戰略需要,經深入調研,徵求民意,反復論證,紹興市6個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全部獲省政府批准實施,至此,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部完成。縣(市、區)的城區面積由447平方公里擴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鎮規模相應擴大,鄉鎮數從135個減少到98個,街道數從6個增加到20個,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族宗教
先秦時期,紹興地區主要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漢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的大量南遷,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漢族在紹興佔了主導地位。同時,也有少量的少數民族居民在紹興居住。1978年以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紹興少數民族居民也有較大增加。
紹興系多種宗教並存、群眾宗教信仰多樣之地。
道教流傳最早。東漢煉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陽參照「大易」、「黃老」和「爐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參同契》一書,首次系統論述道教煉丹術,被後世譽為「萬古丹王」;東晉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結廬會稽,煉丹修行。
稍後印度佛教傳入會稽。東漢中平年間(184~189),由安息國(今伊朗)高僧安世高來會稽弘傳佛教。此後,紹興高僧輩出,名剎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學家慧皎、隋唐三論宗創始人嘉祥大師吉藏、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法師澄觀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價最著名;名剎中,最有影響的有三論宗祖庭會稽嘉祥寺、曹洞宗中興道場雲門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縣大佛寺、諸暨五泄禪寺,郡城大善寺、開元寺、龍華寺、戒珠寺等。各種宗派諸如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三論宗、禪宗等都在境內流傳。唐代,越州成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和對外交流的驛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圓仁、圓珍、空海四家,都曾來越州求法,學成回國創宗弘傳,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遠影響。1982年,日本空海訪華團來紹興尋根問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話。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宗教輸入中國。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國傳教士包爾騰、法籍神甫謝培德等人,先後來紹傳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後,各國傳教士紛至沓來,足跡遍及紹興城鄉,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發展教徒,並廣建教堂。至民國8年(1919),紹興地區有基督教堂(所)124處、教徒295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繕,一些著名法師升座講經,重大佛事活動相繼舉行;道教已近湮滅;基督教、天主教會擺脫外國教會勢力控制,經過愛國愛教的革新運動,獲得健康發展。據1990年不完全統計,全市有宗教信徒5萬余名,約占總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萬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約1.25萬名;全市有各教各級愛國組織18個,各教活動場所218處。教徒在各個領域勞動、生活和參加宗教活動,愛國愛教,心情舒暢。
物產資源
紹興的水資源十分豐富。紹興境內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陽江、杭甬運河,主要湖泊有鑒湖等。水資源總量為58.8億立方米,可供養殖的淡水水面1.7萬公頃。鑒湖水為紹興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優質水源。
紹興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具有開發潛力和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金、銀、鋅、硅藻土、高嶺土、葉臘石、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等60多種,其中鐵和銅的儲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儲量為全國第一。
紹興的人力資源厚實。紹興歷來把發展教育、科技作為市策,並已結碩果。當代紹興籍中科院、工程師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級科技人員近千名。全市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萬人,受良好教育的從業人員266.7萬人,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類專業人才。
紹興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紹興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聞名於世。全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近200處,著名的有魯迅故居、古纖道、大禹陵、蘭亭、沈園、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廟等,現辟有酒文化、石文化、書法、佛教、水鄉等多條旅遊專線。全市有旅遊涉外飯店42家。
經濟社會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增速為近七年來最高;財政總收入128.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4億元,分別增長20%和27.5%(由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原因,財政總收入按新口徑計算為76.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增長1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0元,分別增長18.9%和13.5%。去年我市還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契機,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積極緩解要素制約,促進穩健發展。認真研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政策調控和指導服務,採取積極措施緩解要素制約。實施擴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開發區(園區)從75個削減到13個、投資密度提高到每畝116.7萬元,收回拋荒、閑置土地1.6萬余畝。加大電源和電網建設力度,對熱電企業多發電和企業自備發電實施財政補貼的資金達近3億元,公用熱電廠新增發電容量25萬千瓦,企業自備柴油發電機新增容量86萬千瓦,變電容量新增338萬千伏安。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進金融創新和銀企合作,本地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242億元和208億元,企業異地貸款新增171億元。繼續做強做大「紹興板塊」,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葯業等7家企業實現上市,上市公司數量和籌資額保持全省地級市首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集約發展。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要求,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推動產業升級。圍繞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大企業和名牌產品培育力度,著力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工業性投資378億元,增長17.5%,限額以上非紡產業投資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新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10隻;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0家,其中2家超50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築市場進一步拓展,完成產值758億元,增長26.6%。認真貫徹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免徵農業稅,增加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全市財政預算內支農支出達到5.3億元,增長20.3%。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播種面積224.2萬畝,總產量95.3萬噸,分別增長6.6%和13.7%,種糧效益有所改善;農業產業化步伐繼續加快,新增農業龍頭企業67家、特色農業基地201萬畝、市外農業基地153.7萬畝。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和激勵,制訂紹興大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及若干意見,強化旅遊節會資源整合和宣傳促銷,積極採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措施,推進服務業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4億元,增長14.9%;接待國內外遊客12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95.2億元,分別增長18.3%和19.1%;商品房銷售額75.7億元,增長36.5%。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落實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發展加工貿易,改善服務環境,開放型經濟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合同外資16.7億美元,增長11.3%,實到外資8.2億美元,增長10.9%;實現進出口總額86.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6.1億美元,分別增長45.3%和45.8%;外經合作進一步拓展。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促進統籌發展。編制完成了杭州灣紹興工業新城區總體規劃、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區規劃和迪盪新城規劃。重點工程建設投資156.7億元,完成調整後的年度計劃任務;「雙十」系列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7.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56億元。柯袍快速干線、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縣連接線一期、勝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區道路延伸、八字橋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和秋瑾故居保護、220千伏濱海輸變電、紹興縣鑒湖中學、蘭亭保護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雞塘、大樹江等組團建設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閘及閘前大橋、甬金高速公路、104國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處理廠、諸暨石壁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袍江、柯橋和鏡湖新區的開發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各縣域中心城市建設力度繼續加大,諸暨城西工業新城、上虞城北新區、嵊州城南新區、新昌七星新區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成為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新亮點。「百村小康示範、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綠色林帶」工程建設進展明顯。市區開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遷107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築12萬平方米。著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小舜江區域供水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著力加強社會事業,促進協調發展。「爭做文明紹興人、爭創全國文明城」活動有序推進,「膽劍精神」的弘揚使「紹興精神」得到了升華。文化事業繁榮活躍,成功舉辦「七藝節」分會場和閉幕式,紹劇《真假悟空》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教育事業積極推進,在全省率先實現創建教育強縣「滿堂紅」,有6個鄉鎮(街道)成為首批教育基本現代化鄉鎮,高校在校生超3萬人,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建成。實施人才工作五年規劃,引進各類人才1.72萬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顯,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路逐步完善,各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建立,參加人口達到293萬。市婦保院二期、公共衛生中心等一批衛生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市人民醫院主院、第七醫院遷建等項目進展順利。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孟關良在雅典奧運會上勇奪金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推進,啟動了區域性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通過了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中期評估。審計、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氣象、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工作有了新發展,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取得了新的成績。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和諧發展。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5萬個,幫助2.5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百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扎實推進,新轉移農村勞動力9.6萬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3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1.5%。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對困難群眾發放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貼,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97.6%。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已建工會企業實現全覆蓋。市區新建經濟適用房14萬平方米,解決657戶困難戶的住房問題,主要道路沿線建築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葯品「放心工程」順利推進。創新「楓橋經驗」、創建「平安紹興」,強化維穩隊伍建設,扎實開展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市場經濟秩序和工資清欠等專項治理活動,加強文化市場和黃酒業整頓,建立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安全生產事故下降39.8%,群眾信訪總量下降20.9%。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徵兵、人民防空、國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強,第三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扎實推進。
200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自營出口總額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就業崗位新增5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32‰以內。
紹興市市花
紹興栽養蘭花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我國現存最早由東漢袁康、吳平撰寫的地方誌《越絕書》中有:「勾踐種蘭渚山」的記載。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當時社會名流、 親朋好友41人到紹興蘭亭修禊,在「曲水流盪」活動中作詩37首,王羲之為這37首詩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37首詩中就有幾首寫到蘭花。如徐豐之的「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嘉客,希風永嘆。」袁嶠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則歡。喜賓既臻,想與游盤。微音迭詠,馥為若蘭。苟齊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張昊,在纂修寶慶《會稽續志》中寫道:「蘭,《越絕書》曰:句踐種蘭渚山。舊經曰:蘭諸山,句踐種蘭之地,王、謝諸人修禊蘭亭。」
明代紹興知府蕭良干主修,張元忭、孫鑛同纂的《紹興府志》中載有:「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句踐所樹。蘭諸之水出焉(通曲),蘭亭,山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
明代紹興著名奇才,青藤畫派創始人徐謂,一生寫了許多關於蘭花的詩,畫了不少蘭花的畫,他在《蘭谷歌》中寫道:「句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諸乃其處。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吾越蘭譜本如此,只今春來稽山裡,蘭花蘭垂雲之紫。」
紹興士大夫階層寫蘭、詠蘭、養蘭的情況,歷史淵遠,除見之於詩、畫以外,還見於散文筆記,如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清代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等。
魯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說:「養蘭花是頗麻煩的事,我曾祖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這在周建人口述、周嘩編寫的《魯迅故家的敗落》中也有記載:「魯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種蘭花以外,沒有做過其他什麼事。」。
1923年出版的《蘭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響的蘭史,作者吳恩元結識了許多紹興棠棣的蘭農,在《蘭蕙小史》中記錄了紹興棠棣蘭農的種蘭經驗和發掘名貴品種的貢獻,在記錄的江、浙、滬40種蘭花名貴品種中,紹興縣就佔26種。
1984年1月22日,紹興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確定蘭花為紹興市花。1988年至1992年,紹興的蘭花在全國三屆蘭花博覽會、兩次全國蘭花展覽會上共獲得金牌13塊、銀牌27塊,並獲得優秀品種獎牌10塊,栽培獎牌3塊,科技獎牌1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曾與紹興蘭農交流養蘭經驗,紹興還有專門的花市。1991年,在全國春季蘭花展開幕式上,中國蘭花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應祥教授在講話中稱:紹興----中國蘭花的故鄉。

『柒』 近代史上發生在浙江的重在歷史事件

1、我們知道,中國在長時期的封建社會里,有些王朝並不是閉關鎖國,而是開放的。只是到了明、清某些時候,才實行了「閉關」政策,「閉關」政策。應該說肇端於明朝的「海禁」。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許寸板下海」的祖訓,後來「海禁」一度鬆弛(鄭和下西洋就發生在明朝)。再後,為了防禦倭寇的侵擾,又曾厲行「海禁」。清朝開國之初,並沒有實行閉關政策,還發布過鼓勵海上貿易的上諭。從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皇帝連續發布兩道命令:一是「禁海令」,規定「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另一道是「遷海令」,規定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省沿海軍民,一律內遷五十里。當時實行這些措施,目的主要是對付以鄭成功為首的反清勢力(鄭成功反對其父鄭芝龍降清在廣東南澳起兵從事抗清活動,1661年從廈門出發至台灣,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有言:「海上窮寇,內援既斷,來無所掠,如嬰兒斷乳,立即餓畢矣!」這種徹底的閉關政策,清政府實行了將近三十年,平定了台灣等地反清勢力後,清政府於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決定部分地開放海禁,實行對外貿易,起初是開四關貿易(廣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江蘇之雲台山),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只留廣州一關而封閉其他三關。與之密切聯系的就是「公行制度」。
2、英軍至粵,挑起戰爭→進犯廈門,被擊退走→沿海北犯,攻佔定海→直逼天津,清廷妥協→林遭革職,琦善掛帥→英軍返粵,「穿鼻草約」。
串講:戰爭是由英國挑起的毋需多說。因為林則徐戰備工作做得較好,英軍在廣東無隙乘,旋即沿海北犯福建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率軍擊退。英軍繼續北犯,乘浙江防務空虛,攻陷定海,瘋狂地屠殺搶掠。
3、1841年8月璞鼎查到華,督軍沿海北犯,先陷廈門,清總兵江繼芸力戰犧牲。接著北犯定海(浙江境內),這里的守軍英勇抗擊,定海之戰打得很激烈,著名的三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殉國事件就是發生在這次戰斗中。當時這里清軍守軍四千人浴血奮戰六晝夜。軍糧匱乏,最後每個士兵每日只能得稀粥三碗,幾乎是空著肚子作戰。守兵無炮,只靠抬槍堵御,抬槍「至於紅透不能裝打」,守軍仍設法頑強戰斗。時在9月底10月初。三總兵表現都很英勇,例如最後一個犧牲的葛雲飛,他聽到鄭、王二人犧牲的消息面對敵人的強大攻勢,知局面無法挽回,便將印信交給隨從的軍官,抱定死的決心,並說:「某死有知,當為厲鬼相助(殺敵)」。又囑一同鄉代他撫慰八十高齡的老母,轉告兒輩繼乃父未竟之志。當敵人竄到跟前的時候,他高呼:「好漢子,跟我殺賊去」,帶頭沖出掩體,200名親兵緊緊跟隨,在肉搏中大刀折了,葛又拔出佩劍繼續砍著,最後中彈身亡。定海失陷後,英軍又接侵佔了鎮海和寧波。在鎮海保衛戰中,兩江總督裕謙表現也很壯烈,集眾宣誓,誓與鎮海城共存亡,最後裕謙在力戰不支的情況下投水殉職。
這里還需要提一下,就是浙江群眾也積級參加反侵略斗爭,如寧波,鎮海,等地的所謂「黑水黨」就很著名。英軍在進犯浙江的同時,還派兵竄擾台灣,台灣道姚瑩和總兵達洪阿率領抵抗,保衛了台灣。奕山當時在廣東,清政府為了挽回浙江戰場的失敗,又任命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成」將軍,並從多省調集軍隊,增援浙江前敵。奕經攜大批隨員南下,根本就沒有一點投赴戎機的氣象,倒象一個旅遊團,一路上遊山玩水,悠哉悠哉,遲遲於1842年2月才到達浙江。他和奕山在廣東的作為幾乎一模一樣,放捉民眾,視戰事如兒戲,企圖僥幸取勝,倉促從紹興向寧波、鎮海、定海三路進攻,英軍早有防備,結果清軍大敗,三城未收,反丟慈溪,奕經倉皇逃回杭州,從此不敢再戰。清廷派盛京將軍耆英和已被革職的伊裡布趕赴浙江前線辦理對英投降交涉。這時,英軍認為議和時機還不成熟,要對清朝施加更大壓力,迫使他完全就範。於是按原計劃進而進攻內地長江流域,先攻陷江浙兩省的海防重鎮乍浦,進入長江,攻打吳淞炮台,兩江總督牛鑒聞風而逃,年過七旬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部抵抗犧牲,寶山、上海相繼陷落,英軍溯江而上,於7月下旬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率軍抵抗,打死打傷敵軍185人,最後守軍全部戰死犧牲,海齡自縊殉國,其妻、孫等合門殉難。英軍於8月間闖至南京江面,耆英、伊裡布趕到南京議和,訂立《南京條約》,鴉片戰爭至此告結。

『捌』 紹興歷史

新石器時代中期,從小黃山文化開始,已有約9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立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

戰國,越王勾踐大敗吳國,越國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區。至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興兵敗越,盡取故吳地並至浙江,越始」服朝於楚」,而諸越邦國尚存。

秦朝,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吳越地置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二十六年,中國統一,實行郡縣制,會稽郡先後轄山陰等二十餘縣。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

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

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

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

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2013年10月,國務院2013年112號文件已對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域進行了批復。同意撤銷紹興縣,設立紹興市柯橋區。

(8)紹興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

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

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

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玖』 中國近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長征、雙十二事變、九一八事變、三大戰役、南京大屠殺。

1、長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2、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3、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4、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5、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拾』 紹興歷史上出現過地震嗎

紹興歷史上出現過地震。

紹興地震介紹:

2015年10月11日20時43分,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北緯29.64度, 東經120.81度)發生M1.8級地震,由於這次地震的震級較低,大部分網友都表示沒有震感,僅少數人有感。

紹興地理位置介紹:

紹興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位於北緯 29°13′35″至30°17′30″、東經 119°53′03″至121°13′38″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全境域東西長130.4千米,南北寬118.1千米,海岸線長40千米,陸域總面積為8273.3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942平方千米。紹興市全境地質構造屬於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的各個地質時期,在境內大部分都有露頭。紹興市境內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台地五種地表地貌。

(10)紹興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地震災害事件分級介紹:

按照地震的嚴重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分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Ⅰ級,紅色);重大地震災害(Ⅱ級,橙色);較大地震災害(Ⅲ級,黃色);一般地震災害(Ⅳ級,藍色)。

1.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佔全市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7.0級以上地震,可初判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2.重大地震災害

重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6.0—7.0級地震,或發生在杭州灣的縣(市、區)人口密集地區4.0級以上並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可初判為重大地震災害。

3.較大地震災害

較大地震災害,是指造成3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5.0—6.0級地震,或發生在杭州灣的縣(市、區)人口密集地區4.0級以上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可初判為較大地震災害。

4.一般地震災害

一般地震災害,是指較大范圍公眾震感強烈、產生社會恐慌,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強烈有感地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般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3.5—5.0級地震,可初判為一般地震災害。

閱讀全文

與紹興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