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歸納歷史事件需要注意什麼
1、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
2、實事求是
3、從當時的歷史環境里去看待
⑵ 歷史過程從哪幾個方面歸納它的特點
自然歷史過程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內,用以表述他關於社會經容濟形態的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思想。這一思想表明人們有可能用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精確眼光考察和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發展,把對社會的認識變為科學。其中包括把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認識變為科學。馬克思認為,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根源於生產力的發展,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生產力,都是歷史既定的,不能由人們任意選擇
⑶ 怎樣歸納歷史知識點
有多種歸納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根據時間順序
2根據課本章節
3根據要點: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原因、時間、經過、人物、結果、以及意義和教訓、
4根據事件的性質
⑷ 歷史知識如何歸納
一、歸納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歷史學,不外乎由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兩大部分內容組成。而將中學歷史教學與高校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工作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如下兩大特徵。
首先,在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方面,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是相對確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徵。不管是日常的課堂教學,高考試題的命定,都不可能游離《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范圍。
其次,在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方面,中學歷史教學要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即在質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徵。教材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現象的評價與結論往往是先定的。教師可以在教材、教參、教學大綱中找出明確的結論,因此,教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識記那些已經界定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則能對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後史實的內在聯系,提煉出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兩大特徵,決定了歸納的方法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談談筆者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和復習的具體探索。
二、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的理解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學應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闡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時也要闡明個人對歷史進程的促進或延緩作用」。適應上述要求,筆者在進行《中國古代史》(選修課)教學中,將教材內容歸納為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兩大類,力圖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本質上把握歷史、理解歷史。
(一)應需現象
即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發生某些事件的現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所推動的。決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最核心條件,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基礎達到的水平。因此,歷史教材就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的匯編。歷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應需現象。下面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四種應需現象,以利於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實。
類型1:新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
屬於此類情況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父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禪讓制,井田制,私田的產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等。
以上七個問題均屬於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類型2:舊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進行調整
這種調整不是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而是在一種生產關系內部進行。教材中有兩種情況:
①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等。
②統治階級在階級斗爭打擊下被迫調整生產關系:階級的存在和階級斗爭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所決定的,當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如表現為政治黑暗、賦稅、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並嚴重等),就會爆發農民起義。而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後,往往都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類情況有: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唐初的貞觀之治,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等。
類型3:政治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而產生和發展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社會的上層建築又分為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大部分。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內容就是政治上層建築。不管是政治上層建築,或是思想上層建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教材屬於此類情況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設軍機處和興文字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強化都是適應封建經濟基礎需要的必然結果。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雖然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後果,但都無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類型4:思想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思想上層建築是指上層建築中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各種觀點的觀念體系。
教材中此類情況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產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發揮,王充、范縝的無神論思想,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唐代傳奇的產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關漢卿的劇本,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明清小說的內容等。
思想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抓住了這個主題,就能理解上述種種現象為什麼會產生。例如,決定明清時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是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二)不虞現象
在社會發展史上,與上述種種應需現象相對應的,還有一種不虞現象,即是指事物的發展游離人們的主觀願望,在客觀上產生出與主觀願望相異的結果。歷史是由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創造的,但有時是人們沒有料到,至少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及創造物具有什麼性質和將引起什麼結果。
例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在客觀上使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這就是個不虞的結果。依此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分析下列歷史事件的不虞結果,如:秦朝時焚書坑儒,劉邦分封同姓王,王莽改制。唐朝設置藩鎮,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宦官專權現象的產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那些不虞現象,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歸納出一些題型,引導和啟發學生據此題型去分析同類問題,下面介紹三個題型。
題型1: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
筆者認為,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勢的主客觀條件。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歷史發展的需要。
②現實因素方面:是否社會現實的需要。
③主觀因素方面:是否當事者主觀願望的需要。
例如,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因素方面分析,北宋面臨解決唐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它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從現實因素方面分析,北宋建立後,面臨著天下分裂割據的現實。它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制;從主觀因素方面分析,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他要鞏固趙家天下,杜絕「兵變」再發生,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下列事件的歷史背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貞觀之治,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像王莽改制,貞觀之治,孝文帝改革都有其當事人鮮明的個性特徵。
題型2: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是指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主客觀歷史條件。原因和背景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從質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背景則是影響,預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展趨勢;從量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那些主客觀歷史條件,屬於原因的那些條件往往也是歷史背景中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常沒有要求分析哪些是背景條件,哪些是原因,在很多地方兩者是被作為同一概念看待的。
分析原因,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二方面著手:
①從范圍上著手:分析內因和外因,或者是分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②從層次上著手:分析主要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分析岳飛抗金為什麼長期受到人民尊敬。
從內因方面分析:①當時金兵南下,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是符合人民利益、反抗女真貴族掠奪的戰爭,是正義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戰爭,這是其受尊敬的根本原因。②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破強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外因方面分析:岳飛抗金有功,卻遭到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這種冤屈和悲劇更使其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擁護。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教材中如下一些問題: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秦末農民戰爭為什麼會爆發?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漢武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為什麼說王充是東漢傑出的思想家?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李自成農民軍「均田免糧」口號為什麼得到人民的擁護?
題型3:分析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綜合歸納教材中各個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後,可以得出以下思路,從五個方面著手解決這類問題: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和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進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是否存在經濟文化的交流。
例如,分析唐朝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①社會環境方面: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唐前期社會安定,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成就。②政治因素方面: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③經濟因素方面:唐朝經濟發達,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④文化政策方面:唐朝完善科舉制度。對外來文化態度開明,統治者重視文化發展。⑤文化交往方面: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往頻繁。唐朝長安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分析其他朝代或時期的文化繁榮,可以借鑒上述思路和技巧。
四、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總的思路是:分層次、多角度地歸納正、反兩方面的論點。這里的層次和角度通常是三個:①從現實需要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是否解決了現實問題,滿足現實需要程度如何。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在歷史上的地位。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階級實質和階級局限。
題型1: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影響
影響通常要求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其中積極影響即是通常所說的歷史意義和歷史作用。綜合起來,解決這類問題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例如,評價唐朝的兩稅法。
①從現實需要角度評價:兩稅法使唐政府收入增多一些。(這是從它部分滿足了解決財政困難的現實需要的角度得出的論點)②從歷史發展角度評價: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這是從與歷史上的編戶制度、租庸調制度的對比中得出的論點)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評價:由於地主階級千方百計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所受剝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這是由於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必然結果)
用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和一條鞭法,還有焚書坑儒、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澶淵之盟、宋金議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
題型2:評價歷史人物
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其中評價政治人物,在分析歸納其滿足現實需要時,要注意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綜合分析。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例如,評價秦始皇(採用分正面內容、反面內容、總評三方面的形式回答問題)。
正面內容:①當政時期,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②規定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在中央設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開創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③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便利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⑤派兵出擊匈奴,修築長城,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的發展。派兵攻打越族,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上述六個方面,他有五個方面的政績)
反面內容:①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封建帝王,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其統治殘暴,賦稅、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嚴酷。秦始皇奢侈腐化,濫用民力。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總評:綜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國家統一,開創了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其統治過於殘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而又功過分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依照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漢高祖,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和乾隆帝等。
⑸ 根據以下提示,歸納歷史事件
前兩個應該是宋太祖趙匡胤,第三個是宋欽宗趙恆,第四個是宋仁宗趙禎,第五個是元太祖忽必烈。
歷史時間來看,前四個為宋朝,最後一個是元朝
在位皇帝來看,12,3,4,5
歷史興衰,1是崛起,2是鼎盛,3是轉折,4是經濟上的鼎盛,5是王朝更替
⑹ 如何歸納歷史事件的特點
近年來,高考對歷史特徵的考查要求不斷提高,考試中此類題目頻頻出現,成為高考考查的一項重要內容.考試說明中也明確地把它作為一項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卻是學生歷史學習中最薄弱的環節,表現為:找不到歸納的角度,無從下筆;不能從理論上准確地概括特徵;容易將特徵與表現混淆,堆砌史實,無的放矢.所以,在此,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歸納、概括歷史特徵.\x0d歷史特徵,一般可分為階段特徵、領域特徵、事物特徵.階段特徵是某個特殊歷史時期的各個方面狀況的概括,一般從某個領域的表現去歸納概括.如古代社會某個時期(王朝)的特徵,我們一般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這幾個方面來歸納;其中的政治又可從政治制度變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關系、軍事、民族關系等方面分析考慮;經濟又可以從經濟制度、生產方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農、工、商、交通、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來表述.世界近現代史的某個階段特徵,一般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為主),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變更),列強對外開拓市場和殖民擴張,國際關系(列強之間的矛盾變化為主),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等.某領域特徵要從其發展變化來分析,可縱向和橫向比較.比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特徵是什麼?我們在分析時,要注意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列強對外活動來比較分析: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嚴重不平衡(英國、法國衰落,美國、德國、日本崛起),②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③資本主義生產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④資本主義列強加劇對世界的瓜分,同時列強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某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要從歷史事物的要素去歸納與概括.如革命類事件(以法國大革命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發的背景(原因——專制、資本主義發展;條件——第三等級要求、啟蒙思想等)、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領導(資產階級)、主力(人民廣泛參與)、目的(推翻波旁王朝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發展資本主義)、過程特點(三次高潮,實踐了啟蒙思想、反封建與衛國戰爭相結合)、結果(較徹底)、影響(對歐洲、對世界)等.\x0d這些只是針對一般的歷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歷史事物是千變萬化的,歷史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機械地搬用這些角度和思維模式去將豐富多彩的、不斷發展的歷史格式化.那麼,如果遇到類似的歷史特徵分析要求,我們該怎麼辦?不管分析什麼階段、什麼時期、什麼領域、什麼歷史事物,我們只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准去歸納概括即可.\x0d一是要在發散思維中找到歸納、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們圍繞一個歷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依循規律,分析其歷史地位、發展狀況、歷史影響等外在特徵,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目的、性質、過程、特殊性等內在特徵.如中國古代社會中,不論哪個時期,我們歸納的角度都應是其各個領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現代史的階段特徵則應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及列強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殖民擴張、民族解放運動來分析歸納.這是歸納歷史特徵的基本規律.那麼,我們怎樣去發散思維?\x0d1.要開闊眼界,放眼歷史,尋找角度.這要求我們將事物放在歷史的動態環境中,從歷史發展趨勢、時代要求、階級本質等方面去分析、比較,尋找歷史事物的特徵.分析時,要注意它的歷史性、時代性,不能拘泥於面面俱到.如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特徵(民主思想出現——反專制思想萌芽,總結性成果多),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特徵(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社會過渡;經濟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中滲入殖民經濟,\x0d資本主義萌芽加快;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被迫改變;農民戰爭的反封建任務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務;產生了向西方學習、探尋救國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過比較得出的.\x0d2.要宏觀把握、微觀分析、層層深入,尋找歷史內在特徵.它要求我們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總體特徵,然後圍繞這一特徵(主題)對事物進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則依據第一點),分析其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處,挖掘其內在個性.如歸納戰國時期歷史發展趨勢特徵,其宏觀上的特徵是兩個:醞釀著大一統,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再深層分析,則有各個具體的特徵:①封建制度逐漸形成並確立;②封建經濟出現局部繁榮(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要求市場統一;③諸侯數目逐漸減少,秦國逐漸強大;④民族交往頻繁,開始走向融合(這些特徵與表現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單純是表現).\x0d二是在比較中尋找角度,得出區別點,概括特徵.一般可以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黃巾大起義的特點,即是與秦末農民起義比較得出的;一次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解放運動比較得出的.\x0d三是要善於提煉歸納,從錯綜復雜的史實中,把握客觀線索、趨勢、新發展,形成特徵.特徵都是概括性語言,是理論語言,而不是史實,即要求我們區分特徵與表現.而這是我們學生在學習與考試時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現當作是特徵.表現是具體的史實、措施等,是特徵的具體體現與表述.比如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的特徵,可概括為反帝反封建,救國救民(這時高度概括的語言).具體又表現為:\x0d①愛國抗爭的長期性、連續性、艱巨性與曲折性——革命從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國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再到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等,有成功,有失敗,接連不斷;②學習西方,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從抵抗派到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國的改革開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國救民成為全國各階層、各階級、各民族的共同任務與願望;④方式多樣,人民武裝起決定作用——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農民階級的武裝斗爭、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與暴力革命、中共領導人民的工農革命、社會主義的建設運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等;⑤最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特徵是不同角度的理論,而後面具體的革命史實、事件則是表現.\x0d平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歷史特徵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先對特徵的能力要求,特徵的特點,分析歸納的角度、方法、原則、技巧作全面的介紹,讓學生對「特徵歸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有意識地注意它,模仿它,並且正確歸納的好習慣.其次,在講解、輔導時,教師可對每個階段、重要歷史事物作特徵歸納或指點,並說明其歸納的角度、標准、原則、方法等,在實踐中讓學生經常接觸它.最後,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單元總結、單元練習時,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依據客觀標准、方法、規律去歸納事物特徵,或分析其所給的特徵,並對其特徵進行舉例證明.同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指導學生多學習、閱讀、積累歷史理論語言,將理論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只有這樣,在分析歸納時,才能自覺地站在理論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時也就有話可說、有理可表了,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堆砌史實了!
⑺ 歸納初中歷史大事件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弊、禹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公元605年隋建東都,開鑿大運河。
公元611年隋末農民大起義開始。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東都。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經。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顏杲卿、顏真卿發兵抵抗。
公元756年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公元762年詩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公元770年詩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亂。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學家韓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變。
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80年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
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1004年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黨項族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實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開始。
公元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開始。
公元1130年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軍。
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公元1161年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公元1162年辛棄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詩人陸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
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義。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公元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公元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
公元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公元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公元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公元1633年徐光啟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入北京,明朝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
公元1919年5.4運動
公元1945年抗戰勝利
公元1949年開國大典
公元1982年改革開放
公元2001年申辦奧運2008的主辦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