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科建設
考古文博學院學科的優勢以及教學的軟、硬環境,是一個專業吸引力所在。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培養文物考古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經由幾代考古人的不懈追求與努力,擁有了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優秀的教學力量、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科的建設,最能體現一個專業的傳統和創新。結合傳統與考古學的發展趨勢,現學院設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古代建築四個本科生專業及方向。其中文物保護專業方向和古代建築專業方向為1998年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後,根據國家需要分別於1998年、1999年開始招生。
考古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碩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漢唐宋元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學、博物館學、博物館藏品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科學等12個研究方向。現有博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古代建築、文物保護科學、古代文物研究等13個研究方向。考古專業設有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第一批博士後流動站(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共有)。1個博士點中所能招生的研究方向及博士生導師的數量,在全國高校考古專業中也是僅有的。其中舊石器考古教學與科研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及微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屬國內一流。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漢唐考古、佛教考古,是學院考古教學和科研的特色之所在。目前,國內外高校的許多教師,都曾在學院進修過上述相關方向的課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學院在上述教學和研究領域中的優勢。目前上述方向在師資力量及學術水平方面仍屬國內一流,學術隊伍的梯次配備,也較合理
2.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同中國考古學一同成長的。這意味著要了解它就離不開中國的考古學史。同其他近代學術一樣,中國近代考古學也是來自西方。近現代考古學在我國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甚至是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的。它是在20世紀初中國國家、民族和歷史三重危機下出現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探險家、學者在西北的考察活動以及日本探險家、學者在中國的考古、探險乃至盜掘活動頻仍。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沉寂多年的一個世界,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藉助20世紀初期國內的「三大發現」——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明清大內檔案的發現,國內的一些學者也開始加入近代考古學研究的行列。20世紀20年代,以田野考古為標志的近代考古學傳入我國。早期的考古工作便集中在河南安陽殷墟(1928—1937),由此開始了利用考古學重建中國古史的歷程,這是現代中國考古學的開端。殷墟的第一次發掘由甲骨文學家董作賓先生(1895—1963)主持,從第二次開始轉由畢業自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李濟先生主持。後轉由在哈佛大學受過考古學系統訓練的梁思永先生主持。梁思永先生改進了田野發掘的組織和方法,奠定了早期中國考古學田野發掘工作的專業性方向。
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考古學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界矚目的焦點,並深深地撞擊著民眾的魂靈。而諸多的考古實踐,也催生了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專業。最初成立的兩個高校考古教學研究機構是:北京大學國學門的考古學研究室與清華大學研究院國學科。後者成立於1925年,前後僅存4年。可以說是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前身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於1921年底,後改名文科研究所(圖01),雖說也僅存在了四五年,但它卻稱得上是中國近現代最早建立並成功運作的人文學術研究機構。國學門的體制,從組織結構看,包括三室五會。「三室」謂登錄室、研究室和編輯室,「五會」即歌謠研究會、明清史料整理會、考古學會、風俗調查會和方言研究會。其中考古學研究室可以說便是今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學家馬衡先生為該室第一任主任,該研究室還外聘羅振玉(1865—1940)、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學者為考古學通信導師,並積極主動尋求與國外考古學術界的合作,影響深遠。馬衡先生也因對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過渡有促進之功,被譽為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前驅。
考古學會則成立於1923年5月24日,初名古跡古物調查會,由馬衡先生擔任會長,參加者有葉瀚、李宗侗、陳萬里、沈兼士、容庚、陳垣、李石曾、徐炳昶等人。考古學會計劃從調查入手,「並為發掘與保存之預備」。其主要活動有參觀朝鮮漢樂浪郡古墓發掘、調查大宮山明代古跡、洛陽北邙山出土文物以及甘肅敦煌古跡等。1927年,北大考古學會與瑞典斯文赫定聯合組成「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北大教務長徐丙昶任中方團長,中方團員黃文弼等10人均為北大師生(圖02)。此次科學考察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贊譽,中國政府為紀念中國人首次考察大西北還特地發行紀念郵票一套(4枚)。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對中國學術界影響深刻,成就了一批傑出的中國考古學家。
1934年,因馬衡先生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改由胡適先生(1891—1962)兼任考古學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學由於日本侵華而南遷8年之後返京,成立了以向達先生(1900—1966)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1904—1982)為導師,開始招收考古研究生。北大考古的專業規劃也得以逐步完善和穩步拓展。
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的積極支持下,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專業——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正式設立,由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1909—1999)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請文學史家鄭振鐸(1898—1958)、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1904—1982)、夏鼐(1910—1985)、郭寶鈞(1893—1971)以及著名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林耀華(1910—2000)等諸先生為兼任教授(圖03)。
2007年,考古文博學院又根據考古學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進一步調整學科,下設考古學系、文化遺產學系,另設信息資料中心。其中考古學系下分5個教研室,它們是舊石器考古教研室、新石器商周教研室、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科技考古教研室以及外國考古教研室,從而使得我院的考古學學科體系更為健全和完整。
北大考古雖然承載著厚重的學科傳統,但也夕惕若厲,適時調整學科設置。文化遺產學便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是對文化遺產本體及其相關成立背景進行發現、界定和價值評估,並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保護與利用,達成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雙贏的綜合性學科。現我院文化遺產學系下分3個教研室,分別是博物館學教研室、古代建築教研室和文物保護教研室。
從上面的敘述可知,北大考古的歷史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幾乎同樣久遠。考古專業成立以來,幾代學者篳路藍縷,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將專業發展壯大成今天的基礎設施完整、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學院,為中國考古學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
3. 北京大學文博系考古學全套教材名稱是什麼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教材,多是系裡導師自編的講義,不對外發行的。至於定量考古學、科技考古學、考古器物繪圖等教材,是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獨創性教材,可供其他學校考古系作教材的。想系統學習古玩知識,可詳細閱讀《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相信你會收獲不淺!
4. 關於北京大學的考古學專業
我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6級本科生(不信查我IP地址),我們學院有四個專業:考古學、文物保護、文物建築、博物館學。
文科生被錄取進入本學院,默認專業是考古學,到大三可以選擇繼續學考古,或者學博物館學,也就是說考古學和博物館學是到大學三年級才分家的。
理科生被本學院錄取,默認專業是文物保護或者文物建築,但這兩個專業是隔年交替招生的,即2006年招文物建築,2007年招文物保護,2008年再招文物建築……
理科生可在入學時提出轉專業,改學考古。文科生可在招文物建築專業的學年提出轉專業,改學文物建築,但不能改學文物保護。
具體一點:
學院必修:考古導論、文物保護概論、文物建築導論、博物館學概論
考古專業課:中國古代史、中國考古學、素描……
文物保護專業課:各種物理課、化學課
文物建築專業課:中國建築史、建築設計、素描、色彩
博物館學專業課不太清楚,因為前兩年跟考古是一樣的,我想差別不會太大
我個人認為博物館學是這四個專業中相對最沒意思的。
5.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的錄取分數線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考研分數線在400分以上,畢業後就業前景廣泛,可以進入考古所博物館當研究員或者當個鑒定師。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的學院,學院的主要專業考古學和博物館學分別創建於1922年和1947年,著名學者馬衡、胡適、向達、梁思永、裴文中、蘇秉琦等都曾經在這里工作和任教。學院現有考古學系和遺產學系兩個系,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文物建築4個本科生專業(後二者是按專業對待的專業方向),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及商周考古、漢唐宋元考古、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科技考古、古文字學、博物館學、文物研究、文物保護、古代建築等研究生專業方向。專業現有以1 6 名教授和1 1 名副教授為骨幹組成的專業師資隊伍,另有外聘專任研究生導師5名。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0~24名、博士研究生8~10名、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研究生3~8名,並設置有博士後流動站。學院教學及科研設施齊全,除教學使用的各種專業教室外,還有第四紀年代測定試驗室、文物保護試驗室、陶瓷研究所、圖書資料中心、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等可供研究生學習和科研之用。此外,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與考古文博學院合署辦公,中心多項重大研究課題和中心的資料也可以為研究提供方便。
6.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科體系
學科的優勢以及教學的軟、硬環境,是一個專業吸引力所在。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培養文物考古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經由幾代考古人的不懈追求與努力,擁有了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優秀的教學力量、豐富的教學資源。
博物館學專業是1988年組建的,1998年設立博物館學方向碩士點,依託考古專業扎實的教學和科研基礎及其雄厚的師資力量,現其課程已經比較完善(圖06)。
古代建築專業方向199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教師由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及國家文物局系統專家擔任。自該專業成立以來,學院對它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外聘一流專家長期兼任導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課程的改進和教學內容的充實。同時,在山西、浙江等省籌建專業實習基地(圖09)。
7.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機構設置
A管理部門
院長:杭侃
副院長:張弛吳小紅 孫慶偉
黨委書記:王幼平
黨委副書記:金英 雷興山
[學術委員會]
主任:孫華
委員:趙輝 劉緒 王幼平 吳小紅 林梅村 趙化成 劉慶柱 牛大勇
[學位委員會]
主任:趙化成
委員:徐天進 林梅村齊東方張弛 胡東波 吳小紅 宋向光 黃蘊平 李崇峰 孫華
行政部門:
[院辦公室]
主任:楊飈
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劉軍軍
[教務辦公室]
施文博
[學工團委]
金英
[財務室]
馮亞文
B教學部門
★考古學系(主任張海),下分5個教研室:
舊石器時代考古教研室(主任:王幼平)
新石器商周考古教研室(主任:樊力、雷興山〕
歷史時期考古教研室主任(主任:楊哲峰)
外國考古教研室(主任:李水城)
考古技術方法教研室(主任:張弛、吳小紅)
★文化遺產系(主任:陳建立),下分3個教研室:
博物館學教研室(主任:宋向光)
古代建築教研室(主任:徐怡濤)
文物保護教研室(主任:胡東波)
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
C科研機構
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
北京大學陶瓷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宗教考古研究中心
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D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E信息中心
資料室(陳沖、方笑天)
標本室簡介、圖片(陶器、瓷器、古人類)
8. 報了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考砸了,調劑方向只要是歷史學方向,求前輩指教報什麼學校比較好
考古文博來<==近之大火的東東源...要些"藏寶"類的電視上加火了,也令收讀"考古"的人多了...
另有美好小說<鬼打板><X檔筆記>推波...是火上加油了...
考砸了,也十分與"供求"関系有関了!!!!
考車的失敗了!去考船?考船砸了?考飛機?再砸了,考太空船??
(276分的人會不會也太多呢...?)
不如補補英語49 到專業的154吧,再考一次, 砸了三次後才想其他...沒時間嗎???
人生是你的,只是""隨便的人生"又少了"工作上的熬心"不容易會使人欣賞吧!個人成就可能會影響...
9.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專業介紹
考古學專業
北京大學考古學科創建於1922年,現今作為國家該領域唯一的重點學科,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教學水平高的教授和副教授,考古教學和科研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本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一定的藝術修養,能夠進行考古學和文化遺產學的初步研究。畢業生既能夠從事考古、文物和博物館工作
博物館學專業
博物館學專業創辦於1988年,該專業依託於首都北京為數眾多的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和高水平的專家隊伍,現擁有一座現代化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與國內外博物館學界有著廣泛的交流和密切聯系。專業注重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的結合,除了博物館學的理論課程外,還開設了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藏品管理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此外,文物研究、文物保護、工藝美術等方面的課程,更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博物館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除了進入各級政府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工作或成為各類博物館的業務骨幹外,還可以繼續攻讀博物館學及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文物保護專業
文物保護專業方向是我院適應國家文物事業的需要而創辦的按專業對待的專業方向,主要培養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方向擁有自己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實驗室配備有多種分析儀器及研究設備,具有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專業科研成果豐富,所承擔的古代竹簡的保護、土遺址防風化保護、文物風化機理及保護材料、脆弱紡織品保護加固材料等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急需解決的課題,有的課題已有突破性的進展。本專業方向招收理科考生,畢業生既能夠在國家文博系統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等專業技術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還可以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考古學專業(文物建築方向)
文物建築專業方向是應國家文物事業的急需於1998年設立的專業。主要培養文物建築保護、維修以及研究方面的專門人才。該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和實踐應用性強的特點,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建築學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歷史學、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的方法和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藝術和美學修養。畢業後能夠從事文物建築的保護維修、方案設計和施工管理等工作,並為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畢業生除了可以繼續攻讀文物建築方向的研究生外,還可以選擇到國家文物部門所屬的古代建築研究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高等院校等工作單位。
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
主要研究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古人類的體質特徵和發展以及人類生存環境變遷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等,研究早期人類的歷史。舊石器考古需要利用地質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一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
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
新石器時代考古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革命、農業起源、文化體系、社會復雜化、文明和國家的形成的研究等;夏商周考古的主要內容有:中國早期王朝的形成、夏商文化研究、西周文化研究、東周文化研究、中國青銅時代的技術與藝術、中國政治等級制度形成和發展的考古學觀察等。
漢唐考古
中國大一統帝國形成的考古學觀察、秦漢至南北朝考古材料的分區分期研究、秦漢都城與陵墓、戰國至南北朝的非佛教藝術等。隋唐五代考古材料的分區分期、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考古材料反映的隋唐社會制度、人類行為和思想觀念。實物材料與文獻材料結合去探索這一輝煌時代的歷史。
宋元明考古
宋元遼金考古材料的分區與分期、宋至明清的都城與陵墓、手工業遺存與宋至明的社會經濟、藝術成就和組織結構等社會問題。
佛教考古
通過對中國佛教石窟、印度佛教石窟、犍陀羅與秣荼羅藝術、佛教寺院遺址、漢文佛教典籍的分析與研究,補充和推進中國佛教史。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
研究對象主要為青銅時代直至鄭和下西洋的外來文化、宗教、藝術。有四門主要課程:一、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二、西域藝術考古;三、外來宗教考古;四、碑銘所見中外文化交流。這些門課程以中外史料和考古發現為依據,討論絲綢之路重大考古發現以及海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較為系統的知識。
陶瓷考古
中國古代瓷窯遺址的分布規律;中國古代陶瓷器的製作工藝;中國古代陶瓷器在國外的發現;外國(主要是韓國、日本)陶瓷考古概要;陶瓷考古研究的新成果。
田野考古學
田野考古學是獲取考古學研究資料的基本方法,內容包括如何通過調查和發掘等方法獲取考古學資料,以及通過地層學、埋藏學、和沉積物學解釋遺址堆積物形成過程的研究方法。
博物館學
把握現實社會發展對博物館形成的挑戰和機遇,跟蹤國際博物館學發展趨勢,深入系統學習和研究博物館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博物館主要業務工作的指導思想、規范、技術和發展熱點,探討博物館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的途徑和手段,掌握適應當代博物館狀況和發展條件的博物館學理論和工作方法。
博物館藏品研究
結合考古學研究和古代文獻,吸取傳統古器物學的合理成分,從文化意義、性質和社會歷史功用以及形制演變等方面分門別類地研究玉器、青銅器、印章、碑帖、陶瓷器和書畫等古代文物,並涉及文物鑒定。
中國古代建築
建築考古學與建築史學專題研究、遺產地保護規劃設計、傳統建築修繕與復原設計。
科技考古
考古年代學(測年技術的精確化和測年手段的多樣化)、碳十三與人類食譜及農業起源、元素及同位素分析在考古中的應用、冶金考古等。
文物保護科學
文物腐蝕劣化規律的研究;文物保護材料的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的研究;文物保護基礎理論及文物保護原則。
10. 北大的考古系怎麼樣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學科體系和優勢
學科的優勢以及教學的軟、硬環境,是一個專業吸引力所在。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建立起來的培養文物考古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機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經由幾代考古人的不懈追求與努力,擁有了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優秀的教學力量、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科的建設,最能體現一個專業的傳統和創新。結合傳統與考古學的發展趨勢,現學院設立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古代建築四個本科生專業及方向。其中文物保護專業方向和古代建築專業方向為1998年與國家文物局聯合辦學後,根據國家需要分別於1998年、1999年開始招生。
考古學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現有碩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考古與古人類學(含動物考古)、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漢唐宋元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學、博物館學、博物館藏品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科學等12個研究方向。現有博士研究生專業1個,即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陶瓷考古、宗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科技考古、古代建築、文物保護科學、古代文物研究等13個研究方向。考古專業設有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第一批博士後流動站(與北京大學歷史系共有)。1個博士點中所能招生的研究方向及博士生導師的數量,在全國高校考古專業中也是僅有的。其中舊石器考古教學與科研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及微痕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屬國內一流。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漢唐考古、佛教考古,是學院考古教學和科研的特色之所在。目前,國內外高校的許多教師,都曾在學院進修過上述相關方向的課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學院在上述教學和研究領域中的優勢。目前上述方向在師資力量及學術水平方面仍屬國內一流,學術隊伍的梯次配備,也較合理。
博物館學專業是1988年組建的,1998年設立博物館學方向碩士點,依託考古專業扎實的教學和科研基礎及其雄厚的師資力量,現其課程已經比較完善(圖06)。
文物保護專業方向199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教師由考古文博學院及北京大學相關院系的教師和國家文物局系統有關專家擔任。國家文物局直屬院所及北京大學有關院系,將為學生的實習提供必要條件,現發展趨勢看好。該專業還擁有一個文物保護實驗室(圖07-08)。
古代建築專業方向1999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教師由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及國家文物局系統專家擔任。自該專業成立以來,學院對它的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外聘一流專家長期兼任導師,在教學中不斷摸索課程的改進和教學內容的充實。同時,在山西、浙江等省籌建專業實習基地(圖09)。
考古教學除了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外,還要進行實地的考察與發掘。這是考古教學中富有魅力的環節。北大考古專業成立伊始,便兼顧教學與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實習,是將教學、研究和考古發掘緊密結合的主要途徑(圖10-17)。考古文博學院長期堅持本科教學與田野考古實習緊密結合的方針,田野考古學理論與方法以及田野考古技術水平均屬一流。經過長期的積累,學院現有7個考古教學實習基地,即遼寧營口金牛山、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大窯、湖北天門市石河鎮、山西曲沃縣曲村、河南鄧州八里崗、四川忠縣乾井溝和陝西扶風歧山周原。這些田野實習基地都是各個時段的重要遺址,對重大問題的解決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選擇它們作為長久的實習基地,一方面是為了能更持久地、更為全面地發掘遺址,以深入地認識遺址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穩定的實習條件。
除了優秀的師資、合理的學科建設與教學方法外,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教學還賴以優秀的外部條件保障。
首先,學院擁有亞洲高校最大的博物館——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圖18-20)。該館由北京大學和美國阿瑟•賽克勒博士合作建立,1993年5月落成。它坐落於北京大學校園西北的鳴鶴園中,現有萬余件館藏文物,館藏陳列從舊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時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條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固定展覽內容不僅得到不斷充實、更新與完善,而且不時有定期、不定期的特展,不僅充實了博物館的陳列,也豐富了北大的校園生活。總之,學院正在加強博物館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為備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參觀場所,專業學生實習的良好基地。
其次,學院擁有高精度的科技考古實驗室(圖21-32)。大力加強實驗室建設,充分發揮實驗室教學、科研方面的作用,這是學院的一項工作重心。學院科技考古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從1973年開始建立科技考古實驗室,20世紀90年代又獲世行貸款資助,逐漸發展和完善了各種測年手段及相關的科技考古研究手段,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定量考古學」、「第四紀年代學」等課程。其師資力量與研究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目前,科技考古實驗室中的第四紀年代學測定實驗室測量精度位居世界前十位,它先後承擔「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及「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計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項目的測年工作,對夏商周年代學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學院致力於田野考古設備與技術的現代化建設,努力構築了一個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的研究平台。同時,注意考古研究領域的多樣化,注重多學科綜合研究,已開展了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鹽業考古、環境考古和冶金考古等領域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後,學院又迅速地重新與世界考古學的發展接軌,繼續保持在中國考古學等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並穩步開拓一些新的研究領域,特別是西方已經發展比較成熟的前沿領域。如,學院完善了田野考古數字化、科技考古、動物考古實驗室。這些舉措使得學院的科研手段大為提高,而且也能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
再次,學院的多個研究中心也給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教學、科研互相促進的平台。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落戶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這是對學院教學科研綜合水平肯定的結果。2003年12月,考古文博學院與倫敦大學合作成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國際中心」(圖33),邁出了國際合作的重要一步。此外,學院還有古代文明中心、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陶瓷考古研究所、宗教考古研究所、玉器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分別進行各種專門研究。這些機構的建立和運行使得學院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一直保持著上升的強勁勢頭。它們也帶動了學生盡早參與考古前沿課題。
學術刊物是研究實力的體現。考古文博學院現擁有兩個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考古學研究》、《古代文明》。此外,尚有《古代文明研究通訊》和《青年考古學家》兩個內部刊物。《青年考古學家》是學院學生團體文物愛好者協會的內部刊物,該協會多次被評為北京大學十大優秀學生社團。以上四種刊物在國內外考古學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成為不同層次的展示學院師生研究風採的重要平台。
而學院資料室和標本室則是教學、科研的保障(圖34)。今資料室藏書10多萬冊,其中中、外文期刊各90多種,中文期刊基本涵蓋了國內所有的專業雜志。除了學院多年購置的圖書之外,資料室還得到3位著名學者的捐獻。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將所有藏書2056冊捐給資料室,是為蘇秉琦圖書室。國學大家張政烺先生捐獻了13861冊圖書,其中有不少是善本的線裝書,是為張政烺文庫。著名考古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將所藏外文書700冊捐給學院,是為張光直文庫。目前資料室正與北京大學圖書館合作,進行分管建設工作。現有藏書都已經實現了網路檢索。此外,資料室還與波士頓大學合作,共同建立亞洲地區圖書資料資料庫。同時,資料室跟國內外多家相關考古研究機構和學術刊物都有交流,互相交換圖書,成為學院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標本室也初步建設和完善了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及陶瓷考古等教學標本。這都極大地方便了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