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燈的歷史事件

燈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13 03:19:26

① 燈的演變史

遠古時代,原始人沒有照明的器具,也沒有火種。惡劣黑暗的環境,遠古時代的人們在其中艱難的度日。黑夜桎梏著先人們原本低級的生存活動,黑夜也給了野獸肆虐和侵襲人類製造了可乘之機。隨著社會的進步,先人們對火的廣泛使用,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火,驅趕了猛禽和野獸,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憂患也隨著火的出現而減少。漸漸的人們會有意識的將火源保存起來,而這些用來保存火源的輔助器具經過不斷地改進和演變,就形成了專用照明的器物:燈具。


燈具的發展過程,從先人們製造各種保存火源的設備,到1897年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泡,燈具經過了漫長的演變,經歷了動物油燈、植物油燈、煤油燈、白熾燈、日光燈到現在廣泛應用的LED燈這樣一個過程,以後OLED技術的成熟及普及,燈具又會出現一種新的形態。


史書記載,在電還有被發現前,燈僅僅是照明的工具。燈使用的時期大致可分為兩個不同時期:前電力時代和後電力時代。我國古代燈具的發展,按時間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時間段:

第一階段:戰國時期,這個時候的人們,已經將金屬工藝推到了一個更新的歷史階段,青銅器文化盛行,銅燈具在上層社會已經普遍使用,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照明器具。


第二階段:秦漢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經濟與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那個時代陶器已經很發達,陶器替代了青銅器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用品。銅器的製造工藝也的到了很大的提升,漢代的銅燈具從鑄造工藝上更加精緻,造型更多元。


第三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燈具的造型變化多樣,動物、人物形狀的燈具大規模流行開來。燈燭不僅作為照明用具,祭祀和喜慶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用品。

第四階段: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繁榮昌盛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都十分繁榮。那個時期的瓷器發展非常迅猛,這也促進了陶瓷燈具的快速發展。


第五階段:宋元時期,這個時期有個特點,從燈具功能上分:實用燈和隨葬用燈,主要從燈的裝飾藝術上表現出來。宋代燈具裝飾的表現手法發展得更加成熟和多樣化,從工藝材料上劃分:坯體裝飾、彩繪裝飾和釉色裝飾;從工藝技法上劃分:雕刻、劃紋、貼塑和彩繪等不同工藝。


第六階段: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燈具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在材質和種類方面變現的尤為突出,那個時期的燈具品類就已經足夠豐富多彩了。從材質上劃分:有金屬、陶瓷、貴重石器、玻璃、琺琅等。花樣不斷的被更新,各種造型宮燈的興起,開辟了燈具史上的新篇章。

② 有關燈的故事和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燈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燈的起源:

西周時「燭」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火把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

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從追溯豆燈的歷史,去理解「鐙」字的產生,我們就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光明的同時,為燈具命名的思維性與創造性。

③ 燈的演變史

中國現存最早的火把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

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

在電燈問世以前,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燈或煤氣燈。這種燈因燃燒煤油或煤氣,因此,有濃烈的黑煙和刺鼻的臭味,並且要經常添加燃料,擦洗燈罩,因而很不方便。

最早實用的電燈是白熾燈,但早在白熾燈誕生之前,英國人漢弗萊·戴維用2000節電池和兩根炭棒製成了弧光燈,但這種弧光燈亮度太強產熱太多又不耐用,一般場所根本無法使用。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鍾表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不過他並沒及時申請專利。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氮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他們沒有足夠財力繼續完善這項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了愛迪生。愛迪生購入專利後嘗試改良燈絲,終於在1880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不過,美國專利局判愛迪生的碳絲白熾燈發明落於人後,專利無效。打了多年的官司後,亨利·戈培爾贏得專利,最後愛迪生從戈培爾貧困的遺孀手上買下專利。

20世紀初,碳化燈絲被鎢絲取代,鎢絲白熾燈沿用至今。

1938年,熒光燈誕生。1998年白光LED燈誕生。

(3)燈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電燈的發明:

與人們通常的認識恰恰相反,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

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另一位英國電技工程師約瑟夫·斯旺經過近30年的研究,於1878年12月製成了以碳絲通電發光的真空燈泡。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年10月,愛迪生終於成功製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期間,他不斷改進技術,最終確定以鎢絲作為燈絲,稱之為「鎢絲燈」,並定型使用至今,愛迪生也由此成為公認的電燈發明者。

參考資料:

網路--電燈

④ 燈的歷史有那些

「燈」字來源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故可以抱?,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燈的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
「火」是人類祖先抵禦猛獸的主要工具,燈也是因為「火」而得到發展。根據古書最早的記錄。燈具的出現始見與戰國。當時候的燈具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可見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只是工藝說明已經失傳。
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人形銅燈及銅勺

此燈1957年出土於山東諸城葛埠村,燈高21.3厘米,盤徑11.5厘米,整體為一身著短衣男子雙手擎燈盞狀。此人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盤柄,盞盤下的子母榫口與盤柄插合,可根據需要隨意拆卸,構造精巧。人足下為屈曲的盤龍形的圓盤。出土時還隨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長柄銅勺。這件銅燈設計巧妙,造型新穎,專家研究認為它應是戰國時期齊國宮廷中所使用。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人騎駱駝燈

人騎駱駝燈是青銅鑄造的一件實用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在長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隻昂首垂尾的雙峰駱駝,一人雙腳後夾端坐於駝身,雙手穩穩在握住一圓形燈盤的燈柱。整個青銅雕塑製作精巧,人與駱駝的形象以曲線為主導,旨在傳神,而不著意細部逼肖。從整體來看,底座、駱駝、人物與燈柱、燈盤渾然一體,駝背上的人舉重若輕,似擎一頂華蓋,其重心設計極為科學合理。這件雕塑品中駱駝的出現,為研究楚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⑤ 關於燈的故事和傳說

阿拉丁神燈……

⑥ 燈的歷史發展

愛迪生發明了現代電燈,網路有現成的,見參考資料。古代油燈就無從考察了。

⑦ 燈的發展史要從古代到現代的。(詳細)

電燈泡(白熾燈):電線里的電流進入到很細很細的金屬絲里,金屬絲會產生高熱,熱到一定專程度屬會發光。

日光燈:燈管裡面裝入一些特殊的氣體,又在燈管的管壁上塗上熒光粉,通電之後由於放電而產生光。日光燈: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為不含有熱線,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里所含的化學葯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種蒸汽通以電流而發光的。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也能省電。蒸汽燈有水銀蒸汽燈、鈉蒸汽燈。

無影燈:是由多個燈泡組成的一盞大燈,由於多個燈泡從不同角度同時發光,就產生無影燈。

⑧ 燈的歷史

花鼓燈傳說產生於大禹時期的夏王朝(距今4000多年前)。
中國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是大禹娶妻、治水會諸候的地方。史載禹會諸候於塗山,塗山之巔有建於漢代的禹王宮,兩千年來香火不斷。至今,當地仍有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在禹王廟會上跳花鼓燈祭祀大禹的風俗。西漢時期淮南樂舞的風格是奔放,激越而又輕盈曼妙,舞蹈表演有擊鼓、擊節的完整樂隊,舞蹈比較規范,在表演時常常使用一些特殊舞技,充分顯示舞蹈抒情、傳情、動情的風貌。這些風格和特徵在今天的花鼓燈雙人舞中仍清晰可見。唐代的「合生」,又名「合笙」,開始只在宮廷內部演出,表演者1-2人,載歌載舞,即興演唱一些祈祝奉承、歌功頌德的內容,歌詞通俗,以逗樂為目的。唐朝中朝,「合生」流入民間。「合生」的表演,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由觀眾隨意點出題目,表演者即興演唱。今天花鼓燈仍保留這一明顯特徵,「踩街」、「謝場子」、「射門燈」與其基本相似。宋代上元燈節中關於「舞隊」的記載(《京華夢梁錄》),其表演程式與今天花鼓燈的「大花場」一樣,先由「竹竿子」(花鼓燈稱「傘把子」)出場後,「竹竿子」唱一段歌,領著群舞演員在音樂中跳舞出場。隊舞女主角「臘花」的稱謂,對確定花鼓燈產生的年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至今在安徽阜陽的穎上、淮南的鳳台、河南的信陽等地區一直稱花鼓燈的女主角為「臘花」,意為臘花里開的花,是個十分美麗的名字。而花鼓燈之「燈」,實為燈節(正月十五,上元燈節)上表演的民間藝術。此現象還有許多如大頭娃娃燈、蓮花燈等等,這些叫法都是自宋代而來。在「舞隊」演員分工上,「杖子頭」是歌舞的領頭人,站在舞隊的前面,由演員中技術最高者擔任。「竹竿子」類似指揮、導演,後行是擔任獨舞、雙從舞,或與「竹竿子」問答,是演出的主體。這些與花鼓燈演員分工基本相同,「杖子頭」相當於花鼓燈「傘把子」,「竹竿子」相當於「鼓架子」,「後行」相當於鑼鼓班子。
在服裝道具設計上,宋代舞隊中的女主角普遍在頭頂戴花冠,現在花鼓燈的「臘花」依然保留著這種裝飾,這在我國漢族傳統民間歌舞中是絕無僅有的。「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纏結,下端蠟漆鐵樁,雕木頭冒於上端,又用細竹一百個插於木頭上,並朱漆以紅絲束之,每竹端一寸許,裹以金箔紙、貫以水晶珠。」(宋《樂學規范》)。這與花鼓燈「傘把子」手中傘的形狀、做法相似。
在隊形變化和舞蹈技巧上,宋代的民間集體舞,十幾人至幾十人不等,舞蹈隊形的變化有「勾隊」、「放隊」、「海眼」,一字形、方陣形(姿態有坐有立,變化多端,交叉進行,圍成圓圈旋轉著進退而舞),相當於今天花鼓燈中的「里羅城,外羅城」、「四馬奔槽」、「二龍戲珠」、「鴛鴦陣」宋代的一些舞蹈動作是對武術、雜技的借鑒和揉和,如類似今天的「打虎式」、「騎馬蹲襠式」等武術動作,類似「疊羅漢」、「虎跳」等雜技動作,都在花鼓燈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在宋代,用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情節和人物來表現簡單的生活事件和群體情緒,已成為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趨勢。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淮南舞」、「民間舞隊」在各種場合無數次演出、交流中,形成了花鼓燈。據成書於清代的《鳳台縣志》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代就流傳於淮河流域的懷遠、鳳台一帶」。
花鼓燈把情節性的雙(三)人歌舞與情緒性的集體歌舞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了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它的出現代表了宋代以來漢族民間歌舞發展的主要潮流。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花鼓燈已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毫州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的播布區。

⑨ 燈的發展歷史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故可以抱?,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燈的發展歷史

春秋戰國
「火」是人類祖先抵禦猛獸的主要工具,燈也是因為「火」而得到發展。根據古書最早的記錄。燈具的出現始見與戰國。當時候的燈具結構已比較完善,而且造型也很優美,可見在它以前,燈的發明和演變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時期,只是工藝說明已經失傳。
玉勾連雲紋燈

戰國燈大多由金屬或陶土製成,而玉制燈僅此一件,堪稱絕品。玉燈以新疆和田青玉為材,局部有赫褐色的浸痕。燈由盤、把手和座三部分組成,分別用三塊玉雕琢後粘合成一體。上部燈盤圓形淺腹,盤中心凸起一個五瓣團花柱。中部把手成圓柱形,上飾浮雕的仰形三葉飾,中間束腰,腰下滿飾勾連雲紋。燈座為覆圓盤形,並以五瓣柿蒂紋和勾連雲紋裝飾,足底亦飾勾連雲紋。
人形銅燈及銅勺

此燈1957年出土於山東諸城葛埠村,燈高21.3厘米,盤徑11.5厘米,整體為一身著短衣男子雙手擎燈盞狀。此人雙手各擎一屈曲帶葉竹節形盤柄,盞盤下的子母榫口與盤柄插合,可根據需要隨意拆卸,構造精巧。人足下為屈曲的盤龍形的圓盤。出土時還隨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長柄銅勺。這件銅燈設計巧妙,造型新穎,專家研究認為它應是戰國時期齊國宮廷中所使用。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戰國時期的燈具造型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
人騎駱駝燈

人騎駱駝燈是青銅鑄造的一件實用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一件精緻的工藝品。在長方形平底座上站立一隻昂首垂尾的雙峰駱駝,一人雙腳後夾端坐於駝身,雙手穩穩在握住一圓形燈盤的燈柱。整個青銅雕塑製作精巧,人與駱駝的形象以曲線為主導,旨在傳神,而不著意細部逼肖。從整體來看,底座、駱駝、人物與燈柱、燈盤渾然一體,駝背上的人舉重若輕,似擎一頂華蓋,其重心設計極為科學合理。這件雕塑品中駱駝的出現,為研究楚與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燈的種類
照明燈
電燈、日光燈、油燈、煤油燈、銅燈、鐵燈、馬燈、壁燈、路燈……
裝飾燈
霓虹燈、花燈、燈籠、走馬燈、卡通燈、宮燈
警示燈
航標燈、紅綠燈、警燈……
特殊功能的燈
無影燈、探照燈、追光燈……

燈的用途與原理
日光燈;:電源開關剛閉合時,日光燈管內的水銀經燈管兩端燈絲加熱蒸發,形成稀薄的水銀蒸汽,鎮流器產生的高壓加在燈管兩端,使汞原子電離出電子,電子加速後與汞原子碰撞,使氣體迅速擊穿,產生弧光放電,激發紫外線。紫外線再激發塗在管壁上的熒光粉,發出柔和的光。它不含紅外線,所以它的光是很溫和的,不傷眼睛;因為不含有熱線,用起來比較省電;它也會發出許多美麗有色的光。這就是由熒光粉里所含的化學葯品的性質來定了,例如塗上鎢酸鎂的,發藍白色光,塗上硼酸鎘的發淡紅色光。

蒸汽燈:是由密封在玻璃管里的各種蒸汽通過電流而發光。它們的構造,有點像日光燈,由於多個燈泡從不同角度同時發光,就產生無影燈。

氙氣燈的發光原理:超高電流,通過沒有鎢絲、只填充氙氣的石英管,使氣體碰撞產生有如白晝般強烈之電弧光,接著再將電壓轉成8,000V,穩定持續供應氙氣燈泡發光。HID燈光的特性比較接近太陽的白光而不是一般鹵素燈(Halogen)之黃光。HID色溫接近白晝的陽光。(陽光色溫為 6000K,HID色溫為4300K-6500K,鹵素燈色溫為3200K-3600K)HID亦免除一般鹵素燈從第一次發亮鎢絲就開始氧化及發亮時間越長,光線就越暗的困擾,同時發亮體集中,照明距離寬而且長。HID更擁有較一般鹵素燈遠3倍的超長視線及超廣角的寬曠視野,但HID的用電量僅需35W,但其光亮度是一般鹵素燈的3倍,使用壽命較一般鹵素燈長約10倍。鹵素燈的發光原理是用鎢絲發熱所致,因此在長久的高熱下,難保不燒斷損壞。而氙氣燈是利用電流刺激氣體發光,基本上不會產生過高溫度,所以只要其中的氙氣還沒用完,它就可以一直正常發光,不易損壞。在正常的用車條件下,一組HID氣體放電燈可用上6年有多。HID的耗電量僅為35W比鹵素燈的60W更為省電,因此油費等於間接省下來了,而且越用越亮。

閱讀全文

與燈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