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字的來歷
來源有五:
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內、容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2、出自周 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 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4、為突厥族 阿史那氏所改。北魏 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 突厥種。
❷ 歷史學是什麼的摘要
一 歷史的來歷1 「歷」和「史」我們要想確切地了解「歷史」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分內別從「歷容」和「史」這兩個字的意思談起。「歷」的繁體作「歷」,其下部的「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一片樹林。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過」是指空間上的移動,「傳」則表示時間上的移動。古人在長期觀察中發現,天象並非恆定不變,而是以某一時間為周期做循環運動,某一天象與農時、氣象可以相對應。《禮記·月令》中就記載了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此時對應的物候現象,比如「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夏歷的孟春正月,太陽的位置在營室。黃昏時參星在南方天中,黎明時尾星在南方天中。……東風使江河土地解凍,冬眠的蟄蟲開始活動。水底的魚游近水面的薄冰,獺捕魚,鴻雁由南而來。……這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二氣融合,草木開始萌發。)
❸ 歷史這個詞的由來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版·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權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3)歷史學來歷擴展閱讀
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
❹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系
(一)、聯系
1、文學真實保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採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小說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小說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於還靠著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來源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范疇。
❺ 歷史的來源
歷史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自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釋義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5、這一秒以前的都是歷史
❻ 中國歷史的來歷
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中學生自己的群眾組織。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中國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學生成立了進步的學生團體,名叫學生自治會,對學生運動起了積極作用。1930年,國民黨政府為了控制學生運動,曾公布過《學生團體組織原則》和《學生自治會組織大綱》,把學生自治會的活動限制在一所學校的范圍以內,並且規定它的職權「以不侵犯學校行政為限」。但是,進步的青年學生為了爭取民主,爭取自由,利用學生自治會同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進行了尖銳的斗爭。同時,在革命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校里,學生自治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組織,是學生學習民主管理、鍛煉自己成長的熔爐,也是學校教育學生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學生會。凡是在校學生都是學生會的當然成員。學生會的幹部經全體學生民主協商,選舉產生。中等學校學生機構一般是兩級:校學生委員會和班學生委員會(班委會)。高等學校又有系(科)一級的學生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立的學生會聯合組織為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學生會的任務是在學校共產黨組織的領導和共青團組織的指導和幫助下,團結全體同學,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地開展學習、科技、文體、公益勞動等各種活動,引導同學努力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使同學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和主動地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科學文化知識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學生會的主要工作內容:①配合學校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組織有關學習活動,介紹學習方法,交流學習經驗,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提高學習質量。②協助學校和教師教育學生增強組織性紀律性,遵守學生守則,保證學校各項規定和措施的順利執行。③鼓勵同學關心國家大事,協助學校和教師組織同學參加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公益活動,提高同學的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增強勞動觀念。④領導同學開展文娛體育活動,活躍同學課餘生活,增進身心健康。⑤經常關心同學生活,協助學校改善生活。⑥維護同學正當權益,反映同學的建議、意見和要求;促進同學之間,同學與教職員工之間的團結,協助學校創造良好的教學秩序和學習、生活的環境
❼ 歷史的來源
上古的歷史基本上都是傳說故事演化
到了西周,開始有了史書:
如晉國之《乘》、鄭國之《志》、楚國之《檮杌》、魯國之《春秋》等,《墨子》裡面說墨翟曾見過「百國春秋」。早期的史書都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存在,晉朝太康年間汲冢出土的《竹書紀年》也是編年體。
到了漢朝,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為「信史。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將古老傳說和歷代史書進行整理編纂,並且成為24史的第一部。
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紀》,開創了編年體的斷代史。
之後開始各朝各代都會有史官記錄歷史,經過下個朝代的人編纂形成了每個朝代的史書,而我們選了二十四部為二十四史:
《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一般來說史書的修訂就代表了上個朝代的完結,進入下個時代
而正是因為史書的修訂,我們才知道了歷史
至於清朝的歷史是在民國時期修訂的: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修、提調、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後有一百多人。《清史稿》於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後歷時十四年。對於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於是就委託袁金鎧經辦發刊和校刻事宜。於1928年刊印,1929年發行。
❽ 歷史的來歷
中國歷史的起源
1-1 史前時代(文獻傳說與考古實物合觀;舊石器早期、舊石器晚期)
一、 文獻傳說:
1.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
2.三皇傳說(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代表遠古社會生活演進三階段(漁獵、畜牧、農耕),約在考古學中所謂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早期階段。
二、 舊石器時代(約距今200萬至1萬年前):考古挖掘提供地下遺物、遺跡。
1. 早期:猿人(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
2. 晚期:真人(山頂洞人)(左鎮人: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參見課本p.7演進表
1-2 新石器革命(8000B.C.起):距今約一萬年至四千年前
一、文化變革的指標—-
j農業與畜牧業發明(北:小米;南:稻米、沿海:根莖作物)、k村落出現(仰韶文化半坡村遺址為代表)、l陶器製作、m社群專業化分工、n磨製石器
二、中國文化的起源-
本土色彩
聚落所在:1.近水的高地(與埃及、西亞氾濫平原不同);2.北粟南稻(中國原生植物);3.以豬為家畜(而非中亞、北亞民族畜養的牛、羊)
多元發展 (並非由中原文化核心區向外擴散,而是分區同時發展)
1. 黃河流域-小米文化區
(1)中原區:磁山、裴李崗文化(6000~5000B.C.);仰韶文化(5000~3000B.C.);
龍山文化(3000~2000B.C.)
(2)東部區:大汶口文化(山東);紅山文化(遼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2. 長江流域-水稻文化區
(1)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5100~3200B.C.)、良渚文化(3300~2200B.C.)
(2)長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B.C.)
住屋:干欄式建築
3. 東南沿海:根莖作物區(福建、廣東及台灣西海岸地區)
代表:大坌坑文化(5000~3000B.C.);圓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三、新石器時代的社會組織與生活狀況:以仰韶文化半坡村為例
1. 聚落分布:半地穴住屋、地窖、壕溝、公共墓地、窯場、大型聚會場所
2. 社會分化較復雜,富有組織秩序,具生命共同體特色(有聚會儀式)
3. 動植物圖騰崇拜:此時應為氏族部落的原始社會
4. 半坡陶文(彩陶上的刻畫符號):可說是中國文字的先驅
1-3 城市革命:
距今約四千年前發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從村落邁向國家的階段),約當中國傳說五帝時代(文明的萌芽階段à黃帝:部落共主時代)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國家的形成:以龍山文化為代表(氏族村落→部落聯盟→城邦國家)
1.文明特徵:
城牆的出現、人口增加、專業分工、財富集中、階層分化、強而有力的統治者具宗教神權(禮器)和軍事權(兵器)。代表:北方龍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
2.具體發現:
* 龍山文化--早期銅器、大型夯土城堡、男性中心、社會階層分化所呈現的墓
葬方式、卜骨、原始鼉鼓、大型石磬等
* 良渚文化--絲織品、大型玉器(玉琮、玉璧)
二、五帝傳說(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1.黃帝(有熊氏、軒轅氏)的功業:
(1)中國文明之祖--此階段產生許多重要文物和發明,如衣冠、宮室、舟車、文字、天文、音律、指南車等。
(2)戰爭時代的來臨-部落聯盟的征戰(如黃帝在阪泉之戰擊敗炎帝神農氏;並在諑鹿之戰擊敗蚩尤,遂成為部落聯盟共主)
2.堯、舜禪讓政治:禪讓傳賢應為部落聯盟制下推舉領袖的方式,日後經過儒家美化,
而成為一種理想的政治典範。
3.夏代:
(1)歷史地位:原本被質疑,日後才受考古出土肯定(即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的挖掘)。
(2)二里頭文化:
j范圍-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k意義-其時代與范圍,大致與文獻中記載的夏代相符。
l內容-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器(禮器、兵器為多)、玉器等,代表了強大的統治權力和階級身分的分化,顯示已進入了早期國家階段。
(3)早期國家出現代表的政治意義--
j 王權提高:從傳統共主變為權威國王(已具備天子威儀);
如啟伐有扈氏、少康中興。
k 世襲繼承:從禪讓變為世襲;從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禹→啟);
l 「諸夏」的我群文明意識逐漸形成
* 河南地區考古學文化發展的序列(由地表底層從下至上排序,愈上層表示文化發展越晚):
殷商早期文化 ↑
夏代二里頭文化 ↑
河南龍山文化 ↑
仰韶文化 ↑
❾ 「歷史」一詞的由來
老婆這個稱謂,最初的含義是指老年婦人。後來,王晉卿詩句有雲:「老婆心急頻專相勸。」詩中屬的老婆是指主持家務的妻子。因此,後來人們便把自己的妻子稱作老婆。
關於老婆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學士叫專愛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
妻另討姣娘,但一時卻難於啟齒。
有一天,專愛新靈機一動,故意在妻子面前寫了副對聯: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妻子看後,已明白丈夫的意思,便傷心地續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新糧與「新娘」諧音,對得甚為巧妙。專愛新對妻子的才學甚為欽佩,對自己的一時沖動感到很內疚。妻子見他面有愧色,亦趁機提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專愛新提筆續道:老婆一片婆心。後來,人們就將妻子稱為老婆了。
(提外話:提答案的樓主,你好,請不要把我的答案作為最佳答案!謝謝你了!
因為,我的這個答案是復制的別人的答案!我只是想幫到你而已,並沒有想拿多少分!
但是,有很多人卻並不這樣想,他們是自己周官放火,卻不讓我這百姓點燈!
如果這答案能對你起到幫助,我就已經很知足了,只是希望不要再有人來陰我了!
我不需要多少的分,我在很多時候,只是簡單的想幫助別人!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