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核心知識點

歷史核心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3-13 02:27:20

⑴ 歷史 必須知道的重要知識點

歷史大多數是編的!

⑵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⑶ 中國古代史知識點的重點

(一) 先秦:(祖國歷史的光輝開端)
1、 夏商周斷代工程相聯系的禪讓制(辨證分析),世襲宗法制,商湯滅夏,武王克商(性質)。
2、 甲骨文,*青銅器,人牲和殉葬。
3、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內容、實質。
4、
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5、 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並戰爭。*
6、
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7、 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8、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9、 天文、醫學(具體細節)和詩經。
10、 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二)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 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 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 兩漢休養生息原因,措施*(高、文、景、光)和作用。
4、 兩漢的經濟(水利、工具和手工業)。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
5、 從多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6、 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7、 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8、 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9、 王莽改制的原因,內容,結果。(辨證的評價)
10、 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11、 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2、 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3、
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並、政治腐敗[暴政、外戚、宦官、昏君、貪官污吏]、地方割據,思想專制、農民起義。)

14、
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的分裂到統一;封建經濟破壞、恢復和南方的開發;少數民族的內遷、封建化和大融合;士族制度。)
1、 三國鼎立的形成原因和正確評價三國的歷史地位。*
2、 重點掌握曹操和諸葛亮
3、 一次短暫的統一;兩次失敗的南下統一;三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原因,異同,結局);四次短暫的北方統一。
4、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在各自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特色。*
5、 南方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6、 全面深刻的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和意義*(經濟意義,政治意義,民族意義)
7、 民族大融合局面形成的途徑。
8、 分析此階段分裂中孕育的統一因素。*
9、 范縝,圓周率,《齊民要術》,書法和陶淵明。
(四)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 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 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
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
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尤其從制度分析。)

5、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 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府兵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後來的破壞*。
7、 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 長安。
9、 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 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 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 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 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五)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封建國家的分裂走向統一;中央集權的加強;封建經濟的突出發展,商業和重心南移;多民族政權的對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外貿;應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榮。)
1、 評價五代十國的歷史地位*。注意其特色和三國時期的比較。
2、 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積極消極影響。*
3、 正確看待兩宋和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透過現象看本質。
4、 兩宋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對民族關系、經濟發展、對外交流,文化發展的影響。*
5、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正確評價。
8、 五代十國圖,宋遼夏,宋金對峙圖,契丹,黨項,金文字。
9、 元朝統一的原因。元朝的歷史地位*(大統一,大融合,大制度,大工程,大交通,大開放)和元的大運河。
10、 元朝對西藏和台灣的管轄。*
11、 宋東京(比較唐長安。),元大都。
12、 三大發明,*教育,資治通鑒,清明上河圖,書法宋詞。
說明:此階段學習的重點一是民族關系;一是從宋太祖到王安石變法的內在聯系;一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六)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 明太祖休養生息的措施。
2、 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3、
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4、 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制度。
5、 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辟做比較。*
6、 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7、 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與宋元對外關系的不同點和原因。*
8、 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衛主權的措施。
9、 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10、 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1、 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2、 科技和文化領域
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說,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3、 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系。
14、 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歷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說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總之,一部中國古代史,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長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統一與分裂,治世與亂朝,融合與隔閡,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閉……,耐人尋味。

⑷ 歷史知識點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⑸ 初中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

中國古代史: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及民族融合、南北朝經濟中心南移、貞觀之治的措施、兩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明清中國的社會危機及原因分析。
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史上的幾次戰爭失敗的原因及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和影響、中國近代的幾次自救運動及影響和失敗的原因(重點要與日本做比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影響、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影響。
中國現代史:新中國的成立及影響、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第一個五年計劃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與意義、對外開放的格局、一國兩制的偉大歷史意義
世界古代史一般不會有大題的出現,即使有也是文明古國的內容(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和三大宗教相關的小內容。
世界近代史: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英美法等過的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美國的南北戰爭日本與俄國的資產階級改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
世界現代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十月革命、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世界經濟危機及羅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掌握這些中考就基本上可以了。

⑹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
5.歐洲的啟蒙運動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

⑺ 高中歷史萬能知識點

第一冊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單元核心概念:

(1)在人類歷史上,古代東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會門檻的地區。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南亞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後出現了一批早期國家。這些地區的古代居民得益於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發展了以灌溉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經濟,並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創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創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漢穆拉比法典》。

(3)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會結構的特徵。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並逐步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一、王國的更替: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與《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蘇美爾人創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稱為「釘頭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漢穆拉比法典》(B)

漢穆拉比頒布,用楔形文字寫成。

1、目的:為了更有效地規范王國的社會秩序,進一步鞏固王國的統治。

2、內容: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

3、意義:《漢穆拉比法典》集古代兩河流域各國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的第一手文獻。

第2課 古代埃及。

一、法老專制統治: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A)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的觀念,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識視為法律,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並控制著所有軍隊,掌握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二、金字塔與來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徵意義(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與紙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書寫材料:筆和墨水,紙草的使用最為普遍。

第3課 古代印度。

一、吠陀時代與種姓制度:種姓制度(B)

1、種姓制度的特點:四大種姓在理論上皆為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和排斥外人的社會集團,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對種姓制度的評價: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的社會發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對所從事的工作缺乏興趣,缺乏創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另一方面,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使印度人產生安於現狀的平和心態,有利於維持統治,維持社會安定。在農業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是緩慢的,因此,種姓制度的消極作用影響比較小,相對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優秀文化成就的農業大國。進入工業經濟時代,社會進步迅速,種姓制度的負面作用使印度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世界大潮,19世紀中期,終於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創立和發展:佛教創立的時間、創始人、地點和經典(A)

1、佛教創立的時間:公元前6世紀

2、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

3、佛教創立的地點:北印度

4、佛教的經典:佛教經典數量龐大,總稱為大藏經,由於內容主要由經藏、律藏和論藏三部分組成,所以又稱為三藏經或三藏。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4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

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傑出代表。

二、瑪雅文化:(A)

瑪雅人長於農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來都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極大地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單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與當時希臘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步相輔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為希臘古典文化在哲學、史學、文學、戲劇和建築藝術等各個領域里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古代羅馬是繼古代希臘之後崛起於地中海地區的另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它通過不斷的對外戰爭,從一個城邦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與這一歷史發展進程相適應,古代羅馬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共和國和帝國兩個時期,並形成了以「十二銅表法」、「公民法」和「萬民法」為標志的羅馬法律體系。在羅馬共和國統治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創立了基督教。

第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一、希臘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臘城邦制度特點: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2、古典時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是古代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這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時期,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1、特點: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漸戰勝氏族貴族的結果。

3、形成過程: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公元前5世紀以後,尤其是經過希波戰爭之後,雅典的民主政治引來了全盛時期,即「伯里克里時代」。

4、評價:以伯里克利時代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社會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然而它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斥在外。

第7課 希臘古典文化。

一、史詩與戲劇:(A)

古代希臘人創作的《荷馬史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二、史學與哲學:(A)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譽為「三大哲人」。

歐洲語言文字中的「歷史」一詞就源於希臘語,原意為「經過調查研究的紀事」。古代希臘的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希羅多德的名字及其《歷史》為標志的。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一、羅馬共和國:(A)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二、羅馬帝國(A)

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

到公元2世紀初,羅馬的統治疆域達到了最大規模:東迄幼發拉底河、西抵不列顛、北達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十二銅表法」(A)

1、頒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於羅馬平民為爭取自身權利而不斷斗爭,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

2、特點:是羅馬人傳統習慣法的匯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3、意義: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穆罕默德和伊斯蘭教的產生(A)

1、伊斯蘭教產生的時間:公元6世紀前後

2、伊斯蘭教產生的地點:阿拉伯半島

3、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一、攻佔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奧斯曼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人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二、帝國的統治:(B)

奧斯曼帝國佔領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和君士坦丁堡以後,控制了亞歐商路。帝國政府對過往商旅強征苛捐雜稅,破壞了地中海區域原來的商業秩序和環境,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單元 中世紀西歐

單元核心概念:

(1)中世紀西歐社會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礎之上,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是西歐封建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自給自足的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法蘭克王國的采邑改革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

(2)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過形成了等級君主制。

(3)中世紀西歐的王權與教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爭斗,阿維尼翁之囚標志著教權由盛轉衰

(4)中世紀西歐文化在各個領域多有建樹,對後世產生了相當影響。

第12課 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產生:(A)

1、采邑改革

時間:8世紀上半葉

推行者: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

內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史稱「采邑改革」。

影響:

(1)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采邑連同居住其上的耕種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進程。

(2)在采邑制度下,國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

(3)法蘭克王國後期,采邑漸漸演變為世襲領地,封建領主勢力坐大,王國陷於分裂割據狀態。

2、西歐封建制度產生和基本確立的時間

產生:6世紀下半夜

基本確立:11世紀前後

二、等級君主制:(B)

1、背景: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以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勢力與新興的市民階層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力圖攜手打破封建割據局面。

2、形成:自13世紀下半葉起,英、法相繼出現了新的權力機構——等級代表會議,與會者大多為教會貴族、世俗貴族和城市市民,等級君主制產生。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徵: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利。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在等級君主制時期,司法和軍事等方面的權利漸漸集中到中央,等級代表會議則主要掌控國家賦稅的批准權和分攤權,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

4、意義:等級君主制相對於中世紀早期的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而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第14課 庄園和城市。

一、中世紀庄園:庄園的特徵(A)

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國王、教會貴族和世俗貴族都是庄園領主。

二、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1、城市的特徵: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中世紀城市規模都相當有限,平均人口僅為數千人。一直到14世紀,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萬餘人而已。由於空間狹小,公共設施建設滯後,城市環境臟亂,一旦遇到大規模瘟疫,便會迅速蔓延。

2、中世紀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紀城市都建於封建領地之上,受領主盤剝。

目的: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營造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環境,爭取城市自治,奪取司法權和行政權。

手段: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結果:經過斗爭,部分城市獲得了完全自治權。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權,由國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處於各級封建領主的控制之下。

第二冊

第一單元 從史前時期到夏商王朝

單元核心概念: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距今1萬年前後,我國遠古先民已學會栽培稻、粟,進入農耕時代。中國是世界農業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時期時代的考古發現,揭示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滿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點。夏朝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歷史轉折。到商朝,國家形態是以商王為天下共主的方國聯盟。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特別是精美的青銅器製作技術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說明商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發達的文明古國之一。

第1課 中華文明的搖籃

一. 原始農耕(A)

⒈ 出現時間:距今1萬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

⒉ 概念:以栽培穀物、馴養牲畜取代採集與漁獵。

⒊ 地位:中國是世界農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 特點:南稻北粟的格局(粟類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別同時起源於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⒋ 意義:

⑴ 是生產性經濟活動的產生,標志著人類歷史實現了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

⑵ 為人類提供了持續穩定的食物來源。

⑶ 人類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

⒌ 典型:陝西臨潼的姜寨遺址體現了早期的農耕聚落是一種共同生產、平均分配的血緣共同體,表明當時處在原始社會階段。

二. 中華文明的起源(A)

⒈ 炎黃傳說

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主要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有關炎帝、黃帝的傳說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⒉ 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徵和核心地區。

考古資料表明,最遲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已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地區。

第2課 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從「公天下」到「家天下」(A)

⒈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儒家典籍《禮記·禮運》說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後進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為公」的社會,「小康之世」是「天下為家」的社會。

⒉ 夏王朝和國家的基本特徵

從文獻記載來看,夏朝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世襲制、設官分職、軍隊、監獄、刑法等是其具體體現。

二. 二里頭文化與夏史探究:二里頭遺址(A)

1.考古發掘顯示:與文獻記載中的夏朝在時間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文化遺存。

2.二里頭社會的分化和居民的經濟生活

宮殿式建築的出現,說明了二里頭社會的分化已很明顯。二里頭居民的經濟生活大體以農業為主,農具有石制和骨質的鏟、鐮、斧等;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羊等。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和玉器大多屬於禮器和祭器。

三.用文獻與考古相互印證的方法探究歷史(C)

1.二重證據法:20世紀初,歷史學家王國維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證明「紙上之材料」,即考古資料與文獻資料的相互印證,也引申為不同來源史料間的相互印證。

2.實踐:參照文獻《禮記·禮運》與考古發掘成果——二里頭遺址相互印證展現夏朝國家、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

第3課 商朝與青銅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湯完成了滅夏事業,建立商朝。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解讀,以及河南安陽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資料的發掘,商朝已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的歷史也因文獻、甲骨卜辭和考古資料的多重印證而成為信史。

二.青銅時代

⒈司母戊鼎(A)

商朝青銅器的代表,製作精良,造型獨特,紋飾瑰麗,表明商朝青銅冶煉和鑄造工藝日趨成熟,為世界青銅文化史上所罕見。

2.商朝青銅器的特徵(A)

商朝的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青銅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數量組合,是器主等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徵,專用於王室與貴族的禮典、祭祀等活動,被賦予溝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權力的功能。

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記載占卜情況的古文字,是一種較為成熟的文字。真實記載了商朝社會各領域的歷史狀況,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資料。

第二單元 從周王朝到秦帝國的崛起

單元核心概念:

西周確立的封邦建國體制,周公倡導的德治與禮制,是周王朝的兩大創設。經歷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中央集權官僚體製取代了封建世襲貴族制,大國兼並戰爭催生了「天下定於一」局面的產生。急劇的社會變動,推動了思想家的活躍和思想創造力的發揮。「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古代歷史上燦爛的思想學術奇觀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

第4課 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一. 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戰滅商,建周,定都鎬,史稱「西周」。

二. 封邦建國制(A)

⒈ 目的:對新征服的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

詳細見如下網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4284c0100o7lg.html

閱讀全文

與歷史核心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