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北衡水冀州有哪些名人
在冀州漫長的歷史上,涌現出了許多名彪史冊的傑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版官吏,又有文人學者,還有權武術名家等等,所有這些人都從不同的方面為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為後世所敬仰。現根據有關史籍記載,將歷史上冀州籍的部分傑出人物概括介紹如下
http://ke..com/view/97021.htm?fr=ala0_1_1
㈡ 冀州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冀州市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
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現冀州市境為晉國的東陽地區。
戰國時期,公元前295年,現冀州市境改屬趙國。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冀州市境屬巨鹿郡。
西漢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設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置信都郡,治所設在信都,即冀州市的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四個縣,即:信都縣、 扶柳縣、昌成縣、辟陽縣。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冀州市舊城。
高後六年(公前182年),將信都郡改為信都國,治所仍在信都(現冀州市舊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信都國仍屬於冀州,信都國所轄區域與原廣川國相比沒有變化,且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也沒有變動,信都國和信都縣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東漢東漢王朝,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東漢初,州仍沒有固定治所,東漢後期,州的治所才開始固定下來。
建武元年(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於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三個縣: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於冀州,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扶柳縣、阜城縣。
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冀州的下轄區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於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
三國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
黃初二年(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
晉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轄區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後(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
南北朝北魏時(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掉郡一級,實行州、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級),
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置長樂縣(今冀州市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置澤城縣(今冀州市扶柳城)。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行郡、縣兩級制,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並入長樂縣。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咸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 改為信都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縣為堯都縣。
五代將轄域分為河北道等諸道,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
宋朝河北東路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治所在信都。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一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仍設置冀州。冀州治所仍在信都。冀州屬河間府,隸河北東路。
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佔冀州。
元朝冀州直屬真定路, 隸屬燕南河北道(省級)。
明朝冀州(地區級)屬真定府。
洪武二年,即1369年,廢除信都縣,歸冀州直轄。
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朝延布政司所轄。
民國三年(1914年)裁撤直隸州冀州,設立冀縣,屬直隸省的冀南道(地區級),
民國三年(1915年)改屬大名道(地區級)。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一級,冀縣隸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南宮行政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冀縣設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軍侵佔冀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冀縣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縣屬中國共產黨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區十四專區。
1942年「四·二九」後,歸冀南六分區領導。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 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
1946年2月,各邊區及交叉村分歸原屬,恢復舊縣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並歸五專署領導。
1948年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屬華北行政區冀南五專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11月7日,冀縣改屬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冀縣並入衡水縣(亦屬石家莊專區)。
1961年7月9日,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劃出,合為冀縣。
1962年1月1日析冀縣為冀縣、棗強兩縣,冀縣仍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復置衡水專區,冀縣仍屬衡水專區。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冀州縣依然屬之。
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冀州縣撤縣建市
㈢ 河北冀州古代有哪些名人名事
冀州市之名淵源於古冀州。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劃華夏為「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於此置信都縣和信都郡,隸冀州。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從此冀州與今冀州市開始聯系起來。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屬真定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冀州為冀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縣撤縣建市,定名為冀州市。
冀州歷史名人
1、邳彤
劉秀到洛陽後拜邳彤太常之職,後又改任左曹侍中,專侍於皇帝左右。漢明帝劉庄即位後,在南宮雲台繪制了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稱「雲台二十八將」,邳彤為二十八將之一。
據史料載,邳彤在平定王郎後曾任曲陽郡太守。他在任期間為官清正,而且精通葯理和醫術,重視葯業,受到當地人民贊頌。傳說邳彤醫術精湛,經常扮作串鄉醫生給人治病,療效頗佳,被稱為「神醫」。邳彤死後葬於祁州(今安國縣)南關,墓地修造「邳王廟」作為祭所。宋朝時祁州人將邳彤尊為「葯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葯王廟」。清朝時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又特為「葯王廟」書匾。
2、馮跋、馮弘
馮跋(?-431),字文起,東晉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岳良村)人。祖父馮和在西晉永嘉之亂時,為避戰亂遷居上黨(今陝西長子縣)。父馮安曾任西燕國的將軍,西燕敗亡後,馮安全家遷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市),成為鮮卑化漢人。
馮跋少年時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後燕慕容寶時任中衛將軍,慕容熙即位後,馮跋任衛中郎將。慕容熙昏庸暴虐,賦稅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馮跋尋機殺了慕容熙,立慕容寶的義子高雲為主,馮跋被封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事變,被眾將推舉為王,年號「太平」,國仍稱燕(史稱北燕)。
馮跋在位時歷意農桑,勤心政事,為鞏固統治和發展生產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懲貪賕」,他要求各級官吏施仁政、惠民眾,並嚴懲貪官,使「上下肅然,請賂路絕」。「省徭賦,課農桑」,他省徭役薄賦稅,選拔官吏時細詢勵農方略,「勸農課桑」蔚然成風,農業發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學」,他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獎勵孝賢,並在各處營建太學,教育子民。馮跋在位22年,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431年,馮跋得重病,諸子和其弟爭王,互相殘殺,跋驚嚇致死。
馮弘,字文通,馮跋之弟,北燕國君。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為中山公。馮跋死後,馮弘殺死馮跋的兒子馮翼,自立為北燕國君,年號「太興」,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臨城下,馮弘被迫逃往高麗(今朝鮮),兩年後被高麗王所殺。
3、馮太後
馮太後(441-490),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岳良村)人,北燕國君馮弘的孫女,傑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馮弘兵敗逃往高麗後,其父馮朗和其叔馮邈降魏。馮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陝西境內)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後獲罪被殺,馮氏被送進宮里,靠姑母(北魏國君拓跋燾的左昭儀)撫養。她自幼聰明好學,在姑母的教育下,不僅精通文字,而且見識日廣。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歲的馮氏被選為貴人,公元456年被封為皇後。公元465年,26歲的文成帝去世,獻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馮氏被尊為皇太後。當時獻文帝才12歲,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渾專權,陰謀傾覆帝室。馮太後和漢族大臣密定大計,突然捕殺乙渾,然後臨朝聽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後停止臨朝聽政,轉而撫養皇孫,由14歲的獻文帝親政。公元471年,18歲的獻文帝拓跋弘將皇位禪讓於4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馮氏遂受封為太皇太後。拓跋弘成為太上皇,但仍參與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載:「顯祖(即獻文帝拓跋弘)暴崩,時言太後所為也」。馮氏開始第二次臨朝聽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為止。
馮太後再度臨朝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徹底地改革。如:提倡漢化,修孔子廟,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學校,大興教育;嚴禁鮮卑族同姓結婚;革除鮮卑族信奉巫術的風習;實行均田制,把因戰爭荒蕪了土地分給有力耕耘的丁壯,收繳租稅以利國家;建立戶籍制與俸祿制等。經過馮太後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擺脫混亂局面,抑制了豪強的掠奪行為,使國家日趨安定,北魏逐漸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過渡,為孝文帝親政後更大規模地推行漢化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馮太後嚴於執法,有兩個親王因貪贓枉法受到檢舉,許多王公大臣為之說情,馮太後依據朝規,將這兩名親王削去封爵,終身監禁。馮太後生活樸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綢帛,吃飯用的桌子僅一尺見方,飯菜數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後少得多。她生前還寫下遺囑,規定墳墓長三十步,葬室長寬一丈,用普通棺槨,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去世,年僅49歲,謚「文明太皇太後」。馮太後對推動北魏封建化和漢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所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4、孫敬
孫敬,字文寶,漢代信都(今冀州市)人,「頭懸梁」的典故即出自孫敬。《太平御覽》載:其「好學,晨夕不休」,他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孫敬苦讀常通宵達旦,為消除困意,系發於屋樑,若低頭欲睡,拽其發而警醒。孫敬憑借其獨特的「懸梁」精神苦學,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當時的知名大儒。後人對孫敬「懸梁」苦讀的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揉為「懸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經》中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把孫敬、蘇秦以及車胤的「囊螢」、孫康的「映雪」,引為苦讀的楷模。
5、劉焯
劉焯(544-610),字士元,隋朝經學家、天文學家,信都縣(今冀州市)人。劉焯自幼聰慧,並與河間劉炫友善,兩人一起向信都郡劉軌思學習《詩經》,向廣平郭懋(mao)常學《左傳》,向阜城熊安生學《儀禮》,後又在武強的大儒劉智海家苦讀十年,遂成知名學者,出任州博士,同劉炫並稱「二劉」。
隋文帝開皇年間,劉焯中舉秀才,射策甲科,拜為員外將軍,與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國史,並參議律歷。他曾與諸國子共論古今滯義,常有高論,眾人皆佩服其學識淵博。開皇六年,洛陽「石經」運抵京師,文字多處磨損,極難辯認。隋文帝便詔劉焯、劉炫等人考證,他們經過努力,一一辯清。在國子監舉行的一次經學辯論中,他與劉炫力挫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誹謗,被革職還鄉。後隋文帝派劉焯到蜀王楊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楊熹得知,將劉焯發配到邊遠充軍。楊熹的蜀王封號被廢後,劉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雲騎尉。劉焯秉性耿直,為官期間經常抨擊時政,終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罷職回鄉。自此他游學授徒於閭里,致力於教育和著述,其間天下名儒有了疑問、學子求學,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煬帝即位後,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學博士。劉焯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劉焯的著述有《稽極》十卷、《歷書》十卷、《五經述議》等書,後散失。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尚書劉氏義疏》1卷。唐魏徵《隋書》「儒林」中介紹劉焯時說:「論者以為數百年以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現代歷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第三冊中寫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劉焯、劉炫二人。」
劉焯精通天文學,他發現隋朝的歷法多存謬誤,多次建議修改。公元600年,他創《皇極歷》,首次考慮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性,創立「等間距二次內插法公式」來計算日、月、五星的運行速度。推日行盈縮,黃道月道損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現的地點和時間,這都比以前諸歷精密。「定朔法」、「定氣法」也是他的創見。《皇極歷》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點在黃道上西移一度的歲差,與現行數值非常接近。由於劉焯所著歷書與當時權威人士——太史令張胄玄的天文、歷數觀點多有不同,故嘔血而成的《皇極歷》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該書提供的天文歷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歷史證實劉焯研究天文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時李淳風就是依據《皇極歷》造出了《麟德歷》,被推為古代名歷之一。
6、孔巢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孫,「竹溪六逸」之一,與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詩文佳作行世,後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與李白、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隱居於山東泰安府徂徠山腳下,縱酒酣歌,談詩論賦,號稱「竹溪六逸」。徂徠田園生活結束後,孔巢父被舉薦赴長安做官。約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辭官歸隱江東(今浙江會稽)。行前,京師好友蔡侯曾設宴為其餞行,席間,詩人杜甫吟詩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贊頌巢父的才德,題為《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後來孔巢父為扶救社稷,再度復出,任湖南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間,孔巢父為朝中大臣,官至給事中。因其足智多謀,善於辭令,且破賊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稱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鎮州李維岳和淄青李納請示承襲父職,朝廷不允,魏博七州節度使田悅又代其二人奏請,德宗仍不答應。田悅惱羞成怒,聯合李維岳、李納等人嘩變。河北三鎮的叛亂致使連年戰禍,生靈塗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場,士卒死傷慘重。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為宣慰使前往平亂,孔巢父冒死趕赴魏博鎮,舌戰田悅,陳述順逆之禍福,理據俱備,打動人心,終使田悅率眾歸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悅。次年,涇原兵變,叛將朱泚(ci)入長安稱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率兵猛攻,李懷光前去救駕,數敗敵部,屢有戰績,迫使朱泚退歸長安。因德宗輕信奸相盧杞的挑撥,不許李懷光入朝覲見,故李懷光耿耿於懷,以至背主而去,聯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漢中,並率軍佔領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割據一方。孔巢父說降田悅叛軍後,當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懷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捨身勸降,因言辭失宜,不幸為李懷光部下殺害。死後,朝廷追贈孔巢父尚書左僕射職,謚號「忠」。《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孔巢父傳。
7、胡宗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蓀(sun),筆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莊村)人,近代著名書法家。胡宗照出身於書香門第,先祖胡存武曾創辦義學,祖父胡鎣(ying)為清代候選訓導,在義學任塾師,父胡庭麟曾任教於京師,善書法。
宗照畢業於保定優級師范學堂,1911年與同仁創辦冀縣縣立高等小學堂,並任國文和書法課。他治學嚴謹,兼收並蓄,尤精古詩文,書法課常以口傳心授教導弟子,並舉辦書法展覽。1928年胡寓居天津勸業場附近華錦成燈扇字畫店後院,以買字畫為生。
宗照自幼聰敏好學,尤喜書法,他初習顏柳正楷,頗得人們賞識,有所成就之後,改臨魏碑,以張裕釗的《南宮碑》為範本,練習魏碑。他在運筆、結構上極下功夫,並持之以恆扎實苦練。宗照遍覽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討歷代金石碑刻,取長補短,自創新境,獨成一格。他的書法剛柔相濟,內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樸美觀,又神氣活現,余韻無窮。胡宗照在書法屆頗有影響,據說藝術大師齊白石認為胡是當時北方最有成就的書法家,並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後應邀為天津「五和線店」、「交通旅館」、「裕華文具店」、「寶豐飯店」、「華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門大街的一些商號書寫牌匾,為河北省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學、冀縣縣立高等學校書寫校名。胡所寫的條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畫店裡奉為上品,內地富賈和外國客商均以高價求購,人們將他的字畫視為珍寶。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於北京,他的書法著述、所藏之詩書字畫在歷次運動中先後丟失。
8、道安
道安(312-385),東晉時傑出的翻譯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於扶柳縣(今冀州市小寨鄉扶柳村)的一個讀書人家,原姓魏(一作衛),自稱釋道安。
道安父母早喪,由外兄孔氏撫養,7歲開始讀書,15歲時對五經文義已相當通達,轉而學習佛法。道安18歲出家(此據《名僧傳抄》之說,《高僧傳》載「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為剃度師所重視,只讓他去田裡幹活。後來他向剃度師要佛經來讀,能過目成誦,記憶驚人,師傅驚喜,並送他受具足戒,允許他外出任意參學。傳說師傅給他《辨意經》一卷約五千言,只用一天時間就把經書讀完。又給他讀《成具光明經》約萬言,仍用一天時間讀完,復述經文竟一字不差,為此甚得師傅喜愛。
道安24歲時,在後趙的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境)拜西域高僧佛圖澄為師,在此道安鑽研佛學長達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圖澄的賞識,常代佛圖澄講經,並圓滿解答許多理論疑難,因而,贏得「漆道人,驚四鄰」的美譽。佛圖澄死後,道安離開鄴都來到山西與當時名僧竺法濟、竺僧輔、竺道護等研究佛經,並為佛經作了極寶貴的註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餘人來到襄陽,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馬寺,後又創立檀溪寺,從事佛學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規。道安在當時佛教界影響很大,東晉孝武帝曾下詔書表揚道安,並給他象王公一樣的俸祿。寧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長安,受到苻堅的召見。道安晚年在長安五重寺主持譯經,並注經作序。道安於公元385年二月初八離世,葬於長安五重寺,時年73歲。
道安為弘揚佛教做出巨大貢獻,歸結起來主要有:一佛經翻譯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約60多種(佚失約40種,現存20多種),他作的14篇經論序言都載在《出三藏記集》中。佛教剛傳入中國時,翻譯質量比較低。道安親自主持,與西域等地名僧詮定文字、詳核文旨,並為譯成的佛經作序言,提高了佛經的翻譯質量。在翻譯過程中,他還總結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譯規則,主張直譯。道安曾撰《綜理眾經目錄》,對當時流行的諸經譯本一一詳考。二、制定僧徒教規教儀。道安主張僧侶以「釋」為姓,得到佛學界認同,從此出家人自稱「釋子」。他還為僧侶制定了儀規戒律,天下僧侶的行為得以統一,宗教組織得到規范。三、創立「本無宗」佛學學派。道安融合禪學和般若學兩大學說的精華,主張「以無為本」,開創了新學派——「本無宗」,這是我國在佛學上創立學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㈣ 冀州市的歷史有沒有人知道
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冀州市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
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現冀州市境為晉國的東陽地區。
戰國時期,公元前295年,現冀州市境改屬趙國。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冀州市境屬巨鹿郡。
西漢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設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置信都郡,治所設在信都,即冀州市的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四個縣,即:信都縣、 扶柳縣、昌成縣、辟陽縣。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冀州市舊城。
高後六年(公前182年),將信都郡改為信都國,治所仍在信都(現冀州市舊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信都國仍屬於冀州,信都國所轄區域與原廣川國相比沒有變化,且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也沒有變動,信都國和信都縣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東漢東漢王朝,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東漢初,州仍沒有固定治所,東漢後期,州的治所才開始固定下來。
建武元年(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於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三個縣: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一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於冀州,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扶柳縣、阜城縣。
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冀州的下轄區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於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
三國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
黃初二年(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
晉朝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轄區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後(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
南北朝北魏時(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掉郡一級,實行州、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級),
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置長樂縣(今冀州市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置澤城縣(今冀州市扶柳城)。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行郡、縣兩級制,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並入長樂縣。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咸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 改為信都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
㈤ 冀州的歷史是怎樣的
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5000年歷史,得到確認!
歷史文化是一種無形而強韌的回力量,在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答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前不久,8位國內著名文物專家齊聚冀州,對4大類123套件歷史文物進行集中鑒定,結果把冀州歷史推到了5000年以前。這是「九州之首」文化的尋根之旅,也是對冀州歷史淵源的一次重新定位。
冀州淵源:
上古時代因地跨黃河,今轄區分屬冀、兗二州。饒、昌、武城、武羅均系境內主要封邑方國。春秋時期多歸晉國。戰國時代為燕、趙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鉅鹿郡。漢代屬冀州刺史部,先後設有廣川國、信都國和安平國,今轄縣市區多為此時建置。三國時系魏國冀州域,冀州治自鄴始移信都,境內分屬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晉代仍為冀州所轄。隋時,南部屬冀州,北部屬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屬河北道。宋初冀州屬河北東路,深州屬河北西路。元初,觀州治所移至縣城(今景縣城),並於公元1265年復稱景州。此後直至明、清,先後為中書省、京師、直隸省所轄,境內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領。
㈥ 冀州縣志
冀州歷史悠久,上古時期,黃帝劃野分州,冀為九州之一,大禹治水後,重新劃分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河北簡稱「冀」就源於此。
冀州市隸屬河北省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西距省會石家莊市110公里,轄區總面積918平方公里。邯黃鐵路過境建站,大廣高速擦境而過。
全境東南部和西北部稍高,東北部較低,海拔高度為21.5至26.5米,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質地適中,土層深厚。市區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總面積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為省級濕地保護區。
冀州市處於北半球暖溫帶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暖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於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2.7℃,最冷月為一月份,平均氣溫-4.2℃,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歷年平均光照時數為2571.2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92天。
㈦ 冀州是歷史文化古城嗎
一,冀州建制2000餘年,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
二,近年來,衡水市冀州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依託歷史文化、濱湖近水兩大優勢,做「古人」文章,引「今人」注目,傾力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產業集群,培育新興文化業態,使冀州逐漸成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文化交流、休閑旅遊目的地。
深挖歷史資源,彰顯古郡風采。冀州古為九州之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在美麗的衡水湖畔流傳著許多名人傳記、歷史故事等,有東漢「葯王」邳彤、北魏傑出女改革家馮太後、「頭懸梁、自勤苦」的孫敬、東漢在此訓練水軍的袁紹等。經過幾年的培育建設,該區已擁有濱湖公園、靈秀山莊、田園棉文化園、九州文化廣場、漢城牆等旅遊景區(點)20餘處,初步形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文化旅遊產品體系。目前,總投資4.5億元、佔地130餘畝的道安寺文化產業工程,五個主體大殿已完成打樁。以清代冀州知州李秉衡廉政為官的相關典故為主線,依託鹽河故道自然風貌建設的老鹽河生態公園坡岸綠化工程——德政園即將開園迎客,德政園工程包括文化廣場、李秉衡雕像、德政亭廊等主題公園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集休閑旅遊、特色文化、德政文化、廉政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建成後將為冀州「水與漢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㈧ 河北冀州一帶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大事
http://www.zgjz.gov.cn/hsjz/jzfm/lsmr.htm
㈨ 河北省冀州宋代歷史
冀州,遼朝時設置州。遼聖宗設立冀州刺史,後來升為永安軍防禦使。《遼史·聖宗紀》:統和四年(986年),宋遼戰於飛狐,遼國冀州防禦使大鵬翼陷焉。冀州建州、升防禦都在統和四年之前。治所不詳,遼末冀州已經不存。
㈩ 河北省歷史故事
1、邯鄲學步的故事: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壽陵少年。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
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2、趙雲的故事:
趙雲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帶兵開始了對西川的掃盪行動,在共同攻下巴東郡以及巴郡以後,趙雲與張飛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陽、
犍為兩郡。犍為郡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廣漢郡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 趙雲獨自率軍平定蜀中大郡後從成都南面與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3、河伯娶婦的故事:
魏文侯(魏斯)命西門豹為鄴城縣令。當地巫祝、三老勾結廷掾、豪長,假借河神娶婦,以少女投河,詐取百姓財物。西門豹微服私訪,洞察其情,即將計就計。
三月十五日為河神娶婦之期,西門豹親至河邊送親,故指新婦容貌不佳,命巫祝、三老、廷掾稟明河神,容重選佳麗,將三人相繼投入河中。百姓醒悟,河神娶婦之事遂絕。
4、郭守敬的故事:
郭守敬是邢州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郭守敬運用他改進、創造的天文儀器,進行了許多精密的天文觀測,從而使《授時歷》的編制有了可靠的觀測基礎。他所從事和領導的觀測項目甚多,如冬至時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
四海測驗、黃赤交角以及一些歷元時刻的測定,其中大部分數據都是中國古代歷法史上最精確的,或近於最佳的。
5、竇建德的故事: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人。隋朝末年河北農民起義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後代,遼東宣王竇拓玄孫。
竇建德帶領孫安祖進入高雞泊,舉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歸順高士達起義軍,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國,稱雄於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