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讀歷史學成語讀後感4篇
讀《讀歷史學成語》有感
在10月份,我迫不急待地拆開了從網上訂的《讀歷史學成語上冊》,書里夾這一張非常精美的書簽,上面有著三數列字:「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這句頗有韻味的語句將我吸引住了……
翻開書的第一頁,紙張上列印著許多的成語,後面是對這些成語的解釋。第一篇課文是:《開天闢地》。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從古代到現在,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這些卻沒有文字記載,只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團氣,就像一個雞蛋,漆黑一片。盤古在這樣的情況下,蘇醒了,他揮舞大斧,劈開了黑暗,所以一直頂立在天地之間。後來,盤古死了,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化成了各種東西--日月星辰,風雨霞霓,山河湖海,桑田沃土,花草樹木,將宇宙打扮美麗了。
雖然這個神話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卻很感人。盤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已經一萬八千年了,終於拿起大刀,砍破了黑暗,讓宇宙也得到了光明,但盤古卻要一直頂力著天,踩著地。當盤古死後,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化成了世間萬物,有樹有花,有河有湖有海,有太陽和月亮,有風、有雨、有沃土……從此,宇宙的黑暗消失了,宇宙變得美麗極了!
還有一個故事讓我有很深的感觸,這篇文章名叫:《覆水難收》。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的妻子馬氏嫌他太窮了,毫不猶豫的離開了他,只留下了姜太公一個人。後來,周文王尋得姜太公,並封他為相。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謀,幫助周武王攻滅了商朝,並立下了汗馬功勞。馬氏得知姜太公無比富裕時,找到了姜太公,想要和他恢復夫妻關系。姜太公將一壺水倒在地上,讓馬氏將水收回壺中,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於是姜太公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我覺得姜太公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他並沒有大聲罵吼自己的「原」妻子,而是巧妙的將水倒在地上,讓馬氏收回,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讓馬氏說不出話來!我還認為馬氏是一個嫌貧愛富的人。當姜太公很窮時,她自己頭也不回的走掉了,而現在,姜太公成為了宰相,她馬上「厚著臉皮」地「粘」著姜太公,讓姜太公和她恢復夫妻關系,這明顯是「嫌貧愛富」的表現!
如果有機會,我還會再讀《讀歷史學成語下冊》,很多精彩還在等著我呢!大家也去讀一讀吧!
我的名言是:樂觀地對待生活的每一天,你會發覺自己天天過的都很充實!
⑵ 為什麼說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
19世紀被譽復為歷史學的世制紀,史學理論認為,19世紀歷史學逐漸科學化(尤其是法國大革命之後),歷史研究從此擺脫修辭和文學寫作的悠久聯系;並在19世紀涌現一大批歷史理論、歷史學家
這個世紀里出現了很多史學流派(如蘭克史學等),培養出了很多史學工作者,史學雜志和歷史學社普及,史學理論有了進一步的更新,眾多的考古發現(如特洛伊遺址的發掘)。
⑶ 《歷史學是什麼》的讀後感.要是作文
歷史學著作讀後感
劉平兄發來這篇座談話記錄稿,要我談點讀後感,我拜讀之後,感觸良多,不過,要把想說的話都寫下,必病累贅,故只談一點希望不算題外的話。
不知從何時起,「歷史人類學」,好像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幽靈,在中國史學這個深潭的水面上,攪起了一點不大不小的漣漪。中國史學界好像比較喜歡討論什麼「學」的定義,記得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開社會史學會年會,都會有「什麼是社會史?」的討論,到最近幾屆,這種討論終於沉寂下來了,但「什麼是歷史人類學?」又成為新的話題。正如振滿兄在這個座談會上說的,我們不小心用了這個標簽,但自己其實並不清楚,也沒有興趣弄清楚,應該如何定義歷史人類學。之所以選擇這個標簽,只不過是覺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麼一點歷史人類學的味道罷了。我們編了一本刊物,取名《歷史人類學學刊》,正因為我們不願意下定義,所以沒有寫發刊詞,而是先後刊載了張小軍、黃應貴、庄英章三位先生談「歷史人類學」的文章,主張各異,目的也是想表明我們的立唱—所謂的歷史人類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實踐。
至於為何要用這樣一個標簽,那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有偶然的機緣,也有個人的興趣,有學術的理路,也有治學的傳統。這些,在蕭鳳霞、鄭振滿、丁荷生等人的發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談。想多說幾句的,是振滿兄提到,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有深厚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基礎,同時也都有人類學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影響,的確是不應忽視的。近年來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議論,製造了一種印象,好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或對話,是一種新潮。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和歷史學結合得非常緊密,而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也從一開始就深受人類學的影響。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學創辦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就是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放在同一機構中的。解放後中山大學歷史系中的著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類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這些學術淵源,對我們有非常深的影響。今天,大家講到歷史人類學,就會同田野調查、區域研究或社區研究等等聯系起來,其實,這些也不是什麼新發明,劉平兄在發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遙先生的田野調查,就是我們非常敬佩的。《歷史人類學學刊》在去年專門刊載了當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華北開展田野調查的賀登崧教授的一篇舊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提倡的田野調查,前輩學者已經有非常好的實踐,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在八十年代中期與人類學家合作開始在鄉村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激勵我們的,不正是顧頡剛、容肇祖這些史學前輩當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廣東的東莞考察的身影嗎!
近來我常常想,為何大家會產生這種把所謂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視為新東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爾敏先生的《20世紀非主流史學和史家》一書時,好像明白了一點。在學術的社會里,也許有一兩種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則被視為「非主流」。在「非主流」沒有進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學者視線的時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進入了視線,就可能被視為新潮湧來,然後會產生「新潮」是否會成為主流的疑慮。其實,在學術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這個「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隨意潑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脈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學術之「流」的格局,應該像珠江那樣,盡管地理學家可能會定義哪條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實際上,珠江水系並無主流支流之別,幾條江河並沒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難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錯,互相混合,最後還是分流入海。如果我們能夠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樣那樣理解學術之「流」,那麼,很多爭論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後,我想用兩句也許是老生常談的話來歸納我的意見:我相信「史無定法」,但一定要「學有所本」。
⑷ 為什麼修昔底德會受到19世紀歷史學家如此高的評價
昔底德(希臘文Θουκυδίδης 、英文Thucydides,約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回人,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和雅答典十將軍之一,以其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在西方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因其嚴格、標準的證據收集工作,客觀的分析因果關系,被稱為「歷史科學」之父。因在其著作中闡明了國家之間的政治行為與產生的後果建立在恐懼情感與利益基礎之上,他也被稱為「政治現實主義學派」之父。 因提出「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日益增長由此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史》I·23),而被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1]
中文名
修昔底德
出生日期
約公元前460
外文名
Θουκυδίδης
出生地
雅典阿里摩斯
逝世日期
公元前400/396年
代表作品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國籍
古希臘雅典
主要成就
撰寫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英文名
Thucydide
⑸ 歷史學是什麼1000字讀後感
在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就被題目吸引了.中國的史學家中,並沒有看到就歷史本身是什麼展開過專題論述,倒是更多的探討「歷史為什麼」的話題.這一區別本不是東方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究其根本,應該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所在,但確實這一問題是重要的.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要關注歷史學家,更要關注歷史學家所在的社會.
書
的第二章,探討了歷史的社會性,與個人性.其實本質上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歷史是人的行為過程,但歷史不是某個人的行為過程,我們不能罔顧歷史
的社會性,而誇大一個人的歷史作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能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
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現在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本質上看,歷史是社會性的.
第三章,探討了歷史、科學和道德.歷
史學家和歷史資料的收集者的本質不同,在(文章轉載自:http://www.gerenjianli.com/geren/hougan/
請保留此標記)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歸納方法,其實是和科學是相通的,我們要為歷史找到不止是一個發生的原因,這是歷史學家的思想性之所
在,沒有這種思想性的存在,歷史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意義又何在呢?知識本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
知,歷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學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本都是哲學的衍生,它們的方法本都是一樣的.
第四章的題目是「作為進步
的歷史」.其實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歷史是進步的嗎?進步是什麼,進步是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的前進,而歷史的確有這樣的一種方向性嗎?這一點我相信,真
正傾心歷史的人,有著較他人對未來更多的憧憬與責任.歷史中的進步依靠的是人類不斷的持續的獲得性財產的轉讓,而這一過程便是進步的源動力.進步在於繼
承,而不是毀滅.對於歷史的進步是一種信仰,是代表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進步是歷史藉以編撰的科學假設.換句話說,沒有這一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科學
的假設的方法,是構建任何知識大廈的必要前提.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⑹ 西方史學史為什麼說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
19世紀被譽為歷史學的世紀,史學理論認為,19世紀歷史學逐漸科學化(尤其是法國大回革命之答後),歷史研究從此擺脫修辭和文學寫作的悠久聯系;並在19世紀涌現一大批歷史理論、歷史學家
這個世紀里出現了很多史學流派(如蘭克史學等),培養出了很多史學工作者,史學雜志和歷史學社普及,史學理論有了進一步的更新,眾多的考古發現(如特洛伊遺址的發掘)。
⑺ 求全球通史讀後感1500~2000字 最好不要和網上的有雷同 可以摘取幾篇的好段落結合成一篇 全文連貫 急急急!
全球通史讀後感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的全球史觀出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縱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這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後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展長期處於『停滯』狀態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基督教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築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築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於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發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於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後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聖經》基礎上構建的.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傳統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於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沖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實和虛假的社會現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於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麼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冷戰」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並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於智慧,體現了思想的力量。貫穿於書中作者對歷史富於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於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並處於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並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勢法則的那種發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於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於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展技術來滋養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的人類發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並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於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⑻ 歷史學是什麼讀書筆記
廣義的"歷史來源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