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歷史特色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歷史特色

發布時間:2021-03-12 22:11:33

A.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泉籍華僑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發展的版歷史,反映華僑華人群權體的主要特點和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該館作為華僑史專題博物館,藏品具有鮮明而濃厚的異域文化色彩,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價值,是重現華僑先輩移民、謀生、發展歷程的重要實物資料。截止2007年底,共有館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數為華僑華人、歸僑僑眷捐贈的傳世文物,僅有少量從相關部門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較珍貴的主要有反映華僑華人史上各個時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僑領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葉恭綽合作畫」、「陳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貨單」、「梁披雲墨寶《番客謠》」、印尼華僑「歡迎蘇加諾總統蒞錫簽名冊」、「緬甸同盟會會員吳宗海日記」等。
該館設有「李成智華僑華人圖書資料中心」,專門收集僑史資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書已達8000多冊,收藏有3種以上外文學術期刊,10多種中文學術期刊,數千冊珍貴族譜、華僑華人社團刊物,是海內外知名僑史資料中心之一。

B.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2014年10月21日開放。博物館位於北京東直門內北小街,征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設規模12700平方米,館舍建設計劃投資2.2億元人民幣,主要由國家投資建設。
注冊資本:349萬人民幣

C.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對這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我還是相當的喜歡的咯,就是感覺中國的文化那麼的博大精深,偶爾的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也是很不錯的。

D.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代表文物有哪些

代表文物現在還不確定 都是海外各界人士捐贈的~

E. 華僑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華僑博物館分為「華僑的產生和發展」、「解放前華僑的悲慘遭遇」、「華僑同僑居國人民的友誼」、「華僑對祖國的貢獻」、「華僑社會的過去和現在」、「華僑政策的回顧」等六個部分。陳列著許多華僑、歸僑贈送的文物、工藝品以及標本資料,體現了陳嘉庚先生崇尚科學文化知識並積極發揮其社會效益的指導思想。
整座博物院分為三個展覽大廳,展覽面積2400平方米,展出各種圖片、資料1200多件,珍貴文物近2000件,各種珍禽、走獸、水產標本1000多件。
風景如畫的海濱城市廈門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歷史上華僑出入國的主要口岸。華僑博物院就坐落在市區的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和南普陀寺。
華僑博物院由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56年倡辦,1959年落成開放,是我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興建的文博機構,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舍是一座富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的重檐式宮殿建築,樓身由潔白花崗岩砌成,屋檐以翠綠琉璃瓦鋪飾,斗拱玲瓏,飛檐凌空,古色古香,雄偉壯觀。全院佔地面積12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1011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7000件,包括歷代青銅器、陶瓷器、古錢幣、古字畫、古代雕刻工藝品、外國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貴的僑史文物和鳥類、獸類、魚類、礦物標本等,其中有多件國家一級文物。2005年推出的《華僑華人》、《陳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館》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外展出。

F. 有關泉州愛國僑鄉的事跡!

鄭炳山:與僑史結情緣

--------------------------------------------------------------------------------

2006年02月28日 14:28

在泉州僑鄉,有一位被稱為「泉州僑史通」和「活字典」的離休幹部,他五十多年如一日,為泉州華僑歷史研究作出很大貢獻。他就是年逾七旬的原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鄭炳山。

鄭炳山從1952年擔任晉江縣委統戰部長兼縣政府僑務科長開始,就把研究華僑歷史作為自己工作的職責范圍。他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深入進行僑情調查和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僑史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收獲。

1958年間,鄭炳山在國內外史書中發現,在菲律賓推翻西班牙統治期間,有一位外文叫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譯音)的,曾擔任菲律賓起義軍副總指揮兼南路總指揮,被譽為「菲律賓革命中惟一的華僑將軍」,但史書對其原來的中國姓名、籍貫等情況的記載不一,眾說紛紜。為破解這一謎團,還其真實面目,鄭炳山先後走遍廈門、同安、晉江、泉州、南安等縣市,通過多種渠道,不厭其煩地四處查訪,至1962年才在南安縣劉林鄉的《劉林劉氏族譜》中查到那位「惟一的華僑將軍」就是南安劉林的劉亨賻,並經專家鑒定無疑。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炳山歷經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茫茫「大海」中摸到了「針」,從而澄清和糾正了歷來對這位英雄人物的誤傳,為僑史界立下汗馬功勞。消息傳開後,中國新聞社曾發專稿向世界介紹這一重大發現;菲律賓《世界日報》也用整版篇幅作了報道,菲律賓僑胞還集資在菲律賓為劉亨賻鑄造兩尊銅像,作為中菲友好象徵加以紀念。

鄭炳山數十年如一日熱心僑史研究,不僅搜集整理了很多頗具價值的資料而成為泉州僑史的「活字典」,還經常撰寫僑史論文在報刊上發表,同僑史界進行學術交流,受到好評。他先後被選為全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福建省僑史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1992年6月,鄭炳山離休後,沒有因此而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繼續發揮余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對華僑歷史的繼續研究,做的工作更多,更具體,更全面,收效也更為顯著。

1994年初,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始興建時,鄭炳山主動承擔了負責僑史資料徵集和展館陳列方案的編寫工作。除親自帶領徵集小組深入僑鄉各地開展僑史資料的徵集活動外,1995年8月又帶隊前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進行為期40天的海外僑史資料的徵集工作。

第一次到新、馬的鄭炳山,在國外期間,從沒休息過一天,也未進過一次商場。白天堅持走訪僑親,夜間整理已徵集的資料,有時甚至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特別是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為弄清泉州人旅居新、馬始於哪個年代,鄭炳山曾獨自一人到郊外荒無人煙的三寶山上,在那裡踏遍埋葬許多華僑屍骨的墓地,逐一辨認鐫刻在墓碑上的籍貫和生卒年月,這種認真負責的精神深得僑親的贊譽。回國後,他又先後三次帶隊深入到新、馬華僑居多的南安芙蓉僑村和緬甸華僑居多的洛江區霞井僑村進行為期32天的僑村典型調查和徵集史料,隨後撰寫的調查報告和論文為多家媒體所刊用。在鄭炳山的直接帶領下,先後共徵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僑史資料和文物達1500多件,其中有部分十分珍貴而又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是由鄭炳山發現和出面徵集的。

為弘揚泉州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拓寬學術視野,在他的積極倡議和努力下,泉州華僑歷史研究學會先後參與舉辦了愛國華僑李清泉、李光前、顏子俊和「泉州華僑與抗日戰爭」等專題學術研討會;為主編纂出版了《泉州華僑史》3~8輯;撰著一部長達17萬字以系統介紹南安籍的新加坡著名華人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生平事跡的長篇專著《李光前傳》;參與邀請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法國、荷蘭、馬來西亞、加拿大以及北京的僑史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學術交流和專題講座。鄭炳山還多次應邀出席華僑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活動,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初,為填補泉州有關緬甸華僑史料的短缺,鄭炳山不顧年邁體弱,帶隊專程赴緬甸作為期20天的采訪活動,並同旅緬泉籍同鄉社團合作、由鄭炳山擔任主編、共同編纂出版一部系統反映旅緬泉籍華僑華人各個方面情況,多達15萬字、圖文並茂的史書《在緬甸的泉州鄉親》,充實和豐富了泉州的緬甸華僑史料。

2005年6月15日,泉州華僑歷史學會舉行換屆選舉,大會同意鄭炳山提出不再擔任副會長職務,聘任他為新一屆理事會顧問。卸任後的鄭炳山,仍然十分關心僑史事業,其精神不減當年。(來源/泉州晚報海外版,作者/吳燦輝、吳遠鵬)

G. 泉州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1、拜月娘媽,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版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權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2、燒塔仔,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

3、劃拳和搖骰子,這是泉州酒文化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閩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為同廈漳兩地劃的閩南拳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4、公雞娶婦,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時是要大哭以示悲傷。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誰不會哭,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視。

H.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歷史故事或傳說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簡稱海交館)始創1959年,是我國唯一反映航海交通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它以豐富而珍貴的海交文物,反映了十二至十四世紀的東方大港--刺桐港的發展歷史,顯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我市進行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對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1991年,海交館被省、市兩級政府定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8月又被省委、省政府頒定為首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本館原址位於開元寺內東側,1979年建立「泉州灣宋代海船陳列館」,面積1300平方米,陳列1974年在泉州灣後渚港出土的古船和大量伴隨出土物,以及宋至清代的各種石、木、鐵大型錨具。1991年2月15日,新的海交館在東湖之畔落成,並迎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的高度贊賞和評價。新館主體樓宛如一艘遠航歸來,停靠港灣的雙桅帆船,象徵海外交通這一歷史主題。新館館區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300平方米,現辟有「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泉州宗教石刻」兩個固定的專題陳列館和「中國歷代船舶模型」、「泉州海交民俗文化」兩個初步展覽。這些展館陳列著泉州出土的各種海交文物,並配以大量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尤以數百件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最為珍貴,也是舉世聞名的文物瑰寶,這些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海上絲綢之路」時代,泉州作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個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這里和睦相處、互相交融的真實歷史情況,頌揚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精神和寬容博大的胸襟。
建館三十多年以來,尤其是近十多年來,本館在文物考古與徵集、陳列展覽和學術研究諸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1990年至1991年初,為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本館人員在建設新館、籌備專題陳列和組織國際學術討論會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績,為國爭光。近年來,我館再接再厲,又連續成功地舉辦或協辦了多次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和各種國內外展覽。近十年來,本館已接待數十次國家領導人和外國高級官員的參觀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外觀眾,其中學生參觀數每年約3萬人次,通過參觀,向他們傳播了科學知識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海洋文化。本館與中國海交史研究會聯合出版的全國性學術刊物《海交史研究》,已為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圖書館年收藏。中國海交史研究會秘書處、《海交史研究》編輯部、中國古船模型研製中心均設於本館,她已經成為中國海交史研究的重要基地。本館於1985年、1992年分別榮獲文化部、省文化系統「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目前本館有正式幹部和職工45人,具有大中專學歷的佔一半以上,設有辦公室、勤工部、文物部、文物科技保護部、學術研究部、陳列部、事業發展部和保衛科。
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市的海交文博事業,今年,泉州市政府已批准了海交館的二期建設規劃方案。其主要內容有:建一座面積6000平方米、可容納4至5艘古船以及數量繁多的各種碇具的古船陳列館;建一座面積4000平方米的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陳列館;在原主體館二層東西展廳籌辦中國歷代船舶模型陳列館;配合館區綠化,栽植歷史上通過海路傳入的各種農作物、果樹、花卉的海上絲綢之路植物園,作為露天陳列館;同時設立青少年科技活動室,等等。二期建設工程將給海交館增加更加豐富的內涵。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專門性博物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東側。1959年7月15日創建。
該館藏品1萬余件,其中一級藏品102件,如:1974年出土的後渚港宋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分為13個水密隔倉,為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毗濕奴石雕像為中國僅見的印度教文物,是14世紀中印文化交流的見證。
該館設有 3個專題陳列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展出兩艘宋代海船的部分實物和宋元明清石、木、鐵三種材質的錨具以及各時代的海船模型等文物;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展出宋元時期外來宗教中的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蓋、雕像、寺廟建築構件等300多件;泉州外銷瓷陳列館,展出歷代從泉州港輸入國際市場的陶瓷器 500多件。該館還組織了泉州華僑史陳列。該館每年觀眾約30萬人次。後渚港的古船,已按1/10比例,復原制出模型,並提供給有關單位陳列及出國巡展。
該館出版有《海交史研究》期刊,編寫出版了《泉州宋船發掘和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石刻》、《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等10多種專著和資料。

I.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的重要活動

除基本陳列外,該館先後通過自辦、引進、合作及出國辦展等形式,成功舉辦了「20世紀華僑華人圖片展」、「紀念孫中山先生圖片展」、「我的中國心——印尼華人慈善家黃仲咸先生事跡展」等臨時展覽100多個。其中「泉州百個家族移民東南亞族譜展」是應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邀請,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參加馬來西亞第24屆全國華人文化節聯合舉辦的巡迴展,開了該館出國辦展的先河;「故土情深——印尼華人庄占輝先生畫展」系引進旅印尼泉籍華人畫家莊占輝先生的畫展,把庄占輝先生帶有南洋風格和南洋風光的藝術作品展示給僑鄉人民;「高風亮節——紀念愛國僑領郭瑞人先生展覽」、「星光璀璨 遺愛人間——新加坡華人實業家、慈善家李陸大先生展覽」等展覽弘揚僑界老前輩高尚風格和赤子情懷,讓人們從先賢熠熠生輝的人生軌跡受到啟迪,感悟人生。這些展覽形式新穎、多樣,內容豐富,不少臨時展覽水平很高,具有較強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觀。
該館多次派員參加國際、國內相關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訪問;協助出版論文集和著作《在緬甸的泉州鄉親》、《泉州市僑聯四十周年紀念特刊》、《華僑史》(第9輯)、《越南漫筆》等,發表論文10多篇,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人均發表2篇以上。
建館以來,該館先後推出「出國史館」、「泉州人在南洋」兩個基本陳列。「出國史館」主要展示自唐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泉州籍華僑移民海外的原因、類型、方式、過程及其影響;「泉州人在南洋」表現了泉州人在海外生存、發展的歷史及海外泉籍華人社會變遷和現狀。展覽設計獨具匠心,大量採用場景復原、微縮景觀、幻影成像等現代先進表現手段,觀賞性強。

閱讀全文

與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歷史特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