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冀教版八下歷史知識點總結

冀教版八下歷史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3-12 20:32:21

Ⅰ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_網路文庫


鏈接里是你所需要的,希望有幫助,請採納(‾◡◝)

Ⅱ 八下歷史復習資料.冀教版的

上網路搜

Ⅲ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課標:講述開國大典的史實,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實。
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確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國旗(五星紅旗)、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這次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備。
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宣布就職。會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⑵開國大典: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
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中國從此進入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09年中考已考)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全部獲得解放。

第2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課標:講述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事跡,體會志願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⒈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美國入侵朝鮮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了解)。
⒉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用生命掩護部隊完成收復高地的黃繼光;為了不暴露目標,被烈火燒死的邱少雲(他們發揚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⒊結果:抗美援朝戰爭的取得勝利(標志:《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
⒋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的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第3課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課標: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理解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義。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決定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②土改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③基本內容: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和財產,分配給農民。④意義:徹底廢除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新中國的政權。
⒉國民經濟的恢復:①背景: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原因:長期戰亂、帝國主義的掠奪、國民黨反動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打擊投機倒把,穩定物價;統一財政,實現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合理調整現有工商業;大量節減國家機構所需經費等。③結果:到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

第5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課標: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⑴背景:①人民政權得到鞏固。②國家經濟情況有了根本的好轉。黨和政府參照蘇聯的建設經驗,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
⑵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⑶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一批現代工業企業建成投產,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以鐵路為中心的交通運輸業大為改觀;糧、棉連年增產。
二、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⑴制定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貫穿著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基礎。
⑵第一屆全國人大選舉毛澤東為國家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經毛澤東提名,決定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三、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953年,黨和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和手工業者通過農業合作社和手工業合作社的形式走集體化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通過贖買等多種形式進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09中考已考)

第6課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
課標: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講述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等先進人物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事跡。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①大躍進:是以追求建設的高速度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運動。口號:「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結果: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②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結果:嚴重脫離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錯誤,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還有: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背信棄義的行為)
⑵失誤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急於求成。
⑶教訓:正確認識國情,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⑷左傾錯誤的糾正:①對國民經濟實行全面調整。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②結果:從1962年開始,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二、10年經濟建設的成就:1957—1966年黨領導全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盡管發生了嚴重失誤,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慶油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
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了許多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英雄模範人物:「鐵人」王進喜、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黨的好乾部焦裕祿。他們艱苦創業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事跡,激勵著人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第10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課標: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一、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中,鄧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實際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③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⒋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11課 農村和城市的改革
課標: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農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發展商品經濟。
⒉農村的改革: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安徽鳳陽縣等地農民率先進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嘗試,實行包產到戶。之後,包產到戶逐步完善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意義: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為鄉鎮企業的崛起提供了條件。此後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⒊鄉鎮企業的崛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各地辦起了大批鄉鎮企業,改變了農村單一的產業結構,推動了城鎮的發展,促進了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為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②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擴大企業自主權,加強企業責任制,將企業推向市場。目標: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效益。作用:這些改革增強了國有企業的活力,提高了企業的效益。
⒌民營企業的勃興:壯大國民經濟、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課標: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對外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在推進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興建經濟特區是一個重大突破。1980年,國家首先在廣東、福建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深圳尤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島建成經濟特區。作用和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對外開放,促進了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二、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個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⒊20世紀90年代,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的長江沿岸城市開放。
⒋新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①2001年世貿組織多哈會議批准中國加入。②加入世貿組織,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第13課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成就
課標:說出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大進展。
一、法制建設的成就
⒈法制建設的任務: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保護改革成果,切實保證人民行使民主權利。
⒉1982年新憲法,規定了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⒊1986年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⒋1979年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97年作較大修訂。(有效地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社會主義民主的推進
⒈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並發展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82年又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
⒊新時期又制定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政策(包括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⒋實行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重點是改變現行政治體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在改革中實行政企分開,同時廢除了領導幹部終身制。

第15課民族團結的加強
課標: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
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
⒉各民族共同繁榮:①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族人民先後跨入社會主義社會。②在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實行因地制宜、放寬政策、搞活經濟的方針,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支持。③為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擴大內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第16課祖國統一大業的推進
課標: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了解祖國大陸與台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⒈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⑴構想:1984年,鄧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和香港問題,後得到全國人大通過,正式成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國策。⑵實踐:①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②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③港澳回歸洗雪了港澳分別被英、葡長期侵佔的歷史恥辱,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步驟,港澳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也為台灣問題的解決樹立了典範,推動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也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作出了新的貢獻。)
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一國兩制」為台灣問題的解決開辟了新途徑,台灣海峽兩岸關系有了新的發展,學術、文化、體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課國防建設
課標:了解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立的史實。以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為例,說明科技強軍的重要性。
⒈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鞏固國家政權,保衛祖國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保護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強部隊的革命化、正規化和現代建設。
⒉科技強軍:①1956年,根據中央和毛澤東的決策,聶榮臻主管國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產,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來,先後研製出導彈、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③1966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創建。10月,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④80年代以來,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實現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成為抵抗侵略、保衛祖國的堅強柱石。
第19課獨立自主走向國際舞台
課標: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⒈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際形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採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等手段,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⒉新中國的外交政策: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願意與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在建國的第一年裡,新中國就與蘇聯,印度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應邀訪問了印度和緬甸,中、印、緬三國總理發表聲明,共同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准則。②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後,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國出席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
⒈日內瓦會議:1954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日內瓦會議,這是中國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並對會議做出了積極貢獻。
⒉萬隆會議(亞非會議):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內容:討論亞非主權國家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的發展問題。中國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出席會議。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及與會國之間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和分歧,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亞非會議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誼。會後,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0課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課標: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美國極力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席位的恢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提案。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同毛澤東會見,與周恩來會談。後來,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靈活務實地開展外交活動,開創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改善和發展了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密切和加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和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活動,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國的外交不僅在國際斗爭中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而且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

Ⅳ 冀教版八下歷史期末復習知識點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Ⅳ 八下歷史復習重點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Ⅵ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考點 重點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可能這樣考(此乃中華書局版):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2.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共同綱領》,在政協一屆上確立(其中確立了種種,但國徽不是);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其中可能會聯系西藏古代史來考);
4.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最可愛的人」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有兩位代表性人物:邱少雲、黃繼光;
5.土地改革,頒布《土改》,將地主土地所有制改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6.一五計劃是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代表事物有,長江武漢大橋、長春一汽);
7.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
8.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9.大躍進和人們公社化運動都是錯誤的,大躍進特點是浮誇風,人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吃大鍋飯;
10.許多先進人物,如鐵人王進喜、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
11.文化大革命是錯誤的,破壞民主法治(但未妨礙外交,在此期間,中國於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

12.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13.實行改革開放,標志著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開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4.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5.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6,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7.最早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後又怎加一個海南;
18.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殖民者是英國),澳門於1999年回歸中國(殖民者是葡萄牙),都是在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下實現的,其基本條件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9.建國後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
20.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求同存異」方針;
21.中國於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2.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中美關系正常化;
23.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4.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兩彈一星」鄧稼先;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關鍵詞:楊利偉、第三);「863「計劃;
25.雙百方針,中國第一個奧運冠軍——許海峰(第二十三屆奧運會)。
以上乃八下重點,知識點基本就這些了。
求採納啊~~~

Ⅶ 河北省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俄國向何處去1、1917年11月,列寧在彼得格勒領導武裝起義並取得勝利,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這就是十月革命。它是世界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它把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使俄國走上了實現現代化的獨特之路,為世界上落後國家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在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壓力下,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蘇俄政府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1921年,蘇俄放棄原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第2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1919年,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和約內容主要包括:1)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萊茵河東岸50千米以內不得設防;承認波蘭獨立,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2)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進行「委任統治」。3)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4)德國應支付大量的戰爭賠款。2、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國簽署了《九國公約》。主要內容有:尊重中國主權和獨立及領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國保證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對外「門戶開放」。公約打擊了日本獨佔中國的計劃,實際上是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3、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世界新秩序。第4課 「大危機」與「新政」《全國工業復興法》是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礎。「新政」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危機。「新政」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第7課 瘋狂的戰車1、二戰進程:時間歷史事件影響1939.9德國閃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1941.6德國突襲蘇聯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1941.12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達到最大規模。2、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簽定了《慕尼黑協定》,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領土割讓給德國,《慕尼黑協定》是英法等國實行的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暴露其推行綏靖政策實質:以犧牲小國的利益為代價,來維護其自身的利益。影響: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第8課 正義的勝利1、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各國保證竭盡全力,互相合作,徹底打敗德、意、日三國軸心及其附庸,決不單獨與敵人停戰或媾和。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陣線的最終形成。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國人民的鬥志,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二戰重要歷史事件:時間事件作用1942-1943斯大林格勒會戰蘇德戰場和二戰的重要轉折點,從此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轉入戰略反攻。1944.6.6美英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二戰進入最後決戰階段。1945年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戰敗投降。1945.8.15日本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3、為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解決戰後問題,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召開會議,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決議,包括:1)分區佔領德國,徹底摧毀軍國主義和納粹制度;2)戰後成立聯合國;3)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雅爾塔會議對協調盟國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聯合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10課 「冷戰」與「熱戰」1、二戰以後,雅爾塔體系取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杜魯門主義:1947年,美國政府出台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被稱為「杜魯門主義」。「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的正式開始,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轉折點,美國進入全球擴張階段。3、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1947年,美國出台「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的正式開始,美國開始運用其強大的實力遏制蘇聯,向全球擴張稱霸,經濟上美國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則針對性地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與之對抗。隨著美蘇為首的兩大對峙的軍事集團出現,世界兩極格局形成。第11課 夢幻超級大國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1)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投資加大,跨國公司增多,資本輸出不斷擴大,經濟地位加強。2)經濟發展速度迅猛。3)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並成為美國支柱產業。第13課 挑戰「兩極」1、隨著經濟發展,西歐各國之間聯系日益密切,逐漸走向聯合,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歐洲正朝著經濟政治一體化目標邁進。2、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史實:戰後,日本得到美國的扶持。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資,刺激了日本經濟繁榮。日本政府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實行貿易立國和科技立國政策,使得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第14課 殖民廢墟上的重建經過長期的斗爭,1947年,原英國殖民地印度獨立。尼赫魯出任印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印度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糧食基本上實現自給,建立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矚目。第16課 告別「雅爾塔」20世紀末,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美蘇兩極對峙為主要支撐的雅爾塔體系宣告結束,世界進入政治多極化時代。第17課 干戈不息1、中東戰爭:1948—1982年,圍繞巴勒斯坦主權問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經進行了五次戰爭。原因:中東地區矛盾十分復雜,有宗教、民族、領土、列強插手等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使這一地區一直動盪不安。2、北約轟炸的停止,顯示了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在阻止美國的霸權行為上的積極有效作用,意味著世界進入政治多極化時代。第18課 夢想成真的時代1、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革命以電子計算機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克隆技術)、航天航空技術(我國「神州五號」成功發射並順利返回)等為代表。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1)科技發展、更新和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2)科技滲透性加強。3)使用高科技的領域日益廣泛。4)新的科技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第19課 共建「地球村」1、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趨勢):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交通與交往手段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全球性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集團以及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2、為什麼經濟全球化會帶來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發展,有利於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於高科技的擴散和推廣,有利於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所以必然給世界各國帶來機遇和挑戰。

Ⅷ 八年級下歷史復習冀教版

第14課 登上國際舞台
一、跨越大洋的握手
1.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對中國採取敵視政策長達20年之久。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進入20世紀 年代, 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
2.「乒乓外交」:1971年初,在日本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這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被稱為「 」。
3.尼克松訪華:1971年7月,美國國務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秘密訪問中國。 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會見了尼克松,周恩來總理和他舉行會談。
4.《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雙方經過會談,在上海簽署了《 》,承認 是中國的一部分。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標志著 過程的開始。
5.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12月,中美兩國經過多次談判,雙方發表了兩國間《 》。從 年1月1日起,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從此實現了 。
(二)重返聯合國
1.「兩阿提案」:1971年10月,第 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 、等23國向大會提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的議案,簡稱「兩阿提案」。
2.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對「兩阿提案」進行唱名表決,以壓倒多數的選票,通過了「兩阿提案」。從此, 在聯合國總部大廈上高高飄揚。
3.意義: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我國外交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個 之一,登上了國際政治的大舞台,為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強 ,促進人類 事業,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三)走向建交高潮
1.中日關系的改善: 關系的緩和與中國 ,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1972年9月,日本首相 訪問中國,兩國政府簽署了《 》,中日兩國之間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
2.與西方國家建交:這一時期,中國同西方許多國家,如 、加拿大、 、澳大利亞等,先後建交了外交關系。
3.建交高潮: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我國外交的一個顯著成就,是建立和發展了同 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這是中國的一個建交高潮期。
問答題:說出中國重返聯合國的意義。

第十五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大轉折的起點
1、標志: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 召開。
2、內容: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 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 、
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果斷停止使用「 」的口號,作出把全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 上來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 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3、結果:作出實行 的新決策,開始了 的歷史性轉變。
4、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最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全會後,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走上建設 的新道路。
(二)農村的改革之路
1、背景:農村合作化以後,在人民公社「 」的體制下,農村的經營管理過於集中,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 傾向,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調動和發揮。
2、開始: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實行「放寬政策的方針」,兩省農村的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開始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 。
3、全面推開: 、 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歡迎。 年,中共中央發出文件,肯定了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
4、意義:農村 的實行,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把農民的 、 、 緊密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國門從這里打開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以後,人們開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創辦 ,為實行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2、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在 、 、 和 設立經濟特區,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
3、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 、 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建立 區。1985年,又相繼在 、 、
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1990年,中央作出開發與開放 新區的決定。
4、形成格局: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南向北、由東向西層層推進,逐漸形成了 —
—沿海經濟開放區—— 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問答題:
1、 說出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

2、 說出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

3、說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
第十六課 改革的全面推進
(一)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社會主義 和 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
2、新憲法: 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的《 》。新憲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 ,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3、其他法律:與此同時,全國人大還討論通過了《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法律。
4、成果: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個以 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成為國家的基本方略。
(二)教育的春天
1、恢復高考: 年,國家恢復了因「 」而中斷十年的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它調動了廣大青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 》,提出在全國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到 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 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我國逐步形成了 、
、 、 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
3、高等教育發展: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 的戰略。全國高校大幅度擴大招生,高等教育規模出現歷史性變化。
(三)追蹤高科技
1、863計劃:1986年,國家正式制定和實施 。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在 、 、 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碩果累累。
2、鼓勵科技創新:為了鼓勵科學技術創新,我國政府於2001年設立了 獎,這是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的最高榮譽的獎勵。 、
獲得首屆獎勵。
第十七課 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
(一)「雙百」方針
1、「雙百」方針的提出: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 , 」的方針,它成為新中國關於科學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針。
2、影響:人們眼界開闊了,思想活躍了。一些備受青年喜愛的文學作品不斷涌現,如《 》《 》《 》和《 》等。
3、改革開放後的方針:改革開放後,中共中央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文化科學事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及時提出了文學藝應堅持「 , 」的方向,它同「雙百」方針一起,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繁榮進步的保證。
(二)文學藝術的成就
1、背景:改革開放後,我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文學藝術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涌現。
2、設立多種獎項:為獎勵優秀作品創作,國家相關部門設立了多種獎項。如文學創作方面的
文學獎、 文學獎;中國專業藝術最高獎「 」;電影界的 獎、 獎;戲劇界的 獎;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 」獎等。
3、影響: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力的推動了 的繁榮和發展,在全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零的突破
1、背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在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在毛澤東「 、 」方針的指引下,中國的體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2、零到突破:1959年,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 勇奪男子單打世界冠軍,這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從1981—1986年,我國 連續獲得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和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冠軍。1984年7月,我國體育代表團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 屆夏季奧運會比賽,共奪得金牌 枚,金牌總數名列金牌榜第 位,實現了零的突破。 獲得的男子手槍慢射金牌,這是中國在奧運會金牌榜上的第一枚金牌。
3、獲奧運會主辦權: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 年奧運會主辦權。它成為中國國力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
問答題:說一說我國體育事業是怎樣走上世界體壇的?

閱讀全文

與冀教版八下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