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歷史有哪些主題值得課堂教學研究
一般來說 有中國近代史 什麼鴉片戰爭 五四運動 等等。。。。
㈡ 怎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的探討
一、在課堂上吸引學生
1、用微笑親近學生。微笑是心靈的陽光,微笑讓人互相親近。課堂上教師的微笑,給學生的學習送去了好心情,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流暢,探究會更加積極,學習的效益當然會大大提高!
2、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學生。教師的激情是學生的「氧氣「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能夠深深的感染學生,讓學生情緒昂揚、節奏鏗鏘。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能夠讓課堂活躍、進度流暢。如果一個老師的講課干癟乏味,學生只能昏昏欲睡,怎能有高效課堂而言。一個幽默的老師能夠吸引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潤滑劑,學生的睏倦和緊張,或許會因為老師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歷史故事、一個誇張的表情而煙消雲散,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了知識和能力,課堂肯定高效!
3、創設情境,以趣取勝。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是提高課堂效益的有效途徑。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則是首選的法寶。以初中歷史為例,我在進行《宋代的城市生活》教學時,為了突破一個重點和難點——北宋東京的市坊制度,向
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你乘坐時空穿梭機,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東京的家裡。晚上你餓了,想去隔壁的餐館吃點宵夜可不可以呢?為什麼?學生討論熱烈,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達成了共識——不行,在專門的「夜市」里,要吃宵夜,在「夜市」里解決。又比如在進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情景:「如果一個人因賦稅過重,生活困難,偷走了鄰人的錢財。假如你們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對竊賊,你們會主張如何處理」?學生代表們紛紛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決」中,深深的理解了各家的思想精髓。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課堂這片肥沃的土地,必須讓學生親自耕耘和播種,才能有屬於學生自己的收獲。如果老師老是越俎代庖,久而久之,學生們離開你就會餓死。所以,提高課堂效益的根本之路是把課堂還跟學生。要真正的把課堂還跟學生,除了必須轉變理念之外,還要爭取在課堂上做一個「懶惰」的老師。為什麼這么說呢?我記得有一位專家說過:「勤勞的老師會教出懶惰的學生。 」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越是辛苦,講的越多,學生反而收獲的越少。我們每位老師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孩子能學好,能成才,絕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老師只能起到指導、引路的作用。知識不讓學生主動去感悟獲取,問題不讓學生自己去探討解決,錯誤不讓學生自己去反思總結,疑難也是老師包辦,這樣你的學生就不是他自己,他們就會被惰性綁架,他們就像一個在飯店等吃等喝的客人,慢慢地就沒有了學校的主動性,甚至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樣的課堂效益能高嗎?所以我們提倡老師在課堂上懶惰一些,(當然,老師在課前必須更勤奮一些,才能准備出最好的問題供學生探究)。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通過發言、討論、辯論、競賽、板演和測試等多種方式,大膽地把問題教給學生去探究、去落實。只有當學生出現卡殼時老師再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啟發。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一定印象深刻,收獲頗多,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㈢ 初三歷史學科有哪些微型課題研究
同桌討論在本課中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方面,本課內容「經濟全球化」材料雖包羅萬象,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較深的體驗和感悟,所以不管是原因還是影響,這些問題都相對比較簡單,容易觀察,以同桌討論的形式組織課堂,能很好地節省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更豐富的歷史資料;另一方面,初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部分時候都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個別時候語言表達欠佳,同桌討論的形式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提醒,糾正,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答案。但本課運用同桌討論也暴露一些問題:對於較難的題目,教復雜的問題同桌討論則顯得操作性不強,比如在「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這個問題時,有的同桌就覺得無從下手,思考的角度不夠豐富,回答的廣度也比較局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規模的大小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定,以便給學生提供高效有序的學習氛圍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
㈣ 如何在初中歷史學科進行研究性學習
興趣是學生追求真理、探究科學知識的內驅力。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傑羅姆·S·布回魯納答認為人類復雜的學習活動是不可能以一般的古典的條件反射來說明的。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內在的,真正的內部動機應盡可能建立在兒童對學習材料的積極主動的興趣上。北師大林崇德教授的研究也證明: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有顯著的相應關系,濃厚的學習興趣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能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為取得優異成績創造良好的條件。
㈤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研究
從小歷史走進大歷史 融安縣實驗中學 姜春鴿 如今,我國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關注學生的生活,賦予歷史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成為當前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讓歷史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 初中歷史教學應該是關注社會現實, 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只有學生感興趣才能搞好教學,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真正做到推行素質教育, 把歷史知識和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同時也可以增強生活閱歷;而生活閱歷的增長,更有利於歷史知識的學習。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嘗試,運用多種方法激活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快樂,學到知識、提升能力,我總結出有以下方法可以讓 歷史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一、 讓歷史教材融入生活。 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樹立生活歷史觀,就要求歷史教學,要以課堂歷史教學為核心,構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開放性歷史課程體系,把歷史學習過程輻射、延伸到學生的課餘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讓歷史教學走出課堂,走近生活,不僅可以優化歷史教學過程,而且由於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貼近學生生活,能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歷史這一科知識不僅僅局限於教材,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拓寬歷史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歷史學習興趣,打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入歷史課堂,又帶著歷史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陶行知的這種以適應社會前進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我們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指明著前進的方向。它明確要求我們改變過去課程過於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使歷史教學真正活起來。只有在教學中加強與生活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中,我先問學生:「每天你都要吃些什麼?」學生七嘴八舌的答後都意識到,米飯時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我再問你知道米飯時怎麼來的嗎?有些孩子是城鎮的,就說不知道,有幾個是農村來的說知道,我就讓知道米來源的同學向大家介紹,米是怎麼來的?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說得不錯,然後我向學生展示實物:幾十顆水稻種子並補充說:未脫皮的--稻,稻穀,穀子;脫皮的--大米,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 1.2 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人口,都以稻米為食。水稻源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又問道:那你知道水稻是哪個國家最早種植的嗎?是中國,今天就來了解我們的祖先當時的生活,在這一課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資源,同時又在歷史課堂中找到了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知識,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增長見識、知識、語言組織能力和生活觀察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二、在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歷史人物, 讓學生成為教材的主人 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應是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課堂是動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個性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如在教學《漢武帝的「大一統」》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充分體驗歷史人物的重要性。我先 請同學們瀏覽教材標題,這節課的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是… 點評學生發言後對比學生與漢武帝採取的措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讓學生發表感想。 這一節中我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讓學生合作探究,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心靈放飛的自由,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學習潛力就會充分發揮!學習一旦和學生個體的經驗結合起來,就會內化為他們自己的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會升華為一種學習新知識的動力。 我認為教師不應再去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即要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在教法上,教師不能再單一地講授,而是要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於教材,教師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教師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領域,可增刪教科書,也可以增補課外知識,以補充教材內容,同時也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
㈥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
時間和意義
㈦ 淺談怎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正確地把握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教學工作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准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學習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精心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學習情景,指導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參與解決問題,探索研究問題,努力使學生更多更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才會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發揮.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很多.
1.用故事典故引入新知,既能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景,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尚未從課間活動的余興中恢復平靜,如果教師這時說: 聽一段故事好嗎?你會發現講台下的目光是那麼的渴求,秩序是那麼的井然,這時教師若能抓住時機,把學生的無意識的注意轉換為有意識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導入就收到了預定的目標,其牽線搭橋的作用也赫然躍於紙上.如《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通過講述烽火戲諸侯故事,讓學生進入西周末年烽火戲諸侯的場景,了解西周的滅亡,引入東周的建立,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再展開講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並戰爭的情況及作用.
通過講故事,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自然導入新課,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創造有利的心理情境.
2.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
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它能結合教材重點,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緊扣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如《貞觀之治》一課中,我設計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誰嗎?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稱帝後有何作為?這幾個疑問緊扣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顯得十分集中,思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很快導入新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會使成績好的學生有更上一層樓的慾望,而成績差的學生也會有認真了,我也會的良好感覺.學生的精神上得到滿足,會進一步產生學好的願望,從而在學習上不斷提高.而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及時給以肯定,那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時應考慮進行合理的分層.讓尖子生繼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要求任務設置時應考慮讓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讓後進生感到有學習的樂趣,要求任務設置時考慮讓他們能感覺到成功的喜悅.
4.設置愉快情景,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
設置愉快情景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學生只有處於輕松愉快的狀態時,學習的每一分鍾才會是一種享受,各種感官才會更靈敏,學習潛能才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長期堅持這佯做,學生的參與熱情就會很高,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學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障.
【關鍵詞】歷史課堂 教學效率
一、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學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課堂,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則是課前的備課.
只有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學生,我們才能在確定三維教學目標時准確無誤,在確定教學重、難點時富有針對性,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採用合理有效的策略和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效的掌握知識點,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兩點:
1.深入研究教材.
在課前應深入研究課程標准,研究教材,明確本學段的教學目標及要求;從不同角度准確解讀教材.教師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據學校教學設備、學生實際情況有效的用好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反復研讀教材的內容:教師教什麼、如何教和學生學什麼、怎樣學等.例如教師在講《開元盛世》一課的內容:第一目『開元之治』,介紹了唐玄宗即位後,銳意改革,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出現了開元之治;第二目盛世經濟的繁榮,介紹了唐朝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紹了安史之亂和唐末農民大起義使唐朝政權日趨衰落並最終瓦解.研究教材後不難看本課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盛世經濟繁榮的基本史實.初一學生對於政治、經濟的內容不是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適當採用音像、圖片等材料,幫助學生感知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益.
2.認真備學生.
㈧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