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遂州定窯博物館在哪裡
遂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置,治方義縣,州領轄石山、懷化兩郡。遂州大部在今四川省遂寧市。遂州沒有定窯博物館定窯展覽館地址:保定市定州市人大斜對面文廟
B. 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珍稀的水月觀音
在首都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內,有一件觀音菩薩像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水月觀音之由來,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成為後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北宋以後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後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後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志。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須。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傳佛教,將藏傳佛教視為國教,於是在全國范圍內廣建寺廟,塑造佛像。同時在景德鎮和龍泉窯也燒造了大量的瓷質佛像,如釋迦牟尼佛像、觀音菩薩像、佛龕等,水月觀音菩薩像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於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於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並有各種各樣的瓷塑。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出了像青白釉觀音菩薩像、青白釉多穆壺及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青花瓷,對景德鎮制瓷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促進了元代瓷業的發展。
瓷塑的燒造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面部模印,頭部以工具刻劃出發絲,身前瓔珞紋採用聯珠裝飾貼塑而成。水月觀音菩薩像的製作採用了模印、刻劃、貼塑等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手法,充分表現出元代瓷塑的特點。
C.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項目工程經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項目總佔地面積5.4694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土建工程於2005年初步完工。目前,裝修續建工程正全面展開,項目計劃投資1.5億,於2015年10月18日正式開放,每周二至周日9時到17時開放,公眾憑有效證件可免費領票進館參觀。
以「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為建設目標,建成的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由常設展廳、臨時展廳、學術交流區、公共活動空間、休閑商務區、辦公室、多功能區、庫房區等組成,滿足收藏、展示、研究、培訓和教育等各項功能需求。
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為宗旨,以打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國家一級博物館為方向。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建設將緊緊抓住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中「瓷器、瓷業、瓷都」這條主線,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和信息等展陳手段,成為集陶瓷精品展示、陶瓷學術研究、陶瓷文化傳播、陶瓷知識教育於一體的公益性公共服務平台,讓觀眾回眸景德鎮「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陶瓷發展歷程,品味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盛宴,從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向世人展示中國陶瓷和千年瓷都的歷史輝煌。
根據規劃,館內所列瓷器品將以景德鎮瓷器為主,分朝代陳列。館內設有官窯區和汝窯、哥窯、鈞窯、定窯等民窯館,以及中國各瓷區名瓷館區;日本、韓國、德國等多國名瓷展區;中國瓷與外國瓷瓷種器型工藝技術對外展區;景德鎮制瓷技術實物展區;景德鎮陶瓷文化及風格和各瓷區特色對比展區等。另外,這個館還將展示蛋形窯、鎮窯、葫蘆窯等景德鎮獨創的窯爐以及坯車、制釉、采礦等生產設備。
詩雲:「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陳志歲《景德鎮》),是詩展現了景德鎮母工業——陶瓷產業的發展史蹤,更寫出了景德鎮瓷器的國際市場地位。 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使之成為中國制瓷工業的代表。但是,景德鎮至今還沒有一個全面展示自己、中國乃至世界陶瓷精品的窗口。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建成將對保護和弘揚中外陶瓷文化發揮重要作用。
D. 河北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河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共1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360餘件(包括國寶級文物6 件)。館藏中以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出土的文物最負盛名,之中的兩套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玉衣。陶瓷類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館的特色藏品,特別是河北境內三大名窯----邢窯、定窯、磁州窯的產品各有風格、各逞其妙;另外,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窯藏瓷器也是館中珍藏。自宋代至現代的千餘件書畫作品也是河北省博物館的經典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另外,館內藏書5 萬余冊,有不少是明清善本圖書,為河北省地方誌主要收藏單位之一。
劉勝金縷玉衣
國寶級文物。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是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等級最高、最完整的玉衣,用金絲編綴玉片而成。玉衣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
竇綰金縷玉衣
國寶級文物。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出土。整體結構大致與劉勝玉衣相同,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700克。
長信宮燈
國寶級文物。竇綰墓出土。通高48厘米。造型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燈上刻有「長信尚浴」等銘文共65字,故名「長信宮燈」。
中山王鐵足大鼎
國寶級文物。是戰國中山國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鼎高51.1厘米,腹徑65.8厘米,重達60公斤,銅身鐵足。鼎的外壁刻有77行469字銘文,是中國發現的戰國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件。銘文記載了中山國討伐燕國、開疆闢土的事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虎噬鹿器座
國寶級文物。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長50厘米,高22厘米。造型為猛虎食鹿。虎身用大小不同的金片、銀絲錯出斑斕的花紋,使虎的形象更加兇猛逼真。虎頸和臀部上的長方型銎口用於插放屏風擋板。腹下刻有銘文,說明製作時間及工匠姓名。
四龍四鳳方案座
國家級文物。戰國中山國王墓出土,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案座的底部是四隻跪卧的梅花鹿,四龍四鳳組成案身。整體造型結構復雜,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另外,四隻龍頭上各有一個一斗二升式斗拱,對古代建築的研究極為重要。
E. 河北省歷史博物館里有什麼
河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共15萬件,其中一級文物360餘件(包括國寶級文物6件)。館回藏中以滿城陵山西漢答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出土的文物最負盛名,之中的兩套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玉衣。陶瓷類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館的特色藏品,特別是河北境內三大名窯----邢窯、定窯、磁州窯的產品各有風格、各逞其妙;另外,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窯藏瓷器也是館中珍藏。自宋代至現代的千餘件書畫作品也是河北省博物館的經典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另外,館內藏書5萬余冊,有不少是明清善本圖書,為河北省地方誌主要收藏單位之一。
F.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是什麼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有: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鈞窯鼓釘洗、吉州窯木葉紋盞、汝窯盤、白瓷蓮花口弦紋六管瓶、柳鴉蘆雁圖卷、高逸圖卷、夏山圖卷、草蟲花蝶圖卷、青卞隱居圖。其中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柳鴉蘆雁圖卷、青卞隱居圖很具有參觀游覽價值。
1、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此圖描繪了位於王蒙家鄉吳興的卞山景色。此圖採用高遠法構圖,畫面中山勢險峻,林木茂盛,瀑布高懸直瀉,畫面左側可見房屋數間;圖中人物形態各異,一人閑坐於房中,一人持杖步行於山間小徑,表現了文人閑適的隱居生活。
此圖技法使用多樣,運筆純熟,墨色豐富,王蒙對山石、苔點的描繪融合多種不同的皴法,靈活多變而和諧統一,體現江南山石蒼潤渾厚的特點。此圖整體布局雖繁復,但疏密得當,畫面氣勢雄偉,與倪瓚山水寂寥天真的畫風形成了極大對比。
G. 河北省博物館的館藏分布
《古代河北陳列》
起訖時限為史前時期至清代(鴉片戰爭前),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陳列展線220米。展出文物600餘件,圖片170餘幅,輔助展品包括圖表、拓片、復原景觀、電腦觸摸屏等。陳列內容分為史前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6個部分共23個單元。史前時期通過陽原泥河灣盆地古人類遺跡證明古代河北是人類發祥地之一,並重點介紹了原始聚落中的磁山文化。夏商西周時期表現古代河北境內商先民活動、商王朝遷都於邢以及當時的方國和封國。春秋戰國時期講述在爭戰與融合的歷史背景下,燕國、趙國和中山國三個封建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的慷慨悲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展現秦漢走向統一時河北地區農業、冶鐵業的發達興盛,六朝古都鄴城興衰以及世家豪族勢力發展、佛教傳播等情況。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展示唐代初設河北道,河北開始作為中國行政區域,北宋與遼在河北地區對峙共存,金政權統一河北的歷史脈絡以及邢窯、定窯、磁州窯和井陘窯四大瓷窯的輝煌成就。元明清時期概述在三個朝代近700年間河北地區作為畿輔重地時期北方重要軍事屏障長城、清代夏都承德避暑山莊等方面歷史沿革與變遷。
《近代河北陳列》
起訖時限為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陳列展270米。展出文物200餘件,照片近500幅,以及復原景觀、圖表、繪畫、雕塑、電腦觸摸屏等輔助展品。陳列內容分為救亡圖存近代開端(1840—1904)、前仆後繼烽火燎原(1905—1936)、浴血奮戰開新紀元(1937—1949)3個部分共22個單元。救亡圖存近代開端部分回顧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使直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太平天國北伐軍及捻軍在直隸的斗爭,直隸義和團運動的興起以及直隸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生。前仆後繼烽火燎原部分反映辛亥革命後河北地區革命火種的萌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創始,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波瀾壯闊的工運高潮,風起雲涌的武裝斗爭等歷史史實。浴血奮戰開新紀元部分再現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河北人民不畏強敵、奮勇禦侮的英雄主義和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麗畫卷。
戰國中山國
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中山國是北狄族鮮虞部建立的侯國,始建於春秋,鼎盛於戰國中期,後為趙國、燕國所滅。戰國中山國系當時五個「千乘之國」之一,是戰國中期僅次於戰國七雄的諸侯國。但是由於其歷史比較短暫,史籍記載非常簡略,所以,兩千年來中山國的歷史始終是未解之謎,被稱為「神秘王國」。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戰國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今平山縣三汲村附近)進行了調查,發掘了兩個中山王陵,出土了數以萬計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展覽內容分為歷史、疆域、都城、宮室、田獵、征戰和王陵7個單元,通過230餘件文物,上百件照片、文獻、壁畫及部分復原場景,生動地展現戰國中山國曲折的歷史、精美的文物、豪華的宮室、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特色和巨大的國王陵寢,給觀眾以強烈震撼。陳列形式布局疏朗大方,色澤典雅莊重。在1997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首屆全國文物系統陳列展覽評選活動中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滿城漢墓
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滿城漢墓是我國重大考古發現,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陵山發掘出土,系西漢中山國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並穴合葬墓。兩墓共出土金、銀、銅、鐵、玉、石、陶、漆等文物萬余件,其種類之豐富,製作之精美,在已發掘的漢墓中都是罕見的,對研究漢代歷史文化極具價值。展覽內容精選300餘件有代表性的器物,分為飲食·炊具、燈具、爐具、娛樂·梳妝·盥洗器、醫葯·計量器、工具、儀仗·兵器、車馬器、帷帳帳構、器具飾件、彩繪陶器、玉·石·玻璃器等12個展品組。陳列形式輔以必要的復原景觀、模型和圖片,整體風格體現了傳統審美觀念與現代設計理念的完美統一,較為全面完整地展現了滿城漢墓文物的風采。在1999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第三屆全國文物系統陳列展覽評選活動中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愛國主義教育是博物館永恆的主題。面對嶄新的21世紀,河北省博物館將以成為「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契機,深化改革,更新觀念,務實求真,與時俱進,力爭再上新台階,創造新佳績,進一步搞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不斷推出高品位、高質量、高檔次的陳列展覽,科學全面地表現古代河北、近代河北、當代河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服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貢獻。
H. 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什麼叫國家博物館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原為相鄰之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於國子監設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17年,教育部決議將紫禁城端門至午門一帶劃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址。1918年7月遷入,並將午門正樓、雁翅樓及四角亭辟為10個陳列室,東西廡各三間為辦公室,東西朝房為儲藏室,總計館舍150餘間,文物五萬余件。1924年8月1日在正式對外公開展覽。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9年遷入天安門廣場東側新館,再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1959年8月,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兩館大樓落成,同年10月1日,在國慶十周年之際,開始接待觀眾。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並,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而1959年評選首都十大建築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還尚未成立,出現了一棟建築分屬於兩所國家級博物館的情況。1983年初兩館恢復獨立建制。
2003年2月28日兩館合並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當時總面積65,000多平方米,中央部分和兩翼的中部是十二根巨型方柱式的門廊。穿過門廊,走進中央大廳,整個建築分成互相對稱的南北兩部分。
藏品數量為105萬余件,展廳數量為49個,設有「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兩個基本陳列,設有十餘個各藝術門類的專題展覽及國際交流展覽。
新國博實行參觀人數總量控制,每天接待量設定為8000人。
館藏
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本國古代、近代文物資料及研究歷史科學和有關學術問題的機構,館藏文物合共105萬件.
古代中國部份,代表性藏品:
雲南元謀人的牙齒
河南偃師出土的夏代銅爵
商司母戊鼎、婦好墓出土的玉雕和牙雕
戰國孫子兵法簡牘,戰國鄂君啟節、曾侯銅冰鑒、武士斗獸紋銅鏡、鐵雙鐮范、銅編鍾
秦陽陵銅虎符、秦兵馬俑和小篆體十二字磚
兩漢部分展出的彩繪兵馬俑、金縷玉衣、銅犀尊、綠釉陶樓、陶船、五銖錢文銅鼓、扶風紙、擊鼓說唱俑和地動儀( 模型)、張騫通西域壁畫
三國銅弩機,陶院落,青瓷羊形燭台,陶武官俑、文官俑、陶牛車、陶駱駝,《職貢圖》卷、鄧縣畫像磚等
唐李靜訓墓出土的文物,趙州橋石欄板,唐三彩駱駝載樂俑,越窯秘色瓷盤,定窯白瓷蓮瓣座燈,聯珠鹿紋錦,新疆出土的餃子、點心,榆林窯舊藏的牙雕騎象菩薩造像、玄奘題名石佛座,成都出土的雕版印刷品、浙江出土的鎏金銅觀音造像
宋遼金元時代應縣木塔( 模型)、西夏皇陵鴟吻、金雙魚紋銅鏡、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針灸銅人、《盧溝運筏圖》、銅壺滴漏和阿拉伯數字鐵板
明清《北京宮城圖》、《皇都積勝圖》、景德鎮官窯的瓷器、銅胎掐絲琺琅魚藻紋高足碗、鄭和鑄大銅鍾、清朝「皇帝之寶」玉印、鄭成功畫像、《乾隆南巡圖》卷、英國制的紡織梳棉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誓詞( 復製品) 等。
I. 誰有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所有館藏文物的資料尤其是有關唐代的。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萬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只能按照你的關注,重點介紹給你一些館藏唐朝珍品吧:
1、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高1.9,口徑10厘米。
2、茶具,錘擊成型,花紋平鏨,紋飾塗金。葵口,淺腹,圈足。碟內底中心刻四株折枝花組成的圓形團花一朵,內腹面散點裝飾五株「十」字形折枝花,邊沿飾仰蓮瓣紋。
3、鸚鵡紋提梁銀罐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
大口,短頸,腹圓鼓,喇叭形圓足蓋,錘擊成型,花紋平鏨,紋飾塗金,魚子紋地。腹兩側均以鸚鵡紋為中心,四周繞以折枝花,形成圓形圖案。蓋頂中心為寶相團花,周圍飾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紋。蓋內有墨書兩行:「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
4、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5.1,口徑9.1厘米。
杯身為八瓣,四瓣為男子狩獵圖案,四瓣為仕女樂舞、戲嬰、梳妝、游樂圖案,相間排列,紋飾塗金,喇叭形圈足,球狀聯珠形柄。具有西亞金銀器風格。
5、雙魚紋羽觴
1958年陝西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高2.7,口徑11.6厘米。侈口,腹斜收向下,圈足、錘擊成型,花紋模沖,紋飾塗金。腹底飾雙魚紋。
6、雙狐紋雙桃形銀盤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1.5,最大徑22.5厘米。
盤身為相連的雙桃形,淺腹、平底,窄平折沿,錘擊成型,紋飾塗金。兩個桃形盤中心以模沖法沖出兩只首尾錯置、相互顧盼的狐狸,造型極為生動。
7、赤金走龍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長4厘米,高2.8厘米。
伸項闊嘴,雙角,長尾拖卷,作奔走狀,周身飾片狀鱗紋。工藝精細。
8、孔子問答鏡
1964年西安市出土。直徑12.9厘米。
葵花形,圓鈕。鈕左側一人頭戴冠,左手前指,右手持杖.右側一人戴冠著裘,左手持琴。鈕上豎格有銘文「榮啟奇問曰答孔夫子」九字。鈕下一樹。素緣。這一圖案的題材出自《列子·天瑞》。說的是孔子游泰山,遇榮啟奇鼓琴唱歌,孔子問其何樂,答曰:使我高興的事很多。天地之間,以人為貴,我幸而為人,一樂也。男尊女卑,我幸而為男,二樂也。有的人短命,夭折於襁褓,而我已年近九十,三樂也。故此鏡又稱「三樂鏡」。
9、瑞獸葡萄鏡
西安市出土。直徑18.7厘米。
獸鈕,一圈凸棱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有六個姿態各異的瑞獸攀援在葡萄蔓枝之間,外區葡萄的枝蔓葉實和飛禽、蜂蝶相間,邊緣紋飾流雲紋。這是唐代銅鏡中最富有魅力的圖案之一。
10、鑲金獸首瑪瑙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長15.5,口徑5.9釐米。
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紋理俏色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禳金,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物,國寶級藏品。
11、五曲葵口秘色瓷盤
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高4,口徑25.2釐米。
口沿呈五曲花瓣形,坦腹斜收,平底內凹,通體施青綠色釉,釉色勻凈瑩潤。是越窯專為皇室燒造,因其釉料配方和燒制工藝「秘而不宣」,故稱之為秘色瓷。
12、三彩梳妝俑
1956年西安市東郊王家墳唐墓出土。高47.5釐米。發髻高聳,身穿袒胸窄襦,外罩綉花半臂,翠綠長裙高束胸際,裙褶遍綉柿蒂花。腳穿雲頭履,端坐在綉墩上,左手持鏡照面,右手伸指妝點,舉止優雅,是典型的盛唐婦女形象。 13、四鸞銜綬紋平脫鏡
1965年西安市東郊長樂坡出土。直徑22.7厘米。
圓鈕,鈕座周圍飾銀片蓮葉紋,兩周金絲同心結聯環紋之間有四隻作展翅飛翔狀金花鸞鳥口街綬帶。紋飾均以平脫手法製成,空白處填以漆,然後打磨光滑,粘上的花紋與漆面平行。這種特種工藝製成的銅鏡是唐代銅鏡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
14、鑲金白玉鐲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直徑7釐米。
謂以三節等長的和闐王銜接而成,銜接處禳金質獸首,用金質活桂鉸連,抽出後王謂可自由開合,製作十分精巧,是唐代腕飾珍品。
15、「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盤
1985年西安市北郊火燒壁出土。口徑13.5,高3.4釐米。
盤口為五尖瓣花形,胎白質細,釉色潔白瑩潤,造型精巧,足底刻有「官」字款。是唐代定窯產品。
16、舞馬銜杯紋銀壺 高14.3釐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此壺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舞馬銜杯紋則印證了唐玄宗時曾馴養良馬隨樂起舞的歷史記載,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17、鎏金伎樂八棱銀杯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6.6,口徑7厘米。
侈口、環底、喇叭形圈足、環柄,柄上飾有兩胡人頭像。器身八棱,共飾有手拿樂器的胡人樂伎八人。澆鑄成型,魚子紋地,地紋及人物細部採用平鏨手法。
因無法上傳諸多圖片,所以詳細描述了外觀,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