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
原因:
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體現了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聯結的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無產階級政黨作風上的具體表現。堅持這一原則,必須反對形形色色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想。
衍生知識點——「理論聯系實際」
是對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概括表述,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其基本精神是達到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反復強調,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毛澤東主席遵循這一原則,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反對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對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論述和發揮。他指出,是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是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就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進行認真研究,正確地解決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從中引出規律,作為行動的向導。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實事求是的態度,是一個共產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態度。它同理論與實際相分離的主觀主義態度是根本對立的。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理論聯系實際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之一。
在黨的思想路線中,『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
B. 實證主義對歷史學的影響有哪些
①歷史發展與自然科學一樣存在著普遍規律,歷史學家能通過經驗研究去發現它。專②反對對屬歷史作純思辨的思考,主張從對經驗史實的經驗研究中總結出規律來。③可以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④歷史學家能客觀地描述歷史事實,如同事實所發生的那樣再現過去。這樣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它鼓勵人們去尋找歷史的規律性。泰納(HippolyeeA.Taine.1828~1893年)認為歷史學和化學一樣都是精確科學,可以用分析和推理的實驗室方法來處理。在他看來,歷史研究僅總結事實是不夠的。事實只是一種表面的存在,實際上存在著的是抽象和普遍的概念。他主張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心理活動,撰寫歷史的目的是努力去發現民族國家的精神力量,說明精神到底起什麼作用。顯然,他是意識到實證主義的片面性的,認為歷史研究還應當深入到民族精神中去。克羅齊對實證主義也有積極的評價。他說:「幸虧有了實證主義,歷史著作才變得不那麼幼稚,著作中的事實才變得較豐富,尤其是富有浪漫主義所忽視的那類事實。」
因此,實證主義是西方19世紀出現的一種重要的思潮。
C. 簡要闡述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與現實的關系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應注重歷史、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多維視野。
應從歷史發展、理論原理和社會經濟關系現實變化的結合中,探尋基本原理的時代意義。
應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歷史、理論與現實的密切結合中,澄清附加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各種誤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構成的。這些原理是支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支柱,是理解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實現的政治經濟學科學革命意義的基點,是認識一個半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現的科學精神的基礎,也是現時代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
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首先應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關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全面梳理,完整、准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包括重要概念、基本觀點、主要結論和歷史背景等。其次,應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者有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理論流派和思潮,特別應關注歷史上有關重要理論爭論和新的理論探索,評價爭論各方的主要觀點、歷史背景、爭論結果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在前兩項研究的基礎上,從總體上闡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及相關研究和爭論的結論性看法,對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需要結合新的實際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和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作出明確區分。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應注重歷史、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基本原理的多維視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凝煉了一系列反映這一理論精髓與特質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觀點,如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政治經濟學結構和體系、社會經濟發展基本形態、商品經濟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勞動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和貧困化、資本的循環和周轉、社會資本再生產和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和歷史進程等等。如何對待這些基本原理和主要觀點,從來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歷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歷史的科學」,其基本原理的現實意義完全根植於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之中。因此,應從歷史發展、理論原理和社會經濟關系現實變化的結合中,探尋基本原理的時代意義。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應在結合新的實際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政治經濟學已有的理論判斷。馬克思、恩格斯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大體可以概括為兩個過程:一是對社會眾多經濟現象的本質規定的解說,形成基本原理的抽象過程;二是把這種解說運用於一定現實的還原過程。在這兩個過程中,抽象就是科學原理的形成,還原就是把抽象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實踐和具體。在《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他在對這個規律作了完整表述後指出:「象其他一切規律一樣,這個規律在實現中也會由於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不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不屬於這里的范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7頁)在這里,馬克思實際要表明的是: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作為一個經濟規律,和其他規律有著同樣的性質,有著一般性和共性。它們的共性之一就是,規律所揭示的一般性,在實踐中、在運用中會有所變化。這充分說明,原理和原理的運用之間是不能完全畫等號的,原理在實際運用中會發生變化,會對原理所揭示的一般特徵、規律作出修正,作出新的理論解釋。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應從社會經濟關系的實際出發,破除對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教條式的理解。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曾認為,隨著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整個世界將體現的是世界歷史的統一性,歷史發展的具體的、不同的地域已經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講,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現實中,任何地域性的現象已經不再可能繼續存在。直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馬克思才開始打破這一「教條」,意識到世界歷史既有其統一性,又有其極大差異性,各國都會有自己的獨特發展道路。他認為,19世紀70年代以後,在資本主義發達和不發達同時並存的時候,就有社會發展選擇的可能,這種可能的選擇就是,不經受資本主義生產的可怕的波折而佔有它的一切積極成果的社會發展路徑。社會演進實際存在著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如果堅守原有的「教條」,就必然窒息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理論的生機活力,就可能葬送具有各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應弘揚理論探究的科學精神,澄清附加在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名下的各種偏頗理解和錯誤觀點。《資本論》第1卷出版後不久就在俄國流傳開了,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對《資本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奉之為神明,把其中提出的科學理論、一般原理作為一種「歷史哲學」來誤讀,作為一種理解歷史的不可更改的經典來對待。馬克思認為,《資本論》中的「資本原始積累」理論所概括的就是西歐資本主義社會起源的歷史。他認為:「極為相似的事變發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演變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後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42頁)這一觀點表明,面對相似的事變,我們應善於從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得出不同的社會發展理論。因此,對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科學探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歷史、理論與現實的密切結合中,澄清附加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各種誤讀。
D. 談談學習史學概論的收獲與不足
個人史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的人生經歷成為歷史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不要等人離開了這個世界,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留下。
E. 理論和實際常常不一樣時,為什麼要堅持理論
1)科學理論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並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一定體系。科學理論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2)科學理論能夠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預見未來,幫助人們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歷史進程;能夠提供正確認識事物和解決事物的方法。
缺乏理論的指導,必然會導致思路不清、行動盲目。通過實踐總結形成的系統的、且具有普遍指導作用的知識體系就是理論。研究、學習理論,並不是要求囫圇吞棗、照搬照套,而是為探索、掌握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培養系統、辯證的思維能力,形成獨到的管理思想,以針對客觀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採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創造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可以說:遵循客觀規律,針對客觀環境,運用有效資源創造實效的管理就是科學的管理。忽視理論的指導作用,過度強調案例,必然會使我國企業和專家學者失去管理方向、混淆管理概念,將科學管理鎖定為方法論的狹隘思維定勢,從而制約科學化管理的推行。
理論來源於實踐(若干次),同時指導實踐。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革命之所以勝利,依靠的就是適合中國抗戰環境的理論指導,只有全軍將領學透了毛澤東同志的戰略理論,領悟了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思想,根據不同地形、兵力、裝備、氣候等客觀條件,靈活、機動、辯證的運用戰術,才能確保無數個戰斗的勝利,而不是靠一、二個勝利的戰斗來指導整個戰爭。我國一些策劃大師和專家教授,憑借個案的炒作或特殊身份,就將自己的能力神話了,注重成功個案的大眾也就迷信他們是萬能的。事實證明,缺乏系統、辯證的管理理論基礎,單憑經驗、聰明或教授資質,美麗的光環只能是短暫的。
F. 在理論與實際的關繫上,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曾經存在過的錯誤傾向是
在理論與實際的關繫上
只有選A 應該是 照搬了 蘇聯的 城市包圍農村 不符合中國國情內
犯了教條主義
錯誤傾向上容 只有左傾和右傾 在大革命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在土地革命時期,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錯誤,造成了根據地大批紅軍指戰員被殺掉以及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被迫長征
G. 在歷史教學中怎樣理論聯系實際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製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我在授課時,就曾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學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學歷史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被人當作「副」科,是「死記硬背」的代名詞,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喚起學生的重視,這在當今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費解的。而初中歷史更是可憐,某些地區把它排除在中考科目之外,成為「門外漢」,因而往往被學生認為「可學可不學」。「學好學壞都無所謂」。我們認真反思初中歷史目前「可憐」的處境的原因,認為沒有學習興趣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因此,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走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困境的契機。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1.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融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拴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2.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講述《中國邊疆的危機和中法戰爭》一課中法戰爭時,我先讓學生回答「鎮南關一戰的結果?」學生回答:「老將馮子材帶領軍民取得勝利。」我再追問:「接下來戰局如何?」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取得戰場的主動權並導致法國茹費理政府的倒台」後。我用沉重的語氣說:「但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同學們一片愕然,我緊接著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讓人看不懂的結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表個人的見解。最後大家在思考中認識到「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是清政府一味妥協求和賣國的結果。」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質。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3.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
4.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編輯歷史小報、動手製作教具、舉辦歷史文物展覽、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我在授課時,就曾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徵,研究教學藝術,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點燃他們對歷史探索的熱情,改變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尷尬的局面。
H. 「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還是「做到理論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還是「做到理論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當然是前者,因為後者是病句。
I. 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什麼意思
這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部分。
1、真理是有條件的、具體的、而且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2、主觀指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人可以主觀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客觀是真理的客觀性。
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 ,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 。
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9)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水,火,氣,土等。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
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等。隨著人們實踐范圍的擴大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樸素唯物主義逐步擺脫了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
J. 在理論與實際的關繫上,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曾存在過兩種錯誤傾向,它們是(多選題): A.本本主義 B
A、本本主義;B、教條主義。
在哲學發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理性主義認為大部分的知識是歸咎於感覺上的獨立思考。
無論如何,這種對比已被視為過於簡單化,因為近代的歐陸理性學者也倡導利用科學方法去取得實際經驗;而洛克也認為超自然的知識(如宗教神學)必須單獨既有直覺或推理才能取得。
在中國共產黨內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有些人在黨內討論問題時開口閉口拿本本來。
毛澤東的這篇文章針對這種情況批評了教條主義的思想路線,提出了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的情況的著名論斷,明確提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思想。
(10)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擴展閱讀:
實踐活動及其效果所客觀具備的對教條主義的證偽作用,可為反對教條主義提供根本前提;實踐,是證偽教條主義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標准。
由此也決定了:「只有等到某種教條主義產生現實惡果之後,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它」,也許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這是因為:惟其如此,才能使教條主義的危害得以徹底暴露。進而論之,教條主義的作祟,也許本身就是人類發展軌跡難免曲折、人類社會難免沉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