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四運動史怎麼樣
從宏大敘事到回歸現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五四運動研究出版物綜述 楊琥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 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與社會政治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自五四學生運動爆發以來,對它的評價和研究就從未間斷過。迄今為止,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已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重點課題,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根據研究內容與研究視角的變化,可以把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的五四運動研究史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 宏大敘事革命話語:1949—1978 從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是五四運動研究的初步發展階段。此一時期關於五四運動的專著,20世紀50年代初就出版了華崗的《五四運動史》、賈逸君的《五四運動簡史》、洪煥春的《五四時期的中國革命運動》、王可風的《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等10餘種。其中,華崗的著作於1951年出版後,多次再版,產生了較大影響。論文集則有1950年出版的《「五四」卅周年紀念文輯》和1957年出版的《五四運動文輯》,前者主要收錄了1949年「五四紀念」之時各地報刊發表的回憶與紀念文章,後者收入1950年至1956年報刊上代表性文章12篇。1959年五四運動40周年前後,五四運動研究掀起一個高潮,出版了多種專著和資料,如《五四愛國運動資料》、《五四運動回憶錄》、《五四運動文選》、《五四運動在山東》、《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和《光輝的五四》等。其中,由中央編譯局編輯的《五四時期期刊介紹》是較有分量和價值的一種,該書共三輯,每輯分為期刊介紹、發刊詞輯錄、期刊論文索引三部分。三輯共介紹了五四前後100多種宣傳新思潮的刊物,至今仍不失為五四運動研究的重要參考書。1963年,由丁守和、殷敘彝撰寫的《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出版,該書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內容、五四後各種社會思潮,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論爭的情況,作了系統的考察,代表了當時學術界的研究水平。 這一時期,學術界對五四運動的研究,受現實政治的認識影響,偏重於對五四運動的性質、意義、領導權以及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政治因素的闡述,對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本身的史實則較少研究。 擴大視野開拓領域:1979—1999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五四運動研究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從80年代後期開始,港台及國外學者研究五四運動的著作在大陸翻譯出版,為學術界研究五四運動開拓了嶄新的學術視野,大陸學界開始受到海外學術界觀點、方法的深刻影響,從而使五四運動研究呈現出一種國際性的研究特點。 這一階段的研究,表現在以下幾個突出的方面: 1.關於五四運動的學術研討會規模大、次數多、層次高、影響廣泛。1979年五四運動60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召開了大型紀念五四運動60周年學術討論會;10年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又舉辦了以「五四運動與中國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1999年,北京大學舉辦了主題為「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的學術討論會。這三次會議的論文均結集出版。 2.資料整理工作成效顯著,一大批新史料整理出版。其中,綜合性史料有《五四時期的社團》、《五四運動回憶錄》、《五四愛國運動檔案史料》、《五四愛國運動》(1979年增訂再版);專題性史料有《新民學會資料》、《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五四運動與北京高師》、《五四時期東西文化問題論戰文選》、《五四時期婦女文選》,以及各省市整理的有關五四運動在本省市情況的資料專輯等。此外,五四時期的重要期刊《新青年》、《新潮》、《建設》等均影印出版,有關五四時期歷史人物的文集大部分也經整理出版。這些資料的出版,為五四運動研究開拓新領域提供了史料依據。 3.引入、譯介了一批港台、海外有關五四運動的專著。1988年,貴州人民出版社率先翻譯出版了林毓生著《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1989年五四運動70周年之際,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四與現代中國叢書」,代表性的有微拉·施瓦支著《中國的啟蒙運動》、張灝著《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紀文勛著《現代中國的思想沖突》等。進入90年代後,三聯書店於1997年出版了陳萬雄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1998年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之際,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了魏定熙的《北京大學與中國政治文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周策縱的巨著《五四運動史》一書,先後有兩個譯本面世(《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五四運動史》,嶽麓書社1999年版)。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集中描述五四運動的成因、社會支持力量和發展經過,探究了1919年5月4日的五四學生運動如何擴展為一場全國性的政治愛國運動;下編探討了五四運動在政治、社會、文學和思想方面的影響,對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以及五四時期的各種社會、政治思潮,都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該書資料翔實、論證客觀,它的翻譯出版,對大陸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4.涌現了一批學術研究論著。學術界這一階段的五四運動研究,無論從廣度或深度而言,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通論性的著作有汪士漢的《五四運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是「文革」結束後第一本關於五四運動的專著;彭明的《五四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1999年再版)是建國以來關於五四運動史料最翔實、論述最系統的一部著作,該書對五四運動前的階級背景、國際形勢和五四學生運動的興起、發展及各種社會思潮都一一作了系統介紹。與此同時,有關五四運動的專題性研究也取得進展。其中,劉永明的《國民黨人與五四運動》分析了國民黨人在五四運動中的活動、作用和歷史地位;歐陽哲生的《新文化的源流與趨向》論述了五四新文化與傳統儒學之關系;朱志敏的《五四民主觀念研究》則對五四時期最著名的口號之一——「民主」的觀念作了細致深入的分析。此外,蕭超然的《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李龍牧的《五四時期思想史論》等書,也都從某一側面深化了對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研究。李新、陳鐵健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偉大的開端1919—1923》一書,用很大篇幅考察了五四運動的原因、過程以及當時的思想爭論,闡述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李澤厚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一書,關於五四運動,提出了著名的「救亡壓倒啟蒙」說,不僅在國內學術界引起了爭論,而且也影響到國外五四運動的研究者。 此外,1999年還出版了一批有關五四運動的畫冊,如丁守和主編的《五四圖史》,廖大偉、馬軍編的《五四運動》等。其中值得重視的是由陳平原、夏曉虹主編的《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一書,從具體入微的描述與考辨入手探討五四運動,以圖釋史,圖文並茂,是一部獨特的五四運動史著作。 轉換視角回歸現場:2000— 2000年以來的五四運動研究,一方面,延續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路向與研究框架;另一方面,隨著研究的深化,出現了新的趨向。 就前者而言,2001年出版的兩部論文集就是典型:一部是沙健孫和龔書鐸主編的《五四運動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道路》,該書針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否定五四運動的觀點,從五四運動的歷史地位、歷史經驗、歷史意義等方面重申了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的意義;另一部《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即是1999年五四運動80周年紀念會議的論文集,該書涉及問題廣泛,但主要仍從文化、思潮層面出發研究五四運動。與此相類似,近年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張寶明的《啟蒙與革命:「五四」激進派的兩難》、歐陽軍喜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高力克的《五四的思想世界》、歐陽哲生的《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等書,盡管討論的范圍大大擴展,考察的問題更加深入細致,但研究視角、方法和理路仍不外乎從觀念到觀念,相對以往的研究,缺乏較大的突破和整體的更新。 在上述著作出版的同時,出版界關於五四運動也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著,其一是陳平原著《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其二是羅志田著《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這兩部著作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分別於2005年、2006年出版。陳書以一場運動(五四運動)、一份雜志(《新青年》)、一位校長(蔡元培)、一冊文章(章太炎的白話文集)以及一本詩集(胡適《嘗試集》)等作為切入焦點,主張 「藉助細節,重建現場;藉助文本,鉤沉思想;藉助個案,呈現進程」。在從事「現場」敘述的同時,追尋現場「周圍」和「前後」的情境與語境。這種研究,不同於以往宏大敘事的研究,而是著力於細節描寫和語境刻畫,豐富了對歷史過程的認識。羅著盡管不全討論五四運動,但其「上編」就後世史家極為關注的「問題與主義」、五四運動前後胡適與中共的關系等為探討的重點,對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士人(知識分子)階層在社會地位、政治追求、文化關懷以及心態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以往研究中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與結論,深化和推進了五四運動的研究。 從以上的簡要回顧中可以看出,學術界關於五四運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研究角度也逐漸多元化,相信隨著90周年紀念的到來,一批新的成果即將推出。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