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12-1949中國的歷史簡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斗,所向披靡,迅速佔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遊行。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在這次運動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聯俄容共政策,與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國共雙方開始第一次合作,拉開了國民革命的序幕。
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開始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先後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舊軍閥,國民革命進入了高潮。
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共之間、國民黨內左派和右派之間矛盾日益激化。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從此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
國民革命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發動叛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
在國民革命的後期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以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地組織人民反抗。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領導了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承孫中山的武昌革命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9月9日,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並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
1931年9月18日,爆發了九一八事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為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埋下了導火索。
日本關東軍佔領中國東北三省,並利用投靠日本的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
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歷史事件簡寫擴展閱讀:
1912-1949的歷史大事介紹:
1、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
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2、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貳』 誰知道那個歷史故事,,,就是那種歷史故事的簡寫
指鹿為馬,就是歷史故事的簡寫之一。
『叄』 關於中國歷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簡寫
十大抗日名將
張自忠: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
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
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
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
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
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
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
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
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
,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
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
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
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
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
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
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
。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
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
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
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
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
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
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
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
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
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
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
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
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
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
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
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
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
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
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
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
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
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
,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
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
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
,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
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
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
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
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
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
,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
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
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
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
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
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
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
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
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肆』 文明禮儀歷史故事簡寫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回程頤拜師求教的事答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伍』 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選一個寫簡寫故事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陸』 每個朝代的重要事件。(簡寫,每個事件不超過15個字,1個朝代只要一個代表性事件)
夏:第一個世襲王朝
商:商紂自焚,商朝滅亡
西周:烽火戲諸侯
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初始
春秋:孔子創作《春秋》
戰國:屈原自殺
秦:秦始皇統一華夏
西漢:漢武帝討伐匈奴
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劉秀建立東漢
三國:魏蜀吳三國鼎立,最後被晉滅亡
西晉:司馬炎滅亡魏和吳,建立西晉
東晉:五胡亂華
十六國:遍地蠻夷
隋:開通大運河
唐:繼漢以來第二個盛世
五代十國:宋太祖發動政變,建立宋朝
北宋:靖康之難,宋室被俘,北宋滅亡
南宋:十二道金牌,岳飛不得不班師回朝
元:華夏第一次整體淪陷於外族
明:鄭和下西洋、成祖五伐蒙古
清: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日甲午戰爭
民:抗日戰爭
共:神州系列飛船一次次成功飛向太空
『柒』 歷史 的簡稱 (1個字)
歷史,簡來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自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2]歷史是延伸的。
『捌』 1840一1949歷史重大事件簡寫
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
1856年10月―1860年11月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4年洋務運動開始
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
1870年簽訂《中日修好條約》
1874年日本侵犯台灣(藉口是1871年一些琉球人在台灣遇害)
1876年日本以武力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
1884年中法宣戰―1885年3月鎮南關大捷(中國首次擊敗西方軍隊,白種人比黃種人優勢破滅)
1894年春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佔領漢城
1894年8月1日―1895年甲午戰爭
1895年4月17中日簽定《馬關條約》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清政府簽定《辛丑條約》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
1910年武昌起義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1月日本侵佔膠澳(即青島),取代德國。
1915年日本提出21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巴黎和會
1926年北伐戰爭
1927年日本出兵山東
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策劃和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以此為借口進攻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並佔領沈陽。(即九.一八事變)
1932年1月2日,東北軍從錦州撤退
1932年1月28日,凇滬抗戰爆發
1932年3月日本扶持溥儀在長春成立「滿洲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郊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1937年 "八·一三"凇滬戰爭
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25日 林彪指揮的八路軍115師首戰日寇於平型關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精神上鼓舞了中國人民。
1937年10月 徐州會戰(徐州會戰分兩期:一期津浦路保衛戰、二期台兒壯會戰)
1937年12月13日 進佔南京,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
1938年5月 日軍攻陷徐州
1938年6月 武漢會戰
1939年 反掃盪中擊斃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1940年3月 汪偽政府成立
1940年8月 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
1941年12月8日 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同時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9日 中國對日德意正式宣戰
1942年2月25日 中國遠征軍開始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作戰
1943年1月 中國駐印軍入緬對日軍實施反攻
1944年5月 駐滇西中國遠征軍對滇西日軍發起反攻
1945年7月26日 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表示,對《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
1945年8月6日 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1顆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並於9日出兵我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
1945年8月9日 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第2顆原子彈
1945年8月14日 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形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投降書。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51年8月13日發布通告:由於「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之後」,故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
1945年9月9日 中國戰區的日本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對華投降書上簽字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玖』 蘇武的歷史事件簡寫成4個字
蘇武 - 忍辱負重 剛正不阿 冰清玉潔 克己奉公 嚴於律己 奉公守法 表裡如一 涓滴歸公 虛懷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義 童叟無欺 謙虛謹慎 廉潔奉公 毅然決然 豁達大度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襟懷坦白
『拾』 簡寫歷史故事
淝水之抄戰
苻融攻佔壽陽後,苻豎襲親率八千騎兵抵達這座城。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他的後續軍一到,一定可獲勝。於是,他派朱序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之前襲擊洛澗。謝石聽後,偷襲秦營,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向壽陽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城頭,觀察晉軍動靜。正是隆冬,又是陰天,遠遠望去,上空灰濛一片。仔細看,那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
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裡橫著八公山,有八座峰巒,地勢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晃動的草木,像無數士兵在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