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考歷史想拿100分
一、 熟悉高三歷史三輪復習思路
第一輪按專題模塊加通史復習,側重專題模塊。
主要目的是夯實基礎。意思是說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單元復習,適度關注通史。我們制定的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注意基礎知識落實」,我們把它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
第二輪主要根據考試說明的順序,通史加專題復習,側重通史。
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二輪復習時,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三輪搞強化訓練,側重練、講、評和回歸教材。
目的是提高解題能力,查缺補漏。我們提出了「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要求學生抓好兩條復習主線,一方面是對照《考試說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標題,注重基礎知識,把握階段特徵;另一方面是對照試卷看題目,查漏補缺,以適度緊張的平常心、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自信心。例如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考試說明》,最後落實每一個考點,個個過關。
二、 學生第一輪自主復習方法
第一、制定出復習計劃和抽出固定的時間復習
計劃就是一輪,一個月,一個星期,一天,要復習哪些。學好歷史和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4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可安排在早讀之前,晚自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幹知識,又不至於因精力過於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 指導思想:根據考試大綱、課標和福建省的《考試說明》抓雙基。
「雙基」就是歷史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知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歷史基礎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制度和歷史現象;既有規律性的認識,也有具體史實,是史論結合的。組成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和事。基本能力,《考試大綱》中有明確規定。
第三,認真落實讀、記、聽、寫、練五個環節。
1.讀——精讀教材。
認真細致地閱讀,不留死角。通過閱讀,使全面、系統、准確、牢固地掌握歷史基本理論。具體來說,精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目錄。便於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有利於把握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2) 引言。引言部分往往包含了本章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影響等等,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
(3正文。正文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把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
(4) 小字。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閱讀小字部分可以幫助了解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掌握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等。
(5) 地圖、圖片。近年來高考中屢屢出現,而且分值呈增長趨勢,特別新課改,地圖成為歷史和地理學科的交叉點,精讀地圖尤為必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地圖中的隱性知識,鞏固教材知識。
(6) 材料。認真閱讀、理解,有些材料,尤其是標有*號的材料,在高考中有可能出現。(7) 注釋。教材下面的小字,也屬高考知識考查范圍。
(8)課後的知識鏈接,及習題。
(9)大年事表。按時間順序排列歷史大事,便於比較、記憶。
總之,把握教材要全面掌握、重點掌握、多層次掌握
1)全面掌握:教材 = 主幹知識+隱性知識
教材 = 目錄+引言+正文 + 黑體字+小字+ 圖表+注釋+課後的知識鏈接+習題+大事年表
2)重點掌握:主幹知識 = 歷史事實 + 歷史結論+歷史線索+階段特徵
重點知識 = 考綱要求 + 時事熱點
重點知識 = 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現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3)多層次掌握:歷史事實 =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
歷史結論 = 背景、目的、原因、特點、性質、實質、影響、意義
2.記。記憶,但須知遺忘規律,理解後記憶,找規律特點,秘籍是反復再反復,反復過程中多放電影。識記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很多,如機械記憶法、邏輯記憶法、規律記憶法、諧音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類比記憶法等等。
如類比記憶法,我們可以將歷史教材中類似的知識綜合到一起,通過比較概括後再進行理解識記,將更能提高熟記的程度,提高運用史實的能力。例明朝的內閣制和英國近代的內閣制。
如對比記憶法 :中國近代史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如圖表記憶法:藉助多樣化圖表,充分調動視覺功能,提高記憶能力。
如規律記憶法: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朝文化發展的原因時按邏輯記憶::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經濟發展、社會繁榮;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等。按時間順序勾勒題綱:①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③甲午戰爭後初步發展;④辛亥革命後迅速發展;⑤20世紀30—40年代陷入困境。
如簡化記憶法:抓關鍵詞,速記知識要點。此法適用於記憶量較大的歷史知識,如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意義等。比如科舉制創立的進步意義,記住沖破了……,擴大了……,提高了……,加強了……等。
3.聽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課堂教學聽講來摹仿老師分析教材和宏觀駕駛教材。
4.寫——作好課堂筆記。盡量課後去整理。抄下板書,而不是記下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還應該在筆記本的每頁留下一處專門記錄老師課上口述的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歷史知識,或將易混淆的歷史知識點記在一起。
5.練——合理訓練。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平時不訓練,考前搞突擊;另一種是忽視教材,過多地使用復習資料,搞題海戰術。試題的訓練應注意以下方面。
1)明確練習前提:練習必須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說先看書,後做練習。
2)清楚練習要求:著眼於方法、能力,通過練習掌握方法。平時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訓練:
一是審題訓練,要求認真審讀材料及設問要求,特別要注意設問的規定性條件如時間、空間、中心問題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1999年高考歷史問答題第41題要求結合唐朝前期百餘年的用人史實說明「得入者昌,失賢者亡」的觀點。部分考生因未認真審題,把「唐朝前期」誤看作或誤解為「唐朝以前」而後悔不迭。
二是信息篩選的訓練,找准關鍵詞,它們是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
三是尋找試題與己有知識關聯點的訓練,這是作為解題的依託。
四是答題速度的訓練。在平時訓練中限時,不僅要做到「會」,而且要「快」。
五是組織答案的訓練。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①精析題意,堅持問什麼、答什麼,有幾問、答幾問的原則。切忌答非所問,文不對題。②根據分值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做到詳略得當。
③簡列提綱,全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闡述,防止要點遺漏。
④觀點明確,具有條理性。⑤語言准確,精煉,歷史術語。
③不留「空白」。⑤保持卷面整潔美觀。
具體題型要求:單選題——要求:盡量不要翻書做,依靠自己的預習和課堂理解完成。非選擇題——規范解題格式、解題思路及基礎知識運用的訓練要求;獨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實在不行,看完答案後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答。
3)用好練習資料。練習題以輔導書《導與練》、老師分發的試題,特別是近五年的課改省份高考題為主。
第四,強化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
l.縱橫聯系。在復習中作分析、歸納和綜合時要注意縱橫聯系。
「縱」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等。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
「橫」是指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歷史的各個側面在同一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2.中外聯系。復習時一定要中外結合,尤其要把中國歷史放到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將中外歷史真正融合為一體。如三次科技革命與中國等。
3.史論聯系,史觀結合。歷史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復習時要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歷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論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本質、共性和個性、繼承和發展、偶然和必然等歷史現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史觀有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革命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
4.與時政熱點的聯系,與學科間的聯系,適度關注福建地方特點。
第五,注意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在建立知識結構方面,首先,我們應高度重視建構章節知識結構。在建構知識結構時,可採用結構圖,高屋建瓴,對主幹知識進行復習。由於單元章節知識結構,一般都有比較好的落實,這里不舉例贅述。在章節復習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注意建立小專題的知識結構圖示。
第六,重視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
對課本上的基本事實、基本結論和基本歷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培養自己靈活運用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平時復習中,對已經形成的歷史結論、歷史現象、階段特徵、相關材料等多問「為什麼」,多將句號變問號。
㈡ 歷史選修1知識梳理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識結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
第4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背景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壞,新的階級關系產生。
經濟:井田制遭破壞,土地私有制確立.
軍事: 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
思想文化: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較快發展
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直接動力: 稱霸天下的慾望.
目的: 富國強兵.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
內容 春秋 齊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魯國: 前594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戰國 魏文候: 李悝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楚悼王: 吳起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影響: 管仲改革: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魯國改革: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吳起改革: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評價:①從背景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②從改革的內容來說: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特權,經濟上破壞了井田制,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法經》維護了社會秩序、穩定了政局,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鬥力。
③從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為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內部階級力量的差異,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國的變法效果較為顯著,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總起來看,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使新興地主階級的地位得到強化,為日後秦帝國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第5課 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
背景 ①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②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③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④君權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⑤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目的:富國強兵
時間:公元前356年
指導思想:法家理論
內容 ①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統一度量衡
②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普遍推行縣制; 制定秦律
③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④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詩書而明法令」
⑤改革舊俗:
結果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敗因 ①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成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①順應了歷史潮流。
②變法的內容已經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
④商鞅同守舊派貴族的論戰, 掃除了變法的思想障礙。
⑤秦孝公有變法圖強的決心,對商鞅支持、重用
影響 積極作用: ①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②發展地主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③壯大了軍事力量;
④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收富國強兵之效。
⑤它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消極作用 ①輕罪重刑, 輕視了教化;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法律嚴苛,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壓政策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
③重農抑商,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和商人長期歧視,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性質:地主階級的改革
特點①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農戰」和「法治」。
②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③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
④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政治基礎,對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第6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背景 ①鮮卑族拓跋部的崛起與強大
②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多年分裂混亂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
④鮮卑貴族早期統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⑤馮太後與孝文帝改變社會落後現狀,學習先進漢文化的堅定態度
目的: 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內容: 經濟: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 ;受田農民納租、納調;受田農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三長制 ;整頓吏治; 遷都洛陽; 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政策
文化: 漢化政策:採用漢姓; 改穿漢服;學說漢話; 提倡與漢族通婚; 遷都洛陽
作用 ①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展
②吸取了漢族先進政治制度與文化,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性質: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㈢ 中考歷史復習中有哪些疑惑
中考歷史復習方法:
其關鍵就是學生在初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沒有認真地復習,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由於初三升學考試要考的內容比較多,共有八年級上冊、下冊和九年級上冊、下冊四本書。中考的歷史知識點覆蓋面廣,需要學生認真去疏理各專題的內容,找出他們的聯系。中考也是一次選拔性考試,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分析能力要求也比較高。那麼該如何去復習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提高歷史成績,要抓好初三歷史的復習,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通讀課文,夯實基礎知識。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實出發,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知道,掌握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局、影響等基本概念、基本史實是提升能力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課本為材料,教會學生閱讀和理解,幫助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前因後果,引導學生全面准確地理解每個知識點,尤其是主幹知識點,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准確記憶。如《文藝復興與新航路的開辟》一課中,就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兩個知識點: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理解下列問題:什麼是人文主義思想?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什麼?產生了哪些影響?14——16世紀又怎樣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是什麼?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如何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所產生的影響?還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出現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什麼?這兩大事件對歐洲產生了什麼影響?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結構體系,這對融會貫通歷史知識,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很重要。
2、加強主題練習,培養基本能力。
由於學習知識的增多,很容易將一些相近的知識點記錯、記混淆。因此,學生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把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分成主題進行復習鞏固。在加強主題復習時,要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和前因後果的分析,要引導學生宏觀把握歷史知識,最好是讓學生把前後知識聯系起來,使前後所學知識相互遷移,形成新的主題,新的認知結構,從而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每一主題復習完後,要通過專題練習,特別是材料題的練習,來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從文字材料中找出關鍵字、詞、句和前言、引文出處中的信息。每復習完一個主題後,就要從各地的中考題中,找出類似的材料題來練習;從當地以前所考的材料題中,選擇性地出一、兩套模擬題來測試,看學生是否掌握了該主題的內容。如我們在復習完《歐美國家的劇變和殖民擴張》後,就要通過主題訓練,讓學生掌握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並能充分肯定其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性,也能充分肯定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比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從而使「人治」社會發展到「法治」社會;還要讓學生歸納出英、法、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文藝復興促進了思想解放,新航路開辟引發了西歐人殖民掠奪的狂潮,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巨額資本。等有效的知識體系。
3、模擬測試,規范答題。
為了使教學得到可持續發展,每年的中考題都會保留一些上年中考的知識點,題型不變,難度變化不大。這為我們依照《中考歷史考試說明》,結合《中學歷史課程標准》,《中學歷史教師用書》和歷史教材,參照以前的中考試卷模式,出幾套中考模擬考試題,來完善學生的答題技巧和方法,適應中考的要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盡量減少失分,使自己升學不受影響。
㈣ 高中歷史簡答題知識點記憶有什麼訣竅嗎
重點知識要重點記政治相對於其他科目來講其實比較枯燥。理論太多,同學們很多就是背過了直接扔到一邊,沒有興趣再回顧自然也就不能及時鞏固,而理論一般又經常會是考察的重點,這就讓小夥伴們失了很多分。北京新東方老師提醒大家大家拿出專門的精力進行突破式記憶,對這些重難點內容要更加重視,在背誦的最佳時間的早上進行復習,更容易收到實際效果。
㈤ 歷史成績總是提不上去,以前不是很喜歡歷史,歷史的一些知識懂得又少,怎麼辦
學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一、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於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上課的時候,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後探討。 三、課後要進行及時的復習。 (一)、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要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5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宜安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一般來說,在每天固定的復習時間里,對中國古代史、中外近現代史都要有明確的量的規定,具體辦法如下:1.確定在一定的時間段里對教材的復習遍次,再根據每冊教材內容的多少確定每天對五本教材的復習量(即每天復習多少頁)。2.針對中國古代史內容相對較少,而中外近現代史的內容較多且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在固定的50分鍾時間里,安排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時間可用10分鍾,另兩本教材各用20分鍾,再根據每天所規定每本教材的復習時間、所要復習的量來確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復習多少頁。3.在《中外近現代史》上冊復習完後,再復習下冊,每天所用時間、復習量、方法與上冊相同。但此時《中國古代史》已經復習了一遍,是否還要接著再復習?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古代史》的史實記憶相對較多,而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側重於理解,因此中國古代史的復習遍次應多—些,且每天分配的時間只有10分鍾,要記住並理解其內容也應多看。(二)、每一遍復習都要有側重點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反映:我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有些同學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固然,時間是記憶的保證,但記憶效果的高低與投入的時間量並不完全成正比。就記憶而言,以理解為前提的記憶效果比單純的記憶要好;為此,要掌握知識應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復習不能簡單地循環往復,要有側重點、針對性;這樣可使復習以及對知識的了解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理解並記住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第一遍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大小子目及具體的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幹知識,又不至於因精力過於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第二遍復習以理清歷史線索並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從目前高考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新能力。選擇題一般是對同類知識進行設問。在考查學生創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試題大都涉及學科間的知識滲透。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整理並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然而學生因能力所限,復習時很難深化與拓展。第二遍復習以解決上述問題為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復習的重點放在歷史事件間的內在聯繫上,力求分析得出教材中各目錄、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採用回憶法進行(即在翻開教材前,先努力回憶教材每一章的大小標題以及每個標題下所講的重要事件、這些事件的聯系如何),回憶不出來再翻開教材,這樣既抓住了主幹知識,又能在第一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框架的理解。2.若覺得正在復習的內容與已復習過的內容相似時,應立即去回憶與此相似的內容是什麼。例如,看到明朝的手工業就應聯想到宋朝、元朝手工業發展情況,看到景德鎮制瓷業便應想到教材中其他相關的內容,通過這種有意識的串聯式回憶,逐步把握歷史的基本線索,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3.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延伸與拓展的知識主要是教師補充的知識。教學中,教師會經常就某個具體知識點,給學生提供一些新材料、新觀點或進行一些學科滲透。如從歷史、地理、政治等角度,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分析三大決戰首戰東北,而東北戰場又首戰錦州的原因;對這些教材沒有直接涉及的知識深層次分析,學生往往會記下來,復習時還必須去看乃至去記憶,這是學生拓展知識較為有效的途徑。考試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與教師平時補充內容相關、相似甚至相同的背景材料,雖然試題設問角度會有所不同,但由於學生對背景材料已有所了解,因此並不會感到陌生,分析解答時也不會無從下手。最後,學會學習,關鍵在於學會如何讀書。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㈥ 歷史背誦學習方法
不知道你現在就讀的是什麼?我估計是高中吧
那做為參加過高考的學長,給你一點點建議,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帶來幫助,記住,僅僅是建議,而不是捷徑,任何學習都是沒有捷徑,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文科更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言。所謂的理解應用如果沒有死記硬背作為前提狗屁不如。
現在進入正題
首先,我認為你要通讀一遍整個學年的課本(我當年是一口氣讀完了整個高中課本,並且是三遍),要明白這這年要學的歷史到底講的是什麼一個東西。以高二的歷史來講,其實整個學年主要講的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包括:資本主義的萌芽(涵蓋早期不徹底的資本主義革命,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資本主義的建立以及發展(涵蓋後期比較成熟而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的衰敗(主要是指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幾冊經濟危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認為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的,)---------社會主義的萌芽和社會主義革命。如果你能理解到這一點,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功了一小半,因為你已經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關於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其次,要發現教科書編排的一些規律,如果你通讀了整本書,你就會發現其實課本的編排是有一定規律的,課文講述任何歷史事件都是按照:背景-----經過-----結果(有時會介紹下產生結果的原因,其實就是背景,比如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背景是因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失敗的原因是發展還不夠成熟)-----產生的影響和歷史意義.而且背景的編排也有一定規律,一般背景包括:根本原因(主要指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當時已經不適應這種生產力的生產關系),思想基礎(發生這次革命前某種思想的誕生和傳播),直接原因(即直接引發時間的導火索).產生的影響也有規律(一般指瓦解了舊的生產關系並且建立了適應生產力的新的生產關系).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統治英國許久的君主制度(推翻了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確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秩序(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在英國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適應了新的生產力).看到沒,就這么簡單. 如果你到這里為止全部看明白了,那麼接著恭喜你,你離攻克歷史這門課不遠了,因為你已經掌握了運用馬克斯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其實就兩句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就是我為什麼在上文中反復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詞的原因.
上面兩點介紹的是學習歷史的思維方法,告訴你怎麼理解怎麼分析,屬於內功.下面的介紹的將是一些學習過程中可以運用的具體過程,屬於外功.內功靠修為,外功就靠你苦練了.所以我就不多說,多說無益,全靠你自己.
要學會歸納總結的方法來學習歷史,當你明白歷史的一些基本規律之後,你就要按照這些規律進行歸納總結,比如說,把所有的資產階級革命按照背景,經過,結果,影響和意義四大類分門別類的進行歸納.
然後多做題,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三點的話,做題的意義已經不再於所謂的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運用這些狗屁了.因為你已經身懷絕技,只是沒有臨場站陣的經驗而已.一般歷史初學者拿到題目的時候往往不知道答什麼,經管他把課本背的滾瓜爛熟,這是因為他還不會分析題目的要點,即題目要你答的是什麼,多做題目的意義就在於學會分析題目的問點.這一點老師將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終於打完了,學弟,俺可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給你打上去的啊!順便說一句,我高中三年就最後高三下學期聽老師講過課(因為那時候我才認識到老師畢竟能告訴你答題)這就是我為什麼到最後才提到老師的原因.hoho.不過我不贊同你跟我學壞啊.說正經的,這樣的學習方法再結合老師的教學,我相信你不僅僅能把高考搞定,即使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這些歷史知識也會牢記在你的腦海中並且這些歷史的思維方法也會對你以後有所幫助.trust me!
㈦ 本人特別討厭歷史,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記住歷史
一、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頭多面廣,靠機械識記方法生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海里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這個歷史事件。我們經過分析,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①湘贛暴動;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礱市會師。然後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銜接的內在關系,這樣就能夠牢固地記憶這個歷史事件了。
網路記憶法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理解要點之間的聯系和每個要點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質。這就要求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分析得越透徹,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否則,它的用處不大。比如要點④井岡樹旗,它包含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成立工農政權等內容。從實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概括了這個要點。如果對這個要點的內容和實質全然不理解,光記住一個「井岡樹旗」,它就不能發揮啟發思維,恢復印象的作用,那有什麼用呢?
二、歸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中國近代史,可以這樣歸類:一次失敗的變法(戊戌變法);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四個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五次重大的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再比如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可以按朝代先後把有關大陸與台灣關系的史實列出來:三國時期,東吳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洲,即台灣;元朝在福建行省的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台灣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清朝政府1684年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樣,這個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歸類記憶法好比以線穿珠,能夠把不同時期、性質相同的歷史某礎知識貫串起來,成為一串串系統的知識。它既有利於牢固記憶歷史某礎知識,又有利於加深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和實質。
三、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象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是,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細心進行,尤其重要的是注意搜求「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舉個例子,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其中主要款項之一都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是「同」。《南京條約》強迫開五口。《天津條約》強迫開十口。這些口岸很容易記混。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上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上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於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里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由此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一舉兩得。
四、歌謠記憶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有八十個單詞的歌謠,讀八遍即可背誦;而同樣數目的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八十遍才能記住。為什麼呢?因為歌謠有韻律,藉助於音韻的節奏,朗朗上口,易於成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將一些歷史某礎知識編成歌謠,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歌謠記憶法。比如中國古代史上邅變交替、連續不斷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亂難記,編成歌謠,「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就很容易記了。
應當注意的是,編寫的歌謠,形式必須簡短齊整;內容必須准確全面;語言力求生動活潑。
五、圖表記憶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加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圖,主要指地圖;表,主要指表格。
運用地圖記憶戰爭過程效果很好。比如記古羅馬斯巴達克起義,左書右圖,隨著奴隸起義大軍活動的空間移動,在地圖上標出活動的路線,卡普亞、維蘇威火山、美塔邦多、木提那,然後再折到勒佐,突破克拉蘇防線,到布林底西港附近決戰,這樣,不僅能夠清楚地看到起義軍的全部發展過程,而且有助於理解這次起義縱橫馳騁義大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偉大歷史意義。
運用表格記憶歷史事件,一目瞭然,便於抓住事件的特點,使印象深化。舉個例子。
1895~1898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簡表
廠礦
總數
重工業
輕工業
煤礦
金屬礦
機器製造廠
螺絲
綿紡織染
其他
62
4
3
1
34
10
10
比重
6.5%
5%
1.6%
54.8%
16.1%
16.1%
13%
87%
通過這張表格,可以清楚看出,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輕工業方面發展較快,在重工業方面發展很緩慢。而重工業是基礎,這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頭重腳輕的特點就明顯地暴露出來了,很容易理解記憶。
上面講了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還有一個記憶歷史年代的問題。歷史年代本身枯燥乏味,難於記憶。有些歷史年代,如封建社會起止年代,只能死記硬背。但也有些歷史年代,我們可以人為地給它製造聯系,方便記憶。這里介紹幾種:
一、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徵記憶。比如,蒙古滅金,1234年,四個數字按自然數順序排列。馬克思誕生,1818年,兩個18。
二、抓重大事件間隔距離記憶。比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192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1947年。三者相隔都是十年。
三、抓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記年代。比如: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制止戰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推向新階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出現,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
記憶力的強弱往往隨人而異。記憶不好的人大致缺乏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缺乏復習的機會,缺乏記憶的方法,增進這幾個要素,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有的教師平時不太注意方法論的指導,這是不對的。歷史是一門科學,而學習科學的人,其方法也必須科學,這是客觀的要求。因此,隨時告訴學生一些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也是歷史教師必須盡到的一份責任。
㈧ 記住初中所有歷史知識高考歷史能拿多少分
您好,對於你的遇到的問題,我很高興能為你提供幫助,我之前也遇到過喲,以下是我的個人看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展開全部
一、 熟悉高三歷史三輪復習思路
第一輪按專題模塊加通史復習,側重專題模塊。
主要目的是夯實基礎。意思是說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單元復習,適度關注通史。我們制定的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注意基礎知識落實」,我們把它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
第二輪主要根據考試說明的順序,通史加專題復習,側重通史。
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二輪復習時,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三輪搞強化訓練,側重練、講、評和回歸教材。
目的是提高解題能力,查缺補漏。我們提出了「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要求學生抓好兩條復習主線,一方面是對照《考試說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標題,注重基礎知識,把握階段特徵;另一方面是對照試卷看題目,查漏補缺,以適度緊張的平常心、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自信心。例如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考試說明》,最後落實每一個考點,個個過關。
二、 學生第一輪自主復習方法
第一、制定出復習計劃和抽出固定的時間復習
計劃就是一輪,一個月,一個星期,一天,要復習哪些。學好歷史和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4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可安排在早讀之前,晚自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幹知識,又不至於因精力過於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 指導思想:根據考試大綱、課標和福建省的《考試說明》抓雙基。
「雙基」就是歷史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知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歷史基礎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制度和歷史現象;既有規律性的認識,也有具體史實,是史論結合的。組成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和事。基本能力,《考試大綱》中有明確規定。
第三,認真落實讀、記、聽、寫、練五個環節。
讀——精讀教材。
認真細致地閱讀,不留死角。通過閱讀,使全面、系統、准確、牢固地掌握歷史基本理論。具體來說,精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目錄。便於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有利於把握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2) 引言。引言部分往往包含了本章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影響等等,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
(3正文。正文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把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
(4) 小字。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閱讀小字部分可以幫助了解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掌握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等。
(5) 地圖、圖片。近年來高考中屢屢出現,而且分值呈增長趨勢,特別新課改,地圖成為歷史和地理學科的交叉點,精讀地圖尤為必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地圖中的隱性知識,鞏固教材知識。
(6) 材料。認真閱讀、理解,有些材料,尤其是標有*號的材料,在高考中有可能出現。(7) 注釋。教材下面的小字,也屬高考知識考查范圍。
(8)課後的知識鏈接,及習題。
(9)大年事表。按時間順序排列歷史大事,便於比較、記憶。
總之,把握教材要全面掌握、重點掌握、多層次掌握
1)全面掌握:教材 = 主幹知識+隱性知識
教材 = 目錄+引言+正文 + 黑體字+小字+ 圖表+注釋+課後的知識鏈接+習題+大事年表
2)重點掌握:主幹知識 = 歷史事實 + 歷史結論+歷史線索+階段特徵
重點知識 = 考綱要求 + 時事熱點
重點知識 = 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現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3)多層次掌握:歷史事實 =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
歷史結論 = 背景、目的、原因、特點、性質、實質、影響、意義
2.記。記憶,但須知遺忘規律,理解後記憶,找規律特點,秘籍是反復再反復,反復過程中多放電影。識記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很多,如機械記憶法、邏輯記憶法、規律記憶法、諧音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類比記憶法等等。
如類比記憶法,我們可以將歷史教材中類似的知識綜合到一起,通過比較概括後再進行理解識記,將更能提高熟記的程度,提高運用史實的能力。例明朝的內閣制和英國近代的內閣制。
如對比記憶法 :中國近代史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如圖表記憶法:藉助多樣化圖表,充分調動視覺功能,提高記憶能力。
如規律記憶法: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朝文化發展的原因時按邏輯記憶::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經濟發展、社會繁榮;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等。按時間順序勾勒題綱:①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③甲午戰爭後初步發展;④辛亥革命後迅速發展;⑤20世紀30—40年代陷入困境。
如簡化記憶法:抓關鍵詞,速記知識要點。此法適用於記憶量較大的歷史知識,如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意義等。比如科舉制創立的進步意義,記住沖破了……,擴大了……,提高了……,加強了……等。
3.聽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課堂教學聽講來摹仿老師分析教材和宏觀駕駛教材。
4.寫——作好課堂筆記。盡量課後去整理。抄下板書,而不是記下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還應該在筆記本的每頁留下一處專門記錄老師課上口述的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歷史知識,或將易混淆的歷史知識點記在一起。
5.練——合理訓練。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平時不訓練,考前搞突擊;另一種是忽視教材,過多地使用復習資料,搞題海戰術。試題的訓練應注意以下方面。
1)明確練習前提:練習必須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說先看書,後做練習。
2)清楚練習要求:著眼於方法、能力,通過練習掌握方法。平時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訓練:
一是審題訓練,要求認真審讀材料及設問要求,特別要注意設問的規定性條件如時間、空間、中心問題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1999年高考歷史問答題第41題要求結合唐朝前期百餘年的用人史實說明「得入者昌,失賢者亡」的觀點。部分考生因未認真審題,把「唐朝前期」誤看作或誤解為「唐朝以前」而後悔不迭。
二是信息篩選的訓練,找准關鍵詞,它們是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
三是尋找試題與己有知識關聯點的訓練,這是作為解題的依託。
四是答題速度的訓練。在平時訓練中限時,不僅要做到「會」,而且要「快」。
五是組織答案的訓練。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①精析題意,堅持問什麼、答什麼,有幾問、答幾問的原則。切忌答非所問,文不對題。②根據分值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做到詳略得當。
③簡列提綱,全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闡述,防止要點遺漏。
④觀點明確,具有條理性。⑤語言准確,精煉,歷史術語。
③不留「空白」。⑤保持卷面整潔美觀。
具體題型要求:單選題——要求:盡量不要翻書做,依靠自己的預習和課堂理解完成。非選擇題——規范解題格式、解題思路及基礎知識運用的訓練要求;獨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實在不行,看完答案後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答。
3)用好練習資料。練習題以輔導書《導與練》、老師分發的試題,特別是近五年的課改省份高考題為主。
第四,強化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
l.縱橫聯系。在復習中作分析、歸納和綜合時要注意縱橫聯系。
「縱」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等。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
「橫」是指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歷史的各個側面在同一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2.中外聯系。復習時一定要中外結合,尤其要把中國歷史放到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將中外歷史真正融合為一體。如三次科技革命與中國等。
3.史論聯系,史觀結合。歷史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復習時要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歷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論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本質、共性和個性、繼承和發展、偶然和必然等歷史現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史觀有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革命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
4.與時政熱點的聯系,與學科間的聯系,適度關注福建地方特點。
第五,注意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在建立知識結構方面,首先,我們應高度重視建構章節知識結構。在建構知識結構時,可採用結構圖,高屋建瓴,對主幹知識進行復習。由於單元章節知識結構,一般都有比較好的落實,這里不舉例贅述。在章節復習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注意建立小專題的知識結構圖示。
第六,重視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
對課本上的基本事實、基本結論和基本歷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培養自己靈活運用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平時復習中,對已經形成的歷史結論、歷史現象、階段特徵、相關材料等多問「為什麼」,多將句號變問號。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㈨ 怎樣復習歷史呀
復習建議:
1首先要把歷史學科學好(基點)
復習的過程即梳理知識的過程,把已學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的過程;3+X考察的是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重視掌握基礎知識(概念、原理、事實)和基本能力(方法、技能、思路),努力做到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認真復習一些專題性的講座
2自己要認真的處理好,掌握好各種關系:①科內綜合與科間綜合的關系,以科內綜合為主,科間綜合為輔;②雙基與能力的關系,雙基是前提,能力是歸宿,應立足基礎,切實培養能力,全面提高素質;③學科知識與時政熱點的關系,實為理論與實際的關系,要著重知識的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在進行歷史科復習時還應要抓好三個聯系:①注意學科內的聯系(縱向聯系、橫向聯系);②歷史科與地理科、政治科的聯系;③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
3歷史科必須復習三輪:第一輪全面系統復習,扎扎實實打基礎;第二輪專題復習,從新的角度組合知識,力求融會貫通;第三輪模擬考試,查缺補漏,強化訓練
4第一輪應進行單元復習,視野更開闊,仍要扎扎實實打基礎,但要適當加快速度,突出主幹,適當關照非重點。
5第二輪要強化專題復習,一定要在每一專題之下精心設計子專題,要以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和方法處理好專題復習,既要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又不要把知識點搞得過細。
6前兩輪的復習都以歷史學科為基點;
7自己在歷史復習過程中必須始終抓好"三個著力點"
著力點(1)狠抓歷史基礎知識,准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內在聯系,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幹系統和知識網路。
①准確記憶基本史實:要明確記憶目標;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網路化。
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這是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③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發展過程,從宏觀角度去認識歷史。
④強化專題史復習,融會貫通,形成主幹(突出重點,適當關照非重點)。例如:
附錄:具體來說:
中國古代史:從宏觀角度把握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主要特點;明清時期的"大逆轉"
中國近代史前期(1840-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
中國近代史後期(1919-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創建新中國的基本歷程
中國現代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現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現代史的總綱: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怎樣形成的;世界現代史部分要注意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全球化
世界近現代國際關系的演變(以三個體系、兩次大戰為主幹)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教育改革
中外歷史的比較與聯系
著力點(2)學好基本理論,初步理解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幾個基本觀點和辯證的思維方法,提高理論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初步理解和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應包括:
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並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生產力標准。所謂生產力標准,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二是生產力是認識和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准。
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並由此去理解評價歷史的實踐標准。所謂實踐標准,就是要根據實踐檢驗的結果立論。一要"貼近史實,接近科學";二要"實事求是,不囿於某些非科學的結論";三要"具體分析,避免絕對化"。
③微觀研究與宏觀認識相結合。"微觀"主要指具體史實,分析、評價歷史現象時只會"就事論事"仍屬微觀;"宏觀"主要指一個時代所面臨的主要課題、主要矛盾、主要特徵和根本的發展趨勢。微觀與宏觀相結合,一方面"宏觀認識必立在微觀研究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沒有宏觀認識,僅僅是就事論事,決難做出正確的結論",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④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歷史。首先要認識到"文明演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總綱";其次要認識到"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但與文明所取得的巨大進步相比仍然是"微小"的。
⑤階級和階級斗爭。
⑥個人和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初步理解和掌握辯證的思維方法,應包括:①原因和結果;②共性和個性;③現象和本質;④偶然性與必然性;⑤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⑥繼承和發展等。
著力點(3)掌握學習歷史的主要方法,重視解題能力的訓練,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8在平時復習,練習做題的過程中注重培養自己的解題能力,抓住一些解題技巧
參考文獻:高中歷史教科書.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