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文選考試都考什麼啊
是不是題型跟下面的一樣?2004年社會學院考試題目: 二00四年中國歷史文選考題: 一,名詞解釋30分,每題名分) 1,<牧誓> 2,<三國志> 3,劉知己 4,紀事本末體 5,章學誠 6,<海國圖志> 二,簡答題(30分,每題15分) 1,試述顧炎武的史學思想 2,試評<新史學> 二,交下列引文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橫線的字或詞,(90分,每題15分) (說明:原文不必加標點,但譯成現代漢語後必須加標點.) 1 大夫文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有執其手而與之謀(國語.越王勾踐來吳) 資 苟 2 此時魯促連適游趙(會)秦國..........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戰國策.秦圍趙之邯鄲) 會 帝 3 丞相綰等言...........皆以為便........(這原題上也用的省略號)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廷尉議是(史記.秦史皇本紀) 填 樹 4 ......後魏明帝永興有水旱.........自是人皆力勤歲數豐穰畜牧滋息(通典.食貨門) 熟 簡 5 謝安得驛書........不覺屐齒之折(資治通鑒.秦晉淝水之戰) 徐 戶限 6 先是京師百物......物價則取辦焉(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 行 禁中 後面單個的字就是劃橫線需要解釋的字 中國通史(古代部分) 一名解(每詞5分) 1.平王東遷 2.五斗米道 3.三玄 4.改土歸流 5.尼不楚條約 二簡答每題10分) 1.簡述西漢\"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2.簡述隋唐科舉制度的基本內容和歷史作用. 3.簡述\"地丁合一\"制度歷史意義. 三論述題(20分) 試述北宋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近現代部分) 一名解25分 1.蒲安臣8分 2.二次北伐8分 3.抗戰建國綱領9分 二問答題 1.1930年前後,上海\\東京等地創辦了一批宣傳革命的報刊.請舉出十種報刊的名稱.10分 2.試述抗戰勝利後中間路線的主張及其命運.10分 三論述30分 1.評述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15分 2結合歷史史實,評述國民政府初期的內外政策。15分
② 急求專業歷史學者幫忙啊,關於中國歷史文選下
唐肅宗(唐玄宗之子李亨)借回紇大將李光弼(郭子儀),率兵平了安史之亂!
③ 河北師大大一中國古代史期末試題是什麼樣的,都有什麼題,分數的分布情況,重點
年統考學校有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浙江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河南大學、湖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大學、山西大學、山西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雲南師范大學等。
自主命題學校
高校 中國史 世界史 備注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南京大學 620歷史學基礎[按組命題] 620歷史學基礎[按組命題] 620歷史學基礎[按組命題] 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國際關系史四個專業分別命題
北京大學 624歷史學基礎(中國史) 625歷史學基礎(世界史)
南開大學 749中國歷史 750世界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 633歷史學綜合 634世界通史 633歷史學綜合考試范圍為「中國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漢語」;634世界通史考試范圍為「截止到1990年的世界史」
四川大學 650中國通史 651世界通史
蘭州大學 630中國史基礎 631世界史基礎 復試筆試科目:專業綜合考試(含中國歷史文選、中國通史、世界近現代史)。敦煌學初試為630中國史基礎。
中山大學 678歷史學基礎(A)
華東師范大學 722歷史學基礎綜合 考試范圍參考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制的統考卷(313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
河北大學 698歷史學基礎
四川師范大學 637歷史學基礎
湖南師范大學 747歷史學綜合
湘潭大學 717歷史學綜合
吉林大學 675歷史學基礎
哈爾濱師范大學 702歷史學基礎綜合
重慶師范大學 619中外通史
內蒙古大學 752歷史學基礎 蒙古學學院蒙古歷史學系另外自行命題
黑龍江大學 736歷史學基礎
雲南大學 702歷史學綜合
南京師范大學 638歷史學綜合
陝西師范大學 714中國史 715世界史
江蘇師范大學(原徐州師范大學) 643中國通史 645世界通史
江西師范大學 719中國通史 720世界通史
河北師范大學 732中國史基礎 731世界史基礎 考試范圍參考: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2013年版)
西北大學 701中國史 702世界史 以上自主命題為西北大學008歷史學院。另外該校010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與011西北史下面的相關歷史專業使用313歷史學基礎統考試題
吉林師范大學 623中國史綜合 624世界史綜合
福建師范大學 639中國史綜合 640世界史綜合
東北師范大學 634歷史學綜合 注意:古籍整理研究所、亞洲文明研究院實行統考
贛南師范學院 620歷史學基礎綜合 考試范圍參見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313-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
南京農業大學 634歷史學基礎綜合 南京農業大學僅開設專門史
南昌大學 645)中國通史及歷史文選
首都師范大學 776歷史學基礎綜合
揚州大學 637歷史學基礎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方向考645中國史學基礎
齊齊哈爾大學 705歷史學基礎
西南民族大學 713中國古代史
揚州大學 646中國古代史 647中國近現代史 其中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645)中國史學基礎
蘇州科技學院 615中國通史 614世界史專業基礎綜合
④ 請問,歷史系研究生考試,中國史前沿問題和中國歷史文選那個更難些。另外中國史前沿問題是指的啥子啊。
關於前沿來問題,你可源以看這個:http://wenku..com/link?url=-ogZvS
歷史考研就考那十本書,其他的根本不考。不用那麼操心
⑤ 請問誰有巢湖學院2009年大一上學期期末考試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歷史文選英語試卷及答案
你要那幹啥
⑥ 中國歷史文選貞觀君臣論治翻譯
貞觀君臣論治(節選): 1. 丙午,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
譯:(丙午(二十一日),太宗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有人請求設嚴刑重法以禁盜,太宗微笑著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盜賊,是因為賦役繁重,官吏貪財求賄,百姓飢寒交集,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朕主張應當杜絕奢移浪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餘,自然不去做盜賊,何必用嚴刑重法呢!」從此經過數年之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仰仗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國家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慮,不來自於外面,而常在於自身。凡慾望多則花費大,花費大則賦役繁重,賦役繁重則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則國家危急,國家危急則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後犯顏執法,言如湧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譯: (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正耿直,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當時許多候選官員都假冒資歷和門蔭,太宗令他們自首,否則即處死。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覺的,太宗要殺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據法律應當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於天下嗎?」戴胄回答道:「敕令出於君主一時的喜怒,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氣憤於候選官員 的假冒,所以想要殺他們,但是現在已知道這樣做不合適,再按照法律來裁斷,這就是忍住一時的小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說:「你如此執法,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前後多次冒犯皇上而執行法律,奏答時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國內沒有冤案。)
3.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譯: (太宗令封德彝薦舉賢才,很長時間沒有選薦一個人。太宗質問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而是現在沒有奇才!」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古時候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別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正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麼能誣蔑整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慚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換鯀、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台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譯:貞觀二個年春正月,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做才算明智?又怎樣做才會昏庸? 」魏徵回答說:「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會作出明智的決斷;僅僅片面地聽取單方面的意見,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斷。從前堯暢聽民意,所以三苗的惡行被他知曉。舜廣開四方視聽,所以共工、鯀和驩這樣的壞人無處隱藏。秦二世毫不懷疑地信任趙高,給自己帶來了在望夷宮被趙高殺害的悲劇。梁武帝不加選擇地聽信朱異,結果讓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餓死的屈辱。隋煬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將縊殺在彭城閣的下場。因此,如果君主廣泛地聽取和吸納意見與建議,寵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並且下面的信息也會暢通地到達君主。」 唐太宗說:「說得對!」
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極殿,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 為,何必擇才也。」 房玄齡等皆頓首謝。故是: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譯: 貞觀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駕到太極殿(始,曾經),對一侍大臣說:「中書省和門下省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門(司,部門),對不妥的詔令都應該提出意見或建議。近來只順應我的意圖,卻聽不到不同的聲音。如果中書省和門下省只是負責傳遞文書,那麼誰不能做呢?何必費心地選用人才呢?」房玄齡等人馬上磕頭謝罪。從前的做法(慣例)是: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中書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見,混雜地簽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緊接著中書侍郎和中書令進行審查,此後給事中和黃門侍郎可以反駁和糾正中書省的意見。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從此很少有破壞規定的事情出現。
6. 乙丑,上問房玄齡、蕭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於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士傳餐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於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後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
譯:(乙丑(初二),太宗問房玄齡、蕭道:「隋文帝作為一代君主怎麼樣?」回答說:「文帝勤於治理朝政,每次監朝聽政,有時要到日落西山時,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士不能下崗,傳遞而食。雖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稱為勵精圖治的君主。」太宗說:「你們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賢明而喜歡苛察,不賢明則察事不能都通達,苛察則對事物多有疑心,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萬機,雖傷身勞神,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領!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見,便 只有無條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現過失,也沒人敢爭辯諫議,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滅亡了。朕則不是這樣。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深思熟慮,然後上奏到朕這里。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而各司職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門:「今後詔敕文書有不當之處,均應執意稟奏,不得阿諛順從,不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7.(六年冬十二月)上謂魏徵曰:「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 矣。」對曰:「然。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
譯;貞觀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對魏徵說:「選拔官員,不能輕率和倉促。任用一個君子,所有的君子都願意前來,而如果任用一個小人,所有的小人都會蜂擁而至。」魏徵回答說:「確實是這樣。假如國家沒有統一,那麼就只看人才的才幹,而不用權衡品行。如果國家已經安定(喪,死亡;亂,戰亂),那麼不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左庶子於志寧以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爭之。侍御史馬周亦上疏,以為:「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黶之惡已彰。與其毒害於見(現)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於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謫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酬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
譯: 貞觀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經下詔書讓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襲刺史的職位,左庶子於志寧認為古代和現今情況不同,這樣做恐怕不能保持長久的穩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對。侍御史馬周也上了奏疏,他認為:「堯、舜的父親還有丹朱、商均那樣的不孝子。假如讓小孩子繼承職位,萬一他們嬌縱,老百姓就會受到他們的禍害.國家就會遭受損失。想要斷絕他們的職位,他們長輩的功勞還在;想要保留他們的職位,他們的罪惡已經明顯了。與其禍害現世的廣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勞的大臣施恩,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這樣的話,原來關愛他們的行為,恰好成了傷害他們的行為。臣下認為應該賞賜他們土地和人口,如果確實(必,確實)有才能,就根據能力(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應的官職,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澤,子孫也享有優越的生活。」 會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不願之國,上表固讓,稱:「承恩以來,形影相弔,若履春冰,宗戚憂虞,如置湯火。緬惟三代封建,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樂節文,多非己出。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事宜。今因臣等復有變更,恐紊聖朝綱紀。且後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更因延世之賞,致成剿絕之禍,良可哀愍。願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正碰上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人都不願意接受世襲職位,上表堅決推辭,表的內容是:「詔令發布以來,感到孤單凄涼,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親屬(戚,親戚)憂心忡忡(虞,憂患),如同被放置在火上的湯一樣。追憶往昔,只有三代實行分封制,原因大概是因為中央的力量不能控制地方勢力,所以因勢利導,政令常常不是由中央王朝發出的。兩漢廢除王侯,設置郡守。消除(蠲,免除)了過去(曩,從前)的弊端,這非常恰當(協,和諧,融洽)。現在因為我們的緣故又有變化,恐怕會擾亂聖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後代,或者觸犯國法,自取滅亡。因為延續幾代的賞賜,導致斷絕的災禍,實在是可憐憫的事情。懇請能收回成命(渙,離散),恩賜子孫們性命。」無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於上,且言:「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後嗣輔朕之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發言怨望,朕豈強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詔停世封刺史。長孫無忌又通過兒媳長樂公主堅決向唐太宗請求,他還說:「我排除千難萬阻為陛下效力,現在天下太平,為什麼要被任命到外地?這和遷徙沒有什麼分別。」唐太宗說:「天子把土地分封給有功的大臣,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目的是為了讓你的後代輔佐我的子孫,共同把大唐永恆的基業傳繼下去。但你們卻表示不能接受,我怎麼會強迫你們接受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詔停止世代封襲 刺史的制度。
9.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呼?」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記之邪?」對曰:「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黃門侍郎劉洎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上曰:「誠然。」
譯:貞觀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還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記錄的起居注嗎?」褚遂良回答說:「史官(此指起居郎)筆錄君主的言行,詳細地(備,詳細)記載君主的善與惡,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還沒聽說過君主自己看閱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說:「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實記載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我的本職工作是如實筆錄陛下言行,不敢不記載不妥的地方。」黃門侍郎劉洎說:「假使褚遂良不記載,天下人都會記載。」唐太宗說:「確實是這樣。」
10.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鄭文貞公魏徵薨。上思征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譯:貞觀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鄭國公魏徵去世(諸侯之死稱為「薨」)。唐太宗常常思念他(不已,不停),他對近侍的大臣們說:「人們用銅製作鏡子,可以用來端正儀容。把歷史當作鏡子,可以明白人世的興盛衰落的規律。君主把臣下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自己的得和失。」魏徵離開人世(沒,指死亡),我就少了一面鏡子。
11.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帥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顧謂褚遂良曰:「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呼?」對曰:「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譽,蓋謙謙之志耳。」
譯:貞觀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駕翠微殿,問近侍的大臣:「自古以來的帝王即使統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邊的少數民族歸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他們,我自己不清楚具體原因,大家敞開心扉盡情說說你們的看法吧!」大臣們都說:「陛下的功勞德行像天和地那樣廣大,我們無 法說清楚。」唐太宗說:「你們的答案不正確(然,正確)。我能做到這樣的原因,只在五個方面。自古以來,帝王紛紛忌妒比自己強的人,而我一旦發現別人的優點,就好像自己擁有這些優點(善,優點)一樣高興。對優秀人才來說,他們的品德和才幹往往不能兼備,我常常忽略他們的缺點,而使用他們的長處。帝王(人主,帝王)在提拔任用賢才的時候,往往巴不得把他們揣在懷里;而退棄無能之輩的時候,恨不得把他們通通推到山溝里。而我見到賢才就會敬重他們,遇到無能之輩就憐惜他們,兩類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君主們往往厭惡鯁直坦率的大臣,明裡暗裡地處死他們,沒有哪朝哪代不是這樣。我登基以來,滿朝都是鯁直坦率的大臣,從來沒有貶退斥責(黜,貶退)過他們。自古以來歷代皇帝都看重華夏族,卻輕視少數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愛護他們,所以各個周邊民族都像依賴(依,依賴)親生父母一樣依賴我(種落,族)。這五個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業的原因。唐太宗回頭對褚遂良說:「你曾經擔任過史官,像我方才說的一番話,符合實際情況嗎?」褚遂良回答說:「陛下博大寬廣的德行記載不完(勝,盡),卻單單對以上五個方面滿意(與,贊許),陛下真的過於謙虛了。」
⑦ 中國歷史文選考試都考什麼啊
各校自己出題,形式都不太一樣,有的是有選擇啊填空什麼的,有的只是幾道論述題,你看看你要考的那個學校他們往年的卷面形式,應該不會變化的[s:11]
⑧ 中國歷史文選 那個版本好有沒有帶翻譯的
張衍田先生的《中國歷史文選》,帶很多注釋,豎體的,很不錯。
⑨ 清朝主要的學術學派都有哪些,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是中國歷史文選里的題目)
清代的學術流派
one
王易在《國學概論》中吧清代經學區分為四個學派:
第一,浙東學派。
第二,東吳學派。
第三,皖南學派。
第四,常州今文學派。
two
曹聚仁在《中國學術思想隨筆》中,清代學術的四個流派是:
第一,皖學。戴震。
第二,吳學。惠棟。
第三,浙東學派。章學誠。
第三,揚州學派(揚學)。王念孫、汪中。
three
王易重視常州學派。
曹聚仁推崇揚州學派。皖學、吳學和浙東學派都只是一節。「揚州學派」則是整個第九部分,共六節。
four
學派,不是清代學者自覺地、按照既定方針建設起來的。
學派是後代研究者劃分出來的。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對學派有不同的觀念,是很正常的。
事實上,許多學派是很模糊的,索緒爾學派,結構主義學派等,均如此。所以對於學派,不必太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