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讀後感中國大歷史

讀後感中國大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1 15:52:10

『壹』 歷史方面的讀後感

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讀《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

愈來愈發現自己書讀的太少,尤其是中國歷史的東西,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僅限於中學所學的那些歷史事件串聯體。前期有幸拜讀了黃仁宇大師的《萬曆十五年》,深為其新穎的歷史思維所吸引,故到圖書館抱回一堆黃老的著者或者有關黃老的書籍。其中《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一書首入俺的賊眼,究其故應該是想先大體了解黃老的歷史觀,等之後閱讀他著作時能起到預告的效果吧。
折騰了差不多個月終於啃完,卻愕然發現,自己又囫圇吞棗的讀完了,真沒救了。不過,「吞棗」過程中還是嘗到丁點「味道」的,且還蠻合味的,故又重讀此書關鍵部分。廢話少說,讀後感一句話:原來歷史可以這么理解的!
此書首先分析黃老對中國歷史的思維。一般來說,當代中國歷史學家的分析思維含較多的政治因素,視野我們都較為清楚。而黃老的思維是把中國歷史當一個大歷史動態分析,雖有那麼些囫圇吞棗的跡象,但有不失其條理性。黃老從影響中國歷史的幾個關鍵因素著手,分析各個時期的情況,並進一步劃分中歷史階段。關鍵因素:地理條件、文化凝集力、均田制、官僚主義。在此思路引導下,以後讀國史就有條理也。
黃老對歷史的態度,同樣讓俺感悟到一些東西。
新生的政府都在不斷使政府組織和運作符合現實,但這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符合的目標。對於當今政府,作為一個建立50多年的政府,相對於中國的大歷史實在不算得了什麼,應該還算是新生朝代的前期,還有太多東西需要改變才能符合現實。一味謾罵無法解決問題,而應努力去改變。
而對於現況,我們的態度應該如何呢?中國歷史發生了很多事件,有些在今天看來很愚昧或者難於理解或者根本就是錯誤。但歷史就是這樣,對於當時的歷史現況來說,當時所發生的或許就是最適合的呢。故對於現況,我們應該分析其優劣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如有更為合適的即可改變,如無,則即使有其不合理的性也都必須接受或者執行,而非是一味的批駁和否定。
中國歷史的一個特性是上層階層(統治者)和下層階層(農民)缺乏中間階層,因此歷史中的政府管理國家無法在數字上精確管理和控制,只能用大一統的道德管理。即道德治理國家,這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性吧。而我們現在的國家要轉變這樣的狀況,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將需要多少時間呢?要知道這樣的思維都持續了幾千年呢。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老師推薦,看了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理科生出身,對中國歷史總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開始看,覺得比較晦澀,由於基礎薄弱,很多地方看不懂。《中國大歷史》屬於歷史散文集。加之,該書是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的「大歷史」進行評述,因此我這樣的歷史半文盲讀起來很不順利。畢竟,這不是通俗小說,可以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地讀完。
在名為《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經坦言,關於這「大歷史」的思路,起源於給外國學生講授中國歷史的實際需要。大凡學習歷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個大概、懂個基本的發展脈絡,而不可能具體到歷史中的每一個細節。學習歷史如此,學習外國歷史更是如此。為了這教學的需要,作者乃開始將這中國幾千年歷史予以壓縮。而到後來,這「大歷史」的綜合研究方法更成為作者的一種研究進路。於是,就有了這23萬字的《中國大歷史》。正如書名所言"micro-history",更多的是從宏觀視野去看待歷史,不拘泥於細枝末節,而是縱橫交叉,記錄朝代的更替演變,也放到世界歷史中去對比研究,從中我們可看出中國歷史的興衰榮辱。讀完這《中國大歷史》,便可感覺,作者寫的歷史,自始至終都在問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緣何中國的文明未能發展出上資本主義?求解這個問題,作者的關注點集中在財稅制度上面。依著這樣的思路,從作者的敘述中,隱約可以看出,作者將中國的幾千年發展歷史分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意識形態逐漸形成的時期,從商周發端,到秦漢隋唐;第二段是從城市商業和國際(邊境)貿易中產生了商業社會的子,但這種子在官僚體系、自耕農經濟和意識形態面前,只是發展出了服務於宮廷地主玩樂所需的奢侈品生產與商業,這一段從宋元到明清,中間從王安石變法到張居正變法,似有著搞「數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數目字管理的條件仍未具備,變法必然失敗;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來侵略與沖擊,開始尋找強國的途徑,從清末的洋務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兩晉南北朝 華麗血時代——最混亂血腥的中國歷史

『貳』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一篇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共享文檔
2015-10-22 2頁 5.0分
用App查看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中國大歷史》,其實早在三年前,父親就推薦我閱讀這本書,但因當時我的歷史知識還比較匱乏,看問題也比較淺顯,於是一直拖到現在。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黃仁宇以其宏闊的視野,獨到的見解來解析中國歷史。之所以把它稱為「中國大歷史」,是因為中國在過去的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影響到13億中國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它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他以短短的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了整個中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全貌,實在需要很強的取捨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對於歷史的人與事件細細地加以描述來顯示其大歷史的特點的。大歷史之所以為「大」歷史的理由在於,黃仁宇一改以往中國歷史學家的著述歷程,不以史料的堆砌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單一歷史事件的描述為著作的主要關注點,更不以對接近作者時代的歷史大事的歡呼喝彩為能事。他是以一種全新的手法,從長遠的社會、經濟、財政、社會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環境等多種視角來觀察中國歷史的脈動。在歷史的圖景中為我們描繪出了歷朝歷代的大政治,大財政,大文化,大軍事,大法令,而這些都是我們歷朝歷代興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圖上,作者先確立起一個大意向,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
壓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又前後連貫的綱領。在文字中,他還加了很多與歐美歷史的比較,然後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可見這種大歷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歷史宏觀線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歷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狀態描述,並且是在區域歷史的相互比較中凸現其歷史特質。因此,我們不必要將歷史讀作資治通鑒,不必要將歷史認作弘揚某種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歷史的價值旋流,滿足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夠在其中給我們更多的借鑒。
《中國大歷史》從小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查歷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歷史的特殊問題;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作用、理念與制度的差距、行政技術與經濟組織的沖突,以及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分合。它不以一種民族狹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事件,而是將中國的歷史放在一個龐大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或者放在西方觀點下來評價。黃仁宇一直在西方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觀點來思考我們自己的問題,這也許就是這本書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原因所在。
歷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歷史轉向的背後,都是政治、社會等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結果。歷史是需要客觀評價的,這點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尤難做到,因為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自己的主觀成分,但是當你讀了這篇書以後你就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生動,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書式的羅列,將歷史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今日的現實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相對於今,當代的許多重要事件,在宏觀歷史來看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果將視野拉開,許多歷史上經歷
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發生。尤其是中國人的政治、官僚體然依然存在,讀古驗今、令人驚詫。
《中國大歷史》成功之處是黃仁宇把專業的歷史知識寫成了趣味讀物,卻又蘊含歷史沉重感與深刻的歷史的反思。特別是書中對當今社會的預言的兌現讓我們佩服不已。由此也實現了歷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鑒今。《中國大歷史》對我的影響力還體現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輪回,如果把自己置身於「人生大歷史」中來看,最大的收獲便是領悟在歷史的洪流中,每個人的生命極為渺小,因此對於生活中的許多紛擾,片刻的痛苦與偶爾的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也許我們可以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笑看人生。
獲取文檔後可享受
文庫App隨時閱讀 電腦端便捷下載 下載到本地
VIP免券獲取
分享收藏下載
下載文庫客戶端,離線文檔隨時查看
相關推薦文檔
查看

網路文庫熊掌號
網路文庫優質內容精選

『叄』 《中國大歷史》讀後感

讀後感: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肆』 求 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的) 分章節 讀後感 每章100字以上

哇,啥作業啊.感覺作者是個很悶騷的人,嚴謹的做著歷史學問,但是講的好搞笑啊.把歷史還原成宮廷秘史類的八卦.看的不要太歡樂哦.
廣州羅曼園婚慶策劃公司

『伍』 誰讀過《中國大歷史》,大家可以討論讀後感

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有所感而寫成的文章就是讀後感。
1.今天,我讀了專...一文使我深屬受感觸
2.翻開書,...幾個字印入的的眼簾,不禁讓我想起...
3.或者引用名言開頭,在引出內容
結尾一般是:1.這片文章是我深受啟發...

『陸』 求中國大歷史讀後感,六百字,非常感謝

讀《中國大歷史》有感

提起中國歷史,
對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上,
自己所知的僅僅是一些歷
史朝代和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照著課本背一些事件的歷史意義
就算
是在討論歷史時也只是局限於歷史的一件事。
更多時候是在接受別人的歷史見解,
零零碎
碎。而讀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才系統的了解了中國歷史的獨特性與必然性。這些
都使我獲益匪淺。

以往看關於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大都是以歷史朝代為時間順序,以史料堆砌為著
作目的。讀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感受到的是作者思維的跨越與論述的總體性。總
體而言《中國大歷史》不在一人一事、一朝一代上做考證與論述,而是著眼於歷史大局,
著眼於中國,從宏觀角度闡釋中國歷史。
《中國大歷史》中對中國歷史有著高度的概括。
通過將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進行對比,
論述了中國社會緣何沒有走上資本主義;
中國歷史
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特點及其自身的獨特性。讀《中國大歷史》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歷史
中所蘊含的價值。更然我們明白了

古為今用

的道理。
讀《中國大歷史》解開了自己心中的一些疑問,在經濟上,
《中國大歷史》闡述了中
國經濟體制的變化,
從古至今中國經濟體制的變化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
果。經濟體制的變化往往對應著社會制度的改革。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歷史的作用
下中國逐漸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制度。
在政治上,
中國歷史走過了古代的專制和中
央集權體制到了今天的一黨專政與多黨合作制度。
總結歷史經驗,
以史為鑒才能維持祖國
的繁榮與統一。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往往注重道德的約束而忽視法治的效力。
而今我們倡導
法治社會才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文化上,
我們必須承認儒家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歷史。
就在今天儒家文化也影響著我們每個人,
儒家文化在道德上給予我們一定的約束。
我們應
該繼承並發揚歷史遺留下來的燦爛文化來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近代中國經歷了人類歷
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
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蛻變為一個現代國家。
不得不讓我們感
嘆中國歷史之大。
其一,作者說了黃土地帶是中國歷史的源流,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針對這一點,作者提到了千百年來,中國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黃土地帶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源頭,可見黃土地帶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這又為黃土地代添了幾許功績。同時黃河流域的治理問題更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產生,因為當上層建築不適用於經濟基礎時,適合時下發展的上層建築便會呼之欲出。還有,黃土地區的氣候使得農業問題的產生,而解決問題需要強有力的中央體系。這一切都體現了黃土地區作為客觀條件,對我國歷史的影響。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國歷史的產生,發展,輝煌,都和中國歷史發展的源頭是黃土地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實細細想來,西安的作用卻是留存至今,凡是對中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對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體現。還有,在西安興起的周朝,其興盛可見一斑,遠遠超過在東部發展起來的商朝,所以西安這一地帶,註定要對歷史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認為儒家的思想對歷史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中央集權都頗有影響。首先,作者認為亞聖孟子的觀念更為成熟,對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更有幫助。孟子的觀念作為客觀條件對秦的發展鞏固很有幫助,他認為君主是必要的,等級是要有的。而後,漢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時也沿襲了嚴酷的刑法來維持人民秩序,所以說漢的政治文明是多種思想的結合體。總的來說,書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風向標,對中國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點我承認,但與此同時我個人有幾個不同觀點;我認為儒家重農抑商的觀點就值得考量,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對西方商業的發展望塵莫及,也就突顯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當時看,確有它的先進性。另外,書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實在很難理解,難道是說中國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經到達這個地步了么!的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部分之一,《論語》《孟子》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們學習,「仁」「仁愛」也一直被人們所提倡。
《中國大歷史》從感性與理性方面論述了中國歷史的變遷,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歷史知識。作者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大歷史觀,帶給我們的是關於人類歷史的思考。我們創造著歷史,更要總結歷史。這樣我們才更加明白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美好明天。

請盡快採納我的答案,謝謝了

『柒』 赫迅河畔談中國史讀後感

我喜歡歷史,有幸讀了黃先生寫的歷史,這對我來講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種!我相信閱讀是一種幸福的能力,也相信閱讀就是財富,那是構成我們幸福的一部分的基礎! 這本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是我看的黃先生的第三本著述,前兩本是其很有名的 中國大歷史和萬曆十五年,然後還有其自傳 黃河青山 以及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未開卷,現在我剛讀完了這本,也是很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副刊發表的帶有文藝氣質的歷史傳記式小品,很特別,也很有味道,也適合間斷的閱讀,這也是我春節回家時帶上這本書的主因,在汽車上,在火車上...在過年時的老家.... 伴著本書的閱讀,也豐富著自己的歷史觀.有人會說這本書有些散漫,我要說它有著很深的內在的連續性,這是一種大歷史的串聯,帶我們探尋著中國歷史的長期合理性,著重於檢討已經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過分的猜度沒有發生的事情,也沒有不負責任的隨便冠以仁義道德去簡化歷史!這和當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經常的以人權的名義任意的指責和污衊其他國家包括我們中國的人權,都是非常可恥的!熟不知,人權宣言在誕生之初對人的定義就是狹隘的,是有種族分別的,這也是歷史! 這就是我喜歡讀的歷史!讀史本身即是一種輪回,我們有選擇,要選擇我們喜歡的!

滿意望採納

『捌』 跪求一篇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大歷史》的讀後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這本歷史書,其間因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未能連續閱讀,故而思考之連續性也難保證。但一直以來感覺到自己閱讀之首要問題在於廣度不夠,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盡量廣泛涉獵。至此,我用了兩個半月,在看注會的書之外,共看了《經濟社會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賦稅論》以及本書,所掌握者恐不及鳳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書一般,我還是從黃仁宇先生的書中獲得很多東西。
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中國大歷史》這樣一部號稱優秀的歷史學著作,我讀起來卻磕磕絆絆,困難重重,總沒有一種順暢淋漓的感覺,很多的觀點論述也沒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不僅是我,網上也有人評論其作品「閱讀起來就好像一個想要極速行走的人總要留心腳下的石頭」;不僅是這本書,其他在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同學也感覺到了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三聯版《中國大歷史》中存在三大閱讀障礙:

* 對象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講課的講義,各種比較論證的依據都很好的針對美國大學生編排設置。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國學生受益非淺,但反過來說對於普通的中國讀者卻構成了不小的障礙。

比如,書中但凡提到長度、面積、重量、貨幣等概念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都是西方習慣的英尺、英畝、英鎊、美元,這些單位完全不在對中國讀者的生活中出現,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頭霧水,很難在腦海中對它的實際情況做出准確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中,黃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P25),我初讀到此時一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但仔細看完描述後發現,這就是高中文綜復習是被反復強調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才將此處論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

另外,雖然無法准確評斷當年美國大學生的文化水平,但從《中國大歷史》中可以看出,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長期的文科知識積累,是絕對聽不懂黃先生講課的。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P2),縱論古今橫貫東西,不時提及「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P17)、「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P18)、「佔有性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奧概念;或者「今日俯視阿斯旺水壩的努比亞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愛神誕生》」(P87)等文化符號……與其說是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如說是又多了一重難題。

* 半文半白

黃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語詞,有的現在已經被別的更加白話的詞語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說法來表達這一概念;有的已經幾乎被淘汰出現代漢語的行列,再不出現在普通讀者的閱讀視線內,其中更有一些完全無法在電腦輸入法中找到;這樣的情況既多,又如何讓讀者理解黃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結構近乎文言,我閱讀時如果不用鉛筆斷句就幾乎進行不下去。這種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

* 翻譯問題

《中國大歷史》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書中英文單詞高頻率出現在括弧里,這當然是一種使著作嚴謹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語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讀者看到恐怕也會感到不愉快。另外本書也陷入了現在翻譯作品不好讀、讀不通的「翻譯腔」里,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

例子:英語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那種用長條形麵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區別於一般糕點店或西餐館中供應的三角形三明治)。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一個理論——他將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對於「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聯版中出現的翻譯用詞是「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P297),不解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潛水艇」,卻用生硬的「夾肉麵包」代替已經成為通行的泊來詞、連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譯者的用意。



雖然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著實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不好理解的詞句不斷糾纏讀者的思維,讓我們疲於解讀,連基本的句子都沒有看懂,更遑論從篇章上把握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和思路,離從全書大局上把握他的歷史觀點更是千里之遙。

造成閱讀阻礙並不是作者的錯,黃仁宇先生寫作本書時間較早,他的語文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很深,原著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讀者的水平遠高於我,恐怕沒有感覺到我在此斤斤計較的閱讀障礙問題,而早就進行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須大膽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歷史專業而又希望學習歷史的普通讀者說說我們的心聲:我們非常願意閱讀學者的經典著作,無奈就是讀不懂,太抽象了。

歷史學要是成為象牙塔里少數人的學問,就失去了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本意。這並不是說不需要抽象深奧的學術,而是說不要讓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抽象深奧的學術。歷史學需要《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國》。我個人最推崇的,則是《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樣「居中」的歷史書。

如何才能讓歷史著作甚至歷史教材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認為「普及版」是一種方便易行的方法,請人將類似於《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等等,改寫成立足中國,用語淺顯,語氣生動的「普及版」,應該能吸引到更多原來不讀歷史的讀者,也能讓原來讀不懂歷史的讀者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普及版」歷史書應該具有傳播和市場雙方面的巨大價值,當然,這需要歷史學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閱讀全文

與讀後感中國大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