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歷史淵源范富琛

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歷史淵源范富琛

發布時間:2021-03-10 23:34:14

⑴ 中國與日本有什麼淵源

說是秦始皇的人發現了日本島,定居了。
無考

秦朝時期,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葯,結果一去不回,留在了日本 而日本也有過一些原始居民,但是還沒有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

有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表明:
日本人的先祖應該是東亞大陸的蒙古人種鮮卑語系族群、日本列島的原生遠古人類、由菲律賓及印尼北上的馬來小黑人種三大類混合而成的人
歷史上又經過多次變遷,尤其是中國大陸、韓半島的移民遷入,再次使日本人的血統發生變化
現代日本人血統中又加入了歐美人種的成分,尤其歐亞、美亞混血兒越來越多。

研究表明日本人祖先可能來自朝鮮半島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人類遺傳學教授德永勝士日前表示:「最近我們以基因組研究為基礎,把東亞多個民族的人體6號染色體內的HLA遺傳基因進行相互的比較,得出結論是與日本人最接近的集團為朝鮮半島居民和居住在中國的朝鮮族人。」該項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生活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的祖先是經由朝鮮半島移居至此的舶來人。

這一研究內容將被收錄到東京某出版社擬於7月出版的《公開講座總覽》中。德永勝士表示,以HLA類型為准,將日本人、韓國人、漢族人、滿族人、朝鮮族人、蒙古族人等東亞12個民族(集團)比較分析的結果,日本本土人比起沖繩人或北海道阿伊努民族,更接近於生活在朝鮮半島的居民和中國的朝鮮族居民。

此項研究結果是對流行說法的有力證明:在日本彌生時代日本人口的形成中,從朝鮮半島移居的祖先所佔比重最大。

利用遺物或人骨、血型分布等進行的研究一直被認為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所以利用最近基因組研究結果的此項研究被評價為「起源學說」的終結版本。

從歷史上講解一下:

-- 朝鮮古代歷史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滅商,紂王的叔叔箕子逃到朝鮮,擊敗當地諸韓土著的各部落首領, 當上了朝鮮國王,這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過這個王朝是漢族建立的不是朝鮮族建立的。不知道箕 子
為什麼沒有把甲骨文漢字帶到朝鮮?
前194年,中國西漢時期,燕國貴族衛滿反漢,東逃到朝鮮,推翻箕 子第40代孫,建立衛氏朝鮮。這是朝鮮歷史上的第二個漢族政權。
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設立了樂 浪(平壤)、帶方、真蕃、臨屯四郡,史稱漢四郡(聽說郡首都是當地的土著而根本不是來自長安-洛陽的漢族 流官),統治著朝鮮半島中北部。
南部的諸韓民族仍然處於部落時代。漢字開始傳入朝鮮半島,自此中國文言 文長期是朝鮮唯一的書寫文字。
勿吉人(??族的祖先)是挹婁人的後代,以強悍著稱,向西驅逐扶余,扶 余只得苟延殘喘。
扶余金蛙王(其王宮據說就是現在的君安證券吉林營業部)喜歡義子鄒蒙,而不喜歡太子 大索,大索聯合其他六個王子合夥謀殺鄒蒙,鄒蒙逃到今吉林集安,建立高句麗王國(後來遷都平壤)。
鄒蒙 的兒子是琉璃,琉璃的兒子大武神王繼承高句麗王位,擊敗扶余王大索,滅掉扶余。
鄒蒙建立高句麗後不 久佔有了真蕃、臨屯,前82年,漢昭帝劉弗陵廢棄真蕃、臨屯兩郡。
同時,朝鮮半島南端出現三個小國 ——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朝鮮族的祖先)。
「han」在古朝鮮語中是「大」的意思,當時三韓還 沒有漢字,後來漢字傳入朝鮮,朝鮮人就將「han」寫作「韓」字。
除三韓外,朝鮮半島上還存在伽椰等國 家政權。
北部的則樂浪、帶方一直穩定地屬於中國的漢、魏、晉管轄。
中國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度割 據稱侯,控制樂浪郡,樂浪成為東北亞各族的交通中心。
204年,度子公孫康割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統 轄中日朝交往事宜。
238年,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自稱燕王,聯絡孫權反魏,阻斷各族交通。
238年魏國司馬 懿滅公孫淵,魏國控制朝鮮半島中北部,樂浪和帶方重新成為交通樞紐。
239年,日本邪馬台國派使者到帶 方郡,要求向魏國「朝獻」。
此後,中日兩國多次通過帶方等郡來往,形成密切關系。
285年中國西晉時 期,朝鮮人王仁將中國的《論語》、《千字文》贈給倭人,可見朝鮮半島在中日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當時邪 馬台國軍事力量較強,多次對朝鮮南部用兵。朝鮮往往成為日本的侵略對象。

二、三足鼎立時期的朝鮮半 島 313年,高句麗趁西晉的混亂和衰落,吞並了帶方、樂浪,成為朝鮮半島最強大的國家。
過了三年,西晉滅亡。
337年,慕容光在遼寧建立前燕,首都義縣,352年滅掉漢族冉魏政權,370年被前秦滅亡。
384年,慕 容垂在定州建立後燕,398年慕容寶被北魏戰敗,逃到老家義縣,407年,後燕高句麗族大將高雲處死慕容熙 建立北燕,
後來漢族人馮跋成了北燕皇帝,統治著整個遼寧省。
就這么一個小政權,高句麗居然怕他,大概 是仰慕漢族文化,高句麗對北燕稱臣。
346年和356年,馬韓中的一個小部落統一馬韓諸部,建立了百濟國, 國王姓扶餘,系從北方南遷的高句麗人;
另一弁韓中的小部落則統一了弁韓、辰韓諸部,建立了新羅國,國王姓金,系本地人士。
朝鮮半島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300年,日本大和國(倭)建立。
隨著日本的統一和 強大,加強了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366年倭派使者到百濟。而百濟為了對抗高句麗,和中國東晉-南朝通好, 又和倭結盟。
而高句麗與中國北方政權關系密切。
369年,倭侵佔弁韓(今韓國慶尚南道釜山),建立任那 地方,設「 日本府」統治之。
百濟也成為倭的朝貢國。
384年,佛教由東晉僧侶傳入百濟。
391年,倭渡海大 破百濟、新羅。
396年高句麗好太王征伐百濟,百濟臣服。
但是,399年,百濟又勾結倭,進攻新羅,倭軍一 時遍布新羅。
400年高句麗派兵支援新羅,追至任那和加羅。
404年,倭軍侵入帶方,又被高句麗打敗。
413 年,倭改變策略,主動和中國南朝漢族政權修好,想借中國南朝的權威加強在朝鮮半島的剩餘勢力。
438 年,倭王要求南朝宋武帝封他為「使持節、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 軍、倭國王」,
妄圖取得在朝鮮半島的霸主地位,被宋武帝拒絕。
420年,南朝宋順帝為了牽制強大的高句 麗,將百濟王封為「鎮東大將軍」,但新羅與南朝宋沒有聯系。
出於同樣目的,封倭王為「使持節、都督 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439年,鮮卑族的北魏滅掉漢族 的北燕,統一中國北方。
亡國的北燕皇帝馮弘跑到高句麗居然繼續在高句麗國王面前作威作福,被高句麗干 掉。
五世紀下半葉,倭在朝鮮半島勢力衰退,而以平壤為中心的高句麗勢力逐步強大。
後來甚至乘北魏內 亂,佔領北魏領土(今遼寧省和河北北部)。
這就是現在的韓國人聲稱遼寧和河北省都是韓國領土的歷史淵 源。
436年,475年,高句麗攻破百濟首都漢城, 百濟遷都熊津,力求在南方擴大疆土。
479年,倭出兵新 羅,蝦夷族士兵起義,不戰自亂。
512年,百濟要求倭割讓任那四郡,倭被迫答應。
562年,任那政權被新羅 所滅亡。這對倭是沉重的打擊。
589年 隋朝統一中國,新羅也逐步強大起來。
600年,倭為恢復在任那的統治,遠征新羅,雖然取勝,但沒有達到目的。隋朝也多次進攻高句麗。
618年,高句麗派使者到倭聯絡通 好。同年,唐朝建立。
645年 ,唐太宗也派兵進攻高句麗,同時與新羅保持良好關系。
660年,百濟受新羅 和唐朝的夾攻,首都陷落,國王被俘,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向倭求救,倭乘機出兵朝鮮。
663年,新羅和唐朝 在白江村(今朝鮮錦江)大敗倭軍隊,滅了百濟。

三、統一的古代朝鮮半島
665年,高句麗發生內亂,668 年,高句麗被唐朝滅亡。
但高句麗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並且對今天的朝鮮族的形成 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高句麗在遷都後改稱,國亡後,其國民扶餘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融 入漢族和滿族,進入朝鮮半島的只是極少數;
今天的朝鮮族的主體來源於半島的土著三韓族;
因此之對 於朝鮮族的影響主要是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血緣上,這與拓跋鮮卑人對漢族的影響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緣頗有些 類似之處]。
唐朝在平壤建立安東都護府。
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
倭又很快和新羅恢復了國家關 系。
907年,唐朝滅亡。
935年,王建推翻新羅王朝,建立王朝(王氏朝鮮)。
936年,乘中國的分裂, 統一朝鮮半島。英語中korea就是「」的譯音。
和倭的官方關系不好。
977年,海盜還大 舉進攻日本。
1216年,中國北方的契丹大舉進攻。相繼臣服契丹和金。
1259年,蒙古征服。
1274年,元朝鎮壓了的一切反抗力量以後,強征25000人進攻日本,但是失敗了。
13世紀上半葉, 倭寇第一次興起,他們侵略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
1223年,倭寇大舉侵入金州。
1323年—1422 年,倭寇共計侵略382次,不僅蹂躪沿海各處,而且深入內地,成為的心腹大患。
同時倭寇不斷搶 掠中國沿海。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朝建立李氏朝鮮,明太祖朱元璋同意 「朝鮮」作為李氏政權的國號,這是「朝鮮」 作為國號的開始。
李氏朝鮮尊明朝為永世的父國和天朝,直到 甲午戰爭後朝鮮「獨立」為止。
李成桂一方面加強防倭,一方面謀求與倭官方發展關系。
倭滿足了朝鮮 的要求,命令禁絕賊船。
1401年,倭派使者到朝鮮。
但是倭寇沒有得到根治。
於是朝鮮決定以武力解決倭寇 問題。
1419年,朝鮮發動已亥東征,大舉進攻日本的對馬,清剿倭寇。
倭國朝野震動。但朝倭關系仍然保持 友好。
1433年倭接見朝鮮使者。
1481年,倭向朝鮮求《大藏經》。
十五世紀中葉,朝鮮出現了拼音式的諺 文,從此漢、韓兩種文字並存。
1593年,豐臣秀吉重新統一日本,進而夢想統治朝鮮和中國。
早在1595 年,他就寫信給朝鮮國王,聲稱准備統治明朝疆土,要求朝鮮臣服,遭到拒絕。
1592年,豐臣秀吉派軍入 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倭陸軍節節進逼。1592年,倭將小西行長攻陷朝鮮京城。

⑵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的交往過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並放棄了日本侵華戰爭的國家賠償,1973年1月互設大使館。

2012年9月11日,日本單方面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國政府採取了空前的積極手段表達對日本此舉的抗議和反對。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長級會議召開之前,王毅部長表示,中方重視日方多次提出的願望,我們在中日關繫上的原則立場是明確和一貫的。

(2)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歷史淵源范富琛擴展閱讀:

中日文化淵源:

茶道作為一種審美儀式,自古以來就受到上層社會的青睞。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交禮儀。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傳入日本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事實上,書法不僅在日本很受歡迎,也是人們培養自己的一種方式。佛教傳入日本後,書法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筆抄寫經文,模仿中國。

相撲起源於日本的神道教,起源於中國。相撲是奈良和平時期宮廷觀賞性的運動,戰國時期在鐮倉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雖然它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日本風格,但它們仍然包含著中國漢服的許多特點。

柔道是中國拳擊的發展,起源於少林。明末,中國武術大師陳元贊將中國傳統武術傳入扶桑,成為現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師。

空手道是一種結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擊技術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拳擊技術。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腳,與其他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比較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⑶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的淵源

日本島最近也是在三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活的遺跡了。當時處於石器時代。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那麼,這些人是從哪兒來的呢?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是遠古時代從中國、朝鮮半島等一些地區過去的,因為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

從文字方面來看,最起碼在公元3世紀的邪馬台國時代,日本就已經有懂漢字、甚至能寫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學傳到日本的則是在應神天皇時期,這位文化使者就是傳說中百濟國的王仁。王仁是百濟國派去的,他隨身帶了《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這十一卷書籍均為中國典籍。現在學術界對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爭議,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時候,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就居住著王姓漢人豪族,百濟國建立後,人們用中國漢人擔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職務是完全可能的。而當時,日本對百濟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把這些有文化的漢人從百濟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這個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這樣的文化傳播者應該還是有其很多的。

說到邪馬台國,就不得不說說卑彌呼女王和壹與女王。邪馬台國出現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領土約以博多灣為中心的100公里之內,是當時日本島上的眾多國家之一。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

大化改新效仿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的。其內容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內容。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這次改革雖然不是很徹底,但是其為日本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說到東渡,我想中國人知道最多的應該是徐福渡日吧!據說徐福東帶去了3000(這個數字不一,也有些地方記載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說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3000。按照一條戈船能載3百人計算,至少需要十餘艘,按照一條大翼船載1百人計算,則需要三十餘艘。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連在一起,隨著對馬暖流、風向等的影響,應該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則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一樣,這些人應該最終在好幾個地方登陸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關秦人東渡日本的記錄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記載,比如《日本書紀》欽明元年載「八月,······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人戶數總七千五十三戶」。這些人中應該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後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國人,還有人是從朝鮮半島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漢朝在朝鮮設立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漢人遷居朝鮮半島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過半島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識地派人到半島去招收漢工匠。《日本書紀》雄略紀中就記載:雄略大王派歡因知利與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羅、百濟等國,讓半島諸國貢獻『巧者』(即工匠)。最後從百濟帶回『手末才伎』。百濟所貢的這些工匠,很多都是漢工匠及其子孫,其中不乏中國和百濟混血後的後代。

LZ如果有時間希望你能找一本名叫《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的書來看看,裡面對日本奈良時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詳盡的介紹。

⑷ 中國和日本歷史淵源,分階段嗎

樓上幾位說的還是有些出入。

  1. 日本最早的原住民是居住在今北海道上的阿依努人,也叫做蝦夷人。而後阿依努人與從各地遷居過來的種族結合,在本州島上誕生了日本人。那些外來民族具體有哪些,直到今天,都沒有一種說法被證實。————參考《日本書紀》《古事記》《日本史》

  2. 日本第一次和中國來往的人是在古代前期統一了各部落的卑彌呼女王;第二次是在奈良時代,天皇給隋朝皇帝送去書信,不過那時日本的「天皇」還沒有被稱作天皇,日本也還不叫日本,叫做大和,書信中日本的自稱是」來自日出之處的國家「,且當時日本的地位是中國的朝貢國;第三次是平安京時代,大約在790年左右,而此時的日本勢力日盛,書信的態度也改變了,大意是「日出之處皇帝向日落之處皇帝問好」,已經把中國和日本當做同一檔次。(我這里說的一二三次是指比較有代表性的幾次,並不是說就在這段時期真的就只有三次。)——參考《古事記》

  3. 大約790年左右日本的新都城,京都(平安京)完全是仿造中國的洛陽、長安所建,連比例都是一模一樣。因為當時的中國正值盛世唐朝,文化異常鼎盛,而日本那時的文化是相當落後的,所以非常敬仰崇拜唐朝文化,與唐朝協議後,派遣了許多人去唐朝學習唐朝的文化、體制、宗教、政,治等。

  4. 500-700年之間,日本軍隊與隋朝有過戰斗。當時的朝鮮分裂成百濟、新羅等國。而百濟被新羅所滅,百濟要求日本幫他們復國,而新羅和隋朝是盟友,所以日本初次與中國發生戰爭就是這時候;1279年,日本鐮倉幕府時期,兵強馬壯的元朝向日本侵略,鐮倉幕府那時完全沒有能力對抗元朝軍隊,整個日本驚恐不已,不過元朝分兩次共派遣了20萬左右的軍隊進攻日本都沒有成功——兩次都被台風襲擊,大敗而回;1660年左右,日本桃山時代,關白豐臣秀吉向朝鮮侵略,那時的朝鮮是明朝的附庸國,明朝遂與日本交戰,戰爭持續了7年,隨著豐臣秀吉的病逝,日本的侵略也宣告失敗,退回日本。這幾次戰爭就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前與中國的主要幾次戰爭,而明治維新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必講了。——參考《日本史概論》《新訂日本史概論》《太閣傳》

  5. 總的來說,分幾個階段。古代前期卑彌呼女王初次與中國交流——古代中期天皇送去書信——在朝鮮半島上與中國交戰——古代末期送去書信,開展貿易——平安京派遣遣唐使——鐮倉幕府時期被元朝侵略——豐臣秀吉時期侵略朝鮮,與明朝交戰。

⑸ 日本與中國有那些歷史淵源啊

盛唐時期,中國文來化深入影源響了之後的日本,在5世紀前後,我國的儒家思想就開始傳入日本。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忠、信、智、孝、和、愛、恭、儉、忍、讓」等倫理思想,在日本這樣一個具有強烈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因而崇拜強者的民族中,並不是全部都能在日本生根發枝,被日本人民全部接受。更沒有讓儒家學說居獨尊的地位,而是允許不同學術流派和不同宗教並存。日本的宗教是一種以儒教、佛教及其本民族神道等多元共存的思想體系。同時日本文化有雙重性,就像菊與刀。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日本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魯思·本尼迪克特

⑹ 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沖突

歷史也算是一種文化···所以目前歷史上的沖突比較多,這些大家都知道,也不想多說
還有就是生活中的風俗文化沖突(比如中國某些地方、民族一生只洗三個澡,這個在他們眼中就很怪異)
還有中國人口頭文化總愛動不動『惡口』,這在中國口頭說也米惡意,例如2L;但如果在他們本土就會覺得很怪
我們把買東西討價還價視為很正常很持家的事情,換他們就覺得討價還價是對他們做人誠信的懷疑···
還有日常行為的沖突,比如中國靠右走,日本靠左走也算吧 - -
文化沖突大體上就是兩種文化的差異和分歧演變的···由於和文化是基於中國文化發展出來的,沖突不是非常多,也很好適應

⑺ 日本和中國的淵源!

文化上,日本進入封建社會時中國正是盛唐時期.故日本在思想,藝術,建築等方面受盛唐影響極其深遠.建築,藝術上的不甚了解不敢妄談,就從思想上為樓主介紹一下. 平安時代佛教從中國流傳入日本,影響最大的是禪宗中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當時有在日本也是"臨天下,曹一角").進入鐮倉時代後佛學逐漸興盛,日本也經過改良產生了獨特的宗派如凈土宗等,在農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鐮倉末期宋代的朱子學傳入日本,當時後醍醐天皇希望恢復天皇的權威,朱子學所提倡的忠君愛國的儒家教條思想正好符合當時的國情.利用朱子學在武士階級中所產生的影響,鐮倉幕府被徹底推翻.朱子學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之一.在江戶時期由於科技的進步,在人群中產生了一種反對朱熹提倡王陽明的思潮,可以說是日本啟蒙思想的開端. 日本的文字也是發端於漢字,但在不同的發展過程中與現代漢語產生了較大的歧義.可以說現在日本的漢字還保留著許多中國古代漢字的原意. 中日間文化交往在唐宋兩代達到頂峰,之後的元明兩代逐漸減少,到明中期由於明代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而基本完全廢止了. 軍事上樓主所說確是實情,清軍入關後日本當時的室町幕府曾有聯合鄭成功反對清廷的計劃,但因九州太宰府出現變故而中止.但民間仍有以此為藍本的小說:國姓爺戰記,講述鄭成功向日本借兵最終反清復明的故事. 中日兩國交往在元代中斷的原因和文永-弘安之役有關,忽必烈曾多次要求日本稱臣,但卻遭到當時鐮倉幕府的執政北條時宗的斷然拒絕.時宗怒斬來使並加強九州海防嚴陣以待. 但由於日本此時還未形成集團作戰的概念,交戰時往往是兩軍士兵互通姓名後進行單挑,因此對元軍集團式作戰感到非常不適應.在元軍總攻的前夜突然狂風大作,元軍戰艦全數沉沒,不得不狼狽退兵.數年後忽必烈再次進攻,卻再次不幸的在總攻前夜因大風而全軍覆沒,最終放棄了入侵的打算. 中日兩國在明早期也有軍事合作.室町幕府早期中國沿海與九州沿岸海盜盛行,明廷派出使臣前往日本交涉合作剿滅事宜.歷史上的倭寇實際上並不都是日本人,有些明人也混跡其中大肆劫掠.室町幕府則派九州大宰府出兵征剿.日本主要對抗的是朝鮮沿岸與九州沿岸的海盜. 之後就是歷史課本上也有的豐臣秀吉侵朝了.在日本被稱作慶長-元祿之役.日軍在戰爭初期勢如破竹,連克朝鮮重鎮,但海上補給線卻因李舜臣的襲擊而受到沉重打擊.明軍入朝後與日軍在朝鮮戰場拉鋸,總體上互有勝負.此時明軍實力因財政問題早已大不如前,而日軍則剛經歷過戰國亂世戰鬥力較強.最終日軍因損失過大,加之國內豐臣秀吉病故而全軍撤退. 之後中日兩國都進入了長時間的閉關鎖國時期,兩國一度頻繁的交往就此中斷.等到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進入快速增長期,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⑻ 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淵源

日本文化基本是抄襲中國文化,以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最為典型。你看日本穿的和服,用的漢字,筷子,和春節,端午,科舉,各種典章律例,哪個不是抄襲中國的?只不過日本僅僅是抄襲,而韓國抄襲也罷了,還偏偏都說成是自己的,把中國名人說成是韓國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歷史淵源范富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