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十句話來概括中國歷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2、紅顏禍水,傾國傾城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後慈禧。
3、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裡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4、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5、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6、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8、地域環境左右命運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go-vern-ment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10、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⑵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十句話
1、秦始皇南巡,儀仗萬千威風凜凜,劉邦道:大丈夫生當如此,項羽道:彼可取而代之。比較是人類心理的共性,相信當時還有許多人有類似的想法或許也說過類似的牛氣話,但只有這兩句流下來了,因為他倆這樣去作了,並且作到了,這就是豪言壯語和吹牛皮的區別。
2、大澤鄉,雨夜,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聲吶喊鼓舞了千百年來無數一無所有的小人物向權利顛峰發起永不停歇的沖擊,奴隸石勒,賭徒劉裕,鹽販黃巢,乞丐朱元璋最有資格對這個問題做否定回答。
3、霍去病:「胡奴未滅,何以為家?」破敵十萬,封狼居胥,二十歲的冠軍侯,皇帝的外甥,將兩瓶御酒灑在河中與將士共享的浪漫將軍在皇帝舅舅給他安家時不屑的迸出了這幾個字,愛慕英雄和白馬王子的美女們失望之餘難免尖叫:「帥呆了,酷畢了!」
4、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寫在他給漢帝的匯報中的,隨同匯報一起遞向長安的是北匈奴單於的首級。911後小布十在國會上羅嗦半天哪比的上這幾個字有力!今昔對比,何日華人方能重吐此豪言壯語?
5、冉閔——冉閔戰敗被俘,慕容後斥責他:「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冉閔勇力堪比霸王,為階下囚仍氣勢逼人,然為異姓夷狄將兼假子二十餘年,期間所殺漢人非少,其後弒君篡位,盡屠羯族,反稱夷狄為禽獸,若雲卧薪嘗膽,敵營二十年未免太長。與吳三桂到是絕配。其言不配其行。
6、王安石: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真正的改革家需要的勇氣並不比沙場上的猛士少,深淵地雷陣之語表明今人對這一點深有體會。願今人有王總之志之能,無王總之果。
7、完顏亮: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雖是胡兒,偏愛風騷,聯想到他爺爺爸爸還是文盲和後來的滿族同化之快,女真對漢文化吸收之快是有遺傳的。評價是典型志大才疏。
8、成吉思汗:「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到處追殺敵人,搶奪他們的土地財富,聽著他們的妻兒哭泣。」侵略者內心血淋淋幾近變態的獨白,令人不寒而慄,最恐怖的是他的確做到了。
9、汪精衛:同樣是「二十年後,老子又是一條好漢」,有文化的人談吐就是不同,聽:「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是汪精衛在刺殺滿清親王被捕後說的,人真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類似的還有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因有人說這兩句是康有為改過的,故不入選。
10、彭德懷:「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方海岸架起幾門火炮就可以奴役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個國家地位的承認往往是在一場大戰之後被確定下來的,志願軍的鮮血染成了彭總在朝鮮戰爭後的總結
⑶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十句話,哪句打動你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⑷ 哪十句話能夠概括中國歷史
一、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二、紅顏禍水,傾國傾城。
三、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的手裡。
四、內憂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五、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六、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七、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原地不動。
八、地域環境左右命運。
九、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十、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⑸ 用十句話介紹自己的歷史。
用十句話概括千年中國歷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2、紅顏禍水,傾國傾城
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後慈禧。
3、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裡
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4、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5、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6、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8、地域環境左右命運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10、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⑹ 小學生幾句話總結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物事件眾多。
⑺ 高中那會兒老師教了一個順口溜,就是用「十句話速記中國歷史」,大夥兒有誰知道或是有映像 告我下
原始初人慢悠悠,母系父系分先後。
堯舜炎黃夏商周,春秋戰國多爭斗。
秦漢西東三國後,兩晉南北帝王獨。
五代十國先隋唐,宋遼夏金爭頭頭。
元拓邊礓四野闊,明結清束共和籌。
另送:
一。原始社會
1。早期人
人之初,牧游居,因為勞動改本質。
170,元謀紀,雲南猿人始石器。
陝西蘭田公王嶺,八十萬年始人行。
70—20周口店,「北京人」群大發展。
會勞動,肢腦巧,粗打石器直立跑。
團結協作驅野獸,鑽燧取火化腥臊。
環境惡劣條件差,共同勞作群居好。
一萬年,又八千,北京房山周口店。
「山頂洞人」大改變,頭面與今都一般。
用骨做針串首飾,獸皮縫衣會打扮。
摩檫鑽木能取火,檫磨器物好美觀。
2。氏族部落
七千年,河姆渡,浙江餘姚出氏族 。
磨石用骨能做器,鑿孔綁柄好稀奇。
種稻善養豬狗牛,水井干欄搞建築。
聚落湖濕江南地,母系氏族興盛期。
六千多年前,半坡在西安。
白菜芥菜做食用,耕田種粟農起源。,
打獵捕魚是副業,飼養豬狗用圈欄。
燒陶磨石染彩紋,陶缽刻符初字文。
炕坑煮食能明暖,穴式建房有創建。
大文口,始私有,山東泰安父氏族。
以父血緣定親屬,四五千年智慧祖。
農飼興盛分手工,剩餘出現私有興。
科技能使物余剩,發展要念科學經。
二.炎黃祖
1。炎黃祖。
炎黃帝,漢人父,神農廣耕創醫術。
炎帝手工興貿易,制陶開集搞交誼。
黃帝房車制人衣,字歷算樂才生起。
妻嫘養蠶織彩綉,黃帝兵車群龍收。
炎帝同,敗嗤尤,華夏繁衍功千秋。
2。堯舜。
人類存,功部落,堯舜「禪讓」創共和,
禹治水,用疏導,挖渠灌溉農作巧。
農業發展民居樂,大禹「九鼎」功不沒。
三.夏商
1政治 。
公元前,二一 紀 ,原始消逝奴隸起。
啟霸道,「家天下」,創設軍隊定刑罰。
築城堡,修監獄,「禪讓」廢除王世襲。
2070夏朝起,國家機構始確立。
民不滿,夏桀暴,商丘部落行天道。
夏朝滅,商朝到,1600商湯亳。
一千年,百有三,商都盤庚殷出現。
龐軍隊,官專管,轄地寬廣影響遠。
2。科學文化。
夏朝人,創歷法,二十四氣真偉大。
商記星座月日食,祖人觀天為農時。
商周時,甲骨文,占卜記事啟人文。
青銅器,四羊尊,司母戊鼎不新聞。
四.西周。
1。政治。
周文王,用姜尚,整治軍隊國力強。
紂荒淫,民痛生,1046周武攻。
聯部落,取牧野,紂王自殺殷朝滅。
周初政,主分封,封建萌芽顯雛形。
土地王有不買賣,西周定都鎬京城。
井田耕作大剝削,主與奴隸天地行。
對內*外征戰,練兵強政於酷刑。
血緣紐帶穩社稷,利用祭祀定法宗。
宗血族,倡禮儀,國態民安人和宜。
841,「國人動」,周厲殘暴民不擁。
771,犬戎攻,幽王被殺西周終。
西周結束770,周平遷都洛邑城。
2.生產發展。
稻粱菽麥黍稷齊,人工灌溉農作起。
手工細分稱「百工」,作坊勞動工業影。
瓷器製作手工興,用瓦建房新事情。
五、春秋
1.春秋五霸
齊桓公,用管仲,改革內政抓農耕。
區域編兵強軍隊,「尊王攘夷」滅諸公。
葵丘651會盟,春秋首霸好威風。
晉文公,名重耳,誘敵深入敗楚公。
楚庄公,問九鼎,楚勝晉敗霸主行。
秦穆西北發戎狄,夫差勾踐先後雄。
吳王驕傲越嘗膽,以屈求伸苦中生。
2.春秋思想
《道德經》,李耳詠。對立統一講辯證。
自然和諧求發展,「無為而治」好輕松。
孔聖人,「仁」「禮」稱,有教無類《論語》證。
編《詩經》,訂《尚書》,魯國史料《春秋》成。
獨立思考倡己見,因材施學好教風。
齊國《孫子》春秋末,傑出軍事好著作。
知彼知己戰不殆,千古流傳永不沒。
這個如何?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⑻ 如何用十句話說盡中國歷史
一、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 二、紅顏禍水,傾國傾城: 夏亡於妹喜;商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吳亡於西施;秦以呂易嬴,趙姬之功;晉牛繼馬後,光姬之力;唐衰於楊玉環;明亡於陳圓圓;清敗於太後慈禧。 三、歷史有無數的選擇,選擇在某個人手裡: 秦之李斯,助紂為虐,焚書坑儒;漢之王莽,書生治國,一塌糊塗;唐之安祿山,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宋之王安石,變法維新,由治而亂;明之吳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凱,賣友求榮,反復無常。 四、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五、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六、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七、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八、地域環境左右命運: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九、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十、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