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問中國的煙花在哪個朝代誕生的
1、一般認為,最早是在唐朝。
《唐史》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
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
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李畋後來回鄉,以爆竹為業,並逐步把製造爆竹的工藝傳給鄉鄰。
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於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
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當地人就將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定為「爆竹鼻祖」的誕辰紀念日,一到這一天,湘贛邊界的麻石、大瑤、金剛、文家市、桐木、白兔潭等地的群眾便成群結隊自發祭奠紀念李畋,一直沿襲至今。
2、也有人認為,爆竹不是煙花。所以,煙花應該在宋朝出現。
《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宋理宗(公元1225年至1264年)時,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花的故事。
B. 煙花的來歷
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
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於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後李畋回鄉以爆竹為業,並逐步把製造爆竹的工藝傳給鄉鄰。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
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當地人就將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定為「爆竹鼻祖」的誕辰紀念日,一到這一天,湘贛邊界的麻石、大瑤、金剛、文家市、桐木、白兔潭等地的群眾便成群結隊自發祭奠紀念李畋,一直沿襲至今。
(2)中國的煙花歷史擴展閱讀
花炮是利用煙火葯,通過燃燒或爆炸發出聲、光、色等效果,以供觀賞的火工娛樂產品,是中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花炮生產、出口和消費國,花炮產量佔到全球產量的90%,其中煙花產量更是佔到95%的份額。
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花炮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瀏陽、醴陵兩市,江西省萬載、上栗等市縣和廣西北海市,其中,瀏陽、醴陵、上栗、萬載是花炮產業最集中的幾個區域,煙花爆竹輔料、半成品及配套產品的生產也多集中於此,尤其是瀏陽市的煙花爆竹產值約佔到全國總產值的50%,在我國花炮行業的地位優勢明顯。
C. 煙花爆竹的歷史
禮花源於焰火,焰火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 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禮花,或稱禮花炮,從前叫它西洋煙火。它是在清朝時由西歐返入。它的發展與化學工業、冶金工業密切相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代表著喜慶,熱鬧與祥和。和對新一年的祝福,而在古代,鞭炮則是來驅退鬼神保平安的。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雖然這只是迷信,但卻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的瀏陽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廣東的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的溫州等地也是著名的煙花生產地,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D. 煙花的來歷
發光效應是煙花葯劑的一種主要效應。無論是能起照明作用的照明劑,還是能產生亮星的葯劑,能產生一閃一熄的效果葯劑,它們所產生的煙花效果都離不開發光效應。
利用煙花葯品劑燃燒後產生的發光效應,在葯劑中如增加金屬粉(如鋁粉、鎂鋁合金粉等)在葯劑燃燒時即可生成固體和液體生成物,則離解出大量的光能和熱輻射,發光強度有數十萬國際燭光,溫度可達數千度。煙花葯劑就是利用這種發光效應而起到照明作用的。再利用這種發光作用,可製造出大小不一和形狀不同的各種照明燈(彈)。
有的葯劑被點燃後除了能產生一定光色外,還能在光截體中噴出許多金黃色或鋼色,或是白色的亮星,把這種現象稱為「噴波」(或拉波)。這種現象的產生也是利用發光效應。當將硬木炭粉或鋁粉、鐵粉加入葯劑中,燃燒後有一些顆粒在光截體中沒有完全燃盡被噴出,這些被噴出的顆粒再遇見空氣中的氧,就會發生第二次燃燒反應,從而產生不同顏色和一定亮度。硬木炭粉可產生金黃色小星;鐵粉可產生鋼蘭小星;鋁粉可產生白色小亮星,利用噴波的作用,即可製造出各種煙花形象,如可製成金黃色、白色、鋼蘭色的各種噴花;或能產生亂竄的蝌蚪游水般的零部件(稱為曲率)以及翻跟頭的部件(稱為綉球)等等。
有的葯劑被點燃後能強烈地燃燒產生一定亮變和光色,並產生一亮一熄的脈沖現象。這種效果我們稱為閃爍,也是利用發光效應的一種。在葯劑中除了加入金屬粉外,還要加入易產生大量的固體和液體生成物的材料。這樣即可使葯劑燃燒後,由於有金屬粉存在則會產生較高的溫度和較大的亮度,當固體和液體的殘渣覆蓋下一層等待燃燒的葯劑時,即會出現低溫輻射給人一種熄滅的感覺。當下一層葯劑被點燃後,又會產生高溫和較大的亮度。緊接著又用固體和液體殘渣覆蓋再下一層的葯劑,以此推類,則會出現一亮一滅的現象。我們利用這種一亮一熄的脈動現象,可製造出有如雪花飄飄、紅星閃耀等煙花成品和各種零部件。
大型煙花和空中禮花產生煙花效果時,同觀眾的眼睛直線距離一般都不少於數十米,甚至數百米,如果它們產生的光色暗淡,則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這就要求這二類煙花除了光色正確外,還要有一定的亮度。這也即是說除了要求獲得色純度比較高的火焰外,同時也要利用葯劑的發光效應使火焰具有鮮艷的效果,要想獲得美麗鮮艷的火焰,也必須加入一定量的金屬粉。
E.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煙花爆竹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專百多年前,著屬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
F. 煙花起源於那個國家
鞭炮煙花起源於中國。我國民間自古有放鞭炮歡度春節的習俗。
鞭炮,古稱爆竹,在我國有2500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鞭炮最開始主要用於驅魔避邪。南北朝梁朝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曾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發明後最初被當做葯類。因為易著火爆炸,於是又被用於軍事。
煙花又稱煙火、焰火,在中國發明較早,主要用於軍事上,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南朝梁沈約《傷春》詩:「年芳被禁籞,煙花繞層曲。」 《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上栗人歷來對李畋頂禮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於東晉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聖觀中設立了「爆竹祖師李畋之神位」,後李畋回鄉以爆竹為業,並逐步把製造爆竹的工藝傳給鄉鄰。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當地人就將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定為「爆竹鼻祖」的誕辰紀念日,一到這一天,湘贛邊界的麻石、大瑤、金剛、文家市、桐木、白兔潭等地的群眾便成群結隊自發祭奠紀念李畋,一直沿襲至今。
G. 煙火有什麼歷史記載
煙火又稱「煙花」、「焰火」、「花炮」等。節日放煙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新春、元宵或逢重大喜慶節日時,各式各樣的煙花如火樹銀花、魚龍夜舞。
世界上昀早的煙火記載當屬西漢時期《淮南子》中「含雷吐火之術,出於萬畢之家」的說法。這便是後來煙花的雛形。這類煙火,火葯劑用量非常少,但足以供炫耀表演幻術之用。
在隋代時,煙火的製作方法已經變得更加復雜,成為宮廷娛樂中御用的新鮮玩意兒。後來的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認為:「火葯雜戲,始於隋煬帝。」
H. 煙花是中國發明的嗎,什麼時候發明的
煙花於10世紀已有記載在中國發明,主要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譯文: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在江邊點放五種顏色的煙炮,灑滿了江邊、等到煙花收滅、炮聲終止以後,各個船隻都隱匿起來 一個也看不見了
宋理宗(1225年至1264年)時,周密在《齊東野語》〈御宴煙火〉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火的故事:「穆陵初年,嘗於上元日清燕殿排當,恭請恭聖太後。既而燒煙火於庭。(譯文:穆陵第一年,曾經在正月十五日清閑殿排在,恭請聖太後求。然後在庭院燃放煙火)」
(8)中國的煙花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煙花發明在中唐時期,最開始是只有皇家才能享受的娛樂項目,後來漸漸傳入民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衍生出了更多的花樣玩法,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煙火藝人進行表演。相比簡單爆炸的爆竹,一支煙花需要具備聲、色、光、煙四個元素,可是復雜多了。
到了宋朝以後,煙花的發展進入了系列期。明清時期各種名目繁多的煙花品種層出不窮,從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蓮」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蓮」、「小葉梨」,各式各樣的煙花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而葯發傀儡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再是之前簡單的噴火吐煙,而是真正有了今天葯發傀儡劇目的樣子,排演出諸如《牛郎織女》一般的劇目來,鮮活生動,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煙花
I. 在中國什麼朝代就有煙花了
煙花是建立在爆竹的發展基礎之上的..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煙花。明代的煙花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從高度、品種到造型都相當不錯。明人張時轍在《陳都閫宅看煙花》詩中,對煙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動的描繪:「空中捧出百絲燈,神女新妝五彩明。真有斬蛟動長劍,狂客吹簫過洞庭」。到了清代放煙花的規模更加盛大,工藝和花型變幻精美無比,民間、官府和佛教界逢年過節都要大放煙花,尤以宮廷的煙花最為壯觀和盛大。外國沒有爆竹但有煙花,《大美網路全書》載,1879年已有一種煙花,可以放出人的輪廓樣子來。現在又有用電腦控制燃放的煙花,但我還是覺得「洋務不及國粹」,要不然各國何以爭相到湖南瀏陽去買煙花呢?
J. 煙花的歷史傳播過程
放爆竹煙花的由來講究和小史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葯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葯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葯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美酒。」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過去放爆竹有許多講究。大年初一早上一開門的時候或出去拜年的時候要放開門爆竹,又叫開財門,一般放一掛鞭炮。若未放開門爆竹就出門去,視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後,全家關上門吃團年(團圓)飯,放關門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掛鞭炮,然後合家圍坐談笑、吃雜食、守歲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煙花。明代的煙花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從高度、品種到造型都相當不錯。明人張時轍在《陳都閫宅看煙花》詩中,對煙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動的描繪:「空中捧出百絲燈,神女新妝五彩明。真有斬蛟動長劍,狂客吹簫過洞庭」。到了清代放煙花的規模更加盛大,工藝和花型變幻精美無比,民間、官府和佛教界逢年過節都要大放煙花,尤以宮廷的煙花最為壯觀和盛大。外國沒有爆竹但有煙花,《大美網路全書》載,1879年已有一種煙花,可以放出人的輪廓樣子來。現在又有用電腦控制燃放的煙花,但我還是覺得「洋務不及國粹」,要不然各國何以爭相到湖南瀏陽去買煙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