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十大海戰

世界歷史十大海戰

發布時間:2021-03-10 17:41:31

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四大海戰是哪四次

中途島戰役,馬里亞納海戰,英德日德蘭大海戰,美日萊特灣大海戰。

1、日德蘭海戰(英文:Battle of Jutland ;德國稱為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Seeschlacht am Skagerrak),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是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大海戰。

此役是有史以來參戰兵力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惟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從而結束了以戰列艦為主力艦的海戰史。

2、中途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在此戰役中成功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軍在海戰中大敗。

3、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

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萊特灣海戰堪稱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4、馬里亞納海戰也被稱為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日本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之間在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由於戰斗中日軍飛機被美軍戰斗機輕易擊落,被美國人戲稱為「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The Great Marianas Turkey Shoot)。

(1)世界歷史十大海戰擴展閱讀:

日德蘭海戰戰端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把贏得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具有傳統軍事實力的陸軍身上,海軍則僅以小兵力開展海上游擊戰,襲擊協約國海上交通運輸船。

但是,通過一年的作戰,形勢並未好轉,凡爾登戰役後,德國陸軍陷入持久作戰的困境,企圖在陸上結束戰爭的夢想破滅了。德國最高統帥部不得不改變初衷,把戰略重心轉到海上。為了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保證德國在海上的行動自由,扭轉被動局面,德國統治當局准備在海上尋找機會與英國進行決戰。

㈡ 世界歷史上最強的五大海軍,究竟有多強悍呢

1、公元前480年的希臘海軍

在第二次波希戰爭中,希臘海軍並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然而,它擊敗了更龐大的波斯海軍,並通過勝利保住了西方文明。

1945年的美國海軍在兩場海戰中取勝,而且是打了兩場截然不同的戰爭。在太平洋,美國海軍必須逆轉日本對菲律賓到索羅門群島的佔領勢頭,而在大西洋,它還需要應對納粹德國使用的U型潛艇的威脅。

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造船工業迅猛發展。美國海軍成功地完成了擴軍准備,艦船數量從1941年12月的790艘擴充至1945年8月的6768艘。具體而言,美國海軍將17艘戰列艦、7艘航母、171艘驅逐艦和112艘潛艇分別擴充至23艘戰列艦、28艘航母、377艘驅逐艦和232艘潛艇。

1945年,美國海軍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最強海軍。

㈢ 世界歷史上10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1、克雷西戰役

克雷西會戰也叫克雷西戰役 (Battle of Crécy),發生於1346年8月26日,英軍以英格蘭長弓大破法軍重甲騎士與十字弓兵。克雷西之戰便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次經典戰役。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9000人渡海侵入法國。法王腓力六世將兵三萬餘人迎敵。 八月,雙方戰於克雷西。此役,英國長弓手起了關鍵作用,接連打退了法軍的十五次沖鋒。法軍則傷亡慘重,腓力六世受傷,被迫退兵亞眠。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

此戰法軍傷亡萬餘人,英軍傷亡則不到二百人,堪稱世界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克雷西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金庫爾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坎尼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蘇斯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拉米斯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渡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壁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淝水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合肥之戰

㈣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戰爭

埃及與赫梯的戰爭(公元前十四世紀)

亞述帝國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

希波戰爭(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

馬其頓戰爭(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

斯巴達克斯起義(公元前73年~公元前71年)

羅馬內戰(公元前88年~公元前31年)

阿拉伯帝國的西擴(633年至718年)

阿拉伯帝國東擴和北擴(637年至751年)

諾曼征服(1066年)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

源平合戰(1180年~1185年)

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1231年)

長子西征(1235年~1242年)

旭烈兀西征(1253年~1260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1360年~1571年)

帖木爾的擴張(1380年~1405年)

胡斯戰爭(1419年~1434年)

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

尼德蘭革命(1566年~1609年)

英西戰爭(1587年~1588年)

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1592年~1598年)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2年~1649年)

英荷戰爭(1652~1674年)

波俄戰爭(1654年~1667年)

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

西里西亞戰爭(1740年~1748年)

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

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2年)

俄土戰爭(1787年~1792年)

法國革命戰爭(1789年~1799年)

拿破崙戰爭(1799年~1815年)

拉美獨立戰爭(1810年~1826年)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1815年)

卡洛斯戰爭(1833年~1840年,1873年~1876年)

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

美墨戰爭(1846年~1848年)

義大利獨立戰爭(1848年~1870年)

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1856年)

美國內戰(1861年~1865年)

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

俄土戰爭(1877年~1878年)

中曰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

美西戰爭(1898年)

布爾戰爭(1899年~1902年)

曰俄戰爭(1904年~1905年)

巴爾干戰爭(1912年~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波俄戰爭(1920年)

蘇芬戰爭(1939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中國抗曰戰爭(1937年~1945年)

㈤ 世界歷史上最殘酷的十大戰役是

1、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舊稱「察里津」;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2、台兒庄血戰 -抗日戰爭
3、長清戰役 -抗美援朝

4、長平之戰 —戰國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駐兵於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以便鎮撫上黨之民。趙括軍隊大敗。四十萬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小兵回趙國報信。
5、凡爾登戰役-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交戰雙方爭相使用了各種新式武器,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1916年在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共七十多萬人的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6、索姆河戰役-一戰
索姆河戰役是在凡爾納戰役未結束時,與1916年7月由英法聯軍發動的。在這次戰役中,雙方軍隊的傷亡人數高達一百二十多萬。
7、揚州保衛戰-明末清初

明軍2萬 VS 清軍10萬

慘烈空前,全民皆兵,死亡的百姓屍體也拿去當磚砌牆
8、十字軍東征
9、莫斯科保衛戰-二戰
10、塞班島登陸戰-二戰

㈥ 世界著名海戰有哪些

日德蘭海戰

日德蘭海戰在德國稱為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發生在1916年,是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大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從而結束了以戰列艦為主力艦的海戰史。最終,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最終勝利。

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這是一次航母戰斗群對航母戰斗群的戰爭。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其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還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海戰就直接影響著二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從而帶變了直接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16世紀末),在明抗倭援朝戰爭中中朝兩國水師同日本水師,在朝鮮半島露梁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這次戰役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露梁海戰為壬辰衛國戰爭最後的一場海戰。在朝鮮半島稱之為「露梁大捷」。

白江口海戰

倭軍(有戰船400餘艘),唐軍13萬人(戰船120艘)在韓國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只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粉碎了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野心,日後一千年日本都不敢向朝鮮半島用兵。

亞克興海戰

亞克興海戰役是羅馬共和國的馬克·安東尼與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法老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聯軍與屋大維之間一場決定性戰役。此戰發生地點為希臘阿卡納尼亞北部近亞克興角的愛奧尼亞海海域。屋大維的艦隊由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指揮,而安東尼的艦隊則由他的愛人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所指揮,最終由屋大維勝利而結束這場戰爭,從而讓他成為羅馬的統治者。亞克興海戰,實際上是以屋大維為首的西方文明與以安東尼為首的東方帝國的較量。屋大維的取勝,奠定了埃及只是羅馬的一個行省的地位,而羅馬,才是帝國的中心。如果在阿克興海戰中安東尼取勝,可以肯定地說,羅馬和埃及的地位就要交換一下,安東尼肯定要把首都建立在亞歷山大城,而羅馬,將只是安東尼帝國的一個行省。那麼歷史上輝煌的羅馬文明,也就到此為止,不會有以後的繁榮了,這也就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

對馬海戰

對馬海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場戰爭交戰雙方是日本與俄國,這場海戰最終是以日本取得最終的勝利 。這場戰爭直接影響著亞洲的形勢還影響著俄國的發展,在這場戰爭之後,日本憑借打敗俄國,從而成為了東亞的霸主,而俄國卻因為這樣被推翻了。

㈦ 一些世界著名戰爭歷史

中文名稱: 希波戰爭
外文名稱: Greco-Persian Wars
發生時間: 公元前492~前449年
發生地點: 布拉底 溫泉關 薩拉米斯 馬拉松
主題關鍵詞: 「提洛同盟」 《卡利亞斯和約》 以少勝多 以弱勝強 保薩尼阿斯 More ...
分類: 外國古代戰爭
洲: 亞洲 歐洲
國家: 希臘 波斯帝國
相關信息
下層事件: 薩拉米斯海戰 馬拉松會戰
相關人物: 地米斯托克利 大流士一世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
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希波戰爭
公元前492~前449年,希臘諸城邦聯合反抗波斯帝國侵略的戰爭。 前6世紀中葉,波斯帝國侵佔小亞細亞西部希臘城邦。前513年,波斯佔領黑海海峽和色雷斯一帶,直接威脅希臘半島諸城邦的安全和海外貿易。前500年,遭受波斯壓迫的小亞細亞西部希臘城邦以米利都為中心爆發反波斯起義。雅典和埃雷特里亞城邦派25艘戰船支援。起義軍一度攻入小亞細亞的波斯總督府所在地薩迪斯,當地希臘城邦乘機紛紛脫離波斯的統治。前494年,起義被波斯軍鎮壓。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曾援助米利都起義為借口,出兵遠征希臘本土,希波戰爭爆發。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斯軍遠征連遭失敗(前492~前479)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馬多尼烏斯率陸海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沿色雷斯海岸西進。海軍到達阿索斯角時遇到大風暴,300多艘戰船撞毀,2萬餘人失蹤,幾乎全軍覆沒;陸軍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襲擊,出師不利,退回小亞細亞。次年,波斯向許多希臘城邦派出使者,索要「土和水」,要求各城邦降服。斯巴達和雅典處死了波斯使者。 前490年,波斯對希臘發動第二次遠征。老將達提斯和阿塔非尼斯率軍約2萬餘人橫渡愛琴海,攻佔並破壞埃雷特里亞城,繼而南進,在距雅典城東北約40公里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全城緊急動員,組成約1萬人的隊伍開赴馬拉松迎敵,並派人向斯巴達等城邦求援。斯巴達決定派兵援助,但提出必須月圓時才能出兵。僅布拉底派來援軍1000人。9月12日,雙方展開馬拉松之戰。雅典軍在米太亞得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採取靈活戰術,一舉擊敗波斯軍,取得以少勝多的光輝戰績,鼓舞了希臘人反侵略斗爭的必勝信心。此後,雙方積極擴軍備戰。前486年大流士一世死,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鎮壓埃及起義後繼續准備出征希臘,下令在聖山半島底部開挖運河,在赫勒斯滂海峽架設浮橋,在色雷斯屯積糧草,並從被征服地區徵集大批兵員。希臘方面,雅典公民大會根據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決定建造100多艘三層槳戰船,把比雷埃夫斯港擴建成堅固的軍港。前481年,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30多個城邦在科林斯集會,成立軍事同盟,推舉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為盟主,組建希臘聯軍,准備抗擊波斯再次入侵。 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軍約10餘萬人、戰船1000餘艘,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分水陸兩路沿色雷斯西進,迅速佔領北希臘,旋南進至溫泉關(德摩比利)。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先期到達的希臘聯軍約7000人扼守地勢險要的溫泉關。斯巴達人歐利比阿德斯指揮希臘海軍控制阿爾泰米西翁角。8月中旬,波斯軍向溫泉關發起進攻,希臘守軍頑強抵抗兩天,波斯軍屢攻不克,損失慘重。第三大,當地一希臘人把波斯軍引到希臘守軍側後。列奧尼達在腹背受敵情況下,命令聯軍撤退以保存實力,自己率領約300名斯巴達勇士頑強抵抗,直至全部陣亡。波斯軍長驅直入,佔領中希臘,撲向雅典城。此前,雅典已將成年男子編入軍隊,將其他居民南撤到特里津城、薩拉米斯島等地;地米斯托克利說服歐利比阿德斯把希臘艦隊撤到薩拉米斯灣,准備決戰。波斯陸軍進占雅典城後,其海軍繞過蘇尼翁角,進入狹窄的薩拉米斯灣。9月下旬在薩拉米斯海戰中,波斯海軍大敗,退回小亞細亞。波斯陸軍在馬多尼烏斯率領下向北退卻。前479年8月中旬,波斯陸軍南下,與希臘聯軍在布拉底決戰。斯巴達統帥保薩尼阿斯率軍約4萬人重創波斯陸軍,殺死馬多尼烏斯,粉碎波斯第三次遠征。與此同時,希臘海軍在米卡利角給波斯海軍以重創。 第二階段,希臘人反攻節節勝利(前478~前449)波斯軍第三次遠征失敗後,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逐漸轉入反攻,並乘機擴張海上勢力,企圖建立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前478年,雅典艦隊佔領赫勒斯滂,打開通向黑海的通路。同年,雅典聯合愛琴海沿岸各城邦組成提洛同盟。前476年,希臘聯軍在西門指揮下,攻佔色雷斯沿海地區、愛琴海許多島嶼和拜占庭。前468年在歐里墨東河口會戰中,西門指揮希臘海軍大敗波斯艦隊。前449年,希臘海軍在塞普勒斯以東海域重創波斯軍。同年,雙方媾和。雅典全權代表卡利阿斯到波斯首都蘇薩談判,簽訂《卡利阿斯和約》。和約規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控制,承認小亞細亞希臘諸城邦獨立。希波戰爭到此結束,雅典成為愛琴海地區霸主。 戰爭中,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希臘城邦,為保衛國家的自由和獨立暫時捐棄前嫌,團結對敵;希臘將領正確指揮,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在馬拉松和薩拉米斯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波斯軍隊對外進行侵略戰爭,雖然兵力占優勢,但多為被征服民族強征的士兵,士氣低落,且勞師遠征,補給困難,最終招致失敗。

中文名稱: 亞歷山大東侵
外文名稱: Alexander』s Conquests
發生時間: 公元前334~前324年
發生地點: 中亞 印度 波斯帝國
事件介紹
事件內容
內容文件
內容文件

公元前334~前324年馬其頓王國聯合希臘諸城邦對波斯帝國的戰爭。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今譯海羅尼亞)之戰(公元前338)中征服希臘,並在科林斯大會上被推舉為聯軍統帥,議決共同征討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他在鞏固盟主地位後,迅即准備東侵。公元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三世以馬其頓常備軍為基礎,並從各盟邦徵集步騎兵、弓箭手、標槍手等兵員,組成一支步兵3萬、騎兵5000的遠征軍,愛琴海上還有艦船約160艘。同年底,他授權將軍安提帕特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公元前334年初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戰爭爆發。

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到大流士三世時內政腐敗,各行省不斷反抗,國勢日衰。波斯雖在小亞細亞部署騎兵2萬,雇傭兵萬余,並有艦船400多艘游弋於希臘、波斯之間的海域,但在馬其頓精銳的步兵、騎兵進攻面前卻處於守勢。

格拉尼庫斯之戰聯軍渡過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波斯軍阻擊。波斯軍以騎兵為第一線,沿東岸部署,步兵為第二線,居高臨下,憑岸固守。聯軍沿西岸展開,步兵居中,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指揮右路,以中部先頭騎兵一部佯動,迂迴波斯軍左翼。當面波斯騎兵隨之向南移動,企圖阻止聯軍渡河。波斯軍隊形出現間隙,聯軍乘機過河,楔入敵陣,利用長矛優勢猛烈突擊,直搗中營。雙方騎兵亦展開激戰,波斯守軍陣勢大亂,傷亡甚眾,騎兵千餘被殲,步兵2000餘人被俘,雇傭兵主將門農率殘部逃遁。聯軍僅死百餘,首戰告捷。聯軍乘勝沿小亞細亞南下,亞歷山大三世以「解放者」自命,先後佔領呂底亞、卡里亞、呂基亞等地,然後北上安哥拉(今譯安卡拉),尋殲波斯軍主力,未果。為解除後顧之憂,切斷波斯軍的陸海聯系,聯軍經卡帕多細亞高原進入西里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今土耳其傑漢附近),准備繼續南下逐個奪取波斯海軍基地。

伊蘇斯之戰 公元前333年10月,大流士三世親率大軍10餘萬隱蔽集結在索契(今伊斯肯德侖東北)附近。聯軍開過伊蘇斯平原後,波斯軍推進至海濱,在皮納魯斯河北岸佔領陣地,欲斷聯軍後路。亞歷山大三世聞訊即刻回師,邊行進邊展開,搶占右側高地;主力騎兵涉水過河,猛烈沖擊波斯軍左翼步兵方陣,直逼大流士三世主營。波斯軍左翼動搖,大流士三世倉皇東逃。聯軍乘勢沖殺,波斯軍大敗,損失步兵、騎兵約10萬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被俘,全部輜重丟失。聯軍死450人,傷4500人。此役後,聯軍取得戰爭主動權,打開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三世逃過幼發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請求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之地議和,亞歷山大三世傲慢地予以拒絕,其目的在於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圍攻提爾、加沙 公元前332年初,聯軍到達濱海要塞城市提爾(一譯推羅,今黎巴嫩之蘇爾,該城的主要部分在岸邊一個小島上),遭到堅決抵抗。聯軍無法直接從陸上攻城,遂修築一長堤與小島連接,但仍久攻不克。亞歷山大三世徵集一批船隻,加上投降的波斯海軍艦船,從海上加強圍困,經陸海夾攻於7月間攻陷提爾。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賣為奴。聯軍死約400人。接著,亞歷山大三世又圍攻加沙達2個月之久,始下,城內男子多戰死。至此,聯軍完全切斷了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了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繼而亞歷山大三世和平進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為「阿蒙神之子」(國王)。聯軍在尼羅河口興建亞歷山大城,作為他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

高加米拉之戰 又稱阿貝拉之戰。聯軍經休整補充,於公元前331年春由埃及出發,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進,尋波斯軍主力決戰。9月渡過底格里斯河,10月初在布摩多斯河(今大扎卜河)畔高加米拉村以西與波斯軍主力對陣。大流士三世在該地集結的軍隊來自24個部族,號稱百萬,並有刀輪戰車200輛,戰象15頭。聯軍僅有步兵4萬,騎兵7000人,成縱深梯次配置,展開正面不到敵陣正面的一半。波斯軍依仗兵力優勢,先以左翼騎兵實施大迂迴,卷擊聯軍右翼,接著出動戰車和中路騎兵迎擊聯軍步兵方陣和先頭騎兵的正面突擊,一部楔入聯軍隊形,步兵方陣在後跟進。與此同時,波斯軍右翼全線出擊。聯軍緊縮隊形,避敵銳勢,以一線騎兵與敵交鋒,標槍兵以齊射殺傷敵戰車馭手和馬匹,並以部分兵力襲擊迂迴之敵的側後,縱深部隊阻擊迂迴和楔入之敵。雙方進行了激烈的騎兵戰和肉搏戰。聯軍騎兵主力縱隊利用缺口神速楔入敵陣,直逼大流士三世大營。大流士三世遁逃,其左翼動搖。聯軍追殺一陣後返回,配合步兵方陣和左翼部隊夾擊波斯軍右翼。波斯軍潰散。聯軍追殺至阿貝拉(高加米拉東南約25英里)。波斯軍損失數十萬人,其殘部逃往米底山區,從此一蹶不振。聯軍乘勝南下奪取巴比倫,佔領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摧毀了大流士三世政權,掠奪大量金銀和其他戰利品。公元前330年夏,亞歷山大三世引兵北上追擊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被其部將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

轉戰中亞和進軍印度 亞歷山大三世率兵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帕提亞(安息)、阿里亞、德蘭吉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里亞(大夏)和粟特。沿途不斷遭到土著部落的襲擊。亞歷山大三世在中亞細亞征戰近3年,殘酷鎮壓粟特人的武裝反抗。公元前327年春末,遠征軍離開巴克特里亞,分兵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向印度河進軍,沿途攻城奪寨,到達印度河上游與五河地區(旁遮普)。

希達斯佩斯河之戰及班師 公元前326年4月,聯軍由布塞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同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並進行渡河作戰。此役波魯斯損失步兵近2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被毀,波魯斯國王率部投降。聯軍步兵、騎兵損失數百人。聯軍繼續東征,最終進至希達斯佩斯河畔。鑒於官兵厭戰,加上當地氣候炎熱、疾病流行,亞歷山大三世被迫決定撤退。經休整,除留守一支隊伍外,其餘分陸、海兩路向西撤退。將軍奈阿爾科斯率海軍從印度河口西航,亞歷山大三世率陸軍途經格德羅西亞大沙漠西撤。公元前324年,陸軍回到波斯波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亞歷山大三世東侵是一次掠奪性遠征。行程逾萬里,歷時整十載,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由於缺乏鞏固的基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病逝後,帝國迅即瓦解,但它對古代歷史和東西方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歷山大三世是古代著名的戰略家,他孤軍深入,以進攻為主連續戰斗,進行了數以百計的搶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沙漠地和平原地作戰,多次以速決戰制勝優勢之敵。在諸兵種特別是騎兵的運用,陸海軍協同作戰、進軍路線選定、戰斗隊形編成、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等方面,為古代軍事學術史寫下了新的一章。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
參看羅馬帝國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他們也被古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羅馬帝國後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帝國新的一部分。公元3世紀後,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而在公元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也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古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土崩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掉。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地統治一直持續到公元486年,那一年日耳曼人法蘭克族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公元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低地國家、瑞士、北義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編輯]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參看查理曼帝國

公元840年,查理大帝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吉利王國。

[編輯]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年~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公元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參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沖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十六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編輯] 與拜占廷帝國的關系

[編輯] 法國大革命與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熱誠」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准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編輯] 歷史學家的兩種說法
有人認為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志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點評: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㈧ 世界十大戰役

十字軍東征,百年戰爭,蒙古西征,中途島戰爭,斯大林格勒戰役,

㈨ 誰知道世界史上十大經典戰役啊

前言

20世紀是戰役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戰爭歷史的坐標上,人類由機械化戰爭走到高技術戰爭、信息化戰爭。作為戰爭重要組成部分的戰役,也從陸地、海洋走向了天空、太空,從有形的戰場走向了無形的空間。難以計數的會戰、空戰、海戰、登陸戰等構成了機械化戰爭時代戰役的主要內容,千機轟炸,百艦聚首,千輛坦克大戰,幾百萬人的軍隊廝殺成為它的典型畫面。一個「大」字可以說是這一時代戰役的最根本特徵。
60、70年代新技術革命興起後,戰爭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盡管臨近世紀末,戰爭仍處於從機械化到信息化的過渡期,但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高技術戰爭中,仍顯示出陸、海、空、天、電全維立體作戰的信息化時代戰役特徵和高效、低耗、精確、靈敏、即時等戰役特性。隨著通訊、指揮、控制、打擊等戰爭手段日益完備,一些戰術、戰役行為往往能達成戰略目的,戰略、戰役、戰術3者的界限更加難以區分,戰役層次在戰爭中的輪廓日益模糊。即使如此,20世紀仍有許多戰役猶如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熠熠生輝。

(1)「大戰中的大戰」——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塹壕前的大廝殺。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陸戰之王」初顯神威。
1916年,德軍對通往巴黎的門戶和法軍陣地的樞紐——凡爾登進行重點進攻。英法聯軍為減輕凡爾登所受壓力,在索姆河發動支援性進攻戰役。2月21日,德第5集團軍擔任凡爾登主攻。德法兩軍前線兵力3∶1,火炮對比7∶1。為求勝利,雙方不斷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縱深7~10公里戰場上,雙方共1 50萬人的軍隊進行了激烈廝殺。戰役第一天,德軍就發射了200萬發炮彈。7月1日,英法軍隊向駐守索姆河地區的德第2集團軍發起進攻。雙方共投入了153個師,約一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英軍在作戰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塹壕和支撐點配系的3道防禦陣地上,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英法聯軍以傷亡6 1.5萬人的代價僅推進了5~12公里。德軍損失65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但打破了英法聯軍的計劃。此役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陣地消耗戰成為主要的作戰形式。此戰德國大傷元氣。戰爭向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

(2)激戰英倫——不列顛空戰

飛機問世後最大規模空戰。「千里眼」幫忙。德國損失飛機1700餘架。
為對抗希特勒發動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英德之間爆發了空軍誕生以來最大的空戰。德空軍此戰嚴重受挫。丘吉爾評價說:「戰爭史上,從來不曾有過如此眾多的人(英國民眾)從如此少的人(皇家飛行員)那裡獲得如此多的好處。」
此役德空軍出動了約1300架轟炸機、900架單引擎攻擊機和120架雙引擎殲擊機。英國空軍參戰飛機最多時約650架,但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藉助雷達幫助,使德軍始終未能奪取制空權。
1940年7~10月「不列顛之戰」最緊張激烈的4個月,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 5架。納粹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其入侵英國的企圖被挫敗。

(3)大漠「獵狐」——阿拉曼戰役

非洲戰場轉折點。德軍作戰密碼被破譯。希特勒非洲軍團殘部被迫開始大撤退。
阿拉曼戰役是二戰時非洲戰場轉折點。由蒙哥馬利統率的英第8集團軍迎戰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率領的德意軍隊組成的非洲軍團。此後,盟軍完全掌握了非洲戰場的主動權。
1941年6月,非洲軍團連敗英軍,進抵阿拉曼防線。整個北非幾乎垂手可得。但連續作戰使非洲軍團成了強弩之末。英軍速調8個旅在阿拉曼一線嚴陣以待。1 942年6月30日,隆美爾發動進攻。到7月3日,4次大規模進攻均告失敗。雙方形成僵持狀態。8月中旬,蒙哥馬利接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此時,英空軍對德空軍比例達5∶1,坦克數量超德軍一倍。8月30日,孤注一擲的隆美爾發動第二階段攻擊。但英國人已破譯德軍密碼電報,知其進攻計劃的每一個細節。結果,隆美爾的這場豪賭變成了德、意軍隊的自殺性攻擊。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團軍展開反攻,對德軍形成圍殲之勢。11月4日,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帶著僅剩 5萬餘人的非洲軍團,從阿拉曼開始了大撤退。

(4)航母時代的號角——中途島海戰

雙方海上編隊在炮火射程外以艦載機實施突擊。日本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 架。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成為歷史。
1942年4月18日美軍空襲東京後,日本決心奪取中途島,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保障本土安全。此役,日動用了包括8艘航母(艦載機400多架)在內的艦船 200餘艘,由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指揮,分南、北兩個編隊對中途島發起攻擊。由於美軍破譯了日海軍密碼電報,掌握了日進攻意圖,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特混艦隊在中途島附近,隱蔽待機。6月4日,日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隊進至中途島西北海域,派出飛機108架轟炸中途島。美岸基機升空迎戰。南雲下令已掛上魚雷准備攻擊美艦的第2波飛機改裝炸彈攻擊中途島。此時,美特混艦隊接近。南雲急忙命令第2波飛機卸下炸彈重掛魚雷。此時美艦載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連續攻擊南雲的航母。日機未能迎戰,擺在甲板上未及入庫的炸彈和魚雷機接連爆炸。日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的實力對比。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實施突擊,宣告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已成歷史。空海一體戰開始主導海上戰場。

(5)決定性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

驚心動魄大決戰。逐條街道逐間房屋反復爭奪。德軍150萬人被殲。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戰略補給線。1942 年7月17日,蘇德戰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開始。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傷亡慘重。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市區防禦戰斗極為激烈。雙方對每一塊土地都進行了反復爭奪,對火車站的爭奪竟達13次之多。盡管德軍佔領了市區,但其攻勢已是強弩之末。11月19日,蘇軍拉開了反攻帷幕。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10.6萬人對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101.1萬人發起反攻,對德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22個師33 萬人構成了「鉗形攻勢」。經過兩個月的相持,德第6集團軍投降,司令官保盧斯元帥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破了德國法西斯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消滅了德軍近150萬人,成為二戰的歷史性轉折點。

(6)「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計劃周密,規模宏大。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
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戰役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歷時49天。
為這次登陸作戰,盟軍集中了近300萬人、5000餘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 4000餘艘、作戰艦艇1000餘艘)和一萬余架飛機。戰前盟軍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6月6日凌晨,美英聯軍第1梯隊5個師在法國海岸82公里寬的正面突擊登陸。德軍未能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擊。兩天內,盟軍上陸部隊達17.6萬人、車輛兩萬輛。德軍只進行了幾次談不上協同的局部反沖擊。6月30日,盟軍奪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軍已上陸100萬人、車輛17萬輛。7月24日,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轉入陸上突破戰役。此役,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底登陸戰役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是現代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斯大林曾稱贊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巧妙來說,在戰爭史上還未有過類似的先例。」

(7)逐鹿中原——淮海戰役

兩個主力,3個階段。「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解放軍一役殲敵55萬人。
淮海戰役作為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個戰例——60萬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圍殲80萬人的國民黨軍,被寫進了許多國家的軍事教材。
1948年秋,蔣介石為防備解放軍進攻南京,在黃淮地區展開了60萬重兵。中央軍委令華野和中野配合組織淮海戰役。11月6日,華野向敵戰區發動強大攻勢。 11月8日,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黃伯韜兵團被包圍在碾庄附近。國民黨軍第6、第8兵團全力北援,被華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時,國民黨軍加入會戰兵力已達80萬人。
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悉數被殲,黃伯韜被擊斃。黃維兵團孤軍冒進,被包圍在雙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揮的3個兵團西撤時又於陳官莊附近落入包圍。這樣,整個淮海戰場,華野與中野兩大主力「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劉伯承語),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全殲。兩人均被生俘。至此,這個以少勝多、被毛澤東稱為「吃夾生飯」 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全勝而結束。國民黨軍5個兵團55萬餘人被殲滅。

(8)扭轉戰局——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誘敵深入,迂迴包圍,斷敵退路。一場賽戰斗意志、賽指揮藝術的較量。一舉殲敵3.6萬餘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誤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 ,狂妄叫囂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分東西兩線發動總攻勢。志願軍示弱於敵,誘敵深入。西線志願軍於1950年11月25日黃昏發起進攻,殲滅李承晚軍第7師、第8師主力,並迫使美軍一個建制工兵連共115人投降。敵軍紛紛向南逃竄,遭到我38軍截擊。12月3日,「聯合國軍」向「三八線」以南全線敗退。12月6日,志願軍收復平壤。東線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發起進攻,至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元山、興南。至此,第二次戰役以志願軍大獲全勝而結束。
這次戰役,志願軍共殲「聯合國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敵占區,並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瓮津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這次戰役的勝利大大超出了志願軍預定的計劃,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戰局。

(9)風卷殘雲——海灣戰爭中的地面作戰

陸、海、空、天、電全方位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
經38天空中打擊,伊拉克的核設施和生化武器製造廠、指揮通訊、交通設施和機場、導彈陣地等被毀壞殆盡。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國部隊」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伊軍發動了地面進攻。交戰雙方在200公里長的戰線上投入120餘萬人。「多國部隊」採取「聲東擊西、正面進攻、側翼迂迴」戰法,讓美第18空降軍和第7軍空中機動到伊軍側後,利用裝甲突擊力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經鉗形攻擊和戰略迂迴,將伊軍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到26日,伊軍基本失去抵抗力。薩達姆接受停火。此戰是二戰結束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系統使用了20世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海陸空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了對方重兵集團,是現代化條件下高技術局部戰爭之典型戰例。

(10)瘋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襲戰

以遠程和高空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78天投擲炸彈、發射導彈約2.3萬枚。空襲成為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
為將巴爾乾地區納入西方戰略體系,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了一場代號為「聯盟力量」、歷時78天的大規模空襲戰。戰役第一階段,北約B-52、F- 117、B-2轟炸機對南軍70個目標發動了90次大規模攻擊,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毀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個階段北約每天出動近300~600架次,打擊包括南總統府、塞軍和內務部隊總部、電台、電視台、鐵路和公路橋梁等在內的各種目標。北約方面是零戰斗傷亡,南斯拉夫損失慘重。整個空襲北約共出動飛機3. 8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約2.3萬枚炸彈和導彈,其中精確制導武器佔35%。是一場典型的航空兵與導彈戰役,是高技術對中低技術的「非對稱作戰」。整個戰役遠程和高空打擊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並主導了戰爭進程,空襲是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

(摘自《中國國防報》)

㈩ 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是在哪,什麼時候,經過怎樣

1944年美國和日本帝國在菲律賓海域進行了近期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萊特灣海戰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十大海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