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B.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啊如題 謝謝了
八千多年抄。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襲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1、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2、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3、庄橋墳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連字成句了。
4、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C.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多少年
不知道是不是要很嚴格的回答你,因為這個問題就像,一除三等於多少,很難回答。版因為要知道中國文字權記載的歷史,就要知道文字的歷史,而文字的歷史就像人的起源一樣,不可查。古人在地上畫個圈,可不可以將其定為文字,如果這個圈有意義表示一天,或者表示一個石頭而被古人刻畫在牆壁上當作文字使用、記錄,那也一定有其它符號,而這些符號都具有使用功能的話,便可以記錄,若可以記錄,那麼這些東西,就是歷史。當然,他們不可查。至於可查的,無非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就是甲骨文,夏朝初期,公元前2100年,也就是夏朝初期,至於之前的,不能說沒有,只能說也許有,但是我們沒見過,或者見了不認識,或者,沒有保存下來。
D. 中國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有多長時間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700年的歷史。而如果算上五帝時候的話呢,是五千多年沒錯。 因為夏600年,堯舜165年,三皇並不是傳說,所以大約有500年。 這樣算就是差不多五千年。
E.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何時起
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商朝。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內較為完整的容文字,距今3600多年。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F. 中國最早什麼時候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了
中國最早在商朝的時候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了。
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商朝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後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6)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相關科技
一、天文
商朝對於天文天象的記載、對於干支記時法的運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366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二、數學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G.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H.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追溯到哪個朝代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刻在動物骨骼上的甲骨文字是商朝的通行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商人以細致的觀察力和驚人的想像力,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為、所感轉化成字元,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其中蘊含了後代的主要造字方法。
(8)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奴隸制過渡。
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滅夏後,返回亳都。以「商」為國號 ,在亳建立商朝。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
商朝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商紂在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文明。
商朝滅亡,殷商的王族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於是率領部分殷民北遷,建立朝鮮國,史稱箕氏朝鮮。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
I. 中國歷史有文字記載是在什麼時候
同學,你來好!你問的比較含糊源,我找了幾項資料整合了一下不知是不是你想要的:
1.一般認為有文字的中國歷史從晚商開始。而且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就是說在此之前文字肯定存在了很長時間,應該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夏代以前的一些遺存中發現很很多疑似象形文字的符號,但是一直以來還沒有得到解讀,並且中國人認為有夏朝,外國史學家並不承認,因為到目前為止找不到能證明夏朝存在的證據。
2.公元前841年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的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
然後實行「共和」。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字紀年的確切年代。
J. 中國文字有歷史記載的,有幾個
中國歷史上共有過多少個漢字,沒有人說得清楚。-
-----因為,有的字,這個朝代的字典收入,那個朝代的字典就沒有收。-------還有的字,在一定的朝代,在一定的地方使用過。但是,字典就沒有收入過。
所以,沒有人說得清楚「中國五千年歷史總共有多少個漢字」。
**********現在,給你一些字典收字的情況,其中收字最多的是:1994年冷玉龍等人編的《中華字海》,收字數量驚人,多達85000字。
----
可能漢字的數量跟85000差不多。
現在,給你一些各個時期,著名的字典的收字情況,聊作參考: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晉宋以後,文字又日漸增繁。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收字49964個。1971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隨著時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數越來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的《中華字海》,收字數更是驚人,多達85000字。
歷代部分字書收字情況簡表
《說文解字》
公元100年(東漢)
許
慎
9,353
加上重文1163字,共計收字頭10516,字頭為小篆,按540部首排列,是我國第一部字典。
《字林》
(晉)
呂
忱
12,824
按《說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已佚。
《玉篇》
公元543年(南朝梁)
顧野王
22,726字
按542部首排列,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楷書字典。
《龍龕手鑒》
公元997年(遼)
行
均
26,430字
部首按平上去入四聲順序排列,共242部,其中平聲97部,上聲60部,去聲26部,入聲59部。收錄俗字較多。
《廣韻》
公元1011年(宋)
陳彭年等
26,194字
按206韻平上去入四聲順序排列,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每韻再分小韻,共9300多小韻。
《類篇》
公元1066年(宋)
司馬光等
31,319字
按《說文解字》部首排列,其中「艸」、「食」、「木」、「水」四部各分為上下,故共有544部。同部的字依韻排列。
《集韻》
公元1067年(宋)
丁度等
53,525字
編排方式基本與《廣韻》同。
《改並五音聚韻四聲篇海》
公元1212(金)
韓道昭
35,189字
共444部首,按36字母順序排列,同母的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聲排列,同部首的字頭,按筆畫多少為序排列。
《字匯》
公元1615年(明)
梅膺祚
33,179字
按214部首排列,首創部首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法。同部首的字頭,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
《正字通》
公元1671年(明)
張自烈
33,549字
編排方式基本與《字匯》同。
《康熙字典》
公元1716年(清)
張玉書
47,035字
沿用《字匯》、《正字通》214部首排列法。正文外有補遺和備考。加上古文字字頭共49030字,其中重收字頭81個。
《中華大字典》
公元1915年(中華民國)
陸費逵等
48,000多字
沿用《康熙字典》部首,但順序有所調整。
《漢語大字典》
公元1986年——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54,678字
按200部首排列。部首按筆畫多少為序排列,每部之字亦按筆畫多少為序排列。同筆畫的部首和每部之內同筆畫的字,均按橫豎撇點折筆順排列。正文外有補遺和附錄11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