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宗教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人大體上來看是一個無宗教、無信仰的民族,無神論在其精英階層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有開創世界的傳說,而中國的先民們對這個本源性的問題好象並不感興趣,至少在先秦的古籍中對此隻字未提。至於盤古的開天闢地是在東漢之後才見諸筆端的,大多數學者認為那隻是印度神話中范天的中國變種。補天的女媧出現的更晚,她是中原漢族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結合的產物。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也沒有誰通過說見到神諭來宣傳自己的思想的。在先民們對於自己祖先的傳說中不管是有巢氏、燧人氏還是軒轅氏、神農氏,我們也並沒有看見神的影子。
即使是在宗教在中國出現之後,民間對宗教也是持一種十分功利的態度。一個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可能是十分混亂的,他可以同時信仰佛教、道教、甚至是基督教。在中國人的葬禮上,有財力的家庭一般都會既請上一些和尚也請上一些道士一起來為死者進行超度,這樣不倫不類的宗教形式,在其他的民族中是很少見的。但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平常的事,因為他們並不真正的信仰某一宗教,在他們的心中也根本無法肯定到底是那位主神在主管著世間一切,對中國人來說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可信的也都是不可信的,因此多信幾種宗教對他們來說總是有益無害的,這種行為更象一種商業的投資行為。在中國也從來沒有出現過異教徒的說法,因為每個人的親戚、朋友,甚至他自己都可能是自己的異教徒。宗教之間互相迫害的是更是極為少見,甚至後期還出現了佛、道、儒三教同源的說法。
由於這個傳統,自古以來宗教在中國的社會地位就比較低,「天、地、君、親、師」中並沒有宗教主神的位置。在這個等級當中,皇帝的位置僅次於天地。而這個「天地」也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神的含義,他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自然法則。即使在中國的民間的傳說和神話體系中,皇帝哪怕是在他未發跡之前也擁有命令諸神的權利。所以當統治者與宗教起沖突時人們絕對會背棄宗教,歷史上幾次的毀佛事件也都是以統治者的勝利告終的。歷史上佛教和道教的幾次往復興衰都是和宮闈的宗教取向有直接的關系。在政治生活中,如果一個統治者「不問蒼生問鬼神」,則必為世人所恥笑。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對鬼神一般持兩種意見,一是認為鬼神是 「二氣之能也」持較徹底的無神論,而大多數人一般是「敬鬼神而遠之」對其採取漠視的態度,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在傳統上是對宗教持一定反對態度的。
如果說中國人真正的信仰什麼,我認為那就是「權力」。中國人對權力的崇拜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君權、父權、夫權是了整個權力信仰體系的三大基石,其中君權或者說是統治權是這個特殊宗教的絕對主神。統治權在中國不僅局限於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他對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有同樣的影響力。在中國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在獲得政府的支持後才得以發展的,從沒有出現過象羅馬的基督教一樣是在發展壯大之後政府才被迫承認的。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可以說一直都是在政府的指揮下進行的,而張角、洪秀全等得以出現只是因為當時的統治權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人們對君權的崇拜已經發生了分裂,也就是說整個社會處在一個統治的空白中。即使這樣當他們以宗教形式活動時獲得的支持也是很少,絕大部分的跟隨者都是在他們起事之後才逐漸加入的。這些後加入的人絕大多數還是出於對統治權的崇拜,他們只是認為出現了新的「權力」的主神,這種行為還是對權利崇拜的一種延伸和繼續。
中國的這種權力崇拜和國外的傳統宗教一樣具有很強的排他性,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不僅是統治者就是不同統治之下的中國人也都自認為正統並且互相之間十分的對立,他們之間的仇視和對立更象是異教徒之間的事情,就象現在大陸人民與台灣民眾之間的關系,看看他們在網上的互罵很難想像他們是同宗同源的兄弟。統治者之間的對立更加是極端的、不可妥協的,中國自古以來,政治勢力之間的斗爭很少能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決,不鬥個你死我活是不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樣的話語,聽起來更象是對上帝的贊美。
Ⅱ 中國古代儒家「反宗教」的歷史因素有哪些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是以君權為中心的,而宗教思想是以神權為中心的,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儒家反宗教的因素。
Ⅲ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及其演變的原因和歷史影響
儒家應該分三個階段:
一,成型階段,百家爭鳴之時,法家、道家、儒家等等諸子百家,在這個階段,儒家只是眾多學說中的一家,慢慢在不斷完善之中慢慢生存下來、嶄露頭角,便是代表了儒家的先進性與包容性。那個時候的儒家是一種比較開放包容的態度,也是一種先進的學說。其實百家爭鳴,其中暗合了哲學思考的興起,也就是中華文明最早的哲學大發展。主要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二,大發展時期,就不得不提董仲舒這個人,董仲舒對於儒家的主要貢獻就在於把儒家與帝王的利益聯系在了一起,把儒家學說發展成了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三綱五常」也是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造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一種形態。
三,進入相對更為封建與嚴苛的時期。儒家從開始一直到北宋前中期,其實還是一個比較開明包容的學派,對於人的影響多在於社會倫理與品德思想方面,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禮義之所在。對於華夏的影響也是極為正面的。
但是進入到北宋後期與明,儒家的發展慢慢有了一些負面的問題,開始束縛許多人性。這里要說的就是比如「男女大防」問題,北宋後期以前,男女之防,還不到後來明清這么嚴苛。嚴苛到女人只能在閨房裡不能出門,女人不能見陌生男子等等。甚至到後來的三寸金蓮等等,其實也有負面的影響。
但是朱程理學的進步,也是哲學觀念的大發展,到後來王陽明,也有許多正面的進步。儒家一道,總是被現代許多人妖魔化。其實不然,儒家的本質還是在於人與人,人與天地的關系。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所在。現代人的倫理觀與是非觀,對於人性的解讀,也主要來自儒家。
沒有儒家,也不會有中國現代社會與家族凝聚、國家意志的統一,一個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與社會,這是中華文化最為值得驕傲的。
世界上古文明並非只有一個,但是真正幾千年下來保持一致性的傳承的,就剩中國了。儒家在這方面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否定儒家,其實就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家庭觀,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從內心到外在完全否定一遍,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可以這么去否定,那麼這個人也就失去了一個為人的意義了。
Ⅳ 中國古代反宗教的歷史因素是什麼
宗教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現象,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著廣遠而深刻的影響。
一方面,應高度重視宗教所具有的文化、民族背景,以及受這種社會環境熏陶而構成的文化、民族因素。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傳統,而某一相同宗教在不同民族和社會條件下會形成不同的外在形態及各異的內在因素,從而使這同一宗教必須加上民族或地域性定語來加以區別。
另一方面,應充分看到每一宗教本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變遷。不同的歷史時期會產生不同的宗教類型,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呈現不同的外觀,對社會起到不同的作用。從社會結構來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部落、民族、國家、聯盟等都曾經或迄今仍與宗教相關,在許多歷史時期或國度地區,社會結構和宗教結構乃合二為一或相輔相成。從社會象徵來看,宗教信仰與民族傳統、政治主張等往往是等量齊觀的,在有些國度或民族甚至是三位一體、水乳交融的。所謂基督宗教國家、伊斯蘭教國家或佛教國家,正是源自宗教所具有的社會象徵意義和其代表的社會文化傳統。
在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36)說的所謂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也是世界許多重要宗教萌芽或興起的時代,如公元前500年左右希伯萊文明中猶太教的形成,古代印度佛教的出現,以及中國儒、道思想的萌芽等。猶太教在其發展過程中成為猶太民族所獨有的宗教,並成為其民族的精神象徵和寄託。佛教在古代印度興起後,對南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影響。自公元以來,佛教傳入亞洲各國,形成東方的世界性宗教,亦鑄就了一種以佛教為主體的東方文明形態,即發展為一種與西方基督教世界和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對比鮮明的東方佛教文化圈,它界乎亞洲的印度教文化和儒道文化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梁溝通作用。尤其是佛教東傳中國後形成的中國佛教,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程起了重要作用。宗教發揮著巨大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聚合作用,可對其社會成員進行價值和行為兩個層面的整合。如果宗教能與其存在的社會相協調、相適應,這種整合則是一種積極的正功能,其帶來的影響和約束力會遠遠大於其現實社會本身對信徒的影響和約束,它起的是社會求同、認同和向心作用。
但如果宗教與其現存社會相脫節,有著離心傾向,那麼這種整合對社會而言則表現為一種負功能。宗教具有社會控制功能。社會的控制實際上包含著兩個重要層面,一是對人們外在行為舉止的控制,其特點帶有某種強迫性;二是對人們內在心理精神的控制,其特點則可帶來某種自覺性。在許多情況下,後者引起的社會效果會更為明顯、更加重要。同理,如果宗教與其社會有共識、相吻合,那麼它則會協助其政府加強對社會的良性控制,起著積極引導作用。在此,這種「牧靈」或「牧師」的「安慰」、「勸解」作用應該被肯定。但如果評價者是這一社會的反對者,則會指責宗教的這一功能乃「麻醉」、「鴉片」作用。
Ⅳ 中國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主要是孔子,別人問他有沒有鬼,他說敬而遠之,別人問他死後怎麼樣,他說未知生,焉知死。他對這些問題避而不答,流傳到了今天。
Ⅵ 中國古代儒家反宗教的歷史原因
以佛教為例。首先,信奉佛教勞民傷財,加重人民負擔。其次,佛教凌駕於儒學之上,有被同化為夷的風險。再次,信奉佛教,會破壞中國傳統的封建倫理綱常,威脅到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正統地位。
Ⅶ 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原因
儒家應該分三個階段,第一成型階段。百家齊鳴之時法家道家儒家等等中。在這個階段,儒家只是眾多學說中的一家。慢慢在,不斷完善之中,慢慢生存下來。占露頭角。便是代表了儒家的先進性與包容性。那個時候的儒家是一種比較開放,包容的態度,也是一種先進的學說其實百家爭鳴其中。暗合了哲學思考的興起,也就是中華文明最早的哲學大巴站。主要公元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第二,發展時期就不得不提董仲舒這個人董仲舒對於盧家的主要貢獻就在於把儒家與帝王的利益聯合在一起,把儒家學說發展成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婦全。服全貫穿在一起,形成了地質神學體系三綱五常也是這個時期發展出來的造成了柏燕。百家獨尊儒術的一種形態。第三。進入相對更為封建與研賀的時期如家從一開始一直到北宋前中期,其實還是一個比較開明包容的學派,對於人的影響多在於社會倫理與。
Ⅷ 古代儒家反宗教的歷史原因
歷史原因的話,就是如果他是要掌握思想方面主動權,宗教的話,它會奪取儒家的這個權力。
Ⅸ 為什麼中國古代儒家反宗教的
因為儒家本身它是一種比較重視現實的學問,他跟宗教的意圖是相反。